女性学选修考试笔记.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165143 上传时间:2023-01-29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7.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女性学选修考试笔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女性学选修考试笔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女性学选修考试笔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女性学选修考试笔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女性学选修考试笔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女性学选修考试笔记.docx

《女性学选修考试笔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女性学选修考试笔记.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女性学选修考试笔记.docx

女性学选修考试笔记

只要有一个女人向自身的解放迈进一步,定有一个男人发现自己也更接近自由之路。

----诗代序(南希·史密斯)

第一章女性学与女性主义研究

一女性问题的由来

女性问题作为一个社会问题,最初产生于18世纪后半期法国大革命时期。

这一时期卢梭提出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的思想唤起了处于“无权”状态下妇女的觉醒。

这一时期出了两位杰出的女性——罗兰夫人和奥林伯·德·古热。

她们对法国妇女运动的兴起产生了重要影响。

世界妇女运动发祥于“人权之乡”法国,但却跨过英吉利海峡走向成熟。

18世纪末,英国女教师玛丽·华尔斯东出版《为妇女权利辩护》一书,对卢梭的女性观进行了批判。

她本人被称为“世界妇女运动的鼻祖。

”此后妇女问题日益受到社会的关注。

美国妇女争取选举权的运动始于19世纪40年代后半期,它是30年代妇女积极投身于废奴运动与禁酒运动的产物。

1848年7月,在纽约州的塞尼卡福尔斯召开了美国历史上第一次争取妇女权利大会。

会议讨论并通过了《妇女宣言》。

后人称此为“美国妇女争取男女平等道路上的里程碑”。

塞尼卡福尔斯大会的召开标志着美国女权运动的开端,主要目的是争取妇女选举权。

二、女性学的兴起

(一)从黑人学到女性学女性学,也称妇女学。

妇女运动的兴起与黑人运动密切相关。

当一个受到社会歧视的种族奋起反抗,不可避免地唤起被歧视地位妇女的觉醒。

(二)女性学的内涵“所谓女性学,是从性别平等的视角和尊重女性的立场出发,跨学科地研究女性及妇女问题,并以女性的观点重新研究既有学问的一门学科。

”可见,女性学的目的不仅仅在于纠正以往以男子为中心的学术上的谬误,客观地分析妇女的状况,而且反对性别歧视,倡导女性人格独立,建立新的妇女生活方式及人的解放。

(在妇女解放运动初期,女权主义批判锋芒便指向教育界)

三、西方女权主义流派

根据本世纪60年代以来各派对妇女发展研究的主要观点可归纳为三个流派:

自由主义女权主义流派、新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流派、激进女权主义流派

(一)自由主义女权主义流派

进入19世纪后,随着工业文明的发展,封建社会文化对人类精神的束缚逐渐松动。

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妇女要求在家庭中具有同男子相等地位的呼声越来越高,女权运动开始萌芽。

1、自由主义女权主义的基本主张:

提倡理性,人人生而平等;教育机会不均等造成了两性之间在理性上的差异;反对强调性别差异。

2、自由主义女权主义代表人物与代表作:

美国自由女权主义代表人物:

贝蒂·弗里丹,她在1963年出版《女性的奥秘》一书,吹响了向传统性别角色分工挑战的号角,成为美国自由女权主义的代表作。

3、消除男女不平等的主要战略:

为妇女争取受教育的权利;相应的法律改革

4、自由女权主义的局限性:

不承认非性别形式的其他种类的压迫,尤其不承认阶级压迫的存在;他们的两性平等要求忽略了性别社会角色的差异,忽略了两性的生理区别;仍旧以男人的规范为标准,要求女人变得和男人一样,忽略了女性品质所特有的价值;认为妇女解放要靠每个人的个人努力,忽略了女性群体所处的不利地位,忽略了集体行动的必要性。

(二)西方社会主义女权主义

1、社会主义女权主义的主张第:

对于“阶级”的理解:

妇女也是一个阶级!

;反对强调男女两性区别。

为妇女争取特别的保护性立法。

2、代表人物与代表作:

米歇尔(JulietMitchell)是妇女运动第二次浪潮中社会主义女权主义的重要的代表人物。

1966年,她发表的《妇女,最漫长的革命》成为妇女运动的一部纲领性文献。

她在书中提出,女性的被剥削被压迫是通过四个领域来进行的,那就是生产、生殖、性和儿童的社会教化。

还有一个社会主义女权主义流派中的分支流派——存在主义流派,代表人物西蒙·德·波伏娃,由于她撰写了《第二性》一书而成为西方存在主义的女权主义代表。

有人称此书为“有史以来讨论女人的最健全、最理智、最充满智慧的一本书。

3、西方社会主义女权主义现实策略:

男女同工同酬、争取教育与就业中的机会均等、堕胎自由、社区举办免费托儿中心等

4、社会主义女权主义的局限:

过多强调阶级利益,忽略同一阶级中的性别关系;西方女权主义中心,忽略不同国家、种族妇女的差异

(三)西方激进的女权主义流派(美国学者S·费尔斯通1970年发表的《性的辩证法》是激进的女权主义者对妇女受压迫现实及其根源问题作出系统解释的最初尝试。

20世纪60年代后期,各种激进的女权主义思想和行为开始崭露头角,它们并无统一的目标和理论体系也无稳定的组织机构,但所有激进女权思想都认为妇女受压迫是最基本的压迫。

1、激进女权主义的主张:

关于父权制的理论;个人的就是政治的;妇女普遍的殖民化;主张“生物学革命

2、现实战略:

激进女权主义将其理论重心放在男性针对女性的暴力行为以及男性对女性在性和生育上的控制上;它视男性群体为压迫女性的群体;要在一个男性中心的社会争取女性的中心地位。

(激进女权主义者致力的工作:

为被强奸妇女设立救助中心;为挨打妇女提供庇护所,她们最活跃的方面在和平、生态、生育权利、反对淫秽色情品以及同性恋权利运动等)

3、对激进女权主义的批评:

忽视阶级差异/两性对立

第二章中国妇女的发展史

三、中国古代妇女的社会地位

1、男女不平等的起源。

在母系氏族社会中,男女地位仍然是平等的,而且妇女在生产中的地位略优于男子,妇女在社会上普遍受到尊重。

促使母系制解体和父权制的确立的原因有两个:

对偶婚的出现和向单偶婚过度;男女之间在生产中所处地位的改变,而后者是促使父权制确立的主要原因

2、封建礼教的形成及其对妇女的教化汉朝是封建礼教形成的重要年代。

从汉朝开始,历代封建统治者都把儒家学说作为治理国家意识形态,形成了一套从上至下的以“三纲五常”为核心内容的严格的封建礼教。

“天子受命于天,诸侯受命于天子,臣受命于君,妻受命于丈夫”,天命不可违,只能服服帖帖地接受统治。

汉代刘向所作《列女传》和班昭所作《女诫》就是对妇女进行压迫性教育的一个开端。

到了唐代,宋若华著《女论语》共12章,把班昭《女诫》中的观点又大大发展了,明确主张妇女就应当羞羞答答,躲躲藏藏,才符合贤淑女子的标准从汉代到清代长达2100年的历史中,影响最大的女教书籍有四本:

《女诫》汉,班昭《女论语》(唐代,宋若华)《内训》(明,仁孝文皇后)《女范捷录》(清,王相母亲)清朝王相把这四本书定为“女四书”,此后女四书传遍了绣楼,成为读书女子的启蒙教本

3、贞操观念的提出以及对妇女的危害唐朝是一个思想观念比较开放的时代,对妇女的贞节观念也相对宽松。

宋代程朱理学形成后,贞节观念便严格起来了,尤其是程颐提出“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的观点。

可见,到了宋代,贞节观念明显强化,并开始片面强调处女的贞节,一女不事二夫,认为寡妇改嫁就是失节。

到了元代,便渐渐地成为一种社会风气了,夫死守节,差不多成为每个妇女应尽的义务,成为人们一种下意识的行为。

明朝是奖励贞节最力的时代,寡妇守节,不但本身得到表扬,本家的差役可减免。

贞节观念到了清代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

贞节观念中最摧残人性的,莫过于未嫁尽节和室女守志。

封建统治者的奖励,族人的威逼,使得无数寡妇和室女成为封建礼教的殉葬品。

4、对妇女肢体的摧残封建统治阶级对妇女的压迫无非从两个方面:

一是精神上的压迫,主要体现在封建礼教的束缚和禁锢;二是肉体上的摧残,主要指缠足,这是中国古代社会特有的文化现象。

二、中国妇女运动的兴起

1、资产阶级维新派关于妇女解放的措施

主要代表人物是康有为、梁启超和严复。

相关内容在变法过程中,十分关注妇女问题,提出“男女同为人类,同属天生”,应该平等,妇女应该和男人一样上学、选举、做官,自己选择配偶,主张妇女人格独立、自由平等。

2、辛亥革命时期妇女运动的兴起被称为“革命军中马前卒”的邹容写了《革命军》提出了男女平等的思想,“凡为国人,男女一律平等,无上下贵贱之分”。

辛亥革命期间的妇女直接参加了武装斗争,出现了一批女子军事团体。

辛亥革命时期开始的以参政为目的女权运动,标志着中国妇女运动的兴起。

三、中国妇女自我意识的觉醒以及她们的牺牲和奋斗

1、五四时期对于妇女问题的讨论以及妇女自身解放的成果

(1)五四新文化运动对于妇女问题的讨论①反对贞节观念,提倡贞操平等。

鲁迅是我国新文化运动的闯将,是向封建文化冲锋陷阵的斗士。

②对妇女解放道路的探索

(2)妇女自身解放所取得的成果①对传统婚姻制度的冲击②男女社交公开,大学开放女禁近代女子教育的兴起,冲击了“女子无才便是德”的传统观念,为中国妇女解放运动准备了一支生力军,如宋庆龄、向警予、蔡畅、邓颖超等。

第一个要求上大学读书的是甘肃循化女师学生邓春兰。

尽管邓春兰第一个要求开放女禁,但第一个迈进北大校门的却是江苏的王兰。

2、中国妇女的奋斗和牺牲。

代表人物:

向警予、蔡畅

3、中国妇女自身解放程度的提高在中国妇女运动的历史长河中,无数的妇女英烈和群众抛头颅,酒热血,在反帝反封建斗争中立下了不朽的功勋,同时也逐步地实现了自身的解放。

这表明,在中国,妇女运动不能孤立地进行,必须从民族解放和社会解放中实现妇女自身的解放。

第三章性别与性别差异

一、生理性别和社会性别

(一)“社会性别”概念提出的时代背景20世纪中叶,世界妇女运动出现了第二次浪潮。

当时整个社会意识形态和社会体制组织都强调一点,亦即男女的性别角色分工是由性的差异决定的在法国女权主义者西蒙·德·波伏娃的经典著作《第二性》的影响下,美国不少女权主义者在探究妇女受压迫的根源时,着重考察“性别角色”的形成及其意义,在此基础上产生了“社会性别”的概念。

因此,女权主义初期的一个重要步骤是区分生理性别(Sex)和社会性别(Gender)

1、生理性别Sex被用来表现男女之间由基因、解剖及荷尔蒙分泌不同而造成的生理上的差异。

生理上的性别差异与生俱来,在人类各种族间是相同的,人类最显著的生理差异来自于女人来月经、怀孕和哺乳,而男人产生精子。

性别的鉴定:

出生时,生理发育要符合医学鉴定,顺利取得出生证明上明确的性别归属,这个性别证明一般通过第一性特征来确定;在成长过程中完成第二性征的完全发育;染色体来分辨:

x和y染色体构成的差异。

2、社会性别Gender通常用来指作为一个男人或女人的社会含义,由特定文化环境规定的适合其性别身份的性格特征和行为举止。

20世纪30年代著名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曾在新几内亚对3个不同原始部落进行研究,这3个原始部落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每一部落的两性个体都具有不同的性别特征。

由此可见,社会文化对个体的塑造、世代相传的性别角色的社会模式,规定着该社会的两性社会化过程,创造出两性不同的社会角色

(二)社会性别理论对于妇女发展的意义在社会性别这个概念出现之前,人们往往根据传统的社会观念看待两性关系,比如说,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分工,男强女弱、男尊女卑、男刚女柔、男主女从

二、两性生理、心理与行为的差别

(一)生物学的两性差异

1、生物学意义上的两性分化

(1)遗传造成的两性差异胎儿的生殖器官在妊娠之初是双性的,到6-8周才开始分化。

一般来讲,如果胎儿具有Y染色体,则皮质逐渐退化,髓鞘逐步发育长成睾丸。

否则,髓鞘会慢慢萎缩,皮质则逐步发育成为卵巢1993年,美国布朗大学医学教授、基因学家安妮·福斯托认为,从男性到女性这两种性别之间,至少还应存在五种甚至更多的性别。

这五种性别分别是男性、偏男性(Ⅱ型)、两性人(Ⅲ型)、偏女性(Ⅰ型)、女性。

(2)性激素与性的分化尽管人类的性别是由遗传所致的第23对染色体所决定的,而两性的进一步分化,则是在性激素的不断作用下实现的。

此时性激素的作用是发展两性的第二性征,男性声带开始增厚、喉结出现、长出胡须;而女性胸部开始发育、脂肪丰厚并开始出现月经周期,形成典型的女性特征(3)中枢神经系统的性分化人的中枢神经系统主要由大脑及脊髓组成。

人的大脑分为:

端脑、间脑、中脑、桥脑、延脑、小脑六个部位。

最近的研究表明,女性大脑以与男性完全不同的方式运行,这就是两性差异的关键所在。

女性的大脑比男性稍小,但这并影响女性的智力。

左半球:

身体的右侧、数学、逻辑、演绎、分析、实践、命令、歌词、遗产的来的其他功能、单位小细节。

右半球:

身体左侧、创造、艺术、视觉、直觉、主意、想象、整合、歌的音调、空间想象力、看大幅图

2、人体生理机能的两性差异

(1)生理过程中的两性差异男性是持续地分泌雄性激素;而女性激素的分泌则具有周期性波动的特点,这种波动成为月经周期的一部分。

雌激素和黄体酮可以引起那些与情绪紊乱有关的所有神经化学通路发生改变。

这对女性精神健康的维持是至关重要的

(2)生理易感性方面的两性差异男性通常比女性更易于感染疾病,出现生理障碍和死亡。

在这方面,女性的平均寿命比男性更长已成为众所周知的医学常识

(3)关于异性气味的差异医学家已将某些“男人味”制成特殊的雪花膏、喷洒液或香水等,以治疗妇女的一些疾病,如用于治疗女性的某种精神疾病已获得成功。

异性气味是一种无声的语言、潜在的药物,在协调男女身心健康方面,异性气味起着难以替代的作用。

可见,生物意义上的两性分化对现实生活中存在的男女性别差异是有一定作用的,两性的现实差异是生物学因素和社会文化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

(二)两性心理与行为的性别差异

1、智能方面的性别差异自古以来,由于女性社会地位低下,以及社会中两性分工的不同,社会上一直有一种约定俗成式的看法,认为男性比女性更为聪明,智力更高。

世俗的看法虽然流传广泛,但并非科学。

许多心理学研究的结果对在智力方面这种男优女劣的看法给予了否定的答复。

国外很多心理学家做过研究,测验都说明男女孩的平均智商没有差别,而且男孩标准误差非常明显,女孩个体差别比男孩要小。

女人的智力发挥虽然受到各种社会因素的限制,从事高智力工作的人数较少,但是女人智力平庸者也少。

女人智力水平比较平均,她们比传统的看法更聪明。

(1)认知方式的差异心理学家哈曼·威特金认为妇女的认知活动是场依赖式的,而男子则是场独立式的。

这两种不同的认知方式又叫做分析操作式和整体操作式。

场依存者在解决熟悉问题时不会发生困难,但是如果需要运用有的知识解决没有遇到的问题时,则难于应付,缺乏灵活性。

场独立性的学生喜欢学习一般原理,而不喜欢学习一些具体的知识,他们达到概括化的程度比场依存的学生高。

(2)言语能力的性别差异对于女性来说,语言功能区主要在左前半球,另一较小的功能区在右半球。

大脑两侧都有语言功能使女性成为优秀的谈话者。

因此通过说话来建立良好关系是女人的一种思维方式(3)记忆能力的性别差异许多研究表明,女性的记忆要强于男性。

进一步分析,会发现女性的机械记忆和形象记忆能力比男性强。

男性虽然机械记忆不如女性,但其逻辑记忆却强于女性(4)思维方面的性别差异目前的研究表明,男女思维能力是有差异的,但这种差异表现在男女思维能力的各自特色上,而从总体水平上看,则可能没有显著差异。

男性在判断和认识问题方面有较高的逻辑性,能够客观地理解事物本质。

女性思维则逻辑性不太强,往往具有比喻性和故事性,判断问题时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既易受外界暗示的影响,也易受自已感情偏向。

男女在智能方面表现出总体的平衡性,但在智能结构方面表现出不同的特点:

在言语能力上,女性显示出较明显的优势,而在空间能力方面,男性则大大超过女性。

在思维方面,女性的思维属于形象型,而男性的思维则更具抽象特点。

在感知觉方面,女性要比男性敏感,知觉速度也比男性快,反应速度上则是男性更快一些。

2、人格与行为方面的性别差异尽管男性和女性的智力水平是相当的,但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

女性的学业成就和职业成就都不如男性,这除了教育水平差距外,还包括人格和行为因素。

(1)焦虑与恐惧表现的性别差异成年之后在焦虑与恐惧方面,男女差异变得明显起来。

在通常情况下,女性更多地报告她们的害怕、恐惧和焦虑情绪。

这也许是由于社会对两性不同的角色期待所致。

(2)抑郁与控制倾向的性别差异控制倾向分内控和外控两种情况。

内控者能够看到自已的行为与后果之间的一致性,并体会到控制感;外控者则往往把行为的后果归为机遇、运气,或自已无法控制的力量(3)依赖性方面的性别差异婴儿时期的依赖感尚未表现出性别差异,三、四岁的儿童开始有所不同。

在解决不了问题、不知所措的情形中,男孩倾向于闹情绪、烦恼、无纪律,多数寻求大人的帮助,而大多数女孩子则不懂就问,继续独立完成任务,在这时女孩比男孩的独立性更强。

有人指出,男女依赖感的稳定性有所不同。

儿童时期依赖感强的女孩长大后仍具有较强的依赖感,而男孩却并非如此。

一个依赖感强的男孩长大后可以成为一名独立自主的男子汉。

这一差异可能与父母对男孩的独立性的培养和对女孩依赖感的强化有关(4)同情心与社会交往的性别差异女性比男性更富有同情心,更具情绪表达性。

女性更倾向于为他人设身处地着想,更能准确地感受他人的情绪。

女性比男性更喜好社交也是人们普遍的看法。

男孩子一般具有强烈的与同伴接触倾向,在中学中形成大的团伙;同龄的女孩则更倾向于具有一两个特别亲密的朋友(5)攻击性行为与动机的性别差异女性的攻击反应比男性低。

造成这一差异的有生理的原因,如雄性激素可以加强男性的攻击性。

但社会的影响也不可低估(6)支配性与从众的性别差异男性比女性更具有支配性。

主动支配他人的人一般比被支配者的地位更高。

由于男性多具有支配性,所以领导者中总是男性占多数。

(7)个人空间距离的性别差异本世纪60年代,心理学家萨姆最早提出了个人空间的概念。

人们会无意识地把自已身体可以支配的空间视为不可侵犯的空间,对这一范围的侵犯和干扰将会引起人的焦虑和不安。

(8)兴趣与爱好方面的性别差异在儿童游戏中就已看出男孩和女孩的游戏有很大差异,男孩更喜欢活动性强、运动量大的游戏,如追逐、爬树等等,女孩则喜欢安静、活动量不大的游戏,如过家家、玩洋娃娃等。

(9)道德发展的性别差异除女生比男生“娇气”以外,在尊敬长辈、愿把自己的东西借给别人、不惹事生非、对人有礼貌、愿比其他孩子做得好、爱惜东西、谦虚、说话随和、同情别人、喜欢帮助人、遵守课堂纪律、从不说谎等项目上,女生得分均高于男生。

至此为止,我们试图从智力结构、人格结构和个体的行为等方面来探讨两性之间存在的性别差异。

从智力方面看,男女两性总体上的水平是相当的,男女差异主要表现在智力结构上的差异。

从人格和行为方面看,其中有些特征,特别是攻击性、支配性,已有充分证据表明其中确实存在性别差异;另一些如焦虑、同情心、活动性、从众行为这些特征,从研究的结果看存在某种程度的性别差异,但差异从总体上看是较小的。

还有一些特征如好交际等,有关研究并未发现有性别差异存在。

其他如正直、良心、诚实等大量人格特征,几乎任何研究都不曾发现有什么性别差异。

因此有作者认为,性别的相似性可能比性别差异更多,并且更具有规律性。

第四章个体社会化与性别角色的形成

一、有关两性心理形成及发展过程的理论

19世纪以前,这方面没有科学性的系统理论。

19世纪末,当各门科学迅速发展时,以科学的思想为指导,以探索和理解两性心理形成与发展过程为目的的有关学说才真正出现。

主要有三种理论:

心理分析理论;社会学习理论;认知发展理论

1、心理分析理论是当今世界上影响最大的心理学理论之一。

创始人是著名的奥地利精神病学家弗洛伊德(SigmundFreud)。

弗罗伊德认为无意识的冲突对人的行为起着主导和重要的作用。

在他的人格构成理论中,本我、自我、超我是三个组成部分。

人格的上述三个组成部分是经过一步步发展而来。

弗罗伊德最重视的是个体幼年期的经验和体验,他认为幼年的经历是人格发展的关键因素。

在他看来,人格的发展即是个体性心理的发展过程。

他把性心理发展分5个阶段:

出生—1岁:

口欲期;3岁:

肛欲期;3—6岁:

性器欲期(生殖器期);7—11岁:

潜伏期;12—18岁:

青春期

2、社会学习理论最主要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的心理学家斯金纳(他提出了操作性条件反射及强化原理。

通过一步步训练的方法使动物学会一种复杂的技能,他把这叫做塑造法。

在这一过程中,对于不同性别的孩子,父母会按照社会对两性的要求去塑造孩子的行为。

社会学习理论把男女两性的初始发展看成是并列的,都由母亲的强化而促成。

此后,他人的强化、行为塑造、以及儿童自身的观察、模仿学习使之获得了性别定性行为。

3、认知发展理论这一理论的代表人物是当代著名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JeanPiaget)和柯尔伯格(L.kohlberg)。

皮亚杰是20世纪最有影响和贡献的儿童心理学家,同时也是发生认识论的创始人。

他认为人的知识来源于动作,动作是感知的源泉和思维的基础。

这一发展过程具有阶段性。

每一阶段都有独特的结构,标志着一定阶段的年龄特点。

皮亚杰将其分为四个阶段:

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思维阶段(2—7岁);具体运算思维阶段(7—12岁);形式运算阶段(12—17岁)

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主要阐明了儿童的认知结构随其成长而发生的规律性变化,但他并没有论及不同性别儿童的发展情况

柯尔伯格继承了皮亚杰的研究成果,并将其应用于性别角色领域,他的主要工作集中在人类道德发展阶段的研究

以上三种理论中,心理分析理论对性别形成的论述纯粹是描述性的,其理论发展的依据是有限的临床心理病人的表述

二、社会化与性别角色刻板印象

(一)性别角色与刻板印象

性别角色是指社会赋予女人或男人的不同的行为期望与行为规范的总和,是与作为女性或作为男性相联系的社会角色通过一整套系统和机制,使得个人在其中习得“男”或“女”的性别身份和性别特征,接受性别规训,表现出与社会规范要求相一致的男性或女性的性别特征。

性别角色刻板印象又称性别定型观念,是人们对不同事物进行概括后形成的相对固定的看法。

当人们以性别为基础,赋予男女两性以不同的特征框架时,性别刻板印象就形成了。

男性:

高大、强壮、风度翩翩、好房、侠肝义胆、独立、自主、勇敢、冒险、进取、重事业、赚钱养家、神经大条、不掉眼泪、保护子女、考虑不周、穿裤子、雄心勃勃。

女性:

小巧、弱不禁风、温柔、亭亭玉立、美丽、细心、害羞、感情细腻、爱哭、重视家庭、会持家、照顾小孩、节俭、勤劳、柔弱、穿裙子。

(二)性别角色的社会化

1、中外历史的传统性别角色观念从中外历史上看,为了确立和维护以男性为中心的统治地位,中西方文化中都极力制造出一种理论,这就是所谓的“男尊女卑”、“男刚女柔”、“男主外女主内”的文化。

2、社会化的概念所谓社会化,是指作为一个生物体的个人在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形成适应该社会与文化的人格,掌握该社会所公认的行为方式,独立地参与社会生活的社会人的过程

3、社会化的过程:

父母对儿童性别角色形成的影响;学校教育对两性性别角色社会化的影响;伙伴关系与性别角色的形成;大众传媒对性别角色的影响

(1)父母对儿童性别角色形成的影响父母对子女的性别角色期待在孩子出生前就开始了,他们会根据自已对性别角色的理解给孩子取上具有男孩特征或女孩特征的名字,并在名字中赋予不同的性别角色含义。

父母对孩子性别角色形成的影响,还表现在为其子女选择的衣服和玩具上。

性别差异有一定的先天特征:

儿童的早期研究发现,3-4岁时,在行为方面,女孩之间多交谈,爱注意人物形象;男孩喜欢干体力活,多出怪声,已有明显的侵犯行为,女孩如果这样就会被严格制止。

(2)学校教育对两性性别角色社会化的影响世界各国的小学教师多为女性(有些人认为这个与小学教师可以部分接替母亲的角色有关)这样的消极影响:

由于女教师鼓励整洁顺从,抑制攻击性,用女性的性别模式规范所有学生的行为。

统计资料表明,女孩的抱负不如男孩那麽高。

在女孩中间,她们几乎都认为容貌和服装比学习成绩更引人注目和讨人喜欢,甚至认为自已不够苗条和漂亮,整日苦恼不已。

在小学,女教师虽占大多数,但校长一般则是男性。

国外也如此。

大家知道:

拥有权力的工作通常能得到较高的评价。

在儿童的动画世界里,英雄几乎全是男性,是强者;女性往往等待英雄从恶魔身边解救出来,是弱者。

研究显示,大学女生较少被叫起来发言,得到的直接反映较少,而男生则从教授处得到较多的目光接触及较多非正式的指导。

一项针对美国300所学校的20万名学生所作的研究显示,女生从入学到毕业,“自我批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