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导读.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164977 上传时间:2023-01-29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40.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名著导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名著导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名著导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名著导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名著导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名著导读.docx

《名著导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名著导读.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名著导读.docx

名著导读

《红楼梦》名著导读

引论

大家知道,两百三十多年前,正是清代封建王朝统治最强盛的一个时期,康乾盛世,可是在北京西郊的一座茅屋里,却有一个“半生潦倒”的人正怀着无限的悲痛走完了他人生最后的旅程——“泪逝而尽”。

  这一天恰好是除夕,除了几声鞭炮冲破寒夜沉沉的寂静以外,谁也没有意识到这是一个足以惊天地泣鬼神的时刻——中国失去了一位伟大的文学天才!

他,就是《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

他是一个惊人的天才,在他身上,仪态万方地体现了我们中华文化的光彩和境界。

他是古今罕见的一个奇妙的“复合构成体”——大思想家、大诗人、大词曲家、大文豪、大美学家、大社会学家、大心理学家、大民俗学家、大典章制度学家、大园林建筑学家、大服装陈设专家、大音乐家、大医药学家……他的学识极广博,他的素养极高深。

这端的是一个奇才绝才。

这样一个人写出来的小说,无怪乎有人将它比作“百科全书”,比作“万花筒”,比作“天仙宝镜”——在此镜中,我中华之男女老幼一切众生的真实相,毫芒毕现,巨细无遗。

这,是何慧眼,是何神力!

真令人不可想像,不可思议!

——资深红学家周汝昌

确实,一个世纪又一个世纪过去了,历史的洪流不知淘汰了多少风流人物,然而曹雪芹用“十年血泪”写成的《红楼梦》,不仅没有被岁月的尘埃所淹没,反而更有生命力地活在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心里。

时间——这位最公正的批评家向人们指出:

《红楼梦》不仅是中国古典小说发展的最高峰,也是世界文学史上无与伦比的杰作,它对人类艺术的发展做出了辉煌而又富有我们民族特色的贡献。

“当一种美,美到让你无所适从时,你就会感到自身的局限。

”在阅读这部博大精深的文化名著的时,你常常会有如此的感慨,而走入各类红学论著中,你更是仅能得出这么两个字:

渺小。

作者简介

曹雪芹——寂寞的天才

曹雪芹(1715~1763)名霑,字梦阮,号雪芹、芹圃、芹溪,是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

他祖籍辽阳,先世原是汉人,后为满洲正白旗“包衣”(满洲贵族的家奴)。

曹雪芹的曾祖父曹玺曾担任江宁织造,曾祖母孙氏做过康熙的保姆。

祖父曹寅做过康熙的伴读和御前侍卫,后任江宁织造,兼任两淮巡盐监察御使,极受康熙宠信。

康熙六下江南,其中四次由曹寅负责接驾,并住在曹家。

曹寅是当时的“名士”,能写诗、词、戏曲,又是有名的藏书家,著名的《全唐诗》就是由他主持刻印的。

这样的家庭传统对培养曹雪芹的文艺才能起了一定的作用。

曹寅病故后,其子曹颙、曹頫先后继任江宁织造。

他们祖孙三代四人担任此职达60年之久。

所以,曹雪芹在少年时代,经历了一段富贵荣华的贵族生活。

但是,康熙皇帝死后,曹家也开始走下坡路。

由于封建统治阶级内部政治斗争的牵连,曹家遭受一系列打击。

雍正五年,曹頫以“行为不端”、“骚扰驿站”和“亏空”的罪名而被革职,南京的家产全被抄没,仅把北京的房产“酌量拨给”,“以资养赡”。

曹頫下狱治罪,“枷号”一年有余。

这时,曹雪芹随着全家迁回北京居住。

曹家从此一蹶不振,日渐衰微。

家庭衰败之后,曹雪芹基本上过着穷困潦倒的生活。

晚年,曹雪芹移居北京西郊。

生活更加穷苦,“满径蓬蒿”,“举家食粥”。

他以坚韧不拔的毅力,专心一志地从事《红楼梦》的写作和修订。

乾隆二十七年(1762),由于幼子夭亡,曹雪芹感伤成疾,卧床不起。

到了这一年的除夕(1763年2月12日),终于因贫病无医,“泪尽而逝”。

曹雪芹的最大的贡献在于小说的创作。

他的小说《红楼梦》内容丰富,思想深刻,艺术精湛,把中国古典小说创作推向最高峰,在文学发展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红楼梦》是他“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的产物。

可惜,在他生前,全书没有完稿。

曹雪芹的未完稿题名为《石头记》。

基本定稿只有八十回,八十回后的一些稿子不及整理便已“迷失”。

这八十回,开始在为数很少的朋友中传阅,继之则以手抄本的形式流传开去。

此后藏书家抄录传阅,凡三十年之久,到了乾隆五十六年(1791),程伟元、高鹗第一次以活字版排印出版,已是一百二十回。

书名也由《石头记》改为《红楼梦》。

后四十回一般认为是高鹗续成的。

高鹗根据原书线索,把宝、黛爱情写成悲剧结局,使小说成了一部结构完整、故事首尾齐全的文学巨著,从此在社会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在续作中有些篇章和片段写得也还精彩、生动,如黛玉之死,袭人改嫁等。

但就总的思想和艺术成就来说,和原著还有相当距离。

有些人物性格走样了,特别是宝玉中举和出家成佛被封文妙真人,以及贾府复兴、兰桂齐芳等描写,显然背离了原作的精神。

《红楼梦》版本

在中国文学史上,一部书的钞本之多,梓板之频繁,如《红楼梦》者实为罕见。

《红楼梦》究竟有多少版本,据一粟《红楼梦书录》著录所及计,达一百二十余种,其中,刻印本近七十种。

更值得注意的是钞本。

程伟元"程甲本"《序》中讲到当时此书有"置于庙寺"者,又程伟元高鹗"程乙本"《序言》中,有"坊间缮本"语,可见《红楼梦》在传抄流传阶段,写本的数量是相当可观的。

到今天,多数本子已散佚,即使如此,一粟的著录也还达五十余种之多。

 

  《红楼梦》的这诸多版本,红学研究者们把它们分为:

脂砚斋评本系统和程高刻印本系统两大类。

  属于脂评本系统的,通常是指以下几种本子:

书名题为《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的,有甲戌本、已卯本、庚辰本。

题为《石头记》的,有王府本、戚序本(包括张开模原藏本、有正书局石印大字本和小字本、宁本)、郑本。

题为《红楼梦》的,有杨本、舒序本、梦觉主人序本。

此外,还有靖本和在苏联的一个本子,详细情况不明。

以上,共十四个本子。

这些本子,版本现象和相互之间的关系十分复杂,但是,从总的情况来看,它们还是不同程度地保持曹雪芹原著的面貌,版本价值要比程本系统的各本为高。

  属于程本系统的本子,一粟《红楼梦书录》著录所及,不下百余种,数量很多,不能一一列出。

其中,研究者常常提到的有:

程甲本(萃文书屋辛亥活字摆印本)、程乙本(萃文书屋壬子活字摆印本)、本衙藏板本,藤花榭本、双清仙馆王希廉评本、妙复轩评本、桐花凤阁评本,以及易名《金玉缘》的三家(王希廉,张新之,姚燮)合评本,此外,还有程丙本,等等。

这一些本子,都是程甲本的衍生本,尽管经过多次改动,与曹雪芹原著相去较前述的初期钞本为远,但长期以来,翻刻频繁,广为流传。

绝大多数读者,就是通过这一类本子来了解认识《红楼梦》的。

因此,使这部伟大巨著能得以广泛流传,深入人心,这些刻本所起的积极作用,也是值得肯定的。

《红楼梦》内容提要

1.小说线索

《红楼梦》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背景,故事情节由主次两条矛盾线索构成的。

一条是以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为中心,是贯穿全书的主线。

它以宝、黛争取爱情自由、婚姻自主和个性解放的思想同封建制度、封建礼教之间的矛盾为线索,以宝、黛最后对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的彻底背叛和爱情的悲剧结局而告终。

这条线索从第三、四两回,林黛玉和薛宝钗接踵来到贾府,与宝玉的爱情纠葛开始形成,并在矛盾中向前开展。

直到第九十七、九十八两回,黛玉和宝钗在“哀”“乐”截然不同,“悲”“欢”强烈对比之下,一个“魂归离恨天”,一个“出闺成大礼”,终成悲剧结局,是主线的高潮,也是实现全书主题的集中所在。

后二十一回,则是在高潮的余波中,情节的下降、结尾阶段。

在这个阶段里,贾家被抄而又赢得一个回光返照的局面。

最后宝玉遁入空门,全书结束。

从这条主线看,造成宝、黛爱情悲剧的根本原因是:

在封建制度与礼教的桎梏下,青年男女爱情、婚姻不能自主,而取决于封建家长的意愿。

其结果是,同时酿成3个人的悲剧:

林黛玉,为爱情熬尽最后一滴眼泪,含恨而死;贾宝玉,终于离弃“温柔富贵之乡”而遁入了空门;薛宝钗,虽成了荣府的“二奶奶”,却没有真正赢得爱情,陪伴她的是终生的凄凉孤苦。

《红楼梦》的另一条线索是以宁、荣二府及其社会关系为中心,由一些彼此独立而又互相关联的情节组成的副线。

它以封建的阶级压迫,等级制度以及封建贵族寄生腐朽,荒淫糜烂的生活所造成的封建制度自身的矛盾为线索,以贾府及其亲族的一一衰败为结局,不仅构成主线的社会背景,并与主线殊途同归,提示和鞭笞了封建制度的罪恶。

2、故事梗概

小说写远古时候,女娲炼石补天,遗下一块顽石未用,弃在青梗峰下。

这顽石自经煅炼,已通灵性,便恳求仙人茫茫大士和渺渺真人,送他到“昌明隆盛之邦,诗礼簪缨之族,花柳繁华地,富贵温柔乡”走一遭。

二仙拗不过,便将它幻化缩小成一块“可佩可拿”的“通灵宝玉”,送至太虚幻境警幻仙姑处。

其时,赤瑕宫神瑛侍者以甘露之水浇灌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行将枯萎的绛珠草,终使绛珠草“得延岁月”,修成女形。

神瑛侍者凡心偶炽,欲下世为人,绛珠草感念他的恩惠,发誓用一生的眼泪来偿还他,跟随他下凡历劫,这就是所谓的“木石前盟”、“眼泪还债”。

那块由顽石幻化成的“通灵宝玉”便由这神瑛侍者“携入红尘”。

不知过了几世几劫,空空道人路过青梗峰,见一块大石上刻有字迹,便从头到尾抄下,经曹雪芹披阅增删,因成此书。

姑苏城仁清巷内有个葫芦庙,乡宦甄士隐居住在庙旁。

他可怜寄居庙内穷儒贾雨村,赠银让他赶考。

元宵之夜,甄士隐的女儿英莲被拐走。

不久因葫芦庙失火,甄家又被烧毁。

甄士隐带着妻子投奔岳父,遭到岳父的白眼。

甄士隐看破红尘,随跛道人出家。

贾雨村考中进士,派任县令,由于贪财被革职,到巡盐御史林如海家教林如海的女儿黛玉读书。

此时,京城起复参革人员。

贾雨村托林如海求林如海的岳母家荣国府帮助。

林如海的岳母贾母因黛玉丧母,要接黛玉去身边。

林如海便托贾雨村送黛玉到京。

贾雨村与荣国府联宗,并得林如海内兄贾政帮忙,得任金陵应天府。

黛玉进荣国府,拜见了外祖母,还见了大舅母邢夫人(贾赦之妻),二舅母王夫人(贾政之妻),王熙凤(王夫人的内侄女、贾赦儿子贾琏之妻),以及迎春、探春、惜春和衔玉而生的贾宝玉。

宝黛二人初见就有似曾相识的感觉,但宝玉因见美如天仙的表妹无玉,便砸自己的通灵宝玉,惹起一场不快。

黛玉住进荣国府后,外祖母贾母非常疼爱她,她与表兄贾宝玉相处得也十分亲密,晚上住在一起,白天也一道玩耍。

过后不久,从金陵来了一封信,说黛玉舅母王夫人的同胞妹妹薛姨妈的儿子打死了人,应天府正在审理。

贾雨村刚刚到任,就受理英莲被拐杀人一案。

抢夺英莲并杀死原买主的人是四大家族中薛家的薛蟠。

贾雨村惧怕四大家族的势力,不思甄士隐赠银之恩,乱断了此案。

薛蟠夺走英莲后,随母亲薛姨妈、妹妹宝钗入京。

薛宝钗进京后暂居贾府,因其品貌端庄,谦和随分而得人喜爱。

宝钗幼年因病得癞头和尚赠了一个金锁避邪,以后便随身佩戴。

一日,宝钗见宝玉也有一块宝物,与自己的金锁恰成一对,沉思良久,这就是所谓的“金玉良缘”。

黛玉与宝玉青梅竹马,已经互生爱慕之情,所以黛玉常借机奚落所谓的“金玉良缘”,暗中伤心落泪。

宁国府梅花盛开,贾珍妻尤氏请贾母等赏玩。

贾宝玉睡午觉,住在贾珍儿媳秦可卿卧室,梦游太虚幻境,见“金陵十二钗”图册,听演《红楼梦》曲,与仙女可卿云雨,醒来后因梦遗被丫鬟袭人发现,二人发生关系。

京官后代王狗儿已沦落乡间务农,因祖上曾和王夫人、凤姐娘家联宗,便让岳母刘姥姥到荣国府找王夫人打秋风。

王熙凤接待了刘姥姥,给了她二十两银子。

宝玉被送到家塾读书。

父亲贾政只准宝玉背诵《四书》,要求十分严格。

宝玉惧怕父亲,就像老鼠躲避猫儿一样。

但贾母却非常娇惯孙儿,把宝玉看作是自己的心肝。

贾珍之父贾敬放弃世职,离家求仙学道。

他生日之日,贾珍在家设宴相庆。

因林如海得病,贾琏带黛玉去姑苏,他的族弟贾瑞调戏凤姐,被凤姐百般捉弄而死。

黛玉去后不久,宁国府贾珍的儿媳秦可卿死去。

荣国府的管家少奶奶王熙凤被请去协助管理宁国府。

贾珍恣意奢华,不仅东西都选上等,还花千两银子为儿子捐了龙禁尉,以便丧礼风光。

在送殡的那天,王熙凤住在馒头庵,庵中老尼求王熙凤办理一件退婚案,为了图别人三千两银子,王熙凤派人去打通长安节度使的关节,竟活活拆散了一对美满姻缘,断送了两条人命。

林如海死后,黛玉只得常住荣府。

一种寄人篱下的凄凉感笼罩着她,常暗暗流泪,身体也更加病弱。

贾政长女元春被册封为贤德妃,皇帝恩准元春回家省亲,并特许贾府建造省亲别院。

于是贾府在荣、宁二府之间丈量出三里半的地面,开始修建省亲别院,历时半年多建成,耗费了大量银钱,又采办大量女伶、女尼、女道士进入省亲别院,出身世家、因病入空门的妙玉也进了荣府。

次年正月十五,元春回家省亲,赐省亲别院名为“大观园”,对园内房舍也赐了名称。

元春回家呆了一会儿,要宝玉和众姐妹献诗。

黛玉本想“大展奇才”,但受命只作一首,深感遗憾。

宝玉和黛玉两小无猜,情意绵绵。

又因有薛宝钗或其他小事,二人常吵嘴,在不断争吵中情感愈深。

宝钗过生日请戏班唱戏,其中有一个小旦像黛玉,贾母娘家孙女史湘云口快说出,宝玉怕黛玉生气而阻拦,结果惹得二人都生宝玉的气。

元春怕“大观园”闲置,便让宝玉和众姐妹搬进居住。

宝玉在园内同众姐妹、丫鬟相处,倒也自在。

书童将《西厢记》等书偷进园,宝玉和黛玉一同欣赏《西厢记》。

宝玉借机以张生自喻,以莺莺喻黛玉,黛玉听后“微腮带怒,薄面含嗔”,却也不禁联想翩翩。

三月的一天,宝玉和王熙凤突然疯了,乱砸东西,满口疯话。

贾政的小老婆赵姨娘劝贾母快为二人准备后事,被贾母痛骂了一顿。

原来这是赵姨娘为争夺家私、地位而请马道婆作的魇魔法术。

幸亏来了一个癞头和尚和一个跛足道人,他们拿着通灵玉念念有词,才把宝玉和王熙凤救了回来。

一个多月后的一天,宝玉去看黛玉,听黛玉随口吟出了《西厢记》的唱词。

宝玉进屋,也念了两句《西厢记》的唱词同丫环开玩笑:

“若共你多情小姐同鸳帐,怎舍得叫你叠被铺床。

”黛玉一听便变了脸,哭着出门,说要去告诉舅父。

宝玉慌了,急得赌咒发誓。

次日是芒种节,黛玉性格忧郁,暮春时节伤心落花,将它们理葬,称为“花冢”,她由落花想到自己凄苦的命运,口吟《葬花词》。

不料躲在桃林后的宝玉听了竟大哭起来。

黛玉见是宝玉,抽身就走。

宝玉叫住黛玉,说到:

“你我从小一快儿长大,本该和气,为什么把宝姐姐、凤姐姐放在心里,不理我呢?

”黛玉见宝玉一片痴情,心中很是感动。

端午节前,元春从宫里送来赏赐众姐妹的礼物,唯独宝玉、宝钗的礼物相同。

黛玉见此,很不高兴地说:

“我没福气接受这礼物,比不得宝姑娘什么金啦玉的,我们不过是草木人儿罢了。

”宝玉一听,申辩说:

“我心里除了老太太、父亲、母亲,第四个就是你了。

”黛玉说:

“你心里有妹妹,只是见了姐姐就把妹妹忘了。

”过了两天,宝玉和黛玉又发生口角,急得宝玉取了通灵宝玉来乱砸,黛玉也气得呕吐不止。

直到第二天,宝玉去向黛玉陪了礼,两人才言归于好。

丫鬟袭人善于体贴人,宝玉十分看重她,她因此常劝宝玉要读书做正事。

这一日,贾母娘家外孙女史湘云湘云带丫鬟翠缕来贾府,拾到宝玉不慎丢失的金麒麟。

黛玉不放心湘云的到来,尤其担心金麒麟又引来“金玉良缘”之说,因此悄悄前来欲察二人之意。

湘云也劝宝玉留意经济仕途,宝玉抢白她说:

“林妹妹就从不说这混账话。

”黛玉听见宝玉在湘云、袭人面前对自己不避嫌疑的称扬,心有所感。

接着,宝玉向黛玉倾吐了积聚已久的肺腑之言。

宝、黛二人至此“人居两地,情发一心”。

这天中午,宝玉来到母亲王夫人住处,见丫头金钏儿在旁为母亲捶腿。

宝玉以为母亲睡着了,就同金钏儿开玩笑。

谁知母亲翻身而起,就给金钏儿一个嘴巴,并叫人把金钏儿赶出贾府。

金钏儿满含冤屈,竟投井而死。

过了两天,与贾府不和的忠顺府派人来找贾政,说宝玉勾引走了他们府中的戏子,请贾府交出。

贾政大怒。

这时赵姨娘所生儿子贾环又乘机进谗,说宝玉强奸金钏儿未遂,逼死了人命,贾政一听怒不可遏,将宝玉叫来,往死里乱打。

贾母闻讯赶到,痛骂贾政,众人才将宝玉抬回房中。

黛玉得知消息,慌忙赶去看望宝玉。

宝玉见黛玉满脸泪痕,安慰她说:

“我叫疼是装的,别信真了。

”王夫人找袭人,要她随时报告情况,并决定将来袭人给宝玉做妾。

晚上,宝玉叫丫鬟送旧帕两条给黛玉。

黛玉悟出了旧帕的意思,感到可喜、可悲、可惧、可愧,在帕上题了三首七绝,越加视宝玉为知己。

宝玉挨打后,宝钗也天天去探望宝玉,并劝宝玉读书上进。

宝玉一听就生气,说:

“好好一个清净洁白女子,也学得沽名钓誉,入了国贼蠧鬼之流。

”宝钗听了,自觉没趣,只好离开。

一天,宝玉正睡午觉,宝钗又去看宝玉,见丫头正给宝玉绣鸳鸯戏莲花样的肚兜,宝钗赞叹花样很好,拿过来帮助刺绣。

这时,只听宝玉在梦中嚷道:

“什么金玉姻缘!

我偏说是木石姻缘!

”宝钗听见不觉怔了,坐了一会,只好离去。

大观园秋风渐起,宝玉之妹探春倡导成立海棠诗社,贾政的儿媳李纨自荐担任总评。

众姐妹作咏菊诗十二首,黛玉技高一筹,压倒众芳。

当时邢岫烟、李纹、薛宝琴等堂表姐妹都在贾府居住,大观园内一时热闹非凡。

刘姥姥知恩图报,带着丰收的瓜果二进荣国府,贾母便留她聊家常。

大观园内大摆筵席,众人戏弄刘姥姥。

刘姥姥饱经世故,甘愿充当笑料,后来她便拿着贾府所赠银物回乡下了,临行前给凤姐的女儿取名为“巧姐”。

九月初二是凤姐的生日,为给风姐庆生辰,从贾母起,各人出分子办筵席。

凤组饮酒过多,想回家休息,撞到贾链正勾引仆妇。

凤姐哭闹,逼得仆妇上吊,贾母迫使贾琏向凤姐赔礼。

由于行酒令,黛玉引了几句《西厢记》曲文,被宝钗察觉,事后宝钗提醒黛玉,黛玉很感激,二人关系好转。

黛玉承认宝钗是好人,自己多心了。

黛玉模仿《春江花月夜》写出《秋窗风雨夕》,抒发自己的哀愁。

大观园外,贾府上下安富尊荣,荒淫享乐,但经济状况已大不如前。

在荣国府,王熙凤扣住小姐、丫鬟的月钱不发,用来放高利贷。

贾政之兄贾赦居然看上了贾母身边的丫鬟鸳鸯,要娶来做妾。

贾赦之妻邢夫人斗胆向贾母说了这事,鸳鸯听了寻死觅活,贾母亦大怒,斥骂了邢夫人,贾赦非分之想落空。

而元春的千两赏银以及其它收入已不够开支,王熙凤买通鸳鸯偷贾母的东西去当银子来贴补费用。

在宁国府,年底黑山村来交租,折银两千五百两。

贾珍说:

“估计该交五千两,竟少了一半;我们共有八九个庄子,而今有两个庄子报了旱涝,真叫人别过年了!

春节过后,王熙凤早产,一个多月不能理事。

王夫人只好叫探春理家,并请宝钗协助。

黛玉丫鬟紫鹃谎称黛玉将回姑苏原籍,宝玉听后愕然,呆症大发。

紫鹃受命多方解说,宝玉呆病方愈。

宝黛二人的心思大家都知道了,大家也都认为二人是很好的一对。

宝玉生日,众姐妹欢宴大观园,园中栊翠庵带发修行的道姑妙玉也以“槛外人”的身份写贴致贺。

转眼过了几个月,宁国府贾珍之父贾敬在修道院中误吃丹药而死。

贾珍妻子尤氏见无人料理宁府事务,将继母和两个妹妹尤二姐、尤三姐接到府中。

王熙凤的丈夫贾琏见尤二姐漂亮温柔,在贾珍的撮合下,偷偷地同尤二姐结了婚。

事隔不久,王熙凤知到了此事,将尤二姐哄入了荣国府,从精神上百般折磨尤二姐,使尤二姐吞金而死。

贾赦之女迎春的丫鬟司棋与表兄潘又安有私情,一日两人私会被鸳鸯无意撞见,潘又安慌忙之间将绣春囊遗落大观园中。

粗使丫头傻大姐拾得香囊,被邢夫人看见,王夫人知道后,大怒,遂生抄检大观园之意。

王善保家的同凤姐夜抄大观园,迎春懦弱,司棋被逐;探春气盛,怒打恶仆妇;惜春与世无争,偏居一隅。

王夫人见晴雯长得娇艳妩媚,怀疑是她把宝玉带坏了,就下令把她也赶出大观园。

晴雯被逐,含恨而死。

宝玉写了《芙蓉女儿诔》来祭奠她,表达自己无限怀念与伤感的情绪。

一年过后,贾母提起宝玉婚事,极力夸奖宝钗温厚平和。

王熙凤看贾母眼色行事,极力怂恿宝钗同宝玉成亲。

黛玉得知风声,病情加重,决定绝食待毙。

不久,宝玉的通灵宝玉丢失,黛玉暗自庆幸姻缘有望,病情好转,不再绝食。

但宝玉失玉后却神志昏迷。

年底,元春在宫内病逝,贾府全家悲痛。

过了春节,贾母、王夫人见宝玉痴呆难愈,决定娶宝钗为宝玉冲喜。

于是凤姐就想出了个“掉包计”,就是对宝玉说父亲已作主,要为他与黛玉完婚,这对宝玉来说是天上人间的第一喜事。

宝玉听了以后,神志果然清醒了许多,迫不及待地等着迎娶黛玉进门。

尽管凤姐们严密封锁了消息,宝玉将娶宝钗的事还是被黛玉知道了,黛玉当时就精神恍惚,不知所以,紫鹃把她扶回潇湘馆。

黛玉进了院门就一头栽倒在地,醒来后叫丫头生了火盆,将昔日所有诗稿及宝玉送给的旧手帕,全部丢入火中付之一炬。

黛玉奄奄一息,躺在床上,贾家的尊卑老幼,都在忙碌宝玉的喜事,除了李纨和探春,再没有一个人来看望她,第三天,正是宝玉娶亲的那个时辰,黛玉略微清醒,随便交待紫鹃了几句,过了一会,突然直着脖子叫道:

“宝玉,宝玉,你好……”就死了。

宝玉发现新娘是宝钗而不是黛玉,更加糊涂了,哭闹着要去找黛玉,对袭人说:

“你们把我抬去和林妹妹在一起就行了,反正我是要死的,林妹妹也是要死的……”宝钗见他闹得不像话,便严肃地告诉他林妹妹已经死了,宝玉听了,昏死过去,醒来后,坚持去了潇湘馆,哭祭黛玉。

薛蟠娶夏金桂为妻,香菱倍受折磨,终于不堪践踏,“致使香返故乡”。

迎春出嫁后,受尽夫婿“中山狼”欺凌,一年后死去。

探春远嫁海外,“清明涕泣江边望”,一派凄凉幽怨。

大观园内日渐冷清。

凤姐月夜见鬼,尤氏又得重病,众人搬出大观园,请道士在园中作法驱妖。

荣宁二府种种作为惹恼了皇帝,终于被抄家。

荣宁二府被革去世职,贾赦、贾珍被逮下狱。

凤姐由于突来大祸,病得奄奄一息。

由于权贵帮助,荣府恢复了世职,让贾政继承。

此时正逢薛宝钗婚后第一个生辰,贾府便摆宴庆贺,可是席间一片悲凉。

不久,贾母病死。

鸳鸯惧怕贾赦报复,也自杀殉葬。

凤姐主办丧事,力不从心,大家对她心生怨恨。

她支持不住也死去了。

一群强盗打劫荣国府,妙玉被奸污、劫走。

惜春看破红尘,小小年纪出家了。

宝玉再次梦游太虚幻境,见到鸳鸯、尤三姐,秦可卿等薄命女子及为首的黛玉,醒后更心灰意冷。

癞和尚、跛道人送回通灵玉,实则要宝玉弃绝尘缘。

宝玉终于在应考之时出家当了和尚;尽管他中了举人,宝钗也已怀孕他全不管了。

年底,贾政在常州看见宝玉,宝玉和尚打扮,向贾政行了个告别之礼,便与一僧一道消失在茫茫大雪中了。

贾雨村犯法被解职,在觉迷渡口碰见已成仙的甄士隐;甄士隐向他剖析、解释了这一切,也就结束了这部小说。

主要人物评析

《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小说中一部最优秀的现实主义文学巨著,是作者曹雪芹给子孙后世留传下来的一件宝贵的艺术珍品。

《红楼梦》出世以后,它所具有的思想艺术力量,立刻惊动了当时的社会。

因此在当时有“闲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是枉然”一说。

《红楼梦》在它带给社会巨大的影响之后,也引起了人们对其品评、研究的兴趣。

下面是一个从《红楼梦》欣赏者的角度来对其中的主要人物进行一些评说。

(一)贾宝玉

要评说《红楼梦》中的人物,首要的当数男主人公贾宝玉了,作为贯穿全书始终的人物,作者曹雪芹在其身上着力最多,寄托也最深,他成为了中国小说史上塑造得最为成功的艺术典型之一。

作为荣国府嫡派子孙,他出身不凡,又聪明灵秀,是贾氏家族寄予重望的继承人。

但他的思想性格却促使他背叛了他的家庭。

他的叛逆性格的形成不是偶然的。

小说充分描写造成他的性格的生活环境和他的具体境遇的各方面特点,深刻揭示了他性格成长的主客观原因。

一方面,以男子为中心的贵族社会是那样虚伪、丑恶和腐朽无能,使他因自己生为男子而感到终身遗憾;另一方面,少女们的纯洁美好又使他觉得只有和她们在一起才称心惬意。

丫鬟们的深挚纯洁、自由不羁的品格感染着他,她们由于社会地位所遭到的种种不幸也启发着他。

在贾宝玉的直感生活里,她们和那些以世俗男性为主的居于中心统治地位的势力,在每一点上都形成鲜明的对照:

聪明和愚蠢,纯真和腐朽,洁净和污浊,天真和虚伪,善良和邪恶,美好和丑陋。

贾宝玉在这样的环境里,逐渐形成自己思想感情的爱憎倾向,发展了他的叛逆性格。

在小说第三回中有两首《西江月》,是这样描写宝玉的:

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

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

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

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

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

可怜辜负好韶光,于国于家无望。

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

寄言纨绔与膏梁:

莫效此儿形状!

这两首《西江月》是从封建统治者的思想出发,所反映的是封建家长对宝玉盼着他中举,扬名以继承地主阶级事业的“良苦用心”。

而作者正是借《西江月》寓褒于贬,充分概括了在宝玉身上最突出的闪亮点——叛逆性格。

词中说他:

“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

”其实就是说他不肯“留意于孔孟之间,委身于经济之道”,不愿走封建家长为他规定的读书应举、结交官场、遵从礼法、经帮济世的人生道路,而是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