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管理学整理答案最终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164624 上传时间:2023-01-29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126.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行政管理学整理答案最终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行政管理学整理答案最终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行政管理学整理答案最终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行政管理学整理答案最终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行政管理学整理答案最终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行政管理学整理答案最终版.docx

《行政管理学整理答案最终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行政管理学整理答案最终版.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行政管理学整理答案最终版.docx

行政管理学整理答案最终版

行政管理学整理答案

导论

1、理解行政管理的概念:

主要是指国家各级政府部门在执行法定职能一起具体运作过程中,对所经历的程序、环节以及所处理的事项和解决的问题等一系列的管理活动。

2、理解公共利益

3、思考行政管理如何维护公共利益

一,西方行政学理论的发展

1,掌握公共行政古典理论范式的三大理论基础是什么?

政治与行政二分、官僚制组织理论以及科学管理理论被认为是古典理论范式的三大理论基点。

2,掌握古德诺如何定义政治与行政的?

民主国家政治与行政的关系应该是什么样子的?

(1),古德诺指出,政治是国家意志的表现,行政是国家意志的执行。

(2),在民主国家,应实现政治与行政的协调

a)分权的极端形式不能作为任何具体政治组织的基础,实际政治的需要要求国家意志的表达与执行之间协调一致。

要在政治与行政之间实现协调,则要么政治应听从于行政,要么行政需听从于政治,不存在完全独立了两个方面。

b)民治的政府要求执行机构必须服从表达机构,因为后者理所当然地比执行机构更能够代表人民。

即:

政治必须对行政有一定的控制。

3,掌握韦伯将权威/权力的类型分为哪三种?

其中哪一种是官僚组织的职权基础。

权威类型

基础

特征

魅力型权威

领导人不同寻常的个人品质和行动

权威归属于确定的个人

传统型权威

长久保存的传统,通常是世袭原则

权威同样属于个人,但要求统治者尊重公认的规范和习俗

法理型权威

法律或规则体系

服从于制度本身,而非个人

其中理性—法律的权力是官僚组织的职权基础。

4了解官僚制组织的优点有哪些?

(1),确定性、非人格化、效率

(2),韦伯认为,官僚制是最有效的组织形式。

他的思想适用于所有大型组织,包括私人部门和公共部门,在公共行政方面,尤其有效。

5,掌握科学管理学派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贡献

(1),美国的泰勒:

开创了科学管理的源流,被称为“科学管理之父”,以时间-动作分析、工作定额制度、标准化管理、职业培训和刺激性的差别工资等概念形成管理理论,并成为20世纪初期组织管理思想和方法的主导学派。

其理论被称之为“泰罗制”。

核心是建立一整套完整的工作制度,进行任务管理,即对工人在一定时间里的工作和完成工作所需要的技术手段做标准化处理,并把工人的报酬和工作成绩直接联系起来。

摆脱了传统的、依靠个性进行组织管理的旧模式。

(2),法国的法约尔:

a)《论一般管理上的原则》、《工业管理和一般管理》、《国家的行政管理理论》

b)行政管理活动的五要素:

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

c)组织的结构:

管理层次(等级系列)与管理幅度(横向职能)保持在最低限度内

d)主张建立一个只听命于总经理的参谋人员机构

e)提出了著名的十四项管理原则。

6,公共行政领域的第一本教科书是什么书?

作者为?

《公共行政研究导论》罗纳德·怀特

7掌握人际关系学派在霍桑试验中发现了什么?

得出了哪些新的管理原则?

这些原则与科学管理学派的主张有何异同

新发现:

(1),客观物质条件的变化不是造成劳动生产率升降的原因

(2),士气与监督工作存在因果关系,两者又与工作产量发生一定的因果关系。

(3),企业中不仅存在正式组织,而且存在非正式组织,成员不仅受到正式组织的约束,而且受到非正式组织的约束

根据霍桑试验提出的三条原则

(1),工人是复杂的社会系统的“社会人”,而不仅仅是“经济人”,因此,社会、心理因素是鼓励工人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基本途径;

(2),企业中普遍存在表现为某种团体的“非正式组织”,非正式组织同正式组织互相依存,对生产率存在直接的影响;

(3),新型的领导能力在于,“要在正式组织的将继续求和工人的非正式组织的社会需求之间保持平衡”,通过提高工人的满足程度而激励职工的“士气”,从而实现提高生产率的目标。

两者不同点

(1),两大理论对于工人在提高生产率中的角色有着不同的观点,“社会人”VS“经济人”;

(2)两大理论在如何提高生产率这一问题上选择了不同的路径,科学管理注重科学和基数技能的运用以及系统的标准化的操作程序,而人际关系学派主张从团队合作及人的社会需求出发;

相同点

(1),追求同样的目标,即为达成高效的工作进行协调与合作;

(2),更多的是互补性而非替代性的理论

9、掌握新公共行政对传统公共行政的批评及理论要点:

(1)两种效率观:

机械性效率VS社会效率

(2)传统行政学所持的是一种机械性效率观,这种效率观造成了组织成员与服务对象之间的疏远与隔离,使组织失去了应该表现的社会价值与责任;

(3)缺乏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

(4)造成了长远性的效率缺失,在公共问题的解决上无能为力并且造成了更多问题。

(5)导致了总体上的无效率

传统行政学所强调的经济与效率目标,绝不是公共行政的核心价值,更不是唯一的价值准则和终极目标。

10、掌握治理理论产生的背景及其主要主张

二,行政职能

1,了解西方国家政府职能的演变历程

(1)前资本主义:

A.政治统治职能极端强化;

B.社会管理职能相对微弱

(2)自由资本主义:

A.崇尚自由市场的作用;

B.反对政府干预经济生活,认为最好的政府是管得最好的政府。

C.“守夜人”政府

(3)垄断资本主义:

A.强调政府对社会经济的调节与干预;

B.政府经济职能和社会职能都扩大与强化

C.福利国家/行政国家

2,了解政府干预的代表性理论

一,重商主义

(1)建立在这样的信念上:

即一国的国力基于通过贸易的顺差--即出口额大于进口额--所能获得的财富。

(2)反映资本原始积累时期商业资产阶级利益的经济理论和政策体系。

(3)重商主义极力主张政府对国家经济尤其是对外贸易领域实行干预,制订保护工商业的政策,以保证整个国民经济活动符合扩大出口和货币输入的要求。

(4)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抨击了重商主义,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他对市场经济与政府职能的重要观点。

二,凯恩斯主义

《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1936

(1)放任自由的经济条件下,有效需求不足和失业问题难以避免,而有效需求和失业的长期积累,导致经济危机的发生;

(2)为弥补有效需求不足,克服经济危机,政府必须干预经济,通过增加公共投入以刺激消费,主张:

i.国家调节和干预经济生活;

ii.实现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金融政策;

iii.政府举债投资公共事业和弥补预算赤字,借此提高有效需求,增加总就业量

三,费边社会主义

(1)19世纪末20世纪初阶级矛盾尖锐化的产物,主张进行社会改革,排斥阶级斗争与激烈革命的观点,以国家作为推动改革的工具,“医治有缺陷的工业组织和极端恶劣的财富分配办法所引起的疾病”,是西方二战以后福利国家发展的重要理论来源。

(2)国家是个理想的、为社会服务的工具;

(3)社会仅靠市场力量进行分配是不够的,政府的任务是调整市场制度造成的不公正,以一种集体的精神关心社会的福利和平等;

(4)每个公民都应该享受最基本的文明生活,摆脱贫困,过上有尊严的生活。

3了解“小政府”(有限政府)的代表性理论

一,古典自由主义

近代自由主义者,如19世纪的密尔、斯宾塞等,在古典自由主义者思想的基础上,赋予了政府在一定的限度内弥补市场缺陷的功能。

他们认为,政府的作用应限于保障个人的生命与财产安全;政府可以干预经济,但这种干预是为了弥补自由竞争的缺陷。

亚当·斯密,《国富论》(1776)

(1)“自私的动机,私有的企业,竞争的市场”是自由经济制度的三要素,是不断增加国民财富的最佳途径。

(2)政府是一种必要的“恶”;

(3)市场是富有效率的,并且具有自我调节功能

(4)政府职能规范的基本价值标准是成为一个“守夜人”,管得最少的政府是最好的政府。

(5)君主的义务,首在保护本国社会的安全,使之不受其他独立社会的暴行与侵略,……第二个义务,为保护人民不是社会中任何人受到其他人的欺侮和压迫,换言之们就是设立一个严正的司法行政机构;……第三种义务就是建立并维持某些公共机关和公共工程

二,新自由主义(新保守主义)理论

新自由主义学派包括了弗里德曼为代表的货币主义理论,哈耶克为代表的自由主义伦敦学派,阿瑟·拉弗为代表的供给学派,理性预期学派以及布坎南、塔洛克等为代表的公共选择学派。

公共选择理论与“政府失灵”

i.市场失灵并不构成政府干预的理由;

ii.政府干预会产生新的问题,即“政府失灵”

1.公共政策失效;

2.公共物品供给的低效率;

3.内部性和政府扩张;

4.寻租及腐败

4掌握市场失灵的概念

市场失灵是指市场无法有效率地分配商品和劳务的情况。

公共产品:

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导致市场失灵;

垄断:

由于固定成本、规模效益等产生的贸易壁垒,使得某行业出现寡头或垄断,导致市场失灵;

外部性:

有些相关因素不是经济主体可以控制的,如污染和创新;

信息不对称:

如内幕消息。

5掌握政府失灵的概念

新自由主义认为,市场失灵并不构成政府干预的理由;政府干预会产生新的问题,即“政府失灵”,其表现有:

公共政策失效;公共物品供给的低效率;内部性和政府扩张;寻租及腐败

6论述我国政府职能转变的内容

(1)行政职能结构的调整:

(5)我国政府的政治职能的调整;

(6)我国政府经济职能的重构;

(7)我国政府社会职能的强化;

(2)我国政府职能关系的变革:

①政府与市场关系:

A.转变前:

有政府,无市场,企业是政府的生产车间

B.转变后:

政府与市场保持一臂之距,企业是自主的市场主体

②政府与社会关系(从“单位人”到“社会人”):

A.国家—单位—个人之间的资源控制关系减弱;

B.非传统单位性就业组织的大量涌现;

C.社会化改革:

公共服务(教育、卫生;社会保障、住房;后勤服务)

③政府自身结构调整

A.纵向:

中央与地方关系、地方政府间关系改革(实质:

调整各级政府之间的职能划分)

B.横向:

机构改革(实质:

调整政府、市场与社会以及政府内部职能部门之间的关系)

7理解我国政府职能的内容

1.政治职能是其最基本,最主要的职能之一。

是指政府所成承担的对内实行国家统治,维护社会秩序,对外保卫国家安全的职能。

其内容广泛包括:

A.军事保卫职能

B.治安职能

C.民主法制建设职能

D.加强与宗教组织和各种党派,团体的联系,保持与宗教机构和各种社会组织的良好沟通,并通过制度手段规范社会组织的发展

2.经济职能是现代职能的重要职能,是指政府在社会经济生活中承担组织和管理社会经济建设的职能

A.维护社会良好的经济秩序,为社会经济发展创造两好的内,外部环境。

B.实施宏观经济管理,制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计划和各项方针政策

C.保持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

就我果断具体国情而言,要协调好城乡经济的和谐发展问题,东,中,西部地区的协调发展问题以及产业结构调整问题。

D.提供社会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公共产品。

E.加强对国有资源的管理和监督,保证国有资产的良好运行。

3.社会职能是指在管理社会公共事务,提供社会服务和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功能。

A.社会保障和服务功能,其包括:

制定关于就业,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方面的政策法规;完善社会公共设施的管理;对社会公共卫生,安全事故的管理与救治;保护自然环境和合理利用各种自然资源

B.文化教育职能是从一般社会职能中分离出来的现代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能。

三,行政组织

1.掌握不同行政组织类型之间的区别

私人组织、公共组织、第三部门、政府组织、行政组织

2.了解行政组织的特征与基本分类

特征:

(1)政治性与社会性:

统治、管理与服务

(2)法制性与权威性

●设立、变革或撤销依据宪法或法律规定及程序

●组织行为与人员活动按照法律规定开展

●行为具有约束力和权威性

(3),系统性与动态性:

规模庞大、结构严密的组织体系;依环境变革

基本分类

2了解行政组织结构的基本结构:

特征、使用范围

一、横向结构(管理幅度)和纵向结构(管理层次)构成了行政组织系统的基本框架。

a)横向结构:

横向分工的行政组织职能制;分工的需要

b)纵向结构:

纵向分工形成的行政组织的层级制;有效领导与效率的需要

行政组织横向结构的特点、优缺点

a)横向结构的特点:

分工精细、职权的局部性和专门性

b)优缺点:

专业化,减轻领导负担;事权分散

c)横向结构管理:

分工清晰合理,减少职责交叉;强化部门之间的协调行行政组织纵向结构的特点、优缺点

a)纵向结构的特点

1.上级直接领导下级;

2.行政指挥和命令按垂直方向自上而下地传达和贯彻。

b)纵向结构的优点:

事权集中、指挥统一、便于控制

二、行政组织的一般结构:

图示、特征与优缺点

(1)直线结构

v直线集权、直线参谋、直线职能

v直线职能结构即为现代工业社会当中最为常见的等级结构,呈金字塔型。

v构成要素:

职位、地位、角色、规范

v特征

1.人的异化<—权力线—>指挥统一

2.缺乏全局意识分工—>效率

3.创造性压抑法治、非人格化—>规范有序

(2)矩阵结构

v特征:

以完成某项任务为核心;垂直领导与水平领导并重

v优势:

灵活,适应力强;对现有资源充分运用

v适用于临时组织与协调性组织

(3)分层结构

⏹存在一个由团体构成的领导小组及由雇员构成的金字塔型层次结构。

⏹管理角色具有相对性与制衡关系

⏹在企业中,体现为董事会与管理团队两个层次;

⏹在政府中,体现为权力机关与行政机关两个层次

(4)扁平结构

v结构特征:

组织管理幅度增宽,层次减少;组织内信息通畅

v优缺点:

管理成本降低,工作效率提升;权力分散,行政控制减弱;

v多见于企业中

(5)网络结构

v结构特征

1.打破部门界限,组织机构之间,人员之间以网络形式互相连接;

2.从计算机网络技术中获得启示

3.强调合作伙伴关系,双赢、分享和资源利用的最大化。

4.预示着未来的组织结构

6、掌握我国行政组织的基本结构

7、掌握行政组织编制管理的含义、原则

含义:

1、指法定社会组织的职能范围、机构设置、隶属关系、规格级别、人员数额、人员结构及职位的配置。

2、行政组织的编制管理主要涉及职能范围、机构管理和人员编制管理三方面。

原则:

行政组织编制管理直接涉及政府部门设置和人员配备,政策性强,影响深远。

为了切实搞好编制管理,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第一,精简原则。

精简原则包括精简机构、减少层次和精简人员、实行合理编定员两个方面。

第二,统一原则。

统一原则包括:

统一领导、统一职能目标和机构设置要统一完整。

编制立法原则。

编制立法是指有关行政组织内部机构设置及其职责权限、结构比例和人员定额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8、了解我国编制管理的现状

四,行政权力

1,了解行政权力的含义

国家机关依法享有的,为有效执行国家意志、依靠特定的强制性手段对全社会进行管理一种政治权力。

包括以下内容:

(1)行政权力主体是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行政权力主体是行政权的享有者和操作者。

(2)行政权力客体包括所有居民以及有居民所构成的不同的社会组织和社会集团,囊括领土范围内的整个社会。

(3)行政权力的只能和目的是通过执行国家的法律和政策有效地实现国家意志。

(4)行政权力的法定范围,包括行政权力行使的主体范围、空间范围及时间范围等。

2,了解行政权力的特征

公共性、执行性、单一性、时效性、膨胀性

3,了解行政权力行使的原则

为人民服务的原则、依法行政的原则、不越权的原则、公开原则、公正原则、程序原则、责任原则

4,了解行政权力行使的负效应

(1)、行政越权:

实体法上的行政越权、程序法上的行政越权

(2)、滥用行政职权:

行政主体以私人身份运用国家权力,从而将公权私化的社会现象,它是行政职权在法定权限范围内的滥用。

(3)、行政失职:

行政主体没有行使依法享有的行政职权,放弃行政职权意味着放弃职责。

5,掌握行政权力的控制与制约机制

1、强化对行政权力配置的制约

2、强化对行政权力行使过程的制约

3、健全对权力滥用者的惩罚机制

4、健全行政监督机制

6、思考如何进一步完善我国的行政监督体制

五,人事行政

1、了解人事行政与一般人事管理的区别

人事行政是各级政府行政活动的重要内容,它是国家人事行政机关代表国家行使人事行政权,履行人事行政职能,以求人事与行政工作的最佳组合,最终实现国家行政目标的宏观人事管理活动。

人事管理则是指社会各类组织,根据自身特点,进行组织、管理和协调所辖范围内人与人、人与事之间的关系,以实现人与事最佳结合的人事管理活动。

从这个角度讲,人事管理的外延更大,不仅包括人事行政还包括企事业单位的人事管理。

2、掌握人力资源管理与传统人事管理的区别

 

人力资源管理

传统人事管理

人事管理定位

强调人事管理与组织发展战略之间的互相作用;战略部门

辅助管理部门;非生产性部门

管理重点

着眼于组织未来发展进行投资

着眼于当前协助完成组织短期目标

管理内容

更为丰富:

人力资源的预测、规划和开发

招聘、培训、工资、劳资等

管理体制

灵活性与人性化

较为僵化

3、掌握西方国家公务员制度的演变及特征

演变:

恩赐官职制(绅士时代):

1789-1828以良好的品德和威望作为人任命公职的标准,公职垄断在上流社会手中,形成终身任用制度

政党分肥制(1829杰斐逊总统—1883)强调公职人员应该具有政治代表性,反对上流社会的垄断,主张从选民中任命官员,反对终身任用制,主张任期制。

功绩制(1883彭德尔顿法--)其基础是以开放的、竞争性的考试作为选择政府雇员的工具。

特征:

v政务官与事务官的区分

v强调政治中立

v公开的竞争性考试

v功绩制原则

v强调公务员的职业道德与伦理

4、了解我国公务员制度发展的历程、主要内容

(1)传统的干部人事制度:

干部的范围广;

干部的配置与管理由国家“统包统配”的方式,统一选拔统一管理、统一采用,采取单一层级化结构,按级别对干部进行管理。

干部的选拔是领导推荐和组织考察。

干部在生活福利上享有优先待遇

(2)弊病:

管理权限过分集中,适用于计划经济而不适合市场经济

缺乏科学分类,党政不分,政企不分,政事不分

缺乏公平公正的选人机制

管理制度与管理规范的不健全

(3)内容:

公务员的义务和权利

职位分类

公务员录用

职务任免与升降

考核、奖励与惩戒

培训、交流与回避

工资、保险与福利

公务员辞职、辞退、退休与申诉控告

聘任

5、了解公务员的录用、考核和任免

●录用:

对象:

主任科员以下及其他相当职务层次的非领导职务公务员

方式:

公开考试、严格考察、平等竞争、择优录取

组织层级:

中央、省

基本程序:

发布招考公告——资格审查——考试(笔试、面试)——录用考察——体检——公示——审批备案——试用

考试内容:

基本能力:

公共科目;职位要求:

专业科目

●考核:

领导职务:

目标责任制;非领导职务:

平时考核与定期考核;优秀、称职、基本称职和不称职四个等次;结果作为调整公务员职务、级别、工资以及公务员奖励、培训、辞退的依据。

●奖励:

以精神奖励为主、公务员或公务员集体;情形与奖励等级

●惩戒

●任免:

职务任免:

委任制,按照法定的公务员管理权限自上而下任命公务员的制度,一般适用于国家机关和政党等机关内设机构的领导人员和其他公务员。

选任制,按照法定的民主选举程序确定任用对象的方式,一般适用于国家机关和政党等机关的主要领导人员。

领导成员职务实行任期制原则

6、了解我国人事行政改革的历程、方面

(1)试点政府聘任雇员制

政府雇员与公务员的区别:

适用法律不同,管理方式不同,薪酬待遇不同,法律地位

(2)领导干部选拔的民主化

竞争上岗、公开选拔

两推直选,公推公选

(3)绩效考核创新

(4)人力资源开发

补充:

1、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与现代西方公务员录用制度之比较

v同:

都是开放、竞争性的考试制度,并且现代西方公务员制度受到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影响;

v异:

两者的差异则更大

v1)现代公务员录用制度是以职位为基础的,根据具体职位的要求挑选合适的人选;科举制度不以专业化的职位为基础,而是考取“功名”;

v2)政务官与事务官之别。

v3)考试的内容。

v4)女性视角。

2、我国公务员制度的特点

v与传统干部人事制度比较

▪建立竞争激励机制,坚持公开、平等、竞争、择优;

▪建立科学管理体系,明确职责规范,实行严格考核,实行工作责任制;

▪建立新陈代谢机制,实现能进能出、能上能下;

▪建立系统的法规体系,实行法制化管理。

v与西方文官制度比较

▪不搞“政治中立”;

▪没有建立独立的公务员管理体系;

▪适用范围较广:

党、政、人大、政协、司法、审判、民主党派等;

▪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服从于党的领导

4品位分类

•以“人”为中心,不同的人划分为不同层级进行分类管理

•因人设职,强调人的教育背景、资历与职务

•英国是典型代表

5职位分类

•以“事”为中心,不同的人根据职位的不同进行分类管理

•特点:

因事设职、按职择人

•美国为典型代表

6我国公务员分类管理方式

v以职位分类为基础

▪职位分类

•综合管理类

•行政执法类

•专业技术类

•司法类

▪职务分类(综合管理类)

•领导职务

•非领导职务

▪级别

•职务应当对应相应级别;

•职务与级别是确定公务员工资及其他待遇的依据;

•公务员在同一职务上,可以按照国家规定晋升级别

7当代西方公务员人事行政变革的主要内容

v新公共管理运动、企业化政府与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影响

▪政治中立原则的动摇

•高级公务员

▪从常任制到弹性化

▪更具激励性的工资制度

▪绩效管理

▪放松规制

▪注重人力资源开发

六、行政决策

1,掌握理性决策模型

1、又称科学决策模型,深受古典经济学影响;认为社会问题应该用科学和理性的方式来解决,即收集到有关问题的所有相关资料,从而做出最佳抉择2、理论核心包括:

(1)人类决策时从功利主义的原则出发,谋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

(2)作为绝对的理性人,决策者能够准确评估所有方案的可能后果,并具有一贯的偏好理性决策的过程模型,

2,掌握西蒙有限理性决策模型

主要代表人物:

西蒙西蒙对理性决策理论的批评

(1)决策者的目标是多元且模糊的

(2)决策者并非绝对理性人(3)决策制度受时间、精力和其他各种消耗的约束(4)并不存在绝对最佳的决策2、有限理性决策模型的主要内容

(1)人并不具备绝对理性,只具备有限理性;

(2)在实际决策中,满意原则,而非最优化原则,是我们方案选择的标准(3)决策主要包括四个阶段:

情报阶段,找出制定决策的理由

设计活动,找到可能的决策方案

决策活动,在备选方案中进行选择

审查活动,对已有选择进行实施和评价

各个阶段的划分只是一般意义的,现实当中,各个阶段互相交织

3,了解渐进决策模型

查尔斯·林德布鲁姆,《“渐进调适”的科学》,1959对传统理性决策模式的批评

(1)既定的问题在现实中并不存在,问题是逐步明确的;

(2)理性分析并非万能,受到费用、时间等条件的限制(3)决策活动受个人价值观影响2、渐进决策模型的特征——与完全理性模式的比较

完全理性模式

连续有限比较模式(渐进模式)

价值或目标的澄清与政策方案的经验分析分离,前者是后者的先决条件

价值目标的选择和政策方案的经验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