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数学下第四周教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157806 上传时间:2023-01-29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78.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一年级数学下第四周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一年级数学下第四周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一年级数学下第四周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一年级数学下第四周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一年级数学下第四周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一年级数学下第四周教案.docx

《一年级数学下第四周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年级数学下第四周教案.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一年级数学下第四周教案.docx

一年级数学下第四周教案

一年级数学下第四周教案

彭滢

 

第一课:

教学内容:

单元教材特点介绍及教材结构分析

单元教学目标:

1.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意义,感受数的加减法运算与生活的联系。

2.探索并掌握100以内不进位、不退位加减法的运算方法,并能正确运算。

3.初步经历在具体情境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发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一年级上册学习了20以内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基础上,学习100以内的不进位、不退位的加减法。

教材编排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整十数的加减法;第二部分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不进位、不退位)的计算;第三部分两位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第四部分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不进位、不退位)的计算。

本单元教材编写体现以下特点。

1.结合生活情境,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本单元学习100以内加减法的重要目标是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教材安排了“小兔请客”“采松果”“青蛙吃害虫”等大量的生活情境,鼓励学生从中发现数学问题,抽象出算式,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

2.经历探索运算方法的过程,鼓励算法多样化在尝试进行运算的过程中,教材鼓励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思考角度出发,产生不同的运算方法,并为学生提供了交流各自算法和自主选择算法的空间。

在多种算法呈现之后,引导学生观察各种算法之间的相互联系,加深对各种算法的理解。

3.重视直观操作,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儿童的数学学习必须和直观操作相联系。

由于儿童主要以形象直觉思维为主,所以教材在计算教学中安排了大量学具操作,这样的操作不仅是理解抽象算理的必要手段,同时也是探索运算方法的有效途径。

4.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本单元的教材将加减法的学习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创设问题情境,以供学生思考,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当加减法问题从具体情境中自然提出时,学生既体会到发现问题的成功,又能切实体会到学习运算的必要性。

在运算的练习中,教材安排了许多解决实际问题的活动,这些问题现实、有趣、呈现方式多样,安排的目的是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并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提高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教学课时:

本单元课时安排:

10课时

 

第二课;

教学内容:

《小兔请客》

教学目标:

1.在实际情境中,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探索并掌握整十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性,并能正确计算。

2.通过动手操作、合作交流,初步经历在具体情境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发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3.在生动活泼的情境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探索的意识。

4.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计算能力,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活用知识于生活实际中。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一一,能正确进行整十数的加减法计算。

2.引导学生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培养学生多动脑筋,敢于探索的精神。

3.创设加减法的具体情境,将数学知识“包装”在小兔请客的童话故事中。

让学生亲历具体情境(小兔请客)-----形成表象(加减法的表象)-------抽象出算式(30+20,50-10)的过程,促进学生对加减法的主动建构。

教学准备:

食物投影仪、口算题卡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

同学们,现在是什么季节?

  (学生回答春天)春天来了,小草绿了,森林里的小动物也该出来活动了,你们看这些小动物在干什么呢?

(课件显示情境图)

  谁能把这幅美丽的画面编成一个故事讲给大家听呢?

(学生讲故事说图意)

  原来是小兔在请他的小伙伴们吃果子呢!

  板书课题:

小兔请客

(二)合作学习,探索新知

  1.探索加法的计算方法

  

(1)师:

你能根据这幅图,提出数学问题吗?

  学生思考后,可能会提出下列问题:

  ①一共有几盘果子?

  ②一共有多少个果子?

  重点解决“一共有多少个果子”的问题。

  

(2)师:

请同学们用小棒代替果子摆一摆,好吗?

  学生操作。

(帮助学生建立加减法的表象。

  (3)师:

要求“一共有多少个果子”怎样列算式呢?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20+30=或30+20=

  (4)师:

那20+30等于多少呢?

你是怎么想的?

  (会算的学生想一想自己是怎么算出来的,其他学生可用学具代替果子摆一摆。

  组织全班学生交流算法,可能出现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①用摆小棒的方法计算,先摆2捆小棒,再摆3捆小棒,合起来是5捆,也就是50根小棒,所以20+30=50;

②因为2+3=5,所以20+30=50;

③因为2个“10”加3个“10”是5个“10”,所以20+30=50;

④用数一数的方法10,20,30,40,50;

⑤在计数器十位上先拨2个珠子,再拨3个珠子,合起来5个珠子表示50,所以20+30=50。

  师:

那你喜欢哪一种方法呢?

把你喜欢的方法说给你的小伙伴听一听。

  (学生交流。

2.探索减法的计算方法

  师:

同学们,请看发生了什么事情?

(课件显示第二幅情境图,学生说图意。

  师:

根据这幅图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把你的问题在小组内说一说,并试着自己解决提出的问题,好吗?

  (小组内交流。

教师巡视,对有困难的小组引导帮助。

  (全班交流,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50-10=40或50-40=10。

  3.学习加、减法算式各部分名称

  师:

在加法算式和减法算式中,每一个数都和你们一样,有自己的名字,想知道它们的名字吗?

(如果有的学生知道,就让学生介绍。

  

边说边板书如下:

20+30=50    50-10=4

加数+加数=和,被减数-减数=差

(教师再次举例说明。

(三)巩固练习,拓展延伸

1.师:

吃完了果子,小兔子还给同学们出了几道题呢!

(课件显示下图)

(学生口答,并说一说计算过程。

  2.师:

小猴子、小兔子、小刺猬玩得非常高兴,又来了几只小动物,他们做起了找朋友的游戏,你能帮他们找到自己的朋友吗?

  3.师:

它们做完了游戏,高高兴兴地去参加森林联欢会,许多小动物都来参加了。

看!

它们正在布置会场呢!

(课件显示情境图)它们在说什么呢?

(学生叙述图意,并解答。

可能出现的算法有:

80-30=50(张);30+(50)=80(张)。

两种方法都是正确的。

4.师:

开完了联欢会,小动物们也该回家了,你们看(课件显示)。

  师:

这两辆车够坐吗?

你是怎么想的?

  (学生说思考过程,只要说得合理,都应给予肯定。

  (评析 以故事的形式贯穿练习,生动、有趣、层次分明。

这样设计既符合儿童的特点,又为学生的思维提供足够的素材、足够的空间,使每个学生的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得到发展,特别是“乘车”这个开放性的问题,培养了学生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全课总结

师:

同学们,这节课你们学得高兴吗?

你学会了什么?

〖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我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从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为他们提供交流各自想法的机会,通过交流让学生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

比如在练习1中“用你喜欢的方法算”;在解决“乘车”问题时,学生从多个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第三课:

教学内容:

《采松果》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感受加减法计算与生活的联系。

2.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不进位、不退位)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3.初步体会加法的交换律。

4.经历与他人交流算法的过程,培养与人合作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

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掌握计算方法,逐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学难点:

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不进位、不退位)的计算方法体会加法交换律。

教学准备:

挂图、小棒。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松鼠妈妈和小松鼠今天上山去了,快看,他们的收获可真不小!

(二)讨论探究

  1.提出问题

  师:

大家能提出哪些问题呢?

  生1:

松鼠妈妈和小松鼠在说什么呢?

  师:

谁愿意帮他解决这个问题?

  生2:

妈妈说:

“你真是妈妈的好孩子。

  生3:

小松鼠说:

“妈妈,我能帮你干活了。

  师:

你对他们的回答满意吗?

  (生1微笑点头。

学生齐说:

“满意。

”)

  生4:

我的问题是:

松鼠妈妈和小松鼠一共采了多少个松果?

  生5:

请问大家,松鼠妈妈比小松鼠多采了多少个?

  生6:

小松鼠比妈妈少采了多少个松果?

  生7:

我还有一个问题:

小松鼠采的松果和妈妈相差多少个?

  师:

同学们真了不起!

提出了这么多的数学问题。

2.探索加法的计算方法

  师:

咱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一共采了多少个松果?

”谁知道如何列出算式呢?

  生:

25+4=?

(学生大部分已经能够说出结果。

  师:

同学们真聪明!

在小组内交流一下你是怎样算出结果的,暂时没有算出来的同学,可以借助手中的小棒、计数器等,也可以请求同组的同学来帮忙。

  (学生动手探究,互相讨论交流;教师巡视,适时参与引导。

  (学生汇报自己的计算方法。

  生1:

我是拨计数器算出来的。

先在十位上拨2个珠子,在个位上拨5个珠子,就是25,再在个位上拨4个珠子,个位上就有9个珠子,就是29。

  生2:

我摆小棒。

我先摆上2捆,再摆上5根,就是25,然后再在5根旁边摆上4根,一共就是29根,也就是25+4=29。

  生3:

我是口算出来的。

5+4=9,再加上20就是29。

  生4:

我也是口算出来的。

看着25然后把4直接加到个位的5上,就是29了。

  生5:

我是列竖式计算出来的,是我妈妈教我的。

  (向大家展示自己的竖式。

  生6:

我是口算出来的。

反正我一看就知道25加4等于29。

  师:

同学们真聪明!

能够想出这么多的算法。

那么你觉得在计算时要提醒大家注意些什么呢?

  生1:

要看清每一位上的数字,不要弄错位置。

  生2:

要个位加个位,不要加到十位上。

  生3:

大家要认真计算,不要粗心。

  师:

刚才大家想到的这些算法:

拨计数器、口算、摆小棒、列竖式,都是很好的计算方法。

你觉得哪种方法最简单?

  生1:

我认为口算最简单。

  生2:

我也是认为口算简单,因为列竖式我还不是很会。

  3.类推探究减法的计算方法

  师:

刚才通过我们大家的努力,解决了第一个问题,后面还有三个问题,同学们可以以小组为单位选择其中的一个问题,共同去解决。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由选择并讨论解决问题。

教师参与其中一个小组的活动,并随时注意其他小组的活动。

  师:

请把你们小组的研究结果汇报给大家听。

  组1:

我们解决的问题是“松鼠妈妈比小松鼠多采了多少个”,我们的算式是25-4=21。

直接用5-4=1,20再加上1就是21。

  师:

谁听懂他们组的意思了?

能给大家解释一下吗?

  生1:

他们的意思是用5减4就足够减了,还剩下1,20根本用不着。

所以25-4=21。

  组2:

我们解决的问题是“小松鼠比妈妈少采了多少个”,算式也是25-4=21,也是用口算得出来的。

  组3:

我们解决的是“小松鼠和妈妈相差多少个”这一问题,算式和口算方法与他们小组是一样的。

  师:

大家有没有想过,为什么三个说法不一样的问题,解决的方法却是一样的呢?

  生1:

因为都是在算松鼠妈妈和小松鼠差的个数。

  生2:

因为妈妈比小松鼠多的就是小松鼠比妈妈少的。

  师:

今天学习的计算与前面学习的有什么不同呢?

  生:

是两位数加、减一位数。

  生:

也可以是一位数加两位数。

  生:

只要会计算10以内的加减法就会计算今天学习的算式。

(三)巩固深化,应用新知

1.第1题(出示情境图)。

  师:

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你能独立解决这个问题吗?

试试看。

  (学生独立读图,解决问题,全班交流。

  生:

19-9=10(颗)。

  2.第2题(出示情境图)。

  师:

比一比看谁最先算出大恐龙比小恐龙长多少米。

  生:

25-2=23(米)。

  3.第3题:

学生独立计算并在小组内交流。

  4.第4题:

想一想,填一填。

  师:

仔细观察每组中两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生:

我发现每一组的两个算式的得数是一样的。

  生:

我发现每组两个算式中加号两边的数交换了位置。

  师:

你能试着自己写出几组这样的算式吗?

学生积极举例:

  

(1)34+5=39,5+34=39;

(2)21+7=28,7+21=28;

  (3)83+4=87,4+83=87;(4)52+7=59,7+52=59;

  ……

  师:

如果不用你计算得数,你还能快速地举出类似这样的算式吗?

  生1:

47+68=,68+47=。

  生2:

395+126=,126+395=。

  生3:

1000+800=,800+1000=。

  ……

(四)课堂总结

师:

同学们真了不起!

不但能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还能发现其中存在的规律。

那么你认为这节课自己表现如何?

  师:

这节课,大家表现都非常好!

能够做到认真思考,积极发言,有效合作。

希望下一节课继续努力。

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教师,在教学中要敢于放手,相信学生能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有所感悟、有所发展、有所创新。

 

第四课:

教学内容:

《青蛙吃害虫》

 

教学目标:

1.具体情境中,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

2.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

3.初步学会应用加减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加减法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

4.渗透环保和爱护动物的教育。

教学重难点:

1.掌握两位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

2.计算正确。

教学准备:

算式卡片10张,信鸽头套10个,纸条3张,计数器一个,学生准备86根小棒。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1.口算

  32+5 70-6078-6 39-4

  26+3 88-5 30+2083+6

  2.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师:

同学们喜欢小动物吗?

看看今天老师给大家请来了谁?

(出示一个青蛙手偶)我们来听听青蛙说什么?

(让青蛙做个自我介绍。

  师:

小青蛙对人类是有益的,以后我们不但自己不要去伤害它们,而且还要阻止别人去伤害它们,做一个保护有益动物的好孩子,你们愿意吗?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青蛙吃害虫。

(揭题板书)

(二)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师:

同学们喜欢听故事吗?

利用主题图(课件)自编一个青蛙妈妈带小青蛙捉害虫的故事情境。

  2.师:

青蛙妈妈说:

“我吃了56只害虫。

”小青蛙说:

“我吃了30只害虫。

”听了它们的话,谁能提出一些数学问题呢?

  生1:

两只青蛙一共吃了多少只害虫?

  生2:

青蛙妈妈比小青蛙多吃了几只害虫?

  ……

  师:

现在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

两只青蛙一共吃了多少只害虫?

你们打算怎样列式呢?

 生:

56+30。

  师:

56+30=?

该怎样计算呢?

(三)小组合作,探究新知

  1.探究56+30的计算方法

  师:

四人一组合作利用桌上的学具,来摆一摆、拨一拨,说一说计算的过程。

  2.小组汇报交流

  生1:

摆小棒:

5捆加3捆是8捆,再加上6根,合起来是86根。

  生2:

从计数器上拨珠,56里有5个十和6个一,再加3个十,合起来是8个十6个一,就是86。

(师边听边整理计算过程。

  生3:

把56分成50和6,先用50+30=80,再用80+6=86。

  ……

  3.自主尝试,探究算法

  师:

你们明白了,老师也明白了,现在老师也来提个问题:

为什么30中的3要加在十位上?

  

(1)学生四人一组讨论。

  

(2)汇报交流。

  (3)师强调:

30中的3在十位上,表示3个十。

  4.青蛙妈妈比小青蛙多吃多少只害虫?

怎样列式?

  师:

56-30=?

该怎样计算?

  (教学过程与56+30相同。

(四)实践运用,内化新知

  1.趣味游戏,练一练第3题。

  2.同学们,刚刚在做游戏的时候,小青蛙好像又有什么新的发现了,是怎么回事?

大家瞧!

(出示练一练第1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

适时告诉学生啄木鸟也是益鸟,我们应该保护它。

  3.练一练第2题。

  师:

同学们,青蛙妈妈和小青蛙忙碌了一天,青蛙爸爸为慰劳它们,特意为它们举行了一场跳水比赛。

看,多热闹呀!

(课件)

  师:

大家从图中能获得什么信息?

  生:

有38只青蛙。

  师:

忙了一天,青蛙该回家了,看荷叶上最后还剩下几只青蛙?

(5只)那么谁知道跳下去几只青蛙?

比比看谁最先算出来。

(算式不要求统一。

(五)总结评价,知识延伸

  师:

今天大家都学会了哪些数学知识呢?

我们和青蛙一块度过了愉快的40分,对它也有了一些了解,对它有兴趣的,回家查一查:

一只青蛙一年大约可以吃掉多少只害虫呢?

现在请听一首关于青蛙的儿歌(在欢快的音乐中结束新课)。

教学反思:

这节课总体来说学生学习兴趣浓厚,学得积极主动。

反思整个教学过程,在本节课中我在以下方面进行了一些尝试。

 1.以学生喜爱的童话故事导入,穿插拟人化的动物语言,激发学生兴趣,并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积极竞争。

2.利用小棒、计数器,运用数的组成转化为已经掌握的口算等方法,采用小组合作交流的形式,开展操作活动,不断丰富学生的直观经验,引导学生探索计算方法,使问题得到解决。

这样既让学生经历了一个探索性的学习过程,又培养了合作意识。

3.学习计算方法之后,通过形式多样的练习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应用意识。

 

第五课:

教学内容:

《练习二》

教学目标:

1.加深学生对100以内不进位加减法的计算方法的理解,提高计算的熟练程度。

2.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利用加减法解决一些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

3.在解决加减法的具体情境中,培养学生学习和应用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通过练习,学生能熟练、正确的计算。

2.在解决加减法的具体情境中,培养学生性学习和应用数学的兴趣。

教学准备:

口算准备,5只信箱

第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

二、练习。

1.算一算。

(书P26第1题)

此题可以让学生独立去算,算完后订正。

并请有错的学生汇报一下,大家帮他们找找问题。

2.书P26第2题。

你们看过天气预报吗?

谁能说说图中的“5~15°C”是什么意思?

(小的这个数表示的是最低温度,大的这个数表示的是最高温度)

最低温度和最高温度相差几度?

怎么算?

15-5=10

师介绍:

用最高温度减去最低温度,得到的就是就是这一天的温差。

你能算出上海一天的温差吗?

学生独立计算。

3、书P26第3题

先让学生独立填写,不讲方法。

学生填完后,请学生说说是怎样想出来的。

注意要引导学生说说,如果不算能不能判断出大小,如:

20+3○2+30,右边的30比左边的20多了10个,而左边的3只比右边的2大1,所以2+30要比20+3大。

1、P26第4题

教师可以先出示几种玩具的图,引起学生的兴趣。

a)说说:

如果让你去选两种你喜欢的玩具买,你会选哪两种?

算一算:

买你说的两样玩具一共需要多少钱呢?

在书上列出算式。

b)如果给你50元钱,你可以买哪两种玩具?

可以让学生在全班说,然后马上反馈。

三、实践作业:

回家听天气预报,了解深圳明天的天气,并算出温差。

第2课时

教学过程:

一、解决问题。

书P27第6题

1、观察书上的图,数数唱歌的有几个人,跳舞的有几个人,弹琴的有几个人。

2、引导学生读懂要解决的问题。

1、学生独立思考并列出算式。

2、集体订正,教师注意巡视发现问题及时反馈。

3、你还能提出那些数学问题?

二、提问题。

书P27第7题

1、观察第7题的图,说说图上画了什么?

2、观察统计表,你知道了什么?

3、你能根据图的内容提出哪些问题?

将学生提出的问题板书在黑板上。

4、这些问题你能解决哪些?

请列出算式。

5、集体讨论。

三、游戏:

信鸽送信。

 

 

本单元重点在于让学生掌握100以内不进位、不退位数的加法和减法。

 

尤其注意培养学生的口算和笔算能力。

 

当然,针对本校学生的共性及个性特点,可能课时会做适当的调整。

 

刚刚开始接触教复杂的100以内的加减法,要慢慢引导学生。

 

引入时要绘声绘色,吸引学生听课的兴趣。

 

探究过程一定要细,让学生真真正正明白来龙去脉。

 

讲解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一定要结合实例,将抽象转化成具体。

 

刚改是联系一定得先引导学生,慢慢放手自己做。

 

对作业的评析要客观,要计时鼓励做的优异的学生,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作为教师,教学反思是必要的而且是必须的,这样才能不断地发现问题,不断地提升自己。

 

注重对学生开放问题的培养。

能提出别样的问题要给予鼓励,即使错误的也应该加以引导正确。

 

同样借助学具--小棒的作用,引导学生一步步掌握计算的方法。

 

对所有的计算方法都要加以提倡,不要加以限制学生的思维。

 

对计算的概括要借助实际例子,不可以直接进行总结。

 

联系要分层次进行,逐步引导学生的思维。

 

针对不同的总结,我们都加以苦力,从而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课前口算一定加强及时练、及时查。

 

引入一定要新颖,一定能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

 

探究方法要具体,过程要详细。

 

趣味练习,寓教于乐,让学生感到了乐学的重要性。

 

教后思考,总结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从而提升自己。

 

本课的目的旨在锻炼、巩固所学的内容,从而掌握更加扎实。

 

第四题让学生读懂题,并且正确解答。

 

第四题是开放题,特别注意更改正确答案的方法。

 

及时了解数学信息,并利用信息正确解答。

拓展学生的思维,开放性提问并解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工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