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暑假新八年级第3讲《藤野先生》《回忆我的母亲》同步复习教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156885 上传时间:2023-01-29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610.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部编版暑假新八年级第3讲《藤野先生》《回忆我的母亲》同步复习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人教部编版暑假新八年级第3讲《藤野先生》《回忆我的母亲》同步复习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人教部编版暑假新八年级第3讲《藤野先生》《回忆我的母亲》同步复习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人教部编版暑假新八年级第3讲《藤野先生》《回忆我的母亲》同步复习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人教部编版暑假新八年级第3讲《藤野先生》《回忆我的母亲》同步复习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部编版暑假新八年级第3讲《藤野先生》《回忆我的母亲》同步复习教案.docx

《人教部编版暑假新八年级第3讲《藤野先生》《回忆我的母亲》同步复习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部编版暑假新八年级第3讲《藤野先生》《回忆我的母亲》同步复习教案.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部编版暑假新八年级第3讲《藤野先生》《回忆我的母亲》同步复习教案.docx

人教部编版暑假新八年级第3讲《藤野先生》《回忆我的母亲》同步复习教案

暑假新初二辅导讲义

学员姓名:

学科教师:

年级:

八年级辅导科目:

语文

授课日期

年月日

时间

A/B/C/D/E/F段

主题

同步《藤野先生》+《回忆我的母亲》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渎课文,理解文章内容;联系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把握文章主旨。

2.学习藤野先生严谨认真、热诚正直的高贵品质;体会鲁迅深沉的爱国主义情怀。

3.学习文章按时间顺序有重点地选择典型材料来表现人物优秀品质的写法。

教学内容

一、上次课后巩固作业复习:

1、新闻常考题型梳理

二、预习作业:

七年级读过的名著《朝花夕拾》你还有印象吗?

里面写到的《小引》《狗·猫·鼠》《阿长与<山海经>》《二十四孝图》《五猖会》《无常》《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父亲的病》《琐记》《藤野先生》《范爱农》《后记》,你还记得哪个呢?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文章,就是其中的一篇——《藤野先生》。

知识点1:

同步复习《藤野先生》

【知识梳理】

(一)基础知识

1、鲁迅简介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豫才,“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浙江绍兴人。

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毛泽东曾评价:

“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鲁迅一生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思想研究、文学史研究、翻译、美术理论引进、基础科学介绍和古籍校勘与研究等多个领域具有重大贡献。

他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蜚声世界文坛,尤其在韩国、日本思想文化领域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

2、代表作品

 

3、写作背景

本文选自《朝花夕拾》(《鲁迅全集》第二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

1902年4月,鲁迅到日本留学。

先人东京弘文学院补习日语。

1904年人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在此期间结识了藤野先生,并与其建立了深厚的情谊。

后弃医从文,想从改变国民精神入手,挽救民族危亡。

20年后,鲁迅在反动军阀和御用文人的迫害下,离开北京,来到厦门。

1926年10月12日,鲁迅在厦门大学写了这篇文章,作为对藤野先生的永久的纪念。

4、扫清文字障碍

绯红fēi畸形 jī 不逊xùn 匿名nì教诲huì油光可鉴jiàn

杳无消息yǎo诘责jié深恶痛疾wù

(二)整体把握

主旨

本文通过对作者在日本留学期间同藤野先生交往的生活片段的回忆,赞扬了藤野先生正直热诚、治学严谨、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表达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真挚和深沉的怀念,以及要同反动派战斗到底的决心和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文章结构

(三)内容分析

选段一:

参考答案:

1、“无非”是只不过的意思;“这样”指清国留学生在东京赏樱花、学跳舞;表达了作者对清国留学生的厌恶、嘲讽和失望,引起下文对清留学生丑态的描写.体现了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

2、表明了作者对清国留学生的厌恶和嘲讽。

这帮清国留学生留着辫子,以示是大清国的臣民,而且“盘得平”“油光可鉴”,表明他们精心打扮,“扭几扭”写出他们招摇过市、自我陶醉的丑态,“实在标致极了”,作者用反语表达了强烈的愤懑、讽刺之情。

3、看不惯清留学生不学无术,醉生梦死的生活方式。

 

选段二:

参考答案:

1、表达自己的爱国主义情感。

2、这里包含了一个弱国国民的辛酸,同时也反映出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

3、与清国留学生在东京的生活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自己立志求学报国的决心。

4、反映日本人民的友好热情,正衬藤野先生的精神品质。

5、为全文奠定爱国主义的感情基调铺垫下文;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选段三:

 

参考答案:

1、我的讲义已经从头到尾都用红笔添改过了….也都一一订正。

2、添改讲义——热情关心、认真负责

纠正解剖图——严格要求、循循善诱正直无私,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

关心解剖实习——对学生热情诚恳

了解中国女人裹脚——对骨学的兴趣和求实精神

3、不能,添改讲义是分内事,改文法是分外事。

原文是递进式表达,更能突出藤野先生工作极端认真负责。

4、“吃惊”是藤野先生竟然为了一个外国留学生细心添改讲义;“不安”是我的讲义错误多让他费心;感激”是因为先生帮我认真添改讲义,给了我太多关心。

5、这句话反映了藤野先生对学生的要求严格和对科学的严谨态度。

(四)主题分析

作者通过怀念藤野先生,赞扬藤野先生没有民族偏见的伟大性格和正直、热忱、高尚的品质,回顾了自己在日本求学时期探索救国道路和思想转变的过程:

为了祖国的前途和命运,毅然地放弃了跟随生平最敬爱的老湎一一藤野先生学习医学,摈弃了科学救国的改良主义道路,改为从事文艺运动以唤醒人民群众起来革命;从而激励自己要永远不忘革命的初衷,决心同封建及帝国主义势力斗争到底。

 

文章一开头就写目击东京“清国留学生”的醉生梦死,激起自己想“到别的地方去看看”的原因。

接着写去仙台医学专门学校,这是此文的主体,着重写藤野先生对自己的关怀、教育的深厚情谊,以及放弃学医的思想变化原因。

这部分在写藤野先生之前,叙述了从东京去仙台的途中所见以及在仙台医专所受的优待。

最后“从离开仙台之后”到结尾,写出了鲁迅对藤野先生的深深怀念以及藤野先生给鲁迅的激励和鞭策。

鲁迅回国以后,之所以没有和藤野先生通信和寄照片,这是“因为状况也无聊,说起来也无非使他失望,便连信也怕敢写了。

”这里透露了作者对辛亥革命后中国依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现状的失望和不满,从而也觉得无法报答藤野先生对自己对中国人民的关心和期望,含蓄的笔调更加强了文章思想的深度。

接着写对藤野先生的敬仰和怀念:

我“时时记起他,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

在对藤野先生的评价后,鲁迅先生更进一步揭示藤野先生的思想境界:

“他的对于我的热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诲”,“是为中国”,“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是为学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

正因为藤野先生对鲁迅的关心乃是对中国人民的关心,所以鲁迅怀着深深的敬意赞颂“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

 

(五)写作手法

(1)双线并行,记叙有序。

本文以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为叙事的线索,围绕表现藤野先生的崇高品质这一中心组织材料。

开头写在东京的所见所感(是作者去仙合的緣由,由此成为藤野先生的学生),接着写初到仙台受优待(衬托藤野先生),再写与藤野先生的相识、相处、离别,最后写离开仙台后对藤野先生的怀念。

除回忆藤野先生这条明线外,本文还有一条内在的线索,就是作者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

很多材料,如写东京“清国留学生”赏樱花、学跳舞,写赴仙台途中对日暮里和水户的深刻印象,写仙台医专的日本“爱国青年”寻衅和看电影事件,写作者弃医从文,都围绕这条内在的线索。

因此,文章篇幅虽长却脉络分明,材料虽多却井然有序。

(2)选材典型,特征突出。

文中具体写了四个典型事例,从不同的侧面表现了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

作者采用甶描手法,写人抓特征,几笔勾勒,就甚为传神。

如写藤野先生,写他的“黑瘦”“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衣着“模胡'刻画出一位生活俭朴、治学严谨的学者形象。

又如写“清国留学生”,抓住了盘辫子这个细节,很能反映他们的思想本质。

(3)语言生动,饱含深情。

这篇回忆性文章不管是抒情议论的语言还是写人记事的语言,都饱含深情。

如怀念藤野先生,作若写道但不知怎地,我总还时时记起他,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直接抒发感激敬仰之情。

【例题精讲】

例1.给下列加框的字注音。

宛如()倘若()芋梗()解剖()

不逊()凄然()霉菌()瞥见()

【答案】wǎntǎngyùpōuxùnqījūnpiē

例2.下列加粗字中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的确(dí) 解剖(pōu)  不逊(xùn) 邮差(chāi)

B.泄漏(xiè) 瞥见(piē)  捕获(bǔ) 教诲(huǐ)

C.绯红(fēi) 芋梗(ɡěnɡ)  发髻(jì) 系住(jì)

D.匿名(nì) 霉菌(jūn) 畸形(qí) 诘责(jié)

【答案】D

【分析】提示:

“畸”应音“jī”。

例3.结合句意解释加线的词。

(1)东京也无非是这样。

无非:

(2)实在标致极了。

标致:

(3)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正人君子:

(4)同学100余人之中,我在中间,不过是没有落第。

落第:

(5)仰面在灯光下瞥见他黑瘦的面貌。

瞥见:

【答案】

(1)只不过

(2)本义漂亮,这里是反语,意思是丑恶。

(3)反语,讽刺那些为军阀政客张目的人。

(4)本义为科举不中,这里指考试不及格。

(5)很快地看一眼。

例4.说说下面句中加黑副词的含义和对表达句意的作用。

 1.“东京也无非是这样。

 含义:

_____________。

对表达句意的作用是。

 2.“实在标致极了。

 含义:

_____________。

对表达句意的作用是。

 3.“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

 含义:

_____________。

对表达句意的作用:

【答案】1.只不过 表达了对东京的失望之情

2.的确 加强反语的语气,使讽刺意味更浓

3.反问语气,表示未曾或并非 表示鲁迅对中国人麻木的肯定

例5.说出文中所记叙的藤野先生与“我”交往的四件具体事例及其含意。

(1)第一件事是:

,表现了。

(2)第二件事是:

,表现了。

(3)第三件事是:

,表现了。

(4)第四件事是:

,表现了。

【答案】

(1)写藤野先生检查并订正“我”抄的讲义,表现了他工作认真负责

(2)写藤野先生纠正“我”绘的解剖图,表现了他对学生的严格要求

(3)写藤野先生对“我”敢于解剖尸体感到放心,表现了他热情诚恳

(4)写藤野先生向“我”了解中国女人裹脚的情形,表现了他的求实精神

【巩固练习】

课内阅读

(一)

东京也无非是这样。

上野的樱花烂漫的时节,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

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

实在标致极了。

1.“东京也无非是这样”,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对下文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中的“也”是承什么而说的?

“无非”是什么意思?

“这样”指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段主要是写()

A.东京樱花烂漫的景象

B.我与“清国留学生”的不同表现。

C.我对“清国留学生”的厌恶、反感。

D.我对东京的失望情绪。

(二)

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

也无怪他们疑惑。

但我接着便有参观枪毙中国人的命运了。

第二年添教霉菌学,细菌的形状是全用电影来显示的,一段落已完而还没有到下课的时候,便影几片时事的片子,自然都是日本战胜俄国的情形。

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

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

“万岁!

”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

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

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呜呼,无法可想!

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1.解释下列划线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也无怪他们疑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万岁”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一段中画线的句子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三段中作者写道:

“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

”作者觉得“特别听得刺耳”的原因是()A.叫声特别响,使人听了很不舒服。

B.叫声违反了课堂纪律,影响了听课。

C.是日本学生发出的叫声,而作者是中国人。

D.日本青年的叫声极大地刺伤了作者的民族自尊心。

4.第三段中作者写道:

“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那时那地”是指什么时候,什么地方?

“意见却变化了”指作者的什么想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用一句话概括

(二)选文内容准确的是()

A.作者对日本“爱国青年”的反感。

B.日本“爱国青年”的军国主义思想。

C.鲁迅弃医从文的原因。

D.电影演的是日本枪毙中国人。

(三)

这藤野先生,据说是穿衣服太模胡了,有时竟会忘记带领结;冬天是一件旧外套,寒颤颤的,有一回上火车去,致使管车的疑心他是扒手,叫车里的客人大家小心些。

他们的话大概是真的,我就亲见他有一次上讲堂没有带领结。

过了一星期,大约是星期六,他使助手来叫我了。

到得研究室,见他坐在人骨和许多单独的头骨中间,——他其时正在研究着头骨,后来有一篇论文在本校的杂志上发表出来。

“我的讲义,你能抄下来么?

”他问。

“可以抄一点。

“拿来我看!

我交出所抄的讲义去,他收下了,第二三天便还我,并且说,此后每一星期要送给他看一回。

我拿下来打开看时,很吃了一惊,同时也感到一种不安和感激。

原来我的讲义已经从头到末,都用红笔添改过了,不但增加了许多脱漏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订正。

这样一直继续到教完了他所担任的功课:

骨学、血管学、神经学。

可惜我那时太不用功,有时也很任性。

还记得有一回藤野先生将我叫到他的研究室里去,翻出我那讲义上的一个图来,是下臂的血管,指着,向我和蔼的说道:

“你看,你将这条血管移了一点位置了。

——自然,这样一移,的确比较的好看些,然而解剖图不是美术,实物是那么样的,我们没法改换它。

现在我给你改好了,以后你要全照着黑板上那样的画。

但是我还不服气,口头答应着,心里却想道:

“图还是我画的不错;至于实在的情形,我心里自然记得的。

学年试验完毕之后,我便到东京玩了一夏天,秋初再回学校,成绩早已发表了,同学一百余人之中,我在中间,不过是没有落第。

这回藤野先生所担任的功课,是解剖实习和局部解剖学。

解剖实习了大概一星期,他又叫我去了,很高兴地,仍用了极有抑扬的声调对我说道:

“我因为听说中国人是很敬重鬼的,所以很担心,怕你不肯解剖尸体。

现在总算放心了,没有这回事。

但他也偶有使我很为难的时候。

他听说中国的女人是裹脚的,但不知道详细,所以要问我怎么裹法,足骨变成怎样的畸形,还叹息道,“总要看一看才知道。

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

到第二学年的终结,我便去寻藤野先生,告诉他我将不学医学,并且离开这仙台。

他的脸色仿佛有些悲哀,似乎想说话,但竟没有说。

1.选段主要回忆了在仙台藤野先生和“我”的交往过程,请仿照下面的例子在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内容。

检查并修改“我”的讲义→→→询问中国女人裹脚之事

2.选文开头画线句的外貌描写有什么作用?

3.结合选文内容说说藤野先生有哪些高尚品质。

(4分)

(1)。

(2)。

4.“到第二学年的终结,我便去寻藤野先生,告诉他我将不学医学,并且离开这仙台。

”结合原文内容,说说作者“不学医学,并且离开这仙台”是受哪两个事件影响。

(3分)

(1)。

(2)。

【答案】

(一)

1.表达了作者对东京的失望之情,并引起下文对清国留学生丑态的描写。

2.南京水师学堂。

只不过,清国留学生的种种行为。

3.D

(二)

1.

(1)心里不明白,不相信。

(2)日本所谓的“爱国青年”(3)闲看枪毙犯人的中国人。

2.表达了作者对帝国主义者和受军国主义思想影响的日本“爱国青年”把中国人看作低能儿的极为愤慨的感情。

3.D

4.“那时”指看电影以后,“那地”指在仙台,“意见却变化了”指决定弃医从文。

5.C

(三)

1.纠正“我”绘制的解剖图关心“我”的解剖实习

2.从藤野先生的着装打扮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在生活上不拘小节的人,与后文藤野先生严谨的学风形成对比,突出表现了藤野先生高尚的品格。

3.

(1)教学认真、负责:

如,检查并修改“我”的讲义,不但增加了许多脱漏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订正。

(2)治学严谨/对学生严格要求:

如,向“我”询问中国女人裹脚的情形。

/纠正“我”绘制的解剖图。

(3)没有民族偏见/关心我这个中国学生/尊重中国:

如,对“我”上解剖实习课的关注。

/对于中国国民的迷信习俗,藤野先生并没有任何歧视,而是说“听说中国人是很敬重鬼的”用了“敬重”一词,表明了他对中国的尊重。

4.

(1)匿名信事件;

(2)看电影事件。

知识点2:

同步复习《回忆我的母亲》

【知识梳理】

(一)基础知识

1、朱德简介

朱德(1886--1976),字玉阶,四川仪陇人。

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和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卓越领导人。

1955年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

2、写作背景

朱德同志的母亲于1944年去世。

朱德同志得知母亲去世的消息后,怀着悲痛的心情写了这篇叙事散文《回忆我的母亲》。

本文最早发表在1944年5月4日延安《解放日报》上。

3、扫清文字障碍

佃农diàn韶关sháo仪陇县lǒng溺死nì妯娌zhóulǐ周济jì

豪绅shēn蛮横mánhèng差役chāiyì不辍chuò迁徙xǐ祖籍jí

勉强miǎnqiǎng和蔼ǎi

(二)整体把握

主旨

文章回忆了母亲勤劳的一生,赞颂了母亲勤劳质朴、宽厚仁慈、坚强不屈的优秀品质,叙述了母亲对自己的教育与影响,抒发了对母亲的深深怀念和无比崇高的感情,表达了自己要尽忠于民族和人民、尽忠于党来报答母亲的决心。

文章结构

寄其哀

本文可分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沉痛悼念母亲逝世,引出回忆的内容。

 

述其功

颂其德

  第二部分(第2-15段)回忆母亲一生主要事迹,歌颂她的美德,感谢她的养育之恩。

  

第三部分(第16-17段)抒发对母亲的思念之情,表达报答母亲深恩的决心。

(三)内容分析

第一部分

归纳明确:

(1)“得到母亲去世的消息,我很悲痛”

(2)“我爱我母亲”

(3)“特别是她勤劳一生,很多事情是值得我永远回忆的”

第二部分

找出各段落的中心句,并用铅笔标注出来。

第2段:

我家是佃农。

第3段:

母亲一共生了十三个儿女。

第4段:

母亲是个好劳动。

第5段:

母亲这样整日忙碌着。

第6段:

佃户家庭的生活自然是艰苦的,可是由于母亲的聪明能干,也勉强过得下去。

第7段:

母亲那种勤劳俭朴的习惯,母亲那种宽厚仁慈的态度,至今还在我心中留有深刻的印象。

第8段:

母亲没有灰心,她对穷苦农民的同情和对为富不仁者的反感却更强烈了。

小结:

叙述贫苦的家境和母亲勤劳俭朴、宽厚仁慈的美德及坚韧顽强的性格、爱憎分明的情感。

分析写作手法:

在写法上运用了夹叙夹议的表达方式。

请画出有关议论的句子。

例如第8段,在叙述乙未年退佃搬家的悲惨遭遇这件事之后,就写了下面的议论:

“母亲没有灰心,她对贫苦农民的同情和对为富不仁者的反感却更强烈了。

这议论起到了赞扬母亲的坚韧顽强性格和爱憎分明情感的作用。

同时也暗示了母亲后来支持儿子投身革命的思想基础。

 

 

讨论:

1、课文分析了作者回忆母亲在日常生活中的许多琐事,为什么选材尽选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琐碎小事?

①母亲是劳动妇女,是家庭主妇,选材范围只能是这些日常琐事;

②选材虽从小处着眼,但能于细微处见真情,写得真实、亲切、感人。

这正是本文在选材方面的高明之处。

2、通过对这些琐事的回忆,表现了母亲身上具有怎样的美德?

·勤劳俭朴

·宽厚仁慈

·爱憎分明

 

☆研讨第9段

注意写作方法:

前后呼应

提问:

(1)这段主要写什么?

明确:

送子读书。

提问:

(2)为何节衣缩食也要送子读书?

明确:

支撑门户、被逼。

☆研讨第10—13段,思考归纳各段大意。

第10段,理解并支持儿子革命。

第11段,热恋故土,热爱劳动。

第12段,独立支持家庭生活,过着勤苦的农妇生活。

第13段,到老不曾脱离劳动,热爱生产。

 

☆研讨第14、15

作者感谢母亲是从两个方面来写的:

1、是感谢母亲“教给我与困难作斗争的经验”“给我一个强健的身体,一个勤劳的习惯”;

2、是“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鼓励我以后走上革命的道路。

这是母亲留给儿子最宝贵的财富,作者也深深懂得这“财富”的价值及其对自己的深远影响,从而对母亲发出了由衷的感激之情。

 

第三部分

朗读最后两段,归纳文章的结尾表达了哪几层意思?

①痛悼母亲的离去

②对母亲的高度评价

母亲的事迹

③决心尽忠革命事业

 

(四)写作手法

学习本文文风纯朴、语言平实的优点和选材精当,叙事、议论、抒情三者紧密结合,以时间为顺序(纬线)、以“勤劳一生”为线索(经线)进行布局谋篇的巧妙的组材方法。

【例题精讲】

例1.给加点字注音。

不辍()慰勉()劳碌()勉强()周济()

溺死()祖籍()竭力()佃农()妯娌()

例2.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1)母亲同情贫苦的人——这是朴素的阶级意识,虽然自己不(fù)(yù),还周济和照顾比自己更穷的亲戚

(2)她对穷苦农民的同情和对(wéi)(fù)(bù)(rén)者的反感却更强烈了。

(3)那时乡间豪绅地主的欺压,衙门差役的(hèng)(mán),逼得母亲和父亲决心(jié)(yī)(suō)(shí)培养出一个读书人来“支撑门户”。

(4)母亲现在离我而去了,我将永不能再见她一面了,这个(āi)(tòng)是无法补救的。

例3.选择适当的词语填入括号中。

(1)母亲这样整日地()着。

(A.劳累B.劳碌)

(2)母亲就靠那三十亩地独力()一家人生活。

(A.支持B.坚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工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