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磁炉维修一般步骤及方法.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153240 上传时间:2023-01-29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4.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电磁炉维修一般步骤及方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电磁炉维修一般步骤及方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电磁炉维修一般步骤及方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电磁炉维修一般步骤及方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电磁炉维修一般步骤及方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电磁炉维修一般步骤及方法.docx

《电磁炉维修一般步骤及方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电磁炉维修一般步骤及方法.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电磁炉维修一般步骤及方法.docx

电磁炉维修一般步骤及方法

电磁炉维修一般步骤及方法  

  1.不通电

  2. 故障代码保护

  3控制部分

  4  操作正常 不加热 和间歇性加热

  询问用户过后 就是通电试机 (不通电 爆机  冒烟 的不必)

  拆机过后  首先观察保险是否黑掉 线路板是否炸掉 和 是否进水  把控制板下下来检查是否有蟑螂  控制板上线路和功率板上是否有线路铜箔被水腐蚀断路和短路  3大电容和电感线圈 桥堆等大件是否虚焊   以上故障的处理方法就不多说了

  对于最多的就是保险黑掉的  首先检查功率管和桥堆   如果功率管坏了的  先取下坏件  检查3大电容  特别是0.33UF  1200V  那个  发现容量减小的必须换掉  顺便检查驱动对管和IGBT保护2极管是否坏掉(有的机子没有)  然后换上保险和桥堆  不上功率管(有的修法是代假负载  我基本没有用)  在路检查是否有短路  然后就可以通电了 通电检查18V5V  和IGBT的G极  必须为0V    如果不是0V  换339 和检查周边元件(驱动对管你已经检查)  应该能解决  前面的都确定了

  然后插上风扇 和几个感温插口  还有控制板  通电试是否可以正常控制以判断MCU   风扇在这个时候应该要转起来  没有转坚持其是否短路  否则会引起拖低18V而烧IGBT  再次检测IGBT的G极电压  确认后就可以上功率管了  一般没有问题  但是我遇到  G极为0V 后换上IGBT 后 操作正常不加热的  一般为339坏  换之即可 

  还有一类不通电就是  功率部分好的 18V  电源坏了的  这个部分就比电视的电源简单  对于各位应该好修  副电源分为变压器和模块2种  变压器的直接输出18V的就不说  就说说模块  的  也比较简单  现在市面的基本就是FSD200   12A  22A  THX201  202  203   系列  只有 22A  能代换12A  其他的均不可以直接代换  一般这类电源坏了  发现限流电阻被烧的话  你就必须更换模块 不管模块炸与不炸   还有就是检查供电的2极管  必须脱板检查  我修到一个美的的  就是没有

脱板检查2极管  结果因为一个2极管 大阻值反向漏电导致多次烧模块   其电路中的大阻值电阻 和18V稳压  5V稳压  开关变压器  坏的几率也很大  风扇短路也会引起 18V 不正常

  对于电磁炉的第2大故障  出现代码保护 这类相对与 其他的要简单得多  各位都有电脑 一般在XX里一搜  基本问题不难找出来了  大对数就是  检锅电路  高低压保护 电路 和IGBT  锅底温度检测电路   前面2种  基本可以检查相关电路中的 大功率电阻  和线路板基本就能解决  后2种不用我说了  还有一西特殊的比如提示内部线路 故障  按键短路故障  等等  都到相对应的电路中去找问题 绝对是没错  对于实在不好找的代码  你把大功率电阻全部 检查完再说了  

对于 出现故障代码  你又在相应电路中 找不出 问题 你只有通电试  看其电压是否加到MCU  相应脚上    具体的自己去理呵呵  (一般2-4V内 检锅电路要低一点  要因机而议  )  如果电路提供给MCU电压没有问题    唯一判断MCU坏  

   然后就是控制板的问题  也简单 也难  简单的就是换按键 换晶振(晶振坏可以造成不开机和按键错乱)  难的就是MCU  

你如果确定 MCU坏了的机子  难呀   买的块子基本不能用  为什么  没写码  少数的可以用    这个问题现在还很难解决  除非你能从售后买到  否则只有不修  不然浪费钱也浪费你的精力  不少人说改成手动 控制  我看了很多具体的改法  都不理想 还不如直接去换板(80%的用户不接受  呵呵)   控制板还有的问题 提醒大家 就指示灯坏 或者按键电路中的电阻坏 会引起 功能错乱  这个得注意  还有触摸屏有的 故障比较特殊特别是感应的  那个比例少自己去揣摩  我的经验不多(贴膜按键的 发现按键问题直接换膜)

  还有一类就是通电正常  不发热   这个只要检查 IGBT  339  驱动对管  0.33UF电容 电感 和线盘 基本能解决问题间歇性发热  检查可调和功率控制电路  有时 339  锅底感温  和驱动管  IGBT 也存在   但是前面2个居多  但是我遇到一个MCU坏的  也存在这种.这些都是罕见故障

  本人乱写 各位姑且看之   当然电磁炉还有很多特有的怪故障  我这里说的只是一点简单故障  有什么意见经管发来 

  希望有好方法的全力发出来  我们一起学习  大家对于修理电磁炉的奇怪故障  和处理方法 一起放上来我们一起探讨

  对于故障代码我这里就不发了 网上一搜一大堆  你还没有懒到那程度吧!

!

还有一点要补充  就是进水问题  必须解决好 不然返修几率很大  陶瓷板漏水的  必须取下  从新沾接   控制板醒胶的 胶水粘接受油污影响 效果不好 我建议 擦洗干净  直接用通明胶带粘上  用热吹风 吹牢!

!

!

  这个问题必须重视!

!

!

!

!

PAN  锅具;锅具检测

INT  中断;外部中断请求

IGBTEN  IGBT使能

CUR  电流;电流检测

TMAIN  锅底温度检测

UIN   电压检测输入

PWM  脉宽调制

FAN  

风扇,

风扇端

BUZ  蜂鸣器

电磁炉维修一般步骤及方法

首先接机的时候 你就要判断故障部位  现在的电磁炉的故障基本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最多:

  1.不通电  2. 故障代码保护  3控制部分  4  操作正常 不加热 和间歇性加热 

   询问用户过后,就是通电试机 (不通电  爆机  冒烟 的不必)  拆机过后,  首先观察保险是否黑掉, 线路板是否炸掉和是否进水  ,把控制板下下来检查是否有蟑螂  控制板上线路和功率板上是否有线路铜箔被水腐蚀断路和短路,  3大电容和电感线圈,桥堆等大件是否虚焊,   以上故障的处理方法就不多说了  对于最多的就是保险黑掉的  ,首先检查功率管和桥堆  ,  如果功率管坏了的  先取下坏件  检查3大电容  特别是0.3UF或者0.27UF  1200V  那个 发现容量减小的必须换掉 , 顺便检查驱动对管和IGBT保护2极管是否坏掉(有的机子没有)  然后换上保险和桥堆 ,不上功率管(有的修法是代假负载  我基本没有用)  在路检查是否有短路  ,然后就可以通电了 通电检查18V  5V  和IGBT的G极  必须为0V    如果不是0V  换339 和检查周边元件(驱动对管你已经检查)  应该能解决  前面的都确定了  然后插上风扇 和几个感温插口  还有控制板  通电试是否可以正常控制以判断MCU  风扇在这个时候应该要转起来  没有转坚持其是否短路  否则会引起拖低18V而烧IGBT  再次检测IGBT的G极电压  确认后就可以上功率管了  一般没有问题  但是我遇到  G极为0V 后换上IGBT 后 操作正常不加热的  一般为339坏  换之即可   还有一类不通电就是  功率部分好的 18V  电源坏了的  这个部分就比电视的电源简单  对于各位应该好修  副电源分为变压器和模块2种  变压器的直接输出18V的就不说  就说说模块  的  也比较简单  现在市面的基本就是FSD200  VIP12A  22A  ,THX201  202  203   系列  只有VIP22A  能代换VIP12A  其他的均不可以直接代换  一般这类电源坏了  发现限流电阻被烧的话  你就必须更换模块不管模块炸与不炸   还有就是检查供电的2极管  必须脱板检查  大阻值反向漏电导致多次烧模块   其电路中的大阻值电阻 和18V稳压  5V稳压  开关变压器  坏的几率也很大  风扇短路也会引起 18V 不正常  对于电磁炉的第2大故障  出现代码保护 这类相对与 其他的要简单得多  各位都有电脑 一般在XX里一搜  基本问题不难找出来了  大对数就是  检锅电路  高低压保护 电路 和IGBT  锅底温度检测电路   前面2种  基本可以检查相关电路中的 大功率电阻  和线路板基本就能解决  后2种不用我说了  还有一西特殊的比如提示内部线路 故障  按键短路故障  等等  都到相对应的电路中去找问题 绝对是没错  对于实在不好找的代码  你把大功率电阻全部 检查完再说了  对于出现故障代码  你又在相应电路中 找不出 问题 你只有通电试  看其电压是否加到MCU  相应脚上    具体的自己去理呵呵  (一般2-4V内 检锅电路要低一点  要因机而议  )  如果电路提供给MCU电压没有问题  ,唯一判断MCU坏  ,  然后就是控制板的问题 , 也简单 也难,  简单的就是换按键 ,换晶振(晶振坏可以造成不开机和按键错乱)  ,难的就是MCU, 你如果确定 MCU坏了的机子,  难呀 ,  还不如直接去换板(80%的用户不接受  呵呵)  , 控制板还有的问题,提醒大家 ,就指示灯坏 ,或者按键电路中的电阻坏 会引起 ,功能错乱,  这个得注意 , 还有触摸屏有的 ,故障比较特殊特别是感应的 , 那个比例少自己去揣摩  还有一类就是通电正常 , 不发热  ,  这个只要检查 IGBT,  339  , 驱动对管  ,0.3UF电容 电感 和线盘 ,基本能解决问题间歇性发热,  检查可调和功率控制电路 , 有时339,  锅底感温 , 和驱动管,  IGBT 也存在,   但是前面2个居多  ,  当然电磁炉还有很多特有的怪故障 , 还有一点要补充 , 就是进水问题  ,必须解决好 ,不然返修几率很大 ,  陶瓷板漏水的 , 必须取下 , 从新沾接,   控制板醒胶的 胶水粘接受油污影响 , 我建议,擦洗干净 ,  直接用通明胶带粘上  ,用热吹风 ,这个问题必须重视!

!

!

!

永磁交流伺服电机位置反馈传感器检测相位与电机磁极相位的对齐方式

2008-11-07   来源:

internet   浏览:

504

主流的伺服电机位置反馈元件包括增量式编码器,绝对式编码器,正余弦编码器,旋转变压器等。

为支持永磁交流伺服驱动的矢量控制,这些位置反馈元件就必须能够为伺服驱动器提供永磁交流伺服电机的永磁体磁极相位,或曰电机电角度信息,为此当位置反馈元件与电机完成定位安装时,就有必要调整好位置反馈元件的角度检测相位与电机电角度相位之间的相互关系,这种调整可以称作电角度相位初始化,也可以称作编码器零位调整或对齐。

下面列出了采用增量式编码器,绝对式编码器,正余弦编码器,旋转变压器等位置反馈元件的永磁交流伺服电机的传感器检测相位与电机电角度相位的对齐方式。

 

增量式编码器的相位对齐方式

 

在此讨论中,增量式编码器的输出信号为方波信号,又可以分为带换相信号的增量式编码器和普通的增量式编码器,普通的增量式编码器具备两相正交方波脉冲输出信号A和B,以及零位信号Z;带换相信号的增量式编码器除具备ABZ输出信号外,还具备互差120度的电子换相信号UVW,UVW各自的每转周期数与电机转子的磁极对数一致。

带换相信号的增量式编码器的UVW电子换相信号的相位与转子磁极相位,或曰电角度相位之间的对齐方法如下:

 

1.用一个直流电源给电机的UV绕组通以小于额定电流的直流电,U入,V出,将电机轴定向至一个平衡位置; 

2.用示波器观察编码器的U相信号和Z信号; 

3.调整编码器转轴与电机轴的相对位置; 

4.一边调整,一边观察编码器U相信号跳变沿,和Z信号,直到Z信号稳定在高电平上(在此默认Z信号的常态为低电平),锁定编码器与电机的相对位置关系; 

5.来回扭转电机轴,撒手后,若电机轴每次自由回复到平衡位置时,Z信号都能稳定在高电平上,则对齐有效。

 撤掉直流电源后,验证如下:

 

1.用示波器观察编码器的U相信号和电机的UV线反电势波形; 

2.转动电机轴,编码器的U相信号上升沿与电机的UV线反电势波形由低到高的过零点重合,编码器的Z信号也出现在这个过零点上。

 

上述验证方法,也可以用作对齐方法。

 

需要注意的是,此时增量式编码器的U相信号的相位零点即与电机UV线反电势的相位零点对齐,由于电机的U相反电势,与UV线反电势之间相差30度,因而这样对齐后,增量式编码器的U相信号的相位零点与电机U相反电势的-30度相位点对齐,而电机电角度相位与U相反电势波形的相位一致,所以此时增量式编码器的U相信号的相位零点与电机电角度相位的-30度点对齐。

 

有些伺服企业习惯于将编码器的U相信号零点与电机电角度的零点直接对齐,为达到此目的,可以:

 

1.用3个阻值相等的电阻接成星型,然后将星型连接的3个电阻分别接入电机的UVW三相绕组引线; 

2.以示波器观察电机U相输入与星型电阻的中点,就可以近似得到电机的U相反电势波形; 

3.依据操作的方便程度,调整编码器转轴与电机轴的相对位置,或者编码器外壳与电机外壳的相对位置; 

4.一边调整,一边观察编码器的U相信号上升沿和电机U相反电势波形由低到高的过零点,最终使上升沿和过零点重合,锁定编码器与电机的相对位置关系,完成对齐。

 

由于普通增量式编码器不具备UVW相位信息,而Z信号也只能反映一圈内的一个点位,不具备直接的相位对齐潜力,因而不作为本讨论的话题。

 

绝对式编码器的相位对齐方式 

绝对式编码器的相位对齐对于单圈和多圈而言,差别不大,其实都是在一圈内对齐编码器的检测相位与电机电角度的相位。

早期的绝对式编码器会以单独的引脚给出单圈相位的最高位的电平,利用此电平的0和1的翻转,也可以实现编码器和电机的相位对齐,方法如下:

 

1.用一个直流电源给电机的UV绕组通以小于额定电流的直流电,U入,V出,将电机轴定向至一个平衡位置; 

2.用示波器观察绝对编码器的最高计数位电平信号; 

3.调整编码器转轴与电机轴的相对位置; 

4.一边调整,一边观察最高计数位信号的跳变沿,直到跳变沿准确出现在电机轴的定向平衡位置处,锁定编码器与电机的相对位置关系; 

5.来回扭转电机轴,撒手后,若电机轴每次自由回复到平衡位置时,跳变沿都能准确复现,则对齐有效。

 

这类绝对式编码器目前已经被采用EnDAT,BiSS,Hyperface等串行协议,以及日系专用串行协议的新型绝对式编码器广泛取代,因而最高位信号就不符存在了,此时对齐编码器和电机相位的方法也有所变化,其中一种非常实用的方法是利用编码器内部的EEPROM,存储编码器随机安装在电机轴上后实测的相位,具体方法如下:

 

1.将编码器随机安装在电机上,即固结编码器转轴与电机轴,以及编码器外壳与电机外壳; 

2.用一个直流电源给电机的UV绕组通以小于额定电流的直流电,U入,V出,将电机轴定向至一个平衡位置; 

3.用伺服驱动器读取绝对编码器的单圈位置值,并存入编码器内部记录电机电角度初始相位的EEPROM中; 

4.对齐过程结束。

 

由于此时电机轴已定向于电角度相位的-30度方向,因此存入的编码器内部EEPROM中的位置检测值就对应电机电角度的-30度相位。

此后,驱动器将任意时刻的单圈位置检测数据与这个存储值做差,并根据电机极对数进行必要的换算,再加上-30度,就可以得到该时刻的电机电角度相位。

 

这种对齐方式需要编码器和伺服驱动器的支持和配合方能实现,日系伺服的编码器相位之所以不便于最终用户直接调整的根本原因就在于不肯向用户提供这种对齐方式的功能界面和操作方法。

这种对齐方法的一大好处是,只需向电机绕组提供确定相序和方向的转子定向电流,无需调整编码器和电机轴之间的角度关系,因而编码器可以以任意初始角度直接安装在电机上,且无需精细,甚至简单的调整过程,操作简单,工艺性好。

 

如果绝对式编码器既没有可供使用的EEPROM,又没有可供检测的最高计数位引脚,则对齐方法会相对复杂。

如果驱动器支持单圈绝对位置信息的读出和显示,则可以考虑:

 

1.用一个直流电源给电机的UV绕组通以小于额定电流的直流电,U入,V出,将电机轴定向至一个平衡位置; 

2.利用伺服驱动器读取并显示绝对编码器的单圈位置值; 

3.调整编码器转轴与电机轴的相对位置; 

4.经过上述调整,使显示的单圈绝对位置值充分接近根据电机的极对数折算出来的电机-30度电角度所应对应的单圈绝对位置点,锁定编码器与电机的相对位置关系; 

5.来回扭转电机轴,撒手后,若电机轴每次自由回复到平衡位置时,上述折算位置点都能准确复现,则对齐有效。

 

如果用户连绝对值信息都无法获得,那么就只能借助原厂的专用工装,一边检测绝对位置检测值,一边检测电机电角度相位,利用工装,调整编码器和电机的相对角位置关系,将编码器相位与电机电角度相位相互对齐,然后再锁定。

这样一来,用户就更加无从自行解决编码器的相位对齐问题了。

 

个人推荐采用在EEPROM中存储初始安装位置的方法,简单,实用,适应性好,便于向用户开放,以便用户自行安装编码器,并完成电机电角度的相位整定。

 

正余弦编码器的相位对齐方式 

普通的正余弦编码器具备一对正交的sin,cos1Vp-p信号,相当于方波信号的增量式编码器的AB正交信号,每圈会重复许许多多个信号周期,比如2048等;以及一个窄幅的对称三角波Index信号,相当于增量式编码器的Z信号,一圈一般出现一个;这种正余弦编码器实质上也是一种增量式编码器。

另一种正余弦编码器除了具备上述正交的sin、cos信号外,还具备一对一圈只出现一个信号周期的相互正交的1Vp-p的正弦型C、D信号,如果以C信号为sin,则D信号为cos,通过sin、cos信号的高倍率细分技术,不仅可以使正余弦编码器获得比原始信号周期更为细密的名义检测分辨率,比如2048线的正余弦编码器经2048细分后,就可以达到每转400多万线的名义检测分辨率,当前很多欧美伺服厂家都提供这类高分辨率的伺服系统,而国内厂家尚不多见;此外带C、D信号的正余弦编码器的C、D信号经过细分后,还可以提供较高的每转绝对位置信息,比如每转2048个绝对位置,因此带C、D信号的正余弦编码器可以视作一种模拟式的单圈绝对编码器。

 

采用这种编码器的伺服电机的初始电角度相位对齐方式如下:

 

1.用一个直流电源给电机的UV绕组通以小于额定电流的直流电,U入,V出,将电机轴定向至一个平衡位置; 

2.用示波器观察正余弦编码器的C信号波形; 

3.调整编码器转轴与电机轴的相对位置; 

4.一边调整,一边观察C信号波形,直到由低到高的过零点准确出现在电机轴的定向平衡位置处,锁定编码器与电机的相对位置关系; 

5.来回扭转电机轴,撒手后,若电机轴每次自由回复到平衡位置时,过零点都能准确复现,则对齐有效。

 

撤掉直流电源后,验证如下:

 

1.用示波器观察编码器的C相信号和电机的UV线反电势波形; 

2.转动电机轴,编码器的C相信号由低到高的过零点与电机的UV线反电势波形由低到高的过零点重合。

 

这种验证方法,也可以用作对齐方法。

 

此时C信号的过零点与电机电角度相位的-30度点对齐。

 

如果想直接和电机电角度的0度点对齐,可以考虑:

 

1.用3个阻值相等的电阻接成星型,然后将星型连接的3个电阻分别接入电机的UVW三相绕组引线; 

2.以示波器观察电机U相输入与星型电阻的中点,就可以近似得到电机的U相反电势波形; 

3.调整编码器转轴与电机轴的相对位置; 

4.一边调整,一边观察编码器的C相信号由低到高的过零点和电机U相反电势波形由低到高的过零点,最终使2个过零点重合,锁定编码器与电机的相对位置关系,完成对齐。

 

由于普通正余弦编码器不具备一圈之内的相位信息,而Index信号也只能反映一圈内的一个点位,不具备直接的相位对齐潜力,因而在此也不作为讨论的话题。

 

如果可接入正余弦编码器的伺服驱动器能够为用户提供从C、D中获取的单圈绝对位置信息,则可以考虑:

 

1.用一个直流电源给电机的UV绕组通以小于额定电流的直流电,U入,V出,将电机轴定向至一个平衡位置; 

2.利用伺服驱动器读取并显示从C、D信号中获取的单圈绝对位置信息;

 3.调整旋变轴与电机轴的相对位置; 

4.经过上述调整,使显示的绝对位置值充分接近根据电机的极对数折算出来的电机-30度电角度所应对应的绝对位置点,锁定编码器与电机的相对位置关系; 

5.来回扭转电机轴,撒手后,若电机轴每次自由回复到平衡位置时,上述折算绝对位置点都能准确复现,则对齐有效。

 

此后可以在撤掉直流电源后,得到与前面基本相同的对齐验证效果:

 1.用示波器观察正余弦编码器的C相信号和电机的UV线反电势波形;

 2.转动电机轴,验证编码器的C相信号由低到高的过零点与电机的UV线反电势波形由低到高的过零点重合。

 

如果利用驱动器内部的EEPROM等非易失性存储器,也可以存储正余弦编码器随机安装在电机轴上后实测的相位,具体方法如下:

 

1.将正余弦随机安装在电机上,即固结编码器转轴与电机轴,以及编码器外壳与电机外壳; 

2.用一个直流电源给电机的UV绕组通以小于额定电流的直流电,U入,V出,将电机轴定向至一个平衡位置; 

3.用伺服驱动器读取由C、D信号解析出来的单圈绝对位置值,并存入驱动器内部记录电机电角度初始安装相位的EEPROM等非易失性存储器中;

 

4.对齐过程结束。

 

由于此时电机轴已定向于电角度相位的-30度方向,因此存入的驱动器内部EEPROM等非易失性存储器中的位置检测值就对应电机电角度的-30度相位。

此后,驱动器将任意时刻由编码器解析出来的与电角度相关的单圈绝对位置值与这个存储值做差,并根据电机极对数进行必要的换算,再加上-30度,就可以得到该时刻的电机电角度相位。

 

这种对齐方式需要伺服驱动器的在国内和操作上予以支持和配合方能实现,而且由于记录电机电角度初始相位的EEPROM等非易失性存储器位于伺服驱动器中,因此一旦对齐后,电机就和驱动器事实上绑定了,如果需要更换电机、正余弦编码器、或者驱动器,都需要重新进行初始安装相位的对齐操作,并重新绑定电机和驱动器的配套关系。

 

旋转变压器的相位对齐方式

 旋转变压器简称旋变,是由经过特殊电磁设计的高性能硅钢叠片和漆包线构成的,相比于采用光电技术的编码器而言,具有耐热,耐振。

耐冲击,耐油污,甚至耐腐蚀等恶劣工作环境的适应能力,因而为武器系统等工况恶劣的应用广泛采用,一对极(单速)的旋变可以视作一种单圈绝对式反馈系统,应用也最为广泛,因而在此仅以单速旋变为讨论对象,多速旋变与伺服电机配套,个人认为其极对数最好采用电机极对数的约数,一便于电机度的对应和极对数分解。

 

旋变的信号引线一般为6根,分为3组,分别对应一个激励线圈,和2个正交的感应线圈,激励线圈接受输入的正弦型激励信号,感应线圈依据旋变转定子的相互角位置关系,感应出来具有SIN和COS包络的检测信号。

旋变SIN和COS输出信号是根据转定子之间的角度对激励正弦信号的调制结果,如果激励信号是sinωt,转定子之间的角度为θ,则SIN信号为sinωt×sinθ,则COS信号为sinωt×cosθ,根据SIN,COS信号和原始的激励信号,通过必要的检测电路,就可以获得较高分辨率的位置检测结果,目前商用旋变系统的检测分辨率可以达到每圈2的12次方,即4096,而科学研究和航空航天系统甚至可以达到2的20次方以上,不过体积和成本也都非常可观。

 

商用旋变与伺服电机电角度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工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