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唐代科举制度的历史功用与现代意义研究.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147642 上传时间:2023-01-29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30.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完整word版唐代科举制度的历史功用与现代意义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完整word版唐代科举制度的历史功用与现代意义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完整word版唐代科举制度的历史功用与现代意义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完整word版唐代科举制度的历史功用与现代意义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完整word版唐代科举制度的历史功用与现代意义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完整word版唐代科举制度的历史功用与现代意义研究.docx

《完整word版唐代科举制度的历史功用与现代意义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完整word版唐代科举制度的历史功用与现代意义研究.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完整word版唐代科举制度的历史功用与现代意义研究.docx

完整word版唐代科举制度的历史功用与现代意义研究

唐代科举制度的历史功用与现实意义研究

摘要:

科举制度是封建社会官员选任制度的典范,隋唐时期产生并发展,它不仅在历史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而且对近、现代各国的官员选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也有着直接深刻的影响。

作为一种社会权力精英遴选机制,科举制度具有恒久的价值和意义。

唐代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定型发展时期,本身具有很大的优越性和积极作用。

通过对唐代科举制度的全面分析,探讨其历史功用和现实意义,辩证看待,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从中得出经验和教训,健全完善我国当代公务员制度。

关键词:

科举制度历史功用现实意义公务员制度

一、唐代科举制度的产生和发展

(一)唐代科举制度的产生

科举制度作为隋唐以后历朝历代沿用的一种官员选任制度,是从两汉至南北朝时期的察举制度发展而来的。

它的产生有一个发展过程,大抵萌于南北朝,始于隋而成于唐。

[1]

科举制度之前我国封建时期的官员选任制度各有千秋。

春秋时期大都采用世卿世禄制度,官员完全由世族垄断。

战国时期各国进行变法,其目的之一就是废除世卿世禄制度,虽然朝廷要职仍由宗室贵族等担任,但是官员改成了领取实物俸禄,与此同时,随着“士”的壮大和活跃,荐举制度也逐渐成为普遍的官员选任制度。

西汉时期正式建立察举制度,另外也建立了太学,也因此,一般的平民子弟可通过察举和学校获得官职,这一制度的建立是封建时期官员选任制度的一个新的突破。

魏晋时期产生了九品中正制,虽然还是沿用了汉代的察举、征辟等入仕途径,但是将门第作为做官的首要条件。

南北朝以来,察举制度仍作为官员选任的基本制度,但是通过考试按照才能选官的制度被提了出来,学校的开放和自举制度的兴起,都为朝廷从一般平民中选贤任能开辟了新的道路。

隋朝建立后,废除了九品中正制,官吏选任不再受到门第限制,各级官员统一由中央选任。

在保留秀才、明经科的同时还新设立了进士科,并继续察举孝廉。

进士科的设立,使得朝廷形成了通过考试纯粹按照才学选任官员的制度,也正由此,科举制度产生,并逐步成长为中国封建社会中后期选任官员的一种重要制度。

唐代科举制度正是在此基础上形成的,虽然之后进行了完善,但其雏形还是源于隋朝的科举制度。

综合来看,科举制度的产生基于三方面的原因。

一是朝廷的统治需要。

虽然士族的势力已经渐渐衰落,但仍在政治经济上占有特权地位,很大程度地影响了隋唐统治者的统治。

为了进一步削弱士族势力,摆脱门阀世族等的垄断地位,收回旁落于地方长官之手的选任权力,采取科举制自下而上的选拔人才供朝廷使用以加强中央集权。

二是庶族地主的政治诉求。

封建王朝的更替,影响了各个势力间地位的变迁和利益的分配。

隋朝的创建过程中,士族势力衰落,大批庶族地主得到了发展,经济实力增强,社会地位上升,他们要求参与政治,分享政治权力,改变宗室贵族独占政治大权的局面。

三是社会发展的趋势。

隋唐时期随着士族和庶族力量之间的对比变化,原先采用的九品中正制已经不能适应新的社会格局。

而且,学校等教育条件的完备,使得许多平民子弟也有了接受教育的机会,社会上入仕风气高涨。

(二)唐代科举制度的发展趋势和特点

唐代科举制度的发展进程可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唐初、唐代中期和唐代后期。

唐初的科举制保留沿用隋朝的科举制度,以明经、进士两项科目为主,但是在科举方面也提出了许多新举措:

应试者可不受门第条件限制,不必由他人荐举,皆可“投牒自举”;考试科目和规定有所增加,考试科目不止包括明经、秀才、进士,还加入了明法、明书、明算等,对于考试的日期、内容、录取等方面也做了具体地规定[2]。

另外,对贡举的内容、流程等做了明确的界定,对贡士人数也做了限制。

基本上在贞观年间,就已经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科举制度。

唐代中期,随着庶族地主的壮大和经济的发展,整个社会文化水平相对提高,功臣贵族等势力的衰落,广泛地从一般庶族地主和平民中选拔贤才担任官职的条件才趋于成熟。

唐初年采用的常举制不能满足统治者和庶族地主等的需求,制举便被提升为选拔人才的主要手段。

其中文学之科有所增加,儒素科和经邦科出现,各项诏令逐渐完善,使得制举形成了一套完备的制度体系。

唐代后期,诗词歌赋成为进士科的主要内容,文学取士发展到极端。

文学取士的标准和现实要求之间的严重矛盾渐渐地暴露,诗赋为主要内容的录取标准没能最终延续下去,一种以策文好坏为录取标准的制度被确定了下来。

总的来说,唐代科举制度呈现出的发展趋势表现为:

科举制度的各个科目逐步衰落,并且慢慢演变为主要以进士科为主;与之相应的选拔录取标准也慢慢发展为以文章的辞藻华丽为主,一度达到了以歌赋作为选才的主要标准;考生来源和录取范围越来越广泛,录取名额也逐渐扩大,科举制度越来越成为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

唐代科举制度虽然在一直发展变化中,但其基本框架一直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动。

唐代科举制度的特点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

一是唐代科举制度在某种程度上还保留了许多旧的察举制度的痕迹,荐举制度的一直采用就恰恰说明了这点;二是虽然规定应试者不受门第条件限制,但是唐代的门荫和杂色入流中的品子,仍显示出身份性因素依旧起着强大的作用;三是唐代统治者在官吏选用上重用吏干人才,但进士科的主要内容以文学为主,通过进士科选任的贤能之才不能委以重任,选拔人才的标准和所需人才的类型不太相符;四是唐代科举制度过于重视文学取士,唐朝统治期间虽然针对录取标准发生了许多改变,但基本思想仍没有发生过大的变化,其制度弊病较多,容易造成政治动乱和社会风气的败坏。

二、唐代科举制度的概况

(一)唐代科举制度的主要内容

科举制度是朝庭开设科目,士人可自由报考,主要以考试成绩决定取舍的选拔官员的制度【3】。

唐代科举制度从科目性质区分,可分为文科和武科,且以文科为主;从开科时间区分,可分为常举和制举。

本文主要是对常举和制举进行概括分析。

常举大体每年举行一次,是按照制度进行的,是统治者惯常采用的一种选任人才的手段。

常举包括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书和明算等六项科目。

常举的科目中以秀才科为首,明经科次之,进士科再次之,明法、明书和明算一般是作为选拔法令、文字和数学计算等专门人才的项目。

一般来说明经和进士两科最为常用。

明经顾名思义就是考儒家经典的科目。

通常情况下,是指明二经,包括《论语》和《孝经》,另外,明五经、童子科、道举以及三礼、三传、三吏部史等科目,也都属于明经。

进士科是常科中最主要的项目。

此科目主要考策论,以辞藻华美为胜,后期也渐渐重视文章的好坏。

后来增加了帖经和杂文,帖经是增加了儒家经典的内容,杂文则是带有讽喻性质的带韵美文。

中唐以后杂文改为律诗,考试难度加大。

进士科考试相比明经科,要难得多,录取比例也低得多。

常举考生来源于两个途径,一是学馆的“生徒”,二是州县的“贡生”【4】。

生徒只要在学校考试合格,就可以直接报名参加中央的省试;贡生要想考试就必须先在所在州县报名,通过初试合格后才能参加省试。

常举各个科目所采用的考试方法为口试和笔试两种,其考试内容主要有帖经(文)、墨(经)义、(答)策问、(试)杂文等项。

帖经类似于现代的填充,墨义指按照试题要求叙述典籍中的有关事实与大义,策问指回答提出的各种方略、时务问题,杂文指写作诗和赋各一篇【5】。

常举考试和授官的基本流程为:

首先成绩优秀的生徒和乡贡通过荐举或投牒自举进入到省试;之后,由礼部主持考试,考试一般在春天举行,也称春闱。

及第后,考生就获得了进士资格;想要做官还得去吏部选调复试,合格者方能授予官职。

制举是封建王朝临时设置的考试科目,用来搜罗特殊统治人才,考选时间、科目和录取员数都无常格,完全由皇帝的诏令决定,由天子亲自策试【6】。

制举的科目及其繁多,主要有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文辞清丽科、博学通艺科、武足安边科和军谋越众科等。

制举允许士人和官吏都可以参加考试。

考中以后,原是官吏的立即升迁;原来不是官吏的,也立即由吏部给予官职。

由于制举的根本目的是要选拔更高层次的经世之国之才,要求应举者有广博的经史知识、高明的政治见解,并且要求有一定政治实践。

就唐朝的情况来看,平民中还很少这样的才识之士。

因此在整个唐代,制举始终处于一种陪衬的地位。

(二)唐代科举制度的优缺分析

唐代科举制度与之前的世袭制、九品中正制和察举制等选官制度相比,有其特有的优越性。

首先,从其考试所设置的众多科目和详细的流程可以看出,它的选拔是较为科学地,要做官必须要通过层层考验,不仅需要具备很高的才学,还要具有经世能力,另外外表也要端正,可以说,科举制度下的官员一般都是有一定能力和才干,能够很好为统治者服务的知识群体,很大程度的保证了统治者优秀人才的需要。

其次,它还具有极大的公平性,唐代科举制度通过各种措施来体现选拔的公平,比如对主考官实行锁院制度、别头试、糊名、誊录以及一系列严厉的惩罚制度,如“废举者”法令【7】,这些制度的实施为统治者获得优秀人才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唐代科举制度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人才选拔的广泛性。

古代选贤都在宗室贵族中挑选,门第因素影响较大,随着科举制度的发展,选贤范围不断扩大,不只达官贵族,一般的平民百姓也可通过考试及第来入仕。

这一制度不仅满足了庶族地主希望取得一定的政治地位的需要,也促使了天下人为功名而读书,在为统治者储备大量人才的同时,统治者也利用科举有效地控制了知识群体。

唐代科举制度的缺点主要体现为:

第一,考试的知识结构僵化、内容较为单一。

唐代科举制度要求必须学习儒学经典,考试内容多为策问杂文之类,读书人所学多为考取科举服务。

随着科举制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读书人为了考取功名把学习的精力都放在儒学经典上,对于其他知识不太关心,极大地限制了自身的发展,也阻碍了学术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第二,学校教育与科举关系紧密。

在科举制度的大风潮下,唐代无论是国学还是私学,都是以科举考试内容为主教授学生。

科举考试局限于儒学经典,考试方法注重死记硬背,相应地学校教育也就重视文辞忽视实学,重视背诵不求义理,既不利于培育有实际能力的人才,又形成了空疏的学风,也不利于自然科学的发展。

第三,选拔不公现象仍然存在。

虽然唐朝统治者颁布了一系列法令来维护科举考试的公平公正,但是由于一些人为的原因使得选拔不公现象仍旧存在。

而且唐代其他选官制度的并行,以及唐代科举制度固有的不足,也都影响了唐代科举制度的完善和发展。

三、唐代科举制度的历史功用分析

(一)唐代科举制度的时代功能

1、政治功能

科举制度作为一项选官制度,对唐代的官僚政治起到了一定的政治功能。

科举制度的实施,选拔出了源源不断的优秀人才,及时的补充了封建官僚队伍,并且形成了制度化和程式化的选拔方法。

科举制度是唐代基本的选官制度,由此选拔出的优秀人才成为官员的数量是非常多的。

而且,在唐代中后期,越来越成为高级官员的主要来源;唐代科举制度对于考生的资格没有过多的限制,社会各个阶层的读书人都可以去考科举,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之间的对抗性矛盾由此松弛下来,而且许许多多的人都把命运压在考取科举上,通过的人成为官员,变为统治阶级的一员,有不少甚至步入上层官僚机构中,这些人来源于社会各个阶层,自然而然地国家机器也就扎根于社会各个阶层、各个角落之中,封建政治基础进一步扩大和巩固;唐代科举制度将选士大权从地方收回到中央,尤其是皇上手中,有效地避免了地方官员操纵选官的局面,强化了中央的统治。

2、教育功能

唐代科举制度对于教育的影响是很大的。

科举制度以考试成绩作为选拔人才的标准,极大地激发了学子发奋读书的热情,中下层子弟希望通过科举考取功名,光宗耀祖,上层宗室贵族子弟也希望科场扬名,维护家族的荣耀和地位。

在科举制度的影响下,举国上下,朝野内外的求学风气都很浓;唐代的学校几近于科举考试的预备机构,两者相辅相成,科举制度的发展推动着学校教育的兴盛,学校教育培养出的知识分子参加科举考试,可以说,科举制度的实施,不仅促进了学校教育的发展,也造就了极大一批知识分子阶层。

3、文化功能

唐代的文化繁荣与科举制度有着紧密的联系,尤其是唐诗的兴盛。

唐代科举制度包括常举和制举两种,对文学产生影响的主要是常举,尤其是进士科。

进士科中包括杂文,杂文泛指诗、赋、箴、铭、颂、表、论、议,且以诗赋为主【8】。

进士科作为科举考试的主要科目,使得诗赋成为学子学习的主要内容,尤其是唐代中后期,曾一度以诗赋作为选拔人才的主要标准,也因此涌现出一批诸如李白、杜甫等著名诗人,极大的促进了唐诗的兴起和繁荣。

科举制度除了诗赋同时也促进了文学多种体裁的共同发展,对唐代文化的发展有着很大的作用。

而且随着唐代科举制度的发展,从原先对门第的看重,过渡到对文化的看重,客观上改变了社会文化风貌。

4、社会功能

在科举制度之前,各种选官基本上都是从统治阶层,尤其是宗室贵族子弟中选拔,选择范围小,致使社会呈现出一种二元格局,社会相对封闭,上层与下层之间是分割的,缺乏流动性。

科举制度打破了宗室贵族对政治权力的垄断,能够将中下层知识分子阶层通过考试使其向上层流转,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社会流动,同时也缓解了中下层的不满情绪,减少了社会不安定因素,有利于社会的稳定;科举制度也影响了人们的价值观念,在科举制度的大潮下,文人社会地位越来越高,普通百姓对于文人的崇敬心理也越来越增强。

(二)唐代科举制度的历史作用

从选任官员本身来说,科举制度确实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一项重大变革。

科举制度的实施对社会上各个阶层、各个层面都起到了重大的作用。

一项制度的实施,必然会带来积极的作用,也会存在消极的影响。

1、唐代科举制度的积极作用

(1)从封建统治的角度来看,推行科举制最大的好处就是削平了入仕的门槛,有效地巩固了封建统治的基础,强化了中央集权。

通过推行科举制度,唐代打破了自东汉以来的门阀世族势力对选拔官员的垄断,选官范围从之前的宗室贵族扩大到地主阶级的各个阶层,社会各个阶层的不断进入,扩大了封建统治的社会基础。

科举制度又将分散的官员选拔权收回到中央,适应了中国封建社会强化中央集权的需要。

以科举为主要选官途径,又以儒家经典作为科举考试的学习内容,增强了封建社会大一统的观念,更有利于封建统治者的集权统治。

(2)选任制度的角度来看,唐代科举有一套严格的科举考试程序,选拔官员不以门第作为标准,注重真才实学,既避免了世卿世禄的特权和买官买官、徇私舞弊等腐败现象的出现,也有利于为行政机构注入新的活力,提高官员自身的素质,有利于官僚机构的管理。

科举制度还很大程度弥补了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等传统官员选拔制度的不足,客观上促进了官员选任制度的完善。

(3)从传统文化的角度看,唐代科举制度与学校教育紧密联系,民众积极求学,社会兴教成风,不仅有利于学校教育的发展,也造就出一大批优秀的文化人才。

科举制度还将儒家思想全面推进到社会各个层面,使得以儒家文化为中心的传统文化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4)从封建社会稳定的角度看,科举制度作为一种政治制度,考试以儒家经典为标准,将儒家思想这一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通过科举制度的推行得以制度化。

儒家思想与封建统治制度相结合,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有力的思想武器。

而且科举制度还满足了中下层地主阶级的需要,缓解了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之间的矛盾,有利于封建社会的稳定发展。

2、唐代科举制度的消极影响

(1)科举制度体现的是封建统治阶级的意志,它将读书和做官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其目的是培养和选拔优秀人才服务于封建王权和中央集权统治。

科举制度下的官僚们依靠的不是世袭的地位、名望等家族背景,而是科举考试,他们的地位和权利是皇帝给与的也是皇帝可以随时剥夺的,在这种情形下,他们对专制皇权有着天然的依附和敬畏。

可以说,科举制度极大地促成了封建社会的专制性。

(2)科举考试以儒家经典为主,从内容到形式有严格的规定,考生没有自由发挥的空间,也就更多的追求了行文的华丽,而且唐代科举考试常常以文章华美为主要录取标准,科举考试结果成为了一种文学修辞技巧考试。

科举考试的严格和竞争的激烈,使得知识分子更容易被驯服,对皇帝和上层官僚越卑躬屈膝,这一切都导致了封建社会知识分子阶层作为政治权力的依附者,缺乏独立的意识和社会地位,他们的思想被禁锢,压抑了其的创造性。

科举制度拘泥于对儒家经典的考察,也限制了其他文化的发展,都不利于中国文化的丰富发展。

(3)科举制度使得学校体系从此以后与选官制度牢牢捆绑在了一起,学校成为科举的附庸,科举考什么,学校就教什么,这不仅不利于全面人才的培养,也不利于从已经开始的学科分化和技术学习专门化、系统化地趋向的发展。

科举制度使得应考者把所有精力都放在了文学上,造成了对自然科学技术的漠视,不利于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4)唐代举子在参加科举考试前要进行“行卷”,投“行卷”是为了之后的“公荐”,“行卷”和“公荐”可以使得考官在阅卷时能够对考生有着正确的评价,保证了成绩的客观性,但在实际运行中反而造成了徇私舞弊等官员腐败现象的发生。

一些没有真才实学但是靠着结交甚至贿赂官员的手段考中。

这些人容易结成朋党关系,在官场中拉帮结派,官官相护。

这些既不利于人才选拔的公平公正,也使得官员腐败滋生,朝廷稳定受到影响。

唐代后期,统治阶级内部矛盾重重,朋党之争、朝臣与宦官之争越演越烈。

各方势力为了争权夺利,都极力通过科举考试以图培养亲信,扩大自身势力,科举制度俨然已经沦落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失去了选贤任能的职能。

四、唐代科举制度的现实意义分析

(一)唐代科举制度与我国当代公务员制度的比较

1、二者产生的时代背景比较

隋唐时期门阀世族的势力逐渐衰落,中下层地主阶级兴起,社会阶层得以重新组合,统治阶级为了巩固自身的统治,就需要改善统治阶层的结构。

隋唐以前的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已然不能满足统治者的统治需求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隋炀帝时期,开始以“试策”取士,开创了科举制度,唐代以来,科举制度逐步完善,发展成为一套较为完备的官员选任制度。

科举制度的产生为统治阶级提供了大量的优秀人才,也成为社会中下层阶级子弟入仕做官的重要途径。

科举制度由于本身具有相对公平、注重科学文化知识等的合理内核,后为西方国家所借鉴,并最终建立起现代文官制度,现代中国又借鉴西方文官制度,探索建立了中国的公务员制度【9】,可以说中国公务员制度是科举制度的继承。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各项制度改革的发展,原有的干部人事制度已经不适应中国社会发展的需要和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推行公务员制度迫在眉睫,党的十三大中明确提出要推行国家公务员制度,之后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都在逐步的完善和发展中。

2、招考对象来源比较

唐代科举制度的招考对象较为广泛,社会各个阶层除了特殊规定的都可以参加。

科举考试中常举考生的来源主要是“生徒”和“乡贡”,制举无论是官员还是平民百姓都可参加,只要符合皇帝所需人才的要求即可。

我国现行的公务员制度对考生的年龄、专业、地域、学历等方面有着褚多的规定,在实际的招考中,关于不同职位的招录还有着具体的规定,例如户籍所在地、最低文化程度、性别以及政治面貌等都有规范的要求,报考人员报考单位时也要遵循亲属回避等的特殊规定,对于不能报考公务员的人员也做出了明确的规定。

当然我国当代公务员制度也有专门面向优秀农民和工人的考试,招考对象也算是比较广泛的。

3、考录形式比较

唐朝时期,参考人员可通过荐举或自举获得考试资格,到中央参加由礼部主持的考试,俗称春闱,及第者可参加吏部考试,通过者即可获取官职。

科举制度所设的科目较多,受到重视的主要是进士科。

科举考试的形式分为为口试和笔试两种,考试内容主要是帖经、墨义、策问、杂文等项。

吏部考试对形象、文采、能力方面也有很多要求。

我国当代公务员招考需要国家或各个省的招录机关先行发布招考公告,公告上详细说明招考的名额、职位、报考资格条件以及其他报考须知事项。

应考人员通过网络或其他报名方式进行报名,资格审查通过才可参加考试。

公务员考试采取笔试和面试相结合的形式,考试内容一般是行政能力测验和申论两大部分,个别职位有具体要求的需要进行专业考试。

招考人员根据考试成绩确定面试人员,并对其进行资格复审、考察和体检,依据笔试和面试成绩确定最终进入到相应机关的人员。

4、任用、考核奖惩机制比较

唐朝时期有着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等级森严的权责隶属机制,对不同的等级采用不同的委任方式。

在唐朝,三品以上临轩册授,五品以上制授,六品以上敕授,六品以下旨授,九品及流外官判补[10]。

唐朝还把文官分为流内官和流外官两类,分别对其考课。

负责考课的部门主要是是尚书省的考功司,三品以上的官员则由皇帝亲自考课。

考课后视其功劳大小给予升职、加级、礼仪、赐给钱财或物质等方面的奖赏。

我国公务员的职务分为领导职务和非领导职务。

录用非领导职务公务员,采取公开考试、严格考察、平等竞争、择优录取的办法,各个层级公务员的录用由各个层级的主管部门负责。

公务员的考核按照管理权限,全面考核公务员的德、能、勤、绩、廉,重点考核工作实绩。

公务员的考核分为平时考核和定期考核,定期考核以平时考核为基础。

对非领导公务员的定期考核采取年度考核的方式,先由个人按照职位职责和有关要求进行总结,主管领导在听取群众意见后,提出考核等次建议,由本机关负责人或者授权的考核委员会确定考核等次;对领导成员的定期考核,由主管机关按照有关规定办理。

定期考核的结果分为优秀、称职、基本称职和不称职四个等次。

定期考核的结果作为调整公务员职务、级别、工资以及公务员奖励、培训、辞退的依据。

公务员职务实行选任制和委任制,领导成员职务按照国家规定实行任期制。

[11]

通过对科举制度和公务员制度的比较,可以看出我国当代公务员制度对于唐代科举制度既有继承的一面也有超越的一面。

当代公务员制度与唐代科举制度相同的方面主要表现为:

一是应考者目的相同,都是为了考官而不是求学;二是选拔手段相同,都是通过严格的文化考试,考试通过者才能进入国家机构管理层;三是部分原则相同,都遵循平等竞争原则,主张优胜劣汰等;四是发挥的作用相同,都能够广纳贤才,为国家机构获取新鲜活力,提高国家行政效率,有利于国家机制正常运转。

当然,当代公务员制度更是对唐代科举制度的超越。

当代公务员制度与唐代科举制度相比,考试内容更加全面完善,更加注重对考生各方面的考察,也更有利于选拔出才干俱佳的复合型人才;考试题型摒弃了主观性强这一弊端,采用主观题型和客观题型相结合,考试分数也得以量化,科学性和公正性大大增强;科举制从根本上来说就是为封建皇权服务,皇帝的圣旨、口谕就是法令,随意性较强,而公务员制度依靠于公务员法,有明确的法律保障,考试的法制性有很大的提高。

(二)唐代科举制度对我国当代公务员制度的借鉴意义

1、我国当代公务员制度存在的问题

(1)按照以往惯例,每年在国家公务员考试结束后,各省市级政府往往都要自行组织地方公务员考试,不仅考试时间不统一,所考的内容有着很强的地方性特色,考试成绩也不能相互认可。

使得许多应考人员为了更大几率地通过公务员考试,不得不在全国各地来回奔波,参加当地的公务员考试,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而且地方公务员考试是由当地政府自行组织,录用法律法规尚不完备,许多考评环节存在不确定性,尤其还存在着人为干扰或地方政策的不合理,影响了公务员录用的公平公正,或多或少损害了考生的合法权益。

(2)公务员考试的内容虽然一直在变革,但仍然存在不足之处。

比如考试涉及内容太过宽泛,知识点过广,不能很好反映职位特征,而且脱离了实际工作需要;另外地方命题者水平存在差异,试题质量参差不齐,不能很好体现考生的真实水平。

(3)笔试结束后,一般来说负责之后公务员选拔录用工作的是各级组织部门和人事部门,在选拔录用时更容易受到各级机关的干扰,尤其是在资格复审、面试、体检等主观性较强的环节,很难避免受到地方各种人为因素的干扰,错综复杂的人脉关系会影响到考务工作,考试的公平性受到影响。

2、对当代公务员制度的借鉴意义

科举制度能够在唐代的大环境中发展、兴盛,并且被延续下来成为封建社会历朝历代选任官员的主要方式,说明科举制度是具有一定的优越性和实用价值的。

虽然已经被废除了几百年,但它对当今社会的各个方面仍具有深刻的影响,尤其对当代公务员制度更是有值得借鉴的地方。

(1)与唐代中后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