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 高三地理复习资料.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146373 上传时间:2023-01-29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39.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级 高三地理复习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高级 高三地理复习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高级 高三地理复习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高级 高三地理复习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高级 高三地理复习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级 高三地理复习资料.docx

《高级 高三地理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级 高三地理复习资料.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级 高三地理复习资料.docx

高级高三地理复习资料

高2012级高三地地理复习

高一下册地理复习资料

第五单元人类的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

1、农业

①农业生产的特点:

地域性、季节性和周期性。

②农业的投入:

自然条件:

光照、热量、水分、土壤

社会经济条件:

劳动力;生产资料、科技

③农业的分类:

按生产对象分类:

种植业和畜牧业

按投入的多少分类:

粗放农业和密集农业

按产品的用途分类:

自给农业和商品农业

④农业区位因素:

气候、水源、地形、土壤、市场、交通、政策等

⑤农业发展与区位的关系:

区位因素

农业发展

气候

热量、光照、降水对农业区位的影响极大。

光热条件与农作物的分布、复种制度和产量关系最为密切。

水源

年降水量少于250毫米的干旱地区,灌溉水源是决定性因素。

地形

不同的地形区(坡度、高度),适宜发展不同类型的农业。

平原地区地势平坦,土层深厚,适宜发展耕作业,山地适宜发展畜牧业和种植业

土壤

不同的土壤种类,适宜生长不同的作物。

如东南丘陵地区分布广泛酸性土壤,适合种植茶树

市场需求

市场的需求量最终决定了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

交通运输

主要影响商品农业的区位,园艺、乳畜业等要求有方便快捷的交通运输条件

国家政策

世界各国的农业都受到国家政策以及政府干预手段的影响。

如我国20世纪80年代建立的商品粮基地

科学技术

是影响农业区位的重要因素,但它是通过影响其它因素而影响农业区位。

工业、城市的发展

在城市郊区及工矿区周围,往往形成以生产蔬菜、肉、乳、禽、蛋为重点的农业生产基地。

⑥社会经济因素发展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

社会经济因素

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

市场区位

新兴工矿区的出现,城市的发展,城区和工矿区周围将重点生产蔬菜、肉、蛋、奶等,并发展园艺业

市场需求量

供不应求时,刺激生产,供过于求时,压缩生产,如我国90年代初苹果种植

交通条件和保鲜、冷藏技术

交通条件的改善和农产品保鲜、冷藏技术的发展,使市场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在地域上大为扩展,例如美国东南部地区利用光照优势发展蔬菜、花卉,供应东北地区,我国北方冬季从南方的广东、四川等省大量调运蔬菜;使农业区域专业化生产成为可能,例如,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法国等成为世界主要商品粮食生产基地,荷兰、丹麦、新西兰等为世界主要的乳畜产品供应国,拉丁美洲、非洲以及东南亚和南亚成为世界热带经济作物的生产基地

⑦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

农业地域类型

分布地区

其他概况

典型案例

水稻种植业

集中分布在东亚、东南亚和南亚的季风区,以及东南亚的热带雨林区

区位条件:

①高温多雨的气候

②平坦的地形

③劳动力丰富

④有悠久的历史,稻米是传统的食粮

小农经营;单位面积产量高,但商品率低;机械化水平低;水利工程量大;科技水平低。

大牧场放牧业

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阿根廷、南非等地,

美国、阿根廷以牧牛为主,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以牧羊为主。

潘帕斯草原区位条件:

①优良天然草场;地广人稀,土地租金低;③海港近

采取的措施(以阿根廷为例):

培育良种牛,加强牛群病害的研究;改善交通运输条件;开辟水源;种植饲料。

商品谷物农业

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阿根廷、俄罗斯、乌克兰等地

基本特征:

生产规模大、机械化程度高是商品谷物农业的基本特征。

作物:

小麦、玉米

美国中部平原的商品农业的区位优势:

优越的自然条件,便利的交通运输,地广人稀,

高度发达的工业

混合农业

欧洲,北美,南非,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

主要是饲养牲畜和谷物生产的混合农业

墨累-达令盆地的优点:

农场成为一个良性的生态系统;农民可有效地利用时间安排农业活动;农业生产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和对市场的适应性

2、工业

特点:

地域上的灵活性,季节上的连续性

投入要素:

自然条件(土地、水源、能源、原料等)和社会经济条件(劳动力、资金、设备、技术等)

产出要素:

工业产品和工业“三废”

工业的发展:

工业的分布就世界而言主要集中在欧洲、北美、日本等少数国家,就国家而言主要集中分布在少数地区和少数城市

由于工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原料和劳动力对工业投入发生了变化,工业所采用的原料种类越来越多,范围越来越广,而且对原料的利用率及加工深度不断提高,所以对原料的投入减少,对劳动力的知识、技术的投入逐步加大,如50年代扩建的鞍钢和现在的宝钢等企业

生产方式:

由大批量、标准化到中小批量定制式

①按照工业的投入要素分类

工业类型

举例

分布地区

资源密集型工业

采掘工业,制糖工业

受自然资源分布的制约

劳动密集型工业

纺织工业,服装工业

分布在劳动力丰富的地区

资金密集型工业

钢铁工业,化学工业

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对原料的依赖性仍然比较大

技术密集型工业

电子工业,航天工业,核工业,激光工业

分布在科学技术和高等教育发达的地区

②工业区位因素:

原料、动力(燃料)、劳动力、市场、交通运输、土地、水源、政府。

③工业发展与区位的关系:

工业部门类属名称

区位选择的基本原则

代表部门

原料指向型工业

运输原料成本较高(原料到产品重量大大减轻)原料不便于长距离运输(易变质等)

甜菜、甘蔗制糖等水果、水产品加工

市场指向型工业

运输原料成本较高(重量、体积减少不多或有增加)产品不便于长距离运输(易变质、破碎等)

家具、印刷、啤酒部分食品

动力指向型工业

消耗大量电能的工业

炼铝厂、冶金及化工等重工业

廉价劳力指向型

需要投入大量劳动力应接近具有大量廉价劳力的地区

普通服装、电子装配、包带、制鞋等

技术指向型工业

技术要求高,应接近高等教育和科技发达地区

集成电路、卫星、飞机、精密仪表等

④不同类型工业区的特点:

著名工业区

发展条件

发展特点

传统工业区

德国鲁尔区

(英国中部工业区、美国东北部工业区)

丰富的煤炭、离铁矿区近、充沛的水源、便捷的水陆交通、广阔的市场

衰落的原因:

生产结构单一,由于煤炭的能源地位下降、世界性钢铁过剩、新技术革命的冲击。

综合整治:

①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②调整工业布局、拓展交通;③完善交通网、发展科技;④繁荣经济;⑤消除污染,美化环境

新兴工业区

意大利新兴工业区

大批廉价劳力、发达的银行信贷体系、经济高度开放、政府的大力支持

以中小企业为主;轻工业为主;生产过程分散;资本集中程度低;大多分散在小城镇或农村

美国“硅谷”

(高技术工业)

地理位置优越,环境优美;气候宜人;有高等院校;便捷的交通;军事订货。

科技人才比例高;增长速度快、产品更新换代周期短;研究开发费用比例高;产品面向世界市场

⑤历史上三次技术革命对工业的影响

历次技术革命

年代

主要标志

新出现的工业部门

第一次

18世纪60年代

蒸气机的发明

棉纺织、钢铁

第二次

19世纪70年代

电气化

电力、化学、石油、汽车、飞机

第三次

20世纪50年代

信息技术,生物工程,新能源,新材料和微电子技术

微电子,核工业,航天,激光

⑥污染工业分布

工业部门

污染类型

区位选择

水泥厂,酿造厂

污染空气

工厂设置在居民区最小风频的上风向或常年盛行风的下风向,季风区的垂直郊外

印染长,造纸厂,电镀厂,皮革厂

污染水源

污水排放口要远离水源地及河流上游

化工厂,炼油厂

污染大气,污染水源

综合以上两条

发电厂,钢铁厂

污染空气,固体废弃物污染

污染空气综合以上的,固体废弃物污染要远离居民区和农田

7农业主要地域类型的特点(从土地利用的方式的角度)

农业地域类型

代表性地区

主要分布地区

分类

特点

水稻种植业

中国秦淮以南

东亚的亚热带季风区;南亚的热带季风区;东南亚的热带雨林区

劳动密集型

自给农业

人多地少,小农经营;

单产高,商品率低;

机械化水平低,田地规模小

水利工程量大

科技水平低

大牧场放牧业

阿根廷的潘帕斯草原

美、澳、新西兰、阿根廷、南非

密集农业

商品农业

地广人稀,大规模机械化经营;

优良的天然牧场

交通便利,促进了商品化经营

广阔的市场需求

商品谷物农业

美国中央大平原

美、加、阿根廷、澳、俄、乌克兰

商品农业

种植业

密集农业

优越的自然条件:

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气候温和

便利的交通运输;

地广人稀;

高度发达的工业:

为农业生产提供现代化农业机械、电力、化肥、农药

先进农业科技

混合农业

澳大利亚的墨累-达令盆地

(背风坡;灌溉成为农牧业发展的限制性条件;东水西调)

欧洲、北美、南非、澳、新西兰

商品农业

密集农业

良性农业生态系统

有效利用时间安排农事活动

农业生产有较大的灵活性和对市场的适应性;

大规模机械化家庭农场

市场广大

交通便利

8影响工业区位因素

(1)经济方面:

原料、动力(燃料)、劳动力、市场、交通运输、自然条件

(2)社会方面:

政府、政策、个人偏好等

(3)环境:

污染类型和污染程度

主导因素影响工业区位选择:

类型名称

典型工业部门

相关特点

原料指向型工业

制糖、水产品加工、水果加工、罐头厂

所需原料丰富地区;

原料不便运输

市场指向型工业

瓶装饮料、家具制造、印刷

接近产品消费地区;

产品不便运输

动力指向型工业

有色金属冶炼(炼铝)、化工

需要消耗大量能量

廉价劳动力指向型工业

普通服装、电子装配、包带、制伞、制鞋

拥有大量廉价劳动力地区

技术指向型工业

集成电路、航天、航空、精密仪表

高等教育和科技发达地区

第六单元人类的居住地与地理环境

1、聚落的形成

①乡村、城市起源的历史条件:

乡村形成:

人类为生存,希望互相合作和共同生活,由此而构成聚居。

随着原始畜牧业和农业分离的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出现,人类开始进入分散的乡村聚落阶段。

随着农业生产水平的不断提高,才形成了乡村聚落。

城市形成条件:

A、农业生产技术的创新:

劳动生产率提高,使农业生产有剩余产品,是城市起源的物质基础;B、劳动分工促进城市出现:

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手工业和农业分离,剩余农产品和手工业产品就需要进行商品交换。

在商品交易的场所形成集市,集市进一步演变为城市。

②世界最早出现城市的地区:

多数诞生在河流的中下游冲积平原上,如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尼罗河谷地、印度河谷地、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

2、城市的区位

1自然、经济、社会等因素对城市区位的影响:

(主要代表性的城市)

自然因素

影响的结果

影响原因

地形

平原

大多数城市分布在平原地区

地势平坦,土壤肥沃,便于农耕,有利于交通联系和节省建筑投资,例如,美国的波士顿-纽约-华盛顿城市带分布在大西洋沿岸平原;圣弗朗西斯科-圣迭戈城市带分布在西部沿海平原;芝加哥-匹兹堡城市带分布在中部平原

高原

热带地区城市多分布在高原地区

热带地区,低地闷热,居住条件不利,高原地区,气候较凉爽,如巴西的城市多数分布在巴西高原

山区

城市多分布在沿河谷底和开阔地

例如:

我国的西安就在渭河平原,太原在汾河谷地

气候

世界城市主要分布在气候适中的中低纬度临海地带,世界三大城市密集地区

河流

河运起点

货物在此转运,如我国江西的赣州

河流汇合处

大量人流和物流在这里集中和转运,如我国宜宾(岷江和长江);重庆(嘉陵江和长江);武汉(汉水和长江)

河口

河海交汇处,人流和物流在这里转运和中转,如我国上海和广州

河流曲线处

利用天然河流防卫,如瑞士的伯尔尼(在阿勒河上)

河心岛

利用天然河流防卫,如法国的巴黎(在赛纳河上)

自然资源

以煤炭为基础发展起来的有:

英国的伯明翰、曼彻斯特,美国的匹兹堡,我国的大同、鹤岗、抚顺、开滦;以石油为基础发展起来的:

英国的阿伯丁与北海油田有关,我国的大庆、玉门、克拉玛依等;南非的约翰内斯堡与金矿有关;我国的鞍山、包头、攀枝花等在铁矿石产地发展起来的

交通

在古代靠帆船和马车为交通工具的时代,北方靠马车,大多数城市在大道的会合处,如古代的邯郸城就是在两条驿道的交点发展起来的,南方城市多数在河流的汇合处(沿河设城),随着公路和铁路运输的发展,在公路和铁路的枢纽和沿线出现了一批城市,如我国在京广线的石家庄,郑州,陇海线上的宝鸡,京广线的株洲等;交通线的变化也会给城市分布和发展带来变化,如随着大运河的开凿通航和我国南北方贸易的发展,扬州和济宁等运河城市发展比较快,但是由于大运河的淤塞,海上运输的发展和京沪线的建成,这些城市发展缓慢,而京沪线沿线和沿海的城市发展比较快

政治

军事

宗教

古代的首都,现代的政治中心和省级行政中心,例如我国的合肥就是被定为省级行政中心而发展起来的,有一些国家专门新建一座城市作为首都,例如巴西的巴西利亚、美国的首都华盛顿、巴基斯坦的伊斯兰堡等;宗教因素建立起来的城市:

沙特阿拉伯的麦加和麦地那、我国的拉萨、梵蒂冈

其他因素

因科技而兴起的日本筑波,因旅游兴起的张家界,黄山等

3、城市化

①城市化标志:

城市人口增加、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用地规模扩大。

其中城市人口占总人口中的百分比是最重要的指标。

②不同类型国家城市化的不同进程:

发达国家特点

起步早;城市化水平高(70年代后期达到了70%);出现逆城市化现象(出现的原因:

70年代后期,由于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的提高,以及乡村地区和小城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表现:

城市人口向乡村居民点和小城镇回流,大城市中心区萎缩,中小城镇发展迅速,乡村人口数量增多)

发展中国家特点

起步晚,发展快;城市化水平低(1990年只有33%);城市发展不合理(主要是由于城市经济畸形发展以及人口增长过快,农村劳动力过剩造成的,城市化和经济发展水平不适应)

③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

环境质量下降

大气污染

城市居民燃烧产生的烟尘,工矿企业排放的烟气,各类交通工具排放的尾气,危害人们健康

水污染

城市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危害人体健康

噪音污染

妨碍人们休息、工作、学习和交谈,甚至损害人体健康

固体废弃物

危害人体健康和环境

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

交通堵塞,导致时间、能源浪费;住宅表现为住房缺少、质量低劣

增加就业难度,失业人数增多

影响社会治安,还会带来贫困、内城衰落等问题。

④城市化问题解决途径:

(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措施)

a.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

b.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

c.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

★补充资料:

6.1聚落的形成

★聚落概念——是人类各种形式的聚居地的总称。

它不单是房屋建筑的集合体,还包括与居住直接有关的其他生活设施和生产设施。

是人们居住、生活、生产、教育、休息、娱乐和进行各种社会活动的场所。

也是人们进行生产的场所。

1.村落的形成,要了解

(1)聚落形成的演变:

乡村的形成:

聚居→分散的乡村聚落→固定的乡村

最初的穴居或逐水草而居:

随着畜牧业与农业的起源出现了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农业生产刚起步,耕作方式落后,属于迁移式农业,所以乡村形成时,只能是半固定的原始棚舍。

随农业水平提高,出现稳定的乡村聚落的同时,农业有了一定的剩余产品,这就是说,城市起源的物质基础与农业发展密切相关。

(2)村落的分布与形态(通过读图6-2,6-3分析得出表)

分布在平原

地形特征

村落形态

河流较少,地形完整、开阔、平坦

圆形,或不规则多边形

河网密度大,村落沿河道伸展

带状

2.城市的起源[既是重点也是难点]

包含三个问题:

(1)城市出现需要的两个条件;

(2)首批城市出现在哪里;

(3)古代城市发展有何特点。

城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社会劳动分工加深的产物。

第一个条件是,农业生产技术的创新,产生了剩余产品——通过技术创新的手段,促进农业生产发展,有了剩余产品,乡村可以提供非农业人口生活所需的粮食、副食品,城市的兴起和发展在经济上才有可能。

所以,剩余农产品是城市起源的物质基础。

第二个条件是,劳动分工促进了城市的出现——由于农业与手工业分离,二者劳动生产率都得到了提高,于是,剩余农产品和手工业产品就需要进行商品交换。

在交易的场所,形成集市,集市进一步演变变为城市。

必须指出非农业人口是手工业和农业分离后出现的。

正是基于上述两个原因,历史上早期城市多分布在灌溉农业发达、利于农业生产、便于向周围集散农产品和手工产品的地带,即河流中下游冲积平原上。

早期城市因自给自足的农村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城市规模小、不稳定、发展水平低。

故城市多分布在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尼罗河谷地、印度河谷地、黄河——长江中下游平原。

最早出现城市的地区,也就是人类古文明起源的地区。

6.2城市的区位因素

(一)

★城市区位有两方面含义,一是城市的位置,二是城市的分布。

影响城市布局选址的因素很复杂,有自然地理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

1.地形与城市区位

阅读图6-6和图6-7,分析地形与城市分布的关系得出表:

城市选址

有利影响

举例

一般多在平原地区(100—200米沿河、湖、海平原地带)

一平(地形平坦),二土(土壤深厚、肥沃),三利于(利于农耕、交通联系、节省建筑投资)

美国东部城市带,我国东部城市,印度平原上的城市如加尔各达等。

高原也有城市分布

热带低地闷热,高原凉爽

巴西利亚、墨西哥城

山区也有城市分布

沿河谷低地,地势开阔

太原、西安、拉萨

2.气候与城市区位

阅读图6-6和图6-7分析气候与城市分布的关系得出表:

城市选址

气候有利、不利影响

举例

中低纬度

(沿海比内陆城市多)

气温适中、降水适度

多数城市,如北京、上海、纽约、巴黎

荒漠地区

高纬、高山地区

热带雨林地区

干旱

严寒

闷热

城市很少

3.河流与城市区位:

我国和世界大部分城市是沿河道、沿江、沿湖建设起来的,沿河设城有两大优势——水运便利、水源充足。

河流为城市提供了①水源、②交通运输、③在古代还有军事防卫作用

(1)沿江湖河道设城

1水运优势:

河流水运起点、终点,货物在此集散。

两条河流的汇合处,人流物流集散。

过河点位置,陆上交通线过河处。

河口位置,在河口海岸建沿海城市。

2水源优势:

供应城市工业用水、生活用水。

河流是城市的主要水源:

一是城市用水的来源之一是河水,二是某些没有大河的城市面临严重缺水,城市发展受到限制。

生活用水——每人每天的较低用水量时0.05吨,较高用水量时0.5吨。

水量可用来衡量人的生活水平,若按人均150升/天~300升/天计算,100万人口的城市,每年需水量则为0。

5亿吨~1亿吨。

工业用水100万人口的大城市,工业用水至少需要1。

5亿吨。

郊区农业(菜地)用水100万人口的大城市,每年至少需要用水3亿吨。

(2)在河流弯曲度较大处、河心岛建城;在河流小岛上建城。

河流可作为防御的屏障,有利于安全保卫。

例如:

瑞士伯尔尼、法国巴黎、美国波士顿。

★图6-6中国100万人口以上城市的分布

1.读图目的:

认识城市区位与地形、气候条件的关系,是阅读中国百万人口以上大城市的分布图的目的。

该图以案例式(百万人口以上大城市)从宏观上表示了我国城市分布与地形、气候的关系。

2.回顾图中所涉及的地理分界线:

地势三级阶梯界限(昆仑山-祁连山-横断山脉东端;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400毫米年降水量线通过的地区(大兴安岭西麓南下、经过张家口、兰州和拉萨附近,到达喜马拉雅山脉东部)。

3.比较各区面积的大小统计其范围内的百万人口以上大城市的数量。

地势三大阶梯城市的分布统计表

地势

地形特征

在总面积中

的比重

城市数量

及其比重

特大城

市数量

第一级阶梯

海拔4000-5000米

的青藏高原

25%以上

6个,1%

0个

第二级阶梯

海拔1000-2000米,

以高原和盆地为主

40%以上

125个,32%

9个

第三级阶梯

海拔500米以下,

以平原和丘陵为主

25%以上

336个,67%

28个

三大气候区城市的分布统计表

气候区

年降水量

(毫米)

在总面积中的比重

城市数量及其比重

特大城市

数量

西部干旱、

半干旱区

<400

2/5

43个,

9.2%

3个

北方

半湿润区

400~1000

1/3

212个,

45.4%

34个

南方

湿润区

>1000

1/5

212个,

45.4%

6.3城市的区位因素

(二)

★重点:

1.自然资源与城市区位

教材第一段(城市的形成和发展不仅受自然地理因素的影响,还要受资源、交通、政治、军事、宗教等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

工业革命后,随着对矿产的开发利用和工矿业的发展,在矿产资源丰富的地方,出现了一批新兴城市。

)内容是重点,它是下列众多工矿城市出现的依据。

应从以下两方面来讲解:

(1)生产力的发展决定城市布局:

自然资源对城市布局的影响,必须通过一定的生产力来起作用,也就是说,随着生产力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使位于荒无人烟地区的资源也有能力开发利用,城市布局随之而发生变化,从而出现一批新城市。

(2)自然资源是一部分城市发展的物质基础:

自然资源的丰富程度决定着以工矿业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工矿城市的规模和发展前景,即工矿业的发展与工矿城市的发展呈正相关关系,二者相互促进,共求发展。

例如:

门头沟煤矿资源的减少使得人口的减少。

东北森林城市——伊春内蒙古草原城市——锡林郭勒等在自然资源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城市。

矿产与城市区位

主导矿产

主要城市

煤矿

英国伯明翰、曼彻斯特、美国匹兹堡、中国大同、阳泉、抚顺、开滦。

石油

英国阿伯丁,中国大庆、玉门、东胜

铁矿

中国鞍山、包头、攀枝花、马鞍山

金矿

南非约翰内斯堡

2.交通运输与城市区位

(1)从城市分布趋势上分析——沿交通线设城(如株洲市),这主要是从交通运输的基本性质和作用上说的,它是联系工业与农业、乡村与城市、生产与消费的纽带,在促进城市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

株洲市是京广线、湘黔线、浙赣线开通后形成的城市,故称为“火车拉来的城市”。

(2)历史进程中考察——交通工具的革新、交通线路的改变,引起城市分布局的变化。

例如:

古代城市多建在河流、大道的交点上,演变到现代的铁路、公路沿线出现一批城市。

(3)一个地区来考察,因交通线的变化,导致了原有城市的衰落或新城市的迅速发展。

例如石家庄的发展

交通运输与城市区位

运输方式

选择

实例

南船北马

南方城市沿江河发展

北方大多在大道汇合处

宜宾、重庆、武汉、

邯郸

公路、铁路运输

公路、铁路枢纽

公路、铁路沿线

株洲、石家庄、郑州

海洋运输

沿海分布

秦皇岛、大连、青岛

关于政治、军事、宗教与城市的区位,可作为城市职能去了解。

如政治职能的首都,军事城市在古代较突出如嘉峪关、广东虎门、塘沽,宗教城市麦加、梵蒂冈、拉萨等。

★难点:

城市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

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在运动变化的,影响城市的区位因素也不例外。

影响城市的区位因素在一定的历史时期、一定的条件下曾产生过积极作用,但是因为这些因素本身的变化,以及受社会进步、科技发达、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导致影响城市区位的因素可能产生三种变化:

(1)有些因素的影响减弱了,如军事、宗教等。

(2)有些因素仍产生着巨大影响,如交通、自然资源(不过在地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