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语理解与表达自己整理汇总.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141484 上传时间:2023-01-29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39.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言语理解与表达自己整理汇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言语理解与表达自己整理汇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言语理解与表达自己整理汇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言语理解与表达自己整理汇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言语理解与表达自己整理汇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言语理解与表达自己整理汇总.docx

《言语理解与表达自己整理汇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言语理解与表达自己整理汇总.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言语理解与表达自己整理汇总.docx

言语理解与表达自己整理汇总

言语理解与表达

题型:

1.片段阅读(重点)、2.选词填空(重点)、3.篇章阅读、4.语句表达

一.片段阅读(重点)

片段阅读实战技法:

(1分步解题法2替换压缩法3成分分析法4背景铺垫法5表达倾向法6援引观点法7举例论证法8原因推断法9反面论证法10标点符号法11指代引导法12选项差异法13主体排除法14排同求异法15相对绝对法)(15)

一、分步解题法:

审设问——读题干——选答案

考生应该首先从“问题”的角度入手,根据提问方式快速确定考查题型与考查要点,之后有的放矢地阅读原文,在阅读过程中有意识地寻找与问题相关的语句和答案所在,最后查看选项进行对比,选择最大程度地吻合原文的选项为正确答案。

二、替换压缩法:

命题人通常会将原文中需要命题的语句用另外一种语言形式表达出来。

主要的命题思路有两种:

一种是“同义替换”,另外一种是“精简压缩”。

“同义替换”:

即通过同义语句替换的方式来增加考生辨识选项匹配度的思考时间。

如:

第一位=首们、消极=负面、能否=也许、差异=多样性,等等。

“精简压缩”:

即将原文中表述较长的命题语句进行主要成分的提炼与压缩,将长句的主要意思用更为精炼的短句进行概括归纳,变为选项。

此时考生需要注意对长句的主要成分----主语、谓语、宾语等进行有效提炼。

三、成分分析法:

分析句子的主干成分即主语、谓语、宾语,在压缩提炼的过程中将修饰的定状补成分删去,简洁明了地把握住该句的核心观点。

四、背景铺垫法:

在阅读文段的过程中,针对社会现实类文体而言,其大多在材料之初首先交代一个大的背景,或者大的趋势,抑或客观陈述一下现实问题。

接着可能会引出作者想要表达的观点,或者对于现实问题的解决对策。

在这类文段,考生要明确哪一部分才是阅读重点:

通常材料之初的大背景、大趋势公公是为了引出之后的主题,因此可心称之为“背景铺垫”,并非阅读重点。

一方面考生可以快速浏览,明确之后的语句为重点内容;另一方面,如果有选项是围绕大背景、大趋势进行陈述的,也应排除在正确选项之外。

此法被称为“背景铺垫法”。

对于背景的铺垫,常用的句式如下:

“形势分析”:

随着……的变化/的提高/下降/紧缺/发展/日益突出(6个)等,在这样的背景/趋势/形势/情况下……语句重点。

“时间状语”:

近年来、改革开放以来、目前、日前、当下、当前(6个)……的变化/的提高/下降/紧缺/发展/日益突出(6个)尤为明显,在这样的背景/趋势/形势/情况下……语句重点。

五、表达倾向法:

通常关于倾向性的表达有两种:

一种是积极的倾向性,表达肯定意味;一种是消极的倾向性,表达否定意味。

考生应该注意的是,汉语的很多词汇在运用时本身就存在一定的倾向性,比较典型的像“从表面上看、看上去、似乎、好像、所谓、遗憾的是”以及反讽表达(7个)等均带有消极的倾向性。

而积极的倾向性也是通过词汇或者句意凝结而成,考生应注意结合句意进行把握。

1、正确答案的表达倾向性要与原文一致,否则应该排除不选。

2、阅读时注意带有倾向性的具体措辞,可能会影响文段的表达含义。

3、在申论材料的阅读环节,也可以使用表达倾向法,明确材料的表达含义,进行积极、消极的初步分类,为下一步的归纳总结做好铺垫。

六、援引观点法

所谓援引,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引用。

在语言实际的应用过程中,通常援引的目的都是为了引出说话人的观点,因此考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如果看到了援引一类的表述,就要注意观察其后是否引出该文段作者的观点。

通常作者的观点与援引观点从态度倾向性上可分为两类:

1、正向援引。

进一步说明即正向援引,从正面对自己的观点进行支持或者加强。

一般在援引之前都会出现“正如”一类的字样,援引之后都会有表述结论性的引导词,如“因此”、“所以”、“可见”、“总之”等引出作者的观点。

2、反向援引。

反向援引,即作者的观点与援引的观点背道而驰。

反向援引中,表述初始通常要先树一个靶子,一般用“通常认为”、“传统认为”、“有一种看法认为”、“有一种观点认为”、“有些人认为”、“人们以为”等字样作为引导词引出话题,然后再用表示转折性的引导词,如“但是、其实、实际上、事实上”等引导出自己与之不同的观点,进行反驳或批判。

援引——援自引用,引出作者的观点,援引重点看后面。

标志(4个):

指出,说明,表明,显示——主题句,重点,结论。

正向援引,结论词——正如某人所说——作者肯定

反向援引,转折词——一家之言(有一种看法认为,有一种观点认为,有些人认为,人们以为,传统认为)——作者否定

会话策略——这话没错,但是——作者否定

排同求异法(理解正确或错误的是,非主旨题)例24

排同——单项选择中意思相同的选项排除不选。

求异——求矛盾,矛盾中必有一真一假(两个选项有矛盾,那就必有一真一假,存在答案的可能性很大,但前提是与原文相关)

言语的择优原则:

优中选最优(最大程度的同义替换,选对策的选项),次中选次差(一般是细节判断题)

例:

(大句包含小句)

有一种看法(反向援引)其实(弱转)但是(强转),强转中有递进,看递进部分

当强转和弱转同时出现的题目,选择强转

 

七、举例论证法

在文段表述过程中,有一种论述方式就是通过摆事实、举例子来证明之前或之后出现的观点。

因此考生在阅读文段时可以通过“比如”、“例如”、“XX就是一个例证”、“以XX为例”等引导的例子来判断之前或之后出现的主题句。

另外很多文段中会出现一些数据、年份、人名、地名、术语等,也都属于例子的一种变体。

1、举例的目的是证明观点的正确性,可以通过举例的位置来寻找前后的主题句。

2、举例本身并不重要,阅读时可以快速浏览。

3、围绕举例进行表述的选项属于干扰选项。

八、原因推断法

在文段表述过程中,除了举例论证之外,还可以采用另外一种方式进行表达上的佐证,即围绕观点阐明原因所在。

一旦发现某几句话是针对某种观点解释原因的,应该快速寻找其所证明的结论,而并非纠缠于原因,浪费阅读时间。

在文章论述的结构中,有以下几种模式;

1、阐明原因—引出观点

2、点明观点—阐明原因

3、点明观点—阐明原因—重申观点

考生对于“因为”、“由于”等表示原因的引导词要非常敏感,看到这类词汇之后应该瞻前顾后寻找主题句,而关于具体的原因阐述可以快速阅读,一带而过。

标志:

因果关系:

a结论之后是重点

b因为和由于引导原因,问原因时才看,结论才是重点

c”之所以……是因为……”,”之所以……归根结底……”,”之所以……说到底……”,是倒装,强调原因,原因是主旨重点。

(通常汉语表达符合核心语义置后的原则,换言之通常重要的内容会出现在后,之前一般为后面的修饰,重点落在对原因的解释说明上。

d导致、造成、致使、使得,于是(5个),后面是结论,是重点

e“因为……所以……”,“由于……因此……”,“既然……那么……”

f因为=由于,

g所以=导致,致使,使得,故而,可见,看来,因而,因此,于是,总之,总而言之,综上所述,概而言之。

(14个)

此外,“原因推断法”的使用策略与上文中“举例论证法”趋同,即围绕原因进行阐述的选项也并非文段论述的重点所在,应该首先排除。

综上所术,将“原因推断法”总结如下:

1、解释原因的目的是证明结论或观点的正确性,可以通过原因的位置来寻找前后的主题句。

2、原因本身并不重要,因此阅读时可以快速浏览。

3、围绕原因进行表述的选项属于干扰选项。

九、反面论证法

反而论证的作用就是为了说明正面观点的权威性与合理性,反面论证的类型明两种:

1、正+反:

反面论证之前会出现正面论点,常有“否则”、“不然”一类的引导词出现。

此时应该重点阅读反面论证之前的正面论点,反面论证可以快速浏览或略读。

2、(正)+反:

反面论证之前省略正面论点,常有“如果……不……”、“如果……没有……”等假设条件句出现。

此时应通过对反证的正面论点进行推断,明确文段的表达含义。

十、标点符号法

冒号、破折号:

解释说明

分号、顿号:

引导并列关系

双引号:

(1)援引观点;

(2)强调特称;(3)反证讽刺

括号:

补充说明

问号:

(1)设问引出话题;

(2)反问表达态度的倾向性;(3)疑问表达不确定性,可能带有倾向性。

十一、指代引导法

有些文段的前半段常常是罗列问题或阐述现状,接着通常会运用指代类的代词引导出一个主题句,此时的代词具有指代前文宏观内容的特点。

考生应注意这种题目的技巧运用。

值得注意的是,代词引导主题句的前提是:

代词指代的是前文的宏观内容。

也就是说,并非所有代词都能引导主题句,而是有条件限制的,这一点请考生务必牢记。

十二、选项差异法

考生在观察选项时一定要切记注意比较每个选项之间最大的不同在哪里,这个不同的要素就是该选项的核心观点,因为这个区别是判断是否与原文进行同义替换、精简压缩的最大标志。

所以在最终确定答案之前,一定要比较四个选项之间最大的不同即强调重点何在。

此外,如果通过其他方式能够首先排除两个选项,然后重点对比剩余两个选项之间的差异,从而快速判断哪个选项是对原文的替换与压缩。

十三、主体排除法

在从选项入手进行有效排除的过程中,考生应该注意文段陈述主体与选项陈述主体的一致性。

运用陈述主体不吻合这一标准来进行判断,这种方法就叫做主体排除法。

实际上每个文段都有一个论述主体,即主语或被服务对象。

正确答案的论述主体务必与文段保持高度一致,这是确认正确答案的一个前提。

此外,这种方法往往与上文提到的“选项差异法”结合在一起使用,首先可以通过“主体排除法”排除主体不符的一到两个选项,再通过“选项差异法”比较剩下的两到三个选项之间的差异,从而最终确定正确答案。

十四、排同求异法

1、排同法:

四个选项中几个选项若表述意思相同或十分相近,则均予以排除。

2、求异法:

在讨论话题与原文一致的前提下,答案很有可能在一对矛盾的选项中。

十五、相对绝对法

在语言交际过程中,言语表达通常不会过于绝对,而是留有一定余地,这不公符合语用上的交际策略,也符合汉语表达习惯。

由这一交际策略引申出作答的策略即为“相对绝对法”。

1、通常过于绝对化的表述不是正确答案,如“都”、“所有”、“一切”、“任何”、“完全”、“永远不”、“绝对”、“各个”、“总是”、“一定”、“全都”、“不可能”、“必将”等。

2、通常相对、部分、不确定的表述是正确答案,如“可能”、“也许”、“大概”、“通常”、“往往”、“一般”、“未必”、“是否”等。

 

1阅读顺序:

审设问——读题干——选答案

审设问——考官出题要点

通过这段文字想表达的主要意思是(言外之意)

这段文字表达的主要意思是(原文主要内容

读题干——寻找同义替换的选项(很重要)

2题型分类(共11类)

1).主旨概括题、2).意图推理题、3).词语理解题、4).词语删减题、5).语句排序题、6).语句衔接题、7)结语推断题8).代词指代题、9)标题填入题、10).态度观点题、11).细节判断题。

第一类主旨概括题

1提问方式:

A主旨类(找重点):

核心意思,主要强调和说明,主要讨论谈论,主要意思,主要含义,主旨,中心意思,支持的观点,直接论述的观点,旨在说明,说明,表明,观点,指出,重在,显示、关键词是、中心议题是、关键性信息是。

(19个)

B概括类(突出重点,兼顾其他):

概括,复述,归纳,总结(主旨最准确的概括)

所谓重点就是解决问题的对策。

2做题原则:

寻找文段中的重点(主题句),通常主题句是解决问题的对策,或者是核心的观点,在选项中找到重点的同义替换,不能是引申(一般意图推断类:

提问应该是作者最想表达的观点)

3做题方法(两个方面)

A.从微观入手寻找关联词(标志)

B.从宏观入手寻找行文脉络

A.从微观入手寻找关联词(标志)

标志(12个):

1)递进关系,2)因果关系,3)举例(数据型,文字型),4)标点符号,5)转折关系,6)援引,7)必要条件复句,8)倾向性,9)并列关系,10)承接关系,11)让步复句,12)取舍复句。

一、递进关系:

不但而且(递进强调后者)

既又(并列无强调)

不但而且甚至(两级递进强调最后项)

a:

递进之后是重点

b:

不但=-不仅,不只,不单,不独,不光,除了,连(8个)

而且=并且,也,还(4个)

甚至=尤其,特别,更,重要的是,核心的是,关键的是(7个)

固定搭配:

“不但不……反而……”、“……何况……”、

c

一级递进和二级递进同时,二级递进是重点

d

不但可以省略,而且不能省(因此要学会找到而且),有不但一定有而且,有而且不见得有不但。

反面论证(要强调否则前面的内容)

a通过反面的论证来加强正面的内容,本身不重要(阅读时可以省略)

b标志:

否则,不然,如果……不……,如果……没有……。

(直接可以往前看)

句子成分分析法——长难句找主谓宾

必须,只有,除非(必要条件复句)——通常引出解题的对策(同义替换,差异=多样性,必须=必不可少)

不是而是是并列,不是转折

二、因果关系:

a结论之后是重点

b因为和由于引导原因,问原因时才看,结论才是重点

c”之所以……是因为……”,”之所以……归根结底……”,”之所以……说到底……”,是倒装,强调原因,原因是主旨重点。

(通常汉语表达符合核心语义置后的原则,换言之通常重要的内容会出现在后,之前一般为后面的修饰,重点落在对原因的解释说明上。

d导致、造成、致使、使得,于是,后面是结论,是重点

e“因为……所以……”,“由于……因此……”,“既然……那么……”

f因为=由于,

g所以=可见,看来,因而,因此,于是,总之,总而言之,综上所述,概而言之。

(10个)

三、举例(数据型,文字型):

目的是论证观点(阅读时可以省略)

标志:

以通过“比如”、“例如”、“XX就是一个例证”、“以XX为例”等引导的例子来判断之前或之后出现的主题句。

另外很多文段中会出现一些数据、年份、人名、地名、术语等,也都属于例子的一种变体。

1、举例的目的是证明观点的正确性,可以通过举例的位置来寻找前后的主题句。

2、举例本身并不重要,阅读时可以快速浏览。

3、围绕举例进行表述的选项属于干扰选项。

四、标点符号

1、冒号、破折号:

解释说明

2、分号、顿号:

引导并列关系

3、双引号:

(1)援引观点,

(2)强调特称,(3)反语讽刺。

4、括号:

补充说明

5、问号:

(1)设问引出话题,

(2)反问表达态度的倾向性,(3)疑问表达不确定性,可能带有倾向性。

五、转折关系

虽然但是(转折后面是重点)

不是...而是.........尽管……可是……

虽然……但是…………却……

……然而……

弱转——其实,事实上,实际上,当然,只是,好像只是(6个)

强转——但是,但,然而,却,不过,可是(6个)

虽然可以省——有虽然一定有但是,有但是不一定有虽然

不过除了转折之外,还作为副词,表示只不过的意思

必须,只有,除非(必要条件复句)——通常引出解题的对策(同义替换,差异=多样性,必须=必不可少)

当强转和弱转同时出现;

(1)弱转在前,强转在后;根据汉语核心语义置后的原则,重点常常在后半句的强转折上。

(2)强转在前,弱转在后;要观察对策句出现的位置,对策句在哪句,哪句就是重点。

例:

除非和但相互印证,得出答案

例:

更多的情况是——补充题,要符合作者的观点:

书对人的影响是小的

六、援引——援自引用,引出作者的观点,援引重点看后面。

所谓援引,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引用。

在语言实际的应用过程中,通常援引的目的都是为了引出说话人的观点,因此考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如果看到了援引一类的表述,就要注意观察其后是否引出该文段作者的观点。

通常作者的观点与援引观点从态度倾向性上可分为两类:

3、正向援引。

进一步说明即正向援引,从正面对自己的观点进行支持或者加强。

一般在援引之前都会出现“正如”一类的字样,援引之后都会有表述结论性的引导词,如“因此”、“所以”、“可见”、“总之”等引出作者的观点。

4、反向援引。

反向援引,即作者的观点与援引的观点背道而驰。

反向援引中,表述初始通常要先树一个靶子,一般用“通常认为”、“传统认为”、“有一种看法认为”、“有一种观点认为”、“有些人认为”、“人们以为”等字样作为引导词引出话题,然后再用表示转折性的引导词,如“但是、其实、实际上、事实上”等引导出自己与之不同的观点,进行反驳或批判。

援引——援自引用,引出作者的观点,援引重点看后面。

标志(4个):

指出,说明,表明,显示——主题句,重点,结论。

正向援引,结论词——正如某人所说——作者肯定

反向援引,转折词——一家之言(有一种看法认为,有一种观点认为,有些人认为,人们以为,传统认为)——作者否定

会话策略——这话没错,但是——作者否定

排同求异法(理解正确或错误的是,非主旨题)例24

排同——单项选择中意思相同的选项排除不选。

求异——求矛盾,矛盾中必有一真一假(两个选项有矛盾,那就必有一真一假,存在答案的可能性很大,但前提是与原文相关)

言语的择优原则:

优中选最优(最大程度的同义替换,选对策的选项),次中选次差(一般是细节判断题)

例:

(大句包含小句)

有一种看法(反向援引)其实(弱转)但是(强转),强转中有递进,看递进部分

当强转和弱转同时出现的题目,选择强转

七、必要条件复句

只有A才B

只要……就……只有……才……

无论……都……不管……也……

a必要条件是重点

b只有=必须,务必,除非,需要,应该,应当,如何,怎样(9个)

必须,只有,除非(必要条件复句)——通常引出解题的对策(同义替换,差异=多样性,必须=必不可少)

不a就没有b

——怎样让老年安度晚年,已经成了迫切解决的问题

——如何提高心理承受能力,需要指导

c省略关联词“只有”时,看“才”的前面

d全部省略关联词时就找解决问题的对策(要区分现状和对策)——例33

例:

必须,应,应是分论点中的关联词,不重要。

八、倾向性

不会明确的告诉是或者不是,而是表达一种隐含的倾向性

积极的倾向性(用上箭头)

消极的倾向性(用下箭头):

似乎是(其实不是),好像是

如果材料表述无倾向性,那么选项就应该无倾向性

通常关于倾向性的表达有两种:

一种是积极的倾向性,表达肯定意味;一种是消极的倾向性,表达否定意味。

考生应该注意的是,汉语的很多词汇在运用时本身就存在一定的倾向性,比较典型的像“从表面上看、看上去、似乎、好像、所谓、遗憾的是”以及反讽表达(7个)等均带有消极的倾向性。

而积极的倾向性也是通过词汇或者句意凝结而成,考生应注意结合句意进行把握。

1、正确答案的表达倾向性要与原文一致,否则应该排除不选。

2、阅读时注意带有倾向性的具体措辞,可能会影响文段的表达含义。

3、在申论材料的阅读环节,也可以使用表达倾向法,明确材料的表达含义,进行积极、消极的初步分类,为下一步的归纳总结做好铺垫。

九、并列关系

a没有重点,应该全面,不可偏颇

b类型

并存:

复句之间属于互为解释参照或者补充说明的同义项分句关系。

既A又B,互为解释——同义项

关联词:

(12个)“即……又……”,“又……又……”,“一面……一面……”,“一边……一边……”,“也……也……”,“有的……有的……”,“此外”,“另外”,“与此同时”,“再说”,“并且”,“加上”.

相反相对:

复句之间属于围绕同一事物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展开论述的反义项分句关系。

不是A而是B(A=B的反面)——反义项

关联词:

(5个)“不是……而是……”,“是……不是……”,“有的……有的……”,“一方面……另一方面……”,“……而……”。

关联词可以省略,用标点(;,。

)表并列——用逗号隔开的要求句式相同

注意:

而是有转折,并列,承接三种关系,因此要看全文的结构确定

阅读时省略人名地名数据年份等不重要选项。

十、承接关系

承接复句和并列复句最大区别是次序

关联词:

(6个)“首先……然后……”,“……便……”,“……一……就……”,“……于是……”,“……才……”,“……接着……”。

 

十一、让步复句

“即使……也……”,“纵然……也……”.和虽然,但是得最大区别是时态

即使,也是未然时态,虽然,但是是已然时态

十二、取舍复句

与其,不如;宁可,也不——有取有舍

与递进复句最大的区别是一肯一否。

B.从宏观入手寻找行文脉络(具体见教材)

类型:

总-分,总-分-总,分-总,分-总-分,(总句是重点,分句是解释)

首尾句原则——总句在首尾

辅证原则(分)——地位为辅,作用为证(证明的观点是重点)

所谓辅证指的就是“分”,即地位为辅,作用为证。

通常用为解释说明的,加强论述的,就是辅证。

而被服务对象就是文段的核心观点,主题句。

“背景铺垫、举例论证、原因推断、观点援引、反面论证”均为辅证的类型,运用辅证原则时考生就注意以下几点“

1、辅证并不重要,其所证明的观点才最重要。

2、辅证可以略读,阅读重点应瞻前顾后。

3、围绕辅证的选项并非主旨概括题的答案,应该排除。

标志(5个):

举例、原因、援引、反证、问号。

a举例:

例如,比如,以……为例(看前后

b原因:

因为,由于——看前后

归根到底=说到底(不等于因此)——补充说明的意思,并非结论

c援引:

反向/正向——看之后

指出,说明,表明,显示4个(主旨类的部分提问标志)——主题句,重点,结论。

d反证:

否则,不然,如果不——看之前

通过反面的论证来加强正面的内容,本身不重要

注意:

辅证不重要,阅读可省略,要用辅证去寻找前后的观点,围绕辅证表述的选项不是答案

e问号:

设问(一问一答)——引出观点,

反问(问中有答)——有积极或者消极的倾向性

疑问(有问无答,不确定性,有可能存在倾向性)

——可能=这是否是(同义替换)

多个关联词文段——做题步骤:

首先用宏观的行文脉络确定主题句,再用微观的关联词找重点。

 

总-分-总:

1、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这类行文脉络类型中首句提出存在一个问题,中间部分对该问题进行分析,比方说问题出现的原因、问题存在的现状、问题引发的后果,等等,最后再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或对策。

作答此类题目时,很显然重点应该放在解决问题上,因为这是提出问题的最终目的。

2、提出问题—解释说明—重申观点

这类行文脉络中首句开宗明义地提出一个观点,为了将这个观点表达得更为充分、更为合理,中间部分是对这个观点的解释说明,在文段的最后通过结论性的表述方式收尾,重申观点以加强读者印象和认可度。

在该类题目中首尾两句相互照应,共同完成对一个观点的阐述说明,因此对于这种类型的题目,考生既要瞻前又要顾后,选一个综合首尾句的选项。

总--分:

1、提出观点—解释说明。

2、提出观点—举例论证。

总—分式行文脉络的文段均是首句开门见山地提出观点,接下来的陈述均是围绕这一观

点展开的,或是解释说明,从各方面对其内涵进行阐述,如原因、方式、结果,等等;或是举例论证,通过实例对该观点进行论据上的补充说明,从而支持并加强观点的正确性。

然而无论是解释说明,还是举例论证,表达的原理是一样的,即首句提出观点部分为整个文段的主题句。

分—总:

1、列举现象—提出观点。

2、列举现象—解决问题。

在分—总式行文脉络中虽然也有两种形式,但是内涵比较简单,前一部分通常是在列举现象,后一部分或是依据上述现象的总结得出观点,或是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分—总式行文脉络的关键在于,前一部分的存在都是为了引出后面的陈述,因此看到这类行文脉络时考生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