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古典诗词复习山水田园诗鉴赏教学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140265 上传时间:2023-01-29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5.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古典诗词复习山水田园诗鉴赏教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高考古典诗词复习山水田园诗鉴赏教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高考古典诗词复习山水田园诗鉴赏教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高考古典诗词复习山水田园诗鉴赏教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高考古典诗词复习山水田园诗鉴赏教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古典诗词复习山水田园诗鉴赏教学案.docx

《高考古典诗词复习山水田园诗鉴赏教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古典诗词复习山水田园诗鉴赏教学案.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古典诗词复习山水田园诗鉴赏教学案.docx

高考古典诗词复习山水田园诗鉴赏教学案

2011年高考古典诗词复习山水田园诗鉴赏教学案

教学博苑

2011-03-140614

2011年高考古典诗词复习山水田园诗鉴赏教学案

 

 

 

复习目标

1、掌握赏析山水田园诗的方法; 2、明确山水田园诗的鉴赏角度,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复习过程

江水时光的流逝。

 烟雾情感的朦胧、惨淡。

东风春天、美好。

 西风落寞,惆怅、衰败。

霜人生易老、社会环境恶劣。

 露人生短促、生命易逝。

 云游子飘泊。

 天阴压抑、愁苦、寂寞。

 菊隐逸、高洁、脱俗。

  梅傲雪、坚强、不屈不挠。

 兰高洁。

 牡丹富贵美好。

  松柏傲岸坚强、生命力。

  竹气节、积极向上。

 梧桐凄苦。

    柳送别、伤感、春天的美好)

 

一、了解山水田园诗

山水诗源于南朝(宋)谢灵运,田园诗源于晋代陶渊明,以唐代王维、孟浩然为代表。

这类诗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

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多用白描手法

分成山水诗和田园诗两类。

山水诗主要以山水作为描写和抒发感情的对象。

田园诗多以田园风光为题材。

山水田园诗的主题①归隐田园,钟情山水;②描绘山川美景,热爱祖国河山;③厌弃官场黑暗,抒发闲适情调,表达自己决不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

二、体验高考

1、(2007年天津卷)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

黄氏延绿轩

明·高启

葱葱溪树暗,靡靡江芜湿。

雨过晓开帘,一时放春入。

注芜,丛生的草。

 “一时放春入”表现了怎样的情景?

此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答题时一般要描绘出其所描绘的景象,指出其所蕴涵的感情。

答案表现了春光浓重,扑面而来,以及的欣喜之情。

类似的诗句还有曾公亮的“要看银山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王安石的“一水护田将录绕,两山排闼送青来”等,希望同学们注意积累。

2、(2007年上海卷)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题目。

阮郎归·初夏   苏轼

绿槐高柳咽新蝉,薰风初入弦。

碧纱窗下水沉烟,棋声惊昼眠。

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燃。

玉盆纤手弄清泉,琼珠碎却圆。

就作品中画线句,联系下片内容,从情景关系的角度,写一段鉴赏文字。

赏析情景交融题,最重要的是说清写了什么景,抒了什么情。

这一点说清了,得分要点也就抓住了。

答案要点运用比喻的手法,细致地描绘了水花四溅(在荷叶上),水珠圆润晶莹,真切地展现了主人公轻快、喜悦的心情。

三、技巧方法

鉴赏山水田园诗,要注意从以下几个角度去掌握

①把握形象的特征和寓意。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把握诗歌意象。

如白居易《琵琶行》“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枫叶”、“荻花”、“秋”三个意象不光点明了景物、时节,还通过这三个意象特有的属性渲染了送别时的环境氛围和诗人忧伤的情绪。

古诗意象往往寓繁于简,寓万于一,以高度浓缩的艺术形象诱发想象,产生奇特的审美效果。

②体味诗歌情景交融的意境。

  通过描写景物来抒发感情,是中国古典诗的一大特色,山水田园诗更是如此。

自然景物一经诗人摄入笔端,就必然带上诗人的感情色彩,为表达诗的特定情感服务。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就是一首融情入景,景中含情的好诗。

烟花含愁,孤帆载憾,天际碧水带走诗人的无尽思念。

诗人的惜别之情,从每一个画面中渗透出来。

 ③领会诗人写景所表现的情感。

  一般地写景诗,字里行间透出的情感都是比较容易把握的,但一些表面上纯粹是写景的山水小诗,就不那么好理解了。

这就要求我们对的身世,当时的时代背景有一定的了解,即知人论世,才可能准确地领会诗人写景所表现出的情感。

这里牵涉到一个感情寄托的问题,分析诗歌,应认真判断感情寄托的深浅,切忌随意拔高作品的思想内涵。

④分析诗歌的写作技巧和语言特色。

  山水田园诗写景的方法很多,鉴赏时应主要注意写景的常见方法和技巧。

  A、留意观察景物的立足点和描写景物的角度,如高、低、俯、仰的变化。

  B、把握和分析描写景物的方法,如绘形、绘声、绘色。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  C、理解和说明描写景物的技巧,如虚实结合(“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以动衬静(“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明、暗对比(“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以小见大(“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粗笔勾勒和细部描绘相结合(“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与“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比兴手法的运用。

语言运用方面,既要学会欣赏像盛唐诗人所描写的雄浑壮丽的景象,如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又要善于体会诗人细致入微的观察、捕捉和描摹,如杜甫的“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陆游的“小楼一夜听春雨,明朝深巷卖杏花”。

四、课堂练习

1、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王维

寒山苍翠,秋水日潺湲。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⑴本诗写景有何特点?

⑵简析颔联、尾联的人物形象特点。

⑶全诗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2、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江村杜甫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

(1)江村的景物特点是怎样的?

(2)诗中哪两个生活场面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心境。

(3)末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感慨?

3、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幽居初夏陆游

湖山胜处放翁家,槐柳阴中野径斜。

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

箨龙已过头番笋,木笔犹开第一花。

叹息老来交旧尽,睡来谁共午瓯茶。

(1)诗人写景是从哪几个方面突出表现"幽"的?

(2)诗人在这首诗中抒发了自己哪些复杂的思想感情?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雨过山村王建

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

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着中庭栀子花。

(1)诗的一、二两句描写了山村怎样的特点?

(2)你认为诗的三、四两句中哪个字最为精练传神?

请结合全诗的内容加以赏析。

五、山水田园诗相关鉴赏概念理解

(一)、动静结合 

在写景状物的文章中,孤立地写动态或静态,往往不能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若能将动态描写与静态描写结合起来,以静写动,以动衬静,则会塑造出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

 

王维的名篇《山居秋暝》中就有这样的例子“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前一句写山上一尘不染的松树,皎洁的月光,以及月光穿过树叶的缝隙在林间留下班驳的影子,都给人以明净清幽的感受——这是通过静态描写来突出山中的静谧。

第二句写山泉因雨后水量充足,流势增大,从石上流过,淙淙有声——这是动态描写,以动衬静,更反衬出山中的宁静。

 

(二)、点面结合 

万事万物都是彼此相互联系的,不是孤立存在的,被描写的景物也一样,它们总是和周围的景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因此,我们在写景状物时,不能孤立地静止地写主体物,还必须写主体物周围的联系物,点面结合,烘云托月,使主体形象更丰满,更有特色。

 

柳宗元在《江雪》中就运用了点面结合的方式。

“蓑笠翁”在画面上显得比较小,但处在非常显眼的位置,是诗的中心,“孤舟蓑笠翁”属于点的描绘;前两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属于面的铺陈,诗句从“鸟飞绝”、从“人踪灭”写尽了人物处境的苦寒与孤寂,并在“山”“径”前冠之以数量词“千”“万”,对突出人物坚忍不拔、卓然而立的品格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

 

(三)、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 

景物描写可以从正面入手,直接描写景物的特点,使人一目了然;也可以用侧面描写的手法,通过对其它事物的描写,来揭示该事物的特点,而且还能提供给读者丰富的想象空间。

两种方法结合运用,可以使被描写的景物的特点,更加鲜明更加突出。

 

(四)、远近高低相结合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看同一景物,观察者所处的方位不同,角度不同,俯视,仰视,远眺,近看,视觉形象会呈现千姿百态,变化万千。

从不同角度描写,会使读者对所描写的景物产生更加全面的认识,获得更完美的感受。

总之,景物描写,只有不拘一格,不一而足,多角度,全方位地进行观察,详尽描摹,才能塑造出生动活泼的艺术形象。

(五)、表达方式

1、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诗人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或借物抒情。

寓情于景(或物),情景交融,这种方式将感情融汇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这些自然景物或场景的描摹刻画抒发感情,是一种间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

2、虚与实在诗歌欣赏中,虚与实是相对的,如书上所言,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具体为实,隐者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当前为实,未来是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等等。

附参考答案

1、⑴描写景物有声、有色、有形,体现了"诗中有画"的特点。

所写景物带上了的主观色彩,写得情景交融。

所选的寒山、秋水、落日、孤烟等富有季节和时间特征的景物,构成了一幅和谐静谧的山水田园风景画。

⑵颔联刻画了诗人年事已高和安闲的神态。

尾联生动的刻画了裴迪的狂士之态。

⑶表现了诗人的闲居之乐和对友人的真切情谊。

2、

(1)幽静。

(2)老妻画纸,稚子敲针表现了诗人长久漂泊,终于安定之后的宁静。

(3)对江村生活的满足;对功利的无求。

3、

(1)选择幽静的意象写幽,以动衬幽,以声衬幽。

(2)有恬然自得之乐,又有报国无门、寂寞惆怅之慨。

4、幽深、宁静的特点。

"闲"字。

栀子花在庭院中开放,"闲"在那里,无人观赏;一个闲字从侧面衬托了妇姑雨中浴蚕的繁忙景象。

咏物抒怀诗

特点归纳

1、既然咏物,要实写其形态、色泽特征,或写其所处环境,求其“形似”。

[曲尽其妙]

2、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求其“神似”[不滞于物]

3、从整体构思看,托物言志,常用比喻、象征、拟人、对比。

4、从具体描写的方法看,除了正面描写之外,还常用侧面烘托的手法。

解题步骤归纳

1、“读清”全诗。

2、分析物象的外在特征、环境特点和内在品性。

3、联系诗人自身经历和所处社会环境,揣摩诗人所托之情,所言之志。

4、体会诗人手法的高妙。

郑板桥有一首画竹题诗“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所谓咏物抒怀诗,就是诗人把在自然中得到感染与启迪,并把自己的感情凝注于自然景物,抒发思想感情,寄寓襟怀抱负的诗歌。

咏物抒怀诗的类型主要有以下五种

  一、描摹情态类

这类诗歌只是对物象情态进行生动的描摹,从而抒发对物象的喜爱之情。

苏轼《海棠》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霏霏月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更烧高烛照红妆。

头两句,描绘海棠所生长的富丽环境,表明海棠的珍贵,后两句写深夜也点燃蜡烛去欣赏海棠花,诗人爱花、爱美之情极为深切,这样做也够浪漫了,描写精致,用海棠比拟美人,更为生动。

二、托物言志类

这类诗歌表面上看好像写的都是具体的物象,仔细品味就会发现,是运用象征手法通过写具体的“物”,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志向与抱负。

   再来看看于谦的这首《石灰吟》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乍一看,这首诗写的是石灰从采掘、冶炼到被使用的整个过程。

再细细体会,诗中每一句既是在写物“(石灰)”,实际上也是在写人,写自己不怕“千锤万凿”、“烈火焚烧”甚至“粉骨碎身”也在所不惜的大无畏革命英雄主义气概。

  再来看看清代“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的《竹石》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一幅傲然挺立、坚贞不屈的劲(jìng)竹形象浮现在我们的脑海中。

立根破岩,咬定青山,千磨万击,屹立挺然。

这副铮铮傲骨也正是诗人所追求和向往的,他那种坚定的意志、顽强的精神和不向邪恶势力屈服的气节通过这首诗表现得淋漓尽致。

三、咏物抒怀类

在咏物类诗歌中,咏物抒怀型的诗歌可以说俯拾即是。

这类诗与托物言志类的诗有许多相似之处,只是它抒发的情感相对来说是短暂的,与“物”所处的具体环境和当时的个人处境关系更密切。

   而同样是咏蝉,李商隐的感受却与虞世南大不一样(P31)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李商隐生在晚唐,一直处在“牛李党争”的旋涡中,始终不得志,心情常常处于忧愁苦闷之中。

这首诗,他托物自嘲,蝉因处在高高的树梢上,只能吸风饮露,叫的声音再大也没有用,白白地浪费精力,自己不也是这样吗?

因为太清高,不趋炎附势,即使不停地写诗文,鸣不平,甚至写到才思枯竭,都不见什么反应,多么令人伤心啊!

诗人那种牢骚哀怨、怀才不遇的悲愤心情在这里得到了充分展现。

四、以物喻人类

这类诗歌所描写或吟咏之“物”与某一类型、某一群体的人相似,而不单单指向自己。

像北宋宰相李纲所作的《病牛》就是其中典型的一首

耕田千亩实千箱,精疲力竭谁抚伤。

但求众生皆得饱,何辞羸病卧残阳?

 “耕田千亩”、“精疲力竭”表明了牛的勤劳卖力,“实千箱”突出了牛劳动成果的丰硕和其对人类的贡献,然而尽管这样的居功至伟,牛却依然无怨无悔,任劳任怨只要天下众生都能吃饱饭,何必计较自己年老体衰、病卧残阳之中呢?

这首小诗既是对病牛的崇敬和礼赞,同时也是对像老牛一样勤劳朴实、无私奉献的广大劳动人民群众的讴歌和赞颂。

五、托物言理类

苏轼的《琴诗》就是此类诗歌最好的例子

若言弦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这首诗表面上看是探索了琴声产生的根源,而实际上,是想通过这首诗揭示文学艺术作品创造产生的道理,那就是在文艺作品创作中,素材与技巧同等重要,二者缺一不可。

就象弹琴一样,只有将“琴(素材)”与“指(技巧)”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可产生优美的琴声(优秀的文学作品)。

这类诗的主要特点是通过具体的物象来说明一些“事理”,即通过某个具体事物的“理”,引申出具有普遍意义的大道理。

在理学兴盛的宋代,写这种类型诗歌的人最多。

咏物抒怀诗的常见情感

一首好的咏物诗,不仅以其生动的形象和强烈的美感吸引读者,而且有意无意地、或深或浅地透过所咏之物,或流露的人生态度,或寄寓美好的理想,或隐含生活的道理。

那么,通过所咏之物所寄托的情志,通常有哪些呢?

一、抒写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感受。

古代文人,往往恃才傲物、随心所欲、率性而为,因而在统治者看来是格格不入的,是不能受到重用的。

于是,感叹生不逢时,英雄无用武之地便成了文人屡见不鲜的作品主题。

屈原、宋玉、李白、李贺、李商隐……名单可以开出一长串。

如以下两首

杨柳枝 (白居易)

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

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

榴花开得那么鲜艳;柳色嫩黄,柳枝条条柔软如丝,但是或是没有车马,或是长在荒园里,又有谁来欣赏呢?

二、表达自甘寂寞、坚贞不屈、高洁脱俗(不同流合污)的气节。

当国家政治腐败甚至灭亡、统治者昏庸无能、奸佞小人为非作歹时,是随波逐流,还是洁身自好?

大多数是会选择后者的,因为他们是读过书的,不知不觉中受到先烈们的影响,因而有着高尚的气节。

画菊 (郑思肖)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无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花开不并百花丛”是一种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脱俗,“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是一种宁愿粉身碎骨也不委曲求全的坚贞不屈。

三、厌恶官场,追求自由、隐逸、淡泊闲适等的生活。

在官场呆久了,上有皇上压着,下有臣子们钩心斗角,尽职些的还得为百姓劳碌奔波,时间久了,难免有身心俱疲之感,于是渴望摆脱官场,向往自由自在的生活便成了咏物诗中常常寄托的一种情感。

画眉鸟 (欧阳修)(P34)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又如上文中的白居易的《白云泉》。

在林间啼叫比在笼中自由自在得多,不是一种对自己的向往对官场的厌倦吗?

而白云泉何必奔冲山下去呢?

山上才没有风浪险恶,自由自在。

咏物抒怀诗的常用手法

一、整首

托物言志(借物喻人)。

托物言志就是诗人把自己的某种理想、人格或感情融于某种具体事物,就是物与志的结合。

所以,只要是咏物抒怀诗,肯定会用到这种手法。

二、局部

1、比喻

写物的特征时使用比喻往往更形象生动。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贺知章眼中,高高的柳树像碧玉装扮成,万千条柳枝都垂下绿色的丝绦;“垂緌引清露,流响出疏桐”,虞世南看到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像下垂的冠缨,故比作“垂緌”。

2、拟人

拟人常常会使物带上人的色彩。

如《石灰吟》中,“烈火焚烧若等闲”表现了石灰临难不惧、处变不惊的非凡气度,“粉骨碎身浑不怕”表露了石灰甘愿献身的美德。

 

3、对比、衬托

为了更加突出物本身的特征,常常把所咏之物跟其他物进行对比,或者用其他物来衬托所咏之物。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王冕《白梅》),把梅与混芳尘的桃李对比,显梅之高洁守志;“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无穷”(郑思肖《画菊》),将独立疏离的菊花和丛中百花作对比,突出菊花自甘寂寞。

4、环境烘托

写到物生长的外部环境往往就是用环境来突显物的品质。

如“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以冰雪林来烘托梅,突出梅的坚毅耐寒;“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用大雪来烘托青松。

总之,以上几种手法很多咏物诗都会用到,但绝对不是所有的咏物诗都会用到,也不是所有的咏物诗都仅仅只有这几种手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