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科学教案7篇.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132322 上传时间:2023-01-29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8.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选科学教案7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精选科学教案7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精选科学教案7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精选科学教案7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精选科学教案7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精选科学教案7篇.docx

《精选科学教案7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选科学教案7篇.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精选科学教案7篇.docx

精选科学教案7篇

Inmanycases,whatwelackisnotideas,butthecouragetoact.悉心整理 助您一臂(页眉可删)

精选科学教案7篇

科学教案篇1

  【活动目标】

  1、了解生活中常见的洗涤用品的名称及用途。

  2、能讲述洗涤用品变出泡泡的方法。

  3、尝试用相应的洗涤用品搓泡泡,体验搓出泡泡的惊喜。

  【活动准备】

  幼儿用书、泡泡器、装水的小盆、洗手液一瓶、香皂一块。

  【活动过程】

  一、出示泡泡器,演示吹泡泡,激发幼儿的互动兴趣。

  教师:

这是什么?

它可以干什么?

  二、启发幼儿结合生活经验,大胆表述泡泡哪里来

  教师:

除了吹泡泡,平时,你们还在哪里看到过泡泡,摸到过泡泡?

泡泡是怎样变出来的?

  三、出示香皂及水盆,启发幼儿介绍生活经验,指认图片真能干相应洗涤用品的名称,并尝试说出其用途。

  教师:

图片上有没有会变泡泡的东西?

你们认识吗?

有什么用?

  1、幼儿自由表述自己对洗涤用品作用的认识。

  2、引导幼儿说一说洗手液、洗衣液等变出泡泡的方法。

  四、体验活动。

  教师出示洗手液,引导幼儿去盥洗室体验搓出泡泡的惊喜。

科学教案篇2

  一、教学目的

  1.通过比较了解事物间的细微差别,了解米饭中含有淀粉,淀粉遇碘酒会变色。

  2.对学生进行简单的思维能力、操作能力的训练。

  3.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索的精神,学会使用工具进行验证的科学方法。

  二、教学重点

  了解米饭中含有淀粉,淀粉遇碘酒会变色。

  三、教学难点

  1.让学生学会使用科学的观察方法,有目的的研究。

  2.对学生进行简单的思维能力、操作能力的训练。

  四、教学准备

  小组材料:

一小团米饭、一些大米、一次性饭碗1只、水桶1只、金属汤匙1个、淀粉、一次性筷子4双、蜡烛1支、水1小杯、碘酒1瓶、滴管2根、火柴1盒、白纸5张、棉花签2根、培养皿1只、毛巾1块、废物盘1个、塑料药匙1个。

  教师材料:

一次性筷子1双、金属汤匙1个、淀粉1小包、白纸1张、米饭、滴管2根、水1小杯、碘酒1瓶、棉花签1根、废物盘1个。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1分钟)

  谈话:

(出示米饭)同学们,你知道这是什么吗?

今天我们就来观察米饭。

(板书课题:

米饭的观察)

  

(二)观察米粒与饭粒有什么有同。

(8分钟)

  1.现在,我们来比较一下米粒与饭粒有什么不同?

  小组讨论一下,可以从哪些方面来比较?

  (大小、软硬、粘手与不粘手、颜色、形状、香味、味道)

  2.学生分组观察,教师巡视。

  3.汇报比较结果。

  4.有同学发现米饭越咀嚼越甜,我们一起来试一下。

(试两次)

  有谁知道原因吗?

(板书:

淀粉)

  (三)淀粉的观察(29分钟)

  1.观察淀粉(14分钟)

  

(1)谈话:

米饭中含有淀粉,淀粉经过咀嚼后会变成有甜味的糖类。

同学们想知道淀粉是什么样的吗?

可以用什么方法观察?

  学生观察淀粉,并汇报。

(白色、细、滑)

  

(2)刚才,同学们通过看、摸、闻观察了淀粉,现在金老师把一小勺淀粉倒在汤匙里,加一滴管的水,再用筷子搅一搅,淀粉会有什么变化呢?

大家动手观察一下。

  (3)如果把这淀粉糊用火加热又会有什么变化呢?

想做这个实验吗?

  这个实验要用火,所以特别要注意什么?

(注意:

安全)

  学生分组实验,并汇报实验发现。

(淀粉像米粒一样加水加热后变大了。

  2、碘淀反应(14-15分钟)

  

(1)谈话:

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点蜡烛、拿米饭,手都弄脏了,现在大家到水桶里把手洗一下,我看哪个组动作最快。

  洗干净了吗?

金老师不放心,我请一样东西来帮忙。

(出示:

碘酒)认识吗?

有什么用呢?

教师示范消毒。

(给拇指和食指涂上碘酒)

  学生拇指和食指消毒。

  

(2)谈话:

消好毒了吗?

现在我们来做个有趣的实验。

  在每个课桌里都有一张白纸,请大家把它拿出来。

现在,请每个同学用这两个消过毒的手指,捡出4粒米饭,排列在这张白纸上,注意要求:

一要整齐,二不要把饭粒弄脏。

  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汇报。

  是不是你把饭粒弄脏的呢?

猜测一下这是怎么回事?

  (4)碘淀反应

  谈话:

淀粉遇到碘酒真的会变色吗?

你有办法验证吗?

(师提示用滴管)好,我们来试一下吧。

  学生实验,并汇报实验发现。

  是不是所有含有淀粉的食物遇到碘酒都会变色呢?

  学生检验米粒,并汇报。

(师板书:

变色)

  (四)复习巩固:

(2分钟)

  谈话: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吗?

你还想研究什么?

科学教案篇3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

摆的摆动快慢与摆长有关,同一个摆,摆长越长摆动越慢,摆长越短摆动越快。

  过程与方法:

在真实情境中研究摆长如何影响摆的快慢;在不断尝试中,调制出每分钟摆动30次的钟摆。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细心观察和准确测量的重要性;体会制作钟摆的乐趣。

  【教学重点】在真实情境中研究摆长如何影响摆的快慢。

  【教学难点】调制出每分钟摆动30次的钟摆。

  【教学准备】学生自带计时表(小组)、铁架台、棉线、一根宽1厘米长30厘米的木条、稍大金属片。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复习上节课内容,摆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

  2、阅读课本P62上图和文字,并作出预测。

师出示上节课的实验单摆再次演示。

  3、小结:

摆长不等同与绳长。

  二、摆长怎样影响摆动次数:

  1、师出示金属圆片,问:

假如把它固定到木条上,这个摆的摆动快慢会变化吗?

为什么?

  2、学生小组实验,把金属片固定在底部,三次实验记录15秒内摆动的次数。

记录表见课本P62。

  3、反馈数据。

  4、思考:

我们观察到了什么变化?

怎样解释这种变化呢?

  5、师问:

金属圆片在木条上固定的位置不同,对摆的快慢有影响吗?

  6、小组三次实验并记录金属片挂在上、中、下处时,15秒内摆动的次数。

  7、反馈数据。

  8、解释变化原因并小结。

  三、做个钟摆:

  1、提出要求:

利用刚才的材料,我们能做一个每分钟正好摆动30次的钟摆吗?

  2、板书课题:

做一个钟摆。

  3、小组尝试调整制作。

  4、请成功的小组展示钟摆。

板书设计:

  做一个钟摆摆的摆动快慢与摆长有关,长则慢,短则快。

  每分钟摆动30次教学后记:

科学教案篇4

  教材分析

  第一部分:

测量水温的方法

  测量水温,首先要指导学生选择合适的测温计。

教学时,可让学生图文结合阅读理解每一操作步骤的要求。

同时教师一定要进行正确的操作示范,因为这一阶段的学生的技能学习主要是以模仿为主的。

  第二部分:

测量水的温度

  这部分的第一项活动是学习用水温计对三种不同温度的水进行测量,并记录测量数据。

第二项活动:

每隔2分钟,测量一杯热水的温度,并把测量结果记录下来。

活动的主要意义在于通过对观测数据的整理分析,使学生认识水在自然降温时的一般规律:

水在降温的过程中速度是先快后慢。

  第三部分:

推测水温的变化

  对观测数据的整理分析,引导学生推测,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一杯热水的温度将会与室内温度一致。

  学情分析

  《冷热与温度》是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二课,也是继前一课《温度和温度计》学习的延续。

本课我将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去实际练习测量物体温度和识读摄氏温标。

学生在这一课将分别测量凉、温、热三杯水的温度,并每隔2分钟连续测量10分钟内一杯热水的温度变化。

本课中每位学生都将有比较多的实践机会。

因此,测量水温的步骤、方法,是本课学习的重点。

要让学生理解每一条规定的意义,并掌握每一步骤的操作规程,以保证后续测量数据的相对准确。

为后续学习(五年级的“热”单元)打下基础。

对一个物体来说,温度下降,说明物体的内能减少,温度上升,说明物体的内能增加。

热量是描述内能转移的物理量。

但内能这一概念对四年级的小学生来说是难以理解的,因此教材采用了小学生通常使用的热量的说法。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根据不同的测量范围和使用需要,人们设计制作了不同的温度计。

测量物体温度时要根据不同测量对象,选择合适的温度计。

  2.对一个物体来说,物体失去热量,温度下降,物体获得热量,温度上升。

通过测量一个物体的温度变化可以知道这个物体失去热量还是获得热量。

  【过程与方法】:

  1.观察不同温度计的测量范围,选择合适的温度计(刻度范围在0℃~100℃)用于测量水的温度。

  2.间隔相同时间(2分钟)连续测量和记录3杯不同冷热的水的温度。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在观测、记录的过程中始终保持认真、细致的态度。

  2.进一步巩固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测量水温的步骤、方法。

  【教学难点】间隔相同时间连续测量水的温度

科学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知道组成太阳系的星体以及八大行星的排列顺序并能按一定比例制作简易太阳系模型。

  2.意识到收集、整理和交流资料是科学学习的一种方式。

  3.学会与他人合作,并能在合作中发挥自己的作用。

  教学准备

  1.在教室里和操场分小组教学。

  2.材料:

太阳系图片、多媒体资料、八大行星数据表、橡皮泥、小皮球等。

  第一课时

  一、设计太阳系模型。

  1.谈话:

根据上节课得到的有关太阳系家族成员的信息,说一说太阳系各成员之间的分布有什么特点?

  2.学生汇报后组织大家在教材第43页的空白处画出太阳系主要成员的位置顺序关系图。

  3.提问:

如果我们根据已经掌握的太阳系资料做个太阳系模型,应做好哪些方面的准备?

  4.学生分小组举行深入讨论交流。

  5.学生汇报讨论结果后,教师从八颗行星模型的布局、模拟材料选择以及行星模拟的大小和位置关系等三方面进行总结。

  6.指导学生进行一系列的思考

  

(1)如果要对九大行星与太阳距离的数据进行处理,如何处理?

(指导学生认识到需要按照比例来缩小。

  

(2)如果要综合利用九大行星与太阳的距离,以及九大行星的赤道数据这两组数据来建造模型,如何处理呢?

(指导学生认识到比例要一致。

  (3)处理数据后的结果如何?

我们还能在桌面上建太阳系模型吗?

为什么?

(如果兼顾体积和距离两个数据是不可能在桌子上完成这个模型的建立工作,其中的原因在教材说明部分已经有过描述,这里不再复述。

  (4)如果要建一个较为合理的模型,可以怎么做?

(指导学生认识可以分别处理两类数据,做不同类型的模型。

  7.指导学生按照大小比例计算各模拟行星的体积大小。

如果以水星模拟大小为0.5厘米直径的圆球为标准,那么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模拟的大小分别为1厘米、1厘米、0.7厘米、14厘米、12厘米、5厘米和5厘米。

  8.指导学生按照距离比例计算各模拟行星的远近数据。

如果以水星到太阳模拟距离为0.6厘米为标准,那么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到太阳模拟距离分别为1厘米、1.5厘米、2.3厘米、7.8厘米、14.3厘米、28.7厘米和45厘米。

  二、制作太阳系模型。

  1.讲述在室内建立太阳系模型的步骤:

  

(1)参照一定比例将各色橡皮泥或准备的其他材料分别加工成“八颗行星”。

  

(2)由于八颗行星都是以椭圆轨道围绕太阳公转,且行星轨道基本在同一平面内,所以可以用泡沫板或其他平板做八颗行星的轨道平面。

然后参照八颗行星分布的图片,调整各行星轨道之间的距离。

  (3)参照行星距离太阳的远近把行星安置在各自的运行轨道上。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别开始制作太阳系模型,教师深入各小组举行指导。

  3.制作好模型后教师组织同学分别交流自制的太阳系模型,并对同学勤于动脑、善于动手的`良好品质给予充分肯定。

  一、指导学生开展模拟太阳系的游戏。

  1.谈话:

为了进一步巩固大家对太阳系行星运转轨道的认识,我们进行一项做模拟太阳系的游戏。

2.讲解游戏方法:

操场中心由一位同学举起一只篮球代表太阳。

8位同学举着象征不同行星的小球进场。

在自转的同时绕“太阳”转。

谁走的路线离“太阳”远近的次序错了则出局,全部走对后开始第二局。

(教师在组织这项活动时不要在地上画出轨道圆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所扮演的角色确定自己离太阳的远近和“运行轨道”,同时让那些走错的同学说一说自己错在哪里。

  3.学生游戏,并在活动中熟悉行星运行轨道的认识。

  二、指导学生到操场上建造模型。

  1.提问:

假若将太阳的直径缩小到14厘米,其他行星的直径是多大呢?

行星与太阳的距离是多远呢?

我们能在操场上完成这样的游戏吗?

  2.学生思考汇报,教师小结,指出假若将太阳的直径缩小到14厘米,再按比例缩小九大行星与太阳的距离,计算好之后会发现“土星”已经距离“太阳”有143米了,一般学校的操场已无法完成这样的建模活动,如果算上最远的“海王星”更是距离“太阳”有451米之遥!

  3.将一颗直径1.4厘米的玻璃珠或橡皮泥球代表太阳,在草场上分别量出距“太阳”0.58米、1.8米、1.5米、2.3米、7.8

  米、14.3米、28.8米和45.1米的8个点,在这些位置上安排分别代表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的同学。

带领其他同学进行一次“太空之旅”,当走到某一行星前时,不仅强调该行星距离太阳的位置关系,还可以邀请同学说一说他们自己对该行星其他特点的认识。

  4.小结:

说一说在建太阳系模型的过程中你们有什么体会或发现?

  自由研究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太阳系天体及天体运动特点。

  2.会查阅资料,并利用简单表格、图形、统计等方法整理资料。

  教学准备

  各种有关太阳系天体介绍的书籍和多媒体资料。

  一根1.5米长的细绳、一截6厘米长的塑料管、一个有孔的橡皮塞、一只秒表、一个砝码或几个垫圈。

  第一课时

  1.提出问题。

  

(1)播放录像:

太阳系各天体围绕太阳做圆周运动

  

(2)教师提问:

关于刚才播放的这段录像,你们有什么问题需要提出?

  (3)学生回答,教师板书要点。

  2.推断与猜想。

  

(1)教师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推断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

例如:

太阳有很强的引力、宇宙大爆炸中产生的能量使得天体在惯性的作用下还在不停的运动、天体之间有磁场在不断的吸引和排斥的过程中使得它们不停地运动。

  

(2)学生思考上述问题,发表各自不同的看法,教师板书要点。

  3.制定方案。

  

(1)学生分小组选择其中一个大多数同学都感兴趣的问题制定研究计划:

研究方法,研究步骤,如何分工,如何记录等。

  

(2)小组汇报研究方案。

学生可以吸取别人方案的长处,修改完善自己的方案,也可以指出别的小组方案中明显的问题或漏洞,帮助他人完善研究方案。

  4.考察与研究。

  

(1)各学习小组按研究方案开展研究活动搜集相关资料

  

(2)教师在各小组巡回参观,但不发表评价意见。

当学生按研究方案进行实施的过程中遇到困难时,教师可提供帮助;当研究方案出现问题,到了不修改无法进行下一步研究时,教师可提供指导。

  5.交流与小结。

  

(1)各小组汇报研究的过程以及得出的结论。

相同的研究项目,研究结论不同的小组,可以充分展示自己的研究过程,表达自己的意见,让其他小组帮助分析原因,最终确定合理的结论。

  

(2)选评“研究计划最周密、结论最令人信服的学习小组”。

  6.办专题小报。

  

(1)学生小组讨论完善专题小报的制作前的设计工作。

  

(2)组织学生按照既定计划制作专题小报。

  (3)根据学生专题小报制作完成情况在课内或课外进行展示、介绍和评比。

  第二课时

  1.谈话:

通过前面的学习,同学们知道了行星绕太阳转动都有各自的轨迹,而且转动的周期也各不相同,你知道行星公转周期与什么有关吗?

  2.学生讨论后回答。

  3.谈话:

猜想一下行星与太阳之间的距离是怎样影响行星公转周期的,把你的假设写在实验记录上。

  4.以小组为单位设计实验。

  5.在学生设计实验汇报并给予评价的基础上,讲解探究行星与太阳之间距离和行星公转周期有什么关系实验的有效方法:

首先,把细绳穿过塑料管,一头拴上橡皮塞,一头拴上砝码;其次,捏住塑料管,举过头顶,让橡皮塞做匀速圆周运动,橡皮塞旋转形成的圆代表行星的轨道。

注意:

使塑料管下的绳长保持不变;第三,分别使转动的绳长为20厘米、40厘米、60厘米,计算橡皮塞的不同运转周期。

  教师在组织同学开展此项活动时应注意以下五个方面的事项:

  

(1)先组织学生进行假设,例如:

离太阳越近的行星,其公转周期越短。

然后进行实验并做好记录。

  

(2)在此实验中,保持橡皮塞的匀速运动是操作难点。

为此。

课文设计了套管装置,使实验者能利用重物砝码来显示橡皮塞是否匀速运动。

在实验中,教师一定要强调:

在橡皮塞转动过程中,塑料管下端的绳长保持不变时,说明运转基本达到匀速,这时开始计时和记录橡皮塞转动的圈数。

  (3)可在拴橡皮塞一端的绳子上用彩笔或贴纸、橡皮筋分别标出离橡皮塞20厘米、40厘米、60厘米的位置,以便学生控制转动橡皮塞的力量,使转动的半径保持恒定。

  (4)要求学生每次转10圈,然后用转动所用时间除以10,要至少重复3次实验,取平均值,为其公转周期。

  (5)注意小组内学生的分工合作。

可通过小组讨论或指派的方法,确定转橡皮塞、计时、记录、监督的人选,保障实验的顺利进行。

本活动适合在操场上散开进行。

  6.学生分组实验,并把实验记录和实验结论写下来,从而验证假设。

  7.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教师进行小结。

  8.谈话:

在这个实验中,你还发现哪些值得研究的问题?

科学教案篇6

  1、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幼儿提出的性问题。

  专家指出:

既然人的性的发育开始很早,即使不满周岁的孩子在性问题上也不是中性体,所以性教育必须从幼年开始,真实正确的表述性知识。

幼儿期是人生的启蒙期,作为教师应该做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幼儿提出的性问题。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也明确指出:

“引导幼儿对身边常见事物和现象的特点、变化规律产生兴趣和探究的欲望。

”在这次教学活动中,我抓住幼儿的兴趣点和本园有怀孕教师的契机,利用图片、课件等直观的教学手段,对幼儿进行科学的启蒙知识。

本次教学活动________于幼儿的生活,是他们所感兴趣的问题,所以在活动中,他们始终保持着饱满的热情。

  2、根据本班幼儿的年龄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是:

活泼好动,充满了好奇心,总有问不完的为什么,他们的思维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因此,在向幼儿介绍小生命的形成、成长和分娩的过程,我采用了图片和课件的形式,让幼儿直观的了解生命的形成过程。

为了让幼儿体验当妈妈的辛苦,在活动延伸中,教师在区角提供了小沙袋让幼儿绑在身上,让他们通过半天的活动,体会当妈妈的辛苦。

  3、在幼儿的一日活动中,处处皆教育。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

“要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游戏和偶发事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

我利用孩子们关注马老师怀孕的现象,及时的对他们进行了基本的性教育,避免了幼儿对其错误的认识,使孩子们对生命的形成过程有一个科学的认识。

  4、充分利用环境的教育资源,有效促进幼儿的发展。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

“幼儿同伴群体及幼儿园教师集体是宝贵的教育资源,应充分发挥这一资源的作用。

”在本次活动中,我充分利用教师怀孕这个机会,丰富和拓展了幼儿的学习经验。

科学教案篇7

  一、基本情况分析:

  经过两年半的科学学习大部分学生平时在科学学习上态度较好,积极性较高。

但是部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较弱。

本学期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主动探索知识发生和发展的过程,发展他们对科学的理解、思维能力、创造能力以及多方面的科学素养。

  二、教材分析

  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下册教材共分六个单元,总课时28课时。

本册教材从探究对象上看,突出了认识事物的结构与功能、认识事物的相互关系、认识事物变化的一般规律。

关于“简单机械”和“形状与结构”的内容,重点体现事物的结构和功能;“大脑”突出神经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生物的繁殖”突出事物变化的一般规律。

从探究水平上看,应在教师引导和指导下,加大学生自主探究的力度,给孩子更多一点自主权。

从过程与方法上看,注重定量的观察与测量,指导学生搜集证据和信息资料,突出解释与用模型解释的训练,注重相互之间的交流与质疑,并有一些设计与制作的活动。

  在孩子们生活的周围都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简单机械,这些简单机械的相互组合形成的神奇机器,无时无刻不在引起孩子们的兴趣和关注。

  第一单元《神奇的机械》就是要引导、鼓励孩子们对生活中一些典型的简单机械进行探究,让他们通过一个个亲历的活动,探索简单机械的秘密,发现应用它们的规律,体验成功的乐趣。

  第二单元《形状与结构》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常见材料、常见力的基础上,通过“别有洞天”的探究活动,形成形状与结构的初步认识,掌握科技制作的初步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兴趣、创新胆量。

同时通过学生寻找“形状与结构”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真正感觉科学技术在人类发展、社会进步中的重要作用。

  第三单元《它们是怎样延续后代的》围绕“怎样延续后代的”这个话题,比较全面地讨论了植物、动物、人的繁殖问题。

通过一系列的活动,使学生认识到繁殖是生命的共同特征,体会到生命来之不易,从而产生珍惜生命、热爱生活的感情。

  第四单元《岩石与矿物》(原安排在四年级下册,《昼夜与四季》在小学不再学习)主要是让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法探究常见岩石的特征,通过看图讨论、阅读资料,初步了解岩石是怎样形成的;还要让学生了解矿物的特征,知道它们的性质和用途;另外要让学生知道科学是一把双刃剑:

利用岩石与矿物在造福人类的同时,也在破坏着环境;岩石与矿物资源在日益枯竭,我们一定要保护它们。

  第五单元《交流与质疑》,属于新编教材的科学探究过程技能学习与训练的内容,本单元教学首先让学生弄清楚什么是交流与质疑,接着让学生通过图片阅读、范例示范以及讨论交流明白如何与同伴去交流,怎样去质疑。

三、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探究力在传递过程中的变化,从而认识简单机械,了解机械的作用和用途。

  2、引导学生了解形状与结构的初步知识,掌握科学技术制作的初步技能。

  3、认识动植物繁殖方式的多样性和人类进行繁殖和哺育后代的方式,增强学生珍爱生命、热爱生活的情感。

  4、让学生通过多种感官、利用多种方法探究岩石的特征和矿物的性质,初步了解岩石的形成和矿物的用途。

  5、知道大脑在人的语言、思维、情感方面的作用,知道大脑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总指挥部。

  6、让学生学会交流和质疑,使学生在交流与协作中进步,在质疑与批判中成长。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神奇的机械、它们是怎样延续后代、人体的司令部难点:

形状与结构、岩石与矿物五、教学措施:

  1、认真落实每一节课,使学生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

  2、悉心地引导学生的科学学习活动,让探究成为学生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让学生在相互交流、合作、帮助、研讨中学习。

  3、充分运用各类课程资源和现代教育技术辅助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效率。

  第一单元神奇的机械单元分析

  本单元是依据《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中关于机械等方面的内容来建构的。

它指导学生探究力在传递过程中的变化,从而认识简单机械,了解机械的作用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