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学院十二五发展规划.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131078 上传时间:2023-01-29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0.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哈尔滨学院十二五发展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哈尔滨学院十二五发展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哈尔滨学院十二五发展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哈尔滨学院十二五发展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哈尔滨学院十二五发展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哈尔滨学院十二五发展规划.docx

《哈尔滨学院十二五发展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哈尔滨学院十二五发展规划.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哈尔滨学院十二五发展规划.docx

哈尔滨学院十二五发展规划

哈尔滨学院“十二五”发展规划目录

一、“十一五”发展规划的完成情况

(一)人才培养方面

(二)学科专业建设方面

(三)师资队伍建设方面

(四)科研工作方面

(五)基本办学条件方面

(六)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方面

二、“十二五”时期学校办学的指导思想、基本思路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二)基本思路

(三)发展目标

三、“十二五”时期学校发展的主要任务

(一)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二)加强学科专业建设,形成结构合理、交叉支撑、满足需求、特色鲜明的学科专业体系

(三)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

(四)积极开展科学研究,使科研实力和学术水平有较大提升

(五)加强办学基础设施建设,加速全面完善办学条件

(六)加大对外交流与合作力度,初显国际化办学特色

(七)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生工作,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八)挖掘大学文化内涵,培育高品位的校园文化

(九)增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识,提高社会服务能力

四、“十二五”时期学校发展的主要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强化落实,为实施规划提供组织保障

(二)坚持解放思想,形成促进学校又好又快发展的共识

(三)多渠道筹措办学经费,建立学校财力保障体系

(四)深化内部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提高学校的管理水平

(五)加强民主管理,探索和完善现代大学制度

(六)加强党的建设,为学校科学发展提供坚强保障

哈尔滨学院“十二五”发展规划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更是哈尔滨学院进一步提升内涵、强化特色、突破重点,全面提升综合实力和社会影响力的重要时期。

依据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国家及省市规划纲要精神,结合学校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十一五”发展规划的完成情况

“十一五”时期,学校在市委、市政府和省教育厅的正确领导下,以改革为动力,以创新促发展,办学规模进一步扩大,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不断提高,2007年10月,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取得良好成绩。

到“十一五”末,基本完成了发展规划确定的各项任务,为“十二五”时期学校又好又快发展、实现新的跨越奠定了基础。

(一)人才培养方面。

更新教育思想,转变教育观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社会培养了11500多名面向基层、服务一线的应用型人才。

毕业生就业率始终保持在85%以上。

截止2010年9月,学校普通本专科在校生为11409人,继续教育在校生1563人。

(二)学科专业建设方面。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积极申报与地方经济社会结合紧密的新专业,努力构建满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专业体系。

到“十一五”末,学校本科专业达到32个,涵盖8个学科门类,其中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1个。

(三)师资队伍建设方面。

努力建设素质优良、结构优化、富有活力和适应改革发展需要的教师队伍。

2010年,学校专任教师682人,其中博士、硕士学位教师404人,占59.2%;高级职称359人,占52.6%。

先后有3人被评为省级教学名师。

(四)科研工作方面。

依托科研项目整合队伍,不断提高工作的层次和水平,科研促进教学成果显著。

截止2010年9月,学校厅级以上科研项目立项236项,获厅级以上科研成果奖励122项,出版学术著作18部,发表核心期刊以上论文405篇,在全国高等教育类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数量位居全国高校第50位,在同类院校中名列第一。

(五)基本办学条件方面。

先后实现了原哈尔滨市财经学校和欧亚之窗的并入,校园占地净增31.6万平方米,基本上解决了占地面积不足的实际问题。

2010年,学校占地面积64.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5.8万平方米。

(六)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方面。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党委引领和推动学校发展的核心作用得到充分发挥,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

不断深化党的组织建设,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得到发挥。

不断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形成了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局面。

文明单位创建取得新成果,被省委、省政府授予省级文明单位标兵。

以党风带校风促学风取得明显成效。

“十一五”期间,学校建设和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

但是,由于本科办学历史较短,基础还比较薄弱,面对高等教育发展形势及区域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要求,还存在许多不足和差距:

一是学科整体水平亟待提高;二是师资队伍结构有待优化;三是基本办学条件还不能很好地满足本科教育教学需要;四是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需要进一步深化;五是筹资渠道单一,筹资体系亟待健全;六是教职工生活和工作条件改善不够。

这些不足和差距是我们“十二五”时期必须解决的问题。

 二、“十二五”时期学校办学的指导思想、基本思路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育人为本,德育为先,遵循教育规律,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秉承“规模适度、结构合理、质量优异、效益显著”的办学思路,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整合资源,优化结构,加速完善办学条件,全面提升办学质量,切实增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努力建设具有鲜明特色的人民满意的地方性本科大学。

(二)基本思路

以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黑龙江省教育工作会议精神、《黑龙江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以省教育厅把我校确定为特色应用型本科高校立项建设单位为契机,牢牢把握新一轮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坚持“稳定规模、优化结构、提高质量、突出特色、强化服务”的方针,实施错位发展的战略,坚持长期办学过程中形成的鲜明特色,建设应用型本科高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整体办学水平。

实施错位发展战略,就是扬长避短,克服同质化倾向。

在学科专业发展和人才培养目标等方面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合理定位,增强竞争优势,找准自己的发展空间。

坚持办学特色,就是形成鲜明的个性和特质。

立足哈尔滨,面向黑龙江,把学校建设成为基础教育高素质教师的摇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急需人才的基地。

建设应用型本科高校,就是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不断扩大社会合作,把学校建设成为一所服务地方发展、引领地方文化,实力较强的特色应用型本科高校。

加快推进学校在办学特色、教学质量、服务能力和办学效益等方面有较大提高,以更好地适应区域经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应用型人才的需要,保证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衔接,重点是在探索紧密联系社会机制、培养应用型人才、开展应用技术研究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

(三)发展目标

总体目标:

到“十二五”末,将学校建成办学层次得到提升,办学条件全面达标,学科专业结构更加优化,人才培养质量切实提高,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明显增强,在全国同类院校中处于前列的地方本科高校。

再经过五到十年,把哈尔滨学院建设成为省内有优势、国内有影响、特色鲜明、人民满意的哈尔滨大学。

1.学科专业

努力建设一支结构合理、交叉支撑、满足需求、特色鲜明的学科专业体系。

建成省级重点专业3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2个,本科专业年增2个左右,总数达到40个以上;重点建设教育硕士、艺术硕士等专业学位学科,成为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授予单位。

2.学生规模

到2015年,学校在校生总数达到15200人左右(折合在校生13320人左右),其中全日制本科生12500人,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100人,留学生100人,继续教育在校生2500人。

初步形成涵盖全日制本科生教育、硕士研究生教育、留学生教育和继续教育的办学格局。

3.教师规模

到2015年,学校教师队伍达到880人左右,生师比在16:

1左右;具有研究生学历(学位)的教师占教师总数的80%左右;积极引进和培养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使应用型专业“双师型”教师达到专任教师总数的20%左右。

4.校园建设

学校新建改建建筑面积46万平方米左右。

到2015年,各类校舍建筑面积达到68万平方米左右。

5.教学仪器设备

加大投入,确保年均新增教学仪器设备值超过1000万元。

到2015年,学校教学仪器设备总值在现有基础上达到14500万元左右。

6.图书

按照生均年进书量标准,确保年均进书量在5万册以上,不断扩大电子图书数量。

到2015年,学校图书总册数力争达到140万册左右。

7.资金投入

五年内,学校资金总收入114400万元左右,其中,财政拨款46600万元左右,学校自筹资金40800万元左右,银行贷款26000万元左右。

校园建设部分资金投入主要来源于政府投入、银行贷款和社会资本。

三、“十二五”时期学校发展的主要任务

(一)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以优势专业、精品课程、重点课程为支撑,大力加强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建立健全与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相适应的教学管理运行体系和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教学管理,创建良好的教学环境。

1、进一步落实教学工作中心地位。

全面落实“党政一把手是教学质量第一责任人”的制度,营造人人关注教学、研究教学、服务教学的氛围。

把教学作为教师考核的首要内容,引导教师把主要精力投入到教学之中。

继续加大教学投入,确保教学投入在各项投入中的优先地位。

2、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根据素质教育和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标准;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促进加强基础与增强适应性的有机结合;探索校企合作新模式,试行针对岗位需要、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模式;以立项建设为基础,逐步扩大各专业的双语教学课程比例,探索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完善优秀学生培养计划,努力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优质和个性化的服务;完善学分制、主辅修制,重视学生获取职业资格证书的培训,探索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模式,更好地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3、加大课程建设力度,全面提升课程建设质量。

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优化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深化精品课程、重点课程建设,规范公共选修课程建设,加强专业平台课程建设,完善网络课程建设,推进双语教学课程建设,实现各类课程的立体式建设,协调发展。

理顺课程建设的校、院两级管理体制,实施课程建设梯度推进、分类指导、分级管理的制度,建立并逐步实施课程负责人制,完善课程建设激励和约束机制,加强课程建设的指导与评估。

注重通识教育,大力推进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精心设计和建设面向理工科学生的文科课程和面向文科学生的自然科学课程,促进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的有机融合。

4、加强教材建设,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

完善教材选用制度,教材内容符合课程要求和专业培养目标。

根据专业建设的需要,组织编写高质量的校本特色、优势教材。

积极推进研讨式教学、启发式教学、案例教学等教学方法和合作式学习方式,鼓励学生通过参与教师科研项目或自主确定选题开展研究等多种形式,提高自主学习和独立研究的能力。

重视多媒体教学质量的提高,重视网络教学的探索,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

5、推进实践教学改革,提高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实践能力。

强化实践育人的意识,着力构建符合我校校情、特色明显、满足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需要的实践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管理体系。

制定实践教学方案,充实实践教学内容,改进实践教学方法,保障实践教学时间和效果。

加强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加强“产学研用”合作,拓宽学生校外实践渠道,确保实习实训基地能满足学生实践教学需要。

进一步加强实验室建设,改造、更新实验设备,提高实验设备的共享程度和使用率,延长实验室开放时间,扩大开放范围及对学生的覆盖面。

进一步加强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强化过程管理,确保毕业设计(论文)质量。

6、加强教学研究,提升教学研究水平。

鼓励教师围绕专业建设大力开展高层次、具有前瞻性、探索性的教学改革研究,以立项形式引导教师对专业建设中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等方面的改革与实践进行研究,并加强相关建设。

对各级教学研究项目给予相应的配套经费,提供全方位的支持。

加强对教学成果的培育,开展优秀教学成果奖励活动,加强校、院两级优秀教学改革成果的管理和推广,切实提升专业建设水平,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7、提高生源质量,改善生源结构。

在稳定招生规模的前提下,扩大中外合作办学招生计划,提高生源质量,不断改善生源结构。

认真研究不同地区人才市场需求,结合当地经济发展状况,科学合理地投放分省分专业招生计划,使我校的人才培养更加紧密地适应国家及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在巩固已有重点专业发展需要的同时,鼓励交叉新兴学科专业建设,尤其是前沿新兴学科的发展,加大其计划的投放数量。

加大招生宣传力度,积极建立生源基地。

(二)加强学科专业建设,形成结构合理、交叉支撑、满足需求、特色鲜明的学科专业体系

按照“扶优、改旧、创新”的专业建设思路,根据省、市基础教育事业发展以及产业结构调整和老工业基地改造的人才需求,努力构建一个结构合理、特色鲜明、协调发展、能适应学校发展需要的专业框架,形成一个教学条件优良、有可持续发展能力、有利于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专业体系。

以教育硕士、艺术硕士等专业学位学科建设为切入点,做好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工作。

到2015年,初步建设一支结构合理、交叉支撑、满足需求、特色鲜明的学科专业体系。

8、加强优势专业建设,打造优势专业群。

巩固传统优势专业,进一步提高质量,增强时代特色,逐步形成优势专业群,彰显教师教育的传统优势。

强化专业建设的品牌意识,加快完成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小学教育专业各项建设任务,早日建成国家级特色专业。

大力支持重点专业,注重发挥重点专业、特色专业的辐射带动作用,力争在现有的1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和2个省级重点专业的基础上,再建成1—2个省重点专业,增加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

9、改造传统老专业,增强社会适应力。

改造市场需求面窄、面临老化的部分传统专业,着重从更新教学内容、优化课程体系和设置专业方向模块、调整服务面向等方面着手,调整、重组与改造,积极培育新的专业生长点,提高传统专业办学能力,增强社会适应力。

10、加强新办专业规范建设,提高质量与水平。

加强对新办专业的建设与管理,着力加强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基础设施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和教学基地建设,保证软硬件投入,逐步建立新办专业自我发展与自我约束的新机制。

科学制定新办专业培养目标,凝练办学特色,探索多样化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使这类专业成为质量有保证、学生与家长满意、社会欢迎的专业。

11、适度增设新专业,培植专业生长点。

以社会需求为导向,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在学校现有学科专业交叉与融合的基础上,充分考虑相关专业的支撑条件和关联度,努力培植专业新的生长点。

在广泛调研、科学论证基础上,积极慎重地优先发展社会急需专业,拓展应用型本科专业,逐渐使专业总数达到40个以上。

12、做好专业学位学科建设,提高人才培养层次。

做好小学教育、化学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等教育硕士以及艺术设计、摄影、音乐等艺术硕士的学科建设工作。

紧紧抓住在应用型本科院校开展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改革试点的机遇,通过试点或与其他大学联合培养等方式,提高学校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水平。

进一步明确汉语言文学、数学、英语等教育硕士以及具备条件的工程硕士等研究领域和方向。

(三)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

进一步落实“人才强校”战略,切实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培养力度,造就一支数量充足、师德高尚、结构优化、业务精湛、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13、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提高师德水平。

加强教师思想政治工作,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师德修养。

加强师德的考核工作,在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学科带头人及学术骨干遴选、进修培训及各种奖励中加大师德考核结果的权重。

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职务晋升和评优奖励的重要依据,对有违反师德行为的教师实行“一票否决”。

14、加大培训力度,进一步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和水平。

坚持工作与培训相结合、短期培训与长期培养相结合,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地安排教师参加适岗的培训和锻炼。

抓好青年教师的岗前培训,特别是中青年教师外语和现代教育技术能力的培训,培养一批合格的双语课程教师。

完善教师继续教育制度。

15、引进和培养高层次人才,加强学科专业梯队建设。

制定人才引进政策,设立专项基金,进行专项推进。

培养一批思想素质过硬、专业基础扎实、学术成就显著、教学质量优秀的学科学术带头人。

对关键人才和优秀人才群体给予重点支持和培养。

加强教学创新团队建设,培养和选拔国家、省、校三级教学名师。

形成尊重人才、爱护人才、用好人才的良好氛围,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16、优化教师资源配置,提高配置质量和效益。

在稳定现有教师队伍的同时,把好教师入口关,重点引进本科或研究生阶段就读于“211工程”高校的特色或重点专业博士或硕士研究生。

拓宽教师来源渠道,逐步改变教师来源以高校毕业生为主的传统观念,改变高校教师队伍单一学科教育的结构,自培或外引、外聘一批高级技能型人才,拓宽“双师型”教师来源渠道。

17、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提高教师待遇。

逐步增加教师的工作报酬,使教师收入稳中有升。

积极创造有利条件,稳定、培养和壮大教师队伍。

18、建立完善的竞争激励机制。

完善奖惩制度,加大奖励力度,重视评选和表彰在师德建设、教书育人、科学研究中做出显著成绩的教师,严格聘后管理和履职考核。

健全教学工作导向机制和激励机制,着力改变专业技术职务评聘中“重科研、轻教学”的倾向。

(四)积极开展科学研究,使科研实力和学术水平有较大提升

按照“统一设计、科学布局,突出重点、点面结合,扶优创新、有序推进”的思路,进一步凝炼科研方向,整合科研队伍,提升项目层次,提高科研水平,到2015年把学校初步建设成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研究基地和决策智库。

19、凝炼科研方向。

按照专业学位建设要求,建设好小学教育等教育硕士以及艺术设计等艺术硕士的科学研究方向。

按照现有研究优势,建设好计算机应用技术、材料物理化学、教师教育教学法研究、黑龙江流域文明研究等优势研究方向。

按照服务地方要求,建设好与地方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密切相关的科学研究方向,如:

东北地区湿地冻土生态环境研究、住宅产业化应用研究、节能空气调节技术研究、哈尔滨冰雪旅游研究、哈尔滨市民心理健康援助研究、黑龙江农村金融研究等。

20、汇聚科研队伍。

在明确科研方向的同时,确定科研带头人和科研骨干,形成结构合理的科研队伍。

按照确定的科研方向和重点领域,引进高水平的科研急需人才。

聘任在学术领域中有社会影响的专家学者作为兼职教授、客座教授,快速提高学校科学研究能力和学科建设水平。

制定科研创新团队计划,重点支持能承担高层次科研项目的科研队伍。

实施科研骨干发展计划。

到2015年,引进、培养约10名左右高水平科研带头人,30名左右中青年科研骨干。

21、提高科研水平。

提高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的研究质量,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上实现突破。

加强联合研究,开展合力攻关,注重与基础好、实力强、水平高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整合队伍,拓展项目,注重承揽为地方服务的横向科研项目。

到2015年,承担高水平及有经费的科研项目达到100项以上,经费总额达到500万元以上。

“十二五”期间年均出版学术著作10部;年均发表核心期刊以上论文150篇,其中高水平学术论文50篇以上;年均获厅级以上科研成果奖励30项以上,申请专利10项以上,在高等级奖励上实现突破。

科研成果数量增加的同时,质量和水平有较大幅度提高。

22、加强学术交流。

每年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100人次以上。

举办以“学苑论坛”和“学术沙龙”为载体的高水平学术报告,争取承办或协办各级学术会议,积极拓展学术交流。

23、完善科研组织,推进制度建设。

成立哈尔滨社会发展研究所,设立小学教育、艺术设计等研究所,调整建设10个以上研究所(室),力争在省级研究基地建设上取得突破。

完善科研管理制度,建立简洁有效的管理机制和激励机制。

(五)加强办学基础设施建设,加速全面完善办学条件

“十二五”期间,学校充分利用有限资源,统筹规划,分步实施,把校园建设成为分区合理、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环保低碳、设施完善,具有深厚人文内涵和文化品质的绿色生态校园,努力实现办学条件的全面达标。

24、加速推进新校区建设。

“十二五”期间,学校规划总用地面积64.8万平方米,规划新建改建建筑面积46.5万平方米。

其中,北校区新建建筑面积4.2万平方米;南校区新建建筑面积42.3万平方米。

分步实施建设规划,先期解决教学用房和学生生活用房,同步完成对校区路网、景观、供排水、供暖、煤气、电网的改造。

25、初步建成数字化图书馆。

引进RFID智能管理技术,加强(图书)文献资源保障体系建设、知识服务体系建设、特色馆建设和科学管理体系建设。

建成中外文数据库15个,建设好新校区图书馆。

26、加强信息化建设。

继续加强网络硬件平台的建设,建成特色鲜明、信息丰富、运行高效、资源共享、服务规范的信息应用与服务体系,完善统一身份认证平台功能和性能,扩充共享数据平台的信息,推广现有信息编码规范应用,完成业务构建平台的升级工作,扩大业务构建平台的使用范围,加快各种应用系统的开发工作,实施“一卡通”系统,实现学校管理的数字化、网络化。

27、改善教职工生活和工作条件。

坚持以人为本,积极为教师办实事、做好事,有计划地改善教职工的生活和工作条件,努力做到发展为了教职工、发展依靠教职工、发展成果由教职工共享。

28、适时合作创办附属幼儿园、附属小学。

抓住大力发展学前教育、规范义务教育的良好机遇,与教育主管部门、教育实体或社会力量合作创办附属幼儿园、附属小学。

(六)加大对外交流与合作力度,初显国际化办学特色

坚持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原则,以东北亚地区为重点,以发展对外合作办学、留学生教育和开展对外汉语教学等为载体,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进一步提升学校的国际化水平。

29、积极开展对外汉语教学和留学生教育。

开展长短期非学历教育与本科学历教育相结合的对外汉语教学以及专业本科留学生教育,丰富学校的办学类型。

30、规范推进中外合作办学工作。

进一步规范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探究中外合作办学的有效管理机制,提高中外合作办学水平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31、开展教学国际化改革,创建国际化特色专业。

选择1至2个专业作为教学国际化改革试点专业,逐步扩大试点范围。

32、有计划地培养适合国际化需求的教学、科研和管理人才。

采取长短期出国考察、学术访问、合作研究、交流学习等方式,逐步造就一批能够真正与国际同行开展对话的高水平的国际化教学、科研和管理骨干队伍。

(七)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生工作,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33、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紧密结合学生思想实际,全面推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思路创新、机制创新和方法创新。

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积极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不断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建立“多管齐下”的运行机制,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党团活动、校园网络等各种途径与载体优势互补、各尽其能的全方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格局。

34、加强学生服务体系建设。

积极开拓就业市场,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

强化服务职能,不断完善国家助学贷款服务体系、奖励服务体系、特困生救助服务体系、勤工助学服务体系和学生学习生活保障体系,切实解决学生实际问题。

进一步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断增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35、加强学生管理体系建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