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学反思汇总.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128007 上传时间:2023-01-29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30.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学反思汇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学反思汇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学反思汇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学反思汇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学反思汇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学反思汇总.docx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学反思汇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学反思汇总.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学反思汇总.docx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学反思汇总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学反思汇总

《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和估算》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我从解决问题入手,引入计算。

重点研究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

通过组织学生利用学具进行操作,使他们在操作中明白口算的道理,并找到自己喜欢的口算方法。

应说这部分的内容是很容易的,学生学起来得心应手,而且积极性非常高。

但我发现,学生对于计算方法很快就能理解学会,而在算理理解方面就存在一些问题。

例:

将“20、200”理解成2个十、2个百较容易,但是要理解2个十乘3,2个百乘3就比较难。

所以可将教学目标完全达成放宽到练习课。

学习估算,我发现教材没有规定估算的解决实际问题的格式,课堂中学生练习反馈并不好,不知道如何答题。

所以我同意规定了“52≈50,50×2=100”这样的格式,我发现能力稍微弱一些的学生对于这样的过程不容易理解,因为他们不理解估算的意义,也不能在具体情境中很好的选择算法(估算)。

综合这些问题,我认为对于学生来说,计算难度在他们的能力范围之内,估算意识就低;计算难度在他们的能力范围之上,估算意识才较为明显。

所以在后面的练习课中不仅要加强解题格式的练习,还需要从题型上对学生进行加强估算意识的培养。

《倍的认识》教学反思

1.确定重难点,巧设计易突破。

《倍的认识》是三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这一课的教学知识点主要有两个:

一是认识倍,理解倍的意义;二是在此基础上,学习“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解决问题。

“倍”这个概念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陌生的,建立倍的表象认识有一定的难度。

在教学前,我有个疑问,“倍”的概念应怎样提出呢?

学生怎样才能很好的理解“倍”呢?

于是我大量的翻看网上的优秀教案和优秀视频,从中学习他们的优点,逐渐把自己的困惑一一解答,然后静下心来,重新整理了自己授课的思路,才确定了从学生认识的图形出发,由形找数,数形结合让学生观察比较,发现两个量之间的相差关系,其目的是联系以前的旧知,给学生建立一个整体的认识,然后引发新知,其实在相差关系基础上,两个量之间还存在一个新的关系就是倍数关系。

存在倍数关系有个前提,那就是两个量之间需要存在一个包含关系,即大数里有几个小数。

在学生心理建立好“一份”和“几份”的认识,明确图上表面含义“几份”的产生是由“一份”决定的。

通过形象动画展示,让学生充分体会到找准“一份”很重要,它可以清楚地让我们找到“几份”。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够深刻的体会到这种包含的关系,从而告诉学生这是一种新的关系:

倍数关系,此时我们可说:

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2.根据新知,学会怎样应用和解决。

前期工作做好了,此时就是怎样整合教材中的情景。

倍的认识充分了,我可不可把教材中的解决问题当做学生的一次综合实践,给出一个关于倍的问题,让学生想办法解决,先做什么,再做什么?

最后怎样?

此环节主要是建立学生解决倍问题的思路。

由简单到难,然后学生自己观察信息提出有关倍的问题?

放手给学生,让他们在观察中建立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

从而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此时还有一个提升,就是让学生尝试用一个算式表示出来两个量之间的倍数关系,同时强调指出表示数量间的关系没有单位。

3.充实课堂,让学生收获满满。

知识点教学实现了教学目标,接下来就是练习题的选择,怎样才可让每一个环节更加的充实呢?

练习既是检验又是提升学生对知识理解的一个过程,因此我在倍的认识中选择了几个典型的习题。

让学生感到“一个数的几倍”的存在,通过操作,建立“第一行几个,第二行有多少个同样多的几个,就是几的多少倍”。

在知识点学习之后,设计了我会填,我会拍,我会摆环节,既有对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巩固练习,又提及到了下节课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问题,此环节目的是为下节课知识的学习做铺垫。

《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教学反思

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简单实际问题.通过解答“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既能加深学生对倍的含义的认识,又能为以后学习解答“求比一个数的几倍多(少)几”等实际问题打下基础。

例题出示了“杨树有5棵”和“柳树的棵数是杨树的3倍”这两个条件,要求“柳树有多少棵”这一问题.我先让每位学生用小棒摆一摆,先在第1行摆5根小棒表示杨树的5棵,再在第2行摆小棒表示柳树的棵数是杨树的3倍,这一过程让学生独立操作.巡视中我发现,学生基本上都知道要在第2行一共摆15根,但大部分学生都是把这15根放在了一起.于是我要求下,孩子们开始调整小棒的位置,也就是把每一份中的小棒靠得紧一些,份与份之间离得远一些,这样才能很清楚地看出柳树的棵数是杨树的3倍.这也是为后面将“几倍”转化为“几个几”做好准备.“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方法的关键就是将“几倍”转化为“几个几”.学生摆好小棒后,教师可以结合小棒图讲述:

柳树的棵数是杨树的3倍,也就是说柳树有3个5棵.并让学生看图练习说一说这样的话.整个过程是由直观操作到抽象思考,引导学生明确“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也就是求几个几是多少,所以用乘法计算.之后的练习也要让学生分析每题的数量关系,加深对“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理解,引导学生进一步明确\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是把“几倍”转化为“几个几”去想。

《笔算两手三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教学反思

两位数、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一次进位笔算课上完了。

课堂上,我通过有趣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研究算理与计算方法,充分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在教学中,我以13×2为研究重点,通过尝试、讨论、交流,引导学生勇于说说自己探索的过程和得出的结论,初步掌握笔算乘法的原理。

再让经过有针对性地练习讨论,使学生进一步掌握进位乘法的算理算法。

同时我鼓励和尊重学生多样性的独立思维方式,提倡多样化的数学学习方式。

在计算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笔算乘法不进位时,反复向孩子们强调在乘的时候要记得“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起,用一位数依次去乘两三位数每位上的数,与哪位相乘,积就写在那一位的下面。

创设教学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根据学生对大海的了解程度,我设计了以谈话方式让学生饶有兴趣地把对大海的喜爱之情表达出来,同时引入学生仔细观察,发现数学信息,这样既为下面的学习提供素材,同时也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突破重点、分散难点。

由提供的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迁移,达到学习新知的目的,在探究新知过程中能充分给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时间,让学生探索13乘2的不同算法,有的学生用估算的方法,有的学生用口算的方法,有的学生用摆一摆的方法,还有的学生用竖式计算的方法,我把教学的重点放在竖式计算的算理上,实现了算法的多样化,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练习中,通过让学生说出计算方法,既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使学生理解了算法、算理。

 

《笔算两手三位数乘一位数(进位)》教学反思

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一次进位的计算看似很简单,学生学起来也觉得很容易接受,但却是学生容易出错的计算课。

首先学生的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算法已经掌握,本节课就是在这样的基础上教学进位乘法的。

本节课重点是要学生明白每一位上“满十进几”是进给谁的。

算理上也是反复强调,课一开始我就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出发,通过旧知识引入新知,给学生创设了思考与交流的空间。

反复向孩子们强调在乘的时候要记得“从个位起,用一位数依次乘多位数的每一位数;哪一位上乘得得积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的计算要求,并且让孩子们记住进的数在计算下一位后千万不要忘记加上。

但是在练习中部分学生仍然出现了下面的情况:

1.漏进位。

在计算时孩子们常会出现贪快不点进位的情况,。

2、只进1,受加法进位的影响,认为乘法进位只进1。

3、进位加错,进的数,如个位进2,在计算十位后加上刚进的2,但在计算百位后,他又加了个位进的2了。

没有弄清楚进位只能进给前一位。

3、没有检查或再算一次的习惯,正确率低。

为了减少计算上的错误,需要多练习乘加混合式题的口算(如:

3×8+5等),这类口算的熟练可以大大提高一位数乘多位数的正确率。

在教学中还要通过各种形式适时地多补充些相关练习,以强化学生计算技能,提高计算能力。

《笔算两手三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教学反思

三年级对于整个小学阶段来说计算题的教学是处于很重要的位置。

虽然新课标已经降低了计算的要求,但仍然要求孩子们不仅要会计算,还要明白这样计算的道理,并能训练他们的速度和正确率。

在教学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连续进位)时,我觉得教学连续进位的乘法学生既要记住进上来的数,又要做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稍有疏忽,就会产生错误。

为了解决这个难点,我在课中安排了先乘后加的口算,如:

6×8+4﹑3×9+6等题;在板演题中又要求学生说说计算过程,先算个位…再算十位…;教学例题时在黑板上把过程板书出来;通过口答进行强化;补充了大量的练习等等。

化难为易,一步步进行突破。

在这节课中,教学时我注重对算法的强调,以引起学生的注意。

同时也注意要求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课堂上,我让下面的学生指出在黑板上书写的学生书写的不足之处,让他们及时改正,同时也提醒了其他的学生要注意,不要犯和黑板上书写的学生同样的错误。

在练习时大部分学生书写都很正确且美观、规范。

《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我主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创设氛围,使学生主动参与。

在教学中如果没有良好的学习氛围贯穿始终,学习就会成为学生沉重的负担。

因此,教师首先要营造出学生感兴趣的、愉悦的、轻松的学习氛围,使学生有强烈的求知欲望,积极主动参与到探究新知的活动中。

二、把实践引入课堂,把课堂还给学生。

自己去发现,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和联系。

“探究”是一笔宝贵的教学资源,在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广阔的空间,自觉地将教学过程处理成组织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操作、实践的过程,让他们合作交流、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并从中获取新知,体验尝试成功、探索与发现的快乐。

在上面两个片段中我创设了有意义的问题情景后,进行了算理的探讨,让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发表自己的观点。

我放开手脚让学生大胆的尝试、体验,激励每一个学生在动脑观察中,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与同伴交流。

进而,引导学生思考计算的方法,使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明白算理,掌握方法。

三、注重评价,提高语言表达。

语言是思维的窗口,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有助于思维水平的提高。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小学生好奇、好胜等心理特征,引导他们敢想敢说。

从说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开始,到说题意,说过程,说思路,说算理直到质疑、释疑。

对于黑板上出示的算法,教师如何组织学生进行正确的评价,让学生说出对与错的原因,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实际上也是让学生学会说算理,从而提高计算能力。

同时,多说还能促进学生表达、计算、分析、思维等能力的全面发展。

《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教学反思

这部分内容教学乘数末尾有0的三位数乘法的笔算,也是让学生学习用简便的方法进行竖式计算。

这里讲究的就是“简便”二字,当然简便并不是教师说简便学生就认为简便的,这需要学生的亲自体验,通过比较让学生感受这样的妙处。

      首先由班内学习基础较好的同学到黑板上板演,并请其他同学来判定这种方法是否正确。

在判定的过程中,有些学生马上说这种方法是错误的,原因是它没有做到相同数位对整洁。

针对孩子们的这种想法,我马上请学生进行讨论。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我引导学生从150就是15个10、200就是2个100来思考,从而让学生知道这种简便方法是正确的,明白为什么要在积的末尾添零的道理。

进一步理解了算理,使得本课的教学难点得到了突破。

      通过对算法的比较与讨论,学生们能够正确地把握因数末尾有零的乘法的笔算计算方法,学习效果不错。

 但是从课堂作业的反馈情况来看,绝大多数学生对这节课的知识把握的较好,但是有些学生还是采用数位对齐的方法进行计算,有待我课后个别辅导。

《认识千克》教学反思

1.联系生活,激发兴趣。

学生在生活中对物体的轻重已经有所体验,只不过由于重量单位比较抽象,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光靠观察得到,所以教学开始首先设计学生感兴趣的猜一猜哪个重的问题情境,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感受人有轻有重,物品也有轻重,不能光看包装的大小;并通过观察食品包装上的重量标志引出新知,让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从而激起学生学习重量单位的欲望。

2.操作体验,认识概念。

在体验中建立具体的质量单位的活动,贯穿了整节课。

教学经验又告诉我,孩子接受知识必须是一个过程,由易到难,由少到多,由感性到理性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必须经历的过程,而不是由老师来代替。

因此教学中,我注意摆正学生的位置,凡是学生能独立思考的,我决不暗示,给学生多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凡是学生能探索得出的,我决不替代,而是为学生的主动学习创设教学情境、营造氛围,引导学生主动探索,使学生体会到自己是学习活动的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

在教学中,我充分为学生提供动手操作,集体探索的学习氛围,自己动手,称一称两袋盐有多重、1千克大概有几个鸡蛋,掂一掂、拎一拎1千克米、盐、鸡蛋有多重等实践活动,学生真正是在自己亲身经历和体验下感受1千克的实际重量。

3.回归生活,巩固知识。

数学源于生活,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是丰富多彩的。

教授完新课,我布置了一项作业,让学生到商店或菜场或超市,去看看,拎拎哪些物品重1千克,从而挖掘数学知识的生活内涵。

在复习课的反馈中,我看到显然学生在寻找1千克的物体时就能更多地联系实际:

“我去超市看到过有的味精、食盐大约也是1千克”、“昨天妈妈拆开的洗衣粉大概也是1千克”。

真正做到了生活材料数学化,数学教学生活化,这样的教学就自然增强了学生学好数学的内驱力,激发起了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并学会了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社会,逐步增强数学意识。

《认识克》教学反思

在课前,我就布置了回家调查自已喜欢的物品的重量的作业。

因此,在课一开始,我先问学生“你们玩过跷跷板吗?

”“跷跷板在静止的时候是什么样的?

”从而引出物体有轻重之分,接下来就让学生直接进行汇报自己调查到的物体的重量。

在建立1克的概念时,让学生掂一掂一个1角的硬币,充分感受1克的重量,并例举了生活中许多大约重1克的物品,加深了对克的印象。

在建立1千克的概念时,我把内容分层细化,让学生亲手掂一掂一块月饼50克,一袋盐350克、两袋白糖、1000克。

课程标准中关于这部分知识的目标是:

在具体的情景中,感受并认识克和千克,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质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认识,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但单凭他们课前的认识,是远不能成功的建立实际的质量观的。

为了达到教学目的,我给学生提供实际操作的过程,进而来加深和巩固这两个质量单位。

围绕这一目标我重点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怎样才算是建立“克和千克的质量观念”?

如何实现让学生了解“轻的物体用克做单位,重的物体用千克做单位”的教学目标?

在教学中我给每位学生提供了一枚2分钱的硬币和糖果,直接告诉学生2分的硬币重1克,让学生放在手中掂一掂感受1克很轻,在告诉学生1克中的物体还有1枚发卡、一颗纽扣、一张名片……进而加深学生对1克这个重量单位的理解,

《长方形和正方形认识》教学反思

整节课创设了大量的学生动手操作、用眼观察、动口表达的小组合作学习的实践活动。

学生自然的成了学习的主人,有效地提高了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的探索必须有一定的时间,本节课一系列活动的设计给了学生充足的用眼看、用手做、用嘴说、用耳听、用脑想的时间和空间。

学生有了充足的时间独立思考、动手操作、合作交流,也提高了自主探索的时效性。

每项活动的过程,我把活动要求交待给学生,然后放手让学生探索,这样就为学生创造了最大限度地活动余地,使学生能尽情地展现自己,每一位学生都在亲自实践中认识理解了新知。

当学生思路停滞时,通过问题促使其再前进一步,当学生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时,教师及时总结、升华,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这节课我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入手,合理设计活动,创设主动探索交流的学习氛围,精心搭建求知的舞台,以促进学生自我发展为中心,让学生在轻松活泼的环境中完成知识的形成过程!

《认识周长》教学反思

回顾本节课的教学,我通过学校新操场的一周的边线等活动引入新课,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同时有效利用了学生的认知经验。

三年级的学生要建立周长的概念,就要创设有效而有趣的活动使其有所体验。

教学中让学生经历一个探索图形周长测量策略的过程,体验知识形成过程,享受成功的喜悦。

在让学生自主体验“周长意义”的这个环节中设计了一个开放性的测量活动,其中有规则图形周长的测量,如名片的周长等;有不规则图形周长的测量,如树叶、硬币周长等的测量活动。

整个活动中,我完全放手,让学生充分讨论交流,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较大的探索空间,让学生对周长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数学只有回到生活中,才会显示其价值和魅力,学生回到生活中运用数学,才能真实地显现其数学水平,这样,努力把学生的现实生活资源转化为教学资源,使学生切实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

《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教学反思

本课是实践活动课,主要让学生自己通过动手操作,动脑思考,相互交流,进一步明确周长的含义,并能有创意地解决实际问题;也弄从中发现许多新的知识。

在本节课前,我也准备了大量的教具,试图让学生能充分的表达出自己的想法,让学生学感兴趣的知识,加深对这一单元知识的印象,巩固他们对这部分内容的认识,并延伸出了学多解决问题的方法,能在操作、解题的过程中,发现更多的规律。

《整十整百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教学反思

本节课先让学生自己思考60÷3的口算方法,学生通过交流讨论,得出多种口算方法。

有利用乘法想除法的,有用摆小棒得出方法,通过学生的想法,我引导学生得出将6个十除以3,得到的是2个十,即6÷3=2,60÷3=20.然后学生通过知识的迁移得出600÷3的口算方法的发现就不难了,但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语言组织比较困难。

所以学生的回答时我适当引导,将他们的语言组织完整、通顺。

在练习过程中像这样200÷4、300÷6的题,我设下疑问,这里是将200、300看成什么?

看成2个百或3个百还行吗?

学生思考、比较得出不行,只能将他们看成20个十或30个十。

多让孩子讲讲口算方法,在理解的基础上多练相信他们的口算速度及正确率会不断提高。

《笔算两位数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口算的基础上学习的,刚开始学习学生难以理解,教师要结合口算算理引导学生理解笔算的计算方法。

针对自己的教学过程,我认为在以下几个方面需要总结:

1.要加深对学生知识储备的了解。

由于对学情的了解不是很深,对学生的估计过高,课前的导入缺少了商是一位数的竖式习题的练习,忽视了旧知与新知的过渡。

2.要结合信息窗加深学生对学习内容的了解。

课堂上急着将本信息窗所有的新授内容结束,学生在课堂上更多的是讨论、观看、思考、总结,而动笔做的时间极少。

因此导致了学生只是做到理解了新知,却缺少了对新知识的练习,使记忆不够深刻,知识掌握不够牢固。

3.方法的总结。

虽然不需要学生死记硬背计算法则,但是可以让同桌相互说一说,用一位数除两三位数,应该先算什么?

再算什么?

每次除后余数必须比除数小,十位上有个余数要与个位拉下来的数合起来继续除,再依次推想百位上有余数怎么办?

4.强调竖式计算时,每求一位商都要经过除、乘、减三步,并根据余数来决定商是否合适,订算时要认真,仔细,注意书写格式。

《除法的验算》教学反思

有余数的除法验算,个别学生能进行口头检验,但用竖式进行验算不理解,对验算的意义和方法还不明确,总忘了加上余数,虽然商乘除数的结果非常明显与被除数不一致,但他们也认为自己进行了验算,仅仅是停留在表面的、任务型的进行除法的验算。

在教学“除法的验算”时,这堂课的教学重点是要求学生能够掌握除法验算的方法。

也有个别学生对于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的竖式计算掌握不够,因此在学生的练习中出现的很多错误不是验算方面,而是列式计算方面。

有个别学生竖式不对、验算却是正确的。

这说明除法的列竖式计算在第一课时中还应加大力度,只有抓好第一课时的教学,余下的学习才能更加顺利。

除法的验算方法,我不再直接告诉学生,而是启发学生结合所进行过的学习活动,依据自己对问题的理解以及获得的经验,通过同学间的交流,提升经验,归纳出来。

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主探索,体现了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在学习活动的过程中,我初步小结了两种情况的验算方法,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对问题的理解及活动获得的经验,通过回忆、同学间的交流,将知识提升、归纳。

但是,学生缺乏对问题的概括能力,出现会进行计算和验算,但不会用概括性的语言进行概括总结。

这还需要我在以后加以培养。

《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不整除)》教学反思

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不整除)的中,我首先出示情境图,让学生观察,52个羽毛球平均分为两份,每份是多少。

根据图示,学生非常容易得出了每份先分两筒加一个,另外一筒拆开对分,每队5个,加起来是26个。

接下来的竖式计算,试商的时候,我结合学生过去的思维习惯,问:

5里面最多有几个2?

12里面有几个6?

顺着学生过去的思路,带他们去学习新的知识,果然,学生们的计算就比过去快了许多。

因为课堂时间的原因,后面的想想做做中我减少了一些题目,我想,一些计算性的东西练习中也会接触到,所以,可以暂时先放一边。

想想做做第3题有4组对比题,其中第1、2组,第3、4组对比的类型是一样的。

所以,我只让学生对比了第1组和第3组,也算是节省了一点课堂教学时间吧。

这个时间,我愿意留给学生专心地做课堂作业。

本节课有两次比较。

其一:

本次教学是以有余数除法笔算方法为基础的,但两个知识点之间又存在着很大的不同:

以前学的有余数的除法是直接应用表内除法计算的,商都是一位数,而现在所学的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能整除)的除法则商是两位数,不能直接应用表内除法进行计算,而要从十位开始算起。

其二:

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能整除与不能整除在算理、算法上也不尽相同,找出他们的共同点总结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方法,找出他们的不同点,讲清竖式的写法,这样才能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由于没有让学生进行及时知识的对比,导致很多学生在笔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时,和以前的知识产生混淆,没有突破竖式计算这个难点。

在以后教学中要发挥板演的作用,加强竖式写法的指导。

《笔算三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不能整除)》教学反思

学生在上节课已经学过了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不能整除)的笔算除法的过程,并且掌握了基本的笔算方法,能正确进行笔算,所以在这节课我没有把今天的教学内容当成新授课来上,而是通过复习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不能整除)的笔算除法的过程和笔算方法算理,让孩子自然而然地迁移出今天要学的东西,学生既能真正理解笔算的算理步骤以及过程,也能获得自己收获成功的喜悦。

极少数学生谢宜致单奕巽单并琪等还不能掌握,需要个别辅导。

《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课时1)教学反思

第一课时教学“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和竖式中0除以一个不是零的数商得0的情况。

单纯的计算,学生会感到枯燥无味。

通过创造小兔采蘑菇,猴子摘桃子的教学情境,把计算与故事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首先在故事情境中出现(左图)3只小兔采到6个蘑菇,平均每只小兔吃2个蘑菇。

列式6÷3=2(个)。

(右图)3只猴子一个桃子也没有摘到,既而学生初步得出0除以任何数都得0。

教师反问0÷0行不行,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回忆出0不能做除数,最后总结概括出“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这个规律,学生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了理性。

在“想想做做”的练习中还出现“0与一个数相乘得0的情况”,丰富了有关0的运算。

第一课时的除法竖式中涉及到十位或个位0除以任何一个不是0的数可以直接商0,再次特别提醒学生注意的是:

如果除到十位就可以除尽了,那么减出来的0就应该对齐十位,个位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直接在商的个位上写0就可以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