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政策概论复习指导.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102610 上传时间:2023-01-28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52.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公共政策概论复习指导.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公共政策概论复习指导.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公共政策概论复习指导.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公共政策概论复习指导.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公共政策概论复习指导.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公共政策概论复习指导.docx

《公共政策概论复习指导.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公共政策概论复习指导.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公共政策概论复习指导.docx

公共政策概论复习指导

2015年公共政策概论复习指导

一.单项选择题

1.公共政策是(政府)对社会公共事务管理过程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

2.美国学者戴维.伊斯顿认为(公共政策是对全社会的价值做权威性的分配)。

3.公共政策的核心要素是(利益)。

4.公共政策是对全社会的利益做(权威性)的分配。

5.公共政策的本质是(社会利益)的集中反映。

6.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不包括(系统性)。

7.(执政党)是公共政策主体的核心力量。

8.在我国,政策过程的一大特点是(党政二元结构)。

9.(行政机关)是贯彻执行国家法律和政策,管理国家内政外交等行政事务的机关。

10.将公共政策主体划分为官方决策和非官方决策者是学者(詹姆斯.E.安德森)。

11.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公共政策过程的各个环节,对公共政策制定、执行、评估和监控等活动有影响或试图施加影响的个人、团体或组织是指(公共政策主体)。

12.在西方,与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并列的“第四种权力”是指(大众传媒)。

13.社会的实际状态与社会期望之间的差距就形成了(社会问题)。

14.根据受“问题”影响人数的多少及其关系将社会问题分为分配性问题、调节性问题和再分配问题的是美国公共政策学家(西奥多.罗威)。

15.社会问题的新特点不包括(多样性)。

16.受公共政策规范、管制、调节和制约的社会成员被称为(目标群体)。

17.公共政策的直接客体是(社会问题)。

18.公共政策的间接客体是(目标群体)。

19.从系统论角度看,(公共政策)可看到政策主体、政策客体和政策环境三者不断进行物质、信息和能量交换,由信息、咨询、决断、执行和监控等子系统构成的有机整体。

20.(公共政策环境)可以视为处于特定公共政策系统边界之外,能够对该系统的存在、运行与发展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系统外部各种因素的总和。

21.公共政策环境的特征不包括(全球性)。

22.一个国家的社会状况和自然状况是指(国内政策环境)。

23.荷兰经济学家(科臣)是最早试图对政策工具加以分类的学者。

24.第三部研究的一个核心课题是(公共责任)。

25.(管制)是指政府通过一系列行政管理过程(通常由特别指定的管制机构来执行),要求或者禁止个人和机构的大部分每人活动与行为的一个过程(或一种活动)。

26.首选的政策工具是(自源(自主)性工具)。

27.政策制定者希望通过政策实施所达到的效果指的是(政策目标)。

28.《公共管理导论》这本书的作者是(欧文.E.休斯)。

29.将公共政策分析称作“问题分析之学”的学者是(威廉.邓恩)。

30.“问题界定之父”是学者(德瑞)。

31.公共政策问题的论证中政策问题的(小论证)是政策问题的最低层次。

32.卡尔.帕顿和大卫.沙维奇在(《公共政策分析和规划的初步方法》)一书中提出了确定问题边界的便捷计算方法。

33.(政策问题)的建立是社会问题转化为政策问题的关键一步。

34.由负责政策制定的具体组织来进行的是(功能论证)。

35.政策方案制定在整体政策过程中居于(枢纽)地位。

36.公共权力机关针对特定的政策问题,依据一定的程序和原则确定政策目标、设计政策方案并进行优选抉择的过程是(政策方案规则)。

37.政策规划的基本精髓就在于(重视理性)。

38.学习理论最典型的理论类型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坎贝尔的(实验理论)。

39.确定政策目标是政策方案规划过程中的(前提)。

40.拟定政策方案是政策方案规划过程中的(基础)。

41.政策过程中的中介环节是指(政策执行)。

42.政策执行研究作为一种新的现象兴起是以1973年的普雷斯曼和韦达斯基写的(执行)。

43.认为政策执行研究分为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两种途径的是学者(保罗.A.萨巴蒂尔)。

44.自上而下模式是以(古典的行政模式)为基础的。

45.自下而上研究途径以(组织中的个人)为出发点。

46.公共政策评估是对(政策实施效果)所进行的研究。

47.公共政策评估过程包括评估准备、(评估实施)和评估总结三个阶段。

48.政策评估工作的基础和起点是(评估准备)。

49.对公共政策效果进行评估时所遵循的客观惊讶和准则是(公共政策评估标准)。

50.公共政策评估在本质上是一种(价值判断)。

51.公共政策的宏观目标是(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

52.本特利和杜鲁门在分析美国政府过程中以利益集团为分析单位所使用的(利益主体分析法)奠定了现代意义上的利益分析法。

53.人类一切社会活动的动因是(利益)。

54.阶级斗争产生的物质根源是(利益纠纷)。

55.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

56.制度变迁理论的代表人物是(诺斯)。

57.美国政治学家杜鲁门于1971年出版的(《政府过程》)提示了团体间的交互影响为政治活动的中心这一事实。

58.研究个人权力和公共权力如何配置、权力资源如何分配的科学指的是(政治学)。

59.认为公共政策是对全社会的价值做出有权威的分配是学者(戴维.伊斯顿)。

60.精英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托马斯.戴伊)。

61.研究人类经济行为尤其是经济选择行为以及经济政策的学科是(经济学)。

62.与传统经济学不同,新制度经济学将(制度)看作经济运行过程的一个内生变量,在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中起着根本性作用。

63.在经济学范畴中,正负效应的总和是(个人福利)。

64.福利经济学之父是(庇古)。

65.(政策价值观)是指公共政策主体对公共政策价值物、公共政策价值关系、公共政策价值创造活动及其结果的反应,以及由此形成的较为稳定的心理取向、评判标准和行为定势。

66.定量分析方法的方法论基础是(实证主义哲学)。

二.多项选择题

1.公共政策是政府对全社会公共利益进行(ABCD)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

A.选择B.综合C.分配D.落实

2.社会利益的内容包括(ABC)

A社会分享性的公共利益B组织分享性的共同利益

C私人独享性的个人利益D集体分享性的个人利益

3.利益的动态性包括(ABCD)。

A利益选择B利益整合C利益分配D利益落实

4.政策的导向是(BD)的导向。

A文化B观念C条件D行为

5.公共政策的导向功能的作用形式包括(BC)。

A客观引导B直接引导C间接引导D主观引导

6.在我国,官方决策主体包括(ABCD)。

A立法机关B行政机关C司法机关D执政党

7.公共政策主体体系包括(BC)。

A企业B非官方决策者C官方决策者D核心主体

8.非官方决策主体包括(ABCD)。

A利益集团B大众传媒C政治党派D思想库和公民

9.利益集团的特征有(AB)。

A共同的利益和主张B影响而非主导公共政策的制定

C影响并主导公共政策的制定D处于同一个组织之中

10.美国学者詹姆斯.E.安德森将公共政策主体划分为(AB)。

A官方决策者B非官方决策者C企业D核心主体

11.美国公共政策学家西奥多.罗威根据受“问题”影响人数的多少及其关系将社会问题分为(ABC)。

A分配性问题B调节性问题C再分配问题D整体性问题

12.威廉.邓恩将问题分为(ABD)。

A结构优良性问题B结构适中问题C结构平衡问题D结构不良问题

13.现代社会问题的新特点包括(ABCD)。

A全球性B突发性C结构不良性D复杂动态性

14.对政策目标群体边界的界定一定要合乎(BCD)的要求。

A政策主体B政策环境C政策资源D政策问题

15.影响政策目标群体态度取向的因素主要有(ABC)。

A客观因素B主观因素C环境因素D军事因素

16.公共政策环境主要包括(AB)。

A国内政策环境B国际政策环境C客观环境D主观环境

17.国内政策环境包括(ABCD)。

A自然地理环境B经济社会环境C政治法律环境D文化环境

18.国际政策环境包括(ABC)。

A全球化B信息化C知识化D动荡化

19.政策环境与公共政策的辩证关系是指(ABCD)。

A相互依存B相互联系C相互影响D相互作用

20.公共政策环境的特征包括(ABCDE)。

A系统性B互动性C联系性与定向性D复杂性和多样性E稳定性与突发性

21.麦克唐奈和艾莫尔根据政策工具所欲求的目标,将政策工具分为(ABCD)。

A命令型工具B激励型工具C能力建设型工具D系统变迁型工具

22.萨拉蒙认为第三部(公益机构)志愿失灵的主要表现是(ABCD)。

A慈善不足B慈善活动的狭隘性C慈善组织的家长作风D慈善组织的业余性

23.加拿大学者迈克尔.豪利特和M.拉米什根据在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的过程中政府介入程度的大小将公共政策工具分为(BCD)。

A经济性工具B自愿(自主)性工具C强制性工具D混合性工具

24.我国学者将政策工具分为(ABC)。

A市场化工具B工商管理技术C社会化工具D经济性工具

25.家庭与社区作为一种政策工具的缺点是(ACD)。

A通过无法解决复杂的经济问题

B不花政府的钱

C模经济效应要求由政府集中提供公共服务

D依赖安放与社会这类政策工具来解决问题是不公正、不公平的

26.威廉.N.邓恩从政策问题的结构角度把政策问题划分为(BCD)。

A结构平衡B结构优良C结构适度D结构不良

27.公共政策问题构建的步骤包括(ABCD)。

A以“问题感知”体悟“问题情境”B以“问题搜索”认定“无问题”

C以“问题界定”发现“实质问题”D以“问题陈述”建立“正式问题”

28.美国学者詹姆期.E.安德森提出的推动社会问题加速进入政策议程的触发机制包括(ABCD)。

A政治领导者B危机事件C抗议活动D传媒曝光

29.政府认同社会问题并使其成为公共政策问题的条件(BC)。

A政治领导者的需求B属于政府职能权限范围内的事务

C属于政府能力范围内的事务D大众传媒的曝光

30.层次分析的技术可以帮助分析者分清楚的原因包括(ABC)。

A可能的原因B似然的原因C受控的原因D客观原因

31.政策方案规划的过程中的基本要素是(BD)。

A效果B目标C价值D方案

32.设定政策目标的基本原则是(ABCD)。

A实事求是,面向未来B系统协调,具有针对性

C具体明确,具有合理性D注重伦理考量,保持相对稳定性

33.影响政策目标确定的主要因素有(BCD)。

A个人因素B价值因素C政治因素D目标的多重性及其冲突

34.魏墨和维宁认为政策备选方案的基本来源有(ABCD)。

A现有的政策提案B通用的解决方案

C调整过的通用解决方案D非现成的解决方案

35.初步筛选常用的译意风(ABC)。

A经验分析B比较分析C初步的预测分析D可行性分析

36.查尔斯.琼斯指出在政策执行的诸多行为活动中,以(ABC)三者最为重要。

A解释B组织C实施D准备

37.政策执行的特征可以从以下角度来分析(BC)。

A“接受观点”B“服从”观点C“务实”观点D“利益”观点

38.自上而下研究途径的缺点是(ABCD)。

A过度重视高级官员的目标和能力,忽视其他执行机构的影响

B当某些公共政策没有适用的法律规章,而是由多元的政府机关或法令规章共同执行时就很难适用

C容易低估基层官员和一些利益集团采取各种对抗措施影响政策执行的的可能性

D政策制定和政策执行的严格区分是无意义的

39.以下属于第三代政策执行研究的是(CD)。

A政策执行循环模型B政策执行博弈模型

C府际政策执行沟通模式D支持联盟框架

40.以下属于微观层面的政策执行模式是(AB)。

A政策执行循环模型B政策执行博弈模型

C政策执行过程模型D政策执行系统模型

41.政策效果评估包括(CD)的整合性评估。

A环境发展B社会公平C事实层面D价值层面内容

42.美国的卡尔.帕顿和大卫.沙维奇认为大部分评估标准可以分为的类型包括(ABCD)。

A技术可行性B经济和财政可行性C政治可行性D行政操作可行性

43.政策主体通过政策评估获得实施中的现行政策效果的信息后,必须对该政策的去向作出判断和选择,大致的选择有(BCD)。

A政策制定B政策补充C政策修正D政策终止

44.公共政策评估过程包括(ABC)阶段。

A评估准备B评估实施C评估总结D评估计划

45.评估实施阶段的主要任务是(ABD)。

A采集评估信息B分析评估信息C落实评估资源D得出评估结论

46.以下分析方法属于利益分析方法的是(BC)。

A政治学分析法B经济分析法C阶级分析法D伦理学分析法

47.公共选择理论的特征有(ABC)。

A个人主义的方法论

B理性经济人假设

C交易政治学从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D政府的主要职能改革交易费用制度来降低交易费用。

48.政府利益的表现形式(ABC)。

A政府工作人员的个人利益B地方利益、部门利益等小集团利益

C整个政府的机构利益D领导的个人利益

49.按照政府内容的合法、合理程度,我们可以将政府利益分为(BCD)。

A公共利益B正常利益C超常利益D失常利益

50.公共利益的重要作用体现在(ABCD)。

A政治领域的合法性功能B经济领域的意识形态功能

C社会领域的凝聚性功能D法律领域的限权和授权功能

51.美国学者戴维.伊斯顿认为公共政策是对全社会的价值做出有权威的分配,其定义内容包括(ABCD)。

A公共政策的实质是分配B分配的内容是价值

C分配是面向全社会的D分配的行为与结果具有权威性

52.公共政策政治学分析模型主要包括(BC)。

A多源流分析模型B精英分析模型C集团分析模型D政策执行博弈模型

53.集团分析模型的理论代表人物是(BCD)。

A拉斯韦尔B杜鲁门C本特利D莱瑟姆

54.美国学者波齐曼提出目前存在的公共政策分析途径包括(BC)。

A量化分析

B来自传统公共行政的“政策途径”,即P途径

C产生于工商管理,由私营组织管理和经济理论相结合,介入到传统公共行政学之中的“商业途径”,即B途径

D伦理学分析

55.经济学从稀缺性角度看待人类行为,主要包括(ABCD)。

A生产什么,即总量为既定的生产资源用来生产哪些产品和生产多少;

B如何生产,即如何组织生产使生产要素得到最有效率的使用;

C为谁生产,即生产出来的产品如何在消费、企业、政府和其他经济组织之间进行分配;

D既定的社会资源总量是否被充分利用以及如何得以充分利用

56.英国经济学家庇古采用的检验社会经济福利的标准是(CD)。

A社会政策的合理性B制度法律的完善性

C国民收入的大小D国民收入的分配

57.公共选择理论是研究集体决策的科学,它的含义包括(AD)。

A集体性B个人性C合法性D规则性

58.公共选择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ABC)。

A政府源自个人间的社会契约B政府职能

C政府失灵D公共利益表达的康多塞悖论

59.帕顿和沙维奇认为伦理学的基本理论包括(ABC)。

A描述性理论B规范性理论C批判性理论D事实性理论

60.西蒙指出在任何决策中均包括(BC)。

A主观因素B事实因素C价值因素D客观因素

61.价值分析标准的类型分为(ABCD)。

A义务论标准B目的论标准C本质论标准D品德论标准

62.价值评价的一般原则是(ABCD)。

A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B社会选择与个人选择的统一

C兼顾与急需的统一D择优与代价的统一

63.定量分析方法的局限性表现在(ABCD)。

A定量研究以数量分析来解释现象的特征,因之缺少背景和实践材料,对于说明社会现象的特征不够具体,不能给人们理解这些现象提供经验基础;

B在现实社会中,自然界与社会都存在着大量的模糊现象,事物都具有精确性和模糊性所构成的二重性;

C定量分析方法在为社会问题建模时,往往只关注其中可以量化的变量,不考虑那些无法量化的关键因素;

D定量方法的科学主义方法论基础曹到了历史主义、后现代主义的批判

三.名词解释:

1.公共政策——是政府依据特定时期的目标,在对社会公共利益进行选择、综合、分配和落实的过程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

2.公共政策的功能——是指公共政策在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

3.公共政策的公共性——既是“多数人”的公共性,同时又是“少数人”的公共性。

一方面它应该最大限度地满足多数;另一方面它也应当尽可能地保护少数。

在对强势群体特别是由少数人组成的强势群体加以限制的同时,也应该对具有正当的利益要求的弱势群体加以保护。

4.利益选择——是指政府对利益的分配,不是任意的、无的放矢的。

作为公共权力的占有者,政府把利益分配给谁,首先源于政治统治的目的。

政府要选择那些与政府的价值取向一致的社会群体作为分配对象,满足他们的利益需要。

5.公共政策主体——是指参与、影响公共政策全过程,对公共政策有直接或者间接的决定作用的组织或个人。

6.立法机关——是公共政策主体中最重要的构成因素之一,其主要职责是制定法律和政策。

在不同的政治体制和政策环境下,各国的立法机关所拥有的权力不尽相同。

7.利益集团——是指它代表成员的利益,履行团体利益聚合功能。

一个国家的政治民主程度、经济文化水平、利益分配状况等会影响利益集团的发展状况、活动方式和作用大小。

利益集团的财力资源、社会地位、组成方式、团体规模、凝聚程度、领导技巧、成员素质、竞争性组织是否存在等因素都会影响一个国家的公共政策行为。

8.公民——是指具有某国国籍并依照该国宪章享有权利和义务的人,它表明一个人对国家的隶属关系,既包括统治者,也包括被统治者。

9.思想库或脑库——是由专业人员组成的跨学科、跨领域的综合性政策研究组织,是政策主体非常重要的构成因素。

10.公共政策客体——是指公共政策所发生作用的对象,包括公共政策所要处理的社会问题和所要发生作用的社会成员(目标群体)两上方面。

一方面,公共政策的直接客体是社会问题,公共政策的制定是围绕着社会问题展开的,只有首先界定好社会问题,才能可能制定良好的公共政策;另一方面,公共政策是通过调整和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来达成政策目标的,社会成员或目标群体则构成了公共政策的间接客体。

11.社会问题——是指一定数量的社会成员感知其期望的、价值或境况,与现实获得的价值、利益或境况存在显著差距,因而通过各种方式将其缩小差距的要求公之于众,以争取社会同情与支持,并谋求引起政府关注和予以解决的一种情形。

12.目标群体——就是那些受公共政策规范、管制、调节和制约的社会成员。

公共政策的一个主要目的就是通过规范目标群体的行为和目标群体之间的关系来调整社会利益和分配社会价值,因此目标群体作为政策对象,关系着政策的最终实现和完成,故而研究政策过程中的政策目标就显得十分重要。

13.政策环境——可以视为处于特定公共政策系统边界之外,能够对该系统的存在、运行与发展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系统外部各种因素的总和。

14.国内政策环境——是指一个国家的社会状况和自然状况,包括国家的基本政治制度、历史、行政区划、国土与资源、人口与社会、国民经济、人口状况、军事国防、科教文体等,我们把这些总成为基本国情。

15.文化环境——是指对政策系统的生存、发展和运行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的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社会风俗习惯、历史传统、教育水平、宗教信仰等。

16.知识化——是指知识作为一种生产要求和资源,被人们吸收、创新、转化利用,从而提高个人素质,改变生产生活方式,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历史过程。

知识化是经济发展的基础,而经济则又成为知识化的重要载体。

17.政治制度——是指一个国家的权力构成及运行的组织制度,即居于统治地位的阶级采取何种形式组织政权,以使政权得以运作的规则体系,它具有权威性、阶级性、党派性的特征。

18.志愿失灵——是指大部分现实问题严重限制、制约了志愿者组织的有效性。

志愿者组织对许多经济与社会问题的解决是不适用的。

在实践中,最大的志愿组织可能蜕变为官僚组织而与政府组织趋同,这将使其效率和效力大打折扣,即出现志愿失灵。

19.政府管制——是指政府通过一系列行政管理过程(通常由特别指定的管制机构来执行),要求或者禁止个人和机构的大部分私人活动与行为的一个过程(或一种活动)。

20.混合型工具——结合了自主性工具和强制性工具的特征,它们允许政府对非政府行为主体的决策进行不同程度的干预,但仍由私人主体做最终决策。

21.补贴——是指由政府或由政府指令的个人、公司或组织给予其他个人、公司和组织的各种形式的财政转移。

转移的目的是资助一项预期的活动,从而影响社会行为主体对不同备选方案成本与收益的估计。

22.国家治理能力——主要是指国家作为政策主体,影响社会行为者的组织能力。

23.公共政策问题——是指基于特定的社会问题,由政府列入政策议程并采取行动,通过公共行为希望实现或解决的问题;

24.类别分析——是一种澄清概念的技术,这些概念用来界定问题情境,并对其进行分类。

在感知问题情境的过程中,分析者必须对他们的经验进行分类。

即使是对问题情境作最简单的叙述,也必须以经过归纳整理后形成的经验分类为基础。

25.综摄法——是指对类似性的广泛研究,它有助于分析者在构造政策问题时创造性地运用类比方法。

综摄法基于这样的假定,即对于问题之间相同或相似关系的认识将极大地增进分析者解决问题的技艺。

26.头脑风暴法——又称脑力激荡术、激智术、脑力激发术等。

该方法是指基于一定数目的人员,拿大顶是相关的专家学者或利益当事者,从不同角度讨论相关的政策问题,在短时间内激发大量新构想的方法。

27.正式议程——又称政府议程,科布和爱尔德认为,正式议程是由那些引起公共官员密切而又积极关注的问题组成。

政府议程是行动的程序,是决策机关和人员对有关问题,依照特定程序予以解决的实际活动过程。

28.政策目标——是政策制定者希望通过政策实施所达到的结果。

29.政策方案效果评估——主要通过对一个政策方案将会产生的效果进行预测和分析,来决定该政策方案的取舍。

政策效果既包括下面效果,也包括负责效果;既有经济效果,也有社会效果;既有物质方面的效果,也有精神方面的效果。

30.精英决策模型——公共政策是那些占统治地位的精英人物的偏好和价值观的反映。

精英理论认为,公众对于公共政策是冷漠的,一切信息极为有限,在公共问题的塑方面精英对于大众舆论的影响远大于大众对精英看法的影响。

因而,公共政策实际上就成为精英价值偏好的结果。

31.公共选择决策模型——又称为模拟市场决策模型。

该理论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由确詹姆斯·布坎南和丹尼斯·缪勒等人提出,是一种用经济学的观点和方法分析政治决策过程中传统问题“新政治经济学”,在20世纪80年代后被广泛应用于公共管理和公共政策领域。

32.全体一致原则——又称“一票否决制”,即所有拥有投票权的直接决策者都对某项政策方案投赞成票,或者在至少没有任何一票反对的情况下,政策方案才能转化为正式的公共政策。

33.政策执行——是政策执行者运用各种政治经济资源,通过建立组织机构,采取解释、实施、服务、宣传等各种行动,将政策观念形成的内容转化为现实效果,从而使既定的政策目标得以实现的过程。

34.组织理论——强调组织在政策执行中的地位,认为只胡了解组织是怎样工作的,才能理解所要执行的政策以及它在执行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简洁抽象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