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学年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高三仿真语文试题专家版六+Word版含解斩.docx
《湖南省学年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高三仿真语文试题专家版六+Word版含解斩.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南省学年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高三仿真语文试题专家版六+Word版含解斩.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湖南省学年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高三仿真语文试题专家版六+Word版含解斩
2018-2019学年湖南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仿真试卷(专家版六)语文
现代文(论述类、实用类)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模仿与创造是艺术中两个重要的概念。
艺术上的模仿最重要的是技巧。
技巧可以分为两项说,一项是关于传达的方法;一项是关于媒介的知识。
先说传达的方法。
凡是创造之中都有欣赏,但是创造却不仅是欣赏。
创造和欣赏都要见到一种意境。
欣赏见到意境就止步,创造却要再进一步,把这种意境传达出来让旁人领略。
比如我此刻想象到一个很美的夜景,其中园亭、花木、湖山、风月,件件都了然于心,可是我不能把它画出来。
因为我不能动手,不能像支配筋肉一样任意活动。
我如果勉强动手,我所画出来的全不像我所想出来的,我本来要画一条直线,画出来的线却是七弯八扭,我的手不能听我的心指使。
穷究到底,艺术的创造不过是手能从心,不过是能任所欣赏的意象支配筋肉的活动,使筋肉所变的动作恰能把意象画在纸上或是刻在石上。
这种筋肉活动不是天生自在的,它须费一番功夫才学得来,起初都要经过模仿。
中国诗人和文人向来着重“气”字,我们现在来把这个“气”字研究一番,就可以知道模仿筋肉活动的道理。
曾国藩在《家训》里说过一段话,很可以值得我们注意:
凡作诗最宜讲究声调,须熟读古人佳篇,先之以高声朗诵,以昌其气;继之以密咏恬吟,以玩其味。
二者并进,使古人之声调拂拂然若与我喉舌相习,则下笔时必有句调奔赴腕下,诗成自读之,亦自觉琅琅可诵,引出一种兴会来。
从这段话看,可知“气”与声调有关,而声调又与喉舌运动有关。
韩昌黎也说过:
“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皆宜。
”声本于气,所以想得古人之气,不得不求之于声。
求之于声,即不能不朗诵。
所以从前古文家教人作文最重朗诵。
姚姬传与陈硕士书说:
“大抵学古文者,必须放声疾读,又缓读,只久之自悟。
若但能默看,即终身作外行也。
”从此可知从前人所谓“气”也就是一种筋肉技巧了。
关于传达的技巧大要如此,现在再讲关于媒介的知识。
什么叫做“媒介”?
它就是艺术传达所用的工具。
比如颜色、线形是图画的媒介,金石是雕刻的媒介,文字语言是文学的媒介。
做诗文的人一要懂得字义,二要懂得字音,三要懂得字句的排列法,四要懂得某字某句的音义对于读者所生的影响。
这四样都是专门的学问。
前人对于这些学问已逐渐蓄积起许多经验和成绩。
自己既不能件件去发明,就不得不利用前人的经验和成绩。
学一门艺术,就要学该门艺术所特有的学问和技巧。
这种学习就是利用过去经验,就是吸收已有文化,也就是模仿的一端。
从前学者有人提倡模仿,也有人唾骂模仿,往往都各有各的道理。
顾亭林的《日知录》里有一条说:
“诗文之所以代变,有不得不然者。
一代之文,沿袭已久,不容人人皆道此语。
今且千数百年矣,而犹取古人之陈言一一而模仿之,以是为诗可乎?
故不似则失其所以为诗,似则失其所以为我。
”这句话很好地阐述了模仿与创造的关系。
凡是艺术家都须有一半是诗人,一半是匠人。
他要有诗人的妙悟,要有匠人的手腕。
妙悟来自性灵,手腕则可得于模仿。
匠人虽比诗人身分低,但亦绝不可少。
青年作家往往忽略这一点。
(节选自朱光潜《谈美》,有删改)
1.下列对“模仿”和“创造”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艺术上的模仿最重要的是技巧。
技巧可以分为两项说,一项是关于传达的方法;一项是关于媒介的知识。
B.创造和欣赏的共同点,就是两者都有意境;但是创造比欣赏要更进一步,要把这种意境传达出来让自己领会。
C.艺术的创造是手能从心,是能任所欣赏的意象支配筋肉的活动,使筋肉所变的动作能把意象画在纸上或刻在石上。
D.前人在字义、字音、字句的排列等方面都有了专门的研究,并积累了很多经验,我们大可借鉴模仿,不必一一再去发明。
2.下列有关“不似则失其所以为诗,似则失其所以为我”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艺术家要处理好“似”与“不似”的问题,也就是处理好模仿与创造的问题。
B.艺术须从模仿入手,但终归于创造;创造不能无模仿,但只模仿也不能算是创造。
C.这里的“似”侧重讲形式上的模仿;这里的“不似”则侧重讲内容上的创造。
D.从模仿人手是创造的开始和基础,但又不能止于模仿,只有不断创造,才能写出好诗。
3.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想象到了一个很美的夜景却画不出来,这说明没有掌握画画传达的方法,也就是没有掌握画画所需的筋肉技巧。
B.姚姬传在写给陈硕士的信中,强调了朗诵的重要性,否定了默读的意义,认为靠默读是不可能写出好的诗文的。
C.我们在学习某门艺术所特有的学问和技巧时,应利用过去的经验,吸收已有文化。
D.艺术家是诗人和匠人的综合,匠人侧重模仿诗人强调性灵的妙悟,都不可缺少,但青年作家常常忽略匠人的作用。
【答案】1.B2.C3.B
【解析】
1.试题分析:
这是考查学生理解文章重要概念的能力。
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
对“模仿”和“创造”的表述,B项,结合文本内容“欣赏见到意境就止步,创造却要再进一步,把这种意境传达出来让旁人领略”分析,“但是创造比欣赏要更进一步,要把这种意境传达出来让自己领会”篡改文意。
2.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文本语句内容理解。
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
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
C项,结合文本倒数第二、三节内容分析可知,无中生有。
3.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对作者观点的理解。
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
B项,结合文本内容“所以从前古文家教人作文最重朗诵。
姚姬传与陈硕士书说:
‘大抵学古文者,必须放声疾读,又缓读,只久之自悟。
若但能默看,即终身作外行也’”分析可知,“认为靠默读是不可能写出好的诗文的”表述绝对化。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师说
韩愈
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问之,则曰:
“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呜呼!
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孔子曰:
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欲人之无惑也难矣惑:
疑感
B.吾未见其明也明:
明智
C.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徒:
徒弟
D.余嘉其能行古道嘉:
赞许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爱其子,择师面教之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B.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
C.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
D.师不必贤于弟子
6.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古之学者必有师
B.吾从而师之
C.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D.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所提出的无论贵贱长幼,有道者皆可为师的择师标准,打破了门第观念,很有积极意义。
B.作者认为那些孩子们的老师是教他们读书,帮助他们学习断句的,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老师。
C.第二段作者接连用了三个对比,层层深入,从不同侧面批判当时士大夫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D.作者对于那些看不起“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却不如这些人的士大夫,给予了强烈的责备和讽刺。
8.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2)不拘于时,学于余。
【答案】4.C5.B6.D7.B
8.
(1)对于他自己呢,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耻,(真是)涂啊!
(2)(李蟠)不受时俗的限制,向我学习。
【解析】
4.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文言实词的意思。
实词类题目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解答此题要注意上下文,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依据上下文的语意来推导之,应该很容易判断出来。
C项,“徒”,结合语境内容分析,应该译为同一类的人。
5.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对于文言虚词类题目,要着眼“意义”和“用法”两点,“意义”是就表意而言的,“用法”是就词性而言的。
解答此题时,需要逐项分析。
A项,他的,人称代词;那个,表远指,指示代词。
B项,都为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C项,竟然,副词;于是,副词。
D项,比,介词;在,介词。
6.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古今异义词。
A项,“学者”,古义:
求学的人;今义:
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B项,“从而”,古义:
跟从、并且,是两个词;今义:
连词,表上文是原因、方法等,下文是结果、目的等。
C项,“众人”,古义:
一般的人;今义:
大家、许多人。
7.试题分析: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
抓住题干,读全读准。
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
B项,结合文本内容“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分析,作者并没否认“童子之师”是老师。
8.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语句翻译。
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
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
(1)“于”译为对于,“耻”译为以……为耻(意动用法),“惑”译为糊涂。
(2)“于”译为被,“不拘于时”(被动句)。
点睛:
准确翻译文言句子的方法:
①要在语境中理解句子。
无论何种句子,都不能脱离语境去理解,要注意作者的基本观点和感情倾向。
要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
②要注意词类活用、通假字这些文言现象,对这些文言现象的正确理解和把握,是翻译好文言文语句的前提。
③对句子中难懂的地方,不能采取忽略或笼统翻译的办法去逃避,而应该前后推导,认真理解。
④要善于调动已学知识进行比较,辨析异同。
特别是对一词多义、古代文化知识的积累,有助于我们把握文言词语在句子中的具体用法和含义。
本题中的重点词语在课文中出现过,平时多加注意积累。
参考译文:
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
老师,是(可以)依靠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
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
(有了)疑惑,如果不跟从老师(学习),那些成为疑难问题的,就最终不能理解了。
生在我前面,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早于我,我(应该)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生在我后面,(如果)他懂得的道理也早于我,我(也应该)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
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啊,哪管他的生年比我早还是比我晚呢?
因此,无论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