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化大题.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093719 上传时间:2023-01-28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28.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化大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生化大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生化大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生化大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生化大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生化大题.docx

《生化大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化大题.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生化大题.docx

生化大题

1.糖酵解的特点及生理意义。

(熟记)

(一)特点:

(1)糖酵解的全过程没有氧的参与,乳酸是其产物。

(2)糖酵解是糖在无氧条件下发生的不完全氧化,释放的能量较少。

以葡萄糖为原料可净生成2分子ATP,以糖原为原料可净生成3分子的ATP。

(3)糖酵解是单向的,不可逆的。

糖酵解有三个关键酶:

6-磷酸果糖激酶-1;己糖激酶;丙酮酸激酶。

(4)红细胞中存在2,3-二磷酸甘油酸支路。

(二)生理意义

(1)在机体缺氧的情况下迅速供能。

(2)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线粒体,即使在氧供充足的情况下也依糖酵解。

(3)在某些组织中如神经细胞、白细胞、骨髓细胞等,即使不缺氧也由糖酵解提供能量。

(4)2,3-二磷酸甘油酸对于调节红细胞带氧功能有重要意义。

(5)为体内其他物质合成提供原料。

2.三羧酸循环的特点。

(1)必须在有氧的条件下进行。

(2)三羧酸循环是机体的主要产能途径,其中有四次脱氢,两次脱羧,一次底物水平磷酸化。

(3)三羧酸循环是单向反应体系,其中有三个关键酶:

柠檬酸合酶、异柠檬酸脱氢酶、α-酮戊二酸脱氢酶系。

(4)三羧酸循环的中间产物必须不断补充。

3.三羧酸循环的生理意义。

(背过)

(1)是体内主要的供能方式。

(2)是三大营养物质代谢联系枢纽。

(3)是三大营养物质的最终代谢通路。

(4)为呼吸链提供氢和电子。

(5)为某些物质的生物合成提供小分子前体物质。

3.磷酸戊糖途径的生理意义。

发生部位及关键酶。

(重点背过)

(一)发生部位:

细胞的胞液

(二)关键酶:

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

(三)生理意义

1.为核酸的生物合成提供核糖。

2.提供NADPH作为供氢体参与多种代谢反应。

(1)NADPH是体内许多合成代谢的供氢体。

(2)NADPH作为羟化酶的辅酶维持体内的羟化反应。

(3)NADPH作为谷胱甘肽还原酶的辅酶维持谷胱甘肽的还原状态。

4.糖异生是否为糖酵解的逆反应?

(重点背过)

糖异生不完全是糖酵解的逆反应,糖酵解与糖异生的多数反应是可逆的,仅糖酵解3个限速步骤所对应的逆反应需由糖异生的特有的关键酶催化。

(1)丙酮酸在丙酮酸羟化酶催化作用下生成草酰乙酸;草酰乙酸在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催化下,生成磷酸烯醇式丙酮酸。

(2)果糖-1,6-二磷酸在果糖双磷酸酶催化下生成果糖-6-磷酸。

(3)果糖-6-磷酸在葡萄糖-6-磷酸酶的催化下生成葡萄糖。

 

5.糖异生的生理意义。

(1)空腹或饥饿时维持血糖浓度恒定。

(2)促进乳酸的再利用,补充肝糖原,补充肌肉消耗的糖。

(3)肾脏的糖异生作用于排氢保钠,维持机体的酸碱平衡。

 

6.乳酸循环的过程。

(可当名词解释背下)

肌肉中缺乏葡萄糖-6-磷酸酶,所以肌肉中产生的乳酸不能异生成葡萄糖,肌肉中产生的乳酸通过血液循环运转到肝脏,肝脏内糖异生活跃,生成葡萄糖后释放入血后又转运给肌肉组织。

 

7.血糖的来源和去路。

(重点背过)

(一)来源:

(1)食物中糖的消化与吸收。

(2)肝糖原的分解补充血糖。

(3)乳酸、甘油等非糖物质经糖异生转化成糖。

(二)去路:

(1)合成糖原。

(2)在缺氧的情况下,进行无氧氧化,生成乳酸;在氧供充足的情况下,进行有氧氧化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3)进入磷酸戊糖途径。

(4)转变脂类或氨基酸等非糖物质。

 

8.胰岛素的降糖机制。

(1)促进肌、脂肪细胞摄取葡萄糖的能力。

(2)加速糖原合成,抑制糖原分解。

(3)通过激活丙酮酸脱氢酶磷酸化酶,加快糖的有氧氧化。

(4)抑制肝内糖异生。

(5)抑制脂肪组织中的激素敏感性甘油三酯脂肪酶,抑制脂肪动员。

 

磷酸葡萄糖的来源于去路及其作用。

(熟记)

(一)来源:

(1)葡萄糖在己糖激酶作用下生成6-磷酸葡萄糖。

(2)糖原分解生成。

(3)非糖物质经糖异生转化而来。

(二)去路:

(1)经糖酵解生成乳酸。

(2)在葡萄糖-6-磷酸酶的作用下水解为葡萄糖。

(3)进行有氧氧化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4)在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的作用下进入磷酸戊糖途径。

(5)合成糖原。

(三)作用:

6-磷酸葡萄糖是糖酵解、有氧氧化、磷酸戊糖途径以及糖原合成与分解途径的共同中间产物。

是各大代谢途径的交叉点。

若6-磷酸葡萄糖减少,会使糖代谢途径不能顺利进行,代谢的去向主要由代谢途径中的关键酶的强弱决定。

 

10.肌肉收缩产生大量乳酸的代谢去路。

(1)透过肌细胞进入血液,在肝脏经糖异生异生成糖。

(2)进入血液,在心肌中经LDH1催化生成丙酮酸氧化供能。

(3)通过乳酸循环为肌肉提供能量。

(4)乳酸进入血液,在肾脏异生成糖或随尿排出。

(5)小部分在肌肉组织中脱氧生成丙酮酸进行氧化供能。

 

11.有氧氧化和无氧氧化的鉴别(重点背过)

糖酵解

糖有氧氧化

部位

胞液

胞液,线粒体

反应条件

缺氧的条件

氧供充足的情况下。

关键酶

己糖激酶,磷酸果糖激酶-1.丙酮酸激酶

糖酵解的关键酶,丙酮酸脱氢酶系,柠檬酸合酶,异柠檬酸脱氢酶,a-酮戊二酸脱氢酶系。

底物

葡萄糖,糖原

葡萄糖,糖原

产物

乳酸

二氧化碳,水

能量生成

底物水平磷酸化为主

氧化水平磷酸化为主底物水平磷酸化为辅

ATP

净生成2个ATP

净生成30或32个ATP.

生理意义

迅速提供能量;某些组织依赖糖酵解供能。

是机体主要供能方式。

 

脂肪代谢

1.酮体生成的部位、原料,关键酶,组成及生理意义。

(背过)

(1)部位:

肝细胞的线粒体。

(2)原料:

乙酰CoA,ATP,NADPH.

(3)关键酶:

羟甲基戊二酸单酰CoA合酶(HMG-CoA合酶)

(4)组成:

乙酰乙酸,丙酮,β-羟丁酸。

(5)生理意义:

1)酮体是肝脏对外输出能量的形式。

2)酮体是脑,心肌等组织的主要能源物质。

3)当糖供应不足,可以减少糖的利用,有利于维持血糖水平恒定,节省蛋白质消耗。

2.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原因。

(熟悉)

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相对或绝对不足,导致糖利用功能障碍,脂肪酸氧化分解增加,生成乙酰CoA增多;且因为糖的利用障碍,进行糖酵解减少,使生成丙酮酸减少,从而导致草酰乙酸不足,乙酰CoA进入三羧酸循环受阻,使乙酰CoA大量堆积,从而使酮体生成增加,导致酮症酸中毒。

3.胆固醇合成的部位,原料,关键酶。

(背过)

(1)部位:

胞液和光面内质网。

(2)原料:

18分子的乙酰CoA,36分子ATP及16分子NADPH。

(3)关键酶:

羟甲基单酰CoA还原酶(HMG-CoA还原酶)。

4.胆固醇的去路。

(重点背过)

(1)转化成胆汁酸:

是主要的去路。

(2)转变成类固醇激素。

(3)转变成维生素D3的前提物质7-脱氢胆固醇。

(4)胆固醇排泄。

 

5.载脂蛋白的分类及主要功能。

(一)分类:

分为载脂蛋白A、B、C、D、E五类。

(二)功能:

(1)结合和转运脂质,稳定脂蛋白的结构。

(2)载脂蛋白可参与脂蛋白受体的识别:

apoB100和apoE识别LDL受体。

(3)载脂蛋白可调节脂蛋白代谢关键酶活性:

ApoCⅡ激活LPL;apoAⅠ激活LCAT。

6.何谓酮体?

酮体是否为机体代谢产生的废物?

(重点背过)

(1)酮体是脂肪酸在肝中氧化分解后形成的中间产物,包括乙酰乙酸,β-羟丁酸,丙酮。

(2)酮体不是机体代谢产生的废物,是肝脏输出能源的形式;脑组织不能氧化脂肪酸,靠酮体供应能量。

7.α-磷酸甘油的来源。

(1)糖分解产生的磷酸二羟丙酮,加氢还原成α-磷酸甘油,是其主要来源。

(2)甘油在甘油激酶的催化下,经磷酸化生成α-磷酸甘油。

 

8.β-氧化与脂肪酸合成的异同。

(熟记)

脂肪酸合成

β-氧化

反应部位

胞质

线粒体

原料

乙酰CoA,NADPH,ATP

脂酰CoA

关键酶

乙酰CoA羧化酶

肉碱直线转移酶Ⅰ

转运载体

柠檬酸-丙酮酸循环

肉碱转运载体。

反应进行方向

从羧基端→甲基端

从甲基端→羧基端

步骤

缩合,加氢,脱水,再加氢。

脱氢,加水,再脱氢,硫解。

产物

软脂酰CoA

乙酰CoA

 

9.血浆脂蛋白的分类、组成特点和它们的合成部位及功能。

(熟记)

密度法

CM

VLDL

LDL

HDL

电泳法

CM

前β-脂蛋白

β-脂蛋白

α-脂蛋白

组成特点

颗粒最大;TG含量最多;密度最小;蛋白质最少。

TG含量多;蛋白质比乳糜微粒多。

胆固醇含量最多。

TG含量最少,密度最大;蛋白质最多。

合成部位

小肠粘膜细胞

肝细胞

血浆

肝,肠,血浆

功能

转运外源性甘油三酯及胆固醇。

转运内源性甘油三酯和胆固醇。

转运内源性胆固醇

逆向转运胆固醇。

 

10.脂蛋白代谢中关键酶的比较。

LPL

LCAT

HL

合成部位

骨骼肌,心肌,脂肪组织等。

肝实质细胞。

肝实质细胞

作用部位

毛细血管内皮细胞

血浆

肝窦内皮细胞表面。

底物

CM和VLDL中的甘油三酯

HDL3中的胆固醇

IDL中的甘油三酯

载脂蛋白的调节

apoCⅡ激活

apoC抑制

apoA激活

ApoAⅡ激活

 

氨基酸代谢

1.体内氨基酸的来源与去路。

(背过)

(一)来源:

(1)食物蛋白经消化吸收产生的氨基酸。

(2)组织蛋白降解产生的氨基酸。

(3)体内合成的营养非必需氨基酸。

(二)去路:

(1)合成蛋白质和多肽。

(2)转变为其他含氮化合物。

(3)通过脱氨和脱羧作用降解。

 

2.体内氨的来源和去路。

(背过)

(一)来源:

(1)氨基酸脱氨基作用和胺类的分解。

(2)肠道细菌的腐败作用。

(3)肾小管上皮细胞的泌氨作用。

(二)去路:

(1)在肝内合成尿素:

是主要去路。

(2)合成其他含氮化合物。

(3)合成谷氨酰胺等非必需氨基酸。

(4)肾小管分泌的氨在酸性环境中形成NH4+。

 

3.氨在血液中的转运形式及意义。

(一)通过丙氨酸-葡萄糖循环从骨骼肌到肝。

意义:

骨骼肌中的氨以无毒的丙酮酸形式运输到肝,肝又为骨骼肌提供葡萄糖生成能量。

(二)通过骨氨酰胺从脑和骨骼肌运往肝肾。

意义:

谷氨酰胺既是氨的解毒产物,又是氨的储存及运输形式;谷氨酰胺在脑中固定和转运起重要作用;临床上对氨中毒者可输入谷胺酸盐,降低血氨浓度。

 

3.α-酮酸的代谢。

(1)合成非必需氨基酸。

(2)转变成糖或脂肪。

(3)氧化供能:

通过三羧酸循环彻底氧化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4.尿素的合成的部位、原料、关键酶、消耗的ATP数。

(重点背过)

(1)部位:

肝脏的线粒体和胞质。

(2)原料:

CO2、2NH3、3个ATP的四个高能磷酸键

(3)关键酶:

精氨酸代琥珀酸合成酶。

(4)消耗ATP数:

3个。

 

5.一碳单位的概念、分类、载体和生理功能。

(重点背过)

(1)概念:

是指某些氨基酸在分解过程中产生的含有一个碳原子的基团,包括甲基、甲烯基、甲炔基、甲酰基和亚氨甲基。

(2)分类:

甲基、甲烯基、甲炔基、甲酰基和亚氨甲基。

(3)载体:

四氢叶酸。

(4)生理功能:

是嘌呤和嘧啶合成的原料;一碳单位的代谢将氨基酸的代谢和核苷酸代谢联系起来。

6.简述白化病,尿黑酸症,苯丙酮尿症的生化机理。

(熟记)

(1)苯丙酮尿症是由于先天性苯丙氨酸羟化酶的缺陷,不能将苯丙氨酸转化成酪氨酸。

(2)白化病:

是由于先天性酪氨酸缺乏,不能合成黑色素。

(3)尿黑酸:

是由于酪氨酸转氨酶缺乏。

 

7.高血氨患者酸性灌肠机理。

(熟记)

肠道对氨的吸收受肠液PH的影响,在碱性环境中,NH4+趋向于生成NH3,在酸性环境中NH3趋向于生成NH4+随尿液排出。

且NH3比NH4+更易穿过细胞膜而被机体吸收。

对于高血氨患者,若用碱性肥皂水灌肠,会增加NH4+转变成NH3而被吸收,可能会导致血氨进一步升高。

用酸性物质灌肠可减少氨的吸收,促进氨的排泄。

 

6.从氨基酸代谢方面解释肝昏迷的原因。

(熟记)

(1)严重肝功能障碍,尿素合成受阻,导致高血氨,氨进入脑组织,可与α-酮戊二酸结合生成谷氨酸,氨与脑中的谷氨酸进一步结合生成谷氨酰胺。

氨的增加使脑细胞的α-酮戊二酸减少,导致三羧酸循环减弱,ATP生成减少,导致大脑功能障碍,重者昏迷。

(2)脑中的谷氨酸,谷氨酰胺增多,渗透压增高可引起脑水肿,发生昏迷。

(3)肠道细菌脱羧基产生的胺类不能在肝内进行及时转化,易进入脑组织,在β-羟化酶的作用下,转化成β-羟酪胺和苯乙醇胺,其结构类似儿茶酚胺,为假性神经递质。

可竞争性干扰儿茶酚胺,抑制神经冲动的传导,导致肝昏迷。

7.高血氨时酸化尿液的机理。

(肝硬化产生腹水不宜用碱性利尿剂的原因。

答:

肾小管上皮细胞分泌的氨与尿液中的H+结合成NH4+,以铵盐的形式由尿排出体外。

酸性尿有利于肾小管细胞中的氨扩散入尿,而碱性尿则妨碍肾小管细胞中NH3的分泌,此时氨被吸收入血,形成血氨。

因此,临床上对因肝硬化而产生腹水的病人,不宜使用碱性利尿药,以免血氨升高,导致肝昏迷。

8.维生素B12缺乏导致巨幼性红细胞性贫血的生化机理。

答:

维生素B12是甲硫氨酸合成酶的辅酶,维生素B12缺乏时,N5-CH3-FH4上的甲基不能转给同型半胱氨酸,影响甲硫氨酸的合成。

同时也导致N5-CH3-FH4积累,而N5-CH3-FH4的生成是不可逆的,他不能转化成为其他的一碳单位,影响FH4的再生,使组织中游离的四氢叶酸含量减少,导致核酸合成障碍,影响细胞分裂。

因此维生素B12不足时可引起具幼红细胞性贫血,同时,同型半胱氨酸在血中浓度升高,可能是动脉粥样硬化和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三大代谢综合

1.草酰乙酸在糖代谢中的意义。

草酰乙酸在葡萄糖氧化分解及糖异生代谢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1)草酰乙酸是三羧酸循环中重要的起始物。

糖氧化分解产生乙酰CoA首先必须和草酰乙酸反应生成柠檬酸才能被彻底氧化。

(2)草酰乙酸是丙酮酸,生糖氨基酸,乳酸进行糖异生中间产物。

(3)草酰乙酸可作为糖异生的原料。

2.草酰乙酸在物质代谢中的作用。

(1)是三羧酸循环中最重要的中间产物,其量决定了三羧酸循环的速度。

(2)草酰乙酸是糖异生的重要代谢物。

(3)草酰乙酸在胞浆中可生成丙酮酸被彻底氧化。

(4)草酰乙酸参与胞内NADH转运到线粒体。

(5)参与乙酰CoA从线粒体到胞液。

(6)草酰乙酸可经转氨基作用合成天冬氨酸。

(7)草酰乙酸与氨基酸的代谢及核苷酸的代谢有关。

3.乙酰CoA的来源与去路。

(重点背过_)

(一)来源:

(1)糖的有氧氧化。

(2)脂肪酸与甘油氧化。

(3)酮体转变生成。

(4)某些氨基酸分解代谢:

异亮氨酸、亮氨酸、色氨酸。

(二)去路:

(1)经三羧酸循环彻底氧化分解。

(2)合成脂肪酸与胆固醇。

(3)在肝线粒体中合成酮体。

(4)合成神经递质乙酰胆碱。

 

4.丙酮酸的代谢途径。

(熟记)

取决于各代谢途径关键酶的活性。

(1)在氧供充足的情况下,进入线粒体进行氧化分解。

(2)在氧供不足的情况下生成乳酸。

(3)在丙酮酸羧化酶的作用生成草酰乙酸,与乙酰CoA结合生成柠檬酸进入三羧酸循环。

(4)通过糖异生变为葡萄糖。

(5)丙酮酸转变成乙酰CoA彻底氧化;丙酮酸转变成乙酰CoA生成酮体;丙酮酸转变成乙酰CoA后合成脂肪酸;丙酮酸转变成乙酰CoA后合成胆固醇。

(6)丙酮酸循糖异生途径生成磷酸二羟丙酮后转变成甘油。

 

5.应激时,血糖升高的机制。

(熟悉)

(1)应激时,交感神经兴奋引起肾上腺素和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激活糖原磷酸化酶,促进肝糖原的分解。

(2)肾上腺皮质激素,胰高血糖素又可使糖异生加强,升高血糖。

(3)皮质激素,生长激素使外周组织对糖的利用降低,是血糖维持相对较高的水平,保证红细胞对脑的供能意义。

 

6.糖、脂肪、蛋白质之间的关系。

(重点背过)

(1)糖与脂肪:

糖分解生成乙酰CoA可以合成脂肪酸与胆固醇。

糖酵解中产生的磷酸二羟丙酮可以转变为α-磷酸甘油,从而合成甘油。

脂肪酸与甘油合成甘油三酯;脂肪分解产生的脂肪酸不能转变为糖,仅甘油可以异生为糖,其量甚小。

(2)糖与蛋白质:

糖代谢中间产物,形成的碳链骨架可通过转氨基的作用合成非必需氨基酸;除亮氨酸与赖氨酸外,20种氨基酸都可通过脱羧基的作用生成α-酮酸,进入糖异生生成糖。

(3)脂肪与蛋白质:

体内的20中氨基酸,均能分解产生乙酰CoA,经还原缩合反应可合成脂肪酸和胆固醇;氨基酸可作为合成磷脂的原料,如丝氨酸合成丝氨酸磷脂等;氨基酸能转变成多种脂质,但脂肪酸、胆固醇等脂质不能转变为氨基酸,仅脂肪中的甘油可循糖代谢途径,生成氨基酸,但量很少。

(4)糖、脂、蛋白质:

糖、脂不能转变为必需氨基酸,虽可提供必需氨基酸的碳氢骨架,但缺乏氮源。

生物氧化

1.生物氧化的特点。

(1)生物氧化过程是在细胞内温和环境中,由酶催化逐步进行的过程。

(2)二氧化碳来自有机酸脱羧,水的产生是由底物脱下的氢与氧结合而生成。

(3)生物氧化能量是逐步释放的,部分能量储存在ATP中。

(4)生物氧化速率受体内多种因素影响。

2.描述NADH氧化呼吸链和琥珀酸氧化呼吸链的组成、排列顺序及氧化磷酸化偶联部位。

(重点背过)

(1)NADH氧化呼吸链组成、排列顺序:

NADH-FMN-CoQ-Cytb-Ctyc1-Cytc-Cytaa3-O2。

具有三个偶联部位,即NADH-CoQ;细胞色素b-细胞色素c;细胞色素aa3-O2

(2)琥珀酸氧化呼吸链的组成、排列顺序:

FADH2-CoQ-Cytb-Cytc1-Cytc-Cytaa3-O2。

具有两个偶联部位,即细胞色素b-细胞色素c;细胞色素aa3-O2

3.化学渗透假说。

(熟记)

电子经氧化呼吸链传递时释放能量,通过复合体的质子泵功能,驱动H+从线粒体基质侧泵出至内膜的膜间腔侧。

由于质子不能自由穿过线粒体内膜返回基质,这种质子的泵出引起内膜两侧的质子浓度和电位的差别,从而形成跨线粒体内膜的质子电化学梯度,储存电子释放能量。

当质子顺浓度梯度回流至基质时驱动ADP与Pi生成ATP。

 

核苷酸的代谢

1.嘌呤核苷酸从头合成途径的部位、原料、关键酶与ATP数。

(1)部位:

肝脏的胞质为主。

(2)原料:

磷酸核糖,一碳单位,氨基酸和二氧化碳。

(3)关键酶:

磷酸核糖焦磷酸合成酶(PRPP合成酶)

(4)ATP:

消耗5个ATP的6个高能磷脂键。

2.嘧啶核苷酸的从头合成的部位、原料、关键酶及消耗的ATP。

(1)部位:

肝细胞的胞液。

(2)原料:

二氧化碳、谷氨酰胺、天冬氨酸。

(3)关键酶:

氨基甲酰磷酸合成酶Ⅱ(CPS-Ⅱ).

(4)消耗的ATP数:

消耗2个ATP。

 

3.尿素与嘧啶在氨基甲酰磷酸生成的不同。

尿素嘧啶

分布肝细胞线粒体肝细胞胞液

氮源氨谷氨酰胺

酶CPS-ⅠCPS-Ⅱ

变构激活剂N-乙酰谷氨酸无

功能尿素合成嘧啶合成

4.核苷酸的生理功能。

(1)核苷酸是核酸的合成原料。

(2)是机体内能量的利用形式。

(3)酶的变构调节剂或为酶的共价修饰提供磷基。

(4)参与细胞间信息传递,作为第二信使调节生理和代谢活动。

(5)参与辅酶的形成。

(6)核苷酸衍生物作为生物合成的活性中间产物。

 

5.嘌呤与嘧啶合成的异同。

相同点:

(1)原料基本相同。

(2)合成部位主要在肝脏。

(3)都有2种合成途径,从头合成和补救合成。

(4)先合成一个与之有关的核苷酸,然后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合成核酸。

(5)抗代谢物基本相似。

不同点:

嘌呤合成嘧啶合成

(1)在5-磷酸核糖的基础上

(1)先合成嘧啶环,再与

合成嘌呤环。

5-磷酸核糖结合。

(2)最先合成核苷酸是IMP。

(2)先合成UMP.

(3)在IMP的基础上完成(3)以UMP为基础,完

AMP和GMP的合成。

成CTP,dTMP的合成。

 

6.嘌呤核苷酸与嘧啶核苷酸从头合成的比较。

嘌呤核苷酸从头合成嘧啶核苷酸从头合成

原料一碳单位、二氧化碳、氨基酸5-磷酸核糖、天冬氨酸

5-磷酸核糖、氨基甲酰磷酸。

关键酶PRPP合成酶、酰胺转移酶CPS-Ⅱ

合成部位肝、小肠粘膜、胸腺的胞质细胞液

先合成的氨基酸IMPUMP

合成特点在5-磷酸核糖基础上先合成嘧啶环,然后

合成嘌呤环。

再与磷酸核糖相连。

代谢产物尿酸NH3、CO2、

β-丙氨酸、β-氨基异丁酸

 

7.列表比较核苷酸抗代谢中结构类似物及其作用原理。

抗代谢物

核苷酸代谢中的结构类似物

作用机理

5-氟尿嘧啶

经代谢转变为FUTP,与UTP结构相似;FdUTP与dUTP相似。

参与RNA的合成,破坏RNA的结构;阻断dTMP的合成,从而影响DNA合成。

6-巯基嘌呤

次黄嘌呤

抑制AMP和GMP的合成,抑制HGPRT

MTX

叶酸

抑制二氢叶酸还原酶

氮杂丝氨酸

谷氨酰胺

干扰嘌呤和嘧啶核苷酸的合成。

 

DNA的生物合成

复制的基本特征。

(重点背过)

(1)半保留复制:

子链DNA的双链一条来自亲代,一条来自自身合成。

(2)双向复制:

DNA复制从一个起始点向两个相反的方向进行复制,形成两个方向相反的复制叉。

(3)半不连续复制:

前导链的合成是连续的,后随链的合成是不连续的,

(4)高保真性复制:

DNA复制时合成的子代DNA与亲代DNA碱基序列一致性,称为DNA复制的高保真性。

确保高保真性复制的依赖机制:

严格的碱基配对;DNA聚合酶对碱基的选择;DNA聚合酶的校读功能。

(5)固定的起始点:

DNA复制从起点开始全长复制。

 

半不连续复制的原因和两条链合成的特点。

(一)原因:

DNA是两条链反向平行的双螺旋结构,DNA聚合酶只能催化DNA链从5’向3’方向的合成。

故子链沿着模板复制,只能从5’向3’方向延伸。

(二)特点:

(1)一条链沿着解链方向从5’向3’端合成,是连续进行的。

(2)另一条链复制的方向与解链方向相反,不能连续合成。

 

酶促反应的特点。

(1)以单链DNA为模板。

(2)以dNTP为原料。

(3)由DNA聚合酶催化形成磷酸二酯键。

(4)需要引物提供3’-OH。

(5)聚合方向为5’→3’。

4.参与DNA复制有关的酶和蛋白质因子及其功能。

功能

DNA聚合酶

催化子代DNA链的延长;错误校正;损伤修复。

DNA解螺旋酶

利用ATP解开亲代DNA双螺旋。

引物酶

合成RNA引物,提供3’-OH。

 

拓扑异构酶

理顺DNA链,防止复制过程中缠绕打结。

DNA链接酶

催化两个相邻的DNA片段形成磷酸二酯键,将两个DNA片段连接成一个完整的DNA分子。

单链DNA结合蛋白

结合单链DNA,维持模板的单链状态以及防止模板被核酸酶水解。

 

的损伤类型。

(熟记)

(1)点突变:

又称错配,指DNA分子中一个碱基变异。

(2)缺失:

指DNA分子中一个碱基或一段核苷酸链的丢失,可造成框移突变。

(3)插入:

指DNA分子中插入一段或一个核苷酸,可发生框移突变。

(4)重排:

指DNA分子内发生核苷酸片段的交换,内迁或颠换。

 

6.DNA损伤的修复方式。

(1)直接修复。

(2)切除修复:

是最普遍、最重要的修复方式。

包括碱基切除修复,核苷酸切除修复,碱基错配修复。

(3)重组修复

(4)SOS修复。

RNA的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