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之探寻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084003 上传时间:2023-01-28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7.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存在之探寻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存在之探寻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存在之探寻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存在之探寻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存在之探寻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存在之探寻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docx

《存在之探寻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存在之探寻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存在之探寻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docx

存在之探寻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资料目录

 

1.

学术声明………………………………………………………………

~页

2.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页

3.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

~页

4.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

~页

5.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中期检查表…………

~页

6.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答辩记录表…………

~页

7.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成绩评定汇总表……

~页

8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工作总结……………

~页

9

其他反映研究成果的资料(如公开发表的论文复印件、效益证明等)……………………………………………………………

~页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本科毕业论文

 

存在之探寻——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院(系、部)名称:

文法学院

专业名称:

汉语言文学

学生姓名:

何东兰

学生学号:

1251140506

指导教师:

陈艳丽

年月日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教务处制

学术声明

 

本人呈交的学位论文,是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所有数据、图片资料真实可靠。

尽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学位论文的研究成果不包含他人享有著作权的内容。

对本论文所涉及的研究工作做出贡献的其他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的方式标明。

本学位论文的知识产权归属于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本人签名:

日期:

指导教师签名:

日期:

摘要

存在主义是当代西方哲学主要流派之一,它以人为中心,把个性和自由看作人的根本。

而自由就是不受限制和阻碍,它的意义就在于选择,除了人的生存之外没有天经地义的道德。

道德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它和灵魂一样,都是人类在集体存在中创造出来的,是人的社会性的一种束缚。

虽然作为个人并没有义务去遵守某个道德标准或者是宗教信仰,但是却有独自选择的自由。

米兰昆德拉的优秀著作《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深刻探讨了生命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本文以著作《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为研究目标,主要探讨了人的存在的问题,透过这个被众多哲学家所提到的论题,就存在的“轻”与“重”进行了深刻的分析。

站在米兰昆德拉的小说基础之上,透析小说人物,并能够对现世生活多一些感悟,得到更多的人生指导。

关键词: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米兰昆德拉;轻与重

Abstract

CollectiveinthesurvivalofoneofthemajorschoolsofExistentialismincontemporarywesternphilosophy,itwiththeartificialcenter,theindividualityandfreedomasthefundamental,andfreedomisnotsubjecttorestrictionsandobstacles,itssignificanceliesinthechoice,inadditiontooutsidewithoutjustifiedmorality.Moralityasakindofsocialideology,itandthesoul,isthehumanbeingcreated,isthehumansocietyabondage.Althoughasapersonandhavenoobligationtoabidebyamoralstandardsorreligiousbeliefs,buthasitsownchoiceoffreedom.Inthispaper,theasresearchobject,mainlydiscussedtheexistingproblems.Throughthistopicbymanyphilosophersmentioned,theexistenceof"light"and"heavy"profoundanalysis.StandonthebasisofMilanKundera'snovel,dialysisofthecharactersinthenovelandcanofthesecularlifemoresentiment,getmorelifeguidance.

Keywords:

Cannotbearthelightoflife;MilanKundla;lightandheavy

 

一绪论

(一)论文研究背景与意义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是昆德拉小说中最为读者熟悉,为作家赢得声誉最多的一部小说,80年代在中国出版至今,一直被翻译成《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直到前几年才有了现在的这个书名,虽然只是一个语序的变化,却使得书名和主题更为贴近。

然而即使是改动后的译名,仍然弱化了原名的玄意。

昆德拉在一次访谈中说:

“许多朋友劝我放弃《不能承受的存在之轻》(《TheUnbearableLightnessofBeing》)这个书名,难道我就不能至少删去“存在”(Being)一词吗?

译者在碰到这个词时,都倾向于用更朴实些的表达予以替换:

‘生存’(existence),‘生活’(life),‘状况’(condition)等等。

“存在并非一个具体物,因此,昆德拉认为,哈姆雷特说的”tobeornottobe”绝非“活着,还是死去”的问题,而是一个形而上的追问[1]。

所以,《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所要探讨的实质上是“不能承受的存在之轻”。

尼采认为,我们的世界是“永恒轮回”的。

我们生命的每一秒都由无数次的重复。

我们的生活是能够被预演的,有朝一日,我们的生活会按照我们经历过的方式再现,而前者中反复还将无限重复下去。

如果世界果真如此,我们就会像耶稣一样被钉在永恒色十字架上,无法承受的重负将会沉沉的压在每一个人的身上。

然而,这个世界存在的基础恰恰是轮回的不存在,生活无法预演,我们既不能把它与我们以前的生活相比较,也无法使他完美之后再来度过,生命之流只能在偶然性的大地上泛滥,人们肆意的生活,获得了漂浮在半空中的快感,可是,重就真的悲惨,轻就真的美丽吗?

轻重选择的对立与两难,构成了人类的一个基本存在境况,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可以在这个哲学命题上找到印证,它与善恶无关,究竟是选择轻还是选择重,昆德拉并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他只是提出了这个问题并给与了阐释[2]。

在一个极限悖缪的时代,轻与重的界限是模糊不清的,甚至是不存在的,追求意义,选择承担,并不一定就能收到预期的沉重感,反而常常导致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但是,这轻松之中不也包含着生命的沉重吗?

(二)概述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是捷克著名小说家米兰·昆德拉于1984年所写,这部作品被誉为20世纪最重要的经典之作[3]。

米兰·昆德出生在捷克这个小国家,但是在他看来,生长于小国实际上是一种优势。

因为身处小国,“要么做一个可怜的、眼光狭窄的人”,要么成为一个广闻博识的“世界性的人”。

他希望自己的作品能被世界所了解。

米兰·昆德拉曾经说过:

“如果一个作家写的东西只能令该国的人所了解,那么他不但对不起世界上所有的人,更对不起他的同胞,因为他的同胞读了他的作品,只能变得目光短浅”。

本书描述的是1968年苏联入侵捷克时期,民主改革的气息演变为专横压榨之风。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揭示出隐秘的无情,探索爱的真谛,书中描述了男女之爱,朋友之爱,祖国之爱。

每个人对不同的爱有自由选择的权力,自觉的背负起沉重的义务[4]。

人的各种责任是一种沉重的负担,但这却是人存在的实际标志,如果一旦将所有的负担解脱掉,人就会变得轻飘飘的。

没有负担和责任的人生是毫无意义的。

本书以托马斯、特蕾莎、萨比娜和弗兰茨之间错综复杂的感情展开论述。

托马斯是一个外科医生,由于经历了失败的婚姻,他既渴望女人又畏惧女人,因此发展出一套外遇守则来帮助他应付他众多的情人。

有一天他在一个餐厅里遇见了作为女侍应的特蕾莎,他们以书为媒介彼此相爱了,托马斯对特蕾莎的爱违反了他之前制定的原则,他从不带女人回家过夜,但他却收留了特蕾莎,甚至娶她为妻。

但是托马斯灵肉分离的想法丝毫没有改变,依旧流连在众多情妇之间,而全心全意爱他的特蕾莎却因为此事在嫉妒不安的梦魇中惊醒。

在猜忌和恐怖的想象中惶惶度日,后来,特蕾莎搬到了瑞士。

但是面对托马斯仍然与情妇私通以及对陌生环境的不安,她毅然决定离开,回到祖国。

但分开之后的特蕾莎与托马斯彼此感到生活都很无聊,没有意义。

他们意识到彼此分开了,虽然没有对爱人的责任和义务,但是生命却变得轻飘飘的,就像灵魂离开了肉体,行尸走肉一般。

最后,托马斯又回去找特蕾莎,他们紧紧拥抱在一起,相顾无言,但感受到的却是彼此生命中不可替代的重要。

是重还是轻,似乎有了答案。

也许“重”会使人无所适从,压得人们喘不过气来,但是“轻”却让人们找不到自己存在的意义,生不如死。

书中的另一个女主人公叫萨比娜,她是一个画家,曾经是托马斯的情妇之一,也是特蕾莎嫉妒的对象,萨比娜一生不断选择背叛,选择让自己的人生没有责任而轻盈的生活。

她讨厌忠诚与任何讨好大众的媚俗行为,但是这样的背叛让她感到自己人生存在于虚无当中,她感到一次次的背叛使她的灵魂轻飘飘的,使她整个人没有归属感,游离于所有人之外。

弗兰茨是被萨比娜背叛的情夫之一,他因为她而放弃自己坚持的婚姻与忠诚,但是由于萨比娜的背弃,让弗兰茨发现自己过去对于婚姻的执着是可笑的、纯属多余的假想,他的妻子只是自己对于母亲理想的投射。

离婚后,自由自立的单身生活为他生命带来新的契机,并且了解萨比娜只是他对革命与冒险生活的追随。

后来他与他的学生相恋,在实际参与一场游行活动后,意识到自己真正的幸福是留在他的学生旁边。

一场突然抢劫中,弗兰茨因为想展现自己的勇气而蛮力抵抗,却遭到重击,在妻子的陪伴下,无言的死于病榻上。

萨比娜和弗兰茨在经历了太多的事情后才明白:

原来生命中我们本以为无法承受的负担会在负担消失后,整个人生都变得虚无缥缈,我们没有了责任与负担的同时,也失去了我们之所以存在的依托,于是我们只能空虚度日,生命因此变得毫无意义,我们也找不到我们存在的理由。

本书深刻探讨了生命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当今世界是一个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时代,我们每天面临着各种思想和文化的冲击,也面临着来自各方面的压力。

当这些压力积压到一起,终有一天爆发的时候,我们会变得无所适从,我们会抱怨,会悔恨,甚至会选择逃避。

我们想把压在我们身上的各种压力全部都解除掉,只有这样我们才会认为生命是精彩的,我们再也不会被那些来自各方面的压力所折磨。

其实,这些压力就是我们所要承担的责任与负担。

这些压力与负担是我们对社会,对家庭,对他人的责任,可是当这一切压得我们喘不过气来时,我们就想着抛下这些我们生命中沉重的负担,希望我们的生命变得轻松起来。

二“轻”与“重”的存在

(一)不同性格人物的“存在”

在米兰·昆德拉看来,人生是痛苦的,这种痛苦源于我们对生活目标的错误把握。

世界上许多人都在按自己的方式努力追求,而生命正是因为低级的追求而变得庸俗,人类成了被“追求”所役使的奴隶,无论是放浪形骸,还是循规蹈矩,最终都在无休止地重复着千人[5]。

书中主人公托马斯一直在固执地拒绝着“媚俗”,对爱情的追求也是如此。

他不可遏制地爱上了特丽莎,但不愿意做家庭责任的附庸,更不愿像别人一样甘于平淡地生活,去爱。

他用很不负责任的方式向情人表明:

我爱你,但不属于你!

他不断地与别的女人偷情,迫使所爱的人不固守自己,能给自己自由。

可是,当他感到了自由,感到了失去责任的“轻”的时候,很快变得空虚难忍,他发现,承担一份家庭责任的“重”对生活本身何等重要!

追求爱情如此,对物质对事业的追求也同样如此。

萨宾那是一位画师,她坚决反对“媚俗”,认为坚持人的个性是最主要的,反对用不择手段的方式去追求金钱和名誉。

可是,当国家动乱,她被迫逃亡到异国他乡生活没有着落时,也只好接受他人的同情,用高价卖出她的那些画得并不出色的画,赚取较高的利润。

她亲眼看到,人们聚会、游行,反对战争,声援弱者,这是极端消除了个性的行为,这是“媚俗”,但这又是爱国、正义之举,是难以调和的矛盾。

人要是天生就具备了“轻”的一切条件,又会怎样呢?

弗兰茨就是这样一位年轻人。

他出身良好,才华出众,有未定的事业与家庭,颇有名望。

该有的都有,而且来得很容易。

但是,他觉得生活太“轻”,他同样不能忍受,他强烈地向往反抗,向往在困难中挣扎奋斗呐喊的那份激情。

于是,他糊里糊涂地参与游行、示威、呼喊,令人难堪的是,一切努力像堂吉诃德愚蠢地与风车搏斗一样,结局徒劳无益,令人啼笑皆非。

这几位年轻人在恋爱中表现出的矛盾,道出了人生本身的荒谬与悖论:

每个人都有生活的目的和理由,但每个目的都有本身的空虚,追求爱情是怨恨多于欢乐,追求名誉像水中月镜中花一样遥不可及,追求钱财到头来竹篮打水一场空。

透过种种幻觉,米兰·昆德拉感到,也许这种“追求”本身,就是一种错误。

(二)精神世界中的“存在”

据说,美国的麦克唐盖尔博士曾做过一项特殊的实验,他由此发现,人死后,体重会减轻21克,他认为这就是灵魂的重量。

是的,生命是轻的,个体生命的偶然存在在无限的宇宙时空中是渺小的,轻若鸿毛,卑如蝼蚁。

但,生命又是重的,它属于我的只有这唯一的短暂的一瞬,我们生命的每一秒不都是最重要,最值得珍惜的吗?

古希腊哲学家巴门尼德把宇宙看作是一个个有正负值的对立的二元,比如,明与暗,厚与薄,热与冷。

但重和轻哪一个是正,哪一个是负呢?

巴门尼德认为轻是正,重是负。

在《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中,米兰·昆德拉给出了这样的答案。

在本书的开篇,昆德拉就讨论了存在的永恒轮回的问题。

永恒轮回是指一种假定宇宙会不断,而且将会以完全相同的形式循环的观念,而且这种循环的次数不可理解,也无法预测。

这或许也点像弦理论所说的平行宇宙。

尼采说,“万物方来,万物方去,永远的转着存在的轮子。

万物方生,万物方死,存在的时间永远的运行。

”“你们是永远的存在着!

永远爱世界!

而且向世界痛苦说:

‘去吧!

但是还要回来!

’”

昆德拉从存在的永恒轮回的角度来看法国大革命,就再没有了平行宇宙理论给我的神奇的美感,“一个在历史上只出现一次的罗伯斯庇尔和一位反复轮回,不断来砍法国人头颅的罗伯斯庇尔之间,有着无限的差别。

”[6]昆德拉震惊于自己在翻阅一本关于希特勒的书时所产生的怀旧情怀,他深刻地说,“与希特勒之间的和解,暴露了一个建立在轮回不存在之上的世界所固有的深刻的道德沉沦,因为在这个世界上,一切都被预先地谅解了,一切都被卑鄙地许可了。

”[7]但永恒轮回真的不存在吗?

人类历史不正是在一次次的演绎着一幕幕惊人相似的悲剧么?

也许是轮回的间隔太久了吧,所以人们才这样如此可怕的健忘?

“只有在这种乌托邦式的前景中,悲观和乐观的概念才具有一定的意义:

凡认为人类历史在五号星球上会变得不那么血腥的,为乐观主义者。

凡不这么认为的,则为悲观主义者。

”[8]对于人类的未来,我是越来越觉得悲观了,革命和战争不是一次次的发生了吗?

但或许革去的永远只是人的命而已,人性的弱点,人性的丑陋依然。

这,就是人类命运的存在的永恒轮回吗?

在小说中,萨宾娜选择了“轻”,她追求“生命之轻”,因此一次又一次的选择了背叛。

存在主义把个性和自由看作人的根本,而自由的意义即在于选择。

“存在先于本质”,除了人的生存之外没有天经地义的道德。

道德和灵魂都是人类在集体存在中创造出来的,是人的社会性的一种束缚。

个人没有义务遵守某个道德标准或宗教信仰,却有选择的自由。

萨特说,“他人就是地狱。

”[9]为了自由,为了独立的人格她拒绝承载任何他人和社会的束缚。

她走上宿命般背叛的逃离路程,她背叛父亲,背叛婚姻,背叛爱情,背叛祖国。

一次又一次地踏上流浪之旅。

“背叛是意味着打乱原有的秩序,背叛意味着打乱秩序和进入未知。

”她通过背叛实现了无所依着的自由轻盈,她说即便是死了也要让人们把她的骨灰撒向空中,“轻”就是她的生命本质。

但,这条背叛之路把她带向哪里了呢?

也许最初的背叛还充满着激情与欢乐,向她展开一条条新的道路,可倘若这条路走到了尽头又怎样呢?

“一个人可以背叛父母、丈夫、国家以及爱情,但如果父母、丈夫、国家以及爱情都失去了──还有什么可以再背叛的呢?

”萨宾娜感到四周空空如也,她的悲剧即是不断背叛的旅程的终点的虚无。

在她的心灵的最深处,在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中,不时奏响那首荒谬但感伤的歌曲,向人诉说,在两扇闪亮的窗户后,生活着一个幸福的人家。

”也许,一个人终究无法脱离其社会性而存在。

这,就是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吗?

正是人生的悲剧所在。

我们的“向上精神”本源于愚昧,我们的“进取心”来自无知,而盲目的进取心又至少给了人生一个“重量”的感觉,使人生似乎有了“意义”和“满足”,正如在“三岔驿,十字路”上“扬扬拥盖来”的得意之人。

但实际上,盲目的动力最终只能造就出一代又一代盲目的自我,看起来似乎幸福,却是本质上的空洞。

特别是,当“追求”本身都值得怀疑时,人生便会陷入彻底的空虚中,失去任何“重”压的人生之“轻”,使一切的满足感荡然无存,自我便无法再支撑了[10]。

人生的命运都是如此无奈,如此令人愤怒。

人生是如此无奈,一心想羡慕神仙,想摆脱功名、金钱、娇妻、儿孙之“重”的困扰,但生命又不能承受摆脱困扰后的失重之“轻”,生生世世在这个永恒的悲剧中重复,再重复。

(三)“轻”与“重”的存在方式的比较

人生离不开“轻”,“轻”是人留恋的终极原因,比如:

爱情,友谊,音乐,欣赏大自然,艺术创作等这些对生命本身的享受。

在这方面做的最好的是徐志摩和三毛。

他们喜欢自由,追求友谊,爱情和童真。

他是懂的享受生命本身的人。

人生离不开“重”,“重”给人能带来充实,在“重”的圈子里,人找到自己存在的价值,能从其中感到心灵充实的幸福,人会在人的本质力量化过程中发现自己,肯定自己,为自己自豪。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有过这样深刻的体验,比如:

当我们站在领奖台上,我们心中洋溢着喜悦之情,我们会通过“奖牌”看到我们的本质力量,我们会体会到被众人肯定后那种精神上无限的幸福。

所以“重”在我们人生中是不可缺少的。

人生除了“轻”与“重”外,还有“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也可称为“沉重的轻”。

所谓“沉重的轻”,是指人在无所事事的情况下,感到无聊、空虚、寂寞、孤独等难以承受的感绪和纠缠在精神之中解不开的死结而引起的否定性的痛苦的感受。

在《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那本书中,提到托马斯在开始离开他的妻子特丽莎的几天里,托马斯确实获得了自由。

他又回归到了单身汉的生活,整天可以呼吸令人心醉的自由气息。

但是不久,失去责任的“轻”就让托马斯难以承受,他发现自己原来更需要承担家庭责任的这份“重”。

沉重的轻”是人生的一个困惑,君不见大多数无所事事的富人经受着难以言表的烦恼,君不见杰出影星翁美玲因不堪忍受爱情中的“沉重的轻”而自杀身外亡。

君不见精神病患者的精神病来源于想不开的“沉重的轻”。

探讨完“轻”、“重”、“沉重的轻”使我们明白了人应该这样的活着:

一边疯狂的赚钱,一边疯狂的花钱,挣多少,花多少,只要开心幸福就好。

因为这样的人生观可以恰倒好处的把“轻”与“重”结合起来,使人既享受了生命本身,又实现了人的本质力量。

让人感到充实平静。

它是一种非常切合实际的哲学生活观,试想一下,人世间一切事物都在变,没有一件东西能真正占有。

得到一切的人,死时又交出了一切。

不如在一生中不断地得而复失,习以为常,也许能更为从容的面对死亡。

所以我喜欢诗人兰坡的诗:

人生一边赶路,一边观花。

因此,在这快节奏的社会里,我们就应该一边学习,一边工作,一边娱乐。

我们的人生需要在同一生活段完美地把学习工作娱乐结合起来。

在生命的过程中来体验幸福,追求幸福。

其实,轻与重的界限有时是模糊不清的,甚至是不存在的,追求意义,选择承担,并不一定就能收到预期的沉重感。

我们所热爱的生活不正是充满了无数假设和希望的生活吗?

这才是生活的本来面目。

结语

哈姆雷特说过“活着还是死去,这是一个问题”,而昆德拉认为,生命所要探讨的实质是“不能承受的存在之轻”。

现代人大都陷入了日常的忙碌,被无数烦琐的事件缭乱了双眼、模糊了视线、凝滞了脚步、壅塞了胸怀……关于“承受”——总是比较多的和“重”联系在一起的。

然而,现在我们需要来面对另外的一种承受,一种对“轻”的承受。

也许,习惯于抱怨生活被压得喘不过气的我们,突然来面对一种“轻”的下压,我想一定会迷惑,进而迷茫。

“存在”的轻也好,重也好,生活的存在本来就是一杯苦咖啡,香醇中掺杂着苦涩。

一个人活着,无论外界的环境是多么的恶劣,只要心中信念的灯亮着,所有的绝境和困苦都算不了什么,都不是生命的绝境地。

既然生命只能在摸索中前行,不能承受生命之轻,能做的无非就是将重量扛在肩头,在选择中把仅此一次的生命画写完整。

也许,当我们义不容辞的承担了责任,担当了道义,负起了关怀,给予了呵护,生命承受的这些重量就会爆发出强劲的声音和力量,助我们将“坚毅的生命”几个大字书写地遒劲有力。

责任,道义,关怀……我们心中的牧歌悬在彼端始终在召唤,纵然有缺失与遗憾,却必须直面生命的赤裸与显然,也许,当我们义不容辞的承担了责任,担当了道义,负起了关怀,给予了呵护,生命承受的这些重量会爆发出强劲的声音和力量,“牧歌”不再是遥遥无及。

参考文献

[1]池大红,张岩.《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中自我探寻的永恒悖论[J].求是学刊,2014,01.

[2]赵谦.论《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中的矛盾哲学[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5.

[3]张巧欢.存在的轻与重-对《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女性代码的再解读[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2.

[4]李涛.存在之探寻-《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与《活着》的比较[J].科教文汇,2012,04.

[5]肖芊.从昆德拉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中解读女性生存状态[J].剑南文学,2012,01.

[6]陈维莎.“非如此不可”与“别样亦可”-从存在主义角度分析《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J].四川民族学院学报,2011,02.

[7]戚芳芳.叩问“存在”-浅谈昆德拉小说《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J].考试周刊,2012,35.

[8]顾梅陇,吴丹.《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女性原型及其存在之思[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1.

[9]董飘飘,丁香.《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国内研究综述[J].海外英语(上),2013,12.

[10]徐芳,蔡圣勤.符码化与解码: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中昆德拉的存在关解读[J].山花,2016,04.

致谢

“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王国维在《蝶恋花》中用这两句诗感叹时光的流逝,其实不就是这样吗?

时间总是在你不经意间悄悄从指尖划过,你还未来得及品味,它已经从你身上带走了青春、羞涩、懵懂与无知。

求学时光,留下了我太多太多的回忆,两千多个日日夜夜,其实每一分每一秒我们都在抒写与这片热土的故事,或迷惘,或张狂、或痛苦、或悲伤,难过时放声大哭,高兴时开口大笑,也许被别人都来鄙夷的眼光亦或是不屑的微笑,可是这就是我们青春,我们真实的写照啊!

本文是在指导老师的精心指导和大力支持下完成的。

老师严谨以求的治学态度、高度的敬业精神、孜孜以求的工作作风和大胆创新的进取精神对我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我的导师不仅在学业上给我精心指导,同时还在思想上给我无微不至的关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