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为导向的企业绩效评价体系.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077028 上传时间:2023-01-28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5.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为导向的企业绩效评价体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为导向的企业绩效评价体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为导向的企业绩效评价体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为导向的企业绩效评价体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为导向的企业绩效评价体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为导向的企业绩效评价体系.docx

《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为导向的企业绩效评价体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为导向的企业绩效评价体系.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为导向的企业绩效评价体系.docx

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为导向的企业绩效评价体系

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为导向的企业绩效评价体系

【摘要】企业拥有众多的利益主体,企业管理目标应该与企业利益主体有关,各个利益主体的目标都可以折衷为企业长期稳定发展和企业总价值的不断增长。

企业的经营绩效应以最大限度地实现各利益主体的目标为已任,企业绩效评价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为核心符合现代企业管理方向。

  【关键词】利益相关者企业价值最大化绩效评价

  企业有众多的利益主体,这些利益主体包

括企业所有者、企业债权人、企业职工、政府等。

现代意义上的企业与传统意义上的企业差异很大,是多边契约关系的总和。

股东当然要承担风险,、债权人和职工也承担较大的风险,同时政府也承担一定风险,社会也将因企业的经营变故受到资源、环境、稳定等方面的影响。

企业管理目标应与企业利益主体有关,是多个利益主体共同作用和相互妥协的结果,各个利益主体的目标都可以折衷为企业长期稳定发展和企业总价值的不断增长。

基于以上原因,企业的经营成果,企业的经营管理应以最大限度地实现各利益集团的目标为已任,各利益集团的目标最大化,就是企业绩效的最大化。

因此,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评价企业的绩效应以评价企业价值最大化为核心。

  一、文献综述与研究进展

  在利益相关者理论的研究领域中,企业绩效评价是整个理论的核心。

源于对企业绩效内涵的不同界定,利益相关者理论主要衍生出以下三种评价企业绩效的方法。

(1)认为企业绩效指的就是企业社会绩效(corporateSocialPerformance,CSP),着重从企业处理社会问题和承担社会责任两方面来评价其绩效的优劣;

(2)认为企业绩效不仅包括企业的财务绩效,还包括许多非财务绩效;对企业绩效的评价必须将财务绩效和非财务绩效结合起来考虑;(3)将企业绩效分解为企业的任务绩效和周边绩效两个组成部分,认为两者分别受到企业的各种利益相关者利益要求及其实现方式的影响,只有将任务绩效和周边绩效结合起来才能真正有效地评价企业绩效。

三种方法的共性表现为:

一是都以利益相关者理论为基础;二是都不同程度地拓展了传统的企业绩效评价思维框架,都认为企业绩效不只是企业的财务绩效;三是都借用了别的学科知识,如运用企业伦理理论、战略管理理论、组织行为学理论等对企业绩效进行综合评价。

  国外理论界对企业社会绩效评价研究较早,利益相关者理论日渐盛行后,理论界对企业社会绩效应由利益相关者来评价达成了共识。

20世纪80年代开始,西方理论界针对企业社会绩效相继提出了各种不同的利益相关者评价模型,影响最大的是美国学者索尼菲尔德(JeffreySonnenfeld,1982)的外部利益相关者评价模式和加拿大学者克拉克森(Clarkson,1995)的RDAP模式,提出了销售服务、环境保护、雇佣歧视等建立三维立体评价模式,以及从经济责任、法律责任、道德责任、其他责任四个方面对社会绩效进行评价。

  国内对企业社会绩效评价方面的研究处于初探阶段,涉及企业社会绩效评价的研究有,刘文鹏(1998)提出了非财务性业绩评价系统;赵雯(1995)认为企业评价应以满足各不相同的利益集团的要求与期望等,但上述这些研究仅仅是在观念上突破了传统的企业财务评价理论,对于如何具体评价企业的社会绩效,并没有深入系统的研究。

  早期研究认为,企业绩效是一个包括经济绩效(财务绩效)和社会责任(或称社会绩效)的多元化概念。

其中经济绩效是最根本的,既是企业最基本的组织目标,也构成了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企业承担的社会责任则以法律规定和能够促进企业经济绩效提高的那些社会责任为主。

但笔者尚未找到有关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要求与企业绩效的相关性研究,以及利益相关者目标实现对企业价值实现影响方面的系统性研究成果。

  二、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的内涵及意义

  从已有理论文献看,利益相关者理论与企业绩效密切相关,企业绩效有多种内涵,但企业绩效到底应以什么为目标尚需进一步研究。

本文着眼于将企业价值最大化作为企业绩效评价目标,研究建立新的企业绩效评价体系。

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是指企业通过合法经营,采取最优的财务策略和政策,充分考虑货币的时间价值、风险及效益等因素,正确处理企业的各种利益关系,在保证企业长期稳定发展的基础上使企业价值达到最大。

如同利润最大化向股东权益最大化转变一样,从股东权益最大化向企业价值最大化的转变,是财务管理目标理论的又一次飞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的含义

  实际上,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包含的内容相当丰富,其基本思想是将企业的长期稳定发展摆在首位,强调在企业价值增长中满足各方面的利益:

股东与各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协调关系;风险与报酬之间的平衡;关心本企业职工的切身利益,创造优美和谐的工作环境;不断加强与债权人之间的联系;真正关心客户的利益,在新产品的研制和开发上有较高的投入,不断推出新产品以便保持销售收入的长期稳定增长;讲求信誉,注重企业形象的塑造与宣传;关心政府有关政策的变化,依法照章纳税;履行“社会公民”义务,为经济社会发展与进步多做贡献。

  

(二)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的特点

  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克服了股东财富最大化目标的缺陷,吸取了股东财富最大化观念的长处,是人们对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目标深层次认识的进一步拓展,因而成为现代财务管理目标的理想选择。

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真正实现,是建立在正确处理企业的各种利益关系及保证企业长期稳定发展基础之上的。

它不仅考虑了股东的利益,使股东财富达到最大,而且也充分考虑了其他利害关系人的利益,使他们也得到了利益的最大满足。

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的特点是:

(1)充分尊重和满足了企业各相关利益主体的利益要求;

(2)更好地体现了财务管理的本质要求企业价值的大小,不仅与企业当前和未来的盈利能力相关,还与企业的产品开发能力、市场开拓能力、各种资源的运用能力、偿债能力、防范与控制风险能力、社会贡献能力等密切相关;(3)对完善企业的资本投入机制具有积极作用。

知识资本的投入使企业的创新能力得到加强,改变了资本雇佣劳动理论下的企业分配机制,使企业的利润分配由知识资本和产业资本所有者共享,进一步降低了产业资本的风险,提高了经营者的积极性,同时也降低了产业资本所有者的监督成本;(4)能促使企业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

如维护社会公众利益、保护生态平衡、防止环境污染、节约能源资源消耗、支持教育与福利事业、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等,都有助于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

  (三)企业价值最大化的体现

  我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家,现代企业制度在我国有着独特复杂的发展历程。

与国外企业相比,我国企业更强调职工的实际利益和各项应有的权利,强调社会财富的积累,强调协调处理好各方面的利益,强调实现共同发展和共同富裕。

这些都决定了我国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确定要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利益,在这一点上,企业价值最大化明显优于其它理财目标。

遵循利益相关者理论,构建新型企业绩效评价体系的宗旨,即是在考虑多方面价值均衡增长前提下的企业价值最大化,体现在股东价值、债权人利益保障、企业员工权益保障、政府公共收益保障以及企业社会责任与贡献等方面。

  (四)企业价值最大化作为绩效评价目标的意义

  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作为企业绩效评价的目标,是现代财务管理和企业战略管理的客观要求,一是全面考虑了企业各相关主体追求的目标,关注各相关主体的利益,比企业利润最大化和股东财富最大化更加科学合理;二是关注企业长远发展利益需要,考察了企业风险与报酬之间的关系,强化企业偿债能力和抵御风险能力在企业长远发展中的作用;三是引导企业注重可持续经营,实施战略发展,克服在单纯追求利润最大化上的短期行为,使企业明确,眼前的利润会影响企业的价值,预期未来的利润对企业价值成长的影响更大;四是拓展企业绩效综合评价的内涵,由仅为出资人服务拓展为各利益相关者服务,丰富了绩效评价的内容,使绩效评价不局限于企业效益考核,而是具有更为广泛的适用性。

三、所有者(股东)财富最大化是企业绩效的核心

  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为企业绩效评价的目标,首先要明确股东财富最大化是其核心。

数十年以来,“股东财富最大化”始终是现代理财学的核心目标。

一般来讲,股东财富最大化是指企业通过合法经营,采取科学的财务管理策略,在考虑时间价值与风险价值的基础上,为股东增加尽可能多的财富。

股东财富最大化非常贴切的迎合了整个股市的发展、股票市场对企业经营的重大影

响、以及企业融资社会化等诸多宏观与微观形势的变化。

股东财富最大化将企业的经营绩效、投资者富裕程度的不断增加,以及管理者积极性的激励相当协调的结合在一起。

  但是,单一的“股东价值最大化”目标具有先天性的缺陷。

首先,股票价格波动往往受到多种因素影响,不能真实反映企业的经营业绩,从而影响了股东财富计量的准确性。

第二,片面强调股东利益,可能会损害其他相关者(如债权人、职工等)的利益。

第三,“股东财富最大化”无法解决代理制下经营者的道德风险问题(现代产权制度下的两权分离,必然会产生经营者的“道德风险”或“逆向选择”)。

经营者利用所有者监督的空白而做出牺牲所有者利益的行为,这些行为无论在过程上还是结果上都会侵蚀所有者的利益。

  鉴于以上缺陷,单一的“股东财富最大化”目标已不适应新的理财环境的变化,而只是作为企业价值最大化的核心内容继续发挥其积极的作用。

  四、债权人的利益保障是企业绩效的关键因素

  按照MM资本结构无关论的思想,一个企业的价值取决于它在未来时期所创造的营业收益的多少。

  在他们关于企业价值的等式中,决定企业价值的重要因素有两个,一个是企业经营活动中所带来的利息前税前盈利(EBIT),即现金流量;一个是企业的资本成本(WACC)。

由此,债权人的地位凸现出来。

  

(一)债权人的影响

  企业的资本结构是由代理成本所决定,即源自股东、债权人和高级管理人员三者之间的相互矛盾。

偿还债务的需要可以减少管理者为自己谋利的机会。

资本结构决策是为了以最佳的方式将债务的正反两方面的效应相互抵减而做出的。

当公司的负债率为零时,权益资本的代理费用最高,而当引入负债时,权益资本的代理费用逐步降低,虽然债务资本的代理费用也会随之上升,但是适度的负债率会使降低的权益资本的代理费用超出上升的债务资本的代理费用,进而使总代理费用降低,缓解股权约束不严和内部人控制的问题,因为负债的破产机制对企业经理带来了新的约束。

  

(二)债权人的地位

  从企业筹资的角度来看,企业的资金一般都是由权益性资金和债权性资金构成,只是构成比例不一样。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扩大再生产的内在要求与竞争规律的客观作用,必然导致企业内部的积累额不能满足内外投资的需要,从而外部筹资成为一种客观的必然要求。

债权人作为企业资金的主要提供者,其地位和作用不能被忽视。

  从投资角度来看,企业所有资产的形成都是投资的结果,对内投资包括对实物资产和无形资产投资,对外投资包括股权投资和债权投资。

投资需要大量的资金,因为这种借款不能拖延,需要资金时必须马上得到满足,因此必须与贷款人建立长期、稳定的信誉关系,这就不能不对债权人的地位予以重视。

  从收益分配角度来看,税后净利润首先用来弥补亏损,然后提取盈余公积金和公益金,再向投资者分配利润,因此,从表面上看,似乎债权人与利益分配无关。

其实不然,债权人虽不参与企业最终的利润分配,却影响所有者的利润分配基数。

因为,企业收益部分取决于投资的规模及其效益,而后者又受制于筹资的数量及代价,这就自然地将收益分配与债权人联系起来了。

  从现实分析,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最显著的共性就是股东以其认缴的出资额对公司承担有限责任,公司以其全部资产对其债务承担责任。

股东和债权人作为企业的共同出资人,事实上却是不平等的。

股东只需为其出资额承担有限责任,而且还享有所有者的资产收益、重大决策和选择管理者的权利,而债权人只被赋予收取固定利息的权利,没有任何决策参与权。

股东虽然享有公司重大决策权,但并不承担企业经营的全部风险。

因决策失误而造成的经营风险本应由经营者的委托人——股东来承担,却被股东通过财务杠杆巧妙地转嫁给了债权人,而债权人只能在出资前规避风险,当资金到了企业,债权人就失去了控制权,其权益也就失去了保障。

  (三)债权人的权益保障

  债权人参与公司治理是十分必要的。

首先,有利于对经营者形成有效的监督约束机制,有利于降低“代理成本”。

其次,有利于保护其合法权益,激励他们为公司长远绩效的提高而努力。

在公司治理中应充分考虑债权人的利益,减少他们面临的实际风险,鼓励其进行专用性资产的投资,这对公司而言是极为必要的。

  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债权人的权益得到保护至关重要。

对债权人利益的保护不但要从外部给予支持,更重要的是所有者、经营者树立保护债权人的意识,主动邀请债权人参与公司的治理、实施“外部人”监督,维护债权人的合法权益。

债权人通过与股东、经营者进行有效的沟通和共同决策以最大限度地保护债权人利益,这同时也是推动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措施。

  五、员工权益保障是企业绩效的重要基础

  一个完善的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为目标的企业绩效评价体系,要求企业能给予其员工足够的人文关怀,能维护其正当的权益。

人是企业组织运营和不断进步的主体,以人为本是提高组织学习能力,保持组织持续竞争能力的关键。

就企业组织的工作体系以及员工的权益与满意程度等方面来讲,对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为目标的绩效评价体系具有重要作用。

  

(一)员工权益涉及物质权益和精神权益两个方面

  物质权益包括显性收益和隐性收益。

显性收益指劳动者直接拿在手中的可明显看见的收益,如工资、奖金以及股票期权引起的收益等;隐性收益指劳动者享有的不能以货币计量的收益,如在职消费。

物质权益主要体现了马斯洛层次需求理论中较低层次的需求。

而精神权益的层次则要高一些,主要包括由于长期工作经验积累而引起的自身知识与技能的提高,由于职位的升高以及权力的扩大引起的自我满足感提高,由于表现突出、企业给予各种奖励引起的更多人的尊重等。

精神权益体现了马斯洛层次需求理论中较高层次的需要,如果将此概念局限到一个企业内部,则主要是指员工获得的就业的权利、领取劳动报酬和享受各种社会保障的权利。

  在传统的企业价值理论中,股东价值最大化是企业的唯一价值标准,而员工作为企业价值的创造者并没有受到应有的价值尊重。

传统英美公司治理模式最重要的缺陷在于过分强调股东的利益和作用,而忽视了其他利益相关者,特别是员工的权益。

事实上,公司治理的主体就应该是包括股东、职工、债权人、客户、供应商在内的所有利益相关者,也只有通过这些利益相关者的共同参与才能形成有效的公司治理。

  

(二)员工对企业组织工作体系的影响

  正如美国管理大师彼得?

圣吉所说,员工的不断学习是组织进步的前提。

严格意义上说,知识只能由个人创造,组织无法超越个人创造出知识来。

组织在知识创造中扮演的角色是给那些具有丰富创造力的个人提供知识创造的良好条件。

因此组织知识创造指的是个人创造的知识通过在团队内、团队问等相互作用扩展到整个组织并形成组织的知识网络的过程。

同样在企业中,企业经营业绩也是员工的经营水平、管理能力、创造能力、敬业精神等在企业中共同作用而形成的结果。

 (三)员工权益保障对企业发展的影响

  员工权益保障对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在影响员工满意度的众多因素中,有些涉及到企业价值观,并进而影响同企业的战略发展。

从沃尔玛获得成功的案例可以看出员工保障的重要意义:

  该企业将“员工是合伙人”这一概念具体化为三个互相补充的计划:

利润分享计划,员工购股计划和损耗奖励计划。

现在,沃尔玛已有80%以上的员工借助前两个计划拥有了沃尔玛公司的

股票。

而对有效控制损耗的分店进行奖励的计划,使得沃尔玛的损耗率降至零售业平均水平的一半。

  沃尔玛的“门户开放”政策也是实现员工权益的一个例证。

该公司鼓励员工参与管理。

提倡员工在任何时间、地点,都可以口头或书面形式与管理人员乃至总裁进行沟通,提出自己的建议和关心的事情,包括投诉受到不公平的待遇,而不必担心受到报复。

  沃尔玛给每一位应聘人员提供相等的就业机会,并为每位员工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完善的薪酬福利计划和广阔的人生发展空间。

  沃尔玛还设立离职面谈制度,确保每一位离职员工离职前,有机会与公司管理层坦诚交流和沟通,从而能够了解到每一位同事离职的真实原因,有利于公司制定相应的人力资源挽留政策。

  正是沃尔玛对员工权益十分重视的政策,保证了其经营绩效长期持续稳定的提高,股东具有了长期的利益保障,企业得到了持续稳健的发展。

  六、政府公共收益保障是企业绩效的重要体现

  按照利益相关者是否直接从企业获益的角度进行分类,可以将其分为直接利益相关者和间接利益相关者,直接利益相关者如那些对公司投入了专用性资产,而这些资产又在企业中处于风险状态的自然人或法人。

而间接利益相关者则指虽然不与公司发生直接商事关系,但客观上影响公司或受到公司影响,公司必须对其承担一定社会责任的利益主体,其中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关系是十分重要的一环。

  

(一)在企业发展中,政府与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地位不可同日而语

  从经济方面看,政府的主要职能是:

运用经济、法律等政策和手段调控国民经济运行,维护正常的交易秩序,并站在公正的立场上,调解不同所有者、经营者、管理者、劳动者之间以及相互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政府的目标之一是促进社会就业,而公司是吸纳就业人员的主要部门,公司的持续发展和绩效如何,直接关系到“产业后备军”的多寡,从而关系到社会就业程度和政局的稳定。

另外,维持政府运转的主要“燃料和动力”是税收,企业经营不善或偷税都会减少政府的收入,从而使政府的运转受到影响。

最后,政府庞大的购买清单和公共开支计划也需要企业来满足或实现,如何保证质量并按期交货是政府所关心的。

在企业的正常营运过程中,政府税收与企业业绩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是企业绩效水平的间接体现。

  

(二)政府政策影响企业的经营发展

  企业价值最大化财务目标要求企业关心政府政策的变化并严格执行,努力争取参与政府制定政策的有关活动,并且保障政府公共收益的实现。

政府为企业提供了公共服务,也要通过税收分享收益,因此政府的公共收益主要是指政府的税收收入,只有企业绩效的提高也才能满足政府公共收益的要求。

因此,政府公共收益保障程度,应是判断企业绩效水平的重要方面。

  七、社会责任是企业长远绩效的根本保证

  世界银行把企业社会责任或者说是社会贡献(CSR)定义为:

企业与关键利益相关者的关系、价值观、遵纪守法以及尊重人、社区和环境有关的政策和实践的集合。

它是企业为改善利益相关者的生活质量而贡献于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承诺。

  在经历了资本的原始积累和资源的优化整合阶段之后,企业已经步入了“企业公民”这一全新竞争阶段。

随之而来的是,社会责任已经成为对一流企业“高标准、严要求”的公认指标。

事实上,越来越多的企业实践和众多的研究成果充分说明,在社会责任和企业绩效之间存在正向关联度,企业完全可以将社会责任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竞争力!

可以说,社会责任和社会贡献是企业长远绩效的根本保证。

  

(一)增强社会责任,有助于提升企业业绩

  2002年美国DePaul大学的Curtisc.Verschoor教授和Elizabeth:

Murphy副教授也进行了一项专门针对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业绩的研究。

该研究将《商业伦理》杂志(BusinessEthics)评出的100家“最佳企业公民”(基于企业对股东、员工、客户、社区、环境、海外投资者、女性与少数民族这七大利益相关者群体提供服务的定量评估)与“标准普尔(S&P)500强”中其他企业的财务业绩进行比较。

基于1年和3年的整体回报率、销售增长率和利润增长率,以及净利润率和股东权益报酬率这8项统计指标,得出结论:

“最佳企业公民”的整体财务状况要远远优于标准普尔500强的其他企业,前者的平均得分要比后者的平均值高出10个百分点。

  

(二)增强社会责任,有助于企业降低运营成本,提高效率

  实际上,以3M公司为代表的“企业公民”早已另辟蹊径,从防患于未然人手,把预防污染放在第一位,有效解决了社会责任这一难题:

1975年,3M公司开始力推“3P”(PollutionPreventionPays)计划,从污染源头——产品和生产过程抓起,重新规划产品,改善生产流程,重新设计生产设备,对废料进行循环利用。

截止2002年,3M公司共节约了8.94亿美元。

除了上述显性的成本节约之外,利用“3P”计划还降低了与污染相关的事故和法律纠纷发生机率,保护了员工的身体健康,让员工更多地参与决策,并进一步强化了创新文化。

  (三)增强社会责任,有助于提高企业销售量和顾客忠诚度

  众多的研究成果显示:

企业越是注重社会责任,其产品和服务就越有可能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

2003年,Hill&:

Knowlton/Harris互动式问卷调查的结果显示,当美国人了解到一个企业在社会责任方面有消极举动时,高达91%的人会考虑购买另一家公司的产品和服务,85%的人会把这方面的信息告诉他的家人、朋友;83%的人会拒绝投资该企业;80%的人会拒绝在该公司工作。

  (四)增强社会责任,有助于构筑人才高地

  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一流人才是企业成功的关键因素。

只有在开放创新、符合社会道德规范的企业中,员工才能真正为自己所从事的事业感到自豪,全身心投入到企业的发展中。

经常参与到社会责任事业中的企业,相比而言更具知名度,更易获得人们的好感,当然也更易招聘到并留住优秀人才。

  (五)增强社会责任,有助于降低监管力度和市场壁垒

  以种种行为证明自己切实遵守政府法规的企业,常常能被国家或当地政府给予更多的自由。

传统上,中国企业一直习惯于追求短期经济效益的快速增长,忽视了“企业伦理道德”的长期建设,忽视了社会责任标准认证。

然而,当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走出去”,面对一个个陌生的社会责任标准时,他们就会意识到通过这些社会责任标准认证是多么重要。

它不仅能让我们获得一张张进入国际市场的通行证,突破种种贸易壁垒和市场壁垒,而且对于提升企业品牌形象、提高企业长期绩效更是发挥着关键的作用。

  主要参考文献

  周守华,陆正飞,汤谷良_2000.现代财务理论前沿专题.大连:

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31—32

陆庆平,刘志辉.2003.企业内部绩效评价控制系统的建立研究.会计研究,12

  陆庆平.2002.关于深入开展企业效绩评价工作的几个问题.财务与会计,9

  贾生华,陈宏辉,田传浩.2003.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企业绩效评价:

—个分析框架和应用研究.科研管理,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