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生态环境保护面临的挑战与对策.docx
《城市生态环境保护面临的挑战与对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市生态环境保护面临的挑战与对策.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城市生态环境保护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城市生态环境保护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一城市生态环境状况
2010~2011年,各城市污染减排力度加大,城市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和工业企业污染设施建设与管理水平均有较大幅度提高,污染减排效果有所显现,城市生态环境质量整体有所改善。
但是,也应看到,城市生态环境质量仍与广大公众的需求存在一定距离,因此,控制污染、持续不断地改善生态环境仍是我国各城市未来环境保护的重点工作与努力方向。
(一)空气质量持续改善
我国大部分城市空气质量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从区域看,东部城市空气质量好于中部和西部城市,中部城市在抓住国家中部崛起战略规划实施机遇的同时,也应将保护环境作为重要工作。
西部城市需要在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过程中,更应关注环境保护,良好的环境是实现跨越发展的基石。
从城市规模分析,小城市的城市空气质量一般好于大中城市,而直辖市城市空气质量相对较差。
1.县级城市空气质量好于地级以上城市
2010年,全国城市[1]空气质量整体平稳。
全国城市空气质量达标率[2]为82.8%,比上年82.5%的达标比例高0.3个百分点,但达一级城市的比例比上年低0.6个百分点,劣三级城市比例增加0.4个百分点。
其中,达到《国家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一级标准的城市占3.6%,达二级标准城市比例为79.2%,达三级标准城市比例为15.5%,劣于三级标准城市的比例为1.7%(见图1)。
一些城市大气污染问题相对严重,还有部分城市酸雨污染严重,城市大气污染控制任务依然严峻。
2010年,县级城市的达标比例为85.5%,与上年基本持平,地级及以上城市环境空气质量有所改善,达标比例为81.7%,高于上年2.1个百分点。
[3]县级城市空气质量仍然好于地级及以上城市。
北京、武汉、兰州、乌鲁木齐、白银和陇南等城市全年空气优良天数比例均低于80%,空气环境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
图12005~2010年监测城市空气质量达标情况示意图
地级以上及113个重点城市空气质量大幅提高。
2011年,32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含部分地、州、盟所在地和省辖市)空气质量达标率为89%,超标城市比例为11%,达标率和超标率都比2010年提高了7.3个百分点。
其中达一级标准的城市占3.1%,达二级标准城市比例为85.9%,达三级标准城市比例为9.8%,劣于三级标准城市的比例为1.2%。
2011年,113个环保重点城市空气质量达标比例为84.1%,比2010年达标城市比例提高10.6个百分点。
2011年,环保重点城市环境空气中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和可吸入颗粒物年均浓度分别为0.041毫克/立方米、0.035毫克/立方米和0.085毫克/立方米,好于2010年水平。
出现酸雨的城市数量有所减少。
2011年,对468个市(县)进行了酸雨监测,出现酸雨的市(县)共有227个,占48.5%,比2010年降低2.1个百分点;酸雨频率在25%以上的140个,占29.9%,比2010年的32.4%降低2.5个百分点;酸雨频率在75%以上的44个,占9.4%,比2010年降低了1.6个百分点。
[4]
(二)水环境质量有所下降
1.城市水域功能区水质有所降低
2010年,水环境质量总体稳定,全国城市地表水环境功能区(城区)水质达标率平均为86.81%,[5]与2009年水质达标率89.84%相比下降3.03个百分点(见表1)。
其中上海、合肥、太原、吕梁、鞍山、嘉兴、德阳、自贡和六盘水等市的地表水水环境功能区(城区)水质达标率不及60%,水环境质量亟待改善。
表1城市水域功能区水质达标情况
2.城市内湖水水质有所提高
2011年,在5个城市内湖中,杭州西湖和济南的大明湖水质最好为Ⅲ类,与2010年相比,西湖、玄武湖和大明湖水质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昆明湖和大明湖呈中营养化,东湖、西湖和玄武湖均呈现轻度富营养化现象(见表2)。
表2五城市内湖水环境质量数据
3.全国113个环保重点城市主要集中式饮用水源地达标率近九成
我国环保重点城市年取水总量为227.3亿吨,服务人口1.63亿人,达标水量近九成,为206.0亿吨;不达标水量占一成,约为21.3亿吨。
城市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直接关系到公众健康,因此,饮用水源地水质保护工作还应加强。
4.城市地下水水质状况严峻
2011年,全国城市[6]水质呈优良级的占全部监测点的10.9%;水质呈良好级的占29.3%;水质呈较好级的占4.7%;水质呈较差级的占40.3%;水质呈极差级的占14.7%。
2011年,城市地下水水质呈现优良、良好和较好级的比例为45.0%,比2010年的42.8%提高2.2个百分点;城市地下水水质呈现较差和极差级的占55.0%,比2010年的57.2%下降了2.2个百分点。
但是较差和极差级的水质比例仍然高于优良、良好和较好级水质的10个百分点,全国地下水质量状况非常严峻。
(三)声环境质量大幅提高
2011年,城市区域声环境质量整体有所改善。
对316个城市区域声环境质量和道路交通噪声进行了监测,结果显示,全国城市区域噪声总体水平达到一级、二级的城市比例为77.9%。
城市区域噪声总体水平达到一级的城市比例为4.8%,达到二级的城市比例为73.1%,达到三级的城市比例为21.5%,达到四级的城市比例为0.6%。
与2010年相比,全国城市区域噪声总体水平达到一级的城市比例下降了1.2个百分点,达到二级城市比例提高5.4个百分点,三级和四级的城市比例分别降低3.9个百分点和0.3个百分点(见图2)。
图22009~2011年城市区域声环境变化
2011年,全国城市道路交通噪声总体水平达到一级和二级的城市比例为98.1%。
城市道路交通噪声总体水平达到一级的城市占到75.0%,达到二级的城市占23.1%,达到三级的城市占1.3%,达四级的城市占0.6%。
与2010年比较,城市道路交通噪声总体水平达到一级、达三级和达五级的城市比例分别增长了7.0个百分点、0.1个百分点和0.3个百分点,而达二级和达四级城市的比例则分别下降了6.2个百分点和1.2个百分点。
图32010~2011年城市道路交通声环境变化
2011年,全年城市功能区噪声昼间达标点次占89.4%,夜间监测达标点次占66.4%。
各类城市功能区噪声环境质量,夜间达标率低于昼间,三类功能区达标情况好于其他类别的功能区。
(四)辐射环境质量总体良好
2011年,全国辐射环境质量总体良好。
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环境γ辐射空气吸收剂量率,省会城市及直辖市气溶胶、沉降物总α和总β活度浓度,省会城市及直辖市空气中氚活度浓度均为正常环境水平。
[7]
(五)生态环境建设成效显著
2011年是我国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30周年,也是联合国确定的“国际森林年”,城市生态环境建设进展显著,截至2011年底,全国已建立各种类型、不同级别的自然保护区2640个,总面积约14971万公顷,其中陆域面积14333万公顷,占国土面积的14.9%。
全国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达到161.2万公顷,比2010年增加了11.8万公顷;城市人均拥有公园绿地面积11.18平方米,与2010年相比增长了0.52平方米。
全国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8.62%,有183个城市被命名为国家园林城市,31个城市被命名为国家森林城市。
城市生态环境得到了进一步改善。
二城市污染控制成效与进展
(一)环保设施水平逐年增长
城市环境投资大幅提高。
2010年,全国环境污染治理投资为6654.2亿元,占当年GDP的1.67%。
其中,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为4224.2亿元;工业污染源治理投资为397.0亿元;建设项目“三同时”环保投资为2033.0亿元(见图4)。
在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中,燃气工程建设投资290.8亿元;集中供热工程建设投资433.2亿元;排水工程建设投资901.6亿元;园林绿化工程建设投资2297.0亿元,比2009年增加151.1%;市容环境卫生工程建设投资301.6亿元。
城市基础设施重点领域包括园林绿化和排水设施建设,分别占到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总投资的54.4%和21.3%。
图42005~2010年环境治理及城市环境基础设施投资年际变化
城镇污水处理能力显著提高。
截止到2011年9月底,全国657个设市城市中,已有637个城市建有污水处理厂,占设市城市总数的97%;累计建成污水处理厂1827座,形成处理能力1.14亿立方米/日。
[8]2011年城市污水处理率已经达到82.6%,比2010年提高了3.7个百分点。
[9]
2011年,全国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为325140.6万吨,比上年增加25.9%,综合利用量(含利用往年贮存量)为199757.4万吨,综合利用率为60.5%,比2010年下降6.2个百分点。
城市垃圾清运量逐年增长,2010年垃圾清运量为1.6亿吨,比2009年增加0.03亿吨,截至2010年底,全国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72.4%,比2009年提高0.8个百分点。
(二)主要污染物排放量下降
二氧化硫、烟尘等污染物排放量持续下降。
持续调整产业结构是促进污染减排的重要手段之一,2011年,全国共关停小火电机组346万千瓦、钢铁烧结机7000平方米,淘汰落后造纸产能710万吨、印染产能23亿米、水泥产能4200万吨。
同时,2011年,全国新建成投运脱硫机组装机容量6800万千瓦,钢铁烧结机烟气脱硫设施93台,烧结总面积1.58万平方米,火电机组脱硫设施投运率达到95%以上,56台、2370万千瓦火电机组脱硫设施取消烟气旁路,火电行业综合脱硫效率由68.7%提高至73.2%。
二氧化硫排放总量为2217.9万吨,比2010年下降2.21%。
2010年,烟尘排放量为829.1万吨,工业粉尘排放量为448.7万吨,分别比2009年下降1.3%、2.2%、14.3%。
机动车污染控制措施效果显著。
2011年7月1日,全国范围内实施了轻型汽油车国家第四阶段排放标准,单车污染物排放水平比国家第三阶段排放标准降低了三成。
2011年,全国共淘汰汽车91万辆(不含摩托车和低速载货汽车,包含强制注销车辆),北京、上海、广州等部分城市提前实施第四阶段车用燃料标准,大大降低了机动车污染物的排放量。
化学需氧量和氨氮排放量持续下降。
2011年,新增城镇污水日处理能力1100万吨,全国废水排放总量为652.1亿吨,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为2499.9万吨,比2010年下降2.04%;氨氮排放总量为260.4万吨,比2010年下降1.52%。
(三)水资源利用率大幅提高
全国万元产值用水量呈下降趋势。
2011年,全国万元国内生产总值平均用水量为139立方米,比2010年下降27.1%。
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82立方米,比2010年下降21.9%(见图5)。
图52005~2011年万元产值用水量变化示意
(四)重金属污染控制纳入快行道
从2009年至今,我国已有30多起重特大重金属污染事件,严重危害人民身体健康的重金属污染愈发突出。
为有效遏制重金属污染,国务院于2011年2月18日正式批复了《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十二五”规划》。
规划目标:
到2015年,重点区域铅、汞、铬、镉和类金属砷等重金属污染物的排放,比2007年削减15%;非重点区域的重点重金属污染排放量不超过2007年的水平。
2011年,为了控制重金属污染,取缔了一批涉铅等重金属企业,重金属污染控制进入了快行道。
(五)推进PM2.5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也称为可入肺颗粒物。
它的直径还不到人的头发丝粗细的1/20。
虽然PM2.5只是地球大气成分中含量很少的组分,但它对空气质量和能见度等有重要的影响。
与较粗的大气颗粒物相比,PM2.5粒径小,富含大量?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耗大幅攀升,机动车保有量急剧增加,经济发达地区氮氧化物(NOx)和挥发性有机物(VOCs)排放量显著增长,臭氧(O3)和细颗粒物(PM2.5)污染加剧,在可吸入颗粒物(PM10)和总悬浮颗粒物(TSP)污染还未全面解决的情况下,京津冀、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区域PM2.5和O3污染加重,灰霾现象频繁发生,能见度降低,在此背景下,环保部批准发布了《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该新标准的分阶段实施,标志着我国拉开了PM2.5污染控制工作的序幕。
2012年,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区域以及直辖市和省会城市实施新标准;2013年,在113个环境保护重点城市和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实施;2015年,所有地级以上城市实施;2016年1月1日,全国实施新标准。
PM2.5污染控制工作将会逐步推进。
三城市环境保护面临的挑战
我国城镇化率已经超过50%,随着城镇化率的快速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口将会向城市迁移,城市资源、环境所承受的压力会越来越大,虽然我国城市生态环境持续改善,但与公众的需求还有很大差距,城市生态环境保护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一)城市环境质量有待改善
虽然近几年城市环境质量总体稳定,但与公众需求差距较大。
2011年,全国近两成的城市空气质量不达标,城市阴霾天气增多,呼吸道病人增多;城市水域功能区超标率约为15%,与2009年相比有所上升;城市饮用水源地水质还有一成不能达标,城市环境质量有待进一步改善。
(二)城市垃圾排放量逐年增长
我国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逐年增加,虽然综合利用率在提高,但仍有大量固体废物未得到有效利用,只能堆存,对环境造成威胁。
城市生活垃圾排放量也是逐年增加,虽然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率逐年增长,但仍然低于垃圾排放量的增长速度,约有两成多的垃圾未得到有效处理,严重威胁公众身体健康。
(三)重金属污染控制形势严峻
我国对重金属的开采、冶炼、加工及商业制造活动日益增多,重金属污染未在早期得到重视,近年来,重金属污染事件频发。
由于重金属污染成因复杂,很难在短期内有效根除,特别是重金属土壤污染,修复技术难度大,修复时间长,需要的资金量也非常大,因此,重金属污染治理是一项长期的重要任务,形势严峻。
(四)城市机动车污染严重
“十一五”期间,我国机动车保有量由1.18亿辆增加到1.9亿辆,“黄标车”仍占汽车总量的20.2%。
2010年,全国机动车排放污染物5226.8万吨,包括氮氧化物(NOx)、碳氢化合物(HC)、一氧化碳(CO)、颗粒物(PM),其中汽车排放的氮氧化物和PM超过85%,碳氢化合物和一氧化碳超过70%。
机动车污染成为城市大气污染的重要污染源之一,亟待控制。
四生态环境保护对策措施
城市环境问题的产生是多层面、多种污染共同作用的综合结果,因此,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应通过综合防治措施,逐渐向生态化转型,改善人居生态环境,提高公众生活质量。
(一)加大环保投入
虽然我国环境保护资金投入逐年增加,但环境保护投入占GDP的比重还不到2%,而美国、德国、日本、英国等发达国家环保投入占GDP比重都在2.5%以上。
目前,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导致污染成因复杂,污染治理难度大,因此,必须大幅提高我国环保投入资金,满足环境保护对资金的需求,实现生态环境质量的根本好转。
(二)严格控制机动车污染
严格新车环境准入标准,对在用车排放进行严格监管,同时还应推进车用燃料无铅化和低硫化,加快淘汰黄标车。
积极倡导“绿色出行”,提高公共交通出行率。
北京市通过不断优化地面、地下公交网络,进一步扩大了公交覆盖区域,日均客运量从“十五”末的1200万人次增长到2011年的1964万人次,公交出行比例由29.8%提高到2011年的42%。
(三)垃圾管理从末端转向全过程
目前,我国城市生活垃圾排放量逐年增长,虽然每年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都在增加,但仍不能满足垃圾处理的需求,主要原因是,当前主要管理目标是提高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忽视了对垃圾排放量的控制。
为了有效地解决垃圾问题,垃圾管理需要从末端管理向全过程管理转变。
(四)深入推进重金属污染控制
严格落实《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十二五”规划》。
严格行业准入制度,取缔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或应淘汰的落后生产工艺;没有污染治理设施、污染治理设施不能正常运行、超标排放的企业,应停产整治;对已出现重金属污染的区域应制订科学的治理方案,有步骤地实施治理工作;提高对重金属污染企业的监管力度。
(五)科学推进生态城市建设
生态城市是按照生态学原则建立起来的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的新型社会关系,是有效地利用环境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新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目前我国已经有天津、广州、上海、宁波、昆明、成都、贵阳、长沙、扬州、威海、深圳、厦门等城市提出了建设生态城市的目标,并作了大量的探索,他们的经验值得其他城市借鉴。
城市生态环境保护是一项系统的社会工程,因此,只有树立生态城市的理念,协调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才能真正解决在城市化进程中遇到的生态环境问题。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