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力环流探究实验》说课稿全国实验说课大赛获奖案例.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072554 上传时间:2023-01-28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933.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热力环流探究实验》说课稿全国实验说课大赛获奖案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热力环流探究实验》说课稿全国实验说课大赛获奖案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热力环流探究实验》说课稿全国实验说课大赛获奖案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热力环流探究实验》说课稿全国实验说课大赛获奖案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热力环流探究实验》说课稿全国实验说课大赛获奖案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热力环流探究实验》说课稿全国实验说课大赛获奖案例.docx

《《热力环流探究实验》说课稿全国实验说课大赛获奖案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热力环流探究实验》说课稿全国实验说课大赛获奖案例.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热力环流探究实验》说课稿全国实验说课大赛获奖案例.docx

《热力环流探究实验》说课稿全国实验说课大赛获奖案例

《热力环流探究实验》说课稿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年2月第3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玻璃箱、有机玻璃箱、电加热器、低功率散热器、电子温度计、探针电子温度计、碳纤维细杆、蚊香、发烟片、冰块等。

 

 

(一)实验装置的自主设计与改进,便于操作,提高了实验直观性和实验效率

热力环流原理中气流运动与等压面的空间耦合分布,比较抽象,学生难以建立正确的知识空间模型。

而实验教学法可以帮助学生使抽象概念具象化。

本套实验装置和方案为学生和老师共同自主设计。

课前,地理兴趣小组进行了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以及热力环流原理的内容学习。

基于实验操作过程中产生的问题,经师生讨论后,对实验装置进行了四次改进与创新。

(改进即教学)

 

(1)第一次实验与改进:

为保证课堂演示效果,地理小组先在实验室中按照教材所给方案进行实验验证。

实验过程:

用玻璃缸上部盖塑料薄膜,内部一侧放开水一侧放冰块,且将点燃的蚊香放入其中。

但开水的雾气弥漫了整个箱体,于是同学们把开水改为温水,同时增加冰块的量以加大温差。

但是烟雾浓度低,实验现象能观测,但不太明显。

有学生又想到在中间放置蜡烛的火苗,观察火苗的飘动方向以求更加直观的观测。

表1 首次实验过程中的问题与改进

发现的问题

改进措施

开水产生的水汽弥漫了整个玻璃箱

采用温水,减少水汽

温差小,难以观测

增加冰块,加大两侧温差

烟雾易消散

用火苗代替烟雾

 

实验结果:

实验过程中出现了水雾弥漫、烟雾太淡、火苗摆动幅度小等迹象。

而且火苗一会就把顶部的塑料薄膜给烤化了。

实验现象观测不太明显,效率不够高。

 

 

(2)第二次实验与改进:

当我们把第一次的复杂实验过程展示给大家时,引发了班级同学的课堂大讨论,学生的探究兴趣一下就被激发了。

有学生设想能否创新一套实验方案与装置,能在课堂教学中方便的应用呢?

为了学生这个伟大设想我们进行了相关探究后,产生了一个新的方案。

改进方案:

(学生针对前期探究中的问题总结:

箱体大、温差小、烟雾不明显等问题)采用轻便的有机玻璃箱;底部用镀锌铁皮造型固定,内置电发热板,中间增加带气孔的隔板,以增大温差和气流;底部有专门的放烟通道。

一侧放烟、加热,一侧放冰、不放烟。

打开可调节气孔,观察烟雾流动的方向。

表2 第二次实验过程中的问题与改进

发现的问题

改进措施

玻璃箱体积大、易碎、搬运难

采用有机玻璃箱,

尺寸缩小为:

长60x宽40x高50厘米

温差小,难以观测

箱体底部用镀锌板造型固定,内置电发热器。

中间使用隔板,隔板上下部各有一个可同步调节大小的气孔,使得气流更加集中。

烟雾少、易消散

用影视专业的发烟片代替蚊香,增大烟雾量

底部有内置的放烟通道,减少烟雾逃逸

温差不直观

加装液晶温度显示器

 

实验结果:

等两侧温差>5℃后,打开可调节的上下部气孔。

烟雾在打开水平通风口的一瞬间水平相向运动非常明显,使得实验过程缩短。

操作便捷,同时顶部增加照明设备,增强观测效果,实验取得成功。

 

 

(3)第三次实验与改进:

当我们把兴奋得新成果带到班级演示时。

烟雾在半分钟内充分扩散到两侧箱体后,水平相向运动就不太容易观测了,以至于有的同学还没看清楚,实验演示就结束了。

同时放烟、加热、加冰占用大量课堂时间,实验效率仍待提高,实际应用困难。

 

改进方案:

经小组充分讨论后,决定放弃传统烟雾的使用,采用在隔板的上下部开孔处挂上红色飘带,以便直观、持续的观察。

表3 第三次实验过程中的问题与改进

发现的问题

改进措施

有机玻璃箱体积大、仍较重,搬运较难

尺寸继续缩小为:

长50x宽20x高50厘米

烟雾充分扩散后难以观察

用红色飘带代替烟雾,经多次试验,底部开孔在距离底部12cm处最合适,高了则效果不明显,低了,则飘带易被加热器烤变形。

模型演示不贴合教材

使用两道隔板,分成三个独立空间,和教材原理模型一致,便于同学对照学习。

温度显示器有干扰项,温度感应不灵敏

加装探针式液晶温度显示器(实时温度精确到0.1℃)

铝铸电加热器高温易坏

改为150W低功率电箱除湿器

用电安全性不高

增加漏电保护开关

冰块不易保存

冰块可选择性使用或者不用

 

实验结果:

通电3分钟后,使两侧箱体间温差>5℃即可观测到飘带飘动的明显效果。

实现了持续、清晰、便捷的观测。

冰块可选择性使用或者不用,使得实验的局限性进一步减小。

装置尺寸缩小为:

长50x宽20x高50厘米,携带方便、操作简单、插电即用。

极大缩短了实验时间、提高了实验的效率。

更能适应高中地理高强度与高效率教学的实际,实验取得成功。

 

(4)第四次改进:

通过前面的改进过程,同学们进行科学探究的积极性被充分激发了。

又有同学提出能不能把等压面变化与气流运动状况进行融合演示。

于是,通过深挖教材、集思广益,我和同学们一起设计了结构简单、易于操作的:

“等压面演示系统”。

实验结果:

经过四次改进后,实验装置体积变小,质量变轻,演示的知识更加全面,既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与学习兴趣,又有利于学生知识空间模型的建立。

操作简单,使用方便,更能适应高中地理教学的高强度与高效率。

 

(二)新装备、新材料、新工艺的应用提高了实验的操作效率和可视化水平。

本实验采取创新实验的教学方法:

1.装置尺寸较小、携带方便、操作简单、插电即用。

极大缩短了实验时间、提高了实验的效率。

适应高中高强度的教学实际,使学生能更直观的建构热力环流中气流、气压及其分布与变化的空间知识模型。

2.有机玻璃、镀锌板易于切割、折弯加工。

3.飘带、探针式温度器的使用提高了可视性。

4.低功率散热器与漏电保护开关的使用优化了电路与热源,增强了安全性。

5.碳纤维杆的弹性、韧性好,适合反复操作。

6.冰块等实验耗材价格低廉、易于获得。

 

(三)相关知识的整合,促进学生知识体系建构和学科融合。

整个实验过程与高中物理(气压理论)等学科知识进行融合渗透,增强了地理实验的知识性、趣味性。

既丰富了知识内涵,又能培养学生综合分析事物的能力。

 

(1)热力环流原理:

冷热不均引起空气的垂直运动,导致同一水平面上的气压差异,进而引起空气水平运动(风)。

(2)大气中能量的传播方式:

传导、对流与辐射。

 

 

(1)学生通过实验探究,明确大气运动是由于冷热不均造成的,并深刻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与原理。

(2)通过实验过程中的设计、观察与改进,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意识和综合思维能力。

(3)通过“热力环流”实验探究,学会描述和解释特定区域的地理现象,如热岛环流、海陆风等,并说明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区域认知、人地协调观)。

 

 

(一)热力环流原理及过程

1.太阳辐射能的纬度分布不均,造成近地面高低纬度间的热量差异,这是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

2.由于地面冷热不均,导致空气垂直运动,近地面气温高的地方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形成低压,其对应的高空形成高气压;近地面气温低的地方空气冷却收缩下沉形成高压,其对应的高空形成低气压。

此时同一水平面上存在气压差异,使得气流从高压区流向低压区引发了空气的水平运动,从而形成热力环流。

(二)气压分布规律

同一水平面上,气压高处,等压面向上凸出;气压低处等压面向下凹陷。

高空气压分布状况和近地面气压分布状况相反。

(三)热力环流的应用:

海陆风、山谷风、城市热岛环流。

 

                                                                                                              

(1)课前:

(发现问题,改进装置) 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以及热力环流的含义及原理,由不同班级学生组成的地理兴趣小组对“热力环流”进行验证性实验设计和操作。

 

(2)课中:

(集体讨论,完善方案) 学生分组在不同班级进行展示性实验观察与讲解,探究热力环流的过程与原理。

进行课堂实验探究并不断提出改进措施,完善实验方案,完成探究主题。

(引导学生自主设计模拟实验,使学生经历相对完整、规范的科学研究过程,从实验方案设计到实验过程的观察、记录、操作实施,数据处理分析,最后撰写实验报告和汇报交流,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表4地理兴趣小组探究实验过程中的主要问题及对应的改进措施

过程中的问题

改进措施

温差小,难以观测

箱体底部用镀锌板造型固定,内置电发热器。

中间使用隔板,隔板上下部各有一个可同步调节大小的气孔,使得气流更加集中。

有机玻璃箱体积大、仍较重,搬运较难

尺寸继续缩小为:

长50x宽20x高50厘米

烟雾充分扩散后难以观察

用红色飘带代替烟雾,经多次试验,底部开孔在距离底部10cm出最合适,高了则效果不明显,低了,则飘带易被加热器烤变形

模型演示不形象

使用两道隔板,分成三个独立空间,和教材原理模型一致,便于同学对照学习。

温度显示器有干扰项,温度感应不灵敏

加装探针式液晶温度显示器

铝铸电加热器高温易坏

150W低功率电箱除湿器

用电安全性不高

增加漏电保护开关

冰块不易保存

冰块可选择性使用或者不用

演示探究不透彻

背面增加等压面演示系统

 

实验教学过程中:

首先演示受热均匀时气流与气压分布情况,然后通电加大两侧温差,通过对隔板上、下部气孔处红色飘带飘动方向的观察,标出气流运动方向,通过观察获取直观的认识,进一步理解热力环流原理。

明确热力环流形成过程:

冷热不均→空气的垂直运动→导致同一水平面上的气压差异→空气水平运动(风)。

并结合“等压面演示系统”分析气流运动、气压分布与等压面变化之间的关系,使学生更好的建立知识的空间模型。

 

(3)课后:

(知识迁移,探索新知)

探索新知:

通过实验探究理解热力环流原理。

并学以致用,分组探究海陆风、山谷风、城市热岛环流的形成原理。

 

 

(1)实验涉及高中地理核心重、难点知识;设计、制作难度较大,在多次的合作探究、改进过程中,提高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和严谨的科学态度,实验教学效果良好。

(2)‌通过不断改进实验要素(材料、工艺、装置),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力和综合思维能力。

并通过对城市热岛环流等案例的探究,了解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进而树立正确的人地协调观。

(3)‌实验是一个不断深入探究的过程,有学生对此实验还有要改进的想法,比如有同学提出能不能在两侧箱体内加装制冷片,以摆脱冰块的限制;有同学提出能否寻找一种非常灵敏的气压传感器,实时观测两侧气压变化,等等一些问题,留给我们无限的探索空间!

 

以上就是我们课程的全部内容,感谢各位专家的审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其它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