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杂粮产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76402 上传时间:2022-10-12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8.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杂粮产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小杂粮产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小杂粮产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小杂粮产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小杂粮产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杂粮产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docx

《小杂粮产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杂粮产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杂粮产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docx

小杂粮产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小杂粮产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关于小杂粮产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小杂粮是指生育期较短,种植面积较小,种植地域分散,种植方式特殊,有特种用途的禾谷类和豆类作物的总称。

我市小杂粮禾谷类主要有谷子、高梁、大麦、荞麦;豆类主要有绿豆、红小豆、黑豆,及油料作物芝麻等。

近年来,随着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和人均口粮消费数量的下降,粮食生产与消费结构正在发生较大变革,小杂粮由于风味独特和营养保健功能,受到人们的青睐。

与大宗粮食品种相比,小杂粮价格高、销路看好,又重新被人们所关注。

  一、我市小杂粮种植历史与生产现状

  小杂粮属于传统粮食作物,种植历史悠久。

因其抗旱耐瘠、管理粗放、产量较稳定、耐储藏,历史上被称作抗灾救灾作物,山丘地区农民历来有种植习惯。

据记载,建国前全市种植高粱、谷子等小杂粮面积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30%以上。

建国后,全市小杂粮种植面积最大年份是1955年,种植435万亩,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29%。

主要种植高粱、谷子、稷子、大麦、豌豆、绿豆、赤豆、豇豆、穇子等。

七十年代水利条件改善后,由于扩种高产作物,小杂粮种植面积大为缩减,至1983年只有50万亩。

1984年以后,小杂粮种植面积有所扩大,但多为零星种植和间作套种,1984年种植小杂粮58万亩,占整个粮食播种面积的5.28%,其中高粱占2.09%、谷子占2%,其他小杂粮占1.19%。

90年代以后,受种植业结构调整的影响,我市小杂粮又逐渐减少,至2008年小杂粮种植面积缩减到不足4万亩,为历史上种植面积最少的一年,其中稷子、穇子等几近绝迹。

近几年,小杂粮种植开始抬头,特别是优质绿色有机小杂粮受到人们的青睐,面积逐渐扩大。

至2014年,全市小杂粮种植面积已达11.3万亩,占粮食总播种面积的1%;总产近3万吨,占粮食总产的0.63%;平均单产260公斤,远低于全市粮食综合亩产420公斤的水平。

  

(一)全市小杂粮种植分布及品种情况

  谷子:

历史上全市各县区都有种植,特别是西北部等县大面积种植。

一般为旱地种植或作为旱作物接茬作物,利用它耐旱特性,节约用水增加口粮。

2014年全市共种植52611亩,平均单产307.6公斤/亩。

目前主要集中在XX县、沂水、苍山、平邑、沂南、莒南等县区山丘地带。

主要品种有济谷12、济谷15、济谷18、黄金谷、吨谷一号、吨谷二号、书香一号、书香二号、豫谷18、金穗谷、金谷1号、鲁谷10号、鲁谷16、鲁谷18、鸟不叼、千金谷等。

具体面积详见附表。

  绿豆:

几乎遍布每个县区,多种植于山岭地和跑水跑肥的漏砂旱地,是人们十分喜爱的作物之一。

2014年全市共种植20556亩,平均单产152.6公斤/亩。

主要集中在XX县、苍山、沂水、沂南、平邑、莒南、蒙阴等县。

主要品种有中绿1号、中绿2号、早熟一号、绿宝8号。

  红小豆:

面积比绿豆小,且种植零星分散。

2014年全市共种植7906亩,平均单产175公斤/亩。

除沂水、苍山、XX县在2000亩以上,其他县区均在200亩左右。

品种有中红2号、极品红小豆、冀红一号、京农8号、红珍珠、红宝石。

  高梁:

主要利用旱地、高排水田和水源不足秋闲田种植。

全市2014年共种植10925亩,平均单产227.3公斤/亩,主要集中在苍山、平邑、XX县、沂水、沂南、蒙阴等县。

品种有鲁粮2号、鲁粮3号、扫帚高梁、甜高梁、抗4。

  大麦:

耐瘠、耐旱、耐迟播,且比小麦早熟半个月的特点,茬口可早播半夏花生,主要分布在临沭、莒南两县。

其产品主要用作生产啤酒或食用。

2014年全市共计种植17750亩,平均单产358.5公斤/亩。

品种有鲁引二号、西引2号、杨司农三号、88-91。

  另外,还有黑豆、荞麦、豌豆、芝麻等,但面积均不足千亩。

黑豆品种有中华黑豆、八宝黑豆、黑青豆。

豌豆品种有白花小荚、白玉豌豆、中豌6号。

芝麻品种,有豫芝4号、豫芝18、太空三号。

  在粮食困难年份和粮食统购统销时期,小杂粮曾发挥了重要的抗灾救灾作用。

市场经济发育初期,由于其产量低,面积不断减少,但由于它有独特风味一直为我市农民群众利用。

各种小杂粮虽然面积小,总产量较少,但它的特殊利用价值无可替代。

分析认为,在人们消费观念逐渐改变和市场经济逐步形成的今天,面积将呈逐步扩大趋势。

  

(二)当前小杂粮产业化发展与品牌建设情况

  我市小杂粮产业化仍处于市场发育初期,但“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的运行模式得到有效推广。

一是形成了一批具有一定规模的优势特色小杂粮栽培基地。

其中规模较大的有XX县孙祖乡千亩小杂粮基地,XX县岸堤宝寿小米种植基地,XX县街道黄草坡千亩小米基地,XX县夏蔚镇6000亩小杂粮基地,XX县黄土沟谷子种植基地等。

二是注册了一批小杂粮专业合作社。

如,XX县黄草坡有机黄小米种植专业合作社、XX县孙祖有机小米专业合作社、XX县依汶镇桦林杂粮种植专业合作社、XX县宝寿小米种植专业合作社、XX县金宝珠专业合作社、XX县糯米湾杂粮合作社、XX县金谷谷物种植专业合作社、XX县祝家庄春谷种植专业合作社、XX县金谷穗小米种植合作社等。

三是发展小杂粮产业化龙头企业4家,分别是沂南孙祖小米有限公司,以加工孙祖小米为主,产品在青岛、济南设有专卖店;XX县正基制粉有限公司,以多种小杂粮为原料加工五谷杂粮粉;XX市乐丰食品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主要经营杂粮分装,注册“乐丰”、“丰之坊”品牌。

还有XX县九间棚农业科技园有限公司,主要经营各类绿色有机小杂粮。

  全市小杂粮品牌建设取得一定成效。

截止目前,全市认证“三品一标”小杂粮产品14个,其中XX县金宝珠专业合作社认证了谷子、绿豆、红小豆3个小杂粮无公害食品;XX县认证了小米、绿豆4个小杂粮绿色食品;XX县黄草坡小米种植专业合作社认证了一个有机食品;XX区江泉农牧产业发展有限公司认证谷子、绿豆、红小豆、黑豆、芝麻、豌豆6个有机农产品。

全市注册商标的小杂粮产品为XX县的“孙祖小米”;XX县的“山口红”小米;XX县的“黄草坡”牌有机黄小米,XX县的“正基牌”“五谷乡恋”杂粮制品、“豆豆荟”豆浆伴侣、五谷杂粮粥制品等十多个小杂粮品牌。

其中,“孙祖小米”2010年10月经国家农业部审定为农产品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三)小杂粮产量效益及加工销售情况

  各类小杂粮受产量和价格的影响,效益不均一。

从目前市场销售情况看,普通小杂粮价格多在6—7元,品牌杂粮可卖到双倍甚至三倍的价格。

从品种来看,谷子一般亩产值在3000元左右,绿豆在2000元左右,红小豆在1600元左右,其他杂粮类均在1000-1500之间。

杂粮类效益总体上比大宗粮食作物要高,但由于费工费时,所以种植面积并不大。

  产业化经营效益。

我市粮油综合批发市场的杂粮批发业务覆盖方圆200多公里地区,主要经营大户10多家,目前主要是购销东北产的绿豆、红小豆、薏米、豇豆和河北、山西等地产的小米,日平均销售量500吨左右,年销售量17.5万吨。

我市小杂粮总产不足3万吨,多以自产自销为主,小额贸易以农村集市自由交易为主。

部分加工企业积极开展对外销售业务,拓展销售渠道,主打生态品牌,取得了良好经济效益。

XX县东蒙集团与岱崮企业等龙头企业都建立了自己的原料生产基地、加工线和销售渠道,与农户签订合同进行订单式生产,取得良好种植效益。

  二、小杂粮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我市小杂粮生产、加工销售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生产方面:

一是种植规模小、分散经营。

多为零星种植、粗放管理、广种薄收,不利于机械化,用工多,成本高。

二是普遍沿用传统种植技术。

栽培品种大多是地方老品种,品种多乱杂,混杂退化严重,新品种新技术推广应用缓慢,致使单产水平不高,品质不纯,影响效益提高。

三是杂粮多种在山岭岗地,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差,产量低而不稳。

四是“三品一标”认证产品数量少,产业品牌小、弱、杂,缺乏市场竞争力。

  加工销售方面:

一是多数农民种植杂粮以自食为主,对外加工销售以原粮为主;二是分散种植增加了收购、流通难度,产后销售不畅。

大多为产地农贸市场或邻近县市贸易为主,批量外销还没有形成大的气候;三是加工企业少,设备水平低,加工技术落后。

现有的加工企业生产规模较小,产品档次也低,多为粗加工产品。

多数小杂粮加工企业只经过简单加工就把产品投放市场,现有的深加工产品附加值也低,远不能满足消费市场需求;四是信息网络不健全,全市开展网上营销的电商只有5家,市场信息传递慢,品牌意识差,宣传打造不够。

  三、小杂粮发展潜力

  一是发展前景广阔。

近年来,随着城乡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及国人的消费意识的转变,小杂粮及其加工制品以其营养丰富、风味独特、粮药兼用等特点愈来愈受到人们的青睐,消费需求增加,国内供给偏紧,市场价格走高,比较效益大幅提升。

  二是地理优势和资源优势明显。

小杂粮适应性广泛、耐旱耐瘠薄,可在丘陵山区和旱薄地上种植。

我市山丘旱地面积大,许多地方又有种植谷子、高粱、红小豆、绿豆等小杂粮的传统习惯,加上杂粮产地土壤和空气均未受到污染,生产过程纯净安全,极适宜发展多种绿色有机小杂粮。

  三是增产潜力较大。

过去传统种植小杂粮产量很低,和大宗粮豆相比,单产差距很大。

目前,随着品种改良,生产条件改善,只要施以科学管理,提高单产增加总产不仅可能而且潜力巨大,对于不断提高山丘地区粮食自给水平,保障我市粮食安全和粮食生产先进市地位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四、建议

  1、加强政府引导,树立“小杂粮大作为”的发展理念。

重视小杂粮生产,以市场为导向,把发展优质高效小杂粮作为主要粮食生产的重要补充措施来抓,切实把杂粮规划指导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深入调研小杂粮产业发展情况,研究制定扶持政策措施,积极引导农户种植小杂粮,以期促进我市小杂粮生产特色化、规模化、产业化。

坚持“做优、做精、做强”的目标,全力服务国家粮食安全大局。

  2、注重品牌创建,加快建设优势特色小杂粮基地。

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充分发挥土壤类型、田野小气候等资源优势,着力培育地域性产品,打造“生态沂蒙山、优质小杂粮”品牌。

着力开发有市场、有效益、有前景的特色品种,按照规范化、标准化和规模化种植,强化技术服务和综合管理,以开发品牌小杂粮为导向,加大资金投入,大力搞好原料基地建设,加强原料品种开发,引导生产向专业化、规模化方向发展。

  3、推广实用技术,搞好示范带动,充分挖掘小杂粮种植效益。

一是大力开发良种资源,加快小杂粮良种建设,做好地方品种提纯复壮和优良品种的`“引、育、繁、推”各个环节工作;二是搞好良种的配套栽培技术的研究组装,改粗放栽培为精细管理,加强环境保护和监测,推广应用有机肥和生物农药。

三是搞好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种植技能。

加快制定小杂粮栽培技术规程,指导区域小杂粮品种的科学种植。

积极搞好示范,以新品种、新技术为主要内容建立示范基地,把标准化技术推广作为基础性工作来抓,扩大新技术向周边地区辐射推广。

四是提高小杂粮生产机械化水平。

杂粮种植地块一般较小,不适宜大型农业机械操作,例如在谷子播种、收割、脱粒方面缺乏小型配套的农业机械。

建议研究开发一整套适合山区作业的耕地、播种、收割、脱粒等农业机械。

  4.拓展销售渠道,扩大市场份额。

组织引导农民发展订单生产。

鼓励学校、超市、企业同农民签订收购合同。

同时壮大小杂粮销售服务体系,培育流通中介组织和购销队伍,重点发展农民运销经纪人,充分发挥农民在开拓市场的积极作用。

还要加快小杂粮专业批发市场和市场信息网络建设,大力发展电商,开展网上营销,积极拓展外销市场。

  5.积极培育杂粮经营主体。

大力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发展模式,提高种植户抵御风险的能力。

支持合作社和种粮大户(家庭农场)承包土地,实现规模化种植和产业化经营,鼓励合作社实行“六统一”服务,即“统一整地播种、统一良种供应、统一配方施肥、统一病虫害防治、统一技术指导、统一营销服务”,实现标准化生产、品牌化经营。

扶持龙头企业,搞好小杂粮新产品研发,由初级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化,提高加工能力和产品档次,开发特色产品、名牌产品,满足不同层次的消费主体需求。

着力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