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月考试题生物 解析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055826 上传时间:2023-01-28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259.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月考试题生物 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月考试题生物 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月考试题生物 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月考试题生物 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月考试题生物 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月考试题生物 解析版.docx

《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月考试题生物 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月考试题生物 解析版.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月考试题生物 解析版.docx

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月考试题生物解析版

一、单选题

1.如图中甲是果酒和果醋发酵的装置图,乙是果酒和果醋制作发生的物质变化。

下列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用甲装置制作果酒时,要加入适量的酵母菌,且一直关紧阀a和阀b

B.用甲装置制作果醋时,发酵后期阀门a要关闭

C. 在缺氧条件下能发生乙图中的①②过程

D.过程③和④都需要氧气的参与,且反应场所相同

【答案】C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

甲是发酵装置,乙是果酒、果醋制作的实验原理,①是葡萄糖酵解形成丙酮酸的阶段,发生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②是酵母菌无氧呼吸的第二阶段,发生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③是有氧呼吸的第二、第三阶段,发生的场所是线粒体,④是醋酸菌发酵形成醋酸的过程。

【详解】甲装置中,阀b控制排气,阀a控制进气,制作果酒时应关闭阀a以创造缺氧环境,适时打开阀b几秒钟以排出产生的CO2,A错误;用甲装置制作果醋时,由于醋酸菌是好氧菌,因此发酵后期阀a要打开,B错误;乙图中的①是葡萄糖酵解形成丙酮酸,②是酵母菌无氧呼吸的第二阶段,是在缺氧条件下进行的,C正确;醋酸菌为原核生物,没有线粒体,所以有氧呼吸的场所只有细胞质基质,酵母菌为真核生物,进行有氧呼吸的场所为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D错误.ﻫ故选C.

2.关于果酒制作过程中的叙述正确的是()

A.先去烂籽粒和枝梗,再用清水冲洗污物

B. 发酵的温度维持在20℃最好

C.发酵过程中需要适时打开瓶盖放气,以防发酵瓶破裂

D.需要不断的充入氧气

【答案】B

【解析】

【分析】

1、参与果酒制作的微生物是酵母菌,其新陈代谢类型为异养兼性厌氧型。

果酒制作的原理:

 ﻫ

(1)在有氧条件下,反应式如下:

C6H12O6+6H2O+6O2

6CO2+12H2O+能量;              

(2)在无氧条件下,反应式如下:

C6H12O6

2CO2+2C2H5OH+能量。

ﻫ2、实验操作:

 

(1)材料的选择与处理:

选择新鲜的葡萄,榨汁前先将葡萄进行冲洗,除去枝梗。

 ﻫ(2)灭菌:

①榨汁机要清洗干净,并晾干。

②发酵装置要清洗干净,并用70%的酒精消毒。

 

(3)榨汁:

将冲洗除枝梗的葡萄放入榨汁机榨取葡萄汁。

 ﻫ(4)发酵:

将葡萄汁装入发酵瓶,要留要大约1/3的空间,并封闭充气口。

制葡萄酒的过程中,将温度严格控制在18℃~25℃,时间控制在10~12d左右,可通过出料口对发酵的情况进行及时的监测。

【详解】应先进行冲洗,再去除葡萄的枝梗,这样可减少杂菌污染,A错误;酵母菌繁殖的最适温度是20℃,使发酵装置的温度维持在20℃左右最好,B正确;发酵过程中不可打开瓶盖放气,防止打开瓶盖后杂菌侵入,只能拧松瓶盖放气,C错误;果酒制作过程中,应该先通气后密封,D错误。

故选B.

3.图甲是果醋发酵装置。

发酵初期不通气,溶液中有气泡产生;中期可以闻到酒香;后期接种醋酸菌,适当升高温度并通气,酒香逐渐变成醋香。

图乙中能表示整个发酵过程培养液pH变化的曲线是()

A.①B.②C.③D.④

【答案】B

【解析】

发酵初期,需向发酵罐中通入一定量的空气,此时酵母菌大量繁殖,分解较多的葡萄糖,产生大量二氧化碳和水,二氧化碳溶于水,pH下降,随着氧气的消耗,到发酵中期,酵母菌进行无氧呼吸产生较少的二氧化碳和酒精,pH稍上升,后期接种醋酸菌,适当升高温度并通气,醋酸菌大量繁殖,利用葡萄糖或酒精生成醋酸,pH迅速下降。

4.根据以下腐乳制作的流程图,判断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豆腐上长出毛霉→加盐腌制→加卤汤装瓶→密封腌制。

A. 毛霉为好氧菌,为避免其无氧呼吸,码放豆腐时要注意留出一定的缝隙

B.加盐腌制可以析出豆腐中的水分使之变硬,同时也能抑制微生物的生长

C.加卤汤、密封腌制过程中,毛霉不断增殖,并产生大量的酶,分解蛋白质

D. 用胶条密封瓶口时,最好将瓶口通过酒精灯的火焰,防止瓶口被污染

【答案】C

【解析】

【分析】

腐乳的制作:

1、原理:

(1)腐乳的发酵在多种微生物的协同作用下进行,其中起主要作用的是毛霉,它是一种丝状真菌,新陈代谢类型是异养需氧型;

(2)毛霉等微生物产生的蛋白酶可以将豆腐中的蛋白质分解成小分子的肽和氨基酸;脂肪酶可以将脂肪水解成甘油和脂肪酸。

2、流程:

3、注意的问题:

(1)腐乳发酵中杂菌的控制:

①事先用馒头放在温暖潮湿处培养毛霉,当馒头上长出青点(青霉菌落)、黄点(黄曲霉菌落)、红点(红曲霉菌落)时,及时用镊子和解剖针剔除,保留白毛让其生长黑色孢子;②消毒:

将豆腐块加热,杀死表面的微生物,防止其他微生物的干扰;③接种:

将上述馒头上的孢子弹在豆腐块上,并用灭菌后的食品袋罩上,放在适宜的温度下培养。

(2)腐乳制作所需豆腐的含水量及意义:

豆腐含水量以70%为宜.毛霉为异养需氧型真菌,若含水量过高,影响毛霉的有氧呼吸,豆腐不宜成块;若含水量过少,则不利于毛霉的生长,毛霉的代谢也离不开水.

(3)配制卤汤时酒量的控制:

加酒的目的之一是杀死微生物。

如果过少,达不到杀死微生物的目的,导致豆腐腐败;若过多,不但杀死了微生物,而且会因酒精度过高抑制了酶的活性,从而影响腐乳的成熟,同时还会因酒精含量过高而影响腐乳的风味,一般应控制在12%左右。

【详解】毛霉为好氧菌,为避免其无氧呼吸,码放豆腐时要注意留出一定的缝隙,A正确;加盐腌制一方面可以析出豆腐中的水分使之变硬,同时也能抑制微生物的生长,B正确;加卤汤、密封腌制,具有防腐杀菌的作用,同时使腐乳具有一定的香味,在此条件下毛霉不能生长增殖,C错误;用胶条密封瓶口时,最好将瓶口通过酒精灯的火焰,以防止瓶口被杂菌污染,D正确。

5.腐乳制作过程中,豆腐含水量、盐的用量、发酵温度和酒的用量等均会影响腐乳风味和质量.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豆腐含水量过高,腐乳不易成形

B. 加盐量过多,腐乳硬度会增大

C.前期发酵温度过低,腐乳“皮”不易形成

D.酒的用量过少,后期成熟时间延长

【答案】D

【解析】

【分析】

1、腐乳发酵中杂菌的控制:

 

①事先用馒头放在温暖潮湿处培养毛霉,当馒头上长出青点(青霉菌落)、黄点(黄曲霉菌落)、红点(红曲霉菌落)时,及时用镊子和解剖针剔除,保留白毛让其生长黑色孢子。

 

②消毒:

将豆腐块加热,杀死表面的微生物,防止其他微生物的干扰。

ﻫ③接种:

将上述馒头上的孢子弹在豆腐块上,并用灭菌后的食品袋罩上,放在适宜的温度下培养。

 ﻫ2、腐乳制作所需豆腐的含水量及意义:

豆腐含水量以70%为宜。

毛霉为异养需氧型真菌,若含水量过高,影响毛霉的有氧呼吸,豆腐不宜成块;若含水量过少,则不利于毛霉的生长,毛霉的代谢也离不开水。

 ﻫ3、配制卤汤时酒量的控制:

加酒的目的之一是杀死微生物。

如果过少,达不到杀死微生物的目的,导致豆腐腐败;若过多,不但杀死了微生物,而且会因酒精度过高抑制了酶的活性,从而影响腐乳的成熟,同时还会因酒精含量过高而影响腐乳的风味。

一般应控制在12%左右.

【详解】豆腐含水量应该为70%左右,若含水量过高,则腐乳不易成形,A正确;加盐量过多,会导致豆腐析出过多的水分,使腐乳硬度增大,B正确;腐乳“皮”是前期发酵时在豆腐表面生长的菌丝,前期发酵温度过低,腐乳“皮”不易形成,C正确;酒的用量过少,不足以杀菌,酒的用量过多,会使腐乳成熟时间延长,D错误。

故选D.

6.下列有关卤汤的描述,错误的是

A.卤汤是决定腐乳类型的关键因素

B.卤汤是由酒和各种香辛料配制而成的,酒的含量应控制在12%左右

C. 卤汤可以调制腐乳的风味,并有加强腐乳营养的作用

D.卤汤也有防腐杀菌作用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在腐乳制作过程中,前期发酵是相同的,只有后期成熟时因卤汤中香辛料的不同,而形成了腐乳的不同风味,且卤汤中酒的含量应该为12%左右.卤汤中的酒和香辛料都有杀菌作用,卤汤有调味作用,但不能增加营养.

考点:

腐乳的制作过程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对腐乳制作过程的理解和掌握,要求学生能结合新情景进行分析和判断。

7。

 关于测定亚硝酸盐含量实验操作的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泡菜制作需要配制盐水,其中盐与水的质量比为4:

1

B. 在盐酸酸化条件下,亚硝酸盐与对氨基苯磺酸发生重氮化反应形成玫瑰红色染料

C. 制备样品处理液,加入氢氧化铝乳液的目的是除去色素等杂质,得到澄清溶液

D. 泡菜腌制时间长短会影响亚硝酸盐含量,但温度和食盐的用量不影响其含量

【答案】C

【解析】

泡菜制作中盐与水比例为1∶4;在盐酸酸化条件下,亚硝酸盐与对氨基苯磺酸发生重氮化反应后,与N-1-萘基乙二胺盐酸盐结合形成玫瑰红色染料。

温度和食盐用量也会影响亚硝酸盐含量。

选C.

【考点定位】测定亚硝酸盐含量实验

8.下表格内容中,有错误的选项是(  )

检测物质或生物

检测方法

显示颜色变化

A

酒精

酸性重铬酸钾检测

灰绿色

B

亚硝酸盐

比色法

玫瑰红色

C

分解尿素的细菌

酚红指示剂检测法

红色

D

分解纤维素的细菌

刚果红检测法

红色变深

A. AB. BC. CD. D

【答案】D

【解析】

【分析】

1、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的实验中:

 ﻫ(1)检测CO2的产生:

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或使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由蓝变绿再变黄。

 ﻫ

(2)检测酒精的产生:

橙色的重铬酸钾溶液,在酸性条件下与酒精发生反应,变成灰绿色。

 

2、测定亚硝酸盐含量的原理:

在盐酸酸化条件下,亚硝酸盐与对氨基苯磺酸发生重氮化反应后,与 N-1—萘基乙二胺盐酸盐结合形成玫瑰红色染料,与已知浓度的标准显色液目测比较,估算泡菜中亚硝酸盐含量。

 ﻫ3、在培养基中加入刚果红,可与培养基中的纤维素形成红色复合物,当纤维素被分解后,红色复合物不能形成,培养基中会出现以纤维素分解菌为中心的透明圈,从而可筛选纤维素分解菌。

【详解】酒精可用酸性重铬酸钾溶液鉴定,溶液的颜色由橙色变成灰绿色,A正确;在盐酸酸化条件下,亚硝酸盐与对氨基苯磺酸发生重氮化反应后,与N1萘基乙二胺盐酸盐结合形成玫瑰红色染料,B正确;以尿素为唯一氮源的培养基中加入酚红指示剂,培养细菌,由于分解尿素的细菌合成的脲酶将尿素分解成氨,氨会使培养基的碱性增强,进一步使酚红指示剂变红,C正确;在培养基中加入刚果红,可与培养基中的纤维素形成红色复合物,当纤维素被分解纤维素的菌体分解后,红色复合物不在形成,会形成以菌落为中心的无色透明圈,D错误。

 ﻫ故选D.

9. 关于泡菜发酵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泡菜发酵过程中所产生的亚硝酸盐有致癌性,摄入过多对身体会造成伤害

B.煮沸泡菜盐水的目的是除去水中的氧气和杀灭盐水中的其他杂菌

C. 制作泡菜利用的菌种是乳酸菌,其代谢类型为异养厌氧型

D. 泡菜腌制时间过长,食盐用量过低,温度过高,都容易造成细菌大量滋生,亚硝酸盐含量增加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制作泡菜所用微生物是乳酸菌,实验原理:

(1)乳酸菌在无氧条件下,将糖分解为乳酸.

(2)利用乳酸菌制作泡菜的过程中会引起亚硝酸盐的含量的变化.

温度过高,食盐用量不足10%、腌制时间过短,容易造成细菌大量繁殖,亚硝酸盐含量增加。

一般在腌制10天后,亚硝酸盐的含量开始下降.

(3)测定亚硝酸盐含量的原理:

在盐酸酸化条件下,亚硝酸盐与对氨基苯磺酸发生重氮化反应后,与N﹣1﹣萘基乙二胺盐酸盐结合形成玫瑰红色染料,与已知浓度的标准显色液目测比较,估算泡菜中亚硝酸盐含量.

解:

A、泡菜发酵过程中所产生的亚硝酸盐有致癌性,摄入过多对身体会造成伤害,A正确;

B、煮沸泡菜盐水的目的是除去水中的氧气和杀灭盐水中的其他杂菌,B正确;

C、制作泡菜利用的菌种是乳酸菌,其代谢类型为异养厌氧型,C正确;

D、泡菜腌制时间过短,容易造成细菌大量繁殖,亚硝酸盐含量增加,D错误.

故选:

D.

考点:

制作泡莱.

10。

下列有关微生物发酵技术的叙述,错误的是

A. 传统的发酵过程受技术条件限制,通常不进行无菌操作

B. 成品腐乳表面的皮膜是由毛霉等真菌的菌丝形成的,对人体无害

C. 制备果酒、果醋和腐乳时,都是以建立种群优势作为发酵的基本条件

D. 果醋的制备可以建立在果酒发酵的基础上,也可以直接利用葡萄汁发酵

【答案】A

【解析】

传统的发酵过程受技术条件限制,通常也要进行无菌操作,A错误;成品腐乳表面的皮膜是由毛霉等真菌的生长,产生的菌丝进入豆腐块的深层而形成,对人体无害,B正确;制备果酒、果醋和腐乳时,建立的优势种群依次是酵母菌、醋酸菌、毛霉,以此作为发酵的基本条件,C正确;当氧气、糖源都充足时,醋酸菌将果汁中的糖分分解成醋酸,当氧气充足、缺少糖源时,醋酸菌可以先将酒精变为乙醛,再将乙醛变为醋酸,可见,果醋的制备可以建立在果酒发酵的基础上,也可以直接利用葡萄汁发酵,D正确。

11.下列有关于发酵技术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在氧气充足、缺少糖源时,醋酸菌将乙醇变为乙醛,再将乙醛变为醋酸

B 长期放置的酒表面会出现一层膜,这层膜是醋酸菌在液体表面繁殖形成的

C.泡菜腌制过程中,泡菜坛表面会长出一层白膜,这白膜是产膜酵母大量增殖形成的

D.腐乳最外部有一层致密的皮,这层皮就是由毛霉分泌的蛋白酶构成的

【答案】D

【解析】

【分析】

1、参与果醋制作的微生物是醋酸菌,其新陈代谢类型是异养需氧型。

果醋制作的原理:

当氧气、糖源都充足时,醋酸菌将葡萄汁中的果糖分解成醋酸.当缺少糖源时,醋酸菌将乙醇变为乙醛,再将乙醛变为醋酸。

 ﻫ2、腐乳的制作利用的微生物主要是毛霉,多种微生物参与了豆腐的发酵,如青霉、酵母、曲霉、毛霉等,其中起主要作用的是毛霉,毛霉等微生物产生的蛋白酶能将豆腐中的蛋白质分解成小分子的肽和氨基酸;脂肪酶可将脂肪水解为甘油和脂肪酸,这些小分子物质有利于人体的消化和吸收。

 ﻫ3、泡菜制作利用了乳酸菌的无氧呼吸,乳酸菌是严格的厌氧菌,泡菜制作不需要通气发酵。

【详解】当氧气和糖源都充足时,醋酸菌将葡萄糖分解成醋酸,在氧气充足、缺少糖源时,醋酸菌将乙醇变为乙醛,再将乙醛变为醋酸,A正确;长期放置的酒表面会出现一层膜,这层膜是醋酸菌在液体表面繁殖形成的,B正确;泡菜腌制过程中,泡菜坛表面会长出一层白膜,这白膜是产膜酵母大量增殖形成的,C正确;腐乳外部有一层致密的“皮”,这是前期发酵时毛霉在豆腐表面上生长的菌丝(匍匐菌丝),对人体无害,它能形成腐乳的“体”,使腐乳成形,D错误。

 ﻫ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了果醋、腐乳和泡菜制作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对生物学问题作出准确的判断。

12.下列有关传统发酵技术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制作果酒最快捷的途径是先制果醋,再制果酒

B.酿制果酒果醋所需酵母菌和醋酸菌的发酵底物、条件完全相同

C. 制作腐乳需利用毛霉产生的酶分解豆腐中的蛋白质等物质

D.制作果酒、果醋和腐乳过程都应防止微生物的生长繁殖

【答案】C

【解析】

【分析】

1、在利用酵母菌发酵时最好是先通入足够的无菌空气在有氧环境下一段时间使其繁殖,再隔绝氧气进行发酵;酒精发酵的最佳温度是在18℃~25℃,pH最好是弱酸性。

ﻫ2、醋酸菌好氧型细菌,当缺少糖源时和有氧条件下,可将乙醇(酒精)氧化成醋酸;当氧气、糖源都充足时,醋酸菌将葡萄汁中的糖分解成醋酸;醋酸菌生长的最佳温度是在30℃~35℃。

 ﻫ3、豆腐的主要营养成分是蛋白质和脂肪,都是大分子有机化合物,难以消化、吸收,毛霉、酵母菌等多种微生物分泌的蛋白酶,能将蛋白质分解成小分子的肽和氨基酸,脂肪酶可将脂肪分解成甘油和脂肪酸,在多种微生物的协同下,豆腐转变成腐乳。

【详解】制作果酒最快捷的途经是利用酵母菌进行发酵,A错误;酵母菌发酵底物是一般是葡萄糖,醋酸菌的发酵底物可以是葡萄糖,也可以是乙醇,B错误;毛霉等多种微生物分泌的蛋白酶,能将蛋白质分解成小分子的肽和氨基酸,脂肪酶可将脂肪分解成甘油和脂肪酸,C正确;制作果酒、果醋和腐乳过程都需要特定微生物的生长繁殖,果酒制备需要的菌种是酵母菌,果醋制备需要的菌种是醋酸菌,腐乳制备需要的菌种是毛霉,D错误。

 ﻫ故选C.

13.有关平板划线操作正确的是()

A.将接种环放在火焰上灼烧,直到接种环烧红

B. 打开含菌种的试管需通过火焰灭菌,取出菌种后需马上塞上棉塞

C. 打开皿盖,将沾有菌种的接种环迅速伸入平板内,划三至五条平行线,盖上皿盖

D. 经过培养,将在划线的第五区域看到单菌落

【答案】A

【解析】

【分析】

平板划线法是指通过接种环在琼脂固体培养基表面连续划线的操作,接种时菌液经过连续划线,由于线条末端细菌的数目比线条起始处要少,菌液中的菌体越来越少,最后得到由单个细菌繁殖而来的菌落.

【详解】A.实验开始之前首先需要对接种环进行灭菌处理,即将接种环在酒精灯火焰上灼烧直至烧红,A正确;

B打开含菌种的试管需通过火焰灭菌,取出菌种后需再次通过火焰,塞上棉塞才可,B错误;

C.接种时不能打开皿盖,而应将皿盖打开一条缝,将沾有菌种的接种环迅速伸入平板内,划三至五条平行线,盖上皿盖,C错误;

D.由于不知道菌种的起始浓度,因此不能确定一定是在划线的第五区域看到单菌落,可能在第三或第四区域就能看到单菌落,D错误。

14.可以作为硝化细菌碳源、氮源和能源的是

A.CO2、NH3、光能B.(CH2O)、N2、NH3ﻩC.CO2、NH3、NH3D.(CH2O)、NH3、N2

【答案】C

【解析】

硝化细菌能进行化能合成作用,利用氨氧化过程中释放的能量将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所以其碳源、氮源和能源分别是CO2、NH3、NH3.

15.微生物的实验室培养要进行严格的灭菌和消毒,以下理解不正确的是

A.灭菌是指杀灭环境中的一切微生物的细胞、芽孢和孢子

B.任何消毒方法一般都不能消灭微生物的孢子和芽孢

C.灼烧法灭菌主要对象是金属器具,也可以是玻璃器具

D. 常用灭菌方法有灼烧灭菌法、高压蒸汽灭菌法和紫外线灭菌法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灭菌是指使用强烈的理化因素杀灭环境中的一切微生物,包括芽孢和孢子,A正确。

消毒是使用较为温和的理化方法仅杀死物体表面或内部一部分对人体有害的微生物,不包括芽孢和孢子,B正确。

灼烧法灭菌主要对象时金属器具,也可以是玻璃器具,C正确。

常用灭菌方法有灼烧灭菌法、干热灭菌法和高压蒸汽灭菌法,D错误。

考点:

本题考查微生物实验室培养的灭菌和消毒方法,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

16.下列有关微生物分离、纯化及计数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常用富含纤维素的培养基富集培养纤维素分解菌

B.平板划线法通过连续划线将聚集的菌种分散并计数

C.稀释涂布平板法通过系列梯度稀释可将微生物分散

D.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微生物时,实验结果往往偏大

【答案】B

【解析】

【分析】

两种纯化细菌的方法的比较:

【详解】纤维素是纤维素分解菌的碳源,因此常用富含纤维素的培养基富集培养纤维素分解菌,A正确;平板划线法通过连续划线将聚集的菌种分散然后培养,但不能用于微生物的计数,B错误;稀释涂布平板法通过系列梯度稀释可将微生物分散并计数,C正确;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微生物时,会将死的微生物计数在内,导致实验结果往往偏大,D正确。

故选B.

17。

三个培养皿中分别加入10mL不同的培养基,然后接种相同的大肠杆菌样液.培养36小时后,计算菌落数,结果如下表.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培养皿

培养基成分

菌落数

琼脂、葡萄糖、N源、无机盐

35

琼脂、葡萄糖、生长因子、N源、无机盐

250

琼脂、生长因子、N源、无机盐

A. 该实验可以采用液体培养基培养微生物

B.该实验不可以采用平板划线法接种

C. Ⅰ和Ⅲ对照,说明大肠杆菌的生长需要生长因子

D.Ⅱ和Ⅲ对照,说明在自然界大肠杆菌生长过程中将葡萄糖作为唯一碳源

【答案】B

【解析】

根据表格分析,该培养基含有琼脂,为固体培养基,A错误;平板划线法接种只能用于分离菌种,对微生物进行计数,应采用稀释涂布平板法接种,B正确;Ⅰ与Ⅲ对照,说明大肠杆菌生长需要葡萄糖,但不能证明是否需要生长因子,C错误;Ⅱ和Ⅲ对照,自变量是有无葡萄糖,说明大肠杆菌的生长需要碳源如葡萄糖,但是不能说明葡萄糖是唯一的碳源,D错误。

【考点定位】微生物的培养

18.下表是关于对四种生物能源、碳源、氮源、新陈代谢类型的描述,其中正确的一组是()

硝化细菌

乳酸菌

根瘤菌

衣藻

能源

利用化学能

分解乳酸

固定N2

利用光能

碳源

CO2

糖类

糖类

CO2

氮源

NH3

N2

N2

NO3-

代谢类型

自养需氧型

异养厌氧型

异养需氧型

自养需氧型

 

A.硝化细菌与乳酸菌B. 乳酸菌与根瘤菌

C. 根瘤菌与衣藻D.硝化细菌与衣藻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从能源来看,乳酸菌和根瘤菌都是异养型生物,需糖类等有机物供能,硝化细菌是化能合成生物,可以利用氧化无机物产生的化学能,衣藻可以进行光合作用,故直接利用光能;从碳源看,硝化细菌与衣藻是自养型生物,可以直接利用大气中的CO2,乳酸菌和根瘤菌需要糖类等有机物;从氮源看,乳酸菌不能直接固定大气中的氮气,需要NH4+、NO3—;从代谢类型看,根瘤菌为异养需氧型,硝化细菌是自养需氧型,根瘤菌是异养需氧型,乳酸菌是异养厌氧型;D项正确.

考点:

本题综合考查了不同微生物的代谢类型及营养要求,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的能力。

19.下列有关利用稀释涂布平板法对土壤中微生物进行计数的相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相同稀释倍数的样液至少涂布三个平板才能保证结果的准确性

B. 将不同稀释度下计算的菌落数求平均值得到较为准确的菌落数

C.本实验需要做一个接种无菌水的对照组以提高实验结果的可信度

D. 土壤中真菌的数量比细菌的数量少,所以真菌的稀释倍数要比细菌小

【答案】B

【解析】

【分析】

活菌计数法:

 ﻫ ①原理:

当样品的稀释度足够高时,培养基表面生长的一个菌落,来源于样品稀释液中的一个活菌.通过统计平板上的菌落数,就能推测出样品中大约含有多少活菌。

 ﻫ②操作:

 ﻫa、设置重复组,增强实验的说服力与准确性。

 

b、为了保证结果准确,一般选择菌落数在30~300的平板进行计数. ﻫ③计算公式:

每克样品中的菌株数=(c÷V)×M,其中c代表某一稀释度下平板上生长的平均菌落数,V代表涂布平板时所用的稀释液的体积(mL),M代表稀释倍数。

【详解】相同稀释倍数的样液涂布至少三个平板,排除偶然误差,保证结果的准确性,A正确;在相同的稀释度下计算的菌落数(30—300)求平均数得到较为准确的菌落数,B错误;本实验需要做一个接种无菌水的对照组,排除实验中非测试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提高实验结果的可信度,C正确;土壤中真菌数量比细菌少,所以稀释倍数比细菌小,D正确.

​故选B.

20.分离土壤中尿素分解菌的实验操作中,无法分离得到尿素分解菌的原因最可能是

A.制备浸出液的土壤取自土壤的表层

B. 涂布前涂布器未在酒精灯外焰上灼烧灭菌

C. 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中添加尿素作为氮源

D.接种操作者的双手未用酒精棉进行消毒

【答案】C

【解析】

【分析】

1、实验流程:

土壤取样→样品的稀释→将稀释液涂布到以尿素为唯一氮源的培养基上→挑选能生长的菌落→鉴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