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高考语文江苏专用 第三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专题一 第三节 辨析文句意义与分析概括.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051142 上传时间:2023-01-28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33.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版高考语文江苏专用 第三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专题一 第三节 辨析文句意义与分析概括.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版高考语文江苏专用 第三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专题一 第三节 辨析文句意义与分析概括.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版高考语文江苏专用 第三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专题一 第三节 辨析文句意义与分析概括.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版高考语文江苏专用 第三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专题一 第三节 辨析文句意义与分析概括.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版高考语文江苏专用 第三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专题一 第三节 辨析文句意义与分析概括.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版高考语文江苏专用 第三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专题一 第三节 辨析文句意义与分析概括.docx

《版高考语文江苏专用 第三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专题一 第三节 辨析文句意义与分析概括.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版高考语文江苏专用 第三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专题一 第三节 辨析文句意义与分析概括.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版高考语文江苏专用 第三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专题一 第三节 辨析文句意义与分析概括.docx

版高考语文江苏专用第三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一第三节辨析文句意义与分析概括

辨析文句意义与分析概括

(时间:

45分钟 分值:

60分)

一、基础题组

1.[文本《张衡传》(略)]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张衡才华过人而不慕名利。

他年轻时到三辅一带游学,前往洛阳到太学观光学习,于是擅长写文章,通晓五经,贯通六艺。

公府屡次征召但拒不就任。

B.汉安帝命公车特地征召张衡为郎中,两次升迁为太史令。

汉顺帝时,张衡两次转任,又做了太史令之职。

由于不趋附达官显贵,多年得不到升迁。

C.张衡先后制作浑天仪、候风地动仪,著成《灵宪》《算罔论》等书籍。

候风地动仪能准确测定地震的方位,史官记载地震由此开始。

D.当时政治昏暗,中央权力下移,张衡向皇帝上书陈述这些事。

升为侍中后,直言进谏而得罪宦官。

任河间相时,逮捕、拘押奸党,政绩卓然。

解析 A项,强加因果,原文中,张衡“善属文”“通五经”“贯六艺”与游于三辅、观太学没有因果关系。

C项,曲解文意,“自此以后,乃令史官记地动所从方起”指“从此以后,朝廷就责成史官根据地动仪记载每次地震发生的方位”,并不是说“史官记载地震由此开始”。

D项,无中生有,“直言进谏”错误,张衡遭到宦官的诋毁是因为宦官们“恐终为其患”(终究害怕张衡成为祸患)。

答案 B

2.[文本《寡人之于国也》(略)]下列各句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面对梁惠王“民不加多”的疑问,孟子以“五十步笑百步”的寓言故事,揭示梁惠王“移民移粟”与邻国统治者治国不尽心,在实质上没有多少区别。

B.孟子指出,合理发展生产,使老百姓“养生丧死而无憾”是施行仁政的开端,是使民加多的初步措施,从而把“使民加多”的问题跟行王道联系起来。

C.从文中可以看出孟子王道思想的具体内容:

保证百姓的基本生存条件,发展蚕桑生产、家庭养殖、农业、商业,并且发展学校教育,促使百姓完善德行。

D.作者揭示了当时社会的不平等,驳斥统治者归罪于岁的推诿,告诫统治者要反省自己,革除虐政,施仁政,行王道。

这样,孟子从反面论证了自己的主张。

解析 解答此题,必须真正读懂原文,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主旨及写作技巧,然后找准每个选项对应的信息区,仔细辨析。

C项错误,文中并没有提到发展“商业”。

答案 C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3~5题。

(18分)

吴德基传

[明]宋濂

吴德基者,名履,婺之兰溪人也。

有司举于朝,为南康丞。

南康俗悍,其民以为丞儒者也,易之,德基自如。

数月皆周知其情伪,有所发擿,一县惊伏。

德基乃更以宽化之。

民有诉,召使前与语,弗加咄叱。

民或援丞裾相尔汝,弗责也。

县令周以中初至,召民转输至郡不得,躬至乡召之。

一民逸去,命卒笞之。

不肯伏,走入山,骂令曰:

“官当在县,何以至此为?

”令怒,吏卒因以语动令,欲诬一乡民图贿利,获六七人下狱,扃钥甚严。

德基计民无罪,自出巡狱,叱卒释之,卒以他辞解。

德基槌碎狱门遣之,曰:

“若无罪,还告父兄无恐。

”乃往告令,令怒,曰:

“民无道,众辱我,君乃释之,何轻我至是耶?

”德基曰:

“犯使君者一匹夫尔,其乡人何罪?

且法乃天子法,岂使君解怒具乎?

”令意惭,乃已。

入朝,擢知莱之潍州事。

民畜官驴四十匹,莱守核其孳息状,与籍不合,曰:

“驴当岁产驹,今几岁宜得几驹,乃何少也?

”欲责欺罔罪而征其偿。

诸县皆已勒民买驴,德基独戒民勿偿。

守怒,问德基:

“潍不偿驴,何辞也?

”德基曰:

“民实不欺妄,乌可责其偿?

国家富极海内,为吏者宜宣布德泽,为民除疾苦,宁少数匹驴耶?

”守语塞。

德基因画不便者数事,守不敢复言,并诸县已偿者皆罢之。

山东民愿以羊牛代秋税者,官从其言。

德基与民计,羊牛后有死瘠患,不如纳粟便,独收民粟。

他县牛羊送陕西,民驱走二千里,皆破家,郡以潍独完,令役千人部送邻县牛,德基列其不可,曰:

“有牛家送牛,虽劳不敢怨。

使人代之,脱道中牛死,谁当代偿耶?

”力争不奉命。

德基为吏,不求威名,以爱民为先,民感之。

居潍二年,召还。

潍民遮门抱其足泣拜,曰:

“自得吾父,潍民肤无笞瘢。

今舍我去,愿得只履事之,以慰我思!

德基至京师,遂谢事归。

濂为德基交甚狎,时亦致仕将归,呼德基谓曰:

“若愿受长者教乎?

”德基曰:

“唯,何以命之?

”濂曰:

“慎毋出户,绝世吏勿与交。

”德基至家,如濂戒,君子多其能受善言云。

(选自《宋学士全集》,有删改)

3.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表现吴德基“爱民”的一组是(  )(3分)

①德基自如 ②民有诉,召使前与语 ③德基独戒民勿偿

④不如纳粟便,独收民粟 ⑤潍民肤无笞瘢 ⑥德基至家,如濂戒

A.①②⑤B.①③⑥

C.②④⑤D.③④⑥

解析 筛选的依据是吴德基爱民,而①说的是吴德基不在意南康人对自己的轻视,⑥说的是吴德基辞官回家后接受了宋濂的劝告。

其余四项分别从吴德基的言行举动和潍州百姓境遇的好转角度表现其“爱民”。

答案 C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县令周以中征调乡民不成,反遭乡民斥骂,便施以刑罚,并罪及无辜,吴德基劝他不要滥用国法泄愤。

B.在吴德基看来,百姓未隐瞒官驴的繁殖数量,而莱守强令百姓偿驴,不合情理,违背了为吏之道。

C.县令役使千人代送邻县牛,吴德基认为其命不可从,因为牛在运送途中折损,会没有人代为赔偿。

D.作者与吴德基关系亲密,辞去官职的时间相近。

作者所言“慎毋出户”等,体现了对朋友的关爱。

解析 C项,开头的“县令”一词于原文无据。

从上下文来看,对话发生在郡守与吴德基之间,“令”指郡守命令吴德基代送邻县牛,并非“县令”之意。

“脱道中牛死,谁当代偿耶”是一个假设语气,假如牛半途死掉,赔偿的责任不好分配,并不是说“没有人代为赔偿”。

答案 C

5.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2分)

(1)民或援丞裾相尔汝,弗责也。

(4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民无道,众辱我,君乃释之,何轻我至是耶?

(4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吏者宜宣布德泽,为民除疾苦,宁少数匹驴耶?

(4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涉及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和省略句。

(1)“或”,代词,有的;“裾”,衣襟;“尔汝”活用为动词,称呼你我;“弗责也”省略了主语和宾语。

(2)“道”,道理;“众”,名词作状语,当众;“轻”,形容词用作动词,轻视;“何……耶”表疑问语气。

(3)“宣布”是古今异义词,句中的意思是“宣扬传布”;“宁……耶”是反诘语气,且前面省略了主语(国家或公家)。

答案 

(1)老百姓有人拉着吴德基的衣襟以你我相称,(吴德基)也不责怪(他们)。

(2)老百姓不讲道理,当众侮辱我,你竟然释放了他们,为什么轻视我到这般地步呢?

(3)做官的人应当宣扬传布恩德,为老百姓解除困苦,(国家)难道还缺少几头驴吗?

【参考译文】

吴德基,名履,是婺州兰溪人。

官吏把他举荐给朝廷,吴德基做了南康县丞。

南康民俗剽悍,当地百姓认为县丞是个读书人,心中轻视他,吴德基一如平常。

几个月后,吴德基全都了解了不法之徒的伪诈情况,进行揭发惩治,全县百姓都惊讶顺服。

吴德基就改以宽容感化他们。

百姓有打官司的,吴德基把他们叫到面前跟他们谈话,并不加以呵斥责骂。

老百姓有人拉着吴德基的衣襟以你我相称,(吴德基)也不责怪(他们)。

县令周以中刚到任,征召百姓往郡里转运东西未如愿,亲自到乡间征调。

一名乡民逃跑,县令命令差役用条杖打他。

乡民不肯屈服,逃入山中,骂县令说:

“做官应该在县衙,为什么到这里来呢?

”县令恼怒,差役们趁机用言语触动县令,想要诬陷这个乡民以此贪财谋利,捕获六七个人投进牢狱,锁紧狱门看押甚严。

吴德基考虑百姓没有罪过,亲自出巡牢狱,叱令狱卒释放他们,狱卒用其他理由辩解。

吴德基用木槌捣碎狱门遣散了乡民,说:

“你们没有罪,回去告诉你们的父老兄长不要害怕。

”然后就去告诉县令,县令很气愤,说:

“老百姓不讲道理,当众侮辱我,你竟然释放了他们,为什么轻视我到这般地步呢?

”吴德基说:

“冒犯您的人只是一个匹夫而已,他同乡的人有什么罪?

况且法律是天子制定的,难道是您排解愤怒的工具吗?

”县令心中惭愧,才作罢。

吴德基入朝,被提拔主管莱州府的潍州政事。

潍州百姓畜养了四十头官驴,莱州郡守核验官驴繁殖的状况,与官府记录不相符,说:

“官驴应当每年生驴驹,现今养了几年就应该获得几头驴驹,为什么却这么少呢?

”想要以欺骗蒙蔽之罪责罚养驴人,并且要索求补偿。

各县都已经勒令百姓买驴,唯独吴德基告诫百姓不要赔偿。

郡守发怒,问吴德基说:

“潍州不偿还驴子,有什么理由吗?

”吴德基说:

“老百姓确实没有欺骗官府,怎能责令他们偿还?

国家四海之内极为富足,做官的人应当宣扬传布恩德,为老百姓解除困苦,(国家)难道还缺少几头驴吗?

”郡守无话可说。

吴德基于是指点陈说几件于民不便的事情,郡守不敢再说话了,连已经偿还了驴子的各县也就此作罢。

山东百姓愿意用牛羊代替交纳秋季赋税,官府听从了他们。

吴德基与百姓商议,交纳的牛羊有瘦饿而死的后患,不如交纳粟米好,唯独潍州收取百姓的粟米。

别县征收牛羊要转送到陕西,老百姓驱赶着牛羊行走两千里远,都耗尽了家产,莱州郡唯有潍州得以保全,上级命令吴德基率领一千人运送邻县的牛,吴德基列举不可这样做,说:

“有牛的人家运送牛,虽然劳苦也不敢抱怨。

让别人代送邻县牛,如果途中牛死了,应当由谁代他们赔偿呢?

”竭力抗争不服从命令。

吴德基做官,不求出名,把爱护百姓做为首要事情,老百姓感激他。

在潍州任职二年,奉征召回朝。

潍县百姓堵住他的房门抱着他的脚哭泣下拜,说:

“自从遇到您这样的父母官,潍州百姓身上不再有杖打的瘢痕。

如今舍弃我们离去,希望得您一只鞋子供奉起来,来慰藉我们的思念!

吴德基回到京城,就托事辞官回家。

宋濂是德基非常亲近的朋友,当时也辞官将要回家,叫来德基告诉他说:

“你愿意接受长者的教诲吗?

”德基说:

“是,拿什么吩咐我?

”宋濂说:

“在家要谨慎,不要出家门,阻断与世上做官人的关系,不与他们交往。

”吴德基回到家,遵从宋濂的劝诫,有修养的人赞美他能够接纳善言。

二、综合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18分)

有唐赠太子少保崔公墓志铭

[唐]元稹

公讳

,字德长。

观察使崔衍状为南陵,会南陵赋钱三万,税输之户天地相远,不可等度,由是岁累逋负,人被鞭迫。

公始至,一旦命负担者三四人,悉以米盐醯①酱之具寘于担,从十数辈,直抵里中佛舍下,因召集老艾十余人与之坐。

遍谓里中:

“赋输之粗等者,吾不复问;贫富高下之大不相当,亟言之。

不言,罪且死;不实,罪亦死。

”既言之,皆笔于书,然后取所负米盐醯酱,饱所从而去。

又一里亦如之。

不数十日,尽得诸里所传书,因为户输之籍,有自十万钱而降于千百者,有自千百钱而登于十万者。

卒事悬于门,莫敢隐匿者,是岁前逋负尽入焉。

宣使骇异之,当去复留者凡七载。

歙州阙刺史,府中宾皆愿去,宣帅衍不遣去,以公摄理之,用能也。

累迁转运判官。

会朝廷始置两税使,俾之听郡县,襄州湖鄂之税皆莅焉。

公乃取一大吏,劾其赃,其余眇小不法者牒按之,所莅皆震竦。

岁余计奏,宪宗皇帝深嘉之。

会凤翔阙节度,宰相奏名皆不可,上曰:

“得之矣。

”以公为凤翔陇州节度观察处置使。

先是岐吴诸山多椽栎柱栋之材、薪炭粟刍之数,京师藉赖焉。

负气势者名为相市,实出于官;公则求者无所与。

由是负气势者相与皆怨恨,又无可为毁,乃扬言曰:

“以崔之峭削廉隘,好是非人,士众不愿久为帅。

”陛下一旦问宰相,予虽心知其不然,然亦惑于众口,卒不能坚辨上意,赖上仁圣不受谗,乃以公为河南尹。

理河南不旬月家家自谓有崔尹,卒吏无敢过其门。

识事者皆云:

“五十年无是尹都者。

”是岁七月抗疏云:

“臣七十当致仕。

”词意不可遏,朝廷嘉之。

近世未有心胆既强,声势方稳,而能自引去者。

明年春,暴疾薨于家。

予与公更相知善有年矣。

考公之所尚,仁孝友爱,内外死丧婚嫁之不能自持者,莫不己任之。

为理尚严明,勤于举察,胥吏辈始皆难于公,然而终卒无大过。

词色朗厉,若不可支梧②,然而下于己者,能以理决之,无不即时换己见。

此其所多也。

(节选自《元氏长庆集》卷五十四)

【注】①醯(xī):

醋。

②支梧:

抗拒,抵触。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赋输之粗等者,吾不复问     粗:

大略。

B.会朝廷始置两税使,俾之听郡县听:

听从。

C.负气势者名为相市,实出于官市:

购买。

D.又无可为毁,乃扬言曰毁:

指责。

解析 B项,听:

治理,管理。

答案 B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崔公任南陵县令,广泛调查民情,制定了合理的赋税标准并公之于众,解决贫富悬殊而赋税轻重很不相称的弊端,使无人敢隐瞒资产。

B.崔公为政有方,宣州观察使重用其能,让他留任多年,歙州刺史空缺,让他代理。

皇上嘉许他监察税务之功,凤翔节度空缺,皇上亲自选用他出任。

C.崔公任河南尹深受百姓爱戴,却上疏直言自己年已七十,应当退休。

他态度坚定,无法劝阻。

近代以来,退休的官员在胆略、声望上无人能与他相比。

D.崔公仁孝友爱,内外亲戚无力操办婚丧嫁娶,都由他承担。

他治理崇尚严明,勤于考核官员,属吏虽起初感到在他治下为官不易,但最终无大过错。

解析 C项,应为“近代以来,(官员)从未有像他这样胆略正强,名望气势正稳,却能自己引退的”。

答案 C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

(1)税输之户天地相远,不可等度,由是岁累逋负,人被鞭迫。

(4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公乃取一大吏,劾其赃,其余眇小不法者牒按之,所莅皆震竦。

(4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应缴纳赋税的民户(的贫富情况)相差很远,无法让他们公平分担,因此拖欠的赋税连年累积,百姓被鞭刑追偿。

(2)崔公就选了一名大官,揭发了他贪赃的罪行,对其余违法的小官立案查处,所到之处官员都很惊恐。

9.对于负气势者的“扬言”,元稹为什么“心知其不然,然亦惑于众口”?

请简要说明。

(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心知其不然”是因为元稹了解事情缘由及崔公为人,但“惑于众口”是因为负气势者众口一词,借口又貌似有理。

【参考译文】

崔公名

,字德长。

观察使崔衍委任他为南陵县令,适逢南陵征收赋税钱三万,应缴纳赋税的民户(的贫富情况)相差很远,无法让他们公平分担,因此拖欠的赋税连年累积,百姓被鞭刑追偿。

崔公刚到任,一天让三四个挑夫,把米盐醋酱等全放在担子里挑着,带着十多个随从,径直到乡里的佛寺前,于是召集来十多个年过五十的老人坐在一处。

遍告乡里说:

“缴纳的赋税与应缴的数量大略相等的人家,我就不再追问了;贫富悬殊、赋税负担轻重很不相称的,赶快说出来。

如果不说,将是死罪;说的不合实情,也是死罪。

”说完之后,就把情况记录下来。

之后取出带来的那些米盐醋酱等,设宴招待大家吃饱后再离去,又到了一乡也是如此办理。

不到十几天,收齐了各乡所记录的情况,编制了各户缴纳赋税标准的登记,百姓承担的赋税有的从十万钱减少到千百钱,也有的从千百钱增加到十万钱。

编制完成后把公文挂到城门上公示,没有人再敢隐瞒资产人口情况少缴纳赋税了,这一年内,把先前所拖欠的赋税全都征收入库了。

宣州观察使对此感到很惊异,崔公任职期满应离任,又被留任,共任职七年。

歙州刺史缺任,观察使府中的官吏都想去补任,宣州观察使没有委任他们,让崔公代理管辖,这是任用他的才能。

多次升迁担任转运判官。

适逢朝廷开始设置两税使,使之管理郡县,所以崔公前往襄州湖鄂等地监察税务。

崔公就选了一名大官,揭发了他贪赃的罪行,对其余违法的小官立案查处,所到之处官员都很惊恐。

年末时核计上奏,宪宗皇帝非常赞赏他。

适逢凤翔节度使缺任,宰相提名的人选都不被认同,皇上说:

“有了合适的人选了。

”任命崔公为凤翔陇州节度观察处置使。

此前岐山吴山等地盛产可做椽子、栏杆、支柱及栋梁(建造房屋)的木材以及柴薪木炭、粮食、草料之类,京城所需皆依靠此地供给。

有权势的人名义上是购买,实际是由(产地)官府供应,崔公对来索要的人一概不给。

因此有权势的人全都怨恨他,但又找不到可以指责他的地方,就散布谣言说:

“因为崔

的苛刻褊狭,喜欢说别人的对错,所以士卒们不愿意他久为将帅。

”陛下有一天就此事问宰相,我虽然心中知道这不对,然而也被众口一词蛊惑,最终未能坚持为他分辨以助皇上明察,幸好皇上仁德圣明不听信谗言,就任命崔公为河南府尹。

崔公治理河南不满一月,百姓家家都说自从有了崔尹之后,兵士官吏们不敢登门骚扰。

熟知政事的人都说:

“五十年来从未有过像这个府尹这么好的。

”这年七月崔公上疏直言说:

“我已七十岁了,应当退休。

”言辞坚定,无法劝阻,朝廷嘉许他的行为。

近代以来从未有过像他这样胆略正强,名望气势正稳,却能自己引退的。

第二年春天,因突发疾病在家中去世。

我和崔公相知交好多年了。

考察崔公所崇尚的,是仁义、孝道、友情、爱心,内外亲戚如有婚丧嫁娶无力自己操办的,没有不是由他来承担的。

为官治理崇尚严格明察,勤于考核官员,下属官吏们开始时都感到在崔公治下难以为官,但最终都没有犯大的过错。

崔公言语神态严厉,好像不可抗拒,然而对比自己地位低的人,能以说理来分辨的,他没有不立即改变自己意见的。

这就是他被人称赞之处。

(2017·江苏东海二中高三第一次学情调研)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18分)

何氏仆录

毛奇龄

邑①何氏仆方相。

何氏两世入御史台,家富。

相效犬马走,积赐钱若干缗。

何氏中落,出诸仆。

相亦以例出,乃发前所赐钱营贩。

耗敝筋力,凡数岁,贸田园若干。

忽谓其弟曰:

“吾,何氏仆也,将老何氏矣。

虽然,予固方氏子,予不可不为人后。

予弟有子,当后予!

”削木,著名字,如既死者,予羡财若干;而以身与田园归何氏焉。

王师②渡浙江,江上军溃,兵入城,何氏谋走避,而难守者,谓:

“相卫家人出城,己主守可乎?

”相曰:

“不然。

郎虽贫,广额丰颐,又何氏也,为众所耳目,恐死,死则家人谁主者?

卫家人者,郎也。

以辎从、第宅、器仗责奴已矣。

”叩头别。

城破,诸坊人凡以仆守家,而告其主所者释之。

相不告,死。

齐于氏③曰:

“江上军溃时,军无守者,而相独为何氏守其家,可不哀乎?

凡人,进事人,退则亦自爱其身。

向使相既出,自营其余财,终老于外,谁则厌之?

又或者好言致主,指画慷慨,其忠诚似亦可信;及一旦有急,而阴鬻其事;甚或予敌以主者,悲哉!

闻方相,亦少愧矣!

(选自《西河集》卷一一八)

【注】①邑:

浙江萧山,与作者同邑。

②王师:

指清军。

③齐于氏:

作者的号。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何氏仆也,将老何氏矣老:

终老。

B.予弟有子,当后予后:

后人。

C.退则亦自爱其身爱:

爱惜。

D.及一旦有急,而阴鬻其事鬻:

出卖。

解析 B项,“予弟有子,当后予”,结合句意,应该译为动词词性,译为“做……后人”。

选项“后人”名词,不合适。

答案 B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方相削了块木牌,写下自己的名字,表示在方家,自己如同已经死了一样。

B.何家因家道中落,遣散仆人。

几年后,方相却带着所买的田园返回了何家。

C.清军入城,何家主人难以守护家院,就与方相商量,责成方相留下看护。

D.方相认为何氏相貌不凡,又是世家大族,会被众人关注,性命难保。

解析 C项,根据文本内容“不然。

郎虽贫,广额丰颐,又何氏也,为众所耳目,恐死,死则家人谁主者?

卫家人者,郎也。

以辎从、第宅、器仗责奴已矣。

”可知,是方相自己要求留下。

答案 C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

(1)相亦以例出,乃发前所赐钱营贩。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城破,诸坊人凡以仆守家,而告其主所者释之。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方相也按例(或:

照例、按照规定)离开何家,就拿出以前所赏赐的钱经商(或:

做生意、经营买卖货物的事)。

(2)城被攻破,众街坊家中凡是让仆人看家,仆人又告诉清军自己的主人在哪里的,清军就放了那仆人。

13.作者刻画了一个“忠诚”的仆人形象,用意是什么?

简要概括。

(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文本内容的分析与筛选信息。

由于是文言文,理解句意才容易筛选信息,本题难度偏大。

根据题干刻画了一个“忠诚”的仆人形象的用意,需要结合作者的人生经历,和创作背景分析。

讽刺守兵逢敌即溃,不能像方相守护何家而死一样捐躯。

批评那些平时说话慷慨、看似忠诚,临事却投敌卖主的人。

答案 

(1)讽刺守兵逢敌即溃,不能像方相守护何家而死一样捐躯。

(2)批评那些平时说话慷慨、看似忠诚,临事却投敌卖主的人。

【参考译文】

本县何家有个仆人叫方相。

何家两代担任御史,家中富有。

方相尽力服侍主人,积存了若干贯赏钱。

何氏家道中落后,将众仆人遣散。

方相也按例离开何家,就拿出以前的赏钱经商。

耗费精力经营,总共才几年,就买了几处田园。

突然有一天,对他的弟弟说:

“我是何家的仆人,打算在何家终老。

虽是这么说,我原是方家的子孙,不可不确立后嗣。

你有儿子,应该给我做儿子!

”就削了一块木牌,写上了名字,好像自己已死的样子,留下一些剩余的钱;而把自己和田园一起回归何家。

清兵渡过钱塘江,江上守军一触即溃,清兵即将进城。

何家主人打算逃走避难,一时难以找到看守家里的人,就说:

“方相保护家人出城,我主持护家之事如何?

”方相说:

“不对。

您虽穷了,但是额头宽阔、双颊丰满,又姓何,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