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小论文范文.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041870 上传时间:2023-01-28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2.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数学小论文范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数学小论文范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数学小论文范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数学小论文范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数学小论文范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数学小论文范文.docx

《数学小论文范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数学小论文范文.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数学小论文范文.docx

数学小论文范文

小学数学小论文范文

呵呵,5年级学什么数学啊,也太简单了,没啥可写的,还论文。

呵呵,你们领导这不难为人吗?

随便找一个,网上很多把循环小数化成分数的方法,可以用移动循环节的过程来推导,也可以用无限递缩等比数列的求和公式计算得到。

下面我们运用猜想验证的方法来推导。

(一)化纯循环小数为分数大家都知道:

一个有限小数可以化成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

那么,一个纯循环小数可以化成分母是怎样的分数呢?

我们先从简单的循环节是一位数字的纯循环小数开始。

,它们的分母可以写成几呢?

想一想:

可能是10吗?

[email protected]

,[email protected]

;可能是8吗?

不可能。

因为1/[email protected]

,[email protected]

;那么,可能是几呢?

[email protected]

/8,[email protected]

/8,所以分母可能是9。

下面我们来验证一下自己的猜想:

[email protected]

计算结果说明我们的猜想是对的。

那么,所有循环节是一位数字的纯循环小数都可以写成分母是9的分数吗?

让我们根据自己的猜想,[email protected]

,它们的分母又可以写成多少呢?

想一想:

可能是100吗?

不可能。

,[email protected]

不可能。

,[email protected]

;可能是多少呢?

[email protected]

/98,[email protected]

〈13/98,所以分母可能是99。

是否正确,还需验证一下。

;[email protected]

验证结果说明我们的猜想是正确的。

那么,所有循环节是两位数字的纯循环小数都可以写成分母是99的分数吗?

让我们再运用猜想的方法,[email protected]

现在,你能推断出循环节是三位数字的纯循环小数化成分数的方法吗?

因为循环节是一位数字的纯循环小数化成分数时,用9作分母,循环节是两位数字的纯循环小数化成分数时,用99作分母,所以循环节是三位数字的纯循环小数化成分数时,我们猜想是用999作分母,分子也是一个循环节组成的数。

让我们再来验证一下,如果这个猜想也是正确的,那么,我们就可以依次推下去了。

附图{图}实验证明:

我们的猜想是完全正确的。

照此推下去,循环节是四位数字的纯循环小数化成分数时,就要用9999作分母了。

实践证明也是正确的。

所以,纯循环小数化成分数的方法是:

用9、99、999……这样的数作分母,9的个数与循环节的位数相同;用一个循环节所组成的数作分子;最后能约分的要约分。

二、化混循环小数为分数我们已经运用猜想验证的方法研究过怎样化纯循环小数为分数,再用这种方法研究一下怎样化混循环小数为分数。

还是先从较简单的数入手,如:

附图{图}……这样循环节只有一位数字的混循环小数化成分数时,分子、分母分别有什么特点呢?

这样想:

一个混循环小数有循环部分,还有不循环部分,能否将它改写成一个纯循环小数与一个有限小数的和,然后再化成分数呢?

让我们试试看。

附图{图}观察以上过程,你能看出循环节只有一位数字的混循环小数化成的分数有什么特点吗?

很容易看出:

它们的分母都是由一个9与几个0组成的数。

再仔细观察可以发现:

0的个数恰好与不循环部分的数字个数相同。

它们的分子有什么特点呢?

不难看出:

它们的分子都比不循环部分与第一个循环节所组成的数要小。

到底小多少呢?

让我们算一算:

(1)21-19=2

(2)543-489=54(3)696-627=69细心观察不难看出:

分子恰好是一个比不循环部分与第一个循环节所组成的数少一个由不循环部分的数字所组成的数。

这个规律具有普遍性吗?

让我们运用以上的规律把附图{图}化成分数,验证一下它的正确性。

附图{图}验证:

352/1125=352÷1125=0.312888……验证的结果是完全正确的。

那么,循环节是两位数字的混循环小数化成的分数,分子、分母是否也有这样的规律呢?

分子是由一个比小数的不循环部分与第一个循环节所组成的数少一个不循环部分的数字所组成的数;分母是由9和0组成的数,0的个数与不循环部分的数字个数相同,9的个数与一个循环节的数字个数相同。

让我们按照猜想的方法试把附图{图}化成分数,然后再验证一下。

附图{图}实践证明,我们的猜想是正确的。

那么,循环节是三位数、四位数……的混循环小数是否也能按照这样的方法化分数呢?

让我们把附图{图}化成分数后,再验证一下附。

初中数学小论文范文

在国家教委制订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数学教学大纲(试用)》中,第一次使用

了“数学素养”一词,成为全国中学数学教师的热门话题之一。

数学素养是人所必备的素养。

人们在社会活动中,逐渐积累着对于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认

识,没有这种素养,人类就不会记数,不会排序,不会测量,不会分配,社会也就不可能发

展,就没有现代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数学素养是民族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术和身体心理这四项素

质的各个方位及其成分、因素,都要通过量化才能得以充分展示,并且变得更有标准、可操

作、可测量、可评价。

数学图形是物质世界和人类文化相结合的一种完善形式。

数学语言是全人类共同使用并可以

传授给机器人的一种交流手段。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思维是数学灵魂,在运用数学思想、数

学方法去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着人的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数学素养的结构是多方位的,基本的有下列四个:

1.知识技能素养。

2.逻辑思维素养。

3.运

用数学素养。

4.唯物辩证素养。

数学素养除了具有素质的一切特性以外,还具有以下特性:

1.精确性。

2.思想性。

3.并

发性。

4.有用性。

我国建国以来,民族素质和数学素养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中国学生的数学素养也已为世人

所公认。

根据国际教育评估协会1992年的报告,在参加数学测试的21个国家或地区中,我国以总平

均80分的成绩荣居榜首。

此外,我国中学生在国际奥林匹克数学中连获冠军,有时竟囊括

全部金牌,我们还拥有一批数学尖子。

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需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一)面向全体学生。

(二)突出基本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

(三)抓住培养思维能力这一数学教学的核心。

(四)注重运用数学。

数学小论文5篇

我只能帮你一篇

数学论文“神奇的莫比乌斯圈”

莫比乌斯圈是一种只有一个面,一条线的曲面。

数学历史上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

有人曾提出,先用一张长方形的纸条,首尾相粘,做成一个纸圈,然后只允许用一种颜色,在纸圈上的一面涂抹,最后把整个纸圈全部抹成一种颜色,不留下任何空白。

这个纸圈应该怎样粘?

许多人绞尽脑汁也没有想出来,他们觉得:

如果是纸条的首尾相粘做成的纸圈有两个面,势必要涂完一个面再重新涂另一个面,不过这样就不符合涂抹的要求了。

对于这样一个看来十分简单的问题,数百年间,曾有许多科学家进行了认真研究,结果都没有成功。

后来,德国的数学家莫比乌斯对此发生了浓厚兴趣,他长时间专心思索、试验,也毫无结果。

有一天,他被这个问题弄得头昏脑涨了,便到野外去散步。

新鲜的空气,清凉的风,使他顿时感到轻松舒适,但他头脑里仍然只有那个尚未找到的圈儿。

一片片肥大的玉米叶子,在他眼里变成了“绿色的纸条儿”,他不由自主地蹲下去,摆弄着、观察着。

叶子弯曲着耷拉下来,有许多扭成半圆形的,他随便撕下一片,顺着叶子自然扭的方向对接成一个圆圈儿,他惊喜地发现,这“绿色的圆圈儿”就是他梦寐以求的那种圆圈。

数学中的知识,很多都来自生活

初一数学小论文范文

数学小论文一关于“0”0,可以说是人类最早接触的数了。

我们祖先开始只认识没有和有,其中的没有便是0了,那么0是不是没有呢?

记得小学里老师曾经说过“任何数减去它本身即等于0,0就表示没有数量。

”这样说显然是不正确的。

我们都知道,温度计上的0摄氏度表示水的冰点(即一个标准大气压下的冰水混合物的温度),其中的0便是水的固态和液态的区分点。

而且在汉字里,0作为零表示的意思就更多了,如:

1)零碎;小数目的。

2)不够一定单位的数量……至此,我们知道了“没有数量是0,但0不仅仅表示没有数量,还表示固态和液态水的区分点等等。

”“任何数除以0即为没有意义。

这是小学至中学老师仍在说的一句关于0的“定论”,当时的除法(小学时)就是将一份分成若干份,求每份有多少。

一个整体无法分成0份,即“没有意义”。

后来我才了解到a/0中的0可以表示以零为极限的变量(一个变量在变化过程中其绝对值永远小于任意小的已定正数),应等于无穷大(一个变量在变化过程中其绝对值永远大于任意大的已定正数)。

从中得到关于0的又一个定理“以零为极限的变量,叫做无穷小”。

“105、203房间、2003年”中,虽都有0的出现,粗“看”差不多;彼此意思却不同。

105、2003年中的0指数的空位,不可删去。

203房间中的0是分隔“楼

(2)”与“房门号(3)”的(即表示二楼八号房),可删去。

0还表示……爱因斯坦曾说:

“要探究一个人或者一切生物存在的意义和目的,宏观上看来,我始终认为是荒唐的。

我想研究一切“存在”的数字,不如先了解0这个“不存在”的数,不至于成为爱因斯坦说的“荒唐”的人。

作为一个中学生,我的能力毕竟是有限的,对0的认识还不够透彻,今后望(包括行动)能在“知识的海洋”中发现“我的新大陆”。

数学小论文二各门科学的数学化数学究竟是什么呢?

我们说,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一门科学.它在现代生活和现代生产中的应用非常广泛,是学习和研究现代科学技术必不可少的基本工具.同其他科学一样,数学有着它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我们认识它的过去,就是为了了解它的现在和未来.近代数学的发展异常迅速,近30多年来,数学新的理论已经超过了18、19世纪的理论的总和.预计未来的数学成就每“翻一番”要不了10年.所以在认识了数学的过去以后,大致领略一下数学的现在和未来,是很有好处的.现代数学发展的一个明显趋势,就是各门科学都在经历着数学化的过程.例如物理学,人们早就知道它与数学密不可分.在高等学校里,数学系的学生要学普通物理,物理系的学生要学高等数学,这也是尽人皆知的事实了.又如化学,要用数学来定量研究化学反应.把参加反应的物质的浓度、温度等作为变量,用方程表示它们的变化规律,通过方程的“稳定解”来研究化学反应.这里不仅要应用基础数学,而且要应用“前沿上的”、“发展中的”数学.再如生物学方面,要研究心脏跳动、血液循环、脉搏等周期性的运动.这种运动可以用方程组表示出来,通过寻求方程组的“周期解”,研究这种解的出现和保持,来掌握上述生物界的现象.这说明近年来生物学已经从定性研究发展到定量研究,也是要应用“发展中的”数学.这使得生物学获得了重大的成就.谈到人口学,只用加减乘除是不够的.我们谈到人口增长,常说每年出生率多少,死亡率多少,那么是否从出生率减去死亡率,就是每年的人口增长率呢?

不是的.事实上,人是不断地出生的,出生的多少又跟原来的基数有关系;死亡也是这样.这种情况在现代数学中叫做“动态”的,它不能只用简单的加减乘除来处理,而要用复杂的“微分方程”来描述.研究这样的问题,离不开方程、数据、函数曲线、计算机等,最后才能说清楚每家只生一个孩子如何,只生两个孩子又如何等等.还有水利方面,要考虑海上风暴、水源污染、港口设计等,也是用方程描述这些问题再把数据放进计算机,求出它们的解来,然后与实际观察的结果对比验证,进而为实际服务.这里要用到很高深的数学.谈到考试,同学们往往认为这是用来检查学生的学习质量的.其实考试手段(口试、笔试等等)以及试卷本身也是有质量高低之分的.现代的教育统计学、教育测量学,就是通过效度、难度、区分度、信度等数量指标来检测考试的质量.只有质量合格的考试才能有效地检测学生的学习质量.至于文艺、体育,也无一不用到数学.我们从中央电视台的文艺大奖赛节目中看到,给一位演员计分时,往往先“去掉一个最高分”,再“去掉一个最低分”.然后就剩下的分数计算平均分,作为这位演员的得分.从统计学来说,“最高分”、“最低分”的可信度最低,因此把它们去掉.这一切都包含着数学道理.我国著名的数学家关肇直先生说:

“数学的发明创造有种种,我认为至少有三种:

一种是解决了经典的难题,这是一种很了不起的工作;一种是提出新概念、新方法、新理论,其实在历史上起更大作用的、历史上著名的正是这种人;还有一种就是把原来的理论用在崭新的领域,这是从应用的角度有一个很大的发明创造.”我们在这里所说的,正是第三种发明创造。

.。

数学小论文范文

我自己写的,你可以借鉴一下黄金分割对于“黄金分割”大家应该都不陌生吧!

由于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研究过正五边形和正十边形的作图,因此现代数学家们推断当时毕达哥拉斯学派已经触及甚至掌握了黄金分割。

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数学家欧多克索斯第一个系统研究了这一问题,并建立起比例理论。

公元前300年前后欧几里得撰写《几何原本》时吸收了欧多克索斯的研究成果,进一步系统论述了黄金分割,成为最早的有关黄金分割的论著。

中世纪后,黄金分割被披上神秘的外衣,意大利数家帕乔利称中末比为神圣比例,并专门为此著书立说。

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称黄金分割为神圣分割。

到19世纪黄金分割这一名称才逐渐通行。

黄金分割数有许多有趣的性质,人类对它的实际应用也很广泛。

1812年6月,正是莫斯科一年中气候最为凉爽宜人的夏季,在未能消灭俄军有生力量的博罗金诺战役后,拿破仑于此时率领着他的大军进入了莫斯科。

这时的他可是踌躇满志、不可一世。

他并未意识到,天才和运气此时也正从他身上一点点地消失,他一生事业的顶峰和转折点正在同时到来。

后来,法军便在大雪纷扬、寒风呼啸中灰溜溜地撤离了莫斯科。

三个月的胜利进军加上两个月的盛极而衰,从时间轴上看,法兰西皇帝透过熊熊烈焰俯瞰莫斯科城时,脚下正好就踩着黄金分割线。

古希腊帕提侬神庙是举世闻名的完美建筑,它的高和宽的比是0.618。

建筑师们发现,按这样的比例来设计殿堂,殿堂更加雄伟、美丽;去设计别墅,别墅将更加舒适、漂亮.连一扇门窗若设计为黄金矩形都会显得更加协调和令人赏心悦目.有趣的是,这个数字在自然界和人们生活中到处可见:

人们的肚脐是人体总长的黄金分割点,人的膝盖是肚脐到脚跟的黄金分割点。

大多数门窗的宽长之比也是0.618…;有些植茎上,两张相邻叶柄的夹角是137度28,这恰好是把圆周分成1:

0.618……的两条半径的夹角。

据研究发现,这种角度对植物通风和采光效果最佳。

黄金分割与人的关系相当密切。

地球表面的纬度范围是0——90°,对其进行黄金分割,则34.38°——55.62°正是地球的黄金地带。

无论从平均气温、年日照时数、年降水量、相对湿度等方面都是具备适于人类生活的最佳地区。

说来也巧,这一地区几乎囊括了世界上所有的发达国家。

多去观察生活,你就会发现生活中奇妙的数学!

数字中国有一个成语——“顾名思义”。

很多事物都能顾名思义,但是也有例外。

比如,阿拉伯数字。

很多人一听到阿拉伯数字,就会认为是阿拉伯人发明的。

但事实证明,不是。

阿拉伯数字1、2、3、4、5、6、7、8、9。

0是国际上通用的数码。

这种数字的创制并非阿拉伯人,但也不能抹掉阿拉伯人的功劳。

其实,阿拉伯数字最初出自印度人之手,是他们的祖先在生产实践中逐步创造出来的。

公元前3000年,印度河流域居民的数字就已经比较进步,并采用了十进位制的计算法。

到吠陀时代(公元前1400-公元前543年),雅利安人已意识到数码在生产活动和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创造了一些简单的、不完全的数字。

公元前3世纪,印度出现了整套的数字,但各地的写法不一,其中典型的是婆罗门式,它的独到之处就是从1~9每个数都有专用符号,现代数字就是从它们中脱胎而来的。

当时,“0”还没有出现。

到了笈多时代(300-500年)才有了“0”,叫“舜若”(shunya),表示方式是一个黑点“●”,后来衍变成“0”。

这样,一套完整的数字便产生了。

这就是古代印度人民对世界文化的巨大贡献。

印度数字首先传到斯里兰卡、缅甸、柬埔寨等国。

7-8世纪,随着地跨亚、非、欧三洲的阿拉伯帝国的崛起,阿拉伯人如饥似渴地吸取古希腊、罗马、印度等国的先进文化,大量翻译其科学著作。

771年,印度天文学家、旅行家毛卡访问阿拉伯帝国阿拨斯王朝(750-1258年)的首都巴格达,将随身携带的一部印度天文学著作《西德罕塔》献给了当时的哈里发曼苏尔(757-775),曼苏尔令翻译成阿拉伯文,取名为《信德欣德》。

此书中有大量的数字,因此称“印度数字”,原意即为“从印度来的”。

阿拉伯数学家花拉子密(约780-850)和海伯什等首先接受了印度数字,并在天文表中运用。

他们放弃了自己的28个字母,在实践中加以修改完善,并毫无保留地把它介绍给西方。

9世纪初,花拉子密发表《印度计数算法》,阐述了印度数字及应用方法。

印度数字取代了冗长笨拙的罗马数字,在欧洲传播,遭到一些基督教徒的反对,但实践证明优于罗马数字。

1202年意大利雷俄那多所发行的《计算之书》,标志着欧洲使用印度数字的开始。

该书共15章,开章说:

“印度九个数字是:

9、8、7、6、5、4、3、2、1。

小学生数学小论文范文

我学数学我做主优胜路小学五七班:

焦奕晨在课堂中,由我们去担任学习的主角,让我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是我们每个小学生的共同心愿。

一、数学课堂上我们想操做、爱操做

数学活动课是我们都爱上的课,在老师的指导下,我们分成小组,通过自己动手去测量、拼凑、剪切、计算,去探索发现的规律、掌握数学知识。

这样,即培养了我们的动手能力,又提高了我们的思维能力,而且让我们初步尝到了数学家研究问题成功时的滋味,使我们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倍增。

例如,我们上《平行四边形面积得计算》这节课时,老师让我们分成几个小组,发一些平行四边形的小纸片,让同学们互相讨论,怎样使一个平行四边形经过剪贴、拼凑变成一个我们已经会计算面积的图形呢?

大家七嘴八舌的讨论开了,有的同学发现可以用剪刀沿着平行四边形的高,把它剪成一个直角三角形和一个直角梯形,然后可以把它们拼成一个长方形;一些同学又发现还可以从平行四边形的任意一条高剪开,就得到两个直角梯形,依然可以拼成一个同样大小的长方形。

同学们通过观察、思考,认识到拼成的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就是原来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

由此,大家终于自己找到了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为:

S=ah。

二、数学课堂上我们想发言、爱发言那是一节活动公开课,哇!

后面的听课老师一大片,我们真有点紧张呢!

上课前我就想即使我有了自己的想法,也不一定能表达出来。

老师好像看透了我们的心思,老师幽默地说:

“我们现在玩一个“过期”的游戏”,我们正纳闷呢,老师又说“过期”的游戏就是“过7”的游戏,遇到含有7的或者7的倍数都要说“过”。

哦,逗得我们哈哈直笑,在非常轻松的氛围中完成了游戏,这时候我发现同学们不愿说话的也开始活跃了,原来不敢说话的也打消了顾虑。

我还记得那节课老师讲的是“时、分的认识”,学生对“时针指在2、3之间,分针指在11”时,是2时55分还是3时55分出现了不同意见,展开了被一场别开生面的争执。

这时老师让我们结合自己手中钟表模型分组讨论、探索,最终得出了统一答案。

总之,我认为用活动课的方式上数学课,是我们小学生非常喜欢的。

在课堂上,老师总是激发我们的欲望,使我们想发言,愿意发言,想操作,愿意操做,我们充分体验到了做学习的主人的快乐和自豪。

这样,我们将会学地更扎实、更轻松、更灵活、更优秀.

五年级下册数学小论文范文怎么写

人民币中的数学问题有一天,我跟妈妈去逛商场。

妈妈进了超市买东西,让我站在付钱的地方等她。

我没什么事,就看着营业员阿姨收钱。

看着看着,我忽然发现营业员阿姨收的钱都是1元、2元、5元、10元、20元、50元的,我感到很奇怪:

人民币为什么就没有3元、4元、6元、7元、8元、9元或30元、40元、60元呢?

我赶快跑去问妈妈,妈妈鼓励我说:

“好好动脑筋想想算算,妈妈相信你能自己弄明白为什么的。

”我定下心,仔细地想了起来。

过了一会儿,我高兴地跳了起来:

“我知道了,因为只要有1元、2元、5元就可以随意组成3元、4元、6元、7元、8元、9元,只要有10元、20元、50元同样可以组成30元、40元、60元……”妈妈听了直点头,又向我提了一个问题:

“如果只是为了能随意组合的话,那只要1元不就够了吗?

干吗还要2元、5元呢?

”我说:

“光用1元要组成大一点的数就不方便了呀。

”这下妈妈露出了满意的笑容,夸奖我会观察,爱动脑筋,我听了真比吃了我最喜欢吃的冰激凌还要舒服。

在此,我也想告诉其他的小朋友:

其实生活中到处都有数学问题,只要你多留心观察,多动脑思考,你就会有很多意外的发现,不信你就试一试!

急需数学小论文范文

论小学生解题能力什么是解题能力?

构成解题能力的基本要素有哪些?

它是怎样形成发展的?

长期以来,正是由于对这些基本理论问题无法作出明确回答,才使得应用题教学难以有突破性的发展,使得应用题教学心理研究长期陷于困顿。

显然,要改革当前应用题教学体制,优化应用题教学系统,推进应用题教学心理研究,就必须首先在理论上揭示小学生解题能力的实质、构成要素及形成发展规律。

本文试作探讨。

长期以来,应用题教学心理研究虽对解题能力的实质没有作出明确回答,但纵观哲学与心理学文献,有关能力问题的讨论已有了相当长的历史。

这些有关一般能力的基本观点,影响着人们对解题能力的基本看法。

人们关于解题能力实质的日常看法,大致可以分为四类。

1.因素论观点。

把解题能力看作是某些一般能力因素(如理解能力、分析能力、综合能力、运算能力等)的综合体,试图通过对解题能力的因素分析或经验分析,探讨影响解题活动的一般能力因素。

2.先验论观点。

解题能力是与个体经验无关,并先于个体经验而存在的实体,把能力看作是主宰活动的非物质心理实体的官能,或把它看作是遗传而来的个人禀赋。

3.经验论观点。

经验论观点与先验论观点相对,解题能力是个体在解题过程中习得的知识经验,提出解题能力即解题知识。

4.“合金”论观点。

从对能力形成发展条件的研究出发,认为解题能力是先天秉赋和后天解题活动成果的融合物(亦即“合金”)。

上述四种观点能否正确反映解题能力的实质呢?

本文认为,首先,解题能力属于特殊能力。

根据唯物辩证法,一般能力虽然大致地概括了特殊能力,但却不能完全代替特殊能力。

因素论观点用一般能力来界定特殊能力的本质,否认了特殊能力的特殊本性及其形成发展的特殊规律,因而并不能正确地揭示解题能力的实质。

该论点反映在教学上,实质是形式训练说的翻版,导致了教师用一般能力的训练取代解题能力这一特殊能力的培养。

第二,解题能力在本性上是调节解题活动的个体心理特性,按照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个体心理特性虽不完全排斥生理因素或先天因素对能力形成、发展的影响作用,但究其本性则是人类有机体与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通过主体能力的反映活动,在头脑里构建起来的心理形成物,属于经验范畴。

先验论观点把解题能力看成是先天的、固定不变的实体,夸大了遗传在能力发展中的作用,因而常常把学生解题能力的暂时低下看成是该学生无法提高能力的根据,这种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论断在教学中是十分有害的。

第三,解题能力作为个体心理特性,对解题活动的调节应该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经验论观点不仅抹煞了解题知识与技能的不同调节作用,缩小了能力实质的内涵,而且忽视了能力作为活动调节机制的稳定性能,把能力简化成了知识实在。

该观点在教学中表现为教师以解题知识的传授代替对学生解题能力的培养,直接影响了应用题教学的效能。

第四,对能力形成、发展条件的认识不同于关于能力实质的观点,前者要解决的是影响能力的形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