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八单元生物与环境第32讲人类与环境讲义浙科.docx
《新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八单元生物与环境第32讲人类与环境讲义浙科.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八单元生物与环境第32讲人类与环境讲义浙科.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八单元生物与环境第32讲人类与环境讲义浙科
第32讲人类与环境
[考试标准]
知识内容
必考要求
加试要求
生物圈
生物圈的概念和功能
a
a
全球人口动态
人口增长的过程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a
a
人类对全球环境的影响
(1)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及其影响
(2)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和意义
(3)活动:
调查社区、村镇或学校附近一个淡水区域的水质
b
a
b
a
b
考点一 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1.生物圈
(1)含义
地球上有生物存在的部分,包括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环境。
(2)分布
①最高:
副生物圈带。
②最低:
可达到地下植物最深的根际处和深海地壳的热裂口。
③实质是地球表面不连续的一个薄层。
(3)功能
①为人类制造氧气、生产食物、处理废物。
②维持其他所有生物的生存。
2.全球人口动态
(1)人口增长
①过程
②原因:
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③当前发展:
据乐观预测,世界人口在达到大约110亿时才会稳定下来。
④限制因素:
地球的资源、食物的生产是有限的。
⑤后果:
资源匮乏,环境污染严重。
(2)解决人口增长对环境影响的措施
①控制人口增长,保持人口、经济、环境协调发展,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②开发多种可利用资源,满足人类对资源的需求。
[诊断与思考]
1.判断下列叙述的正误
(1)人口增长过快,不但消耗大量自然资源,还加剧了对环境的污染,增加了治理的成本和难度( √ )
(2)我国自16世纪以来,人口增长情况如下表所示:
时间
1578
1764
1849
1949
1982
1995
2000
人(亿)
0.6
2.0
4.1
5.4
10.3
12.3
12.95
①自16世纪以来,我国人口增长呈指数增长,并将一直呈指数增长( × )
②人口激增为我国带来了很严重的环境问题,我国实行计划生育等政策来减缓人口的增长( √ )
(3)为协调人口与环境的关系,应继续控制人口增长,加大保护资源和环境的力度,努力推广生态农业( √ )
2.梅托斯于1970年提出了一个“人口膨胀→自然资源耗竭→环境污染”模型(如图)。
根据模型分析,人口激增可能会导致
(1)~(4)中的哪些项产生?
(1)土地资源利用过度,不能继续加以利用,导致粮食产量下降
(2)自然资源因世界人口激增而发生严重枯竭,工业产品的产量也随之下降
(3)环境污染严重,进一步加速了作物的减产,人口大量死亡乃至停止增长
(4)人口膨胀、自然资源耗竭和环境污染呈现恶性循环,最后导致地球毁灭
提示 图中显示人口激增可能会导致
(1)、
(2)、(3)结果的产生,但由于人类可以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地球不可能最终毁灭。
题组一 人口增长对环境影响的分析
1.人口增长造成一系列环境问题,如果人口增长得不到有效控制,则造成( )
①水资源短缺 ②耕地面积大幅度减少 ③生物多样性锐减 ④环境污染加剧
A.①②B.①②③
C.①②④D.①②③④
答案 D
解析 人口过多和过快增长会直接影响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的生存需要一定的空间,同时也离不开食物,因此就需要耕地,人口增长往往促使人们过度利用耕地致使耕地退化。
人口过度增长会造成粮食供应不足,就业压力加大,教育经费短缺,环境污染加剧,森林资源、水资源和能源短缺,生物多样性锐减等问题。
2.下列有关人口增长与环境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目前人口数量已经超出了地球环境容纳量
B.生物种群消长规律完全适用于人口增长情况
C.科技进步能解决因人口增长过快导致的资源短缺问题
D.人口过度增长与自然灾害频繁发生有密切联系
答案 D
解析 A项中,人口数量还没有超出地球环境容纳量。
B项中,人不等同于动物,生物种群消长规律并不完全适用于人口增长情况。
C项中,科技进步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因人口增长过快导致的资源短缺问题,但不能完全解决。
D项中,人口过度增长造成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由于资源短缺,人类就会盲目地开发和无休止地破坏自然环境,进而使自然灾害频繁发生。
题组二 人口增长图示分析
3.如图表示三种可能的人口增长曲线。
下列有关人口问题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按生态学原理,世界人口增长应该表现为图中的曲线b
B.产生曲线b与曲线a的差别的主要原因是环境阻力不同
C.世界人口增长曲线不可能为图中的c
D.若地球环境对人类种群的容纳量(K)为110亿,当世界人口达到110亿时,种群数量可能继续增长
答案 C
解析 A项正确,因生态环境的资源、空间是有限的,故世界人口增长最终表现为逻辑斯谛增长,即图中的曲线b;B项正确,曲线a(指数增长)和b(逻辑斯谛增长)的差别就在于环境阻力不同;C项错误,当世界人口数量在一段时间内超过K值后,会对生存环境造成很大破坏,同时使K值下降;D项正确,当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可能会继续增长而超过K值,但受到环境条件的限制,很快会降到K值或K值以下。
4.如图表示人与环境关系的三种模式图,下列对“环境容纳量”的理解错误的是( )
A.环境容纳量是指生态系统对人口的承载能力
B.随着生产的发展,环境容纳量在不断加大
C.人口的过度增长会造成资源枯竭,环境容纳量降低
D.生物圈的稳态是人类生存的前提和人类改造自然的基础
答案 B
解析 从题图所示看出,随着生产的发展,人口的过度增长会造成对资源的过度利用,导致新的环境容纳量比原来的环境容纳量小。
1.人口增长与其他生物种群增长规律的关系
(1)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全部人口可以看作一个种群,它同样具有种群的特征,其相互关系如下:
(2)人口增长规律与其他生物种群增长规律并不完全相同
①人是生物界中的一员,所以生物种群增长规律有适用于人口增长情况的一面。
②人不同于一般的生物:
人具有发达和善于思维的大脑,具有制造工具和能动地调控人口增长以及能动地改造和保护自然的本领等。
因此,人口增长规律又有其特有特点,如实行计划生育。
2.人口增长对环境影响的模型分析
(1)模型
(2)分析
①人类的生存资源、土地资源、森林资源、能源都是有限的,过度利用使其大量减少。
②人口增加,人类需求也不断增加,为了满足衣、食、住、行的要求和经济发展,使污染物的总量增大,大量工农业废弃物和生活垃圾排放到环境中,影响了环境的纳污量以及对有毒、有害物质的降解能力,加剧了环境污染。
③大部分的环境问题,归根结底是由人口快速增长引起的,人口增长增加了对土地资源、水资源、能源、森林资源的压力,增加了对许多可再生和不可再生资源的压力。
考点二 人类对全球环境的影响
1.人类对全球环境的影响
问题
原因
危害
措施
温室效应
大气中CO2浓度升高
气候变暖,南极冰盖融化,海平面上升
开发新能源,大力植树造林
臭氧减少
人类使用的氟利昂使臭氧量减少
紫外线辐射强度增加,人类皮肤癌患者数量增加
限制氟利昂的生产和消费
酸雨
燃烧产生的硫和氮的氧化物与大气中的水结合形成酸性产物
杀死水生生物、破坏水体生态平衡,伤害陆地植物,腐蚀金属、建筑物等
限制SO2和NO的排放量
水体污染
向水中排放大量污染物
河流受到普遍污染
严格控制污染源、建立污水处理厂等
生物多样性下降
人类的大肆猎杀
全球生物多样性下降
保护生物多样性,合理开发和利用生物资源
2.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归纳
环境问题
3.保护生物多样性
(1)多样性原因分析
(2)生物多样性减少的原因
①栖息地的丧失。
②人们的乱捕滥猎和过度开发。
③外来物种的入侵。
④环境污染。
[诊断与思考]
1.判断下列叙述的正误
(1)造成地面紫外线照射增强的直接原因是南极冰川融化( × )
(2)被有机物轻度污染的流动水体中,距排污口越近的水体中溶解氧越多( × )
(3)互花米草原产美洲,引入到江苏沿海等地种植后迅速扩散并改变了滩涂生物多样性,属于生物入侵( √ )
(4)生物多样性的丰富程度与自然选择无关( × )
(5)遗传多样性较低的种群适应环境能力强( × )
2.冬虫夏草、人参是名贵的中药材,蚕丝、麻、棉能作为织物原料。
这说明生物多样性具有直接价值,其含义是指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实用意义的,以及有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非实用意义的价值。
3.森林不仅可以吸收CO2放出O2,还具有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净化空气、消除噪声等功能。
这说明生物多样性具有间接价值,其含义是指对生态系统起到重要调节功能的价值。
题组一 全球性环境污染问题
1.引起温室效应、酸雨、臭氧层空洞的主要气体污染物依次是( )
A.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氟利昂
B.二氧化硫、二氧化碳、氟利昂
C.氟利昂、二氧化碳、二氧化硫
D.二氧化碳、氟利昂、二氧化硫
答案 A
解析 温室效应是由大量排放的二氧化碳引起的全球气候变暖现象,该现象造成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
酸雨是由大量排放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导致的。
臭氧层空洞是由人类活动产生的氮氧化物和氟利昂引起的。
2.某湖泊由于大量排入污水,藻类爆发,引起水草(沉水植物)死亡,之后浮游动物及鱼类等生物死亡,水体发臭。
下列有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
A.导致沉水植物死亡的最主要非生物因素是缺少阳光
B.藻类刚爆发时,某小组分别于早晨和下午在该湖泊的同一地点、同一水层取得两组水样,测得甲组pH为7.3,乙组pH为6.0,那么取自早晨的水样是甲组
C.更多水生生物死亡又加重了水体污染,这属于正反馈调节
D.藻类刚爆发时,若投放食浮游植物的鱼类和种植大型挺水植物,将有利于生态修复
答案 B
解析 A正确,由于藻类爆发,浮在水面上遮挡了阳光,导致沉水植物缺少阳光而死亡;B错误,藻类刚爆发时,因经过一天光合作用,水中的CO2浓度下午较早晨低,故水体pH在早晨较低;C正确,水体污染导致水生生物死亡,水生生物死亡又加重了水体污染,属于正反馈调节;D正确,投放的食浮游植物的鱼类可通过捕食限制藻类数量,种植大型挺水植物可通过竞争阳光等资源抑制藻类爆发。
3.如图表示某河流随生活污水的流入,其溶解氧量(DO)、生物耗氧量(BOD)、无机物(富含N、P)的浓度变化情况。
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A地有机物浓度低于B地
B.生活污水对无机物(N、P)的浓度变化无影响
C.在A、B两地间,DO值的增加是因为水体的稀释使植物数量增加的结果
D.湖水中藻类等浮游植物将大量繁殖
答案 D
解析 A地的有机物浓度较高,随着有机物的分解,到了B地有机物浓度较低;生活污水的排放会导致无机物(N、P)的浓度增加;在A、B两地间随着无机物的增加,植物的数量逐渐增加,使得DO值不断增加;随着大量无机物(N、P)进入湖泊,会使湖水中藻类等浮游植物大量繁殖。
题组二 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及其保护措施
4.自然界中,有些新植物或动物物种的出现会打破原来固有的生态循环系统,有时甚至给当地环境带来压力和灾难,造成生态系统退化。
臭名昭著的入侵物种有能和鳄鱼搏斗的缅甸蟒蛇、疯狂繁殖的亚洲鲤鱼、数量惊人的八哥等。
下列关于生物入侵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生物入侵会使原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威胁
B.生物入侵会使生态系统的成分和营养结构变复杂,抵抗干扰的能力增强
C.生物入侵会打破生态系统中生物间的制约关系,破坏生态系统的稳态
D.适当引入外来物种,可增加物种多样性,使当地的生态平衡更加稳定
答案 B
解析 根据生态学原理,适当引入外来物种,可建立新的食物链,增加物种多样性,使当地的生态平衡更加稳定,达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并重。
但如果发生外来物种入侵或引种不当(如引入我国的水葫芦、食人鱼等),则首先会减少当地的物种,从而破坏当地的生物多样性(主要通过食物链的方式造成其他物种消失或者濒危);其次是破坏生态系统的功能(主要通过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引起土壤元素的改变或者是减少,从而引起整个生态系统功能的更新换代或破坏)。
5.科学家在南极洲近海大陆架下850m处的泥床盆地发现超过100万只巨型帝王蟹。
在帝王蟹所在水域的上方,生活着大量的植物和动物,其中棘皮动物包括海蛇尾、海百合和海参,这些棘皮动物都没有生活在海蟹所在水域。
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南极水域所有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共同构成了生物多样性
B.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是生物长期进化的结果
C.帝王蟹的入侵可能会导致某些物种灭绝,使生物多样性减少
D.要保护当地生物多样性不被帝王蟹破坏,可以采用合理的有计划的捕捞措施
答案 A
解析 南极水域所有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了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是生物长期进化的结果;帝王蟹的入侵可能会导致棘皮动物包括海蛇尾、海百合和海参等不能生存,使生物多样性减少;要保护当地生物多样性不被帝王蟹破坏,就要减少帝王蟹的数量,可以采用合理捕捞措施。
1.水体富营养化分析
2.生物多样性减少的原因
(1)栖息地的丧失。
(2)人们的乱捕滥猎和过度开发。
(3)外来物种的入侵。
(4)环境污染。
3.生物多样性的意义
生物多样性
自我调节能力
生物圈的稳定性。
考点三(活动) 调查社区、村镇或学校附近一个淡水区域的水质
1.调查目的
(1)采集一个淡水区域的水样,进行实验测定,作出水质是否受到污染的调查结论。
(2)关注水体污染状况,提出改良水质的建议。
2.方法步骤
步骤
内容
注意事项
采集水样
以班为单位,在村镇、社区或学校附近,选定要调查的淡水区域
①尽可能多地选择一些不同类型的水样
②注意观察采集地附近的动植物及周边环境
制定计划
测量的项目可以包括温度、pH、硝酸盐、磷酸盐、溶解氧、悬浮颗粒、不溶性颗粒、细菌含量及水中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等
①要注意填写实验计划表
②分小组进行,注意小组间的分工和协作
作出
预测
根据采集与观察水样,预测水体是否受到污染,说明理由
要结合有关理论知识说明
完成实验
按照实验计划进行实验操作
要注意认真填写实验记录表
得出结论
分析观察结果和实验数据是否与预测一致,得出调查结论
要综合分析实验中的各项数据
提出建议
对已污染的水质,小组讨论后提出改良水质的方案,并在班级进行集中讨论
提出的改良水质的方案要有科学性和可行性
题组 环境污染问题的调查与分析
1.养鱼户在养鱼过程中经常撒入一定量的化肥,这样有利于鱼类快速生长。
但另一些养鱼户在加入化肥几天后,发现池水变绿,随后出现鱼类大量死亡的现象。
探究课题:
鱼塘中加入化肥后,池水变绿,随后出现鱼类大量死亡的原因。
探究准备:
裸藻培养液、滴管、酵母菌培养物、试管、0.05mol/L的陈化肥水、陈自来水、0.1mol/L的陈化肥水、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
(1)探究步骤:
①取3支试管,标号A、B、C,分别加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各试管均加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振荡摇动试管多次进行观察;
④各试管置于相同的适宜光照下,每隔一定时间重复③过程。
(2)探究结论:
①__________________,则说明陈化肥水不能促使藻类快速生长繁殖,化肥不是引起池水变绿的原因。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则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①等量陈自来水、0.05mol/L的陈化肥水、0.1mol/L的陈化肥水 ②等量的裸藻培养液(1~2滴)
(2)①三支试管中水质相同 ②如果从A→B→C,三支试管中的绿色逐渐加深 化肥是引起池水变绿的原因
2.近年来,钱塘江流域所包含富春江流域和千岛湖流域是杭州市非点源污染最严重的地区。
富营养化严重,水体发绿发臭时有发生,对渔业和居民生活用水构成严重威胁。
请回答下列问题:
(1)钱塘江中下游流域水质恶化主要是由蓝细菌、绿藻引起的,从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看,蓝细菌属于____________________。
为解决钱塘江中下游流域水体发绿问题,有人建议在水体发绿时投放一定量的鱼苗。
常见鱼类的食性如下:
类别
青鱼
鲢鱼
鳙鱼
鲤鱼
食性
螺蛳
浮游植物
浮游动物
杂食
你认为最适宜投放的鱼类是__________。
(2)下表是对钱塘江中下游流域生态系统营养级和能量流动情况的调查结果,表中A、B、C、D分别表示不同的营养级,E为分解者。
Pg表示生物同化作用固定能量的总量,Pn表示生物体贮存的能量(Pn=Pg-R),R表示生物呼吸消耗的能量[单位:
102kJ/(m2·年)]。
则该生态系统中能量从第二营养级传递到第三营养级的效率是______________%(保留一位小数)。
A
B
C
D
E
Pg
15.9
870.7
0.9
141.0
211.5
Pn
2.8
369.4
0.3
61.9
20.1
R
13.1
501.3
0.6
79.1
191.4
(3)有人认为钱塘江中下游流域水体富营养化的原因与水质中富含N、P等矿质元素有关。
为了证明水体富营养化是由氮和磷引起的,因此设计了下面实验:
从泛着绿色的池塘中取水,并进行如下处理:
A.静置4h,倒去上清液,留下藻类,加清水。
如此重复3次;
B.再加水至1000mL,混匀后分装于甲、乙、丙、丁四个烧杯中;
C.在甲烧杯中加0.3g洗衣粉(含P);在乙烧杯中____________;在丙烧杯中加0.15g洗衣粉和0.15g尿素;丁烧杯中________________;
D.将甲、乙、丙、丁四个烧杯置于向阳的窗台上培养5d,取得水样。
请完成以上实验过程“________”中的内容,并回答以下问题:
①“A”步骤处理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你预计甲、乙、丙、丁四个烧杯中藻类密度最大的是________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第一营养级 鲢鱼
(2)11.3
(3)加0.3g尿素 不加任何物质(或加0.3g蒸馏水)(乙和丁所加物质可互换) ①除去样品中原有的矿质元素 ②丙 藻类生长所需的矿质元素N、P等含量丰富
解析 根据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可推断B、D、A、C分别处于第一、二、三、四营养级,根据能量传递效率的计算公式可推知,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传递效率为
×10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