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美术欣赏全套教案湘教版.docx
《高中美术欣赏全套教案湘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美术欣赏全套教案湘教版.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美术欣赏全套教案湘教版
第一单元美术与眼睛
第一课什么是美术作品
一、教学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审美观念\形式法则的产生和一般规律,以及美术作品的基本含义;培养用审美的眼光去对待美术作品乃至日常生活中各种物品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美的观念和形式法则是如何产生的?
美术作品的基本揭题—第一课什么是美术作品
审美观念是如何形成的?
以《彩陶鲵鱼纹瓶》、书法《永》字、《羊》字加“形式美法则”,让学生初步来认识“形式美法则”。
“美”并不是凭空产生的,源于生活实践;
“美’的观念与形式法则是长期的历史积淀的结果
彩陶鲵鱼纹瓶、永、羊(羊大为美)
美术作品的基本含义什么叫美术
什么叫美术
①身边的美术,
提问学生什么是美?
什么是美术作品?
美术是以物质材料为媒介,塑造可视的静止的,占据一定平面或立体空间的艺术形象的艺术。
亦称“造型艺术”“空间艺术”“视觉艺术”。
它包括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四大门类图片
②美术的特点:
与音乐文学相比较
中国古代手艺、工艺、六艺:
礼、乐、射、御、书、数
③、美术的性质
精神产物具有独创性意识形态形式与形式美
美术作品的形式美
意识形态形式与形式美
①形式与内容关系:
内容存在与形式,是内涵,形式是内容物质化体现,是外观。
形式应准确而鲜明地表达内容。
形式有独立审美意味。
②形式美是指艺术语言的合规律与合目的组合,也就是符合美的与符合审美需要目的的作品。
外部形式结构。
马克思说:
“有懂音乐的耳朵,能感受形式美的眼睛。
”
A、形式美法则
①多样与统一
美术作品个别形象,形式要素、语言多样化、丰富作品的艺术形象,但必须高度统一,构成二种有机整体的形式。
例如:
太极图、最后的晚餐、米洛斯维纳斯。
②对立与和谐
对立:
使一些可比成分特征更加明显,更加强烈。
1
和谐:
各个部分或因素之间相互协调。
例:
黑白?
③比例与尺度
比例包括数学的秩序,尺度是标准规范,包含体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和美的规律。
(黄金比例1:
1、6181:
0、618)
例:
帕特农神庙、萨平妇女
④对称与均衡
对称就是指整体的多部分依实际或假想。
对称轴或对称点,两侧形成等形、等量的对立关系,它具有稳定和统一的美感。
均衡是从运动规律中升华出来的美的形式法则。
例:
边防军
⑤节奏与韵律
节奏:
原指的天黑夜有秩序出现,有条理反复,交替或排列
韵律:
动势、气韵、有秩序、近似对比因素、交替重复
例:
巴黎圣母院、西斯庭圣母
实战演习
(多幅图片)学生选择评判
美术鉴赏的意义
A、为什么要提高审美能力、学会鉴赏。
*马克思说过“如果愿意欣赏艺术,你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
①是不可缺少的现代人文结构、美是人们长期积累形成的,也是艺术家长期探索形成的规律。
中国的四大美女、罗丹雕塑的罗米哀尔、委拉斯开支作品《宫女》的侏儒、等。
从实用物品向美术作品的转换
要求学生说说身边的生活用品。
美术作品有的实用退化,审美凸显.(玉文化,木版年画,月份牌年画等)
情趣高尚,抵御格调低下,提高精神污染免疫力。
讨论和思考:
讲一讲身边事物的美
七、课后反思
美——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人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非常注重营造美的环境,所以我们要学会去认识这些美好的事物,才能更好地生活;我们要学会鉴赏美术作品,提高审美能力。
2
第二课图像与眼睛
一、教学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美术作品中形式构成的基本要素(图象)(美术语言等),以及根据图象的特点而划分的三大类别:
具象美术、意象美术、抽象美术;掌握这三种图象类型的特征。
理解三种美术作品的毕加索(1957)《宫女》
因两幅画所用美术语言等不同,所以我们对毕加索的画难以看懂。
揭题第二课图象与眼睛
A、美术语言——特殊语言
“人有人言鸟有鸟语”海军通信兵(旗语)哑巴(哑语)
比较:
文学、音乐、舞蹈、戏剧
艺术语言的分类
形体、明暗、色彩、空间、材质、肌理。
①形体:
点线面体,表现轮廓结构。
例:
《花果册页》、《曼陀林和吉他》
②明暗:
受光部等。
表现体积。
例:
《侧椅的人体》、
③色彩:
固有色、条件色、表现性色彩、装饰性色彩;体现色彩表现力(最具感染力);色彩具有象征性。
例:
《果熟来篱图》《草垛》
④空间:
实体空间、虚拟空间;创造或再现空间关系。
焦点透视、散点透视。
例:
《圣亚布拉恩教堂》《寒江独钓图》
⑤材质、肌理:
材质、质地、表面纹理;体现材质美感、加强表现效果。
例:
大理石
小结:
几张图片,让学生讨论分析,自主学习,尝试应用。
4、图象通过三种类型反映物象
具象——具体而精确的再现,逼真、写实。
(提问:
印象、特点如何)
毛主席去安源(刘春华)、静坐的莫瓦特歇夫人(安格尔)
意象——直觉想象、幻觉等构成表象、理性、怪诞(提问:
手法、特点如何)
八大的作品、夏加尔的作品(教师可以自己现场表演)
抽象——对自然对象省略、舍弃、视觉刺激、趋向音乐性、
意蕴的含混性;平面化、视觉冲击力(提问:
形式、特点如何)
3
康定斯基的作品、蒙德里安的作品(建筑、服装生活用品的应用)
中国的书法作品
实战演习:
十多幅图片学生分组选择回答属于那种类型图象
七、课后反思:
美术作品因美术语言运用的不同而产生的图象给人感觉也不同;美术作品表现的方法也可以不同,不能用“像不像某种事物”的标准来衡量一切美术作品,即便是具像美术作品也不能等同于照片。
针对不同类型的作品要从不同角度欣赏它们。
备用资料
图象与眼睛“色盲表”、马格里特《错误的镜子》
眼睛——心灵的窗户
“西方的微笑”《蒙娜丽莎》、“东方的微笑”《麦积山菩萨》
古人云:
“神在双目情在口眉”
“仰视心恭,俯视心慈,平视心直,侧视心快。
”
2、美术形象与自然中真实原型是否有区别
照片“长城”与吴冠中的创作“长城”对比
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传神、气势、气韵、意境、天人合一、人生四种境界、
选择、提炼、概括、改造、艺术加工
创造艺术典型
教皇英诺森十世面包(柯勒惠支)
生活中是否有艺术典型?
创作方法:
①再现性偏重于写实
才乌克西斯巴尔哈西乌斯
特点:
文学性主观世界的真实性,偏重于感情,不拘泥如实描写
特点:
趋于抽象,抛开解剖、比例、结构、空间平面化、突出形式味
蒙克《呐喊》
4
第三课我们怎样运用自己的眼睛
一、教学目标:
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用审美意识,学会从多角度\多层面鉴赏美术作品。
掌握美术鉴赏的四种基本方法。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如何从多角度去鉴赏一幅美术作品。
四种鉴赏方法的运用。
难点:
结合实例如何鉴赏美术作品。
(重要意义)
三、教材分析:
教材(探究)荷兰伦勃朗的《夜巡》、南宋陈容的《墨龙》等
美术作品的画家生平、委托或赞助人、文化背景、社会基本价值观。
4、比较式鉴赏(比较)(宋文同的《竹子》与清郑板桥的《竹子》
美术作品的横向:
相同点、不同点。
纵向:
相同点、不同点。
个人或分组欣赏可用“描述—分析—解释、判断”的方式
“春”(意大利波提切利)“静坐的莫瓦特歇夫人(安格尔)思(罗丹)簪花仕女图唐(周肪)华严寺菩萨(辽)拾穗(米勒)
课后作业:
分发四种不同欣赏美术作品的资料(图片不要太多)。
要求学生对某一作品查找相关资料,用四种方式中取某一种方式(也可几种方式渗透)进行短文描述。
准备在第二教时发言。
第二教时
第二教时分两部分组成:
(教师课前应有充分的准备)
1、根据第一节课后作业,要求各组派1-2位代表上台发言。
要求学生有目的地从某一种方式(也可几种方式渗5
透)对作品进行分析。
在活动过程中,要注重“理解观察角度”——“观察”——“分析与研究”这几个环节有机的结合。
教师要及时给以纠正、引导,也可以要求其他组的学生给以评判。
应有小结。
(时间1/3左右)
2、采取中央台“鉴宝栏目”的形式,利用学生比较熟悉的作品。
如中国画:
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东晋顾恺之的《洛神赋》(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长卷)等;如西画:
毕加索的《格尔尼卡》、凡高的《向日葵》(可以以写真的形式放大成大图片)等。
要求每组派1-2位同学上台近距离观察。
然后分组派人上台发言。
(课件图片要放大其作品某主要部分,便于其他学生对作品的了解)。
要鼓励学生从一定的广度和深度来理解作品。
七、课后反思
由于评价的角度、方法、角色的不同,即使对同一件美术作品的评价都会各异。
这说明,美术作品的意义和价值是开放的,美术作品本身也是多义的,批评者的不同观点的相冲撞,是对作品的丰富和补足。
但是对美术作品的评价也不是任意的,他必须建立在对作品及其相关知识了解的基础之上。
集体讨论:
用两种鉴赏方法来对该作品的意义与价值作出较合理的解释吗?
课后延伸
活动建议一:
尝试选择课文中所述的一种鉴赏方式,用150字左右的短文描述<<蒙娜丽莎>>
活动建议二:
通过书籍、报刊或上网查找相关资料,用多种鉴赏方式对<<蒙娜丽莎>>撰写一篇300字左右的鉴赏文章。
6
第二单元辉煌的美术历程
第一课《原始人的创造》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美术在人类发展进程中的重要作用。
2、了解中国与西方原始艺术的多种形式。
3、探讨原始艺术与原始人观念之间的联系。
(二)能力目标:
能从原始形态和意识形态上及观念上分析原始人的审美观念。
(三)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审美情操让学生感受艺术与生活的密切关系,以促进学生多元情感体验和文化体验,渗透热爱祖国悠久历史文化的情感教育。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原始人的审美观念;美术作品对原始人的生存的意义。
三、教学准备:
1、教具:
幻灯机、幻灯片,实物投影仪、画册或者多媒体播放工具。
2、学具:
笔记本、笔、、纸
四、教材分析:
《原始人的创造》是湘版高中美术鉴赏教材第二单元第一节,本节主要讲述了关于美术起源的知识,其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和历史素养,使学生建立基本的知识框架和历史观念,了解美术的演进过程。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1、造型艺术在人类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甚至在文字出现之前,人们就掌握了用各种材料表现形象、满足生存需要的技能。
2、中国原始社会比较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以及这些作品与人们的生活以及观念之间的关系。
3、西方比较有代表性的原始美术作品,以及这些作品与原始人的观念之间的关系。
五、课时:
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教学:
1、教师出示三明市万寿岩图片(我们来看一组照片)
三明市万寿岩旧石器文化遗址,位于三元区岩前镇(2000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2001年全国第五批重点文物单位,遗址对研究人类活动有重要意义。
人工铺石南面是全国首次发现,世界罕见,我们从这组照片可以发现原始人类生存条件极其简陋,且使用工具也极其简单。
2、出示学生收集的图片:
(我们再来看一组你们当中的同学收集的有关原始美术作品的图片。
(涡纹彩陶瓶、人面鱼纹盆、鹰尊、白陶规、拉斯科岩画等),瑞典的塔努姆岩画,(大约公元前1800年),(描绘人类、动物、武器、船只,其它物品或是一些场景)。
这些远古时期的美术作品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原始人是如何在极其简陋的条件下掌握复杂的手工技艺?
他们又需要这些美术作品来做什么用呢?
(课题:
原始人的创造)
二、新课教学:
教师提问:
你觉得在原始的时代,即还没有文字的时代,原始人需要美术品做什么?
学生思考并回答。
比如说:
1、装饰一些物品。
2、传递或记录信息。
教师对学生的认识进行归纳总结。
回答的很好。
除了你们说的这些用途外,有没有其他用途?
接下来我们一起来阅读教材,思考问题。
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教材。
1、出示课件,学习活动一:
阅读教材思考问题。
①原始人希望他们的生活用品美观一些,如何在彩陶上进行装饰?
(彩陶上的装饰纹样,自然界的一些动植物或自然现象,用点、直线、曲线、圆形等最简单的几仃图形加以组合,创造出饱满而富有韵律感的图案)。
②我们会制作一些具有纪念意义或者对我们有重要意义的物品,那原始人呢?
你觉得课本哪些范例可以说明对原始人类具有重要意义的作品?
(人面鱼纹盆----是否是反映遥远的图腾信仰,玉器----原始图腾符号,彩塑女神像----渴望自身繁衍的祈愿)
③原始人在制作生活用品的时候,除了希望它们美观,还希望它们的造型和功能符合他们的生活要求,举例说7
明。
(尖底瓶、白陶规)
④良渚文化墓地出土的大玉琮是否说明了原始人类的某些观念和信仰?
(见课本14页:
倒梯形的羽冠人纹是夸张变形了的人形图案。
它可能是当时紧成熟的图腾形式,即以人形为原型的图腾。
)
⑤你认为中国的“龙”这种图形最早有什么作用?
(图腾)
⑥你认为女性在原始时代的地位重要吗?
为什么?
(种族繁衍,红山文化女神像、孕
2、播放图片学生分析讨论分析原始美术作品中所体现的形式特征与审美观念之间的关系.
①播放原始彩陶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彩陶图案装饰纹样。
②播放图片比较分析将军崖岩画稷神崇拜图和欧洲的岩洞壁画(比较符号化图像和写实性图像)
③播放图片比较原始女性雕像和红山文化女神头像(比较写实性图像和夸张处理的图像)。
④学生分小组讨论完成图表(各小组互相评分)
图像特征
图像范例
功能特征
推测原始人的审美观念
规整的图像
(陶罐)
实用
审美意识在物质上的体现
符号化的图像
玉龙
精神(宗教、象征)
图腾标志
夸张处理的图像
威伦道夫维纳斯
精神(生殖崇拜)
反映先民的思想意识,祈求丰产、丰收
写实性的图像
彩塑女神
精神
同上
3、教师小结:
在以上这四类图片中所出现的形象从总体来看都是比较质朴、粗犷的,它们表明原始社会的人们已经知道可以通过一定的形象来表达自己的愿望与一定的观念。
原始人的生活状况决定了在他们生活用品和其他物品上出现的形象往往都是他们觉得比较重要的因素,比如神灵(祈求生存、繁衍、生产等等)、图腾(部落或者族群的标志,集合集体的力量)、动植物或者一些自然现象(1、万物有灵;2、与原始人生活密切)、女性(生育能力与部落繁衍有关)。
这些因素决定着原始人的生存,所以他们主要就是表现上述形象。
从作品上来看,随着人类的发展与进化,原始人已经逐步具备了一定的写实能力和对形象概括和组合的能力,并能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区别对待装饰和巫术的需要。
特别是在器物表面的装饰方面,我们可以明显的发现原始人已经比较熟练的掌握了一定的形式美的法则,比如说运用对称、均衡等法则来创造一些图案。
尤其是圆形等几何图形在原始美术作品上的使用。
学习活动三:
④作品欣赏,教师出示一组图片,并做简单讲解。
学习活动四:
参考原始彩陶作品装饰纹样,装饰器皿。
8
学生进行创作,进一步研究彩陶纹饰的形式演变规律。
教师进行活动指导:
a、学生观察彩陶图案,课件展示一些图例。
b、定出图案的骨架。
c、学生创作。
三、对活动以及课程进行总结
①展示学生作品并评价。
②课堂小结:
人类的文明是无数代人辛勤积累的结果,而原始美术就是我们现代美术的源头,原始人所创造的丰富多彩的美术作品凝聚了原始人的生存智慧以及他们的辛勤劳动。
这些美术作品向我们揭示了原始人的生存秘密。
通过这些原始美术作品的欣赏我们应当理解了美术这一艺术形式对于人类生存的重要意义。
四、课后反思:
收集一些西方国家原始美术作品,思考:
原始美术起源于劳动,还是起源于巫术?
9
第二课礼仪与教化
一、教学目的:
1、理解“礼仪与教化”这一社会要求对美术创作的影响。
2、了解中国商代到魏晋时期出现的美术现象。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理解美术创作受到“礼仪与教化”这一社会要求的影响。
2、难点:
中国商代到魏晋时期出现的美术现象。
三、讲课类型:
欣赏
四、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教材
五、课时:
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师生问好
(二)导入新课:
1、导入教学:
教师展示《秦始皇兵马俑》和古埃及的《金字塔》,先简单的介绍一下这两件作品产生的时代和背景,然后让学生思考并对这两件作品的异同进行比较。
尝试练习
(一)思考并对这两件作品的异同进行比较
共同点为统治者个人服务
2、教师总结,点明教学主题:
在这两件作品出现的时代,美术品已经不像在原始社会那样是为了部落集体服务,而是出现了专为统治者个人服务的美术品。
因为当时社会已经进入了文明时代,有了文字,并且出现了国家和不同的社会阶级。
当时的社会结构就向埃及的金字塔一样。
同时,处于社会下层的人们为处于上层(塔尖)的人服务。
3、教师提问:
当人类有了国家之后,如果这个国家没有秩序会怎样?
4、学生思考并回答。
5、教师进一步提问:
那么怎样才能维持社会的秩序?
6、学生可以分小组讨论,并派代表发言。
7、教师总结。
当文字、国家以及阶级差别出现之后,统治者为了维护社会的稳定,就必然会运用一定的道德与法律来约束人民。
而美术作品是宣扬这种思想的重要手段。
接下来分析中国商朝到魏晋时期社会政治、道德观念对美术创作的影响。
(三)古代青铜器艺术
1、商朝青铜器艺术的讲解(展示司母戊方鼎)
中国商代青铜器纹饰、器形是权力的象征,用威严、恐怖的形象起到震慑的作用。
青铜鼎成为国家政权的象征,并且是上层贵族生活和祭祀活动不可缺少的礼器。
司母戊方鼎就是商文王为祭祀他的母亲“戊”而特意制作的。
2、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器艺术的讲解(展示莲鹤方壶)
深入研究与思考:
青铜器的器形和纹饰为什么会发生变化?
进一步研究教材所给定的材料。
尝试练习
(二)观察课本P19页,青铜器的器形和纹饰,它们为什么会发生变化?
(四)古代雕塑艺术
秦代、汉代的雕塑艺术的讲解(展示图片)
1、秦代雕塑写实性较强、整体排山倒海,排列有序权力的象征,用威严的形象起到震慑作用。
守卫陵墓用写10
实性的雕塑取代真人陪葬这一古老的习俗,给人一种真实感。
(如《兵马俑》)
2、汉代雕塑循石造像宣扬保家卫国、效忠皇帝的思想,儒家思想中的忠。
通过对霍去病功绩的表彰来树立榜样,间接的要求人们为统治者服务。
利用石头的动态塑造形象。
如《立马》(西汉)
尝试练习(三)
展示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的浮雕,学生根据书本的介绍进行辨认。
(五)古代中国画欣赏与讲解
展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著名画家顾恺之的画(《女史箴图》、《洛神赋图》)
《女史箴图》是对古代女子道德训诫的图解。
《洛神赋图》则表现了曹植与洛神之间若即柔离的爱情。
七、课后反思
当文字、国家以及阶级差别出现之后,统治者为了维护社会的稳定,就必然会运用一定的道德与法律来约束人民。
而美术作品是宣扬这种思想的重要手段。
在这个阶段,美术开始成为统治者服务,成为权力的象征或宣扬特定的法律与道德观念的一种形式。
11
第三课心灵的慰籍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在宗教流行时期,宗教对美术创作的影响。
2、了解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宗教美术作品。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在中国宗教美术作品中出现的宗教形象本土化的现象。
三、教具
教具:
幻灯机、幻灯片,实物投影仪、画册或者多媒体播放工具。
四、教材分析:
时代或地区宗教观念艺术形式有代表性的作品独特之处
中国佛教石窟敦煌莫高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宗教形象逐步本土化。
古希腊神话建筑雕塑建筑形式、柱式
古罗马神话建筑雕塑建筑形式
欧洲基督教建筑绘画建筑形式、绘画形式
波斯等地伊斯兰教图案和形状
五、教学课时:
2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节课:
1、导入:
教师展示敦煌莫高窟的图片以及巴黎圣母院的图片,并且做一定的介绍。
提问:
这两座建筑与埃及的金字塔有什么不同?
2、学生思考并回答。
3、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归纳总结,并指出
①埃及的金字塔是为死去的人修建的陵墓,而上述两座建筑是为了在世间的人们修建的。
②不过这些建筑不是为了供人们居住,而是为了那些有宗教信仰的人而修建的。
4、导入正题:
教师介绍世界中有包括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在内的三大宗教。
接着向学生介绍一下佛教的简单情况。
5、学生初步阅读并研究教材:
教师要求学生阅读教材的第28、29、30页,然后分小组讨论归纳教材内容,将内容填写到作业纸上。
注意:
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从如下方面进行阅读。
①佛教是不是诞生于中国?
②佛教艺术主要集中在中国的什么时代?
③为什么要创作这些美术形象?
④最有代表性的佛教艺术形式是什么?
⑤美术作品怎样被用来传播佛教?
(如:
1、修建石窟供教徒瞻仰与活动。
2、塑造佛像。
3、绘制壁画表现佛教故事。
)
⑥仔细观察,佛教美术作品中的形象在中国流传的过程中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⑦当时的一些统治者怎样看待佛教。
6、教师对学生的分析进行归纳与总结。
并且组织学生“完成活动建议一”。
第二节课:
(课前准备:
请同学们从网上或者书中查阅一些关于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以及古希腊的神话故事,注意:
教师可以分小组进行,请不同的小组查阅不同的内容,在教学中与同学们分享。
)
1、复习上节课的内容,请一些同学来讲述一些关于佛教的故事。
2、请一些同学来讲述古希腊的神话。
3、教师总结:
佛教的思想与古希腊时期的神话思想有着很大的不同,所以表现这些观念的美术作品也有不同。
12
教师展示古希腊的作品《雅典卫城帕特农神庙》和《雅典娜神像》。
不过二者也有共同点,请同学们思考并解答。
4、教师总结:
宗教的思想在当时的美术创作中(中国的佛教艺术、古希腊的艺术作品)占主导地位。
人们用各种美术形式来表现对神灵的敬仰。
在古希腊时期,人们的很多行为都是为了表达对神灵的尊敬。
比如今天的“奥林匹克运动会”最初就是献给奥林匹亚山上以宙斯为首的众神的。
5、学生阅读并分析教材:
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学生阅读第31页古希腊的材料,并进行分析,分析13
第四课人间生活
一、教学目标
1、体会并理解美术作品是如何表现世俗生活的;
2、了解中国隋唐、五代以及宋代比较有代表性的人物画、风俗画作品;
3、了解欧洲文艺复兴以及17、18世纪绘画创作观念的演变;了解有代表性
的日本浮世绘作品。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美术作品是如何表现世俗生活的。
三、课时:
2课时
14
15
16
17
18
19
第五课审美自律
教学目标
1.了解“审美自律”的内涵,即美术风格发展的逻辑和艺术家对个人风格和形式美的追求;
2.了解中国书法和文人画的一些主要观念和发展线索;
3.了解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和印象派的主要观念和风格。
教学重点与难点
1.美术作品中的纯形式因素;
2.美术风格发展过程中的继承和创新。
教具与学具
教具:
幻灯机、幻灯片、实物投影仪、画册或者多媒体播放工具。
学具:
笔记本(或者作业纸,教师可以参考前几课的内容,按照比较鉴赏法的思路来设计)、笔。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1.导入:
欣赏王羲之的《兰亭序》。
(教师简单介绍作品的背景和艺术特色。
最好能介绍一下这篇文章的具体内容,这样更能体会作品所表达的情感。
教材给出的图片比较清楚,如果仔细看,其中的字都能辨认。
)
2.完成第一个“思考与交流”:
教师总结:
这是大书法家王羲之在他著名的书法作品《兰亭序》中所写的一些“之”字。
不过他可不是刻意写出来的,为什么呢?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37页第二段的内容。
◆注意:
教师可以提出要求:
①能否找到每个“之”字的原始位置。
②如果把这些字在作品中的位置交换一下,会不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