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期末复习资料.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016326 上传时间:2023-01-28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41.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文学期末复习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古代文学期末复习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古代文学期末复习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古代文学期末复习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古代文学期末复习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古代文学期末复习资料.docx

《古代文学期末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文学期末复习资料.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古代文学期末复习资料.docx

古代文学期末复习资料

1、元杂剧的发展概况和形式特点

v一)发展概况

v元杂剧的分期(元成宗大德(1297-1307)为界):

v前期:

鼎盛时期中心大都

v关汉卿《窦娥冤》《救风尘》《单刀会》

v王实甫《西厢记》

v白朴《墙头马上》《梧桐雨》

v杨显之《潇湘夜雨》马致远《汉宫秋》

v高文秀《双献功》石君宝《秋胡戏妻》

v纪君祥《赵氏孤儿》康进之《李逵负荆》

v尚仲贤《柳毅传书》李好古《张生煮海》等

v元代四大悲剧:

《窦娥冤》、《梧桐雨》、《赵氏孤儿》、《汉宫秋》

v后期:

衰微期中心杭州

v代表作家郑光祖《倩女离魂》

v宫天挺、乔吉、秦简夫、萧德祥

2、元曲四大家:

v元剧“四大家”:

v关汉卿、王实甫、马致远和白朴(明·王骥德《曲律》)

v不同提法:

郑光祖替代王实甫

v如“关、郑、白、马”(元·周德清《中原音韵》)

v“马、郑、关、白”(明·何良骏《四友斋丛书》)

v“马、关、白、郑”(明·徐复祚《曲论》)。

3、二)元杂剧的形式特点:

1.元杂剧的体制一般是四折一楔子,少数也有一本五折、六折或多本连演的。

折——幕,一折用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

楔子一般用在开头,介绍故事的由来或发端——“序幕”;

放在折与折之间的——“过场”。

只用一支或两支单曲。

2.元杂剧的剧本由曲词、宾白、科范和题目正名四部分组成

3.元杂剧的角色分末、旦、净、杂四大行

4.演唱形式主要为一角主唱

4、关汉卿杂剧的艺术成就?

关汉卿的杂剧在艺术上有独特的创造和贡献:

第一,他的作品体现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结合。

首先,关汉卿是一位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

他立足于现实,通过细节描写的真实性、人物矛盾的典型性以及鲜明的倾向性,使关汉卿的作品成为元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其次,关汉卿的作品不仅仅是现实主义的,还闪耀着强烈的理想光辉,具有积极浪漫主义精神:

着重写出被压迫者身上蕴藏着的反迫害、反奴役的斗争精神。

A.关汉卿笔下的主人公大多为弱者,但敢于同各种恶势力斗争,并凭着他们的决心、智慧和力量战胜敌人,赢得胜利。

如《望江亭》谭记儿、

B.关汉卿没有作品是纯粹的悲剧:

悲剧的主人公在喜剧的情节中转化为胜利者,或者制造悲剧的人最后受到惩处。

如《窦娥冤》

第二,善于塑造各种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

在他的作品中,活动着元代社会几乎是各个阶级、阶层的人物,且大多数性格鲜明,栩栩如生。

1.关汉卿善于通过强烈的戏剧冲突来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

如:

窦娥与蔡婆婆、张驴儿父子和官府的矛盾冲突

2.运用行动描写、心理刻画和角色语言创造等方法

A.行动描写:

如《救风尘》第四折

周舍:

奸诈;宋引章:

幼稚;赵盼儿:

机智老练

B.心理刻画:

如《调风月》中燕燕对着扑灯飞娥的联想——不拘于现状,大胆追求美满姻缘的倔强性格

C.角色语言创造:

《窦娥冤》的语言晓畅,-----与主人公的性格相符

第三,善于组织设置紧张尖锐而又富于变化、引人入胜的戏剧冲突。

作品往往开始后不久,就使对立双方的矛盾冲突迅速展开,然后不断发展,最后引入高潮,并在矛盾冲突中完成人物性格的塑造。

如《窦娥冤》

第四、戏剧语言本色当行

善于以大众口语为基础,并吸收古典诗词中有生命力的东西,经过艺术加工锤炼,创造出一种独具特色的戏曲文学语言:

朴素自然,生动活泼,而又富有表现力,以本色见长。

《窦娥冤》第二折中窦娥唱词[贺新郎]:

——用词明快,生动有如口语,精炼、遒劲有如诗词;熟语、成语更增加了表现力;五言、六言、七言和七言以上的句子穿插交错运用,使唱词抑扬顿挫,节奏铿锵,富有音韵回环悠扬之美。

“曲尽人情,字字本色”——王国维《宋元戏曲考》

5、西厢记的故事演变:

1.唐·元稹《莺莺传》(《会真记》)传奇:

张生和崔莺莺的恋爱悲剧

(“儿女之情,不能自固”)

张生:

“大凡天之所命尤物也,不妖其身,必妖于人。

……予之德不足以胜妖孽,是用忍情。

“善补过者”

2.宋代秦观、毛滂“调笑转踏”

赵令畤《蝶恋花鼓子词》:

“最恨多才情太浅”

3.宋杂剧《莺莺六么》,金院本《红娘子》,南戏《张珙西厢记》

4.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

(约5万字、190多套数)

诸宫调是以一人且说且唱,以唱为主的表演形式。

因唱的部分用多种宫调的曲子联套演唱而得名。

脱胎换骨:

主题思想、情节安排、人物性格等

“从今自古,自是佳人,合配才子”

5.王实甫《西厢记》(五本二十折)

A.突出了崔、张为争取自由爱情婚姻的反封建斗:

“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

B.进一步加强心理描写,使人物性格表现得统一而深刻;

C.在结构上去芜存菁,使之洗练、紧凑,符合舞台艺术的规律

6、《西厢记》的艺术成就

v第一,体制和形式上的突破和创新。

v全剧五本二十折,体制上突破元杂剧一本四折的常例

v多角色司唱,摆脱元杂剧一人主唱的成规:

张生、莺莺、红娘主唱、对唱和接唱

v第二,将复杂的矛盾冲突有机地组合为一个艺术整体。

采用了双线复合结构:

v围绕崔、张的爱情,设置了二对戏剧矛盾:

v一是以老人为代表的封建家长和以张生、莺莺、红娘为代表的叛逆者的矛盾;

v二是张生、莺莺、红娘三人之间的性格冲突。

v一主一辅两条线索,相互制约,起伏交错,推动剧情的发展。

第三,成功地塑造了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

v《西厢记》中几个主要人物如莺莺、张生、红娘性格鲜明,形象逼真。

v善于根据人物的社会地位、生活教养和相互之间的具体关系,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

如:

v莺莺和红娘:

不同阶级

v莺莺和张生:

男女地位不同

v通过人物自己的语言和行动,同时运用心理描写、烘托渲染等手法,在一系列矛盾冲突中,把人物的性格一层层展现出来,使人物性格的发展真实可信。

如;

v莺莺:

老夫人为代表的封建势力自身封建意识的精神枷锁

第四,语言锤炼和运用方面也有突出成就

v大量吸收民间口语和古典诗词中有生命力的语汇,经过精心的陶冶、锤炼,形成了自己的语言风格特点:

既有民间语言的新鲜、活泼,又有古典诗词的细腻、精炼;既有口语的平易、浅近,又有书面语言的典雅、华美和流畅。

v无论叙事、写景、抒情都能达到准确、鲜明、形象、生动的境界,象一首抒情诗那样优美动人。

如:

第四本第三折[端正好]

v文采派的代表作

《西厢记》是我国戏曲史上的一座丰碑

v“北词以《西厢记》为首”——明·都穆《南濠诗话》

v“北曲故书以《西厢》压卷”——王世贞《曲藻》

v“古今至文”——李贽

7、散曲含义及形式:

散曲是金元时期在我国北方新兴起的一种口语味比较浓厚的、可雅俗共赏的、可和乐而唱的新诗体。

只用于清唱,又称“清曲”。

v散曲之名,相对于剧曲(杂剧)而言

v剧曲:

有曲词、宾白、科介,专在舞台演出

v散曲:

没宾白科介,用以清唱

v散曲在元代称为乐府,如散曲集子:

v杨朝英《大平乐府》

v无名氏《乐府新声》、《乐府群玉》等

v明初朱有墩《诚斋乐府》,方有散曲之称,但单指小令

散曲的主要形式包括小令、套数和带过曲等:

8、散曲的体裁特点(与词相比)

v1、句式长短更为参差不齐,更自由活泼;2、可以增加衬字(在曲调规定之外自由加添的字),既保持曲调的腔格,又增加语言的生动性,更为酣畅淋漓;如

v3、用韵较密,一韵到底,平仄可以通押,更显活泼流畅,顺口动听;

v4、诗词力避字句重复,尤忌重韵,而散曲却以此见长;

v5、散曲直露明快,更具民间色彩。

9、散曲的艺术个性和表现手法:

v

(一)灵活多变、伸缩自如的句式。

v

(二)以俗为尚和口语化、散文化的语言风格。

v(三)明快显豁、自然酣畅的审美取向。

v:

“作乐府亦有法,曰凤头、猪肚、豹尾六字是也。

大概起要美丽,中要浩荡,结要响亮,尤贵在首尾贯穿,意思清新。

”——元·乔吉

10、南戏的源流和特点

一、南戏的源流

•南戏,就是南曲戏文,是用南曲演唱的一种戏曲形式;

•产生于北宋徽宗宣和年间到高宗南渡之际,盛行于南宋

•是民间艺人“以宋人词而益以里巷歌谣”(《南词叙录》)构成曲牌连缀体制,用代言体的形式搬演长篇故事,从而创造出的一种新兴艺术样式。

•又叫“温州杂剧”或“永嘉杂剧”、“永嘉戏曲”,亦称南词

•元灭南宋后,北杂剧盛行,南戏一度衰落;元末,南戏空前繁荣

•现存宋元南戏剧目约二百种,完整保存的不到十分之一

•早期南戏作品:

•《赵贞女》和《王魁》——“戏文之首”(徐渭《南词叙录》),已佚。

•《永乐大典戏文三种》:

《张协状元》、《宦门子弟错立身》和《小孙屠》(现存最早的南戏)

•南戏代表作:

•高明《琵琶记》和“四大传奇”(《荆钗记》、《刘知远》(《白兔记》)、《拜月亭》、《杀狗记》)

二、南戏的体制特点:

(一)在剧本结构上,无固定出数,长短自由,少则几出,多则几十出。

(二)在表演上,各种角色都可以唱,还有对唱、轮唱、合唱;宫调音律的限制也不像杂剧那样严格。

•(三)在音乐上,以南曲演唱。

•王世贞《曲律引》:

“北曲主劲切雄丽,南曲主清峭柔远。

•徐渭《南词叙录》:

“听北曲则神气鹰扬,有杀伐之气;听南曲则流丽婉转,有柔媚之情”。

11、章回小说和历史演义:

一、章回小说是中国古代长篇小说的唯一体裁,

v在宋元“讲史”话本的基础上发展演化而成的。

v章回体小说的形式特点

v分章叙事,

v分回标目,

v每回故事相对独立,

v前后勾连,首尾相接,

v全书构成统一整体。

v《三国演义》和《水浒传》的成书过程,就是章回小说的诞生过程

v《西游记》、《金瓶梅》的出现标志章回小说的成熟

二、“历史演义”,就是用通俗的语言,将争战兴废、朝代更替等为基干的历史题材,组织、敷衍成完整的故事,并以此表明一定的政治思想、道德观念和美学理想。

v《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章回小说,也是历史演义小说的开山之作

12、《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和影响

v《三国演义》在艺术上取得了多方面的成就:

v一、“七实三虚”的历史小说特征

v《三国演义》在艺术上取得成功的基本条件,就是很好地处理了历史小说中,历史真实和艺术虚构的关系问题。

v“唯《三国演义》则七分实事,三分虚构,以致观者往往为其惑乱。

”——章学诚《丙辰札记》

v“七分实事”,是指作品的主要框架、主要人物、主要事件是按照史书记载的真实情况来设计和组织安排的,从而给人以基本的历史真实感。

v“三分虚构”则是指作者基于一定的思想观念和美学理想,在人物和事件的细节描绘上,尽量采用民间传闻中的精彩片断,并辅之以作者本人的虚构想象,使之在不影响历史真实的前提下,最大可能地增强故事和人物的艺术魅力。

v相比之下,“七分实事”不难做到,而“三分虚构”相对困难

v“全实则死,全虚则诞”

v《三国演义》的艺术虚构,主要采用了以下几种技法:

v1、细心穿插、巧于构思。

v即对正史、野史的各种材料重新组织,达到点铁成金的效果。

如:

v把本与“失街亭”和“斩马谡”无关的“空城计”(裴注引“郭冲三事”),巧妙地”插在“失街亭”和“斩马谡”之间,淡化了诸葛亮用人不当的严重错误,还使“失、空、斩”成为历史上大智大勇、料敌如神的杰出才智的浓缩和典范

2、于史无征、采用传说。

v对于情节发展和人物塑造极为有用而正史又没有依据的内容,大胆采用民间传说.如:

v“桃园三结义”、“关张古城会”、

v“蒋干盗书”、“借东风”、

v“华容道”、“孔明吊丧”、

v“五丈原禳星”等

3、本末倒置、改变史实。

v即将史书的个别事件加以改动构成新的情节

v如:

关羽“单刀赴会”

v《三国志·鲁肃传》:

双方“单刀俱会”,刘备一方让步;

v裴注引《吴书》:

鲁肃冒险赴会,义正词严而使“羽无以答”

v《演义》则采用关汉卿《单刀会》情节,突出关羽的勇武和凛然气概

v“张辽降曹”:

史书载张辽主动降曹操,《演义》改为被俘后拒降,经刘、关说情,才被曹义释,为后来关羽在土山接受张辽劝降埋下伏笔

4、张冠李戴、移花接木

v“怒鞭督邮”本刘备所为,却移到张飞头上——突出张飞爽直鲁莽的性格

v斩华雄的本是孙坚,小说改为关羽——衬托关羽的神勇

v“草船借箭”本是孙权赤壁之战后第三年在濡须所为,小说变为孔明借箭——描绘孔明的神机妙算

5、妙笔生花、善于铺叙

v把史书中有关情节的简略记载渲染铺叙,成为文学佳作。

如:

v“三顾茅庐”:

v《三国志》: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12字

v小说却把它写得曲折丰满,既突出诸葛亮的神秘魅力,又表现刘备的求贤若渴。

v“赤壁之战”:

《三国志》记载非常简略,小说却以八回的篇幅,把它渲染得波澜壮阔,引人入胜。

二、宏伟壮阔的艺术结构

v《三国演义》“陈叙百年,该括万事”,人众事繁,矛盾复杂,但却组织得有条不紊,规模宏大而不散乱,结构严谨而不呆板。

v全书约可归纳为五条线:

以东汉灭亡为引线,以西晋统一为终局,中间的魏、蜀、吴三线的兴衰是主线。

这几条线此起彼伏,交互联络,建构成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

v魏蜀吴三线中,尤以魏、蜀的矛盾斗争为全书主干;写魏、蜀两方时,又以蜀汉为重点;写蜀汉时,则以诸葛亮为中心;写诸葛亮时,以隆中决策为关键。

v隆中决策是全书的主脑,“其余枝节,皆从此生”:

v诸葛亮开头所分析的形势(从董卓到曹操、孙权),是小说前7卷(即前35回)情节的概括;

v出山后的主要故事,就是隆中决策的具体演绎;

v死后,姜维九伐中原,则是“受丞相遗命”“以继其志”

v这样的艺术构思,使全书的结构既宏伟,又严整;虽头绪纷繁,却脉络分明。

三、出色的战争描写

v《三国演义》是一部形象的百年战争史,是一部真正的战争文学作品。

“全景式的军事文学”作品

v其反映战争规模之大、之广,时间持续之长,其描写战争的艺术技巧之高,在古今中外军事文学中也是罕见的

v1、善于把握各次战争的联系与区别,犯中求避,同中见异,千变万化,特点鲜明。

如:

v仅火攻小说就写了几十次,但每次火攻的描写都独具特色:

v诸葛亮:

“火烧博望坡”与“火烧新野”

v“博望之火在城外,新野之火在城中;博望之火在林木,新野之火在房屋也”。

——毛宗岗

v小的战斗互不相同,大的战役更是各具特色。

如,

v三大战役:

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彝陵之战

v相同处:

都以少胜多、以弱胜强,都用火攻

v火烧对象不同:

v官渡之战是曹操烧袁绍的粮草;

v赤壁之战是孙、刘烧曹操的战船;

v彝陵之战是东吴烧西蜀的营盘

v火烧地点不同:

烧粮草是在平原,

v烧战船是在水上,

v烧营盘是在山林。

v犯中求避,同中见异,特点鲜明,绝不雷同

2、注重表现“智谋”在战争中的重要作用

v《三国演义》写战争,不仅写力,更重在写智,写指挥员在战略决策、战术运用、力量转化等方面运筹的正确与否。

v全书百二十回,仅标题带“计”、“智”、“谋”等字眼的达三十回

v三大战役,能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原因都在于取胜一方智术和谋略的正确运用:

v官渡之战

v曹操7万战胜袁绍70万,主要是靠了谋略的正确;

v袁绍主要败在不采纳好的建议与主观指导的错误:

v沮授:

缓战坚守;许攸:

乘虚进军许昌

3、注重在战争中写人

v《三国演义》着力描写的是参加战争的人,人的才能智慧,人的性格特点以及人物的性格冲突,而不是着重写战争的过程。

v详写战前谋划;详写主动、得胜方;常以失败者的“智”来衬托获胜者的更加高明。

如,

v赤壁之战

v略写曹魏(不足1/5篇幅);

v详写孙、刘一方,突出表现周瑜、诸葛亮的胸襟胆识和谋略智术。

v曹操虽连中三计,但非轻易上当的

4、注重战争场面气氛的渲染,多用对比衬托、张弛结合、动静结合的手法等

v作者善于把紧张激烈的战斗与轻松闲适的场面结合起来写

v既有庞德抬棺决战、夏侯惇拔矢啖睛那样激昂慷慨的场面,也有诸葛亮弹琴退仲达、观鱼平五路那样悠闲自得的场面等。

四、特征化的艺术典型

v《三国演义》人物塑造的显著特点,就是创造了一批具有特征化性格的艺术典型。

v这种特征化性格的典型,具有鲜明的单一性、稳定性、和谐性的特点。

v“单一性”,就是这类形象都有一个主要的、突出的特征。

如:

v曹操的“奸”、刘备的“仁”、孔明的“智”、关羽的“义”,张飞的“猛”、等

v“稳定性”,是说小说中人物的主要特征及其他因素基本上稳定不变

v“和谐性”,是指形象内部诸因素非常和谐,没有现象与本质、理智与感情的矛盾

v作者塑造这种特征化性格人物,常采用以下几种手法:

v一是出场定型:

v人物一出场、一亮相,小说就对其性格给与概括性的评论,为其性格定型,此后就不再发展变化。

如,

v曹操:

“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许劭)

v少时诈称“中风”、诬叔骗父

v临死时设七十二疑塚

v诸葛亮:

通晓天下、料事如神

v二是反复皴染。

v就是围绕着人物性格的主要特征,多角度、多层次地加以强化、深化,使其性格在单一中呈现出丰富性、复杂性。

如,

v张飞:

勇猛

v“豹头环眼、燕颔虎须”的外貌、

v“声若巨雷”“势如奔马”的言行,

v鞭督邮、战吕布、吓曹兵、古城会、斗马超等

v三是善用传奇故事和生动细节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

v小说中的生活细节比较贫乏,但却有不少惊险生动的传奇性的细节,具有一定的夸张性和理想化色彩。

v“关羽斩华雄”:

v“其酒尚温”——关羽的神勇突现的淋漓尽致

四是善用对比、烘托手法

v如,作者始终把袁绍与曹操进行对比描写:

v官渡之战:

v曹操——雄才大略,识见高超;胜利者

v袁绍——外宽内忌,多谋少断;失败者

五、历史演义体的语言

v一是“文不甚深,言不甚俗”。

v半文半白,既利于营造历史气氛,又能使读者“易观易入”,雅俗共赏。

v二是侧重叙述而简于描写。

v叙述往往以简笔勾勒见长,简洁明快,生动有力,洋溢着一种阳刚之气。

v三是语言以开始注意个性化。

如,

v孔明的言谈声貌,处处有智;

《三国演义》的影响:

v在《三国演义》影响下,明清历史演义极盛,孙楷第《中国通俗小说书目》统计有163部。

较有特色的作品:

v(1)列国系统:

明代余邵鱼《列国志传》,冯梦龙《新列国志》;清代蔡元放《东周列国志》。

v(2)隋唐系统:

明代罗贯中《隋唐两朝志传》,齐东野人《隋炀帝艳史》,袁于令《隋史遗文》,褚人获《隋唐演义》。

《三国演义》的不足与糟粕

v1、人物描写有过分夸张失实之处。

v“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

v2、书中有不少的迷信情节;

v3、男人的世界;女人是陪衬;

v4、《三国》之“国骂”。

13、《金瓶梅》的作者:

《金瓶梅词话序》称“兰陵笑笑生”作。

两个兰陵:

一在山东峄县,一在江苏武进。

“笑笑生”之谜:

有王世贞、李开先、贾三近、屠龙、汤显祖、王稚登、李渔等种种推测。

14、“三言”、“二拍”:

一、“三言”之前的话本小说

v洪缏《清平山堂话本》:

嘉靖年间

v现知最早的话本小说总集

v共小说60种,又称《六十家小说》,今仅残存29篇

v基本保存了宋元明以来的一些话本小说的原貌

冯梦龙与“三言”

v《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三部小说集的总称,每集40篇,共120篇,约依次刊行于天启元年、四年、七年。

v“三言”几乎收集了宋、元、明三代较优秀的白话短篇,包括旧本汇集和新著创作。

宋元旧作约占1/3,明代新作约2/3。

v“三言”的明代作品,都是模拟宋元话本小说形式写成的专供人们阅读的新小说,被后人称为“拟话本”。

v“三言”的出现,标志着古代白话短篇小说的整理和创作高潮的到来。

凌蒙初与“二拍”

v、“二拍”:

“拟话本”个人创作

v《初刻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的合称,崇祯初刊行,每集40篇,一篇重刻,一篇杂剧,故实有小说78篇;

v标志着我国白话短篇小说创作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15、“茶陵派”

指明前期成化、弘治年间以湖南茶陵人李东阳为首的一个诗歌流派。

其成员有谢铎、张泰、邵宝等人。

提出诗学汉唐,着眼于音调、法度,

具有从“台阁体”向“前后七子”转化时期的过渡特点

李东阳著有《怀麓堂诗话》一卷。

16、“前七子”

v1、前七子:

也叫弘正七子

v是明代弘治、正德年间以李梦阳、何景明为首的一个复古主义文学流派,其成员还有徐祯卿、边贡、康海、王九思、王廷相。

17、“后七子”

后七子

也叫嘉靖七子,是嘉靖中期以李攀龙、王世贞为首继前七子之后重新倡导复古的文学流派。

成员有谢榛、吴国伦、宗臣、徐中行、梁有誉。

(其中谢榛被开除,梁有誉早死,余曰德、张佳胤后来加盟)

18、“唐宋派”

是嘉靖年间以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归有光为代表的一个散文复古流派。

对前后七子“文必秦汉”的提法不满,极力推崇唐宋文风,强调自然流畅、直抒胸臆、反对艰深为文、模拟剽窃,

对晚明“公安派”、清中叶“桐城派”都有重大启迪和影响。

19、李贽的“童心说”

v文学观主要见于《童心说》:

v“童心者,真心也”

v“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者也”

20、“公安派”

v是晚明时期受李贽影响而出现的一个反复古的文学流派,因其代表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兄弟是湖北公安人而得名。

v主张“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反对艰深古奥,诘屈聱牙

v艺术上多能流露个性,清新洒脱,意达词畅。

v但也有境界狭窄、俚俗空疏的流弊。

21、“竟陵派“

v是继公安派之后,以湖北竟陵人钟惺、谭元春为首的一个文学流派。

v在反复古、重性灵上与公安派一致,但他们不满公安派鄙俚、轻率、浅露的流弊,

v主张“引古人之精神,以接后人之心目”(《诗归序》),即通过乞灵于古人,达到一种“灵”而“厚”的创作境界。

v表现出“幽深孤峭”的风格。

22、汤显祖:

“临川四梦”。

《紫钗记》《牡丹亭》《南柯记》《邯郸记》

23、《牡丹亭》的浪漫主义风格

1、主题上:

为演绎生死“至情”,剧中主人公对“情”执著追求,对“理”强烈反叛,最终如愿以偿,实现理想,使主题具有浓重的浪漫主义、理想主义色彩。

2、情节构思和人物塑造上:

杜丽娘由梦生情,由情生病,因病而死,死而再生。

与意中人先有梦中结合,继而阴阳结合,最终人间结合。

没有爱可得到爱,没有情人可生出情人,现实生命死亡可作为理想人生起点。

奇幻情节和感人形象,既充满浪漫色彩,又带有时代特征。

24、“清初三大家“:

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

25、《儒林外史》的艺术成就:

•《儒林外史》是一部杰出的长篇小说,它的艺术就是多方面的。

其最引人注目之处,是它在继承中国古代讽刺艺术优良传统的基础上,以作家的天才创造,把中国古代讽刺艺术推向了新的高峰,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一、《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

•1、《儒林外史》的讽刺特征:

•首先,《儒林外史》善于将讽刺对象的喜剧性与真实性结合起来。

作家“秉承公心,指摘时弊”(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以客观的态度去处理事物,不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