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则》.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004655 上传时间:2023-01-27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4.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语十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论语十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论语十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论语十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论语十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论语十则》.docx

《《论语十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语十则》.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论语十则》.docx

《论语十则》

《〈论语〉十则》知识讲解

编稿:

王胜华    责编:

王军霞

课前导入

 

  “半部《论语》治天下”,这是前人对《论语》的评价,它形象地概括了这部儒家经典对后世的卓越贡献。

1988年初,75位诺贝尔奖得主曾在巴黎宣称:

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2500年前去吸取孔子的智慧。

西方学者尚且如此呼吁,那么作为中国人更应辩正地、批判地去继承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

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孔子,随着这位“万世师表”一起去探讨有关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以及如何修身做人。

学习目标

 1、了解孔子及《论语》。

 2、积累文言实虚词,熟练背诵全文,正确理解课文内容。

 3、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进一步探究反省自己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及品德修养。

 4、整理、积累成语、格言、警句等语言材料。

知识汇总

  1、关于孔子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

春秋时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

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被誉为“万世师表”、“千古圣人”。

  孔子先世为宋国贵族。

少年时家境衰落。

成年后做过鲁国的小官吏。

五十岁时由鲁国中都宰升任司寇。

后罢官,曾周游列国,终不再仕。

晚年致力教育,相传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

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

删修《春秋》,使之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

  孔子首创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注重“学以致用”、“学”“思”结合。

自汉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

  2、《论语》简介

  《论语》属语录体散文,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20篇。

内容有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及弟子间的相互讨论。

它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

南宋时,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

宋朝宰相赵普曾赞颂说“半部《论语》治天下”。

  《论语》由若干篇章组成,前后两章之间不一定有什么关联。

各章的体式也不尽相同,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

一种是语录体(也可称格言体),仅指明是孔子的话,不写出说话的环境(包括说话的对象),内容大多是关于学习、道德修养、为人处事的一般原则,这篇课文中的第1至9则都属于这种体式。

一种是对话体,记录孔子对弟子(或其他人)的问题所作的回答。

课文中的第10则属于这种体式。

一种是叙事体,其中多少有一点情节,但也往往是以记录孔子的话为主。

  3、语录体的特点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书,主要体式有四种:

(1)直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论;(2)答问体,即先指出问者及所问问题,然后记录孔子的回答;(3)对话体,记录孔子跟弟子或其他人之间的对话经过情形;(4)一边记叙事情的经过,一边记录孔子的言论。

这篇课文只出现前两种体式。

这两种体式所记录的孔子的言论,大多是某些事理的高度概括和总结,都具有格言性质。

  4、读准字的音

  论语(lún)

  不亦说乎(yuè)

  三省吾身(xǐng)

  愠(yùn)

  罔(wǎng)

  殆(dài)

  诲(huì)

  5、解释加红的字

  人不知而不愠   愠:

生气,发怒。

  三省吾身    三,泛指多次;省:

检查。

  温故而知新    故:

学过的知识。

  学而不思则罔   罔:

迷惑,即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思而不学则殆   殆:

疑惑,有害。

  见贤思齐焉   齐:

(向他)看齐。

  士不可以不弘毅 弘毅:

刚强,勇毅。

  6、通假字

  不亦说乎     “说”通“悦”,愉快。

  诲女知之乎    “女”通“汝”,你。

  是知也      “知”通“智”,聪明。

内容分析

课文理解

  这十则《论语》节选自《论语》的《学而》《为政》等篇,下面将逐条讲解:

  

(1)子曰: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孔子;时,时常地或者按照一定的时间;习,复习或者实习;说,悦的古字,愉快;朋,同门为朋,同志为友;愠,生气,发怒;君子,这里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译文:

孔子说:

“学习了(知识)之后时常地复习它,不也愉快吗?

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快乐吗?

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谈到了学习的方法、乐趣和个人修养三个方面。

  

  

(2)曾子曰:

“吾日三省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曾子,曾参;吾,我;日,每天;三省,多次进行自我检查,反省;三,泛指多次;为,替,给;忠,尽心竭力;信,真诚,诚实;传,老师传授的知识。

  译文:

曾子说:

“我每天多次的反省我自己:

为别人做事是否尽心、忠实?

跟朋友来往是不是诚实呢?

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复习过呢?

  ——朱熹认为,重在为学,传指受之于师,习指熟之于己,而忠信为传习之本,可见古代治学的人非常重视品德修养。

  (3)子曰: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文:

孔子说:

“温习学过的知识,可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可以凭此当老师了。

  ——这一则讲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考的必要性。

  (4)子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殆,有害。

  译文:

孔子说:

“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有(陷入邪说的)危险。

  ——这一则也是讲学习方法,阐述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二者不可偏废。

  (5)子曰:

“由,诲女知之乎!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由,仲由,字子路;女,同“汝”,你;是,此,这;知,通“智”。

  译文:

孔子说:

“子路,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

  ——这段讲的是学习态度问题,要谦虚谨慎,实事求是。

  (6)子曰: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译文:

孔子说:

“看见贤人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要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相似的毛病)。

  (7)子曰: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译文:

孔子说:

“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

(我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看见自己也有)他们那些短处就要改正。

  ——这两章都是讲学习态度的。

意思是要向一切人学习,随时随地都要学习。

别人的长处固然值得学习,对于别人的短处,也要及时借鉴反省。

  (8)曾子曰: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弘毅,胸怀宽大,意志坚强。

  译文:

曾子说:

“士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大,意志坚强,(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路程又很遥远。

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是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

到死为止,不也很遥远吗?

  ——这句是指做人修身的,曾子的意思是鼓励门人要一生为实现“仁”的理想而奋斗。

  

  (9)子曰: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译文:

孔子说:

“(碰上)寒冷的冬天,才知道松柏(的树叶)是最后凋谢的。

  ——这句是指人所应有的修养品格的,经得起困境的考验,方显出君子本色。

  (10)子贡问曰:

“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

“其恕乎!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其,大概,也许;恕,指儒家的推己及人,仁爱待人的忠恕之道。

  译文:

子贡问到:

“有没有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话?

”孔子说:

“大概就是恕道了吧!

自己不想要的东西,不要施加给别人。

  ——曾子曾经说过:

“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忠和恕正是孔子仁的学说的两个方面:

“忠”的要求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是积极的一面;“恕”的要求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消极的一面。

这其实是儒家学说“修己以安人”的做人修养的集中体现。

问题思考

  1、《<论语>十则》哪些是谈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的,哪些是谈思想修养的,哪些是关于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仁”的概念?

  所选10章,有三个方面的内容:

(1)关于学习的态度和方法,包括第1、2、3、4、5章;

(2)关于思想品德修养,包括第1、4、5、6、7、8、9、10章;(3)关于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

“仁”的概念。

包括第8、10两章。

  

  2、在从师这个问题上,孔子的意见是什么?

  孔子认为,几个人同行,其中一定有可以做自己老师的人。

而这样的人却不必是十全十美的人。

他的优点,吸取过来;他的缺点,如果自己身上有,就加以克服。

实际上,在孔子看来,任何有可取之处的人都是自己的老师,自己都应当向他们学习。

  

  3、在新知识与旧知识、在学与思的问题上,孔子是怎么认为的?

  在新知识与旧知识的关系上,孔子认为“温故”可以“知新”。

也只有“温故”“知新”的人才能当老师。

这里,孔子强调的是“新知”,是那种开拓、创新的精神。

  在学和思的关系上,孔子认为学习与思考必须结合,二者缺一不可。

只读书而不通过自己的头脑加以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一味空想而不读书,就会弄得精神疲惫,对自身是没有好处的。

考点解析

 (2011湖北宜昌) 

  古人大多既有名,又有字,并常按长幼排行的次序来取字,如三国时期的孙家四兄弟:

孙权,字仲谋;孙策,字伯符;孙匡,字季佐;孙翊,字叔弼。

请问谁是四兄弟中的老二?

为什么?

  解析:

  老二是孙权。

因为古代兄弟排行按“伯仲叔季”的顺序来排列,“仲”排行第二。

(说明:

只答对孙权的可得一半的分)

成果检测

基础知识

  1.给下列加红字注音。

  论语( ) 不愠( )  则罔( ) 则殆( )

  弘毅( ) 凋( )   三省吾身( )

  有我师焉()传不习乎( )

  诲女知之()死而后已( )

  2.联系上下文,解释加红字的意思。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

  人不知而不愠( )

  吾日三省吾身( )

  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3.判断正误。

  

(1)《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弟子言行的一本书,其中有不少关于学习和个人修养的篇章,书名是孔子定的。

()

  

(2)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是我国儒家学说的创始人,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

()

  (3)《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是研究孔子思想的重要资料,南宋朱熹把它跟《大学》《中庸》《春秋》合成《四书》。

()

  (4)《论语》共20篇,它是现存最早的用语录体写的古籍。

()

  4.翻译句子。

  

(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子贡问曰:

“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子曰:

“其恕乎!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根据要求默写课文的相应段落。

  

(1)曾子谈到的人应具有自省精神的一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孔子谈到的应该谦虚谨慎,广泛学习的一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曾子谈到的士应该具有为理想而不懈奋斗的精神的一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在这十则中,有很多语句后来演变成为了成语,请把这些成语写出来。

课内阅读

根据课文内容回答后面问题。

  1、曾子的“吾日三省吾身”里所提到的“为人谋、与朋友交”和“传不习乎”,这些自省的内容,在今天还有没有意义?

为什么?

谈一谈自己的感想。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是什么意思?

它讲了一个什么道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对“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这句话,你是怎样理解的?

说明了什么道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讲的是什么意思?

在你与人交往时是不是这样做的?

学了此文后,你对今后的设想是什么?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外阅读

 (2011江苏连云港中考)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9-12题。

(15分)

 【甲】

  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

酒酣,吏二人缚一人诣王。

王曰:

“缚者曷为者也?

”对曰:

“齐人也,坐盗。

”王视晏子曰:

“齐人固善盗乎?

”晏子避席对曰:

“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所以然者何?

水土异也。

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晏子春秋》)

 【乙】

  景公游于寿宫,睹长年负薪者,而有饥色。

公悲之,喟然叹曰:

“令吏养之!

”晏子曰:

“臣闻之,乐贤而哀不肖,守国之本也。

君爱老而恩无所不逮①治国之本也。

”公笑,有喜色。

晏子曰:

“圣王见贤以乐贤,见不肖以哀不肖。

今请求老弱之不养,鳏寡②之无室者,论而共秩焉。

”公曰:

“诺。

”于是老弱有养,鳏寡有室。

                                      (《晏子春秋》)

  注释:

①逮:

到。

②鳏寡:

老而无偶的男女。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3分)

  A.齐人也,坐盗/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B.齐人固善盗乎/是可谓善学者矣

  C.水土异也/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D.公悲之,喟然叹曰/余悲之,且曰

 10.用斜线(/)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只限两处。

(2分)

   君爱老而恩无所不逮治国之本也

 11.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6分)

  

(1)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2)臣闻之,乐贤而哀不肖,守国之本也。

 12.根据甲乙两文,你认为晏子是一个怎样的人?

(4分)

参考答案

基础知识

  1.1únyùnwǎngdàihóngdiāoxǐngyānchuánhuìyǐ

  2.说,为古“悦”字,愉快。

   愠,生气,发怒。

   省,自我检查,反省。

   知,通“智”,聪明,智慧。

   已,停止。

   施,施加。

  3.

(1)X

(2)√(3)X(4)√

  4.

(1)孔子说:

“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有(陷入邪说的)危险。

   

(2)子贡问到:

“有没有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话?

   (3)孔子说:

“大概就是恕道了吧!

自己不想要的东西,不要施加给别人。

  5.

(1)曾子曰:

“吾日三省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2)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或者,子曰: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3)曾子曰: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6.学而时习之 温故知新 见贤思齐 三人行,必有我师 任重道远 死而后已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课内阅读

  1、仍然还有意义。

因为在今天的社会里,仍然需要对人忠诚、讲究信用、善于学习,如果每天都能够认真反省自己在这几方面做得如何,一定会对提高自己的思想修养、知识水平大有好处。

  2、几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会有能够做我的老师的人。

它讲了一个要成为一名高尚的人,就必须要向别人虚心学习的道理。

  3、天气寒冷了,才会知道松柏的叶子凋谢下来。

它说明了在艰苦的环境中可以考验一个人的品质的道理。

  4、自己不想做的事情,不要强加给别人。

(谈设想时,言之成理即可)

课外阅读

  9.(3分)A(A犯罪/同“座”;B擅长、善于;C不同;D同情、怜悯)

  10.(2分)君爱老/而恩无所不逮/治国之本也(每处1分)

  11.(6分)

   

(1)(3分)只是叶子的形状相像,它们果实的味道不同。

(关键点:

“徒”、“其实”)

   

(2)(3分)我听说,喜好贤能的人,怜悯不幸的人,这是执掌国家的根本啊。

(关键点:

“乐”、 “哀”、判断句)

  12.(4分)晏子是一个机智善辩、能维护国家尊严(2分)和关爱百姓、关注民生的人(2分)。

  附:

课外文言文参考译文

  【甲】晏子来到了(楚国),楚王请晏子喝酒,喝酒喝得正高兴的时候,公差两人绑着一个人到楚王面前来。

楚王问道:

“绑着的人是干什么的?

’(公差)回答说:

“(他)是齐国人,犯了偷窃罪。

”楚王看着晏子问道:

“齐国人本来就善于偷东西的吗?

”晏子离开了席位回答道:

“我听说这样一件事:

橘树生长在淮河以南的地方就是橘树,生长在淮河以北的地方就是枳树,只是叶子的形状相像,它们果实的味道不同。

为什么会这样呢?

(是因为)水土条件不相同啊。

现在这个人生长在齐国不偷东西,一到了楚国就偷起来了,莫非楚国的水土使他喜欢偷东西吗?

  【乙】齐景公在寿宫游玩,看见一个老年人背着柴,脸上有长期受饿的颜色。

齐景公就很为他的境遇感到可怜,感慨地说:

“让当地的官员养活他!

”晏子说:

“我听说,喜好贤能的人,怜悯不幸的人,这是执掌国家的根本啊。

现在君主怜惜老者,那么您的恩泽没有不达到的了,这是治理国家的根本。

”齐景公笑了,脸上也有了喜悦的神色。

晏子说:

“圣贤的君王遇到贤良就喜好贤良,遇到不幸就怜悯不幸。

现在我请求将年老体弱没有人养活的、丧妻丧夫没有房屋的,评定之后共同安置。

”齐景公说:

“很好!

”于是,老弱的人有人养活,丧妻丧夫的也有了可以居住的屋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