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届高考语文模拟卷一及答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999199 上传时间:2023-01-27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5.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南省届高考语文模拟卷一及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湖南省届高考语文模拟卷一及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湖南省届高考语文模拟卷一及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湖南省届高考语文模拟卷一及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湖南省届高考语文模拟卷一及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湖南省届高考语文模拟卷一及答案.docx

《湖南省届高考语文模拟卷一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南省届高考语文模拟卷一及答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湖南省届高考语文模拟卷一及答案.docx

湖南省届高考语文模拟卷一及答案

湖南省2018届高考模拟卷

(一)

语文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忘言得意”是玄学在认识方法上提出的一个主要观点,也是中国传统哲学的重要思维方式之一。

玄学大家王弼在《老子指略》里说;“夫欲定物之本者,则虽近必自远以证其始。

夫欲明物之所由者,则虽显而必自幽以叙其本。

”这里的“本”“始”即他所谓无形无象、无称无名的“道”。

郭象也同样强调,欲求圣人之道,不应停留在有形之“迹”上,而应当进而把握其“无迹”之“所以迹”。

因此,“忘言得意”的实质,就是认识事物不要停留在迹象上,而要深入内部去把握其根本。

就这方面而言,“忘言得意”反映了人们深化对宇宙、社会认识的要求。

对于“得意”,王弼认为要通过言象获得,而郭象不仅仅讲“寄言以出意”,还更多地强调通过“超言绝象”的“冥合”去获得。

无论哪一种,都强调要充分发挥认识主体的能动作用,而“得意”之深浅,又与认识主体的素质有着密切的关系。

就此而言,这种认识方法包含了由外而内、由内而外、得之于外、证之于内、内外合一、主客通明的过程。

这也正是中国传统哲学思维方法中的一些最重要的特点。

“忘言得意”论不仅在中国传统哲学的思维方式上有着重要的意义,而且对中国传统文学艺术的创作论,尤其是欣赏论也有着巨大的影响。

中国人最注重得意于言外,喜欢那些“意犹未尽”“韵昧无穷”的文学艺术作品。

对于只能就眼前呈现的形象来评论文学艺术的人,则认为他根本不够一个真正欣赏者的资格。

苏轼就在一首论画诗中写道:

“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

赋诗必此诗,定非知诗人。

中国这种传统的欣赏论,给文学艺术欣赏者带来了极大的自由。

同一对象,不同的欣赏者从不同角度、以不同心情去欣赏,往往各有所得。

即使是同一欣赏者,在不同的环境和心情下,对同一欣赏对象也往往有不同的体会。

欣赏者可以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以至可以完全离开创作者的原意,体会出另一种新意来。

玄学的“忘言得意”论,无论在思维方式上,还是在文学艺术的欣赏上,都表现出一定的主观随意性。

这从一方面来说,反映了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缺乏精确性的弱点,然而从另一方面来说,却又反映了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主观能动性和灵活性,并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起到解放思想的作用。

如玄学本身,就借用这种思维方式,才把人们的思想从两汉今文经学的荒诞和古文经学的繁琐中解放出来,从而开创了一种简约而深邃的义理之学。

宋明理学正是继承着这一方法而发展起来的。

(摘编自楼宇烈《玄学与中国传统哲学》)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忘言得意”是中国传统哲学的重要思维方式之一,不是一种简约而深邃的义理之学。

B.“忘言得意”论,在思维方式上和文学艺术的欣赏上,都表现出一定程度的主观随意性。

C.深受“忘言得意”论影响,中国传统文艺欣赏论给文学艺术欣赏者们带来极大的自由。

D.“得意”的深浅,取决于认识主体素质的高低,这正是中国传统哲学思维的重要特点。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篇提出“忘言得意”的概念,接着引述王弼、郭象的观点解析“忘言得意”的概念,最后指出“忘言得意”的实质和意义。

B.文章引用苏轼论画诗中的句子,否定了只就眼前形象评论文学艺术的人,直接证明了中国人在艺术欣赏中有注重得意于言外的特点。

C.对于“忘言得意”论在思维方式和文艺欣赏上表现出的主观随意性,文章辩证分析,指出利弊,肯定它能在一定条件下起解放思想的作用。

D.王弼和郭象对“得意”的认识有所不同,但他们都强调要充分发挥认识主体的能动作用;而且认识主体素质越高,“得意”越深。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根据王弼的思想,如果仅仅着眼于事物的“近”“显”之处,就无法把握事物的根本。

B.中国人最注重得意于言外,只喜欢那些“意犹未尽”“韵昧无穷”的文学艺术作品。

C.欣赏作品时,欣赏者的体会若与创作者的意图完全不同,就会更有新意和价值。

D.借用“忘言得意”的思维方式,玄学只能把人们的思想从两汉今文经学中解放出来。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木鱼

周海亮

冬子小时候,家里穷。

不仅他家穷,全村都穷。

不是吃不到米闻不到肉的那种穷,是吃了上顿没有下顿的那种穷。

贫穷与饥饿贯穿了冬子的童年,即使现在想起,冬子的记忆深处,仍然是望不到尽头的饥饿。

冬子九岁那年,村里有亲戚嫁女,娘带冬子去吃喜宴。

临行前娘嘱咐冬子说,饭桌上一定要放开了吃,吃慢了,东西就没了。

又说,千万别动桌上那条鱼,否则会被别人笑话。

冬子问为什么,娘说那是条假鱼。

鱼是木头雕刻而成,上面浇了汤汁,撒了葱花,盛在盘子里,端上桌,与真鱼别无二致。

娘还说木鱼是栓叔的手艺,栓叔一晚上就能将一截木疙瘩变成一条活灵活现的鲤鱼。

娘带冬子来到亲戚家门口,再次嘱咐冬子不仅要吃得快,还要尽量多吃。

吃饱了,咱家晚上那顿就省了。

她说。

六个菜,一个汤,满桌人吃得像猪。

普通的蔬菜,加几片肉,味道就完全变了。

冬子听了娘的,快吃,使劲吃,却总是吃不饱。

那条鱼摆在桌子中间,假如娘事先不说,冬子绝不会当它是一条木鱼。

鱼浇了汤汁,撒了葱花和香菜,那是一条红烧口味的木头鲤鱼。

亲戚家虽穷,但厨艺高超,据说能把一条鱼烹成七八种不同的味道。

木鱼也能。

不过仅仅是味道的样子。

满桌人心照不宣。

他们的筷子和汤匙伸向不同的盘子和汤碗,却绝没人去碰那条鱼。

桌上很快只剩残羹冷炙,唯有那条鱼,仍然闪烁出诱人的光泽,散发出美妙的酱香。

满桌人仍不散去,他们蘸着盘子里剩下的汤汤水水,啃着手里的黑面馒头,那也是平常时日难得的吃食。

冬子有将筷子伸向木鱼的冲动。

冲动那样强烈,有那么几个瞬间,他几乎无法自控。

他强迫自己不去看那条鱼,可是鱼却顽强地游进他的眼睛,挠着他的喉咙。

终于冬子做出令他和他的家人从此蒙羞的举动——他动了那条鱼。

他甚至夹起撒在木鱼上的葱花,他甚至将那些葱花,直接填进嘴巴。

他挨了娘的一顿巴掌。

他受到村人的讥笑。

以后很多年,他在村里都抬不起头。

他不仅仅是动了一条木鱼,更是动了乡村的规矩,动了主人的尊严。

一条木鱼,没有人动,它便是一条色香味俱全的真正的鱼,便是富足和希望;动了,它便成为一个木头疙瘩,成为欺骗,成为乡间岁月的颓败与贫穷。

那条木鱼挂在冬子的胸前,顶在冬子的头上,刻在冬子的脑门上,挤在冬子的心里,很多年挥之不去。

后来冬子进城,吃了很多苦,终于成为一家水产公司的老总。

这些年他几乎吃遍世界上所有的鱼,但童年里的那条木鱼,仍然时常游进他的心里,即使在梦里,也香气四溢,令人垂涎。

然后让他在醒来以后,充满羞愧。

常跟娘说起这件事,娘说,是那时太穷了。

冬子说,或许是。

娘说,是你太无礼了。

冬子说,或许是。

不过一个孩子动了一条木鱼,有什么大不了呢?

冬子觉得一条木鱼,绝不该让他背负这么多年的沉重。

一次冬子去民俗博物馆,突然觉得那里面似乎缺少一条可以摆上餐桌的木鱼。

他想为博物馆捐赠一条,馆长当然乐意。

为这事冬子专程回了一趟乡下,他找到亲戚,问那条木鱼还在不在,亲戚找了很久,终从一堆破铜烂铁里翻出来。

木鱼上布满虫眼,却依然活灵活现。

——一条木头雕刻而成的鱼远比一条河水里的真正的鱼,有着更为长久和顽强的生命。

(11)冬子带木鱼返回城里,突然改变了主意。

他找一位匠人雕刻了一条鱼。

他把新雕的木鱼送到博物馆,将真正的老木鱼拿回家,刷干净,加了底座,摆上桌子。

他想或许一件老物件能让他与乡村之间、与逝去的乡间岁月之间多出一点点联系,而之前,他一直试图远离乡村、试图彻底抹去那些贫穷并且羞愧的童年记忆。

他想这一切或许是因他这么多年终又回到乡下,终又再一次见到那条多年不见却一直留在脑海、压在心头的木鱼。

(12)生日那天,冬子调好汤汁,切好葱花,然后将那条木鱼,恭恭敬敬地端上餐桌。

(13)冬子对儿子说,吃鱼。

(选自《小说月刊》2017年第12期)

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写村民嫁女,在喜宴上摆一道红烧木鱼,只看不吃,不仅表现了当地的风俗习惯,更体现出当时物质的匮乏,生活的贫困。

B.段“六个菜,一个汤,满桌人吃得像猪”,用比喻的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在喜宴上人们狼吞虎咽的情形。

C.段“冬子有将筷子伸向木鱼的冲动”,主要是因为栓叔高超的手艺,使木鱼像一条色香味俱全的真正的鱼。

D.小说的结构简洁中见精细,叙述风格沉稳老练,语言质朴冷静,却张力十足,不造作矫情却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5.结合文章内容,简要阐释文中划线句子的含义。

(5分)

6.请结合文意,联系生活,谈谈你对小说最后两段内涵的理解。

(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中医药制定标准要循序渐进

于颖:

在您看来,中国中医科学院的《百年中医史》同以往相比,有什么特别之处?

张伯礼:

第一点就是充分占有资料。

这个课题的研究历时3年多,以朱建平研究员为首的项目组尽可能地搜集第一手史料,基本涵盖了国家和地方图书馆的史料,包括医书、非医书、民国时期的旧报刊,甚至海外文献资料。

其次,协同攻关。

以往这类研究往往是一个专家或一个团队担纲,这次编撰几乎动员了海内外、业内外相关领域的专家共同参与,课题组研究和专家咨询相结合的工作方式,也是过去没有过的。

第三点就是史料与史论结合。

带着问题去搜集、甄别、分析、整理史料。

项目组打破时间限制,根据中医药发展的性质和阶段,将百年中医发展史分为三个时期:

1912—1949年是“抗争图存,自强发展”时期;1949—1977年是“事业奠基,曲折前行”时期;1978年迄今,是中医“全面发展,走向世界”时期。

于颖:

2015年,您陪同屠呦呦先生前往瑞典领取诺贝尔医学奖,卡罗琳医学院的发言人当时就表示,这个奖不是给传统中医药的。

中医的历史传统悠久,但不可能拿来就用,如何让它成为一个维持生命健康的现代工具?

张伯礼:

这个问题非常好,也是我们正在努力的方向。

屠老师讲,中医药是一个宝库,但也不是拿来就用的。

中医药有很多宝贵的经验,但一定要和包括现代医学在内的现代科技结合,才能在解决重大问题中做出贡献,这条路子要走下去。

中医药发展包括两个层次,一是理论层次,特别是哲学的部分,相对稳定;而另一个技术层次,即疾病治疗方法和药物,始终在发展。

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的指责,说:

“你们老用那套几千年的理论,怎么行?

”中医的思维方式、认知方法确实相对固定,但在其指导下的防病治病技术方法却在不断发展。

于颖:

《中医药法》去年底正式颁布,是我国中医药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

有法可依只是基本保障,涉及一系列具体问题,您重点关注哪几个方面?

张伯礼:

中医立法这一大事,中医界翘首企盼了30多年。

中医立法了,还有很多内容有待补充、完善、细化,需要一个过程。

我个人认为最核心的问题就是管理机构,希望将中医药县级管理机构建齐,把中医药发展经费列入政府财政计划中。

此外,保护中医药的继承一定要符合中医药本身的发展规律。

中国民间的高人高术其实有很多,应该得到关注和重视。

此次立法就肯定了那些通过“师承”方式学习实践中医、确有医术专长的人才,并在政策上给予从业机会。

当然,政府必须担起责任来,制定一系列的规定和要求,并对相关人员进行考核和监管,扶持和管理并行不悖。

于颖:

中医药要想走得远,能不能标准化、能不能为大家所理解,都是问题。

这几年里,陆续有标准获列美国药典,在国际上得到应用。

这是不是意味着,科学解释中医已经不是问题?

张伯礼:

中医能不能标准化,要根据具体内容来看。

中药化学成分、微量成分有哪些,各占多少比例;针灸里,针的长短、粗细、韧性、钢含量,等等,这些都没有问题,国际标准化组织也都接受了。

当然,有些标准的制定还比较难,比如肾虚的标准、脉象的标准……尚需要过程。

其实,不仅中医药,很多学科在制定标准时也都如此,有一个循序渐进的阶段。

怎么诠释中医药,在很多人看来是个大问题。

一碗汤药里面有什么,过去真搞不清楚;20年前若大致分析出其中化学成分,也需要几个月甚至一年才能完成;现在只要几天甚至十几个小时,就可以基本获知里面化学成分的占比、结构。

我们坚信,假以时日,用现代科学语言诠释中医药,以利于更多人理解和接受,将逐步得到实现。

(选自2017年4月28日《文汇报》,作者:

于颖)

【注】张伯礼,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

7、下列与“中医的思维方式,认知方法确实相对固定,但在其指导下的防病治病技术却在不断发展”不相符的一项是(3分)

A、源于两千年前《内经》的中医病理论,清代医家叶天士总结了络病治疗的一些方法和药物,现在吴以岭院士,建立了络病标准,研究了一系列方药。

B、屠呦呦受葛洪《肘后备急方》“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这句话的启发,降低提取青蒿素温度,改用沸点更低的乙醚而提取了青蒿素。

C、丹参这味药材,已经列入了美国药典,这是我国第一个列入美国药典的中药;中国药材的标准纳入了美国药典,为我国更多的药材进入美国提供了基础。

D、急性心梗介入治疗后常出现大血管通了而小血管没有血流灌注,心肌依然处于无复流状态,中医用通络中药可降低无复流的发生率。

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百年中医史》和以往的中医史有不少区别:

以往这类研究就是一个专家或一个团队担纲,这次编撰则动员了海内外、业内外相关领域的专家共同参与。

B、《百年中医史》与以前的中医史相比,张伯礼院士认为,第一是充分占有资料,该项目组尽可能地搜集到第一手史料,基本涵盖了国家和地方图书馆的史料。

C、屠呦呦说,中医药是一个宝库,但也不是拿来就用的;张伯礼院士认为,中医药有很多宝贵的经验,但一定要和现代科技结合起来。

D、因为中医界翘首企盼了30多年,所以中医终于立法了;张院士认为,最核心的问题是管理机构,要把中医药发展经费列入政府财政计划中。

E、中医药可以制定标准,但是,有些标准的制定,如肾虚的标准、脉象的标准,还比较难,其标准的制定还需要一个过程。

9、张伯礼院士认为中医药可以对人类作出更大贡献,他告诉我们应该做好哪些方面?

(4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公讳步瀛,字麟洲,陈氏先世居歙,公曾祖讳时宾迁江宁,遂为江宁人。

祖讳应陛。

考讳士鋐。

家故殖财,至公考为文学,好施予,尽亡其赀,生四子,而公为季。

公长益贫,精厉为学,闳杰于文词,中乾隆二十六年恩科会试榜第一,选庶吉士。

散馆,改兵部主事,再擢至武选司郎中。

公在兵部,职事修办,吏不能为奸。

服阕,其尚书奏请补车驾司郎中。

逾二年,授河南陈州府知府,再擢至甘肃按察使,谳狱平。

值平凉府盐茶厅回民为乱,党连数郡,人心皆耸。

为逆者聚于通渭石峰堡,而总督李侍尧乃托以追逸贼,西往靖远,独留公扼陇上为守御。

公亦愤发,不避险难,尽拘为逆者之家,又擒其分处他县为间应者。

官军初战失利,公度贼乘胜必东犯陕西,以隆德、平凉当下陇之要,而守卫单弱,即拨回原兵分守,而后奏闻。

其后,贼果东犯,不得过。

公奏之达上以为知兵命大臣督军至且诏事与陈某议之公迎说形势事理无不究又筹粮馈入险岨皆给。

逾月,贼平,公虽身未履战陈,而功足以埒。

上乃擢为布政使,而旋调任于安徽,赐之花翎以奖焉。

乾隆五十年,江淮大饥,米升至钱五六十,暴民胁众为攘。

公遍至所部,颁布上恩,督吏赈恤,防捕盗贼,全护疲困,自夏迄秋末,安徽得宁,而公劳瘁成疾。

其后,擢贵州巡抚,抵治所,旧疾大作,遂薨,为乾隆五十四年十一月某日,年六十。

公为人坦白和易,虽于属吏无矜容厉气;然审察能否,进退必当其才。

安徽布政司书吏皆江宁人,公临之有恩谊,而不以奸公法。

公自奉俭陋,其在陈州,尝举家食稷。

于族戚故旧,助恤常厚,岁时馈问无间,所在官舍,来居者常满。

少工文章,喜诵书,老而不倦。

承学弟子多材,而秦中丞承恩与公进士同榜,又同一年为巡抚,人以为美谈。

(节选自姚鼐《惜抱轩文集·兵部侍郎巡抚贵州陈公墓志铭(并序)》)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公奏之达/上以为知兵命/大臣督军至/且诏事与陈某议之/公迎说形势事理/无不究/又筹粮馈入险岨/皆给。

B.公奏之达/上以为知兵/命大臣督军至/且诏事与陈某议之/公迎说形势/事理无不究/又筹粮馈/入险岨皆给。

C.公奏之达上/以为知兵命/大臣督军至/且诏事与陈某议之/公迎说形势/事理无不究/又筹粮馈入险岨/皆给。

D.公奏之达上/以为知兵/命大臣督军至/且诏事与陈某议之/公迎说形势事理/无不究/又筹粮馈/入险岨皆给。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讳,中国古代讲求“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即避讳名字,指对君主、尊长避开不直称。

文中是作者指称死后的尊长陈步瀛,在名字前称讳,以表示尊敬。

B.季,排行次序之一,表示排在最后的。

伯、仲、叔、季,是先秦古人确立的兄弟长幼之序的说法,《论语》《仪礼》均有记载。

陈步瀛是家中的小儿子。

C.恩科,始于宋代,明、清亦用此制。

清代在于正常科举外,逢皇帝即位或朝廷庆典,特地开科考试,也称“恩科”。

陈步瀛是乾隆年间恩科会试的鼎元。

D.服阕,古代服丧三年后除去丧服。

古代守丧有一定的时间规定,时间越长越表明守丧当事人对已故人的崇敬,和不忍对方离去的心情,三年为最长服丧期。

12.下列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陈步瀛不善经营。

陈家以前是经商的,到了他这一辈,他考上了文学科,由于乐善好施,他家的财物全都散尽了。

B.陈步瀛行事果决。

平凉府回民作乱的时,陈步瀛把叛乱的人的家属全部抓了起来,又抓住了分散居住在其他县里的内应。

C.陈步瀛善于用兵。

平定回民作乱时,陈步瀛运筹帷幄,虽然没有亲自出阵杀敌,但建立的功劳却足以和出阵杀敌相比,被皇上赐予花翎。

D.陈步瀛生活节俭。

他不但自身把节俭简陋当作生活的准则,在陈州的时候,他全家还曾以稷谷粗粮为饭食。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公为人坦白和易,虽于属吏无矜容厉气;然审察能否,进退必当其才。

(5分)

(2)于族戚故旧,助恤常厚,岁时馈问无间,所在官舍,来居者常满。

(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第14、15题。

客至

杜甫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

宾至

杜甫

幽栖地僻经过少,老病人扶再拜难。

岂有文章惊海内?

漫劳车马驻江干。

竟日淹留佳客坐,百年粗粝腐儒餐。

不嫌野外无供给,乘兴还来看药栏。

14.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客至》篇首以“群鸥”引兴,篇尾以“邻翁”陪结。

在结构上,作者兼顾空间顺序和时间顺序。

从空间上看,从外到内;从时间上看,则写了迎客、待客的全过程。

B.《客至》颔联作者采用与客谈话的口吻,前句不仅说客不常来,还有主人不轻易延客意,今日“君”来,益见两人交情之深厚,使后面的酣畅欢快有了着落。

C.《宾至》“幽栖地僻经过少”一句写自己住所偏僻,少人来访,表达诗人受到冷落的孤独与凄凉之感。

D.《宾至》“老病人扶再拜难”写自己老病,需人搀扶,不能尽礼,在致歉中隐含着诗人有客而来的喜悦。

E.《宾至》一写客,一写己,在表现客人身份尊贵的同时,也表现出诗人的清高。

15.主人对“客”和“宾”各自表达了怎样的态度?

试分别结合两首诗的尾联简要分析。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5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5分)

(1)宋濂在《送东阳马生序》中,写到自己有时被老师批评的那一句是“”,他的态度是“色愈恭,礼愈至,。

(2)韩愈在《师说》中用设问的方式指出不从师的危害,从而说明从师的重要性的句子是“,?

(3)在《离骚》中,屈原面对国君昏庸,奸侫当道,小人竞相取悦于人的社会现实以这一句“”来表达自己烦闷失意。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21世纪,是一个凸显个性、实现自我、创造价值的时代,也是一个百舸争流、千帆竞发、沧海横流、英雄辈出的时代。

许多时候,我们往往注重对孩子的说教而忽视自身的行为规范,俗话说正人先正己,其实父母的示范会让孩子自觉地邯郸学步。

古今中外,一些过分张扬、锋芒毕露之人,不管功劳多大,官位多高,最终多数不得善终,这是尽人皆知的历史教训。

要是没有敦诚、敦敏两兄弟和张宜泉写给曹雪芹的诗,我们还真不大相信《红楼梦》的作者始终过着箪食壶浆的生活。

2017年“中国诗词大会”上,首位出场的选手李尚荣----一个7岁的小女孩,在台上对答如流,活泼可爱,玲珑剔透。

先秦哲学起源于对人生、社会的忧患,先秦诸子周游列国,大多席不暇暖,以谋求天下由“无道”转变为“有道”的格局。

A.B.C.D.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地球是一个家,无论哪一种生命灭绝,对地球都是伤害,一旦生态被人类破坏,所有的不好的恶果最后也将由人类承担。

B.目前的国学热虽然还是主要分布在大众教育和国学知识传播方面,但是营造这样一种传统文化热的氛围,对传承中华文化、培育民族精神都是很有意义的。

C.一系列中国承诺和中国行动,正通过国民的生活点滴释放着令人羡慕的经济、文化推动力,同时也为相关国家提供了观察自己的窗口和改善民生的借鉴。

D.一个出版社搞得好不好,关键在社长起决定性作用,二十一世纪出版社之所以有今天的成就、今天的行业地位,张秋林三十年坚守是一个重要原因。

19.学校百年校庆即将举行,下面代学校拟的面向全体校友的短函,表达得体的一句是(3分)

A.敬爱的校友,母校建校百年庆典即将举行,母校热切盼望您的到来。

B.亲爱的校友,母校百年华诞即将举行,全体师生恳望您,届时拨冗出席。

C.母校过去的成就有您的贡献,母校今天的发展渴望您的支持,请务必出席校庆。

D.母校华诞,普天同庆,热望您共襄盛举,贡献心力,再创辉煌。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5个字。

(6分)

城市里有或大或小的绿地,绿地多了,。

但我们时常能看到一副“板寸”样子的草地,吸尘能力明显下降,因而频繁地剪草是不环保的做法。

草高达50厘米,可修剪一次,科学研究发现,草长得高不光草叶能大量吸纳空气中的污染物,,下雨后就能把更多的雨水送到地下,,二来缓解城市内涝。

21.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答题。

(5分)

全国共有444个城市禁止燃放烟花爆竹,764个城市限制燃放烟花爆竹。

有人感叹没了烟花爆竹就少了年味儿,甚至有人将其“上升”到“文化流失”的高度,认为禁放烟花爆竹是对千百年传承下来的年俗文化的严重打击。

请写一段文字,劝大家转变观念,接受禁燃,要求体现辩证思维,80字左右。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

材料一:

“爸爸,那是什么?

”“别怕,孩子,那只是颗流星。

”当导弹的尾焰划过叙利亚夜空时,一位父亲抱着慌张的孩子说道。

材料二:

4月16日,美国商务部宣布将禁止美国公司向中国中兴通讯公司销售零部件、商品、软件和技术。

4月20日,中兴通讯回应了该事件:

美国的禁令可能导致中兴通讯进入休克状态,要求公司上下认真反思。

材料三:

十九大报告中指出: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

材料四:

萧伯纳说过,人类有两出悲剧:

一出是肆意妄为,一出是万念俱灰。

请结合上述两至三则材料,以“关于的断想”为副标题,写一篇文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