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易经全解.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998566 上传时间:2023-01-27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5.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完整word版易经全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完整word版易经全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完整word版易经全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完整word版易经全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完整word版易经全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完整word版易经全解.docx

《完整word版易经全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完整word版易经全解.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完整word版易经全解.docx

完整word版易经全解

易经全解

《易经》全解

一、

问题的提出:

为了对中国的近代史有一个清楚的了解,首先必须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有一个清楚的了解;要清楚地了解传统文化,就必须了解其起源及其演化过程;要了解其起源及其演化过程,就必须将传统文化中各个流派的起源及演化,与当时的史事紧密地结合起来,把它当作一个完整的、密不可分的统一体去研究,才能得到比较清醒的认识,而不致人云亦云。

《易经》是传统文化相当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许多传统文化都来源于它.若不弄清它的具体内容,要想清楚地了解传统文化,犹如痴人说梦耳。

二、经过四十余年的努力,作者发现:

历来被人们视作占卜巫书的《易经》,并不是令人难以琢磨、饱含迷信色彩的东西,而是周文王、周公旦父子两个人对于周朝创业史的记载.前三十卦,是文王在目睹了祖父与父王创业之艰难,自己又饱受风霜、富有阅历之后,在被囚于羑里的数年间,通过仔细地观察自然界的变化与运动,又明白了自然界的变化规律.他又以此为楷模,将自己祖孙三代的奋斗经历与之相对应,发现人类社会的运动规律基本上是和自然规律相一致的.只要明白自然规律,就基本上可以把握住社会发展的规律。

这使他惊喜若狂。

但他身处囹圄,一是不能用清楚明白的语言把它记下来,二是他不愿让别人明白这个道理后复亡自己的江山。

于是,他就用前代留下的八卦,将自己祖孙三代的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及由此总结出来的客观规律,用隐晦的文字将其一一的按顺序记录下来,以供自己的后代作为借鉴.

文王获释之后,将他在囹圄中总结出来的东西合并为三十卦后,就开始按照自己新近形成的思维去处理政务,指导臣子的行动。

解放以后,在岐山遗址进行的考古发掘中,发掘出大量的周人甲骨,上面发现很多与《易经》有关的数字,可见文王演《周易》,是有史料作证,可以肯定的.

后面的三十四卦中,有三十二卦是周公模仿文王的笔法,对于文王言行的记录;最后的两卦,则是周公对武王第一次伐纣的记录。

这就是《易经》分为上下两篇的原因。

文王在懂得天下大道之后,思想有了质的飞跃。

武王在他的领导下,从政治到经济,从军事到外交,都处理得井井有条,再也没有遭到什么大的挫折。

十一年后,便很顺利地夺取了殷汤天下。

周公因其多才多艺,被文王留在身边,耳提面命,更是完全地继承了文王的衣钵。

(1)他所建立的治国大纲,不过聊聊数语,不仅保了周家八百年天下,更是维系了封建社会两千余年而不倒。

孔子不过拾周公的牙彗,却得了个“圣人”的美名。

随着其它象形文字的不断出现,象形、会意与形声这三类文字逐渐完善和成熟,人们的各种意思都可以用具体的文字来记载了。

含义过于笼统、内容过于含糊的八卦符号,就在民间逐渐失去了它的存在价值,而被各个部落、氏族中自称能够与上天沟通意志的上层酋长、巫祝们所垄断,成了卜筮的专用符号,而逐渐神秘化。

三、在夏朝之前,统治阶级还没有大量地利用迷信来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一切以顺民为尚。

(2)到了商代,民间尚认为吉凶由人,商王则开始以鬼神迷信加强其统治。

(3)商汤假借上苍的名义,推翻夏桀。

后代商王,就公开宣扬道:

“王是上帝所生,受命于天,代表上帝到人间来统治土地和人民的。

"其发号施令,往往借助于天,处理政务,也常常向天请示。

沟通“天人之际”的是御用巫祝,他们在政治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常此以往,社会也就逐渐的由重人事转向重视天命了。

民众就是有了自己的意志,也只能借助上天的口气说出来.武王伐纣时说:

“天怜于民.民之所欲,天必从之。

”就很明白地说明了这个现象。

故而文王也必须采取占卦的方法,来让人们接受自己的见解。

而他自己是从来不信这个的。

四、《淮南子》说:

“今《易》之乾坤,足以穷道通意也.八卦可以识吉凶知祸福矣,然而伏羲为之六十四变,周室增以六爻。

”这就是说,文王被殷纣王囚于羑里时,六十四卦已经存在,他演周易,不过是在每一卦中增添了六爻,并用文字对其加以说明和解释罢了.

五、《易经》文辞的简练和隐晦,令当时和后来的人们难以琢磨和理解。

春秋、战国时期的孔子等儒家、道家之人遂先后作了《彖传》、《象传》、《文言》、《说卦》、《序卦》、《杂卦》等十篇文章(又称《十翼》),来解释它的内容。

《十翼》对《易经》的解释,除了词义的解释还算合理以外,对其内涵的解释却多是断章取义,解释的极为牵强附会。

不敢言、不能言、为尊者讳、有意隐瞒真相的的地方比比皆是.加上时代斗转星移,许多历史事实随时光的流失而湮灭,遂使《易经》成为玄奥莫测之天书。

这才为汉代的人们将其作为占卜之书打开了方便之门。

由于《十翼》甚多拗误之处,汉代之后的人即分别按照自己的理解,对《易经》及其《十翼》进行再解释。

从古到今,注释解读的文章不下千种.按其内容,大致可以分为象数和义理两大流派:

前者以宣扬迷信为主,后者以强化儒教为宗旨.也有兼取象数、义理的。

独宋代的杨万里独辟奇径,参照史事来解易,成为现代学者以易考史,以史证易的先驱,为恢复《易经》的本来面貌,指明了方向。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近千种文章的作者,由于其思想局限于前人,故而没有一个能将《易经》完整解读出来的。

随着近年大量考古的新发现,以及夏商周历史年表的确立,许多传说得到了实物的证实,许多史籍上未曾记载的史事为人们所了解,这就为揭开《易经》的神秘面纱,恢复其自然原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六、

从大量史事与《易经》的相互对应中,我们可以发现一个很简单的现象:

《易经》本来是一个很简单、使人一目了然的政治产物。

只是由于后人抱着与作者不同的动机,各取所需,妄加解释,才使其越来越复杂。

这一点,我们也可以从现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不同之处看到它的影子.

就其本质而言,自然科学远比社会科学复杂和麻烦的多.但自然科学的研究成果或结论,由于它不直接牵涉到社会各阶级和各阶层的具体利益,故而它一旦被证实,就很快地得到全社会的一致认可。

而社会科学就不同了,它的任何一个结论,都决定着社会上某一个利益集团的生死存亡。

因此,不同的阶级、不同的阶层、不同的利益集团之间,各自都有着自己独特的社会科学观。

一个结论,那怕它正确或荒谬到极点,都会有自己的忠实信仰和捍卫者,平时以权力来捍卫;非常时期以武力来说话。

这就造成了社会科学的错综复杂,弄得它至今无有社会公认的真理.《易经》属于社会科学,它的研究,自然也难逃上述规律的支配。

如今,封建时代已经过去,从主观和客观方面等各个方面来说,恢复《易经》真实面貌的时机已经成熟.

七、后人推解《易经》,说它包含了变易、不易、简易的三个方面,是很有道理的.变易,是从宏观上看问题,说运动变化是万物的基本特征之一;不易,是从微观上看问题,认为旧事物要顽强地维持自己的存在。

这是万物的基本特征之二;两种本性在力量平衡的时候,它们是既相互冲突,又相互依赖,这构成了万物的繁荣与和谐。

这是万物的基本特征之三.对立统一、相反相成这两句成语,即由此而来。

但是,平衡总要被打破的,新生总要战胜陈旧的,这就促进了万物的进化。

简易,就说的是以一持万,执简御繁。

这是什么意思呢?

它是说,只要掌握几种基本的手段,就可以处理万物之间具体的、烦杂的、大同小异的矛盾和冲突。

因为万物冲突的表现各异,其基本规律则就那么几条:

新生的要陈旧,陈旧的会新生,任何一个方面都不会永远停滞不前,而是在互相转化。

转化速度的快慢,则依外间环境的不同而千差万别。

谁真正明白了这几条基本规律,谁就可以进入自由世界,干什么事情都游刃有余了。

至于推演、预测什么天理、地理、人事的变化方向与动态,那真是小菜一碟,不值得一提的事情。

谁真正掌握了这几条基本规律,那他干什么事情都不会在细节上斤斤计较,而总是把握住大纲,采取因势利导、大而化之的方法.这样,他就可以顺利地实现自己的愿望,进入天人合一的美境。

八、《易经》既然不是占筮书,那与易经内容紧密相联接的《河图》、《洛书》,自然也不是什么荒诞不稽、不可捉摸的海市蜃楼,而是有血有肉,活生生的古代政治生活之产物。

它就象《水浒传》上宋江与吴用假造的天降石碣一样,具有鲜明的政治目的。

它使八百诸侯心甘情愿、俯首帖耳地尊奉武王为首,并且为此而在孟津盟誓.这样,第一次伐纣时的乌合之众,第二次伐纣,就成了一支军心军纪高度集中的铁军。

人们只要读懂了《易经》,再看《河图》、《洛书》,就可以象面对古代的一本简明百科全书一样,对西周时代的政治体制、政治形势、文化思想、地理天文、历史传说等等一目了然。

它不再是谜,而是众多古代文化高度压缩的结晶,

九、古人以数来表示世间万物的兴衰.一为始,五为中,九为极。

(4)人们生活在天地之间,故以五为人世之常,以符合自然界的规律。

所以才上有九天,下有九泉之说法,才有了五星、五才、五色、五味、五音、五行、五常、五刑、五更、五福、五知、五岳等等名词.宗族有五祖,社会有五奴、五服、五章.

一是万物的起因、起始、源泉;五是现实、现状,是中庸,不进不退。

四以下是退化,六以上是进步;九则是发展的极限。

九五,乃是九的中间,极的转折点。

不到九五,还有进步的余地;超过九五,就要盈满,事情的本质就会发生突变,开始向自己的反面转化,由兴盛走向衰亡。

因此,《易经》首先从九开始,先从大道理上说明问题,让人们从宏观上俯瞰,以把握住事情的脉络。

这就是《乾》卦皆九的原因;然后是从六起步,教导人们脚踏实地,从微观、小事上做起,一步一步地攀登。

这就是《坤》卦皆六的缘由。

从宏观上着眼,在细节上努力,这是《易经》全书的指导原则。

其它的卦中九中有六,六中有九,就是既讲大道理,又谈具体事。

卦中首句是主题,中间是应当注意的六个方面,上六与上九,则是说:

谁做事过分了,就必然灾祸临头。

把住了这一点,就掌握了理解《易经》的钥匙。

注:

1《尚书·金滕》:

“予仁若考能,多才多艺,能事鬼神。

乃元孙(武王发)不若旦多才多艺,能事鬼神。

”又:

《淮南子》:

“周公事文王,行无专制,事无由己,可谓能子矣;辅佐成王,可谓能武矣;成王壮,臣事之,可谓能臣也.”

2、《尚书·大禹谟》:

“帝曰:

‘禹!

占卜惟先蔽志,······朕志先定,询谋佥同,鬼神其依,龟筮协从."《尚书·皋陶谟》:

“知人则哲,能官人。

安民则惠,黎民怀之。

能哲而惠,何忧乎欢兜?

何迁乎有苗?

何畏乎巧言令色孔壬?

……天聪明,自我民聪明.天明畏,自我民明畏。

达于上下,敬哉有土。

"

3、《尚书·伊训》:

“夏其子孙弗率,皇天降灾,假手于我有命,造攻自鸣条。

”4、《素问》:

“天地之至数,始于一,终于九。

"

乾第一

“乾:

元亨,利贞."辞解、乾:

象征上天、阳刚、光明、万物萌生;元:

象征初始、起步;亨:

亨通、顺利;

利:

象征需要;贞:

象征坚忍不拔、美德。

卦意:

上天为人们带来了光明,故而为人们所亲近、理解和赞美。

君子明白这一点,所以他要想有所作为的话,必须象上天那样平易近人,给人们带来光明、信心和希望,使自己得到天下民众的拥护和爱戴。

有了号召力,有了民众,自己的愿望才能最终实现。

(1)以百姓之心为心,是号召力、美德、智慧产生的根源。

(2)但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啊!

因为它需要始终如一、坚忍不拔、历经百挠而不改初衷的美德。

这并不是一般人所能做到的。

(3)只有明白天意,持之以恒地益德化自律,且几代人

数十年如一者,才能成为天之骄子,天下之君王。

史实:

周的始祖名弃,是大族姜姓之女姜嫄未婚所生,并在外祖父家长大成人,后脱离母姓,自姓为姬.弃在尧舜时任农师之职,受封于邰,(今陕西武功西),子孙世代为夏的农官。

传之子窟,夏政衰败,子窟怕受迫害,就逃到游牧民族(戎狄)之间。

其孙公刘率族人定居于豳,(今陕西旬邑县西的陕甘交界处)发展农耕,势力渐兴.后又传九世,到古公亶父时,因其财富大增,又受到戎狄的进攻。

古公只得又率族人向南逃亡,离开游牧地带,进入农耕地区.当他们逃到岐山时,受到其始外祖父姜姓氏族的庇护,将其族人安置于周原(今陕西的扶风、岐山之间),周人这才开始自立为一方诸侯。

古公死,他的少子季历继位。

季历死,文王继位.从古公到文王,祖孙三代修德积善不止,终成伟业。

(4)

注:

1、《l吕氏春秋》:

“大公无私,乃能成其私.先圣王之治天下也,必先公。

公则天下平。

有得天下者,众矣。

其得之必以公,其失之必以偏."

2、《尚书·大禹谟》:

“苗民逆命,益赞于禹曰:

‘惟德动天,无远弗到'.禹拜昌言道:

‘俞!

’班师振旅.帝乃诞敷文德,七旬有苗格。

3、《道德经》:

“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

慎终如初,则无败事。

4、《史记·周本纪》:

“公刘修后稷之业,务耕种,行地宜,取材用,民赖其庆.百姓怀之,多徒而保归焉。

周道之兴自此始。

公刘第八代古公亶父立,复修先人之业,积德行义,国人皆戴之。

他旁国闻古公仁,亦多归之。

季历立,修古公遗德,笃于行义,诸侯顺之。

季历卒,子昌立,是为西伯。

他则古公、季历之法,笃仁、敬老、慈少、礼贤。

士以此多归之。

“初九:

潜龙,勿用."

爻意:

龙,是人主、帝王的象征。

(1)潜龙,是身居下位,但已具备人主德才者,当以君子称呼之。

此爻的意思有两重:

一、《易经》是教鲤鱼如何跳龙门之书,只有君子才可研读;一般人是万万不可研读,不可让他明白此书之意的。

(2)不具备人主德行,而妄行登龙术者,只会使天下大乱动荡不已;(3)二、虽有帝王之德,但还处在社会最下层时,也不可照此书的指导去做。

若不听此言,妄意行事的话,德高不合众,行异不合俗,不但会遭到普通民众的诽谤、猜疑和反对,而且必然遭到上面的排斥与打击。

若再不改变,甚至会因此而灭亡。

(4)

君子不管处在下层,还是处于上层,在形势不利时,都需后退一步,适当随俗,与众同欢乐,共呼吸,让他们理解、信服自己.这样,在形势好转之后,才能按照《易经》中所教导的,寻求进一步的发展.(5)

注:

1、《易·文言传》:

“子曰:

‘龙,德而隐者也.’"2、《易·系辞下》:

“苟非其人,道不虚行。

"

3、《易·系辞下》:

“过此以往,未之或知也。

”孔子是深知《易经》本意的:

只有德者,才配做天下之主。

但这又与他“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的政治主张大相径庭;他的臣民地位,也使他不敢公开说明《易经》的宗旨就是研究如何造反的。

于是他对弟子们说:

“我的解释,只能说到这个地步,不能再往下说了.假如你们一定要追问到底的话,我只能说,也许我不知道呀!

"

4、《屈原·卜居》:

“宁正言不讳以危身乎?

将从俗以偷生乎?

"《屈原·九章》:

“邑犬之群吠之,吠所怪也。

非俊疑杰兮,固庸态也。

5、《屈原·渔夫》: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夫见而问曰:

‘子非三闾大夫与?

何故至于斯?

'屈原曰: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渔夫曰:

‘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淈(挖)其泥(基础)而扬其波?

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歠其濿?

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屈原曰;‘吾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吾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

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渔夫莞尔而笑,鼓枻而去,歌曰: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遂去,不复与言。

"

(白话:

‘世人皆贪鄙时,圣人在表面上也不妨随俗兴风作浪,这才能不脱离群众,不被奸人排斥于权柄之外。

权柄在手,才能为贪鄙挖掘坟墓。

众人都在饮酒时,圣人不妨也微同其事,尝一点酒糟,饮一点酒渣,以示与众人同欢乐,从而不失去众人的爱戴.有众有权在手,就能在大局崩坏,不可收拾的时候,挺身而出,救国补世.你为什么仅仅为了自身的清白,就要独行忠直之事,自我孤立,自我放弃权柄,落个流放的下场呢?

’屈原说:

‘我怎么能假装糊涂,被世上的小人欺蒙呢?

我宁愿自投湘江,被江鱼吃掉,也不让我这洁白的身躯,蒙上世俗的垢尘.'渔夫微微一笑,就不再与屈原交谈,鼓桨而去。

同时歌唱道:

‘世道清明时,圣人可以全部身心地投入政治;世道昏暗时,也应当适当的随俗,以待转机。

若为了顾惜自己一身的清白,而走上自我流放之极端,非圣人所为也.’”)

“九二:

见龙在田,利见大人。

"

辞解、田:

旱地、困境;大人:

有力量、有权势之人。

爻意:

身处下位,又逢乱世,身处困境的君子,就像困在旱地的飞龙一样,会被蝼蚁们啄嗜而亡。

(1)只有得到强有力人物的提拔,才能摆脱困厄,获得飞黄腾达的机会。

(2)

史实:

住在姜水(今陕西岐山、武功附近流入渭水)流域地区的姜姓氏族,是炎帝的后裔(世称羌族、西戎),与居住在姬水(今陕甘地区的渭水、湟水之间)流域的黄帝氏族世代互通婚姻。

周人就是炎黄合婚繁衍的后裔。

姜姓氏族的首领很早就听到有人夸奖古公亶父(姜姓氏族的外甥)的贤明。

所以,在古公率族人逃难到岐山之后,马上就收留了他.不但将自己的女儿太姜许配给古公,以岐山脚下的周原(很大的一块沃土)为嫁妆,而且帮助其族人营筑城郭,以抵抗游牧民族的侵袭。

一切安顿好之后,又劝说古公抛弃戎狄之俗,开国设官。

古公得到姜姓的有力支持,才结束了自己氏族几百年来的流浪生活,自立为一方诸侯。

(姜姓氏族,在春秋后期被新兴的秦国吞并.)

此后古公四面征战,也得到其姻亲的有力支持,始得以飞黄腾达。

太姜所生的季历成人之后,太姜又为他定下自己的侄女太任为妻,更加巩固了姬姓与姜姓的关系。

古公前妻所生的太伯,仲雍没有强大的母系为后盾,只好远走他乡,免得遭受无妄之灾。

假如没有姜姓氏族的大力辅助,仅凭古公的贤德,不仅不能立足,恐怕还会加速其氏族的灭亡。

(3)

文王将自己家族的兴衰史与众多先辉煌后湮灭的家族史对照以后,很自然的就得出了这样的结论:

“君子要想有所作为,在任何时候都必须寻求有力人物的支持。

靠自己单打独斗,是不能生存于这个世界的。

注:

1、《贾谊·惜誓》:

“黄鹄(天鹅)后时而寄处兮,鸱枭群而制之;神龙失水而陆居兮,为蝼蚁之所裁。

"又:

《吕氏春秋》:

“吞舟之鱼,陆处则不胜蝼蚁.”

2:

《史记·周本纪》:

“古公亶父立,薰育戎狄攻之,欲得财物,与之.已复攻,欲得地与民。

古公遂与私属尽去豳,度漆、沮,逾梁山,止于歧下.”又:

《屈原·九歌》:

“闻百里奚之为虏,伊尹烹于庖厨.吕望屠于朝歌兮,宁戚饭而歌牛.不逢汤武与桓缪兮,世敦云而知之?

”又:

《吕氏春秋》:

“人主之行与布衣异,势不便,时不利,事仇以求存。

执民之命重任也,不得以快志为故.”

3、《楚辞·召隐士》:

“徐堰王行其仁义兮,荆文寤而徐亡。

”说的是周宣王的舅父申伯被封在徐国为君之后,广修仁义,诸侯朝之者三十余国。

楚荆王因此而嫉恨,怕申伯将来会成气候,就立刻发兵灭了徐国,并将申伯家族满门屠尽,使其断子绝孙,连个复仇的机会都没有。

“九三:

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辞解:

夕:

傍晚、世道昏暗;惕:

警觉、戒备;若:

好像;厉:

严厉;咎:

过错。

爻意:

君子要象上天那样行事,就必须始终如一地力行正道,待人宽,待己严,

(1)才不会为山九仞,功亏一篑。

(2)可这样做的结果,却会被临近的诸侯和强邻们所嫉恨。

因此,君子必须处处谨慎,刻刻警惕,好象灾难马上就要降临一样。

只有这样,才能有备无患。

即使灾难真的来临,也可以从容应对,逢凶化吉。

(3)所以,严厉一点,对自己只有好处,没有过错。

注:

1、《吕氏春秋》:

“汤问于伊尹曰:

‘欲取天下若何?

’伊尹对曰:

‘欲取天下,天下不可取。

可取,身将先取。

’凡事之本,必先治身.昔先圣王,成其身而天下成,治其身而天下治。

·君子责人则以人,自责则以义.责人以人则易足,自责以义则难为非;故任天地而有余.”

2、《尚书·旅獒》:

“不矜细行,终累不德.为山九仞,功亏一篑。

又:

《淮南子》:

“事者难成而易败也;名则难立而易废也.千里之堤,以蝼蚁之穴漏;百寻之屋,以突隙之烟焚。

《尧戒》曰:

‘战战兢兢,日甚一日,人莫踬(绊倒)于山而踬于坁。

’是故人皆轻小害、易微事以多悔。

患至而后忧之,是犹病者已倦而索良医也,虽有扁鹊、俞跗之巧,犹不能生也.”

3、古公卒,季历继位,为商王东征西伐,所向克捷,结果犯了商王文丁的忌讳.季历却不知防患于未然。

文丁当时已重病在身,为消除季历对幼年商王帝乙的威胁,他即乘季历来朝歌报捷的时候,将其逮捕起来,囚禁至死。

文王继位后,继续礼贤下士,又引殷纣王的猜忌,将其囚于羑里,企图采取釜底抽薪的办法,削弱歧周。

多亏文王在面纣之前,早已将一切事情都安排得停停当当,毫无纰漏.几年之后,东南已经大规模造反,西周却依然井然有序,毫无乱象。

再将文王囚禁下去,只会四面受敌。

纣王无奈,只好在西周送来重礼时,就坡下驴,将文王释放,又因文王受到众多诸侯的拥护,而封文王为西伯,以示拉拢。

文王由自己父子两代被囚后的不同结局中,得出了这样的结论: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厉,无咎。

“九四:

或跃在渊,无咎。

爻意:

君子办事,要审时度势,待机而动,量力而行。

时势有利,就勇猛前进,大胆扩张;时机不利,就暂时停止发展。

若还是众矢之的,就适当地作些让步,韬光隐晦,以求转移打击的矛头.这不但不是懦弱,而且是极为明智的策略,非大智谋不能为。

(1)有进必有退,这也是大自然的规律。

进十步,退五步,就是大发展;进十步,退十步,也是了不起的成绩。

这锻炼了队伍,增长了阅历,培养了人才,辩明了是非;进十步,退十五步,这自然有点不妙了.但只要吸取教训,以后不再犯同样的错误,它就不但不是坏事,反而是极大的好事。

因为这不但使君子得到了经验和教训,而且帮助君子纯洁了队伍,纠正了君子认识上的不足。

此路不通,改走它道,就会成功。

只要应时变化,进退自如,就不会犯大的错误。

可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能够正确判断形势;怎样才能正确判断形势,则非大智慧不可也。

(2)

注:

1、《吕氏春秋》:

“孔墨之弟子徒以满天下,皆以仁义之术教导于天下,然而无所用其术.是何也?

仁义之术外也。

(不知顺势、得势、造势也。

)"

2、《古本竹书纪年》:

“二十三年,囚西伯于羑里.二十九年,释西伯,三十年二月,西伯率诸侯入贡。

“九五:

飞龙在天,利见大人。

爻意:

君子就是飞黄腾达,成就大业了,也离不开众多有力人物、众多诸侯的支持。

他们是君子的朋友、盟友、支柱和爪牙。

“上九:

亢龙,有悔.”

爻意:

君子一旦因为顺利、胜利而骄傲自满,象中午的太阳那样热辣辣的,令人难以亲近,就会失去众人的拥护和爱戴,成为孤家寡人,

(1)那时就会有意想不到的灾难降临,令其后悔莫及。

(2)

注:

1、《吕氏春秋》:

“骤战骤胜,乃亡国之因.”2、《易·系辞》:

“子曰:

贵而无位,高而无民,贤人在下而无辅,是以动而有悔。

”“用九:

见群龙无首,吉。

爻意:

君子不管处在什么地位,不管在任何时候,都不可盲目行动,必须等待时机。

时机不到,就要安分守己,养德修仁,收拢人心,为以后的行动积极创造条件。

(1)若不顾时势,仅凭想当然行事,不但不会成功,甚至会将事业彻底毁灭。

(2)

什么是最佳时机呢?

社会上发生动乱,原有的领导已失去人心,群龙无首时,君子就挺身而出,积极行动。

这个时机一旦错过,或社会平静以后,就要马上停止扩张,转入巩固胜利成果的阶段.(3)如此反复的交错前进,就会不断地扩大自己的力量和势力范围,最终夺取天下.

史实:

商王武丁修政行德,殷道复兴.周的太王古公亶父就仅仅是广兴德政,为民牟利,扬贤名以拢人才。

武丁崩,祖甲和武乙立,殷道复衰.(4)这时古公已在岐山脚下的周原开国,就开始东征西讨,兴起夺取成汤天下的雄心。

(5)

注:

1、《吕氏春秋》:

“(武王第一次伐纣失败,即频频)使人候殷。

人反报曰:

‘殷其乱矣。

'武王曰:

‘其乱焉至?

’对曰:

‘馋慝胜良。

’武王曰:

‘尚未也。

’复往,反报曰:

‘其乱加矣。

’武王曰:

‘焉至?

’对曰:

‘贤者出走矣。

'武王曰:

‘尚未也.’又往,反报曰:

‘其乱甚矣。

’‘焉至?

’‘百姓不敢诽怨矣。

’武王知纣已为民所弃,于是遍告诸侯曰:

‘殷有重罪,不可以不伐。

’故选车三百,虎贲三千,朝要甲子之期,而纣为禽也。

2、《吕氏春秋》:

“三代之宝,莫如因.因则无敌。

禹通三江五湖,因水之力也.尧禅位于舜,因人之心也。

汤、武以千乘制夏、商,因民之欲也。

"

3、《史记·商本纪》:

“西伯卒,武王东伐,至盟津,诸侯畔殷会周者八百。

诸侯皆曰:

‘纣可伐也.’武王(无有文王的德与威,只好在盟津赶快雕刻一个文王的神像供起来,自称太子发,奉文王以伐,不敢自专,但仍然镇不住台。

诸侯们仍是七嘴八舌,各持己见,互不服气.一个“皆”字,明矣。

武王只好)曰:

‘尔未知天命.'乃复归。

4、《史记·商本纪》:

“帝武乙无道,为偶人,谓之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辩护词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