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含答案精品.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994014 上传时间:2023-01-27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53.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统编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含答案精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统编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含答案精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统编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含答案精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统编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含答案精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统编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含答案精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统编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含答案精品.docx

《统编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含答案精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统编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含答案精品.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统编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含答案精品.docx

统编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含答案精品

统编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含答案)精品

一、高中语文文言文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迁哲,字孝彦,安康人也。

世为山南豪族,仕于江左。

父元真,仕梁。

迁哲少修立,有识度,慷慨善谋画。

起家文德主帅,转直阁将军、武贲中郎将。

其父为衡州,留迁本乡,监统部曲事。

时年二十,抚驭群下,甚得其情。

及侯景篡逆,诸王争帝,迁哲外御边寇,自守而已。

   大统十七年,太祖遣达奚武、王雄等略地山南。

迁哲率其所部拒战,军败,遂降于武。

然犹意气自若。

武乃执送京师。

太祖谓之曰:

“何不早归国家,乃劳师旅?

今为俘虏,不亦愧乎?

”答曰:

“世荷梁恩,未有报效,又不能死节,实以此为愧耳。

”太祖深嘉之。

   魏恭帝初,直州人乐炽、洋州人田越、金州人黄国等连结为乱。

太祖遣雁门公田弘出梁汉,开府贺若敦趣直谷。

炽闻官军至乃烧绝栈道据守直谷敦众不得前太祖以迁哲信著山南乃令与敦同往经略。

炽等或降或获,寻并平荡。

仍与贺若敦南出徇地。

军次鹿城,城主遺使请降。

迁哲谓其众曰:

“纳降如受敌,吾观其使视瞻犹高,得无作也?

”遂不许之。

梁人果于道左设伏以邀迁哲,迁哲进击,破之。

自此巴、濮之民,降款相继。

迁哲每率骁勇为前锋,所在攻战,无不身先士卒,凡下十八州,拓地三千余里。

时信州为蛮酋向五子王等所围,弘又遣迁哲赴援,比至,信州已陷,五子王等闻迁哲至,狼狈遁走。

迁晢入据白帝。

贺若敦等复至,遂共追击五子王等,破之。

信州先无仓储,军粮匮乏。

迁哲乃收葛根造粉,兼米以给之。

迁哲亦自取供食。

时有异膳,即分赐兵士。

有疾患者,又亲加医药。

以此军中感之,人思效命。

   建德二年,进爵安康郡公。

三年,卒于襄州,时年六十四。

赠金州总管。

谥曰壮武。

(节选自《周书·李迁哲传》,卷四十四)

(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炽闻官军至/乃烧绝栈道据守/直谷敦众不得前/太祖以迁哲信著山南/乃令与敦同往经略

B.炽闻官军至/乃烧绝栈道/据守直谷/敦众不得前/太祖以迁哲信著山南/乃令与敦同往经略

C.炽闻官军至/乃烧绝栈道据守/直谷敦众不得前/太祖以迁哲信/著山南/乃令与敦同往经略

D.炽闻官军至/乃烧绝栈道/据守直谷/敦众不得前/太祖以迁哲信/著山南/乃令与敦同往经略

(2)下列对文中加下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江左,又称“江东”,因长江在安徽境内向东北斜流,古人以东为左而得名。

B.转,指职务调动,意义相近的词语还有“调”“徙”等,而“迁”一般指官职提升。

C.大统是年号,年号是帝王为纪其在位之年而立的名号,起算之年称为“建元”。

D.爵是帝王对贵戚功臣的封赐,周代设置王、侯、伯、子、男五等,后代因时改制。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迁哲沉稳从容,耿直信义。

兵败被俘,面对太祖的质问,仍慷慨陈词,不卑不亢,委婉表达了没能尽早归降的愧疚。

B.李迁哲少年英雄,有所作为。

二十岁时,其父担任衡州刺史留他镇守本乡,他能安抚驾驭部下,很得军心。

C.李迁哲骁勇善战,所向披靡。

山南一带叛乱,叛兵据险顽抗,太祖派他前去平乱,叛车闻风归服,余寇也被迅速荡平。

D.李迁哲关心下属,宅心仁厚。

军粮匮乏之际,他用葛根磨粉掺上米,和大家一起吃,若有美味,就分赏给士兵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世荷梁恩,未有报效,又不能死节,实以此为愧耳。

②迁哲谓其众曰:

“纳降如受敌,吾观其使视瞻犹高,得无诈也?

”。

【答案】

(1)B

(2)D

(3)A

(4)①我世代受梁国的恩惠,未能报答,又不能以死尽节,因此实在感到惭愧。

②李迁哲对部属说:

“接纳投降,如同对敌,我看对方使者顾盼的神态还很高傲,恐怕会有欺诈吧?

【解析】【分析】

(1)画线句中“直谷”是“据守”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故排除AC;“信著”意为“信义闻名”,是主谓句式,中间不能断开,“太祖以迁哲信著山南”意为“太祖认为李迁哲在太行山以南素有信义之名”,表意完整,故排除D。

故选B。

(2)D项,“爵是帝王对贵戚功臣的封赐,周代设置王、侯、伯、子、男五等,后代因时改制”表述错误,五等爵应为“公侯伯子男”。

故选D。

(3)A项,“李迁哲沉稳从容,耿直信义。

兵败被俘,面对太祖的质问,仍慷慨陈词,不卑不亢,委婉表达了没能尽早归降的愧疚”中“委婉表达了没能尽早归降的愧疚”有误,据原文“答曰:

‘世荷梁恩,未有报效,又不能死节,实以此为愧耳’”意为李迁哲答道:

“我世代受梁国的恩惠,未能报答,又不能以死尽节,因此实在感到惭愧”可知,他愧疚的原因是没能为报效梁国而战死。

故选A。

(4)本题关键词有:

①荷:

蒙受,接受;死节:

以死尽节;以此:

因此。

②众:

部下、部属;视瞻:

形容顾盼的神态;高:

高傲;得无……也:

固定结构,恐怕……吧”。

故答案为:

⑴B;⑵D;⑶A

⑷①我世代受梁国的恩惠,未能报答,又不能以死尽节,因此实在感到惭愧。

②李迁哲对部属说:

“接纳投降,如同对敌,我看对方使者顾盼的神态还很高傲,恐怕会有欺诈吧?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

给文言文断句时,要注意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要确定谓语。

一般情况下,句首发语词前、句末语气词后要停顿,并列成分之间也要停顿;分析谓语,谓语如果是形容词,谓语后可停顿;如果是动词,宾语后可以停顿;同时还要注意结构上的对称,省略、对偶、反复等修辞;尤其要关注“曰”“乎”“于”“而”“之”“也”“矣”“焉”“耳”“则”这些关键词。

⑵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此类文化常识题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

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⑶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解答理解文言文内容的题型,要基本了解文言文的大意,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

本类题型设陷方式一般有故意拔高、信息错位、语句翻译错误等。

做题时要回归语境,理解翻译选项涉及的相关句子,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

⑷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

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

【参考译文】

   李迁哲字孝彦,安康人,世代为太行山以南的豪族,在江东做官。

父李元真,在梁为官。

李迁哲从小修养立身之道,有识见气度,意气风发,善于谋划。

最初担任文德主帅,转任直阁将军、武贲中郎将。

其父担任衡州刺史时,把李迁哲留在本乡,督率自己的私人军队。

当时他二十岁,安抚驾驭部下,很得军心。

后来侯景篡位背叛,诸王争夺帝位,李迁哲抵御外敌入侵,守住了自己的辖区。

   大统十七年(551),太祖派达奚武、王雄等人进攻太行山以南,李迁哲率部属抵抗,兵败,向达奚武投降,然而神色仍镇静如常。

达奚武把他押送到京师。

太祖对他说:

“为什么不早点归附,以至劳动军队?

如今当了俘虏,不感到惭愧吗?

”李迁哲答道:

“我世代受梁国的恩惠,未能报答,又不能以死尽节,因此实在感到惭愧。

”太祖对他十分赞许。

   魏恭帝初年,直州人乐炽、洋州人田越、金州人黄国等互相勾结,发动叛乱。

太祖派雁门公田弘从梁州、汉州出兵,开府贺若敦进攻直谷。

乐炽听说官军将至,就烧毁傍山架木所成的险路,据守直谷,贺若敦的军队无法进攻。

太祖认为李迁哲在太行山以南素有信义之名,就命令李迁哲与贺若敦一块前去治理。

乐炽等人有的投降,有的被俘,叛乱很快被平定了。

又与贺若敦继续南下夺取土地。

军队驻扎鹿城,城主派遣使者请求投降。

李迁哲对部属说:

“接纳投降,如同对敌,我看对方使者顾盼的神态还很高傲,恐怕会有欺诈吧?

”于是不接受投降。

梁人果然在道路东边设下伏兵,企图截击李迁哲的军队。

李迁哲发动进攻,击败敌军。

从此巴州、濮州的百姓,相继投降。

李迁哲常常率领勇猛之士担任前锋,每次作战,无不身先士卒,共攻占十八州,开拓疆土三千余里。

当时信州被蛮族首领向五子王等人所包围,田弘又派李迁哲前去救援。

等赶到时,信州已经沦陷。

向五子王等人听说李迁哲到,吓得狼狈逃跑。

李迁哲入据白帝。

贺若敦等人也赶到,共同追击向五子王等人,把他们打败。

信州原先没有储备,军粮缺乏。

李迁哲就收集葛根磨成粉,又搀上米让士兵吃。

他自己也同士兵一样。

若有美味,就分别赏给士兵。

士兵中有得病的,他亲自去为他们医治用药。

军中因此感激他,人人都愿意为他效力。

   建德二年(573),晋封安康郡公。

三年,在襄州去世,终年六十四岁。

追赠金州总管。

谥号壮武。

2.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丁瑄,不知何许人。

正统间为御史。

初,福建多矿盗,命御史柳华捕之。

华令村聚皆置望楼,编民为甲,择其豪为长,得自置兵仗,督民巡徼。

沙县佃人邓茂七为甲长。

其俗佃人输租外,例馈田主。

茂七倡其党令毋馈,而田主自往受粟。

田主诉于县,县逮茂七,不赴。

下巡检追摄,茂七杀弓兵数人。

上官闻,遣军三百捕之。

被杀伤几尽,巡检及知县并遇害。

茂七遂大剽略,伪称“铲平王”,设官属。

党数万人,陷二十余县。

都指挥范真、指挥彭玺等先后被杀。

时福建参政交阯人宋新贿王振得迁左布政使侵渔贪恶民不能堪益相率从乱东南骚动。

   十三年四月,茂七围延平。

刷卷御史张海登城抚谕。

贼诉乞贳死,免三年徭役,即解散为良民。

海以闻。

命瑄往招讨,以都督刘聚、佥都御史张楷大军继其后。

瑄既至,先令人赍敕往抚。

茂七不肯降,瑄驰赴沙县图之。

贼首林宗政等万余人攻后坪,欲立寨。

瑄令通判倪冕等率众先据要害,而身与都指挥雍埜等邀其归路,斩贼二百余级,获其渠陈阿岩。

   明年二月,瑄诱贼复攻延平,督众军分道冲击。

贼大败,遁走,指挥刘福追之,遂斩茂七,招胁从复业。

未几,复擒其党林子得等。

尤溪贼首郑永祖率四千人攻延平。

瑄偕埜等邀击,擒之,斩首五百有奇,余党溃散。

   楷之监大军讨贼也,至建宁顿不进,日置酒赋诗为乐。

闻瑄破贼,则驰至延平攘其功。

瑄被胁依违具奏。

福不能平,诉之。

诏责瑄具状。

楷等皆获罪。

瑄有功不问,功亦竟不录。

茂七虽死,其从子伯孙等复炽。

朝廷更遣陈懋等以大军讨,瑄乃还朝。

景泰初,出为广东副使,卒。

(1)下列对文言文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时福建参政交阯人宋新贿王振/得迁左布政使/侵渔贪恶/民不能堪益/相率从乱东南/骚动。

B.时福建参政交阯人宋新/贿王振得迁/左布政使侵渔/贪恶民不能堪/益相率从乱/东南骚动。

C.时福建参政交阯人宋新/贿王振得迁左布政使/侵渔贪恶/民不能堪/益相率从乱/东南骚动。

D.时福建参政交阯人宋新贿王振/得迁左布政使/侵渔贪恶民/不能堪益/相率从乱/东南骚动。

(2)下列对文中加横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御史,是中国古代官名。

从秦朝开始,御史是专门统帅全国军事的长官。

B.保甲制度是旧时的户籍编制制度,若干户编作一甲,若干甲编作一保,甲设甲长,保设保长。

C.“敕”在古代是与皇权联系在一起的,指皇帝的诏书。

如“敕书”是指皇帝颁给朝臣的诏书。

D.古代称大夫死曰“卒”,古代汉语中表死的词语还有“不禄”“崩”“薨”“缢”“殂”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邓茂七反抗官府。

沙县佃户邓茂七杀死弓箭手数人后,官府又派士兵三百人追捕他,这些人也几乎全被他杀死打伤。

B.张海招抚失败。

朝廷派刷卷御史张海前去招抚,因寇贼提出的招抚条件未能得到张海同意,而使得这次招抚失败。

C.丁瑄临危受命。

他先是按照朝廷的意思对邓茂七进行招降,失败后,他赶往沙县制定了讨贼攻略,并最终捕获寇贼的首领陈阿岩。

D.张锴窃取功劳。

张锴到建宁后,每天置办酒席赋诗作乐,听说丁瑄攻破贼寇,就急奔到延平窃取功劳,胁迫丁瑄写了奏章。

(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华令村聚皆置望楼,编民为甲,择其豪为长,得自置兵仗,督民巡徼。

②瑄偕埜等邀击,擒之,斩首五百有奇,余党溃散。

【答案】

(1)C

(2)A

(3)B

(4)①柳华让各个村落都设置瞭望楼,将百姓编为兵甲,选择其中的豪强之人做甲长,(各村)能够自行准备兵器,督察百姓巡视。

②丁瑄偕同雍埜等人截击(郑永祖贼寇),活捉了郑永祖,杀敌五百有余,剩余的党徒溃逃四散。

【解析】【分析】

(1)句中“贿王振”是“得迁”的原因,“得迁”的职务是“左布政使”,句子不要断开,排除ABD。

故选C。

(2)A项,监督非统帅。

故选A。

(3)B项,“因寇贼提出的招抚条件未能得到张海同意”错,原文“海以闻”,是“张海把此事报告了朝廷”,朝廷未能同意。

故选B。

(4)本题中,第①句中的“甲”是“兵甲”;“择”是“选择”;“置”是“准备”;“巡徼”是“巡视”之意。

第②句中的“邀击”指“截击”;“擒”指“活捉”;“溃散”指“溃逃四散”。

故答案为:

⑴C;⑵A;⑶B

⑷①柳华让各个村落都设置瞭望楼,将百姓编为兵甲,选择其中的豪强之人做甲长,(各村)能够自行准备兵器,督察百姓巡视。

②丁瑄偕同雍埜等人截击(郑永祖贼寇),活捉了郑永祖,杀敌五百有余,剩余的党徒溃逃四散。

【点评】⑴给文言文断句,首先要阅读全文,了解文意,这是断句的先决条件。

本题可以按照实词断句法,即在读懂全文,了解所点断文章的大致内容的基础上,通过找名词与动词来组句,先断开能断的句子。

⑵此题题主要考查考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了解,这需要考生平时加强对古代文化常识的识记。

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宫殿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这类题目一般错误都比较明显。

⑶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是文言文必考的题目,错误选项的设置多以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的错位为重点,有时会在一些词语的翻译上命题,因对词语翻译错误而出现误判,有时还涉及到文章写作手法的分析。

内容的角度答题时注意分析选项涉及到的上下文,注意核实这些情节,手法上注意手法是否正确,效果分析是否合理。

⑷翻译文言首先要结合上下文大体把握全句意思,再找出句中的关键字、辨识该句句式,然后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某些特殊词语,如官职名、地名、年号名等可不译),注意字句的落实。

翻译时还要注意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

【参考译文】

   丁瑄,不知道是什么地方的人。

正统年间做御史。

当初,福建多矿盗,(朝廷)命令御史柳华抓捕这些人。

柳华让各个村落都设置瞭望楼,将百姓编为兵甲,选择其中的豪强之人做甲长,(并让他们)能够自行准备兵器,督察百姓巡视。

沙县的佃农邓茂七担任甲长。

当地的习俗(规定)佃农在交租外,照例须馈赠田主。

邓茂七告诉他的党徒们让他们不要馈赠田主,而(让)田主自己前来接受粟米。

田主投诉到县里,县里下令逮捕邓茂七,(而邓茂七)不去(县里)。

(于是县里)下令巡检(亲自来)追捕(他),邓茂七杀了几个弓兵。

上级官府听说了,派遣三百军士抓捕他。

(但是派来的人)被(他)杀伤殆尽,巡检以及知县都一起遇害。

邓茂七于是大肆劫掠,伪称为“铲平王”,设置官属,党徒几万人,攻陷了二十多县。

都指挥范真、指挥彭玺等人先后被杀。

当时福建参政交阯县人宋新,贿赂王振得以升任左布政使,侵夺牟利贪渎凶恶,百姓不能忍受,很多人都一起跟他们作乱。

东南地区骚动不宁。

   正统十三年四月,邓茂七围攻延平。

刷卷(元代由肃政廉访使清查所属各衙门处理狱讼案件有无拖延枉曲,称刷卷)御史张海登上城墙安抚晓喻。

贼人请求免死,免三年徭役,就解散做良民。

把此事报告了朝廷。

(朝廷)命丁瑄前往招安,命令都督刘聚、佥都御史张楷(率领)大军跟在他后面。

丁瑄到了以后,先令人送诏令前往安抚。

邓茂七不肯投降,丁瑄骑快马赶赴沙县谋划此事。

贼首林宗政等一万多人攻打后坪,想立寨(据守)。

丁瑄令通判倪冕等人率部队先占据要害之处,而自己亲自与都指挥雍埜等人截住贼兵的归路,斩杀了二百多贼人,抓获他们的大首领陈阿岩。

   第二年二月,丁瑄诱使贼兵再一次攻打延平,(他亲自)率领众军分道冲击。

贼兵大败逃跑了,指挥刘福追击他们,于是杀了邓茂七,招抚那些胁从人员恢复原业。

不久,又擒住了他们的党徒林子得等人。

尤溪的贼首郑永祖率领四千人攻打延平。

丁瑄偕同雍埜等人截击(他们),活捉了他们,杀敌五百有余,剩余的党徒就溃散了。

   张楷监领大军讨伐贼兵的时候,到达建宁后停顿不前,每天置办酒席赋诗作乐。

听说丁瑄打败了贼兵,就骑快马到延平抢夺功劳。

丁瑄被他胁迫就按照他的意见奏告朝廷。

刘福愤愤不能平,就投诉了(此事)。

诏令要求丁瑄(如实)奏告此事。

张楷等人都获罪。

丁瑄(因为)有功不予问罪,最后(他的)功劳也不予记录(奖励)。

邓茂七虽然死了,他的侄子邓伯孙等人又气焰嚣张。

朝廷又派陈懋等人率大军讨伐,丁瑄于是回朝。

景泰初年,出京担任广东副使,(在任上)去世。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令狐熙,字长熙,敦煌人也,代为西州豪右。

熙性严重,有雅量,虽在私室,终日俨然。

不妄通宾客,凡所交结,必一时名士。

博览群书,尤明《三礼》;善骑射,颇知音律。

起家以通经为吏部上士,寻授帅都督,转夏官府都上士,俱有能名。

以母忧去职,殆不胜丧。

其父戒之曰:

“大孝在于安亲,义不绝嗣。

何得过尔毁顿,贻吾忧也!

”熙自是稍加饭粥。

及武帝平齐,以留守功,增邑六百户。

进位仪同,历司勋、吏部二曹中大夫,甚有当时之誉。

   高祖受禅之际,熙以本官行纳言事。

寻除司徒左长史,进爵河南郡公。

时吐谷浑①寇边,以行军长史从元帅元谐讨之,以功进位上开府,后拜沧州刺史。

时山东承齐之弊,户口簿籍类不以实。

熙乃晓谕之,令自归首,至者一万户。

在职数年,风教大洽。

开皇四年上幸洛阳熙来朝沧州吏民恐其迁易悲泣于道及熙复还百姓出境迎谒欢叫盈路及上祠太山还,次汴州,恶其殷盛而多有奸侠,于是以熙为汴州刺史。

下车禁游食,抑工商,民有向街开门者杜之,船客停于郭外星居者,勒为聚落,侨人逐令归本,其有滞狱,并决遣之,令行禁止,称为良政。

上闻而嘉之。

其年来朝,考绩为天下之最,赐帛三百匹,颁告天下。

   上以岭南夷、越数为反乱,征拜桂州,总管十七州诸军事,许以便宜从事,刺史以下官得承制补授。

熙至部,大弘恩信,其溪洞渠帅②更相谓曰:

“前时总管皆以兵威相胁,今者乃以手教相谕,我辈其可违乎?

”于是相率归附。

先是,州县生梗,长吏多不得之官,寄政于总管府③。

熙悉遣之,为建城邑,开设学校,华夷感敬,称为大化。

(选自《隋书·令狐熙传》,有删改)

【注释】①吐谷浑:

也称吐浑,中国古代西北民族及其所建国名。

②渠帅:

武装反抗者的首领或部落酋长。

③总管府:

朝廷设置的区域性军事管理机构。

(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开皇四年∕上幸洛阳∕熙来朝沧州∕吏民恐其迁易∕悲泣于道∕及熙复还∕百姓出境∕迎谒欢叫盈路∕

B.开皇四年∕上幸洛阳∕熙来朝沧州∕吏民恐∕其迁易悲泣于道∕及熙复还∕百姓出境迎谒∕欢叫盈路∕

C.开皇四年∕上幸洛阳∕熙来朝∕沧州吏民恐其迁易∕悲泣于道∕及熙复还∕百姓出境迎谒∕欢叫盈路∕

D.开皇四年∕上幸洛阳∕熙来朝∕沧州吏民恐∕其迁易悲泣于道∕及熙复还∕百姓出境∕迎谒欢叫盈路∕

(2)下列对文中加下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字,人的表字。

古代男子二十岁女子十五岁,不便直呼其名,故另取一与本名涵义相关的别名,称之为字,以表其德。

B.吏部,隋唐到明清中央行政机构之一,掌吏治,负责文职官吏的任免、考核、升降等事务,最高长官是吏部尚书。

C.下车,动词,意为官吏初到任,在文中指令狐熙初到汴州任职。

另外,古代用作殉葬的粗陋之车,也称下车。

D.华夷,文中“华”泛指中原地区的汉族,夷,古代称我国南方的少数民族为“夷”,而文中则指除汉族外的各少数民族。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令狐熙不随意结交朋友,所结交的都是当时的名士。

他博览群书,文武兼备,又很懂音律。

做官时以才能出众闻名。

B.母亲去世,令狐熙非常悲伤。

父亲劝诫他大孝在于让父母安心,让家族延续后代,不能过度伤心委顿。

他听从了父亲的劝告。

C.皇上对汴州因商贸富庶繁盛而不法之徒众多非常厌恶,派令狐熙前去治理。

令狐熙治理效果显著。

当年政绩考核天下第一。

D.岭南一带反叛的部落首领经常以武力威胁官府。

令狐熙在管理此地军事时,广施恩德,使部落首领深受感动,率众归顺朝廷。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熙性严重,有雅量,虽在私室,终日俨然。

②侨人逐令归本,其有滞狱,并决遣之,令行禁止,称为良政。

【答案】

(1)C

(2)D

(3)D

(4)①令狐熙性情严谨持重(或:

严肃稳重),有宽宏的度量(或:

大的气度),即使在家里(或:

私人房间、私人之家),整日也很庄重。

②令狐熙驱赶外乡百姓让他们回乡务农,如有积压的案子,都判决发落,有令即行,有禁必止,百姓称赞这是善政。

【解析】【分析】

(1)“沧州”修饰“吏民”,意思为“沧州的官吏百姓”,中间不能断开,所以“沧州”前断句,排除选项AB,“其迁易”做“恐”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所以“易”后断句,“迎谒”做“百姓”的谓语,中间不能断开,所以“谒”后断句,排除选项D。

故选C。

句子翻译:

开皇四年(584年),皇上来到洛阳,令狐熙前往朝见,沧州的官吏百姓怕他被调走,在路边悲痛饮泣。

到令狐熙又返回沧州时,百姓出境迎接,欢呼叫喊声充满整条道路。

(2)D项,“文中‘华’泛指中原地区的汉族”错误,文中“华”指汉族人。

“夷,古代称我国南方的少数民族为‘夷’”错误,古代称东方少数民族为“夷”。

D错误。

故选D。

(3)D项,“叛贼首领经常以武力威胁官府”错误,由原文“熙至部,大弘恩信,其溪洞渠帅更相谓曰:

‘前时总管皆以兵威相胁,今者乃以手教相谕,我辈其可违乎’”可知,应是以前的总管总以武力威胁反叛者。

D错误。

故选D。

(4)此题赋分点:

①严重:

严肃稳重。

雅量:

大的气度。

虽:

即使。

私室:

私人房间。

终日:

整日。

俨然:

庄重。

②省略主语“令狐熙”,需补充主语。

侨人:

寄居异乡的人,外乡人,非本地人。

逐:

赶走,驱赶,驱逐。

令:

命令,让。

归:

回去,回乡。

本:

农业。

其:

译为“如果”“那些”均可。

滞:

滞留、积压。

狱:

案件、诉讼案件。

决:

判决。

遣之:

处理案件。

良政:

善政、好的政策、治理得好。

故答案为:

⑴C;⑵D;⑶D

⑷①令狐熙性情严谨持重(或:

严肃稳重),有宽宏的度量(或:

大的气度),即使在家里(或:

私人房间、私人之家),整日也很庄重。

②令狐熙驱赶外乡百姓让他们回乡务农,如有积压的案子,都判决发落,有令即行,有禁必止,百姓称赞这是善政。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

⑵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

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⑶本题考查概括归纳文章内容的能力。

解答这类题的方法是:

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

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

②放回原文,概括信息。

特别是在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

⑷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

文言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