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生物重点全部ABCDE.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992357 上传时间:2023-01-27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82.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生物重点全部ABCDE.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古生物重点全部ABCDE.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古生物重点全部ABCDE.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古生物重点全部ABCDE.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古生物重点全部ABCDE.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古生物重点全部ABCDE.docx

《古生物重点全部ABCDE.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生物重点全部ABCDE.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古生物重点全部ABCDE.docx

古生物重点全部ABCDE

古生物重点

A填空B名词解释C简答题D论述E作图

A

1.根据化石的保存特点,大体上可以将化石分为4大类,即实体化石、模铸化石(印痕化石、印模化石、核化石、铸型化石)、遗迹化石和化学化石。

2.古生物化石的分类采用与现代生物相同的分类等级和分类单元,其主要分类等级是:

界、门、纲、目、科、属、种。

3.化石种特征:

①共同的形态特征;②构成一定的居群;③居群具有一定的生态特征;④分布于一定地理范围。

4.地史上最典型的集群灭绝共有5次:

奥陶纪—志留纪之交;晚泥盆世弗拉斯期—法门期之交;二叠纪—三叠纪之交;三叠纪—侏罗纪之交;白垩纪—古近纪之交。

5.筳又名纺锤虫,是肉鞭毛虫门中有孔虫纲的一个目。

6.四射珊瑚构造组合类型及时代分布

带型

构造组合

时代分布

单带型

纵列构造+横列构造

O-P(O,S为主)

双带型

纵列构造+横列构造+边缘构造或轴部构造

S-P(以S,D为主)

三带型

纵列构造+横列构造+边缘构造+轴部构造

S-D

泡沫型

泡沫板充满整个珊瑚体

C-P

7..头足类始现于晚寒武世,延至现代,早古生代全为鹦鹉螺类,晚古生代至中生代菊石较繁盛,尤其是中生代,称为菊石的时代,新生代以内壳类繁盛为特征。

8.三叶虫纲是节肢动物门中已灭绝的一个纲,也是节肢动物门中化石最多的一类。

9.鳍在身体的部位及相互关系,鳍刺及鳍条的排列情况,对鉴定鱼类化石有重要意义。

10.爬行类与两栖类之间的本质区别是卵结构不同。

11.爬行纲依据颞颥孔的类型可分为4个亚纲:

无孔亚纲、双孔亚纲、调孔亚纲和下孔亚纲。

双孔亚纲的蜥臀目和鸟臀目,也就是俗称的恐龙。

12.鸟类起源于爬行动物,是有恐龙的一支—蜥臀目兽脚类的祖先演化而来。

13.哺乳动物的牙齿是其硬体中最坚硬的部分,易保存为化石,其组合形态随动物食性不同而多变化。

哺乳动物的牙齿一般分化为门齿、犬齿、前臼齿和臼齿4种。

前臼齿和臼齿合称颊齿,根据其形态和食性关系大致可分3种类型:

①切尖型,食肉动物;②脊齿型,食草动物;③瘤齿型,杂食动物。

14.原蕨植物始现于晚志留纪,繁盛于早、中泥盆世,晚泥盆世就全部灭绝。

原蕨植物的出现是植物界进化史上重要的转折点,它们完成了从水域扩展到陆地的飞跃。

15.节蕨植物最明显的特征是茎单轴式分枝,明显的分为节和节间,节间上有纵脊和纵沟,枝和叶都自节部伸出。

单叶,叶小,轮生。

孢子囊着生在孢囊柄上并聚成孢子囊穗。

16.陆地环境沉积相类型:

冰川沉积、河流沉积、胡泊沉积。

17.早古生代又称海生无脊椎动物的时代,无脊椎动物以三叶虫、笔石、头足类、腕足类、珊瑚及牙形石最为重要。

原始脊椎动物的代表——无颌类的星甲鱼。

18.山东张夏寒武系标准剖面岩性:

下寒武统仅发育馒头组(紫红色钙质页岩夹泥质灰岩);中寒武统包括毛庄组(紫色泥岩)、徐庄组(紫色页岩)、张夏组(鲕粒灰岩);上寒武统包括崮山组、长山组和凤山组,三组岩性基本相同(灰岩,泥岩和竹叶状灰岩)。

19.奥陶纪是地史上海侵范围逐渐扩大的时期,在扬子板块内部表现在自中寒武世西部不断扩大的康滇古陆,随着早奥陶世海侵的开始,海水不断向西超覆,造成扬子区内部岩相变化显著。

20.泥盆纪鱼类全类繁盛,故称为“鱼类时代”;晚泥盆世,鱼类向两栖类演化。

21.石炭纪陆地植物进一步繁荣,地球上首次出现大规模森林,主要代表有石松、节蕨、真蕨、种子蕨和科达类等。

22.新生代生物界以哺乳动物和被子植物大发展为特征,被称为哺乳动物时代或被子植物时代,其中第四纪由于人类的出现和发展,称为人类时代。

古气候的重要事件是第四纪冰川的形成。

在西南缘由于始新世晚期印度板块与古亚洲板块的最终对接碰撞。

B

1.化石:

是指保存在岩层中地质历史时期的生物遗体和遗迹。

2.优先律:

生物命名法规中一条重要的原则,即生物的有效学名是符合国际动物、植物和菌类学命名法规所规定的最早正式刊出的名称。

3.微进化:

是指由线性分支(如种族分支或新种形成)或种系转换引起的发生在种内乃至新种形成的各种变化。

4.宏进化:

是指在自然选择和基因突变作用下引起的大尺度的基因型和表现型的变化。

5.相关律:

是指环境条件变化使生物的某种器官发生变异而产生新的适应时,必然会有其他的器官随之变异,同时产生新的适应。

6.重演律:

生物总是在其个体发育的早期提现其祖先的特征,然后才体现其本身较进步的特征,因此可以说个体发育是系统发生的简短重演。

7.适应辐射:

如果某一类群的趋异不是两个方向,而是向着不同的方向发展,适应不同的生活条件,这种多方向的趋异就叫做适应辐射。

8.适应趋同:

是指一些类别不同,亲缘疏远的生物,由于适应相似的生活环境而在体形上变得相似,不对等的器官也因适应相同的功能而出现了相似的性状。

9.背景灭绝:

地史上任何时期都有一些生物灭绝,使总的平均灭绝率维持在一个低水平上(通常每百万年0.1~1个种,依门类而不同),这叫背景灭绝。

10.集群灭绝:

在一些地质时期,有许多门类的生物近乎同时灭绝,使生物界灭绝率突然升高,这叫集群灭绝或大规模灭绝。

地史上最典型的集群灭绝共有5次(奥陶纪—志留纪之交;晚泥盆世弗拉斯期—法门期之交;二叠纪—三叠纪之交;三叠纪—侏罗纪之交;白垩纪—古近纪之交)。

11.原生动物:

是一类与多细胞动物相对应的最低等的真核单细胞动物,动物个体由一个细胞组成,但它是一个能够独立生活的有机体,具有新陈代谢,刺激感应,运动,繁殖等机能,具有类器官。

12.腔肠动物:

属于低等的二胚层多细胞动物,是真正的后生动物,包括现生的海葵和珊瑚。

有明确的组织,但无真正的器官分化。

身体多呈辐射对称,少数为两侧对称。

13.横板珊瑚:

全是复体,也分为块状和丛状两类。

隔壁不发育,但横板是最发育的构造。

14.原生沉积构造:

主要包括层面构造、层里构造、准同生变形构造、生物及化学成因构造。

15.自生矿物:

指沉积期或同生期形成的原生矿物,它们通常是沉积介质物化条件的反映。

16.纵向堆积作用:

是指沉积物在水体中自上而下降落,依次沉积在沉积盆地底部的沉积作用。

“沉积物雨”

17.横向堆积作用:

是指沉积物的颗粒在介质搬运过程中沿水平方向位移,当介质能量衰减时而沉积下来。

“推土机式”的沉积作用。

18.层型:

在地层划分和建立地层单位的过程中,对于新建的地层单位必须采用优先权法则,并为命名的地层单位指定一个代表该单位的地层模式,该模式即为层型。

19.“象州型”沉积:

以碳酸盐岩为主,沉积厚度巨大,生物丰富高,分异性强,生物量巨大,尤其以腕足、珊瑚、层孔虫,苔藓虫大量繁盛为特色,并有双壳、腹足、头足、三叶虫、棘皮类、厚壳竹节石、介形虫、藻类等多门类化石。

以层孔虫、复体四射珊瑚和层孔虫为主筑积而成的生物礁广泛分布。

沉积形成于清洁浅水、动荡富氧的条件下。

20.“南丹型”沉积:

是一套暗色的含蜉游,游泳生物的薄层泥岩、泥灰岩、泥晶灰岩和硅质岩,代表较深滞流缺氧的微型裂陷槽(台内断槽)沉积。

中、上泥盆统内有菊石、竹节石及无眼的三叶虫化石。

21.特色沉积:

是指具有标志地史发展阶段的沉积类型或沉积组合。

这类沉积主要发育于地史发展的早期阶段,典型的特色沉积包括碎屑铀岩沉积、条带状硅铁沉积、最早的红层沉积和臼齿构造。

22.米兰科维奇理论:

第四纪冰期–间冰期的波动是由地球轨道三要素,即偏心率、倾斜轴和岁差的准周期性变化引起的。

C

1.化石的形成条件:

①生物条件:

具有硬体,因为软体部分容易腐烂、分解而消失,而硬体主要是由矿物质组成的,能够比较持久抵御各种破坏作用;生物死后尸体所处的物理化学环境直接影响到化石的保存形成。

②埋藏条件:

埋藏快,沉积细,搬运短,泥质环境。

③时间条件:

只有生物死后迅速被埋藏起来才有可能被保存为化石。

被埋藏起来的生物尸体还必须经过长时间石化作用后才能形成化石。

④成岩条件:

沉积物在固结成岩作用过程中,其压实和结晶作用都会影响到化石的石化作用和化石的保存。

2.石化作用主要的3种式:

①矿质填充作用:

生物的硬体组织中的一些空隙,通过石化作用被一些矿物质沉淀充填,使得生物的硬体变得致密和坚实。

②置换作用:

在石化作用过程中,原来生物的组成物质被溶解,并逐渐被外来矿物质所填充,如果溶解和填充的速度相当,以分子的形式置换,那么原来生物的微细结构可以被保存下来。

③碳化作用:

石化作用过程中生物遗体中不稳定的成分经分解和升馏作用而挥发消失,仅留下较稳定的碳质薄膜而保存为化石。

3.早期生物的发生和演化:

化石证据表明早期生物演化存在四大飞跃:

①第一次飞跃是最早的生物的出现。

在澳大利亚皮尔巴,地质时代为35亿年的碳质燧石中发现于叠层石中的丝状细菌是目前发现最早的可靠的化石记录。

②第二次飞跃是早期生物分异即多样性的增加。

原核生物已发展到相当繁盛的程度,这可能与后期富氧大气圈的出现有关。

③第三次飞跃是从原核生物演化出真核生物。

3个属的微化石保存的内部构造像绿藻(真核生物)而非蓝藻。

④第四次飞跃是后生动物的出现。

后生动物出现的时期一般认为在距今5.6亿年,主要是软躯体的腔肠动物、蠕形动物中的一些门类,如埃迪卡拉动物群。

4.筳类生态分布及地史分布:

一般认为筳类是浅海底栖动物,生活于水深100m左右热带或亚热带的平静正常浅海环境。

筳类最早出现于早石炭世晚期,至中二叠世达到极盛,晚二叠世开始衰退,至二叠纪末全部灭绝:

小泽筳(石炭纪—二叠纪),小纺锤筳(晚石炭世),古纺锤筳(晚二叠世),希瓦格筳(晚石炭世—中二叠世),费伯克筳(早、中二叠世),新希瓦格筳(中二叠世)。

5.四射珊瑚的内部构造:

①纵列构造:

即珊瑚体内辐射状排列的纵向滑板,称为隔壁。

根据其生长顺序和长短有一级、二级、三级隔壁之分。

②横列构造:

为横跨腔肠的横板,可分为完整横板和上下交错的不完整横板。

③边缘构造:

珊瑚体内边缘呈叠瓦状排列的一系列小板。

根据其与隔壁的交切关系分为鳞板和泡沫板,前者位于隔壁之间,不切断隔壁;而泡沫板是切断隔壁的边缘小板。

④轴部构造:

包括中轴和中柱,前者是位于珊瑚体中央的一条实心的“灰质柱”,后者是由长隔壁与横板在珊瑚体中央交织成的一种网状构造。

6.双壳纲壳的定向:

壳分前、后、背、腹、左、右。

两壳铰合的一方称为背方,相对壳开闭的一方为腹方。

确定壳的前后可据下列特点:

①一般喙指向前方。

②壳前后不对称者,一般后部较前部为长。

③放射及同心纹饰一般由喙向后方扩散。

④新月面在前,盾纹面在后。

⑤有耳的种类,后耳常大于前耳。

⑥外套湾位于后部。

⑦单个闭肌痕时,一般位于中偏后部。

两个闭痕肌有大小不同时,前小后大。

当壳的前后确定以后,将壳顶向上,前端指向观察者的前方,左侧壳瓣为左壳,右侧为右壳。

腕足动物壳体定向:

壳体是由大小不等的两瓣壳组成,一般肉茎孔所在的壳较大,为腹壳,另一较小的称背壳。

最早分泌的硬体部分成鸟喙状称壳喙。

壳喙的一方为后方,喙旁边缘称后缘;相对的一方为前方,其边缘称前缘。

7.笔石的演化趋势:

笔石最初都是由一个圆锥形胎管生出,胎管出芽生出第一个胞管,许多胞管连接生长,排成一条,叫笔石枝,一个笔石枝包含一个或多个笔石枝。

胞管所在的一侧为腹侧,与之相反的一侧为背侧。

正笔石类的笔石枝生长方向各有不同,以胎管尖端向上,口部向下为基准,可分为以下几种形式:

下垂式,下斜式,下曲式,平伸式,上斜式,上曲式和上攀式。

凡下垂式,下斜式,下曲式的笔石体,笔石枝彼此以腹侧相向;凡上斜式和上曲式,则以背侧相向。

数列胞管沿中轴攀合,称为上攀式。

笔石枝上胞管的排列可分为单列式,双列式和四列式,个别还有三列式。

8.笔石的生态及地史分布:

笔石动物可以生活在从滨海到陆棚边缘以及陆棚斜坡等海域。

除了树形笔石类的大部分类别的生活习性为固着生活外,其他各类笔石的习性大都是浮游生活。

笔石类化石可以保存在各种沉积岩中,但最主要还是保存在页岩中,尤其黑色页岩,往往含大量笔石,形成“笔石页岩”,是很好的指相化石。

笔石动物始现于中寒武世,在晚寒武世生活的主要是树形笔石类,奥陶纪正笔石类极为繁盛;志留纪开始衰退,早泥盆世末正笔石类灭绝,树形笔石类的少数分子延续到早石炭世就全部灭绝了。

刺笔石(奥陶纪—志留纪),对笔石(早—中奥陶世),中国笔石(早奥陶世),雕笔石(早奥陶世—早志留世),栅笔石(早奥陶世—早志留世),单笔石(早志留世—早泥盆世),耙笔石(早志留世)

9.两栖纲登陆所必须具备的条件:

①有肺,可以在空气中呼吸,但肺不完备,需要靠湿润的皮肤帮助呼吸;

②具有能支撑身体和运动的四肢;

③早期两栖类身披骨甲或硬质皮膜来防止水分蒸发,现生种类则靠生活于阴湿处和分泌黏液进行保护。

两栖纲始现于晚泥盆世,繁盛于石炭纪和二叠纪,并一直延续至现代。

10.叶的描述:

叶是高等植物重要的营养器官,叶数量多,表面有角质层保护,被掩埋后保存为化石的机会最多。

叶的形状和叶脉的多样性最能反映各种植物的特征。

①叶的组成:

叶通常由叶柄和叶片组成,有的还有托叶,称完全叶。

没有叶柄的称为无柄叶,叶柄上只有一枚叶片的称单叶;叶柄上有多片小叶者称为复叶。

②叶序:

叶在枝上排列的方式称为叶序,有互生、对生、轮生、螺旋生等,其排列的规律是使相邻叶之间互不遮盖,使叶以较大面积接受阳光。

③叶的形状:

包括叶的整体轮廓,叶的顶端,基部及叶边缘。

叶的轮廓通常以叶的长,宽之比及最宽处的部位为标准而划分为基本的几何形态,并结合常见物体形象而命名。

④叶脉:

叶脉是分布在叶片中的维管束。

叶脉在叶片中的排列的方式称为脉序,其形式多样化,且比叶形有较大的稳定性,是鉴定植物化石的重要特征。

11.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成煤期主要的成煤植物:

①古生代,蕨类和古老君子植物阶段:

自晚泥盆世至中二叠世,以石松门、节蕨门、真蕨门、前裸子门和古老裸子植物的种子蕨门、松柏门中科达纲为主。

晚古生代植物群极度发育,是全球的重要聚煤期。

②中生代,裸子植物阶段:

晚二叠世至白垩世,以裸子植物的苏铁门、银杏门、松柏纲和中生代真蕨植物为主。

早期气候干旱,中生代植物群开始发育;晚期中生代植物群极盛,也是中生代重要聚煤阶段。

③新生代,被子植物阶段:

早白垩世第四纪,被子植物逐步在植物界占绝对统治地位。

古近纪至新近纪是全球重要聚煤期。

12.地史中恢复古板块的方法:

①地缝合线追踪法:

板块相互之间的碰撞和俯冲消减能留下其拼合碰撞的标志—地缝合线,地缝合线本身是巨大而复杂的超岩石圈深断裂带,其两侧地块的地质发展史往往有大的差异。

沿地缝合线则断续分布有蛇绿岩套,混杂堆积和高压变质带等特殊的地质记录。

②古大陆边缘的识别:

在板块缝合线和大陆板块之间即为板块的大陆边缘部分。

大陆边缘分为两种类型类似于大西洋的大陆边缘,不存在岛弧—海沟体系的被动大陆边缘;和类似于太平洋的大陆边缘,具有洋壳俯冲带,形成岛弧—海沟体系或大陆火山孤—海沟体系的活动大陆边缘。

③古地磁学法:

不管是火成岩还是沉积岩都含有磁性矿物,这些矿物在岩石形成时受到的地磁场的磁化影响,在岩石中保留了可以指示当时地磁方向的磁偏角和磁倾角等剩余磁性。

根据采样点位置,可以确定古板块当时的古纬度,通过同一板块不同时期的古地磁古纬度分析,可以推断板块的运动方向和距离。

由于一般假定古磁极与地球自转轴(地理极)的平均位置大体接近,所以根据磁偏角和古磁极可以恢复古板块的方位。

④生物古地理:

生物古地理分区主要指因温度控制和地理隔离两大因素长期形成的生物分类和演化体系具有重要区别的地理区别。

⑤古气候分析:

古气候是指地史时期各种气候要素如降雨量、气温、风力和风向等的综合。

古气候分析主要研究古气候的各种生物和沉积标志,确定剩余化石、矿物或岩石与气候(干湿、热冷)的关系,恢复不同地区不同时期的古气候。

⑥岩浆组合特征:

岩石圈内各种岩浆组合也受到不同构造环境的控制。

通过岩浆组合的空间分布格局,能推测板块分布或地缝合线的位置。

D

1.古地理分析的主要内容:

古地理分析的主要内容包括陆源区分析、沉积区限定、古岸线确定、古水体物理化学条件、古水深(环境)分析等。

①陆源区分析和沉积区限定:

陆源区分析主要包括古陆或剥蚀区的判断、古地形分析、物源区性质及母岩判别等。

一般来说,如果地层没有遭受剥蚀,侵蚀区没有地层沉积,侵蚀区和沉积区的界限位于地层沉积厚度等于零的部位。

没有地层沉积的区域为剥蚀区,具有不同厚度沉积的区域为沉积区。

②古岸线的确定:

除了地层厚度指示岸线之外,湖岸和海岸还受波浪,潮汐和岸流影响。

海岸带潮汐作用明显,大型湖泊也存在微弱的潮汐作用。

因此岸线附近一般发育滨湖、滨海沉积。

对于早期沉积被后期改造破坏或被后期构造破坏的地区,滨岸沉积的识别对古岸线的确定尤其重要。

③古水体物理化学条件分析:

水体介质的物理化学条件包括温度、盐度、含氧量(Eh值)、酸碱度(pH值)等。

古温度、古盐度可以通过生物化石组合、沉积标志、地球化学标志判别。

一般来说,生物可以分为窄盐度生物、广盐度生物、淡水生物,不同的水体保存不同类型的生物化石。

水体介质的含氧量通常通过对氧化还原敏感的变价元素形成的矿物去判别,一般来说,常用的含铁矿物由氧化条件到还原条件出现的顺序是:

褐铁矿→赤铁矿→海绿石→鳞绿泥石→菱铁矿→黄铁矿。

水体介质的酸碱度也可以通过一些指示矿物判别。

④古水深分析主要依靠生物化石标志、沉积标志等。

大部分的海相生物与水深关系密切,因此可以通过生物类型和组合判别古水深。

沉积构造是反映古水深的重要标志,浪及面以上的浅水地区发育多种类型的波浪、潮汐、岸流形成的沉积构造和砂体分布;蒸发岩多形成于滨岸浅水地区(如潮坪、泻湖等);生物礁多形成于0~50m水深的浅水环境;鲕粒灰岩形成于温暖浅海环境,水深一般不超过10~15m。

2.华北板块的形成史:

①太古宙陆核的形成:

中国最老的太古宙地层主要发育于华北地区,分布于内蒙乌拉山、燕山、冀东、辽宁、吉林南部、吕梁山区、五台山、太行山、鲁中,以及豫西、淮南地区。

太古宙末期(2600~2500Ma)的阜平运动使上述地层褶皱变质,扩大了古太古代结晶基底的范围,加了稳定程度,形成了太古宙陆核。

②古元古代原地台形成期:

古元古代是古板块定型的重要时期。

2300~2200Ma的五台运动使五台群褶皱。

形成了华北大陆板块的雏型。

岩浆作用急剧减少,并出现红色地层和含叠层石的碳酸盐岩,都说明当时构造背景较以前稳定,地壳活动性明显减弱,大气圈及水圈含氧量逐渐增加。

古元古代后期发生了强烈的地壳运动–吕梁运动。

吕梁运动有两幕:

I幕(主幕)发生在1850Ma左右,它使古元古代后期的主体地层(如豆村亚群,东冶亚群)遭受褶皱、区域变质和广泛的岩浆侵入。

I幕后的郭家寨亚群及其相当地层实际上已是山前和山间盆地的磨拉石堆积。

大约于1750Ma左右发生了吕梁运动II幕,使上述磨拉石沉积也发生褶皱隆起和变质,上覆的中元古界或更新的地层已属似盖层或盖层性质的沉积。

吕梁运动是一次极为重要的地质事件,对华北地区的岩石圈构造发展意义重大,它把古元古代初期分裂的陆核重新“焊接起来”,从而扩大了硅铝质陆壳的范围,增加了地壳的厚度,提高了稳定程度,形成了华北板块的原型–原地台。

③中、新元古代似盖层和盖层形成期:

中、新元古代是华北板块形成的时期。

燕山期的蓟县地区中新元古代地层发育完整,研究最详细。

中、新元古界组成一巨型沉积旋回,剖面总厚近10000m。

中元古界为长城群、蓟县群和西山群,新元古界为青白口群。

蓟县群包括5个组。

高于庄组主要为含硅质和锰质白云岩,具燧石条带,顶部有冲刷面、交错层理,代表了滨浅海环境沉积。

高于庄期是中元古代最大的一次海侵期,海侵范围向南、北大范围扩展。

杨庄组为红色泥质白云岩,含食盐假晶,代表滨浅海泻湖沉积。

雾迷山组为硅质白云岩,厚度巨大,叠层石发育,代表一种海水进退频繁的滨浅海沉积。

洪水庄组为黑色炭质页岩,含黄铁矿,厚度小,水平层理发育,为静水滞流环境的沉积;铁岭组为白云岩及白云质灰岩,叠层石发育,属潮间带环境。

中新元古代时期华北板块南北两侧均为非稳定的大陆边缘地区。

华北板块北部的阴山–大青山地区中、新元古界的渣尔泰群,什那干群和白云鄂博群为中、新元古代的被动大陆边缘沉积。

华北板块南部的豫西–陕南地区,早元古代秦岭群为中、深变质碎屑岩及碳酸盐岩系。

中、新元古界为熊耳群、宽坪群的火山岩和变质碎屑岩地层,代表南部活动的大陆边缘沉积。

3.扬子板块的形成史:

扬子板块的核心部分是四川盆地,其基底地层未出露,因此主要通过盆地周围出露的基底地层推测板块的早期形成和演化。

同时盆地内部的基底航磁资料与周边古老地层有相似的异常,表明扬子地区核部存在下太古界–下元古界的变质基质,该变质基底形成了扬子板块的雏型。

中、新元古代扬子板块上发育一套似盖层沉积,其主要为碳酸盐岩、碎屑岩及火山岩沉积。

整个扬子地区中、新元古界具有似盖层特征,均为达到稳定状态。

晋宁运动使板块内部再次褶皱变质,元古宙地层与上覆南华系呈角度不整合接触,至此才使扬子地区最终固结成为相对稳定的大型板块。

扬子板块边缘中,新元古界多以活动类型的火山岩和深海沉积为主。

在扬子古板块西侧,中、新元古代地层以盐边群为代表,是一套巨厚的变质火山–沉积岩系,其中包括具枕状构造的玄武岩、基性、超基性岩以及深海硅质岩和复理石沉积,具蛇绿岩套特征,代表西侧为活动大陆边缘岛弧区和俯冲带的构造背景。

在扬子古板块东南缘及下扬子地区,包括湘黔桂交境一带经湘西北向东延至赣北、皖南、浙西等地,古元古代的地层发育不好,中、新元古界大面积出露。

四堡运动之后,扬子古板块陆壳增大,具有岛弧带向外迁移的趋势。

扬子古板块雏形咋啦古元古代就已存在。

中、新元古代时发生多次构造变动,围绕着扬子古板块逐渐增生。

新元古代后期(850~800Ma)的晋宁运动后,扬子古板块两侧,东南缘及下扬子地区与扬子古板块一起构成了稳定区,从而形成了稳定的扬子大陆板块。

4.中生代沉积矿产及分布:

中国中生代的沉积–层控矿产较为丰富,已知有煤,油页岩,石油,天然气,盐岩,卤水,石膏,铁,锰,铝土矿和含铜砂岩等十余种,以煤,石油,天然气,盐类,铁最为重要。

1煤:

晚三叠世中国南、北方均为聚煤期。

华南为海陆交替或近海环境,含煤丰富,煤质较好。

华北,西北和东北地区晚三叠世广泛分布陆相含煤盆地,但煤质较差。

早、中侏罗世是我国重要成煤期之一,聚煤区主要分布在北方,可以辽西北票组,北京门头沟组,晋北大同组,陕北延安组以及新疆八道湾组和西山窑组为代表,都形成大型煤田。

华南地区早侏罗世仍有含煤沉积,但规模及质量均不及晚三叠世。

早白垩世早期,东北及华北北部广泛分布重要的含煤沉积,可以沙海组、阜新组、城子河组为代表。

2②石油、天然气:

扬子浅海的川东北地区,早三叠世晚期嘉陵江组是有名的天然气储集层。

松辽盆地的松花江群是著名大庆油田的生油层和储油层,也是世界上有代表性的陆相夹过度相大型油田,塔里木西南缘的英吉莎群代表浅海及滨海(泻湖)型重要油田。

③膏盐:

扬子浅海在早三叠世晚期至中三叠世初期普遍出现咸化泻湖环境,并有石膏矿产形成。

在上扬子海盆的川中地区,还共生有盐岩和卤水,是寻找钾盐的远景区。

华南晚白垩世红层中常有重要的盐岩矿产,如滇中的江底河组、湖南的衡阳群就是其中的代表。

E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