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高考化学二轮三轮复习的策略试题带详细解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990523 上传时间:2023-01-27 格式:DOCX 页数:59 大小:510.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例谈高考化学二轮三轮复习的策略试题带详细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9页
例谈高考化学二轮三轮复习的策略试题带详细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9页
例谈高考化学二轮三轮复习的策略试题带详细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9页
例谈高考化学二轮三轮复习的策略试题带详细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9页
例谈高考化学二轮三轮复习的策略试题带详细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例谈高考化学二轮三轮复习的策略试题带详细解析.docx

《例谈高考化学二轮三轮复习的策略试题带详细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例谈高考化学二轮三轮复习的策略试题带详细解析.docx(5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例谈高考化学二轮三轮复习的策略试题带详细解析.docx

例谈高考化学二轮三轮复习的策略试题带详细解析

例谈2008高考化学二轮、三轮复习的策略

高考第二轮、第三轮的复习时间,是综合素质大踏步提高的黄金时间,是中学教学向极值点冲刺的最佳时间,也是考生一生中将留下永不磨灭的深刻记忆的艰苦时间。

在最后二轮的复习中,并非只是第一轮复习的重复,也不能急功近利。

我们应首先以专题的形式把高中化学复杂的内容明晰化、条理化、概念化、规律化,做到有的放矢地再系统的复习一遍,深入理解高中化学各部分知识的内在联系,构筑完整的、严密的知识体系,在复习中要把所涉及的知识适当放大,善于将复习的内容进行纵向、横向联系,学会总结命题规律,解题思路,以提高考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通过专题、专讲形式的复习,重点进行思维方法上训练,全面提升考生的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第三轮的综合测试、冲刺模拟,既可以对考生前期复习效果进行诊断,又可以帮助考生避免因对高考试卷形式的陌生而带来的紧张和惶恐,让考生尽早进行热身训练,零距离接触高考,从而能最大限度地获得高分。

专题一氧化还原反应

能力培养

1.(启东中学,基础题,4分值,1分钟)下列有关氧化还原反应的叙述正确的是

A.肯定有一种元素被氧化,另一种元素被还原

B.在反应中不一定所有元素的化合价都发生变化

C.置换反应一定属于氧化还原反应

D.化合反应和复分解反应不可能有氧化还原反应

2.(启东中学,基础题,4分值,2分钟)同位素示踪法可用于反应机理的研究,下列反应或转化中同位素示踪表示正确的是

A.2Na218O2+2H2O==4Nal8OH+O2↑

B.2KMnO4+5H218O2+3H2SO4==K2SO4+2MnSO4+518O2↑+8H2O

C.NH4Cl+2H2O

NH3·2H2O+HCl

D.K37ClO3+6HCl==K37Cl+3Cl2↑+3H2O

3.(启东中学,中档题,4分值,2分钟)已知在常温下,溶液中能发生如下反应:

①16H++10Z-+2XO4-=2X2++5Z2+8H2O②2M2++R2=2M3++2R-③2R-+Z2=2Z-+R2

由此推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2M2++Z2=2M3++2Z-可以进行

B.Z元素在①、③反应中发生还原反应

C.各微粒氧化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

XO4->Z2>R2>M3+

D.各微粒还原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

X2+>Z->R->M2+

4.(启东中学,基础题,4分值,2分钟)锌与稀硝酸反应时,反应方程式可表示如下:

4Zn+10HNO3=aZn(NO3)2+bM+cH2O,则a、b、c、M可能是

A.4,2,4,NO2B.4,3,5,NO

C.4,1,5,N2OD.4,1,3,NH4NO3

5.(启东中学,中档题,4分值,3分钟)向FeI2溶液中不断通入Cl2,溶液中I-、I2、

IO3-、Fe2+、Fe3+等粒子的物质的量随n(Cl2)∶n(FeI2)的变化可用下图简单表示,下列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A.粗线5、细线3分别代表n(Fe3+)、n(IO3-)随n(Cl2)∶n(FeI2)变化的情况

B.假设通入Cl2的过程中溶液的体积不变,则溶液的pH始终不变

C.当n(Cl2)∶n(FeI2)=6.5时,溶液中n(Cl-)∶n(IO3-)=13

D.当n(Cl2)∶n(FeI2)=1.2时,离子方程式可表示为2Fe2++10I-+6Cl2=5I2+2Fe3++12Cl-

6.(启东中学,难题,8分值,8分钟)在含nmolFeBr2的溶液中,通入Cl2,有xmolCl2发生反应。

(1)当

时,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当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3Cl2+2Fe2++4Br-=2Br2+2Fe3++6Cl-时,x与n的关系为___。

(3)当Fe2+和Br-同时被氧化时,x与n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

(4)当x=n时,反应后氧化产物的物质的量为________________。

(5)往50.0mLFeBr2溶液中缓慢通入1120mLCl2(标准状况),溶液中还原性离子只有2/3溴离子未被氧化。

求原FeBr2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

答案

1.BC解析要熟悉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与氧化还原反应的关系。

2.B解析A中氧化产物氧气应是18O2;B中H218O2全被氧化,示踪原子全部出现在氧化产物中;C中的一水合氨应是NH3·H2HO;D中37Cl应全部发生还原反应,氧化产物、还原产物分别表示为5/2Cl2、1/237Cl2。

3.BD解析在同一反应中,氧化剂的氧化性大于氧化产物的氧化性,还原剂的还原性大于还原产物的还原性,可得出:

氧化性XO4->Z2>R2>M3+,还原性:

M2+>R->Z->X2+

4.CD解析验证“电子守恒”和“质量守恒”。

5.D解析有关物质的还原性顺序为:

I->Fe2+>I2,则在不断通Cl2的过程中,依次发生以下氧化还原反应:

Cl2+2I-=2Cl-+I2,Cl2+2Fe2+=2Fe3++2Cl-,5Cl2+I2+6H2O=2IO3-+12H++10Cl-。

可见,当n(Cl2)∶n(FeI2)=1∶1时,I-恰好全被氧化;当n(Cl2)∶n(FeI2)=1.5时,Fe2+正好全被氧化;当n(Cl2)∶n(FeI2)=6.5时,氧化还原反应完毕。

因此,当n(Cl2)∶n(FeI2)>1∶1时,开始生成Fe3+,至1.5时,Fe3+达到最大量,故粗线5代表了n(Fe3+)的变化;当n(Cl2)∶n(FeI2)>1.5时,开始生成IO3-,至6.5时,IO3-达到最大量,故细线3的起点若从1.5出发至6.5结束,则可代表了n(IO3-)的变化;当n(Cl2)∶n(FeI2)=6.5时,根据元素守恒,可知n(Cl-)∶n(IO3-)=13∶2;由发生的反应可知,最后溶液的pH减小;D中的反应式既符合I-先被氧化又符合得失电子相等。

6.解析因还原性:

Fe2+>Br-,故Cl2先氧化Fe2+后氧化Br-,其离子方程式分别为:

2Fe2++Cl2=2Fe3++2Cl-,Cl2+2Br-=2Cl-+Br2。

(1)至(4)的答案为:

(1)2Fe2++Cl2=2Fe3++2Cl-;

(2)

;(3)

(4)

(5)依题意Br-部分被氧化,则Fe2+必已全部被氧化。

原溶液中FeBr2的物质的量为n,则Fe2+物质的量为n,Br-物质的量为2n,被氧化的Br-物质的量为

2Fe2++Cl2=2Fe3++2Cl-Cl2+2Br-=2Cl-+Br2

n

则氯气物质的量为:

,得n=0.06mol,

则c(FeBr2)=

答案见解析。

 

专题二离子反应

能力培养

1.(启东中学,基础题,4分值,2分钟)能正确表示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

A.FeO溶于足量稀HNO3:

FeO+2H+=Fe2++H2O

B.NH4HCO3溶液与足量Ba(OH)2溶液混合:

HCO3-+Ba2++OH-=BaCO3↓+H2O

C.向澄清石灰水中通入少量CO2:

Ca2++2OH-+CO2=CaCO3↓+H2O

D.将0.2mol/L的NH4Al(SO4)2溶液与0.3mol/L的Ba(OH)2溶液等体积混合:

2Al3++3SO42-+3Ba2++6OH-=2Al(OH)3↓+3BaSO4↓

2.(启东中学,基础题,4分值,2分钟)常温下测得某无色溶液中水电离出的c(H+)=

1×10-13mol/L,又知该溶液中还有NO3-、Na+、Cl-,那么该溶液中还一定存在的离子是

A.Fe2+、Cu2+B.AlO2-、ClO-C.Ba2+、K+D.Mg2+、SO42-

3.(启东中学,中档题,4分值,2分钟)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A.除去KNO3溶液中的Fe3+:

Fe3++3H2O

Fe(OH)3↓+3H+

B.硫酸亚铁溶液中加入过氧化氢溶液:

2Fe2++H2O2+2H+=2Fe3++2H2O

C.铁屑溶于过量稀硝酸:

3Fe+8H++2NO3-=3Fe2++2NO↑+4H2O

D.将标准状况下112mL的氯气通入10mL1mol/L的溴化亚铁溶液中:

2Fe2++4Br-+3Cl2==2Fe3++2Br2+6Cl-

4.(启东中学,中档题,4分值,2分钟)在给定的四种溶液中,加入以下各组离子,各离子组能在原溶液中大量共存的有

A.滴加石蕊试液显红色的溶液:

Fe2+、NH4+、Cl-、NO3-

B.pH为11的溶液:

Na+、S2-、SO32-、S2O32-

C.水电离出c(OH-)=

的溶液:

K+、HCO3-、Br-、Ba2+

D.所含溶质为NaHSO4的溶液:

K+、NO3-、SO42-、PO43-

5.(启东中学,基础题,6分值,5分钟)某强碱性溶液中含有的离子是K+、NH4+、Al3+、AlO2-、SO42-、SiO32-、CO32-、Cl-中的某几种离子,现进行如下实验:

1取少量的溶液用硝酸酸化后,加Ba(NO3)2溶液,无沉淀生成。

2另取少量溶液加入盐酸,其现象是:

一段时间保持原样后,开始产生沉淀并逐渐增

多,沉淀量基本不变后产生一种气体,最后沉淀逐渐减少至消失。

则原溶液中肯定存在的离子是_____________,肯定不存在的离子是________________。

已知一定量的原溶液中加入5mL0.2mol/L盐酸时,沉淀会完全消失,加入足量的硝酸银溶液可得到沉淀0.187g,则原溶液中是否含有Cl-?

_________________。

6.(启东中学,难题,10分值,8分钟)某无色溶液,其中有可能存在的离子如下:

Na+、Ag+、Ba2+、Al3+、AlO2-、S2-、CO32-、SO32-、SO42-。

现取该溶液进行有关实验,实验结果如下所示: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沉淀甲是______,生成该沉淀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沉淀乙是______,由溶液甲生成沉淀乙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沉淀丙中一定含有______,可能含有_______。

用化学实验来确定其成分,其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气体甲的成分有哪几种可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综合上述现象,肯定存在的离子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CD解析FeO溶于足量稀HNO3应发生氧化还原反应,NH4HCO3溶液与足量Ba(OH)2溶液混合除生成BaCO3外还应生成NH3•H2O。

2.C解析题给条件说明溶液可能显酸性也可能显碱性,则只有C组一定能共存。

3.AB解析根据Fe3+水解的性质,利用加热法可除去KNO3溶液中的Fe3+;B项符合化合价升降相等、电荷守恒、质量守恒;C项中硝酸过量时最终应生成Fe3+;D项中有0.005mol的Cl2和0.01molFeBr2,根据Fe2+还原能力强于Br-,故只发生:

2Fe2++Cl2==2Fe3++2Cl-。

4.B解析A中“石蕊试液显红色”,说明显酸性,此时Fe2+、H+、NO3-发生氧化还原反应;C中溶液可能显碱性也可能显酸性,HCO3-均不能大量共存;D中NaHSO4完全电离而使溶液显酸性,PO43-不能共存。

5.OH-、AlO2-、CO32-、K+;NH4+、SO42-、SiO32-、Al3+;有Cl-。

解析由“强碱性”知必存在OH-而不存在NH4+与Al3+,由①知不存在SO42-,由②知存在AlO2-、CO32-,而不存在SiO32-(硅酸沉淀不溶解),则存在的阳离子只能为K+。

若加入的Cl-全生成沉淀,可得0.1435g沉淀,小于0.187g,故原溶液中又存在Cl-。

6.

(1)S2S2-+SO32-+6H+=3S↓+3H2O

(2)Al(OH)3

Al3++3HCO3-=Al(OH)3↓+3CO2↑(3)BaCO3;BaSO4;在所得的沉淀中加入足量的稀盐酸,若沉淀没有完全溶解,则说明除BaCO3外还有BaSO4;若沉淀完全溶解,则说明仅有BaCO3。

(4)①CO2;②SO2;③H2S;④CO2、SO2;⑤CO2、H2S。

(5)Na+、AlO2-、S2-、SO32-

解析加入过量的氢溴酸后生成的淡黄色沉淀可能是S或AgBr,但若是AgBr,原溶液中即存在Ag+,则题中所提供的阴离子都会与它发生复分解或双水解反应而不能共存,故淡黄色沉淀只能是S。

专题三物质的量及其应用

复习策略

物质的量是重要的化学基础知识,并与化学计算联系紧密,具有较强的应用性,为高考命题的重要内容之一。

其主要热点有:

①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物质的量、摩尔质量、物质的量浓度、气体摩尔体积、阿伏加德罗常数等基本概念的理解与应用。

②已知阿伏加德罗常数,判断或计算一定量的物质所含粒子或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转移数目。

③用物质的量确定化学式及进行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④物质的量浓度、溶质的质量分数和溶解度之间的换算。

⑤溶液的稀释问题计算。

⑥物质的量在化学计算中的综合应用。

本专题的知识网络:

 

 

“万能恒等式”:

式中n为物质的量,单位为mol;m为物质的质量,单位为g;M为摩尔质量,单位为g/mol;V气为标准状况下气体体积,单位为L;Vm为标准状况下气体摩尔体积,单位为L/mol;N为微粒个数,N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Q为物质的反应热,单位为J或kJ;△H为摩尔反应热,单位为kJ/mol;c为物质的量浓度,单位为mol/L;V(aq)为溶液体积,单位为L。

一、以阿伏加德罗常数为载体的化学量的判断和比较

阿伏加德罗常数的运用是高考考查和命题的热点,从高考试题来看,此类题目多为选择题,且题量和题型保持稳定,命题的形式也都是:

已知阿伏加德罗常数为NA,判断和计算一定量的物质所含粒子数的多少。

具体涉及以下内容:

①已知物质的质量、物质的量、物质的体积求粒子的数目或比较其粒子的数目大小;②已知溶液的体积和浓度求溶液中溶质的粒子的数目或比较粒子的数目大小;③已知粒子的数目求物质的质量、物质的量、物质的体积、溶液中溶质的粒子的浓度或溶液的浓度;④物质在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时电子转移的数目。

关于解NA题型时必须弄清的几个概念。

1、NA个粒子的物质的量就是1mol。

2、NA个粒子的质量就是1mol该物质的质量;每摩尔物质的质量就是该物质的摩尔质量。

3、NA个气体分子的体积就是1mol该气体的体积;每摩尔气体的体积就是气体摩尔体积。

4、NA个溶质分子溶解在1L溶液中的浓度就是1mol/L。

当NA的规定发生变化时,上述各个量都要发生变化。

典例剖析

例1设N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标准状况下,224L苯中含有0.6NA个碳原子

B.常温常压下,46gNO2和N2O4混合气体中含有原子数为3NA

C.常温下,1L0.1mol/LMgCl2溶液中含Mg2+数为0.1NA

D.0.01mol铝与足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反应转移的电子数是0.03NA

解析标准状况下苯为液态,不能使用气体摩尔体积“22.4L/mol”进行计算;根据质量守恒定律,46gNO2和N2O4混合气体中含有原子数为3NA(注意若求分子数则不能确定);因Mg2+在水溶液中发生水解,故Mg2+数小于0.1NA;铝为三价金属,则0.01mol铝与足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反应转移的电子数是0.03NA。

本题答案选BD。

例2设N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常温常压下,20gD2O和足量的金属钠反应产生气体的分子数为0.5NA

B.1molNa2O2与足量的水反应,转移的电子数为2NA

C.NA个SO3分子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为22.4L

D.常温常压下,62g白磷分子()中的共价键数为3NA

解析20gD2O物质的量为1mol,根据关系式2D2O~D2可求得生成气体分子数为0.5NA;Na2O2与H2O的反应中,1molNa2O2转移电子数为NA;标准状况下SO3为固态,不能使用气体摩尔体积“22.4L/mol”进行计算;1mol白磷中含6molP—P共价键,则62g(0.5mol)白磷分子中的P—P共价键数为3NA。

本题答案选AD。

例3设N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值,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1mol某气体的体积为22.4L,该气体的状况一定是标准状况

B.工业上铜的电解精炼时电解池中每转移1mol电子时阳极上溶解的铜小于0.5NA

C.1molCl2参加化学反应获得的电子数都是2NA

D.将1molNO2气体在降温后颜色变浅,但其所含的分子数仍然为NA

解析气体的体积由气体的物质的量、温度、压强等多种因素共同决定,故在非标准状况下,气体的体积也可能为22.4L;电解法精炼铜时,粗铜作阳极,发生的反应有:

Zn-2e-=Zn2+,Fe-2e-=Fe2+,Ni-2e-=Ni2+,Cu-2e-=Cu2+,可见每转移1mol电子时阳极上溶解的铜必小于0.5NA;当1molCl2在氧化还原反应中全被还原为Cl-时,获得的电子数为2NA,但若1molCl2与NaOH发生歧化反应时,获得的电子数为NA;在含NO2气体的容器中因存在2NO2(g)

N2O4(g)(正反应方向为放热反应),故降温后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颜色变浅,此时气体分子数变少。

本题答案选B。

解题技巧

解答NA问题的试题时,审题要仔细,要注意所给的条件,求什么粒子数。

审题时要特别注意下列一些细微的知识点:

1、物质的状态。

水在标准状况下为液态或固态;SO3在标准状况下为固态,常温常压下为液态;在标准状况下,碳原子数大于4而小于16的烃为液态(新戊烷除外),大于或等于16的烃为固态;在标准状况下,乙醇、四氯化碳、氯仿、苯、二硫化碳等许多有机物都不是气态。

2、某些物质分子中的原子个数。

如稀有气体(单原子)、臭氧(O3)、白磷(P4)等。

3、一些物质结构中化学键的数目。

常见的有:

金刚石、石墨、晶体硅、二氧化硅、甲烷、白磷、二氧化碳等。

这些物质所含化学键的物质的量如下:

1mol金刚石中含2molC—C共价键,1mol石墨中含1.5molC—C共价键,1mol晶体硅中含2molSi—Si共价键,1molSiO2中含4molSi—O共价键,1molCH4中含4mol

C—H共价键,1mol白磷中含6molP—P共价键,1molCO2中含2molC=O双键。

4、特别物质的摩尔质量。

如:

D2O、T2O、18O2、14CO2等。

5、较复杂的氧化还原反应中,求算转移的电子数。

如:

Na2O2+H2O→,Cl2+NaOH→,NO2+H2O→,电解Cu(NO3)2溶液等。

6、在使用气体摩尔体积“22.4L/mol”时,必须注意气体是否处于标准状况下。

7、某些离子或原子团在水中能发生水解反应,离子数目要改变。

如1L0.1mol/LNa2CO3溶液中含CO32-数小于0.1NA。

8、“不定体系”,如“NO和O2的混合气”、“NO2气体有时应考虑2NO2(g)

N2O4(g)”等。

二、气体体积的计算或比较大小、阿伏加德罗定律及其推论的应用

(一)标准状况下的气体摩尔体积概念剖析

(1)四条件 ①温度:

0℃;②压强:

101325Pa;③基准:

1mol物质;④对象:

气体(任何一种单一组分的气体或不相互反应的混合气体)。

(2)1mol气体在非标准状况下,其体积不一定为22.4L。

(3)22.4L体积是近似值。

(二)阿伏加德罗定律及其推论

阿伏加德罗定律是历年来高考必考内容,重点考查概念的理解和应用,阿伏加德罗定律把气体的质量、体积、压强、密度、气体摩尔质量、气体物质的量联系在一起,且与物理学中气体方程、物质密度计算紧密相联,因而是物理与化学互相联系又互相渗透的知识点,在理科综合测试中尤为重要。

掌握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对解答概念或计算都大有裨益。

复习中要弄清下列两个重要内容:

1.阿伏加德罗定律

在相同的温度和压强下,相同体积的任何气体都含有相同数目的分子。

这个结论叫阿伏

加德罗定律。

2.阿伏加德罗定律推论

(1)同温同压下,气体的体积之比等于其物质的量之比,也等于其粒子数之比:

=

(2)同温同压下,任何气体的密度之比等于摩尔质量之比:

=

(3)同温同体积下,气体的压强之比等于其物质的量之比,也等于其粒子数之比:

=

(4)同温同压下,同体积的任何气体的质量之比等于摩尔质量之比:

=

(5)同温同压下,同质量的气体体积比等于摩尔质量之反比:

=

(6)同温同体积下,同质量的气体压强比等于摩尔质量之反比:

=

典例剖析

例1设阿伏加德罗常数的符号为NA,标准状况下某种O2和N2的混合气体mg,含有b个分子,则ng该混合气体在相同状况下所占的体积(L)应是

A.

B.

C.

D.

解析此题虽然是混合气体,根据气体的体积由分子之间的距离决定,且相同状况下

气体分子之间的距离大约相等的性质,与纯净气体的处理方法相同。

据题意:

,得

本题答案选A。

例2由CO2、H2和CO组成的混合气体在同温同压下与氮气的密度相同,则该混合气体中CO2、H2和CO的体积比为

A.29:

8:

13B.22:

1:

14C.13:

8:

29D.26:

16:

57

解析由阿佛加德罗定律的推论可知,相同条件下,气体的密度之比等于其摩尔质量之比,则混合气体的平均摩尔质量等于氮气的摩尔质量,而CO的摩尔质量与氮气的摩尔质量相同,故由CO2、H2和CO组成的三元混合气体可简化为二元混合物,CO的量可以取任意值,此题就转化为混合气体CO2和H2的平均摩尔质量为28g/mol。

用十字交叉法可求得体积比:

CO24426

28=13:

8。

本题答案选CD。

H2216

例3在120℃时分别进行如下四个反应:

A.2H2S+O2=2S+2H2OB.2H2S+3O2=2SO2+2H2O

C.C2H4+3O2→2CO2+2H2OD.C4H8+6O2→4CO2+4H2O

(1)若反应在容积固定的容器内进行,反应前后气体密度(d)和气体总压强(p)分别符合关系式d前=d后和p前>p后的是_______;符合关系式d前=d后和p前=p后的是________(请填写反应的代号)。

(2)若反应在压强恒定、容积可变的容器内进行,反应前后气体气体密度(d)和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