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报告优质文档.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799002 上传时间:2022-10-13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2.0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报告优质文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报告优质文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报告优质文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报告优质文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报告优质文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报告优质文档.docx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报告优质文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报告优质文档.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报告优质文档.docx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报告优质文档

实验报告

 

课程名称:

自动控制原理

实验项目:

典型环节的时域相应

实验地点:

自动控制实验室

实验日期:

2017年3月22日

指导教师:

乔学工

 

实验一典型环节的时域特性

一、实验目的

1.熟悉并掌握TDN-ACC+设备的使用方法及各典型环节模拟电路的构成方法。

2.熟悉各种典型环节的理想阶跃相应曲线和实际阶跃响应曲线。

对比差异,分析原因。

3.了解参数变化对典型环节动态特性的影响。

二、实验设备

PC机一台,TD-ACC+(或TD-ACS)实验系统一套。

三、实验原理及内容

下面列出各典型环节的方框图、传递函数、模拟电路图、阶跃响应,实验前应熟悉了解。

1.比例环节(P)

(1)方框图

(2)传递函数:

(3)阶跃响应:

其中

(4)模拟电路图:

(5)理想与实际阶跃响应对照曲线:

①取R0=200K;R1=100K。

②取R0=200K;R1=200K。

2.积分环节(I)

(1)方框图

(2)传递函数:

(3)阶跃响应:

其中

(4)模拟电路图

(5)理想与实际阶跃响应曲线对照:

①取R0=200K;C=1uF。

 

②取R0=200K;C=2uF。

3.比例积分环节(PI)

(1)方框图:

(2)传递函数:

(3)阶跃响应:

(4)模拟电路图:

(5)理想与实际阶跃响应曲线对照:

①取R0=R1=200K;C=1uF。

理想阶跃响应曲线实测阶跃响应曲线

②取R0=R1=200K;C=2uF。

理想阶跃响应曲线实测阶跃响应曲线

4.惯性环节(T)

(1)方框图

(2)传递函数:

(3)模拟电路图

(4)阶跃响应:

,其中;

(5)理想与实际阶跃响应曲线对照:

①取R0=R1=200K;C=1uF。

②取R0=R1=200K;C=2uF。

5.比例微分环节(PD)

(1)方框图

 

(2)传递函数:

(3)阶跃响应:

(4)模拟电路图

(5)理想与实际阶跃响应曲线对照:

①取R0=R2=100K,R3=10K,C=1uF;R1=100K。

②取R0=R2=100K,R3=10K,C=1uF;R1=200K。

6.比例积分微分环节(PID)

(1)方框图:

 

(2)传递函数:

(3)阶跃响应:

(4)模拟电路图:

(5)理想与实际阶跃响应曲线对照:

①取R2=R3=10K,R0=100K,C1=C2=1uF;R1=100K。

②取R2=R3=10K,R0=100K,C1=C2=1uF;R1=200K。

四、实验步骤及结果波形

1.按所列举的比例环节的模拟电路图将线接好。

检查无误后开启设备电源。

2.将信号源单元的“ST”端插针与“S”端插针用“短路块”短接。

由于每个运放单元均设置了锁零场效应管,所以运放具有锁零功能。

将开关分别设在“方波”档和“500ms~12s”档,调节调幅和调频电位器,使得“OUT”端输出的方波幅值为1V,周期为10s左右。

3.将2中的方波信号加至环节的输入端Ui,用示波器的“CH1”和“CH2”表笔分别监测模拟电路的输入Ui端和输出U0端,观测输出端的实际响应曲线U0(t),记录实验波形及结果。

4.改变几组参数,重新观测结果。

5.用同样的方法分别搭接积分环节、比例积分环节、比例微分环节、惯性环节和比例积分微分环节的模拟电路图。

观测这些环节对阶跃信号的实际响应曲线,分别记录实验波形的结果。

6.各典型环节不同参数下的阶跃响应曲线的实验结果:

1.比例环节

①取R0=200K;R1=100K。

②取R0=200K;R1=200K。

2.积分环节

①取R0=200K;C=1uF。

②取R0=200K;C=2uF。

3.比例积分环节

①取R0=R1=200K;C=1uF。

②取R0=R1=200K;C=2uF。

4.惯性环节

①取R0=R1=200K;C=1uF。

②取R0=R1=200K;C=2uF。

5.比例微分环节

①取R0=R2=200K,R3=10K,C=1uF,R1=100K。

②取R0=R2=200K,R3=10K,C=1uF,R1=200K。

6.比例积分微分环节

①取R2=R3=200K,R0=10K,C1=C2=1uF,R1=100K。

②取R2=R3=200K,R0=10K,C1=C2=1uF,R1=200K

 

实验报告

 

课程名称:

自动控制原理

实验项目:

典型二阶系统的时域分析

实验地点:

自动控制实验室

实验日期:

2017年3月22日

 

指导教师:

乔学工

实验二典型二阶系统的时域特性

一、实验目的

1.研究二阶系统的特征参量(ξ、ωn)对过渡过程的影响。

2.研究二阶对象的三种阻尼比下的响应曲线及系统的稳定性。

3.熟悉Routh判据,用Routh判据对三阶系统进行稳定性分析。

二、实验设备

PC机一台,TD-ACC+(或TD-ACS)教学实验系统一套。

三、实验内容

1.典型的二阶系统稳定性分析

(1)结构框图

(2)对应的模拟电路图

(3)理论分析

系统开环传递函数为:

;开环增益。

(4)实验内容

先算出临界阻尼、欠阻尼、过阻尼时电阻R的理论值,再将理论值应用于模拟电路中,观察二阶系统的动态性能及稳定性,应与理论分析基本吻合。

,,

系统闭环传递函数为:

其中自然振荡角频率:

;阻尼比:

2.典型的三阶系统稳定性分析

(1)结构框图

(2)模拟电路图

(3)理论分析

系统的开环传函为:

(其中),

系统的特征方程为:

(4)实验内容

实验前由Routh判断得Routh行列式为:

为了保证系统稳定,第一列各值应为正数,所以有

得:

041.7KΩ系统稳定

K=12R=41.7KΩ系统临界稳定

K>12ÞR<41.7KΩ系统不稳定

四、实验步骤及波形

1.将信号源单元的“ST”端插针与“S”端插针用“短路块”短接。

由于每个运放单元均设臵了锁零场效应管,所以运放具有锁零功能。

将开关设在“方波”档,分别调节调幅和调频电位器,使得“OUT”端输出的方波幅值为1V,周期为10s左右。

2.典型二阶系统瞬态性能指标的测试

(1)按模拟电路图1.2-2接线,将1中的方波信号接至输入端,取R=10K。

(2)用示波器观察系统响应曲线C(t),测量并记录超调MP、峰值时间tp和调节时间tS。

(3)分别按R=50K;160K;200K;改变系统开环增益,观察响应曲线C(t),测量并记录性能指标MP、tp和tS,及系统的稳定性。

并将测量值和计算值进行比较(实验前必须按公式计算出)。

将实验结果填入表1.2-1中。

参数

项目

 

R(KΩ)

 

K

 

ωn

 

ξ

 

C

(tp)

 

C

(∞)

Mp(%)

tp(s)

ts(s)

响应情况

理论值

测量值

理论值

测量值

理论值

测量值

0<ξ<1

欠阻尼

10

20

10

1/4

1.4

1

44

38.82

0.32

0.296

1.6

1.344

50

4

4.47

0.56

1.1

1

11

7.76

0.85

0.766

1.6

1.047

ξ=1临界阻尼

160

1.25

2.5

1

1

1.9

3.672

ξ>1

过阻尼

200

1

2.24

1.12

1

2.9

4.844

系统响应曲线如下:

欠阻尼R=10KΩ

欠阻尼R=50KΩ

临界阻尼R=160KΩ

过阻尼R=200KΩ

3.典型三阶系统的性能

(1)按图1.2-4接线,将1中的方波信号接至输入端,取R=30K。

(2)观察系统的响应曲线,并记录波形。

(3)减小开环增益(R=41.7K;100K),观察响应曲线,并将实验结果填入表1.2-3中。

R(KΩ)

开环增益K

稳定性

30

16.7

不稳定发散

41.7

12

临界稳定等幅振荡

100

5

稳定衰减收敛

不同开环增益下的的响应曲线:

K=16.7(R=30KΩ)

K=12(R=41.7KΩ)

K=5(R=100KΩ)

实验报告

 

课程名称:

自动控制原理

实验项目:

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和稳态误差

实验地点:

自动控制实验室

 

指导教师:

乔学工

实验三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和稳态误差

一、实验目的

1.学会利用MATLAB对控制系统的稳定性进行分析;

2.学会利用MATLAB计算系统的稳态误差。

二、实验设备

安装Windows系统和MATLAB软件的计算机一台。

三、实验内容

1.利用MATLAB描述系统数学模型

如果系统的的数学模型可用如下的传递函数表示

则在MATLAB下,传递函数可以方便的由其分子和分母多项式系数所构成

的两个向量惟一确定出来。

num=[b0,b1,…,bm];den=[1,a1,a2,…,an]

例2-1若系统的传递函数为

试利用MATLAB表示。

解对于以上系统的传递函数,可以将其用下列MATLAB命令表示

>>num=4;den=[1,3,2,5];printsys(num,den)

结果显示:

num/den=

4

----------------------------

s^3+3s^2+2s+5

当传递函数的分子或分母由若干个多项式乘积表示时,它可由MATLAB提供的多项式乘法运算函数conv()来处理,以获得分子和分母多项式向量,此函数的调用格式为

p=conv(p1,p2)

其中,p1和p2分别为由两个多项式系数构成的向量,而p为p1和p2多项式的乘积多项式系数向量。

conv()函数的调用是允许多级嵌套的。

例2-2若系统的传递函数为

试利用MATLAB求出其用分子和分母多项式表示的传递函数。

解:

对于以上系统的传递函数,可以将其用下列MATLAB命令表示

>>num=4*[1,6,6];den=conv([1,0],conv([11],[1,3,2,5]));printsys(num,den)

结果显示:

num/den=

4s^2+24s+24

------------------------------------------

s^5+4s^4+5s^3+7s^2+5s

2.利用MA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