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教育史II.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986473 上传时间:2023-01-27 格式:DOCX 页数:35 大小:46.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外国教育史II.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外国教育史II.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外国教育史II.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外国教育史II.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外国教育史II.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外国教育史II.docx

《外国教育史II.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外国教育史II.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外国教育史II.docx

外国教育史II

{外国教育史}(PartII:

6~7)

【六、欧美主要国家和日本的教育发展】

1.英国教育的发展

※公学※

A.私立教学机构,由公众团体集资兴办

B.教学目的是培养一般公职人员,典型的贵族学校

C.以天才教育相标榜,被称为英国绅士的摇篮

D.著名的有伊顿、温彻斯特、圣保罗等九大工学

※贝尔-兰开斯特制※

A.又称导生制,由贝尔和兰开斯特所创

B.目的是解决英国近代教育大发展背景下师资匮乏的问题

C.基本方法是教师先在学生中选择一些年龄较大、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充任导生,教师先对导生进行教学,然后由他们去教其他学生

D.不可避免地造成教育质量下降,最终被抛弃

※1870年《初等教育法》(福斯特法)※

A.关于推行普及义务教育

B.规定:

a.国家对教育有补助权与监督权

b.将全国划分为数千个学区,设立学校委员会管理地方教育

c.对5-12岁儿童实施强迫的初等教育

d.在缺少学校的地区设公立学校

e.学校中世俗科目与宗教科目分离

C.意义:

a.英国第一个关于初等教育的法案

b.最有意义的是强迫初等教育,标志着国民初等教育制度正式形成

※《巴尔福教育法》※

A.1902年颁布

B.主要内容:

a.设立地方教育当局管理教育,保证满足初等教育的要求

b.地方教育当局还应负责对私立学校和教会学校的资助,并对其进行一定控制

C.意义:

a.英国进入20世纪所制定和颁布的第一个重要的教育法案

b.促成了英国政府教育委员会和地方教育当局伙伴关系的建立,形成了以地方教育当局为主体的英国教育行政管理体制,对后来英国教育领导体制和中等教育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

c.第一次把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放在一起论述,使国民教育变为完整的初等义务教育,并把中等教育纳入地方管理

d.结束了英国教育长期的混乱状态,提供了建立国家公共教育的基础

※《哈多报告》※

A.工党政府提出“人人有权受中等教育”的口号,任命以哈多爵士为主席的调查委员会,负责对英国的全日制小学后教育进行调查研究

B.委员会提出了三次《关于青少年教育的报告》,一般称为《哈多报告》,其中影响最大的是1926年的报告

C.报告主要内容:

a.小学教育应重新称为初等教育

b.儿童在11岁以后所受的各种形式的教育均称为中等教育;中等教育阶段分设四种类型的学校——1)文法学校;2)选择性现代中学(实科性质);3)非选择性现代中学(职业中学);4)公立小学高级班或高级小学

c.在11岁时举行选择性考试,义务教育的最高年龄为15岁

D.强调教育应为一个连续的过程,可以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即小学阶段和中学阶段。

11岁是一个关键年龄期,同时减少中小学教育的阶级分野

E.重要影响:

a.第一次从国家角度阐明了中等教育面向全体儿童的教育思想;明确提出了初等教育的终点和初等教育后的教育分流的主张,以满足不同阶层人们的需要

b.实质上是通过一次性考试,把中等教育分为两部分,反映了英国教育传统双轨制对改革的影响

※《1944年教育法》※

A.目的;进一步改革英国教育制度

B.1944年,以巴特勒为主席的教育委员会提出的教育改革法案,即《1944年教育法》,又称《巴特勒法案》

C.基本内容:

a.加强国家对教育的控制和领导,设立教育部;设立中央教育咨询委员会,负责向教育部长提供咨询和建议

b.加强地方教育行政管理权限;初等教育分为三个阶段,根据11岁考试结果,按成绩、能力和性向进入三类中等学校——文法中学、技术中学和现代中学;初等学校和中等学校实行董事会制

c.实施5-15岁的义务教育

d.提出了宗教教育、师范教育和高等教育改革等要求

D.意义:

a.是英国教育制度发展史上一步极其重要的法令;

b.结束了战前英国教育制度发展不平衡的状况,形成了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继续教育相互衔接的国民教育制度,扩大了国民受教育的机会;

c.至此,英国教育从20世纪初至二战期间,形成了中央教育行政管理和地方教育行政管理相结合、以地方为主的教育管理体制,

d.也基本上建立了初等、中等和继续教育相互衔接的学校制度,

e.为英国现代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基础

※《1988年教育改革法》※

A.一项对教育体制全面进行改革的法案,是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改革

B.主要内容是关于普通中小学教育的改革问题,但也涉及高等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教育管理、教育经费等多方面的内容

C.实施全国统一课程,确定在5-16岁的义务教育阶段开设三类课程——核心课程、基础课程和附加课程

D.在整个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要参加四次全国性考试,分别在7、11、14、16岁时举行

E.规定所有中小学可以摆脱地方教育当局的控制,直接接受中央教育机构的指导,被认为是英国打破过去中央、地方两级分权管理教育的传统,走向中央集权制的重要一步,赋予家长为子女自由选择学校的权利

F.建立一种新型的城市技术学校

G.废除了高等教育“双重制”,对高等教育的控制大大增强

H.涉及问题广泛而且重要,在一定程度上触动了英国教育的某些传统,被认为是自《1944年教育法》以来英国历史上又一次里程碑式的教育改革法案;强化了中央集权式的教育管理,对过去从来没有做过统一规定的课程、考试等问题开始进行全国划一管理,将对英国未来教育发展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

2.法国教育的发展

※启蒙运动时期的国民教育设想※

A.启蒙运动时期,基于平等、自由等启蒙精神,提出了新的教育观念,对国民教育进行了设想

B.爱尔维修追求教育民主化,提出了教育万能论,否定了遗传因素的作用,陷入了唯心主义的社会历史观;国民教育思想,主张教育摆脱教会影响,强调科学知识的传授

C.狄德罗提出了国民教育思想,国家应该推行强迫义务教育,强调科学知识的学习和科学方法的应用

D.拉夏洛泰是18世纪中期法国倡导国家办学,阐述国民教育思想的著名思想家,系统论述了国家办学的思想,对法国和西欧各国世俗公共教育制度的建立发生了很大影响;主要著作是《论国民教育》,批判教会教育

※《帝国大学令》与大学区制※

A.1806年法兰西第一帝国时期,拿破仑颁布了《帝国大学令》,设立帝国大学为政府管理全国教育的机构,并实行大学区制,划全国为29个“大学区”,区内设大学一所,中小学若干所

B.帝国大学设立总监,由皇帝任命,最高长官是总长,管理区内各级教育

C.由此确立了中央集权式教育管理体制

D.主要特点:

a.教育管理权力高度集中

b.全国的教育实行学区化管理

c.开办任何学校教育机构必须得到国家的批准

d.一切公立学校的教师都是国家的官吏

e.对法国国民教育的管理与法国教育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费里教育法》※

A.要旨是宣布实施普及、义务、免费和世俗的初等教育

B.1881年,第一个法案:

a.母亲学校和公立小学一律免收学费

b.公立学校不允许装饰宗教标志,不开设宗教课程

C.1882年,第二个法案:

a.实施强迫的、义务的初等教育

b.废除宗教课,增设公民和道德课

c.允许学校除星期日外,每周停课半天,取消教会、教士监督学校的权力

※《郎之万-瓦隆教育改革方案》※

A.1947年,著名物理学家郎之万、儿童心理学家瓦隆为主席的教育改革委员会提交了《教育改革方案》

B.批评了法国教育的弊端,对各级各类学校的组织和制度以及教育内容和方法,提出了具体的改革意见;不仅成了战后初期法国教育改革的依据,而且在整个法国教育史上也是一项重要的改革举措;彻底地重新加以改造,消除双轨制,实现教育民主化

C.提出了战后法国教育改革的六条原则:

1)社会公正原则;2)工作和学科价值平等;3)人人都有接受完备教育的权利;4)在加强专门教育的同时,适当注意普通教育;5)各级教育实行免费;6)加强师资培养,提高教师地位

D.提出在法国应实施6-18岁学生的免费义务教育,具体划分为三个阶段:

1)基础教育;2)方向指导阶段;3)决定阶段;对高等教育进行了设计;强调因材施教;尽量采用小组的形式,鼓励学生的创造性

E.并未付诸实施,但在它的影响下,法国开始大力扩充初等教育,同时把较好的初等学校升格为中学,极大地促进了中等教育的普及,基本实现了初等和中等教育的衔接

※1959年《教育改革法》※

A.1959年,戴高乐政府颁布了《教育改革法》

B.规定义务教育年限由战前的6-14岁延长到16岁,并规定到1969年完全实现这一目标

C.因为实施步骤不够灵活,难以操作,在实践中并未完全实施

3.德国教育的发展

※国民教育的兴起※

A.德国是较早将教育权从教会转移到世俗政权的国家

B.16世纪后半期,威登堡等帮邦国颁布强迫教育法令要求进行义务教育

C.1763年普鲁士王腓特烈二世颁布《普通学校章程》

D.1794年,普鲁士《民法》规定,学校事务最终决定权在政府,规定了国家强迫义务教育的各方面具体要求和措施,为德国的初等国民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E.19世纪后,初等教育发展加速,一些公国颁布《初等义务教育法》

F.1885年普鲁士实行免费初等义务教育,19世纪末德国初等教育入学率达到100%,在初等教育发展方面,德国走在了欧美国家的前列

※巴西多与泛爱学校※

A.泛爱学校是受卢梭和夸美纽斯教育思想影响而出现的新式学校,是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在德国的实践,是德国资产阶级反封建的启蒙教育运动,创始人是巴西多

B.他认为教育的最高目的是增进人类的现世幸福,培养掌握实际知识、具有泛爱思想、健康、乐观的人,反对压制儿童的封建式经院教育,主张热爱儿童,让儿童自由发展

C.反对经院主义、古典主义教育,禁绝体罚

D.强调适应自然的教育原则和让儿童主动地学习的教学方式,提出培养博爱、节制等美德,注重实用性和儿童兴趣,寓教于乐

E.课程主要有实科知识、体育、音乐和劳动等

F.巴西多的泛爱学校传播资产阶级进步的人文主义教育思想,起到了反对封建教育作用,但泛爱运动所形成的教育思想过于注重儿童的自由而受到了后来赫尔巴特等人的批评

※实科中学※

A.受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德国实科教育在18世纪得以兴起并得到发展

B.1708年,席姆勒在哈勒创办了“数学、力学、经济学实科中学”

C.这是一种既具有普通教育性质,又具有职业教育性质的新型学校

D.排除课程内容的纯古典主义的倾向,注重自然科学和实科知识的学习,但实科中学的社会地位也比文科中学低得多,学生不能升入大学,大都只能进入职业领域

※柏林大学与现代大学制度的确立※

A.1810年,创办柏林大学

B.柏林大学是一所新型大学,注重开展哲学、科学和学术研究,提倡学习和教学自由,建立了讲座教授制度和习明纳制度,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从而确立了以研究为核心的现代大学制度,成为现代高等教育的典范,影响了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

※德意志帝国与魏玛共和国时期的教育※

A.德意志帝国时期,三轨学制:

a.产生三种学校——1)为劳动人民设立的国民学校;2)为中层阶级设立的中间学校;3)为上层阶级设立的文科中学

b.在中等教育中出现了古典教育与现代教育之争

c.1892年对中等教育进行了改革,减少古典学科,增加现代语言和自然科学课程,从而确立了德国三种中学:

文法中学、实科中学和文实中学并存的局面

B.魏玛共和国时期通过《魏玛宪法》,规定了共和国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反映了一战后德国民主化的要求;主张建立公立学校系统,废除双轨制,建立统一的四年制初等学校,提供免费的义务教育;对德国现代教育有巨大的促进作用,但也有着强烈的民族主义和国家主义的倾向

※《改组和统一公立普通学校教育的总纲计划》※

A.1959年,德国教育委员会公布《改组和统一公立普通学校教育的总纲计划》

B.主要探讨如何改进普通初等和中等教育等问题

C.提出所有儿童均接受四年制的基础学校教育,然后再接受两年促进阶段的教育(旨在给学生充分发展能力和特长的机会,以便通过考试遴选进入不同类型的中等教育机构)

D.建议设置三种中学:

主要学校、实科学校和高级中学

E.提出的学校教育结构既保留了德国传统的等级性特征,又适应了二战后联邦德国社会劳动分工对学校培养人才规格和档次的不同要求,这种学校系统对激发儿童个性才能的发展也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4.俄国及苏联教育的发展

※彼得一世教育改革※

A.彼得一世,罗曼诺夫王朝第五代沙皇

B.教育方面的革新,最为重要的措施是创办学校:

a.专门教育方面——创建了诸多具有实科性质的学校,特别是有关军事技术的专门学校

b.初等教育方面——举办国立初等普通教育学校的尝试

c.中等和高等教育方面——1724年创办了俄国科学院及附设文科中学和大学;1755年,在科学家罗蒙诺索夫倡导下所创办的莫斯科大学及其附属文科中学受到其影响

※《国民学校章程》※

A.1786年,叶卡捷琳娜二世成立的国民学校委员会颁布了《国民学校章程》,这是俄国历史上发布最早的有关国民教育制度的正式法令

B.标志着俄国教育制度化和法制化的开端,但没有涉及农村地区

※苏联建国初期的教育管理体制改革※

A.“十月革命”胜利后,苏维埃政府对旧教育进行了根本性的改革

B.改革重点是废除旧的教育制度,改变学校的性质,确立无产阶级政党对教育事业的领导地位

C.建立的教育人民委员会和国家教育委员会,作为全俄教育的领导机构,阐明了教育工作的总方针和基本原则;实施免费、普及的义务教育,清除了教会对学校的影响

D.撤销学区制,共和国国民教育总的领导由国家教育委员会承担

E.克服了革命前学校管理方面的分散和混乱现象,保证了学校领导的统一性,迅速地、成功地拟定出建立新的社会主义教育体制的总的原则

※《统一劳动学校规程》※

A.1918年,国家教育委员会正式公布了《统一劳动学校规程》

B.规定苏联的一切学校一律命名为“统一劳动学校”,所有的儿童都应进同一类型的学校,强调“新学校应当是劳动的”,并且把劳动列入学校课程

C.分为两个阶段:

a.第一级学校招收8-13岁的儿童,学习期限为5年

b.第二级学校招收13-17岁的少年和青年,学习期限4年

c.均是免费的,并且是相互衔接的,这显然是试图实现党纲规定的普及义务教育目标

D.由于在贯彻上述学制过程中,往往把“统一”混同于“划一”,并且用劳动生产代替教学过程,结果使同一劳动学校制度同经济和文化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不正确地解释了教师的作用,过高地估计了劳动在学校生活中的地位,宣称“生产劳动应当成为学校生活的基础”等

E.毕竟是苏联教育史上第一个重要的教育立法,在世界教育史上第一次贯彻了非宗教的、真正民主的、社会主义的教育原则;尖锐地批判了旧学校的形式主义、脱离生活实际的倾向,强调全面发展儿童个性

※20世纪20年代的学制调整和教学改革实验※

A.随着学校制度的调整和整个教育事业的发展,必然要求从根本上改革旧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B.1921-1925年,《国家学术委员会教学大纲》

C.完全取消学科界限,将指定要学生学习的全部知识,按自然、劳动和社会三个方面的综合形式来排列,而以劳动为中心;开始采用所谓劳动教学法,提出“打倒教科书”的口号,广泛推行“工作手册”等;主张取消班级授课制而代之以分组实验室制和设计教学等

D.力图通过单元教学的形式,彻底克服旧学校教学与生活完全脱离的缺点,并加强各门学科之间的联系,激发儿童对改造周围生活的兴趣

E.实际上破坏了各门学科之间的内在逻辑,曲解了教学活动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

F.虽未普遍推行,但对苏联学校的教学工作却产生过深远的影响,使苏联的教学工作走了一段很长的弯路

※20世纪30年代教育的调整、巩固和发展※

A.面对国家建设的要求,以及为了解决长期以来教育发展中的问题,从1931年开始,苏联进行了一次新的教育改革

B.颁布了《关于小学和中学的决定》,是30年代苏联改革和发展国民教育的纲领性文件

C.《决定》对学校的基本任务、教学方法、干部、中小学的物质基础以及学校管理等方面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和具体的改进措施,强调系统知识和传统的教学方法;对克服缺点,进一步改进学校的教学、教育工作,提高教学质量,使之更加适合于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但忽视了学生的劳动教育

5.美国教育的发展

※殖民地普及义务教育※

A.1642年,马萨诸塞学校法规定家长和雇主有责任让子弟受教育;1647年马萨诸塞老骗子撒旦法规定凡满50户居民的市镇设教师一人,满百户的市镇设小学一所……这些法令对于早期殖民地的普及义务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

B.1751年,富兰克林在费城创办了第一所文实中学,到19世纪上半期文实中学成为中等教育的主体,用现代语言教学,重英语,男女合校,为就业做准备,开设适应经济和政治需要的学科,重实用课程,照顾到中产子弟,扩大了中等教育机会,促进中等教育从古典向现代发展

※贺拉斯·曼与公立学校运动※

A.19世纪30年代,美国出现了公立学校运动

B.公立学校运动主要是指依靠公共税收维持,由公共教育机关管理,面向所有公众的免费的义务教育运动

C.奠定了美国资本主义教育制度的基础,促进了普及义务教育的开展,同时也相应促进了英国师范学校的发展

D.贺拉斯·曼被称为美国公立学校之父,他的教育思想主要是普及教育思想和师范教育思想,对美国影响甚大,并具有国际影响,认为国家应该担负教育的职责,提供免费教育;在教育内容上,对体育、智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宗教教育等都进行了论述;重视师范教育

E.这一时期被美国人自称为教育史上的“教育觉醒时代”

※《莫雷尔法案》※

A.1862年,林肯总统,批准了议员莫雷尔提议的莫雷尔法

B.规定联邦政府按各州在国会的议员人数,拨给每位议员三万英亩土地,应将赠地收入开办或资助农业和机械工艺学院

C.大多数州用来创办农工学校或附设农工学院

D.农工学院的发展开创了高等教育为工农业生产服务的方向,改变了高等教育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

E.美国州立农工学院兴起,促进了美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形成了美国高等教育的社会服务特性

※六三三学制※

A.1913年,美国教育协会成立“中等教育改组委员会”

B.1918年,委员会提出了《中等教育的基本原则》的报告,将中等教育的主要目标概括为:

a.健康

b.掌握基本的方法

c.高尚的家庭成员

d.职业

e.公民资格

f.适宜地使用闲暇

g.道德品格

C.该报告提出了中学不应是一个选择机构,也不是大学的附属机构,而是面向所有学生并为社会服务的学校的思想,对美国20世纪前期教育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初级学院运动※

A.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兴起的初级学院运动,是这一时期美国高等教育发展中一次具有重要意义的革新运动,创立了一种全新的教育形式,有力地促进了美国高等教育的普及和发展

B.初级学院是一种从中等教育向高等教育过渡的教育

C.主要特点是:

a.招收高中毕业生,学制两年,授以比高中稍广一些的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方面的知识

b.就近入学,可以走读,无年龄限制,无入学考试

c.课程设置多样,办学形式灵活

d.不收费或收费较低

D.初级学院满足了希望进大学继续学习的人数迅速增加的要求,也提供了一些学生为谋生和就业接受一定职业教育的机会

E.美国初级学院运动的产生和发展,是美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和民主化进程的产物,构成了美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一个重要层次

※《国防教育法》※

A.苏联卫星上天后,美国将教育提高到保卫国家的国防高度,要求对教育进行改革,1958年颁布了《国防教育法》

B.主要内容如下:

a.加强普通学校的自然科学、数学和现代外语的教学

b.加强职业技术教育

c.强调“天才教育”

d.增拨大量教育经费,设立国防研究奖学金

C.1964年,又通过《国防教育法修正案》

D.认识到教育在国际竞争中的重要性,有利于教育质量的提高,有利于培养科技人才

※《中小学教育法》※

A.为了改善教育机会不平等问题,进行了教育改革,1965年,通过了《中小学教育法》

B.主要内容:

a.指出小学生更应加强文化教育,为将来接受专业教育打好基础

b.推动黑人、白人学生合校的工作

c.制订了一系列对处境不利的儿童的教育措施和帮助政策

C.对于中小学教育质量的提高和教育公平的实现具有重要作用

※生计教育※

A.生计教育是美国教育总署署长马兰于1971年开始倡导的一种教育,实质是以职业教育和劳动教育为核心的适应瞬息万变的社会的教育

B.要求以职业教育为中心重新建立教育制度

C.1974年美国国会通过了《生计教育法》,把幼儿园、中小学、大专院校学生以及成人都作为教育对象

D.和终身教育有些重叠,但突出职业教育的特点

E.只能是一种安慰人们适应社会现实的生存措施

※“返回基础”教育运动※

A.美国1976年开始的在美国基础教育委员会倡导和推动下进行的一项改革运动

B.强调阅读、写作和算术教学和基本技能训练,取消选修课,增加必修课,要求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严明纪律,强调考试等

C.实质上是美国的一种恢复传统教育的思潮,过分赞赏和重振传统教育

※《国家在危机中》※

A.1983年,提出《国家在危机中:

教育改革势在必行》的报告,成了美国80年代中期开始的教育改革的纲领性文件,改革的中心是提高教育质量

B.改革建议:

a.加强中学五门“新基础课”数学、英语、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计算机课程的教学

b.提高教育标准和要求

c.改进师资专业训练标准,提高教师素质

d.负责领导教改的实施

C.评价:

虽然有人批评美国在重视教育质量的同时,又出现了忽视灵活性、忽视情感培养等问题;但是,就总体而言,该报告产生的效应是积极的

6.日本教育的发展

※明治维新时期教育改革※

A.主要内容:

a.建立中央集权式的教育管理体制

b.1872年颁布《学制令》,规定全国实行中央集权式的大学区制

c.1879年颁布《教育令》,改为美国式的地方分权制

d.1880年,修改《教育令》,强化了日本传统的中央集权的教育领导体制

e.1877年创建东京大学,1886年颁布《帝国大学令》,积极筹建高等教育机构

B.评价:

日本通过改革,使得封建教育向近代资本主义教育转变;建立并完善了学制,普及了初等义务教育,发展了中等和高等教育,为日本的发展做出贡献,提高了日本国民文化水平,带有很大的不彻底性,一开始就带有浓厚的封建主义和军国主义的色彩

※军国主义教育体制的形成和发展※

主要体现在加强对学校的控制,加强军国主义教育思想灌输和军事训练学校化和社会化三个方面

※《教育基本法》和《学校教育法》※

1947年,日本国会公布了《教育基本法》和《学校教育法》两个重要教育法案,否定了二战时军国主义教育政策,为二战后教育指明了发展方向,标志着二战后日本教育改革的开端

①《教育基本法》:

A.主要内容:

a.确定教育目的培养爱好和平、正义和真理,尊重个人价值,注重劳动与责任,充满独立自主精神,身心健康的国民

b.全民接受九年义务教育

c.尊重学术自由

d.不搞党派宣传

e.禁止宗教教育

f.教育机会均等,男女同校

g.保证教师享有良好的待遇

h.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也应得到鼓励和发展

B.评价;对二战后日本教育发展有积极意义,被视为日本教育史上划时代的教育文献

②《学校教育法》:

A.主要内容:

a.实行地方分权

b.采用六三三四制单轨学制,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c.以实行普通教育和专门教育为目的,分为单科制和综合制

d.将原来多种类型的高等教育机构统一成为单一类型的大学;以学术为中心,在大学基础上设研究生院

B.评价:

是《教育基本法》的具体化,它使二战后日本教育系统有了法律保障,但有些条款还不完善,后来又经过多次修订和补充

※20世纪70-80年代的教育改革※

A.1971年,提出《关于今后学校教育综合扩充、整顿的基本措施》的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