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习题第十三单元 第27讲 宗教改革与启蒙运动 限时训练 含答案 精品.docx
《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习题第十三单元 第27讲 宗教改革与启蒙运动 限时训练 含答案 精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习题第十三单元 第27讲 宗教改革与启蒙运动 限时训练 含答案 精品.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习题第十三单元第27讲宗教改革与启蒙运动限时训练含答案精品
限时训练
选题细目表
考查知识点
基础
中档
稍难
宗教改革
2、4、5
1、3
6
启蒙运动
7、8、10
9、11
12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
)
1.(2017·株洲模拟)马丁·路德在《致德意志民族的基督教贵族书》中写道:
“教皇须让我国不再受他的不堪忍受的劫掠和搜括,教皇须交还我们的自由、权利、财产、荣誉、身体和灵魂,教皇须让皇权成为名副其实的皇权。
”材料主要反映了马丁·路德( )
A.主张用暴力反抗教皇干预德意志
B.认为罗马教皇是万恶之源
C.为德意志民族利益消除教皇干预
D.主张组成脱离罗马的教会
解析:
材料内容仅表达对教皇干预德意志的反抗,并没有主张用暴力反抗的方式,故A项错误;材料内容并未反映罗马教皇是万恶之源,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教皇须让皇权成为名副其实的皇权”,说明马丁·路德主张皇权高于教权,消除教皇干预强大的德意志民族国家,故C项正确;材料内容并未主张脱离罗马的教会,故D项错误。
答案:
C
2.(2016·安徽联考)刘新利《欧洲文艺复兴史·宗教卷》在评论马丁·路德发表《九十五条论纲》时说:
“原本只是那个时代教会改革呼声中的一声……就像一个在黑暗森林中行走的小孩,他划着一支火柴本来是为了看清脚下的路,却点燃了整片森林。
”这说明德意志宗教改革是( )
A.必然性与偶然性的统一
B.偶然性与必然性的分离
C.革命性与妥协性的冲突
D.革命性与妥协性的平衡
解析:
从信息“他划着一支火柴本来是为了看清脚下的路,却点燃了整片森林”可知偶然的行为带来了巨大影响,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必然性与偶然性的统一,故A项正确。
答案:
A
3.(2016·宜昌三模)罗马教皇保罗三世(1534—1549年在位)采取措施:
禁止出售赎罪券,禁止任何主教占有一份以上的薪俸,出版禁止天主教徒阅读的书籍目录。
这表明( )
A.保罗三世基本支持路德教派的改革
B.天主教会采取适当措施缓解天主教危机
C.天主教走上了与新教相融合的道路
D.禁止出售赎罪券是新教与旧教的共同目标
解析:
路德教派主张因信称义,反对罗马天主教会,保罗三世不可能支持自己的反对者,故A项错误;“禁止出售赎罪券,禁止任何主教占有一份以上的薪俸”表明,天主教会采取了措施减轻对人们的压迫、剥削以缓解危机,故B项正确;天主教与新教是互相独立的教派,不可能融合,故C项错误;在新教的反对声中,天主教才逐渐禁止出售赎罪券,故D项错误。
答案:
B
4.(2016·广州模拟)马克思·韦伯认为:
宗教改革并不意味着解除教会对日常生活的控制,相反却只是用一种新型的控制取代先前的控制。
这里“新型的控制”指的是( )
A.虔诚的信仰 B.教会的仪式
C.真诚的善行D.神父的指引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
如马丁·路德改革强调只需虔诚的信仰,就能获得灵魂得救,无需购买赎罪券,故A项正确;马丁·路德是简化宗教仪式,与材料中的“控制”不符,故B项错误;真诚的善行并非新型控制形式,故C项错误;神父的指引亦看不出新型控制,故D项错误。
答案:
A
5.(2016·衡水模拟)马丁·路德认为:
灵魂得救只需靠个人虔诚的信仰,根本不需要教会的烦琐仪式。
上帝的恩典是上帝给人的礼物,只有上帝才能赦免罪人。
信徒得救不靠行为,全凭信仰。
要得救上天堂,不靠教会或行善,更不靠赎罪券。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 )
A.天主教、专制王权遭到沉重打击
B.马丁·路德强调信仰的重要性
C.教会腐败是宗教改革运动爆发的根本原因
D.马丁·路德完全否定了天主教教义
解析:
本题考查材料解读能力。
材料中“灵魂得救只须靠个人虔诚的信仰,根本不需要教会的繁琐仪式”表明马丁·路德主张“因信称义”即信仰即可得救,同时坚持简化宗教仪式,反对教会的敛财行为,强调信仰的重要性,故B正确;罗马教会兜售赎罪券是宗教改革运动爆发的直接原因,故C错误;马丁·路德主张王权高于教权,故A、D项错误。
答案:
B
6.(2017·淮北模拟)普鲁斯特认为,必须把《百科全书》编纂者们如狄德罗、伏尔泰等看成是一个独特的群体。
据统计,《百科全书》作者中,有4%是商人或制造业者,有贵族头衔的占同样比例,医生15%,政府官员12%,神职人员8%。
这反映出( )
A.启蒙思想的传播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
B.启蒙运动得益于少数富贵精英的支持
C.理性主义已经成为当时社会主流认识
D.社会结构中资产阶级已占据主导地位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此时的商人、制造业者、贵族头衔者、医生、政府官员和神职人员等在当时都是一些富贵精英,这些编纂者们都是启蒙运动的支持者,故B项正确;材料只能说明启蒙思想家涉及广泛的社会主体,而不能体现出启蒙思想的传播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故A项错误;材料无法看出理性主义成为社会的主流,故C项错误;材料不涉及资产阶级的主导地位,故D项错误。
答案:
B
7.(2016·湖北名校联考)“从未有过一个时代对传统观念抱有那样的怀疑态度,对人的理智能力和科学威力抱有那样的信心,对大自然的规律性与一致性抱有那样坚定的信念。
”文中所说的“这个时代”是指( )
A.殖民扩张时代B.文艺复兴时代
C.宗教改革时代D.启蒙运动时代
解析:
根据题干信息“对人的理智能力和科学威力抱有那样的信心”可知,这个时代提倡理性和科学,这与启蒙运动的特征相符,故D项正确。
答案:
D
8.启蒙运动时期盛行的理性主义否定一切外在权威,认为人应该运用自己的智力去认识、判断和理解事物。
下列中国古代哲学观点中与理性主义的特点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 )
A.格犹穷也,物犹理也,犹曰穷其理而已也
B.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C.君主乃天下之大害
D.不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
解析:
D项是李贽的观点,是非标准应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这在当时是离经叛道,而后世看来则是其争取个性发展、提倡理性思维的明证。
答案:
D
9.(2016·宜昌模拟)伏尔泰认为“当君主是一个哲学家时,对人们来说是最大的幸福”;卢梭认为“专制君主永远都是暴君”;狄德罗指出“公正、温和、开明然而专制的统治者连续几朝的统治,对人民来说也许是最大的不幸”。
由此可见他们( )
A.对君主专制态度迥异
B.都反对封建君主专制
C.都主张人民权力至上
D.都宣传天赋人权学说
解析:
伏尔泰主张开明君主专制,卢梭、狄德罗反对任何形式的君主专制,他们都反对君主专制,故A项错误,B项正确;材料既未涉及人民掌握国家统治权的问题也未涉及公民个人权力问题,故C、D项错误。
答案:
B
10.(2016·盐城模拟)“思维着的悟性成了衡量一切的唯一尺度……从今以后,迷信、偏私、特权和压迫,必将为永恒的真理,为永恒的正义,为基于自然的平等和不可剥夺的人权所排挤。
”这里恩格斯评论的是( )
A.智者运动B.文艺复兴
C.宗教改革D.启蒙运动
解析:
从材料“思维着的悟性”“自然的平等”“人权”等关键词可知材料主要强调理性和民主自由,启蒙运动强调理性、自由平等和民主法制,故D项正确。
答案:
D
11.(2016·湖北八校联考)18世纪的法国社会崇思鄙行,揭示事物原理的“自由艺术”广受尊崇,将原理付诸实用的“机械艺术”则隐晦无闻。
而狄德罗主编的《百科全书》中,描述农业耕作、运河御水、造纸印刷、丝绸织造等各门技艺的精美图版有600幅。
狄德罗在此体现出的思想是( )
A.社会契约B.民主共和
C.宽容博爱D.理性平等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
狄德罗主编的《百科全书》载入各门技艺的精美图版,而各门技艺体现的是科学、理性,狄德罗在此体现出的思想是理性、平等,故D项正确。
答案:
D
12.(2016·岳阳模拟)卢梭说:
“设计一种人类的集合体,以用集体力量来保障每一个加盟的个体和他的财产。
在这一集体中,个体虽然和整体联系在一起,但依然自由如初,只听从自己的意志。
”这表明他主张( )
A.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B.以契约保障个人自由
C.天赋人权D.主权在民
解析:
提取材料关键信息“人类的集合体”“保障每一个加盟的个体和他的财产”“依然自由如初,只听从自己的意志”,这表明了卢梭的以契约保障个人自由的精神,故B项正确。
材料未提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故A项错误;材料表明权利是契约赋予的,而未提是天赋的,故C项错误;主权在民的含义为民主共和制,在材料中并未涉及,故D项错误。
答案:
B
二、非选择题(共52分)
13.(2016·南通调研)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一旦人民能够打破自己身上的桎梏而将它打破时,他们做得更加正确了。
那是因为,人民依靠暴力而夺回了他们由于暴力而丧失的自由……要寻找一种结合形式,使得它能以全部共同的力量来保卫和保障每个结合者的人身以及财富,并且因为这一结合而形成了每一个与全体相结合的个人又只不过是在服从自己本人,并依旧像往常一样地自由。
——卢梭《社会契约论》
材料二 康德主张,必须永远有公开运用自己理性的自由,并且唯有它才能带来人类的启蒙。
自由并非放任自流、我行我素,它体现了人类道德和人类幸福的一致性,自由既是人的一种权利,同时也是一种责任。
这种神圣的权利应该由“法律”来保证,使争取自由权利的努力不致被权势扼杀……宪法应容许“最大可能的人类自由”,同时又使每个人的自由能够和其他人的自由相一致,并在适当的时候把“制度按照理念”建立起来。
——摘编自陈乐民《康德论启蒙》
(1)依据材料一,概括卢梭关于获得和保障自由的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的经济、政治背景。
(8分)
(2)依据材料二,康德认为启蒙的前提是什么?
概括康德对“自由也是一种责任”观点的理解。
(8分)
(3)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卢梭和康德“自由观”的历史作用。
(6分)
解析:
第
(1)问第一小问,直接根据材料概括;第二小问,联系启蒙运动兴起的背景和法国的现状归纳。
第
(2)问第一小问,直接根据材料信息“必须永远有公开运用自己理性的自由,并且唯有它才能带来人类的启蒙”进行概括;第二小问,从材料“自由并非放任自流、我行我素,它体现了人类道德和人类幸福的一致性”“这种神圣的权利应该由法律来保证”“在适当的时候把制度按照理念建立起来”等信息概括。
第(3)问历史作用可以联系启蒙运动在思想政治方面产生的积极作用,从思想解放、冲击专制统治、推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提供理论基础等角度进行归纳。
答案:
(1)主张:
通过暴力革命获得自由;按照社会契约建立政权,保障自由。
背景:
经济上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政治上法国深受封建专制统治和教会压迫。
(2)前提:
公开运用自己理性的自由。
理解:
不能为了个人的自由而妨碍别人的自由;自由应该由法律或宪法来保证;要按照自由的理念建立新的社会制度。
(3)促进思想解放;冲击封建专制统治,推动资产阶级民主政治运动发生;影响公民法治社会的构建。
14.(2016·北京西城区模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右图是英国画家约瑟夫·赖特创作于1768年的油画《空气泵实验》。
画面整体呈现暗色,画面正中亮色部分描绘了一场实验。
抽空了空气的玻璃杯中,
小鸟已经奄奄一息。
实验者正在仔细观察实验的结果。
他的家人和朋友围绕周围,其中一位朋友平静地向一位妇女及其女儿解释眼前的情况。
妇女用手遮掩着眼睛,不忍观看,女儿紧紧靠拢母亲眼睛望向空中。
坐着的男士有的若有所思,有的正在观看实验者的操作。
站着的年轻人面带喜色,似乎理解了实验中的道理。
有学者认为:
这幅作品充分地展现了启蒙运动。
请结合所学,从创作时代、画面内容和明暗喻意三个方面论证此观点。
(30分)
解析: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按照题目材料表明观点;其次,按照题目要求,依次从创作时代、画面内容和明暗喻意三个角度对材料“画面……暗色……亮色部分描绘了一场实验”“……实验者正在仔细观察……一位朋友平静……解释眼前的情况。
妇女用手遮掩着眼睛,不忍观看,女儿紧紧靠拢母亲眼睛望向空中。
……有的若有所思,有的正在观看实验者的操作”“……年轻人……理解了实验中的道理”等关键信息分别进行归纳,即可得出正确答案。
答案:
论证:
该作品创作于欧洲启蒙运动的高潮阶段。
画面中人们对实验的解释、关注和思考,体现了人运用自己的理智认识、判断和理解事物;人们正在做科学实验,是为了探索自然规律,而启蒙思想家则进一步探索人类社会的规律。
这充分体现了启蒙运动的核心精神,即理性;画面的明暗对比,体现出光明驱散黑暗的喻意,这也与“启蒙”相吻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