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答题江西中小学教师招考.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981650 上传时间:2023-01-27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31.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简答题江西中小学教师招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简答题江西中小学教师招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简答题江西中小学教师招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简答题江西中小学教师招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简答题江西中小学教师招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简答题江西中小学教师招考.docx

《简答题江西中小学教师招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简答题江西中小学教师招考.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简答题江西中小学教师招考.docx

简答题江西中小学教师招考

简述夸美纽斯《大教学论》体现的主要教育思想

1教育要适应自然不能违背自然,认识自然的一部分要顺应自然地发展原则;

2系统论述了班级授课制以及教学原则、方法;

3要进行把广泛的自然知识传授给普通人的“泛智教育。

4学科教学法的奠基人

赫尔巴特传统教育的观点

11806年,赫尔巴特发表的《普通教育学》是教育学发展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著作,被誉为第一部科学形态的教育是教育科学形成的标志。

2教学过程中“三个中心”即教师中心、书本中心、课堂中心”

3第一个将心理学伦理学引入教育学

4统觉观

5教育学永远具有教学性

杜威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主要观点?

1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持续不断的改造

2主张扩大教育学的科学基础,强调教育的适应于变动,注重教育与生活的联系,认为教育是一种生活所必须同时与生活相伴随的事物。

3强调打破传统的以书本知识为限制的课程设置,使课程与儿童及其生活联系在一起,强调学生要直接介入学习,主动参加到教育活动中去。

4“新三中心主义”的教育教学观,即儿童中心、经验中心、活动中心

简述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

1教育逐渐走向民主化,教育的服务性、可选择性、公平性和公正性成为学校改革的基本价值诉求

2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的学校教育网络逐步建立起来,学校的教育教学时空得到根本性改变

3教育的功能得到全面理解。

除了教育的生产性以外,教育的政治性和文化性成为备受人们关注的教育性质,教育在政治改革和文化建设中的功能进一步得到系统和深刻的认识。

4教育的国际化与教育的本土化趋势同时彰显,教育的终身化和全民化理念成为指导教育改革的基本理念,阶段性教育向终身教育转变。

简述遗传素质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1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

2遗传素质的成熟过程程度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过程和阶段;

3遗传素质是造成人的发展的个别的差异的原因之一

4遗传素质本身可以随着环境和人类实践活动的改变而改变

学校教育对人发展的主导作用源于学校教育的特殊性表现在

1学校教育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方向性

2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计划性、系统性以及高度的组织性

3学校教育是一支经过专门训练的教师队伍担负的培养人的工作

4学校教育能对影响学生发展的因素加以调节、控制和利用,以最大限度地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试述为适应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教育应采取怎样的相应策略

1教育要适应个体发展的顺序性和阶段性,循序渐进的促进人的发展;

2教育要适应个体发展的不平衡性,在身心发展的关键实施以相应的教育;

3教育要适应个体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因材施教;

学校产生的条件

1社会生产必须出现相当数量的剩余产品,使一部人脱离生产劳动,同时体力和脑力劳动分工,开始出现专业从事教育的教师和专业从事学习的学生。

2具有相当数量的经验积累,为学校教育提供特定的教学内容。

3文字等记载和传递文化的工具达到了一定的水平。

教育学的经济功能

1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基本途径

2教育是科学技术再生产的最有效形式

3教育是创造和发展新的科学技术的重要基地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表现

1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2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

3教育具有与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性

我国教育的基本精神

1社会主义是我国教育性质的根本所在

2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3使受教育者在道德、才智、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

4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5培养受教育者的独立个性和创造精神日益受到重视

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内容

体育.智育德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

教师角色的更新转化

1学习的促进者2学生的交往者和合作者3终身学习者4教育教学行为的研究者5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者

教师的职业素养

1、专业知识培养精深的学科专业知识;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丰富的教育理论知识

2、专业才能素养教学技巧;教学能力;专业精神素养

3、专业精神素养

典型师生关系模式

专制型命令、权威

民主型开放、平等、互助

放任型无序、随意、放纵

良好的师生关系:

民主平等、尊师爱生、教学相长

试论述如何建立良好师生

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活动过程中为完成共同的教育任务进行交往而形成的一种特定关系。

教育过程中师生关系的

主要包括1以实现年轻一代成长为目标的社会关系。

2以直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的工作关系或教育关系。

3伴随着教育教

活动而产生的心理关系。

良好师生关系建立的途径与方法1良好的师生关系主要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建立起来2、也在课外

的活动中建立和丰富起来3、校外活动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途径

影响学制的因素

1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

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3人的身心发展规律

4民族文化传统

当代学制发展的趋势

1重视学前教育,注意早起开发智力

2提早入学年龄,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3改革中等教育结构,发展职业技术教育

4高等教育结构层次化,类型多样化

5接受终身教育思想,发展继续教育

课程分类类型

按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划分:

分科课程(学科课程)、综合课程(统整课程)

按课程内容的固有属性划分:

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经验课程)

按课程计划对课程实施的要求划分:

必修课程、选修课程

按课程的表现形式划分:

显性课程、隐性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包括

1研究性学习

2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

3劳动与技术教育

4信息技术教育

综合性实践活动的特点

综合性

实践性

开放性

生成性

自主性

教育研究的基本特征

研究对象的复杂性

研究目的的综合性

研究主体的参与性

研究方法的科学性

研究活动的创造性

教师专业发展阶段

新手水平(理论脱离实际)

高级新手(2-3、理论逐渐结合实际)

胜任水平(3-4,还没达到快捷、流畅、灵活

熟练水平(5,达到快捷、流通、灵活)

专家水平(以直接方式处理教学事件,轻松流畅,采取审慎的解决方法解决不熟悉的事件)

教师刻意训练的形式:

以教研组为基地的教研活动

微型教学

教学决策训练

教学反思

皮亚杰认知心理发展阶段特征:

连续性和阶段性结构性次序不变性交叉性

认知发展的具体阶段:

感知运算阶段(0-2)客体永久性、表象思维

前运算阶段(2-7)运用符号、不理解守恒、“直觉的”思维、自我中心趋向

具体运算阶段(7-11)可逆性守恒

形式运算阶段(11以后)抽象思维纯符号思维0>P>Q

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在教育上的意义

1将同化与顺应结合,达到二者的平衡,可以帮助学生发展已有的图式,并创立新的图式

2了解儿童的认知发展水平,可以帮助老师识别学生是否达到掌握某项学习内容所具备的认知水平,从而设置适合学生现有发展水平的目标

3强调认知发展的累积性,教育应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上,学生才能将新旧知识整合起来

认知结构的差异

1观念的可利用性、

2观念的可辨别性、

3观念的稳定性和清晰度

如何运用性格差异

1有的放矢,培养学生的良好性格

2针对学生不同的性格进行教育

3掌握学生气质和性格特点,采取既有原则又灵活多样的教育方法,发挥教育机智,以达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

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观点

1学习是一个主动认知的过程

2对儿童心理发展实质的看法。

学校中儿童心理发展主要依赖师生相互作用,语言学习室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

3重视学习过程。

教师不是给学生提供理论,而是组织学习情境,让他们了解学习的过程或探索的方法。

4强调形成学习结构

5提倡发现学习

奥苏伯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观点

1新旧知识建立起实质性的联系过程

2提出先行组织者的概念

3分为五类(符号表征、概念、命题、概念与命题的运用、解决问题与创造)

4概念与命题的同化模式

建构主义学习观的共同点

1强调复杂学习环境和真实的学习任务;

2强调社会协商和相互作用;

3强调学生用多种方式表征教学内容;

4强调学生理解知识构建过程;

5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

建构主义学习观教学模式

1.抛锚式(以问题为中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力)

2认知学徒教学模式:

(强调学习者同实践世界联系起来)

3.随机进入教学:

4支架式教学:

5.自上而下的教学

影响认知策略学习的因素或条件

内部条件:

1原有的认知水平2反省认知发展水平3学生的动机水平

外部条件:

1训练方法2变式与练习3有一套外显的可以操作的训练技术

提高动作技能的途径(影响动机技能学习的因素)?

1有效的指导与示范2练习3反馈的含义与分类

态度学习的条件

内部条件1对态度对象的认识2认知失调3主体要求形成或改变态度的心向

外部条件1强化2榜样人物的选择

促使态度改变的方法

通常可用的方法有:

条件反应法,提供榜样法,说服法

巩固态度的方法

从内部来看,首先,不断加强对于新获得态度对象的认识和理解,以使个体在认知结构中清晰地具有新态度指向的事物、事件或人的观念。

其次,减少或消除促使态度认知失调的因素。

从外部来看,要对新获得的态度不断地进行强化,以增强主体对于客体趋向的内部准备倾向。

影响价值观形成与发展的内外部条件

外部条件包括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社会环境和艺术作品、人物传记等大众传播媒介,内部条件包括思维能力的高度发展和自我意识的高度分化

问题解决的四个特征

目的指向性、认知操作性、情境性、经验性

问题解决的心理过程

1明确问题2形成问题表征3选择并运用正确的策略4评价反思

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主观因素有:

1个体已有的知识经验2认知结构3动机强度4智力水平5定势6功能固着

客观因素:

客观因素主要是问题本身特点与外界环境。

如何运用迁移理论解决教学活动?

1认知结构迁移理论是由奥苏泊尔提出的他认为先前的知识经验是新知识学习的一个关键因素,还认为过去经验对当前学习迁移不是直接发生的,而是通过认知结构的变化来实现的

2学习认知结构中有三个影响学习迁移的变量,即可利用性、可辨性和稳定性

3奥苏泊尔通过组织者来改变学习者的认知结构变量完成学习迁移

4教师必须从教材内容的选择和教材的呈现方式两方面确保学生良好的认知结构的形成

为迁移而教的一般建议

1改革和精选教材2合理呈现教材内容3合理安排教学程序4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5教授学习方法

影响自我效能感形成的因素

1自身的成败经验

2替代经验

3言语劝说和情绪唤醒

影响学习动机因素

1,内部条件

学生的自身需要与目标结构。

成熟与年龄的特点。

学生的性格特征和个别差异。

学生的志向水平和价值观。

学生的焦虑程度。

2外部条件包括家庭环境与社会舆论和我教师的榜样作用。

学习动机的培养和激发

学习动机的培养:

1)设置具体目标及到达目标的方法。

2)设置榜样。

3)培养对学习的兴趣。

4)利用原有动机的迁移,使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

5)注意学生的归因倾向。

学习动机的激发:

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

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中等程度的动机激起水平最有利于学习效果的提高。

3)利用学习结果的反馈作用。

4)妥善进行奖惩,维护内部学习动机。

测量与评价的功能

1促进教师的教学

2促进学生的学习

3促进管理水平的提高

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至少应该包括以下几点

1对教师角色的认同,勤于教育工作,热爱教育工作

2有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

3能正确认识自我、体验自我和控制自我

4具有教育的独创性

5在教育活动和日常生活中均能真实地感受情绪并恰如其分地控制情绪

教师心理健康的意义

1有助于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心理成长环境

2有助于协调师生关系

3给学生提供了观察模仿的良好榜样

4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

5有助于教师的身体健康

影响教师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

社会因素

1社会提供给教师的工资待遇低,社会地位不高,工作条件差

2社会对教师的要求和态度导致教师心理健康问题

3教育系统的改革和变化

3社会价值观念混杂,是造成教师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重要因素

职业因素

1教师劳动的特殊性造成的角色模糊、角色冲角色过度负荷是很多教师感到压力和紧张的根源

2与其他劳动者相比,教师属于一个比较孤立、封闭的群体,与社会联系较少,参与种种决策的机会也很少

3职业的高压力“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职业本身有其特殊性

个人因素包括人格因素和个人生活的变化

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水平的措施

1教师自我调适方面包括进行身体锻炼、改变行为方式、采取积极的态度和措施

2学校的管理改革方面包括注重满足教师的不同需求、根据教师的个性心理特征进行管理、注意优化学校人际环境

3社会的协调方面包括提高教师的社会和经济地位、正确实行改革、帮助提高教师的形象

当前我国德育的特征

1强调基础性、

2注重道德思维能力的培养

3注意了德育的层次性

4具有全面性

5注重稳定性与变革性

德育过程的一般规律及对其规律的要求

1促进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过程

根据这一规律要求德育要注重全面性、德育要注重多开端性、德育要有针对性

2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参与教育性活动的过程这一规律要求德育

首先要让活动具有“发展效益”要为学生提供内容和形式多样的活动,其次要激发学生去积极自主地创造活动

3促使学生思想矛盾转化的过程这一规律要求德育

首先教师在向学生提出外在道德要求时应该要考虑到他们现有的品德发展水平,其次要采取各种方式激起学生的心理内部矛盾运动,最后要促使学生进行自我道德教育

4学生品德反复且长期逐步提高的过程这一规律要求德育

根据学生的年龄阶段特点,有针对性得逐步发展他们的品德以及要善于在德育中反复抓、抓反复、锲而不舍

德育的原则:

疏导性原则

应遵循以下要求1讲明道理,疏通思想2因势利导,循循善诱3以表扬、激励为主

长善救失原则

应遵循以下要求1要“一分为二”地看待学生2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3引导学生自觉评价自己,进行自我教育

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原则

应遵循以下要求1要尊重学生2向学生提出合理而严格的要求

因材施教原则

应遵循以下要求1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施教2要针对学生的个人特点与现有的道德状况有的放矢地加以教育3要针对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施教

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

应遵循以下要求1要组织和建设好集体2要通过集体教育学生个人,通过学生个人的力量影响和转变集体

教育影响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应遵循以下要求1要建立教师德育的共同体,使校内德育影响一致和连贯2对每一学生个体的教育要一致和前后连贯3努力做好学校、家庭和社会之间的协调工作,使各方面德育对学生的影响尽可能地达到最佳状态

德育途径

各科教学、校级和班级各种教育活动、少先队教育、家长工作和校外工作、心理咨询

德育的方法

说服法、陶冶法、榜样法、锻炼法、奖惩法

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中的师德教育:

1大学“入学教育”强化教师的专业思想2设置专门的师德教育课程3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渗透师德教育4在教育实习中加入师德教育内容

职后教育中的师德教育:

实践、拜师、自我修养(反省、慎独)

课程分类类型

按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划分:

分科课程(学科课程)、综合课程(统整课程)

按课程内容的固有属性划分:

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经验课程)

按课程计划对课程实施的要求划分:

必修课程、选修课程

按课程的表现形式划分:

显性课程、隐性课程

制约课程发展的主要因素:

1社会需求、

2学科知识水平、

3学习者身心发展的需求、

4课程理论

课程目标制定的影响因素:

1学习者的需要、

2当代社会生活的需求、

3学科知识及其发展

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即教材、课程内容即学习经验、课程内容即学习活动

课程内容的选择的主要依据

1课程目标

2学生的需要、兴趣与身心发展水平

3社会发展

4科学文化知识

简述目标模式的主要内容

1学校应当追求的目标2选择和形成学习经验3有效地组织学习经验4课程评价

如何有效的成功课程实施?

1课程实施是极其复杂的过程,他不但包含教材的改变,也包含组织的革新、角色或行为的变化实施者对课程应有理解并支持的态度,努力学习新课程的有关知识2课程实施最好在忠实观之外,容许相互调适观存在。

3课程实施需要周详的计划,对于实施目标、实施策略、调适的设计及实施的评价,都应有妥善安排4课程实施应当更重视教师的角色,让教师扮演共同决定者的角色。

5课程实施应安排足够的时间,以便让可能的效果显示出来。

6影响课程实施成败的因素很多,实施者应周全地加以剖析,努力促使这些因素成为助力而非阻力。

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1.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

3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

4.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现状。

5改革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和选拔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能力

6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地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创新教育的内容

创新意识的培养

创新思维的培养

创新技能的培养

创新情感和创新人格的培养

创新教育实施的原则

层次性、基础性、开放性、民主性、

示范性、个别性、活动性、现代性

创新教育实施途径

1树立创新教育理念

2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

3改革课程内容

4改变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

5改革考试评价

创新教育课程改革

1充分认识课程改革对于实施创新教育的核心作用,在新的课程编订过程中,充分引入创新教育的思想

2改变课程忽视创新价值,课程目标缺乏对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明确要求,

3增强课程的综合性和谈就性

4加强课程理论研究与课程专业队伍建设,把创新作为一项基本原则贯穿在课程编制与实施的各个环节

5让教师参与到课程创新的全过程

6创建宽松适宜的课程创新环境

多元智力的本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智力是分布的、情境化的、

2智力是一种高级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造能力

3智力是可以发展的

4智力是多维的

5各种智力在每个人身上以不同方式、不同程度组合,使得每一个体的智力各具特点

现代教育思潮

教育终身化

教育国际化、

教育民主化

教育现代化

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内容

1课程结构的变革

2课程标准的变革

3教师角度色变革

4.学习方式的变革

5课程评价的变革

6课程管理的变革

课程结构的变革

1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

2以综合课程为主

3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课程相结合,

4高中以分科为主。

5从小学到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

6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3教师角度色变革

1新课程要求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2教师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3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建设者与开发者;

4要求教师应该是社区型的开放的教师

教学的基本任务:

1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形成基本技能、技巧

2发展学生智能,特别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发展学生体力,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

4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能力

5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良好个性的心理品质

教学工作基本的环节:

1备课(前提)2上课(环节)3课外作业的布置与批改4课外辅导5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备课的三项工作“生材法”

A、备教材B、背学生C、备教法

上一堂好课的基本要求:

1目的明确2教学内容正确,充实、抓住重难点和关键3教学方法得当,教师善启善导

4语言艺术5教学进程组织严密、结构紧凑6板书规范7态度从容自如

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原则:

A、直观性原则(夸美纽斯提出)《大教学论》“泛智”

B、启发式原则(孔子)“不愤不启,不悱不发”、“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学记》

C、系统性原则(循序渐进)“不陵节而施”“学不躐等”《学记》

D、巩固性原则学而时习之

E、量力性原则

F、思想性和科学性统一原则

G、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H、因材施教原则

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

1讲授法2谈话法3读书指导法4演示法5参观法6实验法7练习法8实习法9讨论法10发现法

选择与运用教学方法的基本依据

1教学的具体目标和任务

2教学内容的特点

3学生身心发展状况

4教师本身的素养

5教学方法本身的特性

6教学时间和效率的要求

教学过程的特殊性

1认识主体的不成熟性和发展性

2认识对象的间接性和概括性

3认识方式的简捷性和高效性

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A、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相结合B、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结合

C、知识传授和思想教育相结合D、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相结合

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

1心理准备(导入部分)2领会知识3巩固知识4运用知识5检查效果

班级授课制的基本特点

1在教学人员的安排上,以“班”为基本活动单位

2在教学活动程序安排上,以“课”为组织单位

3在教学时间安排上,以“课时”为基本单位

班级授课制的优越性与局限性

优越性

1它有效地扩大了教育规模,促进了学校教育的普及

2它有利于学生获得系统的科学知识

3他有利于学生之间的相互切磋和交流

4它有助于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

局限性

1它不利于对学生因材施教,难以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

2它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独立性、创新精神等方面的发展

3以“课”为基本的教学活动单位,某些情况下会割裂内容的整体性

4缺乏真正的生生之间的合作。

常见的教学模式

1范例教学2抛锚式教学3引导——发现教学模式4传递——接受教学模式5情境——陶冶教学模式

讲授过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讲授的科学性、讲授的适应性、讲授的教育性、教授的启发性、讲授的情感性

说课的基本内容

1说教材、包括说本课内容在本学科教学中所处的地位以及作用;说本课的教学目标;说教学重点、难点及依据;

说课时安排、教具准备等;

2说学情

3说教法及依据

4说学法及依据

5说教学过程

6说板书设计

7说教学反思

教学机智特征

实践性、个性化、集成性、高效性、创新性

简述班主任的职责与角色

1班主任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守护者(主要角色)

2班主任是班级工作的领导者(重要角色)

3班主任是学校教育计划的贯彻者

4班主任是各科教师的协调者

5班主任是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沟通者

班主任的素质要求

1高尚的思想品德2坚定的教学信念

3对孩子炽热的爱心4较强的组织能力

5扎实的教育理论素养和科研意识

6多方面的兴趣才能

7交往能力和合作能力

班级管理原则

学生主体原则因材施教原则集体教育原则

民主公正原则严慈相济原则以身作则原则

班级管理方法

1说理教育法2奖惩法3、榜样示范法4契约法5惩戒法

评价良好班集体的标准

1明确的共同目标

2一定的组织结构

3能够共同生活的准则

4集体成员之间互相平等、心理相容的氛围

简述班集体的形成与培养

1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

2建立班集体的核心队伍

3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

4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

5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6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

如何帮助和指导学业困难学生?

1激活学习动机,消除厌学情绪

2帮助学生锻炼学习毅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3改进学生评价方式,构建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