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第四单元17宋词四首练习粤教版必修.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978025 上传时间:2023-01-27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74.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第四单元17宋词四首练习粤教版必修.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高中语文第四单元17宋词四首练习粤教版必修.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高中语文第四单元17宋词四首练习粤教版必修.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高中语文第四单元17宋词四首练习粤教版必修.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高中语文第四单元17宋词四首练习粤教版必修.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第四单元17宋词四首练习粤教版必修.docx

《高中语文第四单元17宋词四首练习粤教版必修.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第四单元17宋词四首练习粤教版必修.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语文第四单元17宋词四首练习粤教版必修.docx

高中语文第四单元17宋词四首练习粤教版必修

2019-2020年高中语文第四单元17宋词四首练习粤教版必修

一、语段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3题。

雨霖铃

柳 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美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下列对《雨霖铃》上阕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起首三句写别时之景。

“寒蝉”“长亭”“晚”等词点明了节令和地点。

通过对景色铺写为下文设伏笔。

B.“都门”两句以精练之笔,写实的手法刻画了一对恋人分别时的典型环境和典型心理:

一边留情正浓,一边兰舟催发急。

C.“执手”两句紧承上两句,用通俗的语言表达了深挚的感情,形象逼真,凝练有力。

D.最后两句,以“念”作为领起,上承“凝噎”,下启“千里”以下,一气流贯。

“沉沉”着色轻淡,写尽了若有似无的离情别愁。

解析:

选D。

D项,理解不正确。

如果说,这首词的情感从“寒蝉凄切”到“竟无语凝噎”,还是比较哀伤的话,那么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以下,便是凄惨了。

因而最后两句抒发的愁情不是若有若无的。

下列对《雨霖铃》一词下阕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阕正面话别,下阕则宕开一笔,先作泛论,从个别说到一般。

“多情自古伤离别”意谓伤离惜别,并不自我始,自古皆然。

B.“清秋节”一词,映射起首三句,前后照应,针线极为绵密;而冠以“更那堪”三个虚字,则加强了感情色彩,比起首三句的以景寓情更为明显、深刻。

C.“今宵”三句实写作者醒后所见之景,一舟临岸,词人酒醒梦回,却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杨柳梢头。

D.“此去”二字,遥应上片“念去去”;“经年”二字,近应“今宵”,在时间与思绪上均是环环相扣,步步推进。

解析:

选C。

C项,“今宵”三句本是想象今宵旅途中的况味。

关于“离情”,有人说“别时容易见时难”,也有人说“相见时难别亦难”。

你认为《雨霖铃》一词应该属于哪一种?

谈谈你的理解。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题目,只要能结合《雨霖铃》的内容和作者的情感,作出合情合理的分析即可。

答案:

(示例1)我认为《雨霖铃》属于“相见时难别亦难”这一种。

从词的内容上看,两人相见无期,“此去经年”,应是“相见难”;从“都门帐饮无绪”“执手相看泪眼”等句,不难看出离别时的难分难舍,可谓“别亦难”。

(示例2)我认为《雨霖铃》属于“别时容易见时难”这一种。

作者与恋人长亭一别,相见无期。

分别只是瞬间的,思念却是漫长的。

从“念去去千里烟波”一句可以看出,去地之远;从“此去经年”,可见归期之遥。

正体现了“别时容易见时难”。

(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4~5题。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 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下列有关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前三句作者触景生情,面对滚滚波涛,感到历史的流逝,有如东去的江水,不禁引起对历史英雄人物的缅怀。

B.“浪淘尽”三字,把作者凭吊古战场的心情含蓄有力地表达出来。

这样开头也为下面描绘赤壁和缅怀周瑜做了环境的烘托和气氛的渲染。

C.“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只用十三个字,便从形、声、色几方面生动地勾画出赤壁的壮丽雄奇的图景,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江山的感情。

D.词人面对大好河山,缅怀“风流人物”的功业作为,相比自己的“早生华发”,无限感慨,于是词人用美景陶冶性情,用江月表明心志。

解析:

选D。

“用美景陶冶性情,用江月表明心志”说法错误,词人的心情在结尾处由激昂奋发转入消极苦闷。

这首词上阕写景怀人,在众多的风流人物中,作者为什么把怀念的对象锁定在周瑜身上?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解答这个问题要联系作者当时的年龄和处境,以及作者游览的地点。

这首词采用的是对比反衬手法,词人以周瑜来反衬自己。

答案:

作者在千古风流人物中,把追怀的对象锁定在周瑜身上,不仅因为此地是三国赤壁之战的遗址,更因为作者怀有年老而无为、壮志不得施展的惆怅,这自然而然地联想到年少而功成名就、意气风发的周瑜,使两者形成鲜明的对比,表达作者壮志难酬、英雄无奈的情感。

二、语言运用

调整下面画线句语序使前后格式一致,将修正后的语句写在下面横线上。

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苏轼不断被贬流放,这也许是东坡的不幸,地方人民却从中得到了大幸。

苏堤无言,默默铭记着苏轼的功绩;赤壁有字,惊涛拍击着东坡的诗篇。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画线语句表述的角度不一致,第一个分句陈述的对象是“这”,指苏轼不断被贬流放;而第二个分句表述的对象是“地方人民”,调整一致即可。

答案:

这也许是东坡的不幸,却是地方人民的大幸。

.把下面这段话补充完整,要求与上下文语意连贯,句式一致。

字数可稍有不同。

如果说洛阳的牡丹犹如富贵的公主,那么水边的芦花就像清丽的村姑。

姿态各异的花草争奇斗艳,才形成了大自然的缤纷与美丽。

如果说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犹如奔腾的江河,那么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各种形式的乐曲竞相鸣奏,才构成了音乐世界的丰富与美妙。

如果说高适的边塞诗犹如朔方浩瀚的大漠,那么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同风格的诗词流光溢彩,才形成了文学天地的瑰丽与繁荣。

解析:

此题考查语句衔接连贯的能力。

(1)处根据空格处的下文“各种形式的乐曲竞相鸣奏”来看,此处应该填写“××的××曲子像××”,但是要填写的“曲子”的风格要与“贝多芬”的不同;

(2)处所填内容与

(1)处基本一致。

解答时要注意展开联想,选择较为恰当的内容。

答案:

(1)舒伯特的小夜曲就像淙淙的小溪

(2)柳永的婉约词就像南国多情的平湖

一、基础考查

下列加点字中,字音、字形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凝噎(yē)  暮霭(ǎi)  故垒(lěi)  公瑾(jǐn)

B.关巾(ɡuān)戚戚(qī)舞榭(xiè)赤壁(bì)

C.酹江月(lěi)憔悴(qiáo)巷陌(xiànɡ)元嘉(jiā)

D.今霄(xiāo)强虏(lú)初嫁(jià)晓风(xiǎo)

解析:

选A。

B项,“关”应为“纶”;C项,“酹”读“lèi”;D项,“霄”应为“宵”,“虏”读“lǔ”。

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此去经年  经年:

经过一年或多年

B.故垒西边故垒:

过去遗留下来的营垒

C.酹江月酹:

以酒洒地,是向鬼神敬酒的方式

D.舞榭歌台榭:

同“台”,一块表演场地

解析:

选D。

“榭”的意思是“架在高台上没有墙壁的木屋”。

下面均是摘自宋代词人的词句,按词风分类正确的一组是(  )

①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②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③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④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⑤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⑥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A.①③⑤⑥/②④  B.  ①②③⑤/④⑥

C.①③④/②⑤⑥D. ①③⑥/②④⑤

解析:

选D。

①③⑥语言清丽、含蓄,词中抒写的感情婉转缠绵,属婉约派。

②④⑤意境雄浑,词中充满豪情壮志,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属豪放派。

下列关于古代诗词的判断,有错的一项是(  )

A.旧诗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大类,唐代以前的诗统称为古体诗,唐代以后的诗称近体诗或今体诗。

B.杜甫、白居易等人继承“乐府”诗的现实主义精神,运用“乐府”体制,自立新题,创作的诗称为“新乐府”,如“三吏”“三别”等。

C.近体诗根据每首诗句的多少,分为“律诗”“绝句”和“排律”。

律诗限定为八句,绝句限定为四句。

按字数分,律诗又分为“七律”和“五律”,绝句也分为“七绝”和“五绝”。

D.词是盛行于宋代的诗体,又叫“长短句”。

按字数分,词有小令、中调、长调三类;按段数分,词有单调、双调、三叠、四叠的分别。

解析:

选A。

唐代以后的作者也写了不少古体诗。

二、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5~6题。

忆帝京

柳 永

薄衾小枕凉天气,乍觉别离滋味。

展转数寒更,起了还重睡。

毕竟不成眠,一夜长如岁。

  也拟待、却回征辔;又争奈、已成行计。

万种思量,多方开解,只恁寂寞厌厌地。

系我一生心,负你千行泪。

“展转数寒更,起了还重睡”一句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请作简要分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两句运用了生动形象的细节描写,区区数笔把相思者床头辗转腾挪、忽睡忽起、不知如何是好的情状,毫不掩饰地表达出来。

“系我一生心,负你千行泪”是千古流传的名句,请对这两句加以简要赏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对这两句的鉴赏,可以从语言、修辞和情感等角度进行,也可以结合这两句在词中的点旨作用。

答案:

“系我一生心,负你千行泪”语句通俗而又对偶工整,包含着沉挚的感情:

我对你一生一世也不会忘记,但现在我却只能让你孤单无依,虽然你泪眼望穿,彻夜难眠。

这一句恰到好处地总结了全词彼此相思的意脉,突出了以“我”为中心的怀人主旨。

(二)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7~8题。

摸鱼儿

辛弃疾

淳熙己亥,自湖北漕移湖南,同官王正之置酒小山亭,为赋。

更能消、几番风雨?

匆匆春又归去。

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

春且住。

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

怨春不语。

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

蛾眉曾有人妒。

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

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

闲愁最苦。

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词的上阕,以“春去”作为全词总线。

“怨春”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这首词上阕借写百花在风雨中凋零表达对春的惋惜与留恋,春天无可奈何地离去,时光空逝,词人愁绪满怀。

答案:

表达了词人对春去无语的无可奈何,时光空逝抱负不得施展的愁绪。

词的下阕,以景语作结,含有不尽的韵味。

请问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刻画出暮春景色的特点,照应开头,点出“春去”主题;点出南宋朝廷日暮西山、国运暗淡的趋势,表达对个人遭遇的感慨以及对南宋朝廷前途的担忧。

(三)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9~10题。

浣溪沙①

李清照

绣面芙蓉一笑开,斜飞宝鸭②衬香腮。

眼波才动被人猜。

  一面风情深有韵,半笺娇恨寄幽怀。

月移花影约重来。

【注】 ①此词是李清照早期作品。

写一位风韵秀美的女子与心上人幽会,又写信相约其再会的情景。

②宝鸭,古代时候两颊所贴的鸭形图案,也或者是钗头形状为鸭形的宝钗。

“绣面芙蓉一笑开”中的“开”字,用得好不好?

为什么?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此题考查对诗词语言表现力的鉴赏能力。

“开”字在这里有双层含义,一是指“绣面芙蓉”,二是指词中女子情窦初开。

符合这个意思即可。

答案:

“绣面芙蓉”形容这个女子姣美的面庞宛如出水荷花,光艳明丽。

这个“开”字,无疑是指芙蓉花开,但其深层意思是表示词中女主人公心底被禁锢的爱之苞蕾正在绽放。

它以动态描写打破了静物写生,起到了能将词中的女子从字面上呼出的奇效。

词人在词中刻画了一个怎样的艺术形象?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对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的鉴赏,要抓住重要的描述性语言分析,这首词的上片重点写其容貌,下片写其心情。

答案:

这首词刻画了一个秀外慧中的少女形象。

她外貌美丽动人,性格天真可爱,对幸福、自由的追求真挚、炽烈、大胆。

三、语用创新

李清照在《声声慢》中写道: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请根据词句内容,写一个场景,要求:

①想象合理;②语言生动;③不超过60字。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场景描写要注意“景”与“人”的关系。

“晚”“急”的寒风,憔悴的词人是扩展的中心。

答案:

(示例)暮云四合,西风凄紧,一位妇人首如飞蓬,满眼落寞。

倾斜着身子坐在满地残花的院中,举酒独酌,一杯一杯还一杯,神情却愈见萧索。

.(xx·高考天津卷)阅读《春暖花开》歌词片段,按要求作答。

春暖花开,这是我的世界。

每次怒放,都是心中喷发的爱。

风儿吹来,是我和天空的对白。

其实幸福,一直与我们同在。

春暖花开,这是我的世界。

生命如水,有时平静,有时澎湃。

穿越阴霾,阳光洒满你窗台。

其实幸福,一直与我们同在。

(1)将“风儿吹来,是我和天空的对白”这句话扩写为一段散文,限60字内。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仿照“生命如水,有时平静,有时澎湃”,写一句歌词,注意押韵。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扩写语句和仿写语句的能力,第一小题,要注意题目要求——散文、限60字内,还要注意扩写的重点。

扩写时,要符合语境,展开想象,语言优美。

第二小题,明确题目要求,注意例句特点,例句采用了比喻的手法,后两个分句中的“平静”和“澎湃”形成对比,所以在写例句时,要比喻恰当,后两个分句构成对比,尾字押韵。

答案:

(1)(示例)带着新翻的泥土气息,风儿吹来,我顿时清醒,新的一年,新的希望……让春风把自己的心声吹向天空——幸福的取得需要努力,这是我和天空的对白。

(2)(示例)生命如花,有时衰败,有时盛开。

 

2019-2020年高中语文第四单元17检测粤教版必修

“三寸粉笔,三尺讲台系国运;一颗丹心,一生秉烛铸民魂。

”教师的工作没有轰轰烈烈,有的只是在小小的三尺讲台上默默无闻,平凡而艰辛,却蕴含着伟大,创造着神奇。

人的成长成才离不开教师。

一个没有教师、没有知识的社会,不过是一片贫瘠的荒漠。

美字体

赏美文

读韩愈

梁 衡

韩愈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其文章写得好是真的。

他的许多警句,如: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等,跨越了一千多年,仍在指导我们的行为。

但由文而读其人却是因一件事引起的。

去年,到潮州出差,潮州有韩公祠,祠依山临水而建,气势雄伟。

祠后有山曰韩山,祠前有水名韩江。

当地人说此皆因韩愈而名。

我大惑不解,韩愈一介书生,怎么会在这天涯海角霸得一块山水,享千秋之祀呢?

这要追溯到宪宗皇帝恭迎佛骨的盛大活动,韩愈冒死进谏,便是“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韩愈这一贬,不同于李白的怀才不遇,柳永的屡试不第,他们不过是登山无路,韩愈是已登山顶,又一下子被推到无底深渊。

他到了潮州后,发现这里地处偏僻,文化落后,弊政陋习极多极重。

于是他到任之后,连续干了四件事:

一是驱除鳄鱼,二是兴修水利,三是赎放奴婢,四是兴办教育。

一个人为官不说假话,为政务求实绩,这在封建时代难能可贵。

他又倡导古文运动,领导了一场文章革命,他要求“文以载道”“陈言务去”,开一代文章先河,砍掉了骈文这个重形式求华丽的节外之枝,而直承秦汉。

所以苏东坡说他:

“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

”他既立业又立言,全面实践了儒家道德。

当我手倚韩祠石栏,远眺滚滚韩江时,我就想,宪宗佞佛,满朝文武,就是韩愈敢出来说话,如果有人在韩愈之前上书直谏呢?

长安大殿上的雕梁玉砌在如钩晓月下静静地等待,秦岭驿道上的风雪,南海丛林中的雾瘅在悄悄地徘徊。

历史终于等来了一个衰朽的书生,他长须弓背双手托着一封奏折,一步一颤地走上大殿,然后又单人瘦马,形影相吊地走向海角天涯。

悲壮二字,无壮便无以言悲。

这宏伟的韩公祠,还有这韩山韩水,不是纪念韩愈的冤屈,而是纪念他的功绩。

李渊父子虽然得了天下,大唐河山也没有听说哪山哪河易姓为李,倒是韩愈一个罪臣,在海边一块蛮夷之地施政八月,这里就忽然山河易姓了。

历朝历代有多少人希望不朽,或刻碑勒石,或建庙建祠,但哪一块碑哪一座庙能大过高山,永如江河呢?

我心中渐渐泛起这样的四句诗: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八月为民兴四利,一片江山尽姓韩。

(有删减)

【课内挖掘】

1.互帮互学,方能共同进步。

孔子认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韩愈当年也批评了“耻学于师”的风气,提倡“不耻相师”。

在今天激烈竞争的年代,有些人暗自发力,以为“留一手”,自己可以脱颖而出,其实封闭自己,只会变成井底之蛙,你虚心求教,必有进步;你帮助别人,也能促进自己;不要看轻自己,不必自怨自艾,世间很少有全才,更少有十全十美的人,只要你有一技之长,你就可以独当一面,就有用武之地。

请牢记:

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2.《师说》针砭时弊,针对当时“耻学于师”的不良社会风气,提出“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的观点,这既体现了学问面前人人平等的思想,也破除了对长者、权贵等权威的迷信。

而“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则用动态的、相对的、发展的眼光看待师生关系,这种闪光的思想,被后世许多教育家引申发挥,为教育理论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我们在学习过程中,也要学习这种精神,时时留心,处处向比自己强的人学习。

同时还要勇于探索,敢于怀疑,大胆创新,不唯书,不唯上。

这样,才能提高自身能力。

[写作运用]适合“博采众长者可成大器”“要相互学习”“我们要敢于超越前人”“求知”“长与短”等话题。

【课外运用】

示例一:

一丝严谨,镌出金色之光。

为师者说: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老师,正因为你那宽广的胸怀,深奥的哲思,不凡的睿智,一视同仁的严谨,才有我们的进步与成长。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您耐心地

讲解着,细心地规划着,为我们解开心中的疑惑,为我们一遍又一遍地找出错误的所在,你是一位渡船的贤者,掌着智慧的舵,划着岁月的桨,在人生的海洋,几度往来。

(《为师者说》)

示例二:

当陶渊明高唱“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时,他承担着辛苦劳作、清贫苦寒的生活重担;当文天祥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时,他承受着高官厚禄的内心诱惑;当林则徐呐喊“开眼看世界”,他又何尝不是在忍受不得志的苦闷和流放的痛楚?

陶渊明所处的社会本是贪官遍野,文天祥所处的时代保命投敌的事例屡见不鲜,而林则徐身边的同僚又有哪一个不是歌颂大清?

然而他们却都“背道而驰”。

就像那写下“长度相同”的第六个学生,前面的五个学生或是听取了教授的提示,或是对自己产生了怀疑,或是盲从他人,他们无一例外地得出了错误的结论。

相信自己,这是避免盲从的良药;坚持真理,这是开启成功的钥匙。

自汉代至唐宋,社会上的文人雅士们无不在追求华丽的辞藻,专事铺陈,文章华美之风盛行。

然而韩愈、柳宗元却并未亦步亦趋,他们猛烈抨击内容空洞的骈文,发起了轰轰烈烈的古文运动。

他们相信自己的判断,所以直斥文学的弊端,他们坚信文学需要改革才能重生,所以即使遭受攻讦,却也大胆创新。

他们最终成功,而中国文学也重焕生机。

文学因他们而成为文学。

(《相信自己,坚持真理》)

一、基础巩固

1.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无:

没有

B.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固:

本来

C.余嘉其能行古道嘉:

赞许

D.是故圣益圣,愚益愚益:

更加

解析:

无:

无论。

答案:

A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句是(  )

A.古之学者必有师

B.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C.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D.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解析:

A项,“学者”古义指求学的人,今义指在学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