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968438 上传时间:2023-01-27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660.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语文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小学语文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小学语文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小学语文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小学语文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语文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

《小学语文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语文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语文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

小学语文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送元二使安西》是盛唐著名诗人、画家和音乐家王维所著的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

这首诗以送别为主题,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表达了作者对友人即将远赴安西时的依依惜别之情。

王维的好友元二将远赴西北边疆,诗人特意从长安赶到渭城来为朋友送行,其深厚的情谊,不言可知。

这首诗既不刻画酒筵场面,也不直抒离别情绪,而是别巨匠心地借别筵将尽、分手在即时的劝酒,表达出对友人的留恋、关切和祝福。

这首诗洗尽雕饰、明朗自然的语言,抒发诚挚、深厚的惜别之情,以情意殷切、韵味深永独树一帜。

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在课堂上的思维相对比较活跃,已具备一定的理解能力和运用各种途径自读自悟方面的学习能力,而且大部分学生喜欢阅读与背诵大量古诗,但是在对诗句的理解与感悟方面有所欠缺。

因此,在课前先自主查阅资料完成前置性作业的内容,是至关重要的。

王维的这首《送元二使安西》为什么能脍炙人口,流传至今,甚至便被人披以管弦,殷勤传唱,成为送别诗中的极品呢?

肯定是有它独树一帜之处。

根据学生年龄特点以及本班学生的学习程度,我认为在整个教学环节中应当以悟诗情为教学主线并把新课程中的教学理念运用到课堂上,并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与其有效地融合在一起。

教学目标:

1.认识“渭”这个生字,会写“舍”字,明确“舍”字在本诗中的读音。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全文。

3.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4.拓展古诗,培养对祖国诗歌的热爱。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朗读、背诵古诗,识字、写字。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在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学生:

根据“前置性作业”的建议,对古诗进行自主学习,通过网络平台展示学习成果。

教师:

钻研教材,根据学生自主学习情况和本课重难点进行教学设计,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

1.(多媒体展示一组关于“中国诗词大会”的图片)看,这是什么节目?

通过看“中国诗词大会”,你学会了哪些诗句?

(哇,这个节目真好,让我们学会了更多的古诗词。

2.再看,这是谁?

(李博文)李博文介绍一下,这是参加什么比赛的获奖照片?

是的,前不久,我们昆山学校也组织了一次诗词大会,在比赛中,不仅仅是李博文绽放光彩,其他参赛选手个个都像小诗人一样,气度不凡。

同学们,腹有诗书气自华,今天就让我们再次走进古诗的世界吧。

一、导入

1.师:

(出示柳树的图片)同学们,当看到刚发芽的柳树,我们会想到诗句——(生接)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当我们看到广阔的草原,会想到诗句——(生接)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谁知道这首诗的全名?

(生答)从诗题中我们知道,这是一首送别诗。

今天我们就一起再来学一首送别诗。

【设计意图:

特级教师于漪说过:

“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应抓住导入的环节,一开课就要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

”教师通过赏心悦目的图片配古诗的情景,拉开了师生交流的帷幕,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既激起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热情,又自然地引入课文的学习。

2.师:

右手食指拿起来,跟老师一起板书课题。

(写“送”字的时候,要注意先上人后开船。

“使”字不要掉下右上角的一横。

3.齐读课题,指名读古诗。

其他同学边听,边看图,想一想:

古诗讲了一件什么事?

(课件出示:

要出使,与他送别的情景)

二、细读古诗

1.读诗题

师:

同学们,读诗的第一步是什么?

(预设:

读诗题。

)通过读题目,你知道了什么?

若生答不出,则引导:

王维送别谁?

(元二)那关于元二,你知道哪些?

老师布置的前置性作业里,要求同学们查找相关资料。

(不要读资料,把资料变成自己的话介绍给大家。

预设:

“元二”是人名,原名元常,在兄弟中排行老二,故名“元二”,是作者的好朋友。

师:

我们了解了元二,那他即将到哪里去?

(安西)关于安西谁来介绍一下?

预设:

“安西”是指的唐代的安西都护府。

在现在的新疆、甘肃一代,是西北边疆的意思。

展示安西的地图位置。

2.知诗人

(1)读诗第二步是什么?

(预设:

知诗人。

)昨天老师布置的“前置性作业”中有一项,是让大家和爸爸妈妈一起查王维的资料,还有的同学发了才艺秀,大家看,这是谁?

听听她说了什么?

【设计意图:

信息化平台与语文学习巧妙融合。

通过检查预习,有目的地培养学生预习习惯,培养学生自主查阅资料学习知识的能力。

同时,加入学生自己的介绍,可以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让同学们打开话匣子,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2)谁还知道王维的其它资料?

(生说资料,师引导背诵王维写的其它诗如《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画》《鹿柴》)

(3)我们一起看看老师查阅的有关王维的资料。

(苏轼评价王维:

“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

3.解诗意

(1)读诗第三步是什么?

(解诗意)我们来读一下前两句诗: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①出示“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师:

读了这两句,你读明白了什么?

还有哪里不太明白?

预设:

请问渭城是哪个地方?

谁来介绍?

你是怎么知道的?

(预设:

通过

网络查资料)师总结:

通过网络查资料,这是个很好的学习方法。

那“朝雨”指的是什么?

(清晨的一场小雨,板书:

雨)“浥”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湿润)那你是怎么知道的?

(看课本注释)是的,看注释也是解诗意的一个好方法。

②师:

刚才我听到咱们同学对“舍”这个字的读音有争议,现在我们来看一下字典对这个字的解释。

大屏幕出示:

舍:

①shě舍弃,施舍。

②shè房屋,房舍。

师:

那在第二句诗中,应该读什么?

(读shè)(引导学生明确:

读古诗古文时,拿不准的字音,可以“以意定音”。

③写一写“舍”

A.观看“舍”字的演变过程。

(师总结:

中国的汉字真是神奇,一个汉字就是一幅画)

B.学写“舍”字。

(“舍”是一个要求我们会写的字,老师在课前已经把有关“舍”字的微课发到乐教乐学里了,看,这位同学看的多么认真呀!

可是,我发现还有部分同学写得不太规范。

我们再来写写这个字吧!

师:

同学们,还记得微课中,老师提到清末有位书法家叫?

(黄自元)他写有一本书叫做《间架结构九十二法》,其中就提到:

“上占地步者,听其上宽”意思是上半部分为主的字,要把上部写得足够伸展。

所以,像“舍”这种带人字头的字,就应该把撇捺写舒展。

范写(撇捺要舒展),练习(提醒学生坐姿:

脚放平,背挺直,握好笔),点评(请同位之间互相点评,你的同位撇捺写舒展了吗?

如果写舒展了,就给同位竖起大拇指,点个赞),修改(写完的同学坐端正)。

评价:

得到点赞的同学请举手,真棒!

老师也为每位同学点赞!

那请同学们看图,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渭城清晨一场小雨,湿润了路上的尘埃,旅店旁的棵棵绿柳,被雨水冲洗的更加翠绿。

总结:

刚才我们是怎么读懂这两句诗的?

引导学生明确:

可以通过看注释、查字典、网络查询等方法弄懂关键字词的意思,最后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也就是抓字眼,明诗意。

④为何送别诗中多有“柳”字。

A.师:

同学们,这两句诗是描写的什么呀?

(写景的)写到了那种景物?

对呀,就是柳树。

(画柳条并板书:

柳)除了这首诗,其他的送别诗中也多有“柳”字。

这是为什么呢?

请带着这个问题看微课,看完后,老师请同学回答。

播放微课:

同学们,古时,送别诗中多有“柳”字,比如李白诗“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王之涣的“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

”刘禹锡的“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绾别离。

”在送别诗中,诗人为什么喜欢写柳树呢?

这源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谐音文化,“柳”与“留”谐音,“杨柳”就是“留树”,可以表示挽留之意,古人在离别时多赠柳表示难分难离、不忍相别、恋恋不舍的意思。

B.师:

为什么送别诗中多有“柳”字?

(相机板书:

留)生回答。

师:

是的,“柳”与“留”谐音,折柳就是表示挽留、不忍分别的意思。

同学们,看!

我已经把这几句诗分享到乐教乐学中啦!

请同学们课下读一读,背一背,把它们积累下来。

【设计意图:

以为什么送别诗中多有“柳”字”为切入点,帮助学生明白“柳”与“留”谐音,折柳就是挽留、依依不舍的意思。

从而使学生更深入的感受到诗人的送别情怀,在阅读时,可以更准确地表达诗人的意图。

C.带着你的体会,读一读前两句。

(3)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

这么美的清晨,这么美的渭城,诗人王维是怎样送别元二的呢?

大屏幕出示“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齐读。

①小组合作用刚才“抓字眼,明诗意”的方法学习后两句。

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②指名说诗意,带着你的感受读一读后两句。

③师:

谁能把这首诗的大概意思说一说?

预设:

渭城清晨一场小雨,湿润了路上的尘埃,旅店旁的棵棵绿柳,被雨水冲洗的更加翠绿。

请再喝尽这杯美酒吧,西出阳关之后,就再也没有一个交情深厚的老友了。

4.悟诗情

A.(背景音乐起)师:

我们再来读一下这两句: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同学们,西出阳关之后,元二就要去哪里了?

(生:

安西)你知道安西离渭城多远吗?

(生答)老师课前查了资料了,从渭城到安西有3000千米。

按照乘坐当时最发达的交通工具——马车来计算,也得走半年。

出了阳关之后,就是茫茫戈壁(ppt展示),请你设想,元二在这漫长的半年旅程中可能会遇到哪些状况?

(生答,预设:

天气沙尘暴,风雨雪等;强盗打劫;生病等)假如你是王维,面对至交好友将要踏上这漫长的未知旅程,你要嘱托些什么?

(生答)可是这么多担忧,西出阳关后,可还有好友会帮助他吗?

没有了。

可是,王命在身,不可久留,那就把满心的担忧和不舍都化在酒里吧!

——(齐读):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啊!

B.带着你的感受再读一遍全诗。

【设计意图:

要坚持“以读为本”,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本环节让学生一边感悟诗情,一边读诗句,层层递进,句句升华,每一次的深入感悟,就会有更恰当饱满的朗读体会。

让学生在朗读中品味语言,体会作品中的情感态度。

C.师:

老师把刚才我们体会到的诗意,整理成了一首现代诗,请大家读一读。

(播放古琴曲《阳关三叠》作为背景音乐)

渭城的清晨

细雨湿润了

路上轻微的浮尘

客舍旁边

柳色清新绿嫩

劝您再喝完一杯酒

向西出了阳关

再也没有老友情真

D.找两个同学,一个读现代诗,一个读古诗,注意读出自己的感受。

(再次播放音乐背景《阳关三叠》

【设计意图:

课标指出:

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语文。

本环节通过创设情境,实践应用等方式让学生理解感悟古诗,让学生学得有滋有味。

同时,现代诗的阅读,可以加深学生对诗意的理解,以一种更美的形式展现出来,潜移默化的熏陶学生,让学生品读、感悟诗歌带来的别样感受。

5.跟音乐唱古诗,背古诗。

(1)刚刚大家听到的这首古琴曲名叫《阳关三叠》,是古代音乐人为专门为《送元二使安西》这首诗填的曲。

那我们现代,婷婷姐姐也把这首诗谱上曲唱出来了呢!

听!

(播放婷婷唱古文《送元二使安西》)

(2)做动作跟唱。

(3)背一背,唱一唱。

三、拓展延伸。

1.师:

伴着送别的曲子,吟着送别的诗句,我们是不是都沉浸在依依惜别之情中?

下面我们再来看一首诗,大家读一读。

(出示《别董大》这首诗)

2.师:

用我们刚刚学过的方法:

抓字眼,明诗意,我们来试着说说你对这两首诗的理解。

3.(出示《送元二使安西》与《别董大》)师:

这两首诗前两句都是写什么的?

(写景的),后两句都是写什么的?

(借景抒发自己的情怀)这样的写法叫借景抒情。

4.齐读古诗《别董大》,再跟着《别董大》的音乐唱古诗。

四、课后建议。

1.背诵或跟着《婷婷唱古文》唱《送元二使安西》给家人听,发才艺秀。

2.继续搜集关于送别的诗,背诵。

两周后,我们举行“送别”主题的赛诗会。

【设计意图:

课标指出:

语文课应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

在教学中,加入唱古诗的环节,再结合学科特点,进行了巧妙的情感与知识的再次渗透,让学生感悟相互关爱带来的快乐和幸福。

课后拓展,利用信息化手段,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板书设计:

送元二使安西

雨柳

酒留

附课文电子书:

《送元二使安西》学情分析

《送元二使安西》是鲁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

这首诗以送别为主题,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表达了作者对友人即将远赴安西时的依依惜别之情。

三年级学生对古诗的理解,朗诵古诗能力等有了一定的基础,但是学生水平参差不齐。

学生对古诗情感内涵的理解离不开老师的引导,需要借助多种教学手段进行激发。

所以,教师在教学时,需要引导学生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在大体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让学生反复吟诵,体会作者送别老朋友时的心情。

因此,教学设计体现了以下特点:

一、教学充分激趣。

爱因斯坦说过: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教师创设情境,利用讲故事似的语言及丰富的图片、视频、音乐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教材与学生之间架构起一座沟通的桥梁。

首先,老师制作微课,教给学生识字的技巧,在课前就提前分享到乐教乐学平台,使学生换一种方式来学生字,学生更容易接受,并且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其次,在悟诗情环节中,让学看老师制作的多媒体课件,图画与音乐的配合,让抽象的问题简单化,一方面结合想象当时的交通工具最快的只有马车,与我们现代的交通工具作比较,让学生体会行走的速度之慢;另一方面,配以插图展现西出阳关之后的荒凉及茫茫戈壁,使学生体会环境的恶劣。

这样,就使得教学兴味盎然,而且简单明了。

通过音乐烘托,指导学生朗读,进行情感升华,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生本高效。

二、教学简简单单。

高万祥先生说:

“更好的语文教学方法就是简单,再简单。

”我们首先应该把语文书当做一个读本,在语文课上多一点时间让学生去阅读,去体验,去感受。

这首古诗短小经典,因此教师没有过多的去讲解,而是按照读诗题—知诗人—明诗意—悟诗情的方法进行教学,对诗人的了解和诗句中的关键词都是以学生的课前自主学习为主,课上进行交流,教师适当补充。

整堂课,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同学讨论,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对于不太好理解的地方,请学生观看视频、图画、地图等方式来解决。

使学生轻松进入诗的意境,感悟诗人的心情,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

《送元二使安西》》效果分析

为了测试本堂课的效果,通过课前巡视、课上观察、课后随机抽取学生座谈等方式进行调查。

主要从①学生课前自主学习情况②课堂表现③学习效果评价④教学环境、设施状况等方面展开调查,并运用设计的评测练习对学生的收获进行了后测,最后就调查结果进行了分析。

总体来看,学生的课前准备比较充分,课上积极主动性比较高,通过探究、讨论、展示等方式,每个孩子都有较大的收获。

一、参与度

第①②项主要是从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态度方面进行的调查。

1.兴趣浓厚。

从课前巡视结果来看:

绝大多数学生对教师设计的前置性作业很感兴趣,学习态度也很端正。

课前,33位同学中有1位同学前置性作业没有带来,有2-3位同学完成得不够认真;其余学生大多兴趣浓厚,课前就迫不及待地想要与老师与同伴交流自己的课前学习成果。

2.课堂实效。

从课上观察和课后座谈来看:

课堂学习氛围活跃,踊跃发言、积极参与、形成师生良好互动;积累了语言,提高了听说读写的能力。

学生能大大方方表达自己的见解,并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自己的感受。

另外,老师在本堂课特别重视学困生的针对性引导,多次问学生“谁还没有回答过问题”,把机会给没回答过问题的学生。

评课时,多位老师对我的做法提出了肯定。

比如:

我让特别胆小的宋立川起来读诗文时,在我的鼓励下,他终于读得正确流利。

在全班同学面前基于肯定和鼓励,得到大家的认可,宋立川脸上洋溢着幸福。

看到宋立川坐下时,脸上激动的红晕,我想以后我要继续用耐心给学困生带来激励,给他们机会,学困生也能成为公开课、录像课的主角。

二、学习效果评价

第③项是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的调查,通过与学生交流,90%的学生认为自己在课堂上与同学交流得好,对本节课内容掌握较好,但仍有少数学生反映录像课有些紧张,影响发挥;通过测评练习进行后测,95%的学生能够准确回答测评练习中基础知识问题;90.1%的学生能对本课重点交流的思考性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

可见这是一节比较有实效的课。

三、教学环境、设施运行情况

第④项主要是对教室环境、教学用具的准备情况以及教学设备、设施的运行等方面进行的了解。

课前,教室环境整洁宜人,学生精神饱满;学习用品摆放整齐;33位同学中只有1位同学前置性作业没有带来。

教学设备运行正常,图像画面清晰,声音文件音质流畅,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关注这些细节,让教学过程更加精彩。

《送元二使安西》教材分析

《送元二使安西》是鲁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25课《古诗二首》中的第二首诗。

这是一首千古传颂、脍炙人口的送别诗。

作者是盛唐著名诗人、画家和音乐家王维。

这首诗以送别为主题,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表达了作者对友人即将远赴安西时的依依惜别之情。

友人元二将要远赴西北边疆,诗人特意从长安赶到渭城来为朋友送行,其深厚的友谊,不言可知。

这首诗既不刻画酒筵场面,也不直抒离别情绪,而是别具匠心地借别筵将尽、分手在即的劝酒,表达出对友人的留恋、关切与祝福,使人不难想到这对好友频频祝酒、殷殷话别的情景。

这首诗洗尽雕饰、明朗自然的语言,抒发诚挚深厚的惜别之情,以情意殷切、韵味深永独树一帜。

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是这篇课文重点也是难点。

在大体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让学生反复吟诵,体会送别老朋友时的心情。

从而引导学生进入诗的意境,感受诗人的心情。

可以通过把握两个“点”,展开教学:

一是阅读切入点:

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借助注释理解诗句意思。

以为什么送别诗中多有“柳”字”为切入点,帮助学生明白“柳”与“留”谐音,折柳就是挽留、依依不舍的意思,初步感受诗人的送别情怀。

二是阅读核心点:

深挖写作背景,创设情境,让学生想象远赴安西的半年时间内,元二可能遭遇哪些困境,王维会有哪些担忧与不舍,领悟“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情怀。

《送元二使安西》评测练习

一、读拼音,组词。

shě(   )

shè(   )

二、我会选。

1.《送元二使安西》这首诗的作者是()。

A.李白B.杜甫C.王维

2.下面的诗词中与《送元二使安西》不是同一作者的是()。

A.《画》B.《别董大》C.《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三、先解释加点的词,再写出诗句的意思。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四、快乐阅读,回答问题。

别董大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xūn),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1.查阅资料,解释加点字的意思。

曛:

知己:

2.读诗句,想一想:

哪两句诗是描写景物的?

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传统与创新相得益彰

——《送元二使安西》课后反思

《送元二使安西》是鲁教版三年级下册一篇经典佳作,上至耄耋老人,下至三岁孩童,大都会脱口而出。

对于这样的课文,如何将语文教学传统的因素与信息化手段紧密结合,讲出新意,还是需要动一番脑筋的。

在备课的过程中,“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反复思虑,教学设计几易其稿,颇有点“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之感。

还好最后初步实现了“传统与创新,相得益彰”之效,也得到了学校评课语文老师的肯定。

三年级的课堂教学,应该把握好传统的“四个重视”:

重视识字写字,重视课文朗读,重视词句训练,重视课后拓展。

纵观这节课,我利用信息化手段,对这四个方面做了如下尝试:

一、信息化——识字、写字体现“以学定教”。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积极构建网络环境下的学习平台,拓展学生学习和创造的空间。

”三年级的老师应该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这节课,我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让学生课前对识字、写字学习展开探究,充分实现了以学定教。

我布置前置性作业,为学生呈现课文中的词语,其中要求会认的生字都隐含在里面,让学生根据老师的提示即字形相近字的区别这种形式,让学生加深记忆。

要求会写的字,我专门录制微课,通过乐教乐学传送给每个学生,他们课前充分自学,尝试先描红再写一些,把写的字拍照传到乐教乐学。

我在批阅的过程中,发现有部分学生依旧字写得不太规范,于是我上课再次指导教学写字。

③写一写“舍”

A.观看“舍”字的演变过程。

(师总结:

中国的汉字真是神奇,一个汉字就是一幅画)

B.学写“舍”字。

(“舍”是一个要求我们会写的字,老师在课前已经把有关“舍”字的微课发到乐教乐学里了,看,这位同学看的多么认真呀!

可是,我发现还有部分同学写得不太规范。

我们再来写写这个字吧!

师:

同学们,还记得微课中,老师提到清末有位书法家叫?

(黄自元)他写有一本书叫做《间架结构九十二法》,其中就提到:

“上占地步者,听其上宽”意思是上半部分为主的字,要把上部写得足够伸展。

所以,像“舍”这种带人字头的字,就应该把撇捺写舒展。

范写(撇捺要舒展),练习(提醒学生坐姿:

脚放平,背挺直,握好笔),点评(请同位之间互相点评,你的同位撇捺写舒展了吗?

如果写舒展了,就给同位竖起大拇指,点个赞),修改(写完的同学坐端正)。

评价:

得到点赞的同学请举手,真棒!

老师也为每位同学点赞!

二、信息化——课文朗读展现“兴味盎然”。

《语文课程标准》每一个学段阅读教学目标的第一条都是:

“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可见语文教学离不开读,“书声琅琅,声情并茂”永远是语文课堂的主旋律。

为此,我根据这节课的特点,结合信息化手段,充分指导学生朗读。

比如在指导学生朗读诗文之前,首先让学观看老师制作的多媒体课件,图画与音乐的配合,再加上老师的引导,让学生充分感悟诗情的基础上,指名读,学生的情绪起来了,自然朗读饱满热情,但也要着重检查朗读中存在哪些问题,请同学互相指出,帮助改正,然后再次请这位同学来进行二次朗读。

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一次比一次有进步,朗读也会兴味盎然。

A.(背景音乐起)师:

我们再来读一下这两句: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同学们,西出阳关之后,元二就要去哪里了?

(生:

安西)你知道安西离渭城多远吗?

(生答)老师课前查了资料了,从渭城到安西有3000千米。

按照乘坐当时最发达的交通工具——马车来计算,也得走半年。

出了阳关之后,就是茫茫戈壁(ppt展示),请你设想,元二在这漫长的半年旅程中可能会遇到哪些状况?

(生答,预设:

天气沙尘暴,风雨雪等;强盗打劫;生病等)假如你是王维,面对至交好友将要踏上这漫长的未知旅程,你要嘱托些什么?

(生答)可是这么多担忧,西出阳关后,可还有好友帮助他吗?

没有了。

可是,王命在身,不可久留,那就把满心的担忧和不舍都化在酒里吧!

——(齐读):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啊!

B.带着你的感受再读一遍全诗(先指名读,再纠正,再让这位同学读一读)。

其中,想象元二在这么长时间、长距离的跋涉时,会遇到哪些困难,老师通过配乐渲染气氛,引导学生在不同的场景中,感受元二的辛苦,同时,让学生从王维的角度对老朋友叮嘱,这样一来,在音乐背景营造的氛围之下,学生读得声情并茂。

三、信息化——诗句积累呈现“以点带面”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

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因而,应该让学生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所以,教师在教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