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孟子》的心得.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964898 上传时间:2023-01-27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4.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孟子》的心得.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关于《孟子》的心得.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关于《孟子》的心得.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关于《孟子》的心得.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关于《孟子》的心得.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关于《孟子》的心得.docx

《关于《孟子》的心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孟子》的心得.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关于《孟子》的心得.docx

关于《孟子》的心得

Ifyouarereallywillingtoworkhardforyourdreams,theworstresultwillbealatebloomer.悉心整理 助您一臂(页眉可删)

关于《孟子》的心得

  关于《孟子》的心得1

  作为传统文化的先祖,孟子于中国的影响是达数千年之长远,我辈中人自然难以三言两语以揽括,虽然我的认识只是管锥之见,但孟子本人的思想、精神和气魄却如穿透万里晴空的红日,我即使局限于视野和眼识,亦已感到了耀眼的光芒。

  首先,我觉得孟子的厉害处正在于,所提倡的“仁义”思想最能抓住事物的本质要害。

孟子看到“生”、“利”是对事物利益关系的短视,而仁、义却能长远影响到未来,故有“舍生取义”、“舍利取义”之说。

狭义的“仁义”是指封建时代人伦的忠义孝悌,实则是千百年来对孟子的误解,因为从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三纲五伦已革了命;《中庸》讲:

“道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那末,此“仁义”还有永恒的意义可言吗?

所以我们今天理解孟子的“仁义”,实应站在高处,从广义入手:

如同道家的“道”、佛家的“菩提”,都是对客观普遍规律的认识,孟子的“仁义”也不二致。

而这种认识,可让孟子如一熟练渔夫的手钳在了螃蟹扼要的部位,任螃蟹用力再猛,纵有大腿大脚亦是摆脱不了。

无论事物表象出现多么错综复杂的问题或困难,孟子皆显得不昏沉也不散乱,经常化险为夷、转难为易,而绰绰有余。

  当今著名于世界的“系统论”、“系统思考”,虽口口声声反对舍本逐末,而要动态、长远地看事情,说透了:

皆可从孟子的仁义思想找到雏形。

用毛泽东的话“干振而枝披,将麾而卒舞”,以形容孟子的仁义之道最为恰当不过了。

而抓不到仁义精髓的人,有如行走在茫茫沙漠或海洋上,终生疲命于随时浮现的海市蜃楼的追逐中去。

  另有一点,我觉得孟子最值得后人效仿的是他独行特立,不同流合污的气概。

这点即注定了他若有机会作为,给予一发挥才干的舞台,则必能成一王业的大人物也!

独行特立者,立场坚定,意识独立;不同流合污者,则能做到不见异思迁、不心随物转。

有此二者,则造就了孟子之大气魄,表现在文风上则气势雄奇而磅礴,用来创业则整个世界都向他一人倾倒,孙子兵法言“致人而不致于人”,在孟子身上得到了体现。

当今社会形势风起云涌,常常人置于其中而莫辩方向,倘学得孟子一二,何怕不能惊天地而泣鬼神呢?

  虽然研习《孟子》的时间短促,然而孟子光明的仁义之道已足以令人受益终生了,最后,再对孟子的仁义之道作一总结:

一是其舍末逐本的思想,二是其独行特立的精神,三是其驾驭形势的气魄。

  

  关于《孟子》的心得2

  孟轲的文字,已经是论点论据俱全,长于说理,不若《论语》般读整书方知逻辑,也不若《道德经》玄妙牵强,读起来认同感比较强。

《孟子》最吸引我的地方就是先从一般事物说起,再慢慢引出道理,让别人不知不觉间承认自己的错误。

孟子说:

“我的力气足以举起三千斤的东西,却举不起一片羽毛;我的视力足以看清秋天野兽毫毛的尖端,却看不见一车子的柴禾。

大王会相信这话吗?

”话中所说的显然不符合常理。

宣王说:

“不会。

”孟子说:

“显然,一片羽毛举不起来,是因为不肯用力气;一车的柴禾看不见,是因为不肯用目力;百姓不被您爱抚,是因为不肯施恩德啊。

所以大王未能做到用仁德统一天下,是不去做,而不是不能做啊。

”就这样,孟子让君主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比起直话直说的谏臣,孟子所说的让至高无上的君主更容易接受。

道理层层递进,就像是设下了圈套,一步一步地让人不知不觉走进去。

  孟子怀抱着一个知识分子的使命感,用他的所知所觉,用他的“义”与“道”,从个别情况的“应该”到人生征途的光明大道,导人向善,也就是“觉此民”。

  孟子的所有观点首先都必须建立在所谓“人性向善”观点的基础上,而这个观点也恰恰是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并且对于当今这个时代来说最值得每个人去仔细思考领悟的。

孟子的“人性向善”论,先提出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是人皆有之的“仁、义、礼、智”四端,如果能够去扩充它的话,将“若火之始燃,泉之始达”,所以说“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

  既然每个人都有向善之心,又何来的恶人呢?

有些人何以做不到“乃若其情”呢?

孟子给了我们两个答案:

其一,是不可忽视的外在原因,即环境因素,也是孟母之所以三迁的原因,而这里的环境又不仅仅只是周围人或事的影,也包括所处的.时代、社会情况,还有具体到逆境与顺境的差别,《孟子》中的一篇关于嗟来之食的议论,身处逆境的人被激发的羞耻心可使之用生命维护原则,而身处顺境时的人却更易迷失,放弃了“乡为身死而不受”的那些原则,环境可以说是决定为善还是为恶,义或不义的重要因素;其二,要向善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在要求就是坚持,孟子也在书中举了“杯水车薪”的比喻,义能克不义,仁能克不仁,然而没有坚持也无法成功。

  当一个人能够做到抵御环境坚持本心时,仁义之士必是贤人、君子,“枉己而不能直人”,只有坚守原则的人才能够辅佐君主、诱民向善;“仁者无敌”,仁义之诸侯与民同乐、亲贤疏佞,又怎不会“王天下”呢?

所以尧、舜、禹之世,孝悌礼义为人所共循,天下安乐。

  虽然孟子有一套从人性向善到仁者无敌的完整理论,但是要想导善,还缺不了他的非凡辩才。

孟子无论是与君主对答,还是与对手辩论,都能够引经据典,把《诗》《书》灵活应用;并且以常理入手,以小见大,十分生动;更擅长环环设问,最后以对方的答案为自己所依托来解答对方的问题,让对方只能无言以对,认可孟子的想法。

  二十一世界的中国,正值东西方文化潮流交互撞击之际,从个人到家庭,至自各阶层的社会乃至于国家,在当今物质文明较为发达的今天,却逐渐陷入一种内外不安,身心交瘁的状态。

在这个物欲横流,进退失据的环境中,人们越来越感到力不从心,茫然失措。

精神信仰受到很大挑战,但是,究竟是什么在变化?

变化的背后是什么?

  在当今这个时代,还有多少人面对各种所谓的领导敢于说出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与感受。

还有多少人能做到如孟子般真正心系国家。

现在的人们大都追名逐利,惟命是从,而很少有人能真正表达出自己内心的想法与感受,给我们的国家真正提出建设性的意见与想法。

又有多少人能做到面对自己与领导者统治者的意见不合的情况时,能坚持自己的意见呢?

在这个充满金钱与利益的社会中,人们渐渐的迷失了自我,只会跟着金钱与利益随波逐流,也许只有当每个人如孟子般坦诚,率真且真正做到心系国家时,我们的社会才能变成一个真正和谐的社会吧。

  首先,社会的稳定是实现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之一。

社会只有稳定的环境中,才能求得前进和发展。

孟子提倡的和谐相处,执中有权的原则及方法,揭示了对立面之间的统一性,对我们不断协调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使上下级之间、各行业、各部门之间处于和谐状态,具有积极的启示。

同时,它又为社会的和谐提供一定的心理基础。

其次,人民是国家的根本,这是孟子的基本思想之一。

他强调治国为政要爱民、保民、利民、安民、富民、与民同忧同乐、获得民心,进而安定社会和统一天下,主张国君要把人民当作三宝之一,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得乎丘民而为天子”的卓越见解,深刻地阐述了人民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将先秦时代“民为邦本”的思想发展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同时,为了维持社会的和谐统一,孟子提出了一套对社会进行经济约制的主张。

这主要包括社会分工和产品交换制度、制民恒产的土地制度、“取于民有制”和薄收赋税的财政赋税制度、优先照顾穷困的抚恤制度。

  当我们今天做事时,总会不由的想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忧患意识,当我们面对灾难,能够伸出援助之手时,我们不禁要感慨:

华夏儿女的优良传统与善良之心。

爱人者人恒爱之,这是千年前儒家学说代表孟子的至理名言,也是以后千万年不变的美德、传统。

  

  关于《孟子》的心得3

  甲午年,一个秋叶缤纷,金黄银杏叶满地周末,我走进熟悉的泰达图书馆,无意间看见门口放着滨海读心书友会的张贴宣传,准确写着《孟子》一书的各章名称和阅读计划。

顺着这个小小的告示,我走进一个全新的天地-《孟子》和滨海书友会。

对于《孟子》并非完全陌生,知道它是儒家经典,是科举考试四书五经之一,上学时也曾在教课书中学过几个章节。

但也仅此而已,对于孟子其人和《孟子》这本书并没有更多的了解,心中更多的是神秘感。

对书友会这个新事物也充满好奇。

好奇心加神秘感驱使我走进图书馆五楼的滨海书友会,短暂接触后发现这是一个全新的读书方式,书友们轮流讲解,互相交流自己的意见和感受,也有几位水平很高的老师予以点评、答疑和总结。

从此后我就一发不可收,跟随书友会每周末学习孟子。

  秋去冬来,飞雪送走最后一片秋叶,不知不觉中,三个月过去了,在轻松欢快的气氛中,已经读完《孟子》全部十四章节,自己也乐在其中,收获颇多,但千头万绪,说来都话长,总结读书感受绝非容易。

众所周知,儒家思想是中华文化的根,而春秋战国时期的圣人孔子和亚圣孟子则是儒家思想的奠基人。

如果说孔子《论语》是记录儒家思想的一些基本原则的话,《孟子》则是对具体实践中如何操作进一步阐述,同时也和一些不同观点进行辩论。

孟子一书内容庞大精深,论述的孟子的仁义礼智哲学思想,涉及历史、政治、经济、教育等多方面内容。

书中许多经典语句在今天依然被大家耳熟能详,本来《孟子》一书就是用凝练优美的古汉语写作,两千三百年后的今天,想用白话文更简要总结更是难乎其难。

只能谈谈对自己触动较深的一些感受。

  根据《孟子》一书的内容,结合自己的想法,以下从三个方面与大家交流,包括如何看待生死,如何看待名利,和自己对孝、仁、义的一些浅薄的理解。

  其一,如何看待生死。

  “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

人能活多少岁?

话题说来有点沉重,也许许多人懒得去想,但确实每个人不得不面对的一个问题。

人都会老去,寿命长短或长或短,虽然我们无法掌控自己的寿命,但可以控制自己的心态和行为,以积极的心态过好每一天,提高有限生命之中的生活质量,做点有意义的事情。

孟子早就认识到这一点,曰:

“尽其心者,知其性也。

知其性,则知天矣。

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

殀寿不贰,脩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

”大意是尽自己的身心,体味生命的真谛,以此来对待天命。

至于寿命长短,那不是你能掌控的。

  虽说人终将一死,毫无疑义。

但死亡的方式却是多种多样,有颐养天年、亲人陪伴的自然老去,有得病多方求治而无奈逝去,也有飞来横祸造成意外死亡。

生活中充满各种不确定性,有各种各样的意外和事故。

但纵观各种事故,意外之中也有规律,比如走路要遵守交通规章、酒后不开车,吸烟有损健康、少去危险的地方等等。

我们要做的,积极主动地规范我们的思维、行为和习惯,规避各种意外。

”在企业常讲的:

“一起意外事故都是可以预防的”。

如孟子所讲,“君子行法,以俟命而已矣”。

孟子也讲:

“莫非命也,顺受其正。

是故知命者不立乎岩墙之下。

尽其道而死者,正命也;桎梏死者,非正命也。

”尽管死亡终将来临,但也不得顺其自然,听之任之,听天由命,而应该积极主动避免各种意外死亡。

  世界如此美丽,生活丰富多彩。

传说中的天堂虽然美好,但人们都不愿去那里到此一游。

人们都热爱生命,畏惧死亡,此乃人之常情。

但在世界任何国家、民族,都有那么一些人,他们热爱生命,爱自己的亲人,但为了民族大义、为了他人,为了保护更多人的利益,他们视死如归,毫不畏惧。

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上,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我们的文化忠也不乏对这些人士的歌颂。

孟子早就给这他们一个最崇高的尊称叫“舍生取义”。

孟子原文如此: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其二,如何看待名利。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人们常常为了生存和名利疲于奔命,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名利对许多人而言是追求也是无极限,乃至“鸟为食亡,人为财死”。

到底该如何看待名利呢?

  看看两千多年前的孟子如何解答。

首先孟子并不像道家那样排斥名利,但要取之有道。

孔子曾经讲“不义而富且贵与我如浮云”。

孟子进一步讲:

“有天爵者,有人爵者。

仁义忠信,乐善不倦,此天爵也;公卿大夫,此人爵也。

”翻译成白话,就是功名利禄,这些都是外在的东西,是别人给你的。

既然别人可以给你,那也可以拿走。

而精神世界的耕耘,内心深处的淡定,根植于血液的仁义礼智,这些永远属于你,是别人不能拿走的。

  总而言之,只要要取之有道,追求财富无可厚非。

但在追求物质的同时,别忘了精神修养。

但现实总是残酷的,人生路上,有的人生财有道,富可敌国;有的人则比较贫穷。

这两类人该怎样优雅地活在世间呢?

孟子讲: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就是说当你较穷时,不能失去志气和理想;当你富有时,应该惠及天下所有人。

当然,在当今社会,不乏一夜暴富。

当你突然富有,该如何看待这些财富呢?

孟子曰:

“附之以韩、魏之家,如其自视欿然,则过人远矣。

”就是说有再多的财富,都有棵平常心,这些东西生不带来,死不带去。

更何况,儿孙自有儿孙福。

  其三,关于孝、仁、义、

  虽然孟子生活在离我们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代。

但孟子的仁义礼智等思想在千年来一直做为中国人的道德规范,在当代中国社会中仍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以下谈谈我对孝、人、义的感受。

儒家提倡百善孝为先。

孟子讲“大孝终身慕父母”,要终身爱父母、孝顺父母。

如果不能善待父母,谈何仁义礼智,孝顺父母不仅仅要养体,供其物质;还要养志,给他们精神享受。

  仁,我理解就是要心怀爱,慈悲为怀。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思想的核心就是仁。

《孟子》开篇,孟子见梁惠王时,刚一见面,二人有很生动的对话,孟子开门见山把他的仁政思想讲给梁惠王。

“王曰:

“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子对曰:

“王何必曰利?

亦有仁义而已矣”。

翻译今天的白话,就是梁惠王问孟子,“老头,你大老远过来,能给我国带来什么利益呢?

”,孟子回答:

“大王您何必谈啥钱呢?

我只给你带来仁义”。

  义,是《孟子》一书关键词之一,书中多次提到义,但各个地方的义的含义又各有不同。

孟子讲,羞恶之心,义之端也。

曰:

“仁,人心也;义,人路也。

舍其路而弗有,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

”。

孟子也反驳告子曰:

“何以谓仁内义外也?

”结合实际,我的理解义包含三方面内容。

其一,古代兄弟之义,如舜对其弟象的宽恤,桃源三结义,这一点今天的人可能有不同看法;其二,道理,正道的意思。

如舍生取义,大义灭亲等。

其三,表示责任、义务、做事尽心尽力的意思,如义不容辞。

  值得一提的是,学习《孟子》一书的收是多方位的,绝不仅仅是孟子书中的内容。

通过学习,进一步收获了许多历史知识,读孟子之前我所理解的古代大概是从秦统一中国算起,读完《孟子》,那我的视野立即往前推了一千年,了解了尧舜禹、夏商周,我也顺便读了《史记》的相关章节。

也知道了伊尹,伯夷,柳下惠,周公、文王、武王等等一些儒家推崇的圣人;了解了孟子的学生公孙丑、万章等,也了解了梁惠王、齐宣王、滕文公等与孟子同时代人物,这些从前只是个名称,通过孟子与它们对话变成活灵活现的人物。

  

  关于《孟子》的心得4

  孟子是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是儒家的理想主义流派。

孟子非常重视民心民意,所以才会大胆提出“民为贵,社稷其次,君为轻”的理念,以彰显民心的重要性,他在政治上推行“法先王,行仁政”;在学说上有推崇孔子,攻击杨朱,墨翟。

从这里也足以看出孟子对于平民百姓的热爱之心。

  孟子继承了孔子,并提出了“忧患”的概念,他认为人的生命之所在,事业之兴败,国家之存亡,都与是否具有忧患意识相关联。

忧国忧民之心也便是责任意识与承担意识的重托。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其意为:

君主若把百姓的忧乐当作是自己的忧乐,这样百姓也会把君主的忧乐当作是自己的忧乐。

这也是孟子对于君主寄以希望,可以仁政为国,爱民如子。

《孟子》一共七篇,主要的两个方面内容,一为孟子与君主讨论政治,另为孟子与儒家其他门人、弟子相互交流行事为人知道。

《孟子》的文笔犀利,富有说服力,奈何孟老夫子的良方,和战国各诸侯国所走的霸道路线合不到一起,因而不受欢迎,这也是“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的真实写照。

  “以意逆志”便是孟子在《万章·上》中所提出对于诗理解的方法。

“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评论诗的人,既不能根据诗的个别字眼就断章取义,曲解诗句,也不能有辞句的表面意思曲解诗句的真实含义,而因根据作品的全篇立意,来探索作者的所思所想。

“知人论世”也便是评论他人作品的原则。

对于孟子,我们并不能以三言两语概括全部,因为他的思想,使我们根本无法理解透彻的,他的精神和气魄,犹如拨开云雾的万丈光芒,哪怕他存在的时代已经距离我们1723年了,但我们局限于世的视野和眼识,亦能感受到他散发出的耀眼光芒。

  

  关于《孟子》的心得5

  作为传统文化的先祖,孟子于中国的影响是达数千年之长远,我辈中人自然难以三言两语以揽括,虽然我的认识只是管锥之见,但孟子本人的思想、精神和气魄却如穿透万里晴空的红日,我即使局限于视野和眼识,亦已感到了耀眼的光芒。

  首先,我觉得孟子的厉害处正在于,所提倡的“仁义”思想最能抓住事物的本质要害。

孟子看到“生”、“利”是对事物利益关系的短视,而仁、义却能长远影响到未来,故有“舍生取义”、“舍利取义”之说。

狭义的“仁义”是指封建时代人伦的忠义孝悌,实则是千百年来对孟子的误解,因为从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三纲五伦已革了命;《中庸》讲:

“道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那末,此“仁义”还有永恒的意义可言吗?

所以我们今天理解孟子的“仁义”,实应站在高处,从广义入手:

如同道家的“道”、佛家的“菩提”,都是对客观普遍规律的认识,孟子的“仁义”也不二致。

而这种认识,可让孟子如一熟练渔夫的手钳在了螃蟹扼要的部位,任螃蟹用力再猛,纵有大腿大脚亦是摆脱不了。

无论事物表象出现多么错综复杂的问题或困难,孟子皆显得不昏沉也不散乱,经常化险为夷、转难为易,而绰绰有余。

  当今著名于世界的“系统论”、“系统思考”,虽口口声声反对舍本逐末,而要动态、长远地看事情,说透了:

皆可从孟子的仁义思想找到雏形。

用毛泽东的话“干振而枝披,将麾而卒舞”,以形容孟子的仁义之道最为恰当不过了。

而抓不到仁义精髓的人,有如行走在茫茫沙漠或海洋上,终生疲命于随时浮现的海市蜃楼的追逐中去。

  另有一点,我觉得孟子最值得后人效仿的是他独行特立,不同流合污的气概。

这点即注定了他若有机会作为,给予一发挥才干的舞台,则必能成一王业的大人物也!

独行特立者,立场坚定,意识独立;不同流合污者,则能做到不见异思迁、不心随物转。

有此二者,则造就了孟子之大气魄,表现在文风上则气势雄奇而磅礴,用来创业则整个世界都向他一人倾倒,孙子兵法言“致人而不致于人”,在孟子身上得到了体现。

当今社会形势风起云涌,常常人置于其中而莫辩方向,倘学得孟子一二,何怕不能惊天地而泣鬼神呢?

  虽然研习《孟子》的时间短促,然而孟子光明的仁义之道已足以令人受益终生了,最后,再对孟子的仁义之道作一总结:

一是其舍末逐本的思想,二是其独行特立的精神,三是其驾驭形势的气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