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先秦部分.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962942 上传时间:2023-01-27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24.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先秦部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1先秦部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1先秦部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1先秦部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1先秦部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先秦部分.docx

《1先秦部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先秦部分.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先秦部分.docx

1先秦部分

先秦部分

文学形式(运动)

原始歌谣

产生时期

约公元前四、五千年

产生

背景

1、由于劳动,人逐渐地能够直立行走,大脑得到了发展,发音器官变得复杂,原始歌谣的产生有了一定的物质基础。

2、原始人在劳动生产过程中,为了减轻疲劳,协调动作,传递经验,提高劳动效率,不时发出有节奏的呼声。

这种呼声逐渐地同词语、语言结合起来,便成了原始歌谣。

代表作家

重点作品

主张<特点>

文学地位和影响

备注

《弹歌》

《举重劝力歌》

《蜡辞》

《归妹》

1、集体性,集体劳动中产生。

2、口头性,口头流传。

3、综合性,融音乐、舞蹈、文学于一体。

4、功利性,组织和鼓舞劳动的一种手段,是劳动过程的回忆和生产欲望的扩展。

1、我国古代文学的开端。

其自然的节奏为我国古代诗文韵律之源。

2、考查上古历史的重要文献资料。

 

文学形式(运动)

古代神话

产生时期

约公元前四、五千年以前。

产生

背景

原始社会,人们经常受到自然灾害的严重威胁和野兽的侵扰,由于生产力低下,科学不发达,既恐惧害怕,又无法去征服它、解释它。

在强烈的征服、支配自然和减轻劳动强度的愿望、幻想和想象的催化下,便产生了神话。

代表作家

重点作品

主张<特点>

文学地位和影响

备注

《羿射九日》

《黄帝擒蚩尤》

《精卫填海》

《夸父逐日》

《女娲补天》

1、表现劳动人民的勤劳、勇敢和智慧,体现劳动人民的愿望,富于人民性。

2、集体创作,口头流传。

3、想象丰富、大胆、奇特,情节曲折离奇,并往往通过悲反衬出美,通过毁灭展示出希望,富有浓厚的悲剧色彩。

1、人类社会意识的最初记录,人类历史文明的第一页。

2、我国古代文学艺术的宝库和成长的土壤,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

3、为后世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创作题材和优美的艺术形象。

我国古代没有神话专著,保存神话较多的是《山海经》、《楚辞》、《淮南子》。

 

文学形式(运动)

现实主义诗歌运动产生时期西周初至春秋中叶(公元前十一世纪至公元前六世纪)

1、生产力的发展,生产技术的改进,人们开始从敬天畏神中解脱出来,人权思想有所抬头,逐步摆脱了原始歌谣和神话的幼稚幻想,面向现实,“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

现实主义诗歌创作繁兴起来。

2、统治者一方面为了“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以巩固其统治地位;一方面为了选用民间唱词和乐调,以资朝会、征伐等场合演奏,特设置乐府,采集民歌,使民歌得以集中、提高、保存和流传。

3、诗作繁多,不便于乐师掌握,官员记诵,生员学习,于是出现了集诗,删诗现象。

这就出现了《诗经》。

代表作家

重点作品

主张<特点>

文学地位和影响

备注

《关睢》

《采薇》

《静女》

《蒹葭》

《氓》

《生民》

《伐檀》

《硕鼠》

《载驰》

《无衣》

 

1、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各阶级、阶层人物的活动与思想感情,表达了人民对剥削压迫的不平,对追求美好生活的向往,透视般地显露了大动乱社会的本质,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色彩。

2、广泛运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映衬鲜明,夸张恰当,以物拟人,想象丰富。

3、普遍采用复沓的章法,反复吟唱。

语言以四言为主、兼有众体。

善用联绵词,语气词,叠字等来摹声、绘形、状情,句式灵活、韵律和谐、形象生动、风格自然淳朴。

4、“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写爱情、真挚朴实、健康、绝无淫靡之词;写被压迫的苦痛和悲哀,绝无悲观,颓废情调。

1、《诗经》是我国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部诗歌选集,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光辉起点,它奠定了我国古代诗歌的现实主义传统。

其风雅成为我国古代文学批评的标准。

其比兴手法成为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一种基本的表现方法。

2、奠定了民间文学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启示后人向民间文学学习,进而促进了我国古代文坛思想和体制一次又一次的改革。

3、孕育后代各种诗体,其和美的韵律为后世诗歌押韵的先声。

4、我国文学史上诗歌创作的第一次大飞跃。

多数作品显示了文学从幻想转到了对人生现实的思考。

5、一些歌功颂德的雅颂开庙堂文学之先河。

《诗经》在先秦称《诗》或《诗三百首》,汉儒尊称《诗经》。

共305篇,传统从乐调角度分为风、雅、颂。

风:

诸侯国之音160篇。

雅:

朝廷之乐105篇。

颂:

宗庙之乐40篇。

秦火被焚。

汉有韩、齐、鲁、毛四家传诗。

毛诗独传至今。

文学形式(运动)

楚辞

产生时期

战国后期<公元前四世纪>

产生背景

1、春秋以来,楚辞长期处在相对独立的发展中,巫风盛行,民间祭祀时,必使巫觋“作歌乐鼓舞以乐诸神。

”其祭祀曲幻想丰富,富于浪漫情调,又是歌、乐、舞合一。

除抒情外,还兼有一定的故事情节。

语言活泼、节奏鲜明、结构宏阔、讲究起伏,为楚辞的出现提供了丰富的题材、灵活的形式和多样的表现手法。

2、社会动荡,楚与中原各国交接频繁,大量吸收了中原文化。

3、勃兴的散文,游说之土竞相琢磨词句的风尚对楚辞也有所影响。

代表作家

重点作品

主张<特点>

文学地位和影响

备注

屈原,约公元前340——公元前278,字原名平。

出身于楚王同姓贵族,“搏闻强志”,善于外交辞令。

有崇高的品质和进步的政治理想。

曾得怀王信任,任左徒要职。

主张举贤授能,修明法度,富国强兵,联齐抗秦,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

后因遭到守旧派谗毁,两次遭放逐,死于湖南汩罗。

《离骚》

《湘夫人》

《桔颂》

《国殇》

《涉江》

《哀郭》

1、深刻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矛盾和斗争,揭露了贵族集团的腐朽本质,提出了自己的政治理想,表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执着追求理想和永不屈服的斗争精神。

富于人民性,爱国性,斗争性。

2、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想象丰富,语言铺陈夸饰,辞藻绚烂。

多以大胆的虚构和夸张手法把神话传说、历史人物、宗教风俗、自然现象熔于一体,铸成一个场面壮阔,境界幽深,色彩斑烂的想象和感情世界,形成一种宏博丽雅的风格。

3、广泛地创造性地运用比兴手法把深刻的内容蕴含于丰富、鲜明的形象之中,把比兴组合成一个群体,变成象征艺术,使情与景,物与我,作品与人格完全交融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形象和意境。

4、大量运用楚地方言,“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

极富地方色彩。

1、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伟大的诗人,开创了我国诗歌文人独立创作的新纪元。

其作品是我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开端,开创了积极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

其“寄情于物”、“托物以讽”的表现手法打破了《诗》中比兴的片断性,容体性。

使物与我,情与景完全交融起来,其对我国文学的影响,超过了《诗经》,“其衣被词人,非一代也”。

1953年被世界和平理事会列为世界四大古代名人之一。

2、学习民歌体、开创了“骚”体诗。

与“风”齐名,世称“风骚”。

被推为我国古代诗歌的典范和批评的最高标准。

3、突破了《诗》以四言为主的基本句式,其不遵规矩的大胆创新是对诗体语言的一次大解放。

对汉赋和五、七言诗的产生起了积极的影响。

4、其深沉执着的爱国热情,坚持理想的斗争精神都给后世文人以极大的影响。

西汉刘向把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编辑成书,定名为“楚辞。

”它是我国第二部诗歌总集。

2、《离骚》是我国最长、最优秀的抒情长诗。

3、《九歌》袭用系名,共11篇。

4、《九章》九篇诗歌的总称。

文学形式(运动)

历史散文

产生时期

殷商初年——战国末年

1、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政治变革的持续进行,兼并战争的连年不断,引起了旧制度、旧思想、旧习俗的解体和各类社会思潮的高涨。

2、社会巨变,对文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总结历史经验,为当时的政治斗争服务,都需要从历史的角度加以总结,以便借鉴。

3、社会交往频繁,每有大事,互相赴告,会盟朝聘,文不绝书,褒直贬恶,直笔不隐。

各国史官自觉或不自觉地积累了大量的档案资料。

代表作家

重点作品

主张<特点>

文学地位和影响

备注

《尚书》:

[《盘庚上》

《秦誓》

《无逸》]

1、比较真实地反映了我国古代社会的某些方面,语言古奥,艰涩难读,“周诰殷盘,佶屈聱牙。

”但也有些篇章善用比喻,叙事层次清楚,说理透避。

我国第一部历史文献总集,也是我国最早的散文总集。

在汉代被推为五经之一。

有些篇章多用对比手法和虚词,显示了春秋时期散文的进一步发展。

“尚书”即上古之书。

分《虞书》、《夏书》、《商书》、《周书》。

内容由誓、命、训、诰组成。

共58篇,其中25篇为东晋梅赜伪造。

《春秋》

1、语言简单,缺乏详细的叙述。

但寓褒贬于记叙中,用词严谨精当,文笔曲折,微言大义,格式谨严,条理清楚,反映了尊王攘夷,正名定分的思想。

2、口头性,口头流传。

3、综合性,融音乐、舞蹈、文学于一体。

4、功利性,组织和鼓舞劳动的一种手段,是劳动过程的回忆和生产欲望的扩展。

1、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2、其言简意赅,倾向鲜明的语言风格被后世称为“春秋笔法”。

对史学和文学语言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被汉儒推为五经之一。

3、其“为尊者讳,为亲者讳”的原则也给后世史学以不良影响。

左丘明(生卒不详),晋国史官。

著有《左传》(唐代以后学者多表示怀疑至今无从考定,姑从《史记》之言)。

《左传》:

[《曹刿论战》

《城濮之战》

《郑伯克段于焉》]

 

1、天与人,重视人的作用。

君与民:

重视民的作用。

战争:

强调民心的向背。

“不虚美、不隐恶”,大胆揭批统治阶级的腐朽虚伪,具有光辉的民本思想和鲜明的倾向性。

2、檀长描写战争。

一般结构完整,情节曲折波澜,力求揭示出战争胜负的内因。

3、善于以片言只语刻划人物,无论叙事写人,文辞均简炼含蓄,精炼传神,富有文采。

行人辞令,尤其优美。

4、以记录语言为主。

言辞浅显简明、比喻新颖,人物形象比较突出。

有些篇章有较高的艺术性。

我国第一部记事详备的编年史,战国时最优秀的散文。

其进步的民本思想和不隐恶的求实精神,给后世史学以积极的影响。

其高超的叙事技巧,对我国后事散文乃至小说,都有深刻的影响。

其丰富的历史材料为我国小说、戏曲提供了极为保贵的养料。

 

《左传》、《春传左氏传》的简称,又名《左氏春秋》。

与公羊高的《公羊传》,谷梁赤的《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国语》又名《春秋外传》,

《国语》:

《召公谏历王饵谤》

我国最早的国别史。

但思想上艺术上都不及《左传》,影响较次。

[《战国策》]

△《苏秦以连横说秦》

●《冯媛客孟尝君》

●《荆轲刺秦王》

○《邹忌讽齐王纳谏》

以战国时代谋臣策士纵横挥阖的斗争及其谋议、辞说为基本内容。

其文笔纵横反复,曲尽其意,论事周密,善用比喻、寓言、历史说理,富于形象性。

语言夸饰生动,文笔酣畅自如,铺陈排比,气势逼人,形成纵横恣肆的文风。

具有强烈的说服力和煸动性。

进一步发扬了《左传》叙事写人的优长,加强了史书中的文笔色采,其雄辨的论说,栩栩如生的人物刻划,给后世文学家(如苏氏父子)以极大的影响。

但它缺乏史书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叙事不记年月,许多地方与史实不符,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它的文学价值。

《战国策》又名《国策》、《修书》、《事语》。

汉刘向整理而定名《战国策》。

记载了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韩、燕、卫、宋、中山等国史实。

文学形式(运动)

诸子散文(哲理散文)

产生时期

春秋末——战国末年

1、奴隶制的瓦解,“礼坏乐崩”,原来掌握文化的许多贵族沦为一般士人。

他们开设私学,打破了“学在官府”的旧制,使文化下移,培养了大批下层文士。

2、社会动乱,出现了“士”这一特殊阶层。

他们代表当时不同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的利益,围绕当时的各种社会问题,提出自己的思想观点和政治主张,言治乱之事,以于世主。

到处游说讲学,互相论战,自觉或不自觉地形成了各样的派别,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代表作家

重点作品

主张<特点>

文学地位和影响

备注

孔子(前551——前479年)名丘,字仲尼,生于礼坏乐崩的春秋末年,少年孤贫,志在挽救已趋倾倒的奴隶制王朝,但仕途并不得志,只作过几任小官,大部分时间用于周游列国,聚徒并讲学,整理典籍。

编写《春秋》,整理《诗经》,《尚书》。

《论语》为其弟子辑录而成。

《子路曾晰冉有公西华侍坐》

《季氏将代颛臾》

1、主张“仁礼”,“仁”即“爱人”,“已不所欲,勿施于人”,“使民以时”;“礼”即礼制,正名定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教育上提倡“有教无类”,“因材施教”,《论语》一书,文字精炼含蓄,能在简明的叙述中展示人物性格、仪态举止,语言多带口语,明快洗练,又含蓄委婉,富有风趣。

1、我国古代最大的思想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在二千多年封建社会里,其儒家思想一直占据着统治地位,对中华民族的政治、哲学、道德、论理、人生观等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第一个以学者身份聚徒讲学的人。

其教育理论直到今天仍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3、其文学上的“兴、观、群、怨、论”与“言之无文,行而不远”相结合,开后世文道合一之先声。

1、六经:

《易》《书》《诗》《礼》《乐》《春秋》

汉有《齐论》、《鲁论》、《古论》三种。

鲁论独传于世。

2、三教:

儒教、道教、佛教,

3、九流:

儒、道、墨、法、纵横、阴阳、名、杂、农。

墨子(生卒不详),名翟,年代略后于孔子,其思想代表了小生产者的利益,

《公输盘》

主张尚贤尚同,兼爱非攻等。

其文朴实无华,平易浅近,逻辑谨严,论点鲜明,论据充足,善于运用具体事例,浅近比喻进行说理,层层推述出无可辨驳的结论,具有较强的说服力。

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最早研究论辨方法,开辨论散文之先河。

对古代哲学,修辞学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墨儒为春秋末期的两大学派”。

4、诸子散文发展的三个阶段:

一阶段为纯语录体散文,有《论语》和《墨子》。

第二阶段为对语体向专题论文过渡阶段,有《孟子》和《子》。

第三阶段为专题性政论文,有《荀子》和《韩非子》

孟子(约前372—前289年),名轲,字子舆,受业于孔子之孙,子思的门人),

早年游说诸侯,因其主张不合时宜不曾见用。

晚年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齐桓晋文之事》

●《鱼我所欲也》

主张行仁政、法治,提出“民贵君轻”说和“性善论”,其文笔锋犀利,纵横捭阖,气势充沛,感情强烈,善于援譬说理,讲究排比,采取层层追问,步步进逼的方式进行论辨,透彻有力,富于鼓动性

1、孔后儒家学派的又一位著名代表人物,继承发展了孔子的民本思想,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理论,给历代统治者树立了治民这块镜子。

2、其波澜壮阔,无可论辨的文风,对后世文人影响极大,唐宋八大家无不对其推赏备至。

庄子(生平不详),名周,一生贫困,但拒聘不仕,隐居终老。

他对各家学说无不涉猎,但最推崇老子的思想,著有《庄子》

《消遥游》

《秋水》

《养生主》

1、主张:

“绝圣弃智”,“舍是与非”。

从事物发展变化的一面否定事物的质的规定性,表现出虚无主义的态度,其文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想象丰富奇幻,夸张虚构大胆,构思奇特,造语修辞,瑰奇曲折,极富浪漫主义色彩,善于通过神话,寓言、比喻、寓说理于形象之中,笔锋尖刻,词汇丰富,气势贯通。

形成一种汪洋恣肆的文风。

1、先秦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继承发展了老子的道家思想:

提出“名物论”。

其虚无主义的哲学思想给我国的哲学、文化以极大的影响。

2、具文学成就为先秦诸子散文之最。

“晚周诸子之作”莫能也,开散文浪漫主义手法之宗,对我国后世文学影响极大。

苏轼说:

“吾昔有所见,只未能言,今见《庄子》得吾心矣。

5、《庄子》共33篇,内7,外15,杂11。

6、《韩非子》共55篇。

荀子(约313—238年),名记又称旬卿、孙卿,出于战国纵横之世,学问博通,为当时最大的学者,曾游说于齐之稷下,一度官至兰陵令,后著有《荀子》,著名法家韩非子、李斯都是他的学生。

《劝说》

《赋篇》

主张以礼治为主,重法治,提出“性恶论”,重视后天教育,并提出:

“人定胜天”的光辉命题,其文多专题性。

长篇大论,内容繁富,每论事理,畅所欲言,发挥尽致而后快,说理透切,逻辑严密,用类比方式反复说明问题,造语谴词,整齐简炼,辞采滨纷,词意激扬,形成一种酣畅淋漓的文风。

1、战国后期最大的儒家大师。

他批判性地继承发展了儒家及诸子百家学说,建立起一种儒法兼有,礼法并用的理论,为新兴的地主阶级提供了理论武器,其“人定胜天”的命题把先秦唯物主义思想发展至最高峰,与孟子齐名,世称“孟荀”

2、首创赋体,其问答形式,以赋名篇,法文混合的特点,都为汉赋所吸收,其淋漓酣畅的文风给唐宋散文以很大的影响。

韩非子(约前280—232),韩国贵族,口吃,屡谏韩王不能用其策,后力著书,其学说深为秦始皇佩服,发兵攻韩,索要韩非,得以入秦。

后因谗言入狱,死于秦。

《五蠹》

《说难》

主张严刑峻法,法术并用,废弃仁义,加强中央君主集权,其文多长篇专题性大论,内容宏富,论辨周详,锋芒毕露,说理透辟,逻辑严密,分析事理无微不至。

善以寓言和历史故事说理,使抽象的道理既形象又具体。

先秦末年法家之集大成者,其理论为新兴地主阶级夺取政、,建立极权的专制国家准备了理论武器,直到清王朝末年,才结束了它一千多年的影响。

其文标志着先秦论说散文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