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德教育公共政策复习资料.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950411 上传时间:2023-01-27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31.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达德教育公共政策复习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达德教育公共政策复习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达德教育公共政策复习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达德教育公共政策复习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达德教育公共政策复习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达德教育公共政策复习资料.docx

《达德教育公共政策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达德教育公共政策复习资料.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达德教育公共政策复习资料.docx

达德教育公共政策复习资料

•公共政策学

•课程简介

•公共政策学是研究公共政策活动规律的学科,该教材围绕着公共政策的界定、公共政策活动主体以及公共政策活动过程三个视角,揭示公共政策活动规律。

•诚如一些公共政策学者所言,该学科既是交叉学科,又是需要实践者和理论研究者共同努力才能更好地发展的学科。

所以该课程的学习既面临着理论性强的挑战,同时又与我们的实际工作联系密切,值得我们多加关注。

•第一章公共政策学的学科要素

•内容提要:

•1、界定公共政策学

•2、学科产生及其发展

•3、研究意义

•第一节什么是公共政策学

•一、学科界定

(一)学科名

•公共政策学产生于美国。

•从产生之日起,就有多个学科名。

•早期人们认为这些学科名可以交替使用,而近期人们认为(公共)政策研究、(公共)政策分析、(公共)政策(科)学等学科名还是存在明显差异的。

具体而言:

•政策研究不包括应用性研究;研究的主体是学术取向的职业学问家,关注的重点和研究范围是政策内容、政策过程和政策产出,发现和验证政策与其主体和客体之间、与有关社会和自然环境诸因素之间的因果联系,研究目的或目标是构建政策理论,创设研究方法,推动学科发展。

•政策分析最早由林德布罗姆提出,研究的主体或者政策分析者是应用取向的政府机构和其他公共组织内部的专业人员,以及民间智库的研究人员,关注的重点是“为了政策而分析”,分析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实问题。

•政策科学或者公共政策学是1951年拉斯维尔和勒纳提出的,有人说:

•政策科学=政策研究+政策分析。

即尽可能运用科学方法研究公共政策的内容、过程与产出,探索其固有规律,形成系统性知识,并运用这些知识进行政策分析,进而通过公共权力机关将研究成果转化为政策实践。

(二)公共政策学的内涵

–1、研究对象是公共权力机关制定和执行的公共政策或公共决策

–2、该学科具有准科学的特征

–3、学科内容具有跨学科或多学科交叉、渗透、综合的特点

–4、学术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知识创造与权力运作相结合

•二、公共政策学的学科三要素

–研究对象+概念体系+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从行为取向而言,公共政策学的研究对象是共公权力组织的决策行为;从结果取向而言,其研究对象是公共政策。

–1、公共政策(本身)

–对公共政策的研究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具体的、个别的政策

•第二、政策群和政策链

•第三、政策一般

–2、政策系统(政策主体)

–3、政策过程

(二)概念体系(P86)

–1、核心概念

–2、次级概念

–3、边际概念

(三)研究方法

–方法论、模型、技术方法

–1、研究程序的设计

–2、政策研究的资料收集方法

–3、研究视角和路径

•第二节公共政策学的产生、发展与中国化

•一、中国古代的政策研究

–1、史官制度

–2、策士制度

–3、谏议制度

–4、科举制度

•二、从产业革命到20世纪前半期西方国家的政策研究

(一)18-19世纪的研究

–斯密、韦伯、克劳塞维茨等

(二)20世界前半期学科孕育的历史条件

–1、三论的产生

–2、决策科学的形成

–3、行为科学

–4、凯恩斯主张出台

•三、学科的诞生与发展

–1、学科诞生的标志:

1951年勒纳和拉斯维尔编写的《政策科学:

视野与方法的近期发展》

–2、初步发展:

第二阶段的标志是德洛尔的三部曲

–3、近期发展特征

•第一,课题选择的新取向:

伦理、管理和政府改革

•第二,方法论的非科学取向

•第三,学科建制

•四、公共政策学的引进及其中国化

•第三节学习意义

•一、改进政策系统,提高政策质量

•二、理解政策,运用政策争取和保护自身和公共利益,向政策主体提政策建议

•三、推动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研究工作具有公共政策研究的取向

•第二章公共政策与政策工具

•内容提要:

•1、公共政策的含义、类型与功能

•2、公共政策的本质与基本特征

•3、政策工具

•第一节公共政策的含义、类型与功能

•一、公共政策的定义

–1、侧重于政策主体的定义

–2、侧重于政策方案的定义

–3、侧重于政策结果的定义

–4、侧重于综合的定义

•综上所述,公共政策是公共权力机关经由政治过程所选择和制定的为解决公共问题、达成公共目标、实现公共利益的方案。

•具体内涵见P119

•二、公共政策产生的必备条件

–1、公共问题

–2、公共决策机关

–3、公共强制机构

•三、政策类型:

从内容特征的划分

(一)、同一政策体系内的各项政策间是否存在涵盖与衍生关系为标准,分为:

•1、元政策

•2、基本政策

•3、部门政策

(二)就政策作用的时、空效力,分为:

•1、战略

•2、策略

•3、战术

–(三)依政策内容的社会领域,分为:

–政治、经济、社会、科教文政策

–(四)以政策追求的目标数量为标准,分为:

–单目标与多目标政策

–(五)以制定政策时是否有现成规范和原则,分为:

–程序性政策与非程序性政策

–(六)以是否改变客观对象为标准,分为:

–实质性政策与程序性政策

–(七)以政策效果为标准,分为:

–物质性政策与符号性政策

–(八)以政策协调社会生活的方式为标准,分为:

–1、分配性政策

–2、调节性政策

–3、自我调节性政策

–4、再分配性政策

–(九)以政策结果是双赢还是一方所得为他方所失为标准,分为:

–零和博弈和非零和博弈政策

–(十)以政策是否始创,分为

–初始政策和反馈政策

–(十一)以结果是否可以预测,分为:

–确定型、不确定型、风险型与竞争型政策

–(十二)以政策主体所希望的人们行为选择范围为标准,分为:

–鼓励性与限制性政策

–(十三)以政策主体是否行为为标准,分为:

–积极型与消极型政策

–四、政策类型:

从(政策主体)形式特征上的划分

(一)横向形式划分

–1、立法决策

–2、国家元首决策

–3、行政决策

–4、司法决策

–5、执政党政策

(二)纵向形式划分

–中国:

中央政策+地方政策+基层政策

–五、政策的基本功能

–管制功能、引导功能、调控功能、分配功能

•第二节公共政策的本质与基本特征

•一、政策的认识论本质:

理论与实践的中间环节

•二、政策的社会本质:

公共性与偏好性的对立统一

•三、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

–1、政治性、权威性与强制性

–2、公共性与偏好性的对立统一

–3、应然与实然的统一

–4、回应性与普遍性的统一

•第三节政策工具

•一、政策工具的含义

•是被设定为旨在实现一定政策目标的各种措施、策略、方法、技术、机制、行动、作为以及配置的人力、资金、设备、资源等手段。

•二、政策工具的类型

–1、两分法

–2、三分法

–3、四分法

–4、五分法

–5、七分法

–6、八分法

•第三章政策系统与公共决策体制

•内容提要:

•1、政策系统的界定

•2、共公权力与公共决策体制

•3、非政府主体与公共政策

•第一节政策系统的界定

•一、政策系统的含义及其构成

–1、含义

–政策系统是指由政策主体和其他利益相关者、以及将他们与政策客体、政策环境联系起来的政策支持系统、政策反馈系统等所组成的有机整体。

–政策活动是在特定的时空,由政策主体、政策客体在特定的政策环境中互动的结果。

本章主要从政策主体的角度探讨政策主体之间的互动规律、以及政策主体与客体、环境之间的互动规律。

–2、政策系统的组成

–主体系统

–支持系统

–反馈系统

•二、政策主体的构成

–政策主体是指那些在特定政策环境中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公共政策制定、实施、评估、监控的行为者。

–根据政策行为者在政策系统中所处的地位、行为方式以及影响力的大小,可以将政策主体分为直接主体和间接主体:

(一)、直接主体

•是指公共政策的法定生产者,主导政策过程的个人、团体或组织。

常见的直接主体分为:

–1、代议机关

–2、行政机关

–3、司法机关

–4、其他直接主体:

如执政党或军队领导人

(二)间接主体

•是指那些虽不拥有合法强制力,但能够通过压力、舆论、私人接触等方式,参与、介入到政策过程中,并产生一定影响力的个人、团体、组织。

•各类政策主体相互作用就构成了主体系统,主体系统包括了政策制定系统、政策执行系统以及间接主体系统。

•政策网络:

是指在公共政策制定和执行过程中,政府和其他行为者围绕共同的,实际上是不断协商着的信念和利益而结成的正式和非正式的联系。

这一概念充分地反映了现实中的主体系统之间的互动特征。

•政策网络形成的原因:

P187

•政策网络的特征:

P187

•政策客体是指政策发挥作用的对象,从事的角度而言,政策客体是指政策问题,从人的角度而言,是目标群体。

•三、政策支持系统(PSS)

–是指“整合了公共政策、群体支援系统、指标管理系统、策略规划系统、专家系统、人工智慧及系统模拟诸领域所发展出来的一套可以支援公共政策之规划、制定、执行、评估、模拟等功用的一套系统”。

–在我国,政策支持系统包括:

•1、信息传播系统(神经)

•2、政策咨询系统(外脑)

•3、监控系统

•4、评估系统

•四、反馈系统

–是指将政策的主体系统与客体系统、政策系统与政策环境连接起来的一个特殊子系统。

•五、政策系统运行的步骤

–利益输入-利益综合-政策形成-政策发布-政策执行-政策反馈

•第二节公共权力与公共决策体制

•权力是决策的基础,决策是权力的体现。

合理配置政策系统中不同政策主体的权力,是提高政策质量的关键。

•一、公共决策体制的含义

•简单而言,公共决策体制是指规范公共决策的主体及其主体之间权力关系的制度。

•二、公共决策体制的类型

–1、总统制

–2、议会制

–3、半总统半议会制

–4、超级总统制

–5、委员会制

–6、人民代表大会制

–7、军人独裁制

•第三节非政府政策行为者与公共政策

•公共利益是公共政策的出发点,是公共政策的灵魂和归宿。

为了实现公共利益,政策活动主体除了以政府为核心的行为主体以外,尚需非政府政策行为者的参与。

–一、公民参与并影响公共政策的途径P214

–二、社团、公民社会对公共政策的作用P217

–三、政党

–四、大众传播与公共政策

•1、大众传播对政策制定的影响作用:

P220

•2、大众传播对政策执行和监控的影响作用:

P222

•3、大众传播对政策评估和调整的影响作用:

P223

•第四章政策过程及其理论模型

•内容提要:

•1、理论模型概述

•2、西方国家的公共政策模型

•3、我国的公共政策模型

•4、公共决策的民主化与科学化

•第一节理论模型概述

•一、模型的含义

–模型是指对原型的抽象与模拟。

–模型有实物模型与理论模型。

•二、模型的意义

–1、由于模型与原型具有相似性,可以通过模型对原型的运行结果和发展趋势作出有效预测

–2、模型是进行科学抽象的工具

–3、模型对研究过程中资料搜集和经验观察的指南

•第二节基于西方经验的政策过程模型

•一、揭示认识论本质的政策过程模型

–1、理性主义模型

–2、渐进主义模型

–3、规范最适模型与混合扫描模型

–4、政治系统模型

•二、揭示社会本质的政策过程模型

–1、机构—制度模型

–2、集团模型

–3、精英模型

•第三节基于中国经验的政策过程模型

•“上下来去”模型

•第四节公共决策的科学化与民主化

•公共决策的现代化要求公共决策过程的理性化、专业化,科学化、民主化

–一、决策过程的理性化

•是指公共政策的制定必须以科学的精神,经由合法的公共权力机关,通过合法的程序,获得其合法性和强制力。

–二、决策过程的专业化

•三、决策过程的科学化

–1、制定和执行公共政策,都必须在科学理论指导下,全面准确地把握政策问题的形成,政策分析,政策评估等环节,遵循科学原则和方法进行操作

–2、公共政策的逻辑过程的环节和程序是从大量决策实践经验中总结出来

–3、决策手段的自动化

•四、决策过程的民主化

–是指保障公民和各种社会政治团体以及政策研究组织能够充分参与公共决策过程,保障政策内容尽可能地反映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与要求,在决策系统及其运行过程中形成民主的体制、程序和气氛。

–1、在决策目标确立后,直接决策者要及时征求各部门,个地方的意见与建议,尤其要听取政策执行部门的意见

–2、在征求意见时,力求广泛而全面

–3、在实际决策过程中,要有一个反复研究和拟定、修改政策方案的过程,最大限度地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和看法,完善决策。

•第五章政策问题与议程设定

•内容提要:

•从该章开始,教材围绕着政策过程介绍公共政策活动的规律。

为了让大家对政策过程有一个完整把握,我们把公共政策过程分为“问题的形成—政策方案的规划与抉择—政策执行—政策评估与监控—政策的稳定、变动”五个阶段。

•本章介绍政策问题的基本属性、提出公共问题的主体、以及公共问题进入政策系统中的政策议程。

•第一节政策问题的概念、属性与分类

•一、政策问题的含义

•问题-私人问题和公共问题-政策问题

•所谓政策问题是指统治集团或社会大多数人感觉到现实中出现的某种情况与他们的利益、期望、价值和规范有相当严重的矛盾和冲突,进而通过团体或组织活动要求有关社会组织和政府采取行动加以解决,并被后者列入政策议程的社会或公共问题。

•二、政策问题的基本属性

–1、关联性与公共性

–2、客观性与主观性

–3、历史性与动态性

•三、政策问题的分类

–从问题结构的角度,可以分为结构良好、适度和不良的问题

–从问题发生领域,分为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问题

–从作用范围可以分为国际问题、全国性问题、区域性问题和地方性问题

•第二节公共问题的提出

•常见的提出公共问题的主体包括:

–一、政府部门

–二、政治人物

–三、政党组织

–四、利益集团

–五、大众传媒

–六、专家人士及咨询机构

–七、公民和社会团体

–八、政策网络

•第三节问题认定与政策议程

•一、问题认定的含义、方法与步骤

•1、含义

–问题认定是对需要由公共政策加以解决的公共问题进行性质、范围、涉及领域及相关利益关系的界定过程。

它是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最为关键的第一步。

•2、问题认定的方法

–边界分析

–多角度分析

–类别分析

–层次分析

–头脑风暴

–假设分析

•3、问题认定的步骤

•帕顿和沙维奇划分的七个步骤,见P266

•二、公共政策的议程设定

(一)政策议程的含义

•是指有关公共问题受到政府及公共组织的高度重视并被正式纳入其政策讨论和被确定为应予解决的政策问题的过程。

(二)政策议程的类型

–1、系统议程

–是指由政治群体的成员共同认为值得公众关注并且处于政府管辖范围之内的谈论过程。

所以,也有人把系统议程成为公众议程,即公众讨论和认定公共政策问题的过程。

–2、政府议程

–是指政府组织正式讨论和认定有关公共政策问题的过程。

亦称为正式议程。

•(三)进入政策议程的条件与障碍

•1、条件

–第一,事件或问题必须明朗而严重

–第二,要有政治权威领导人及专家学者的预测性发动

–第三,要有正常、民主和开放的察觉机制与过程

•2、障碍

•(四)政策议程确立过程的模型

•即把一个问题上升成为公共政策问题的过程模型

–1、外在创始模型

–2、动员模型

–3、内在创始模型

–4、等等

•第六章政策方案的规划与抉择

内容提要:

1、政策目标的确定

2、政策方案的规划

3、政策方案的抉择及其合法化

•第一节政策目标的确定

•一、政策目标的含义

–是有关公共组织特别是政府为了解决有关政策问题而采取的行动所要达到的目的、指标和效果。

•二、政策目标的特征

–1、问题的针对性

–2、未来的预期性

–3、目的的多元性

•三、目标的分类

(一)目标的类型划分

(二)公共政策的基本目标:

公平、效率、自由、安全

•四、政策目标的意义、原则

(一)意义

(二)原则

•1、实事求是

•2、面向未来

•3、系统协调

•4、明确具体

•5、伦理考量

•第二节公共政策方案的规划

•一、政策规划与政策设计

•1、政策规划的含义

–亦称政策建构,是指在建立有段政策议程后,为了实现一定的政策目标,公共权力机关组织力量草拟政策方案与行动步骤的过程。

•2、政策设计的含义

–近来,政策设计逐步成为了政策规划的替代性概念。

它是“政策分析人员有系统地探讨政策问题,并组合解决问题的相关政策要素,产生政策方案,使各政策要素间具有一致关系,并符合现实环境,以达成政策问题能够解决的一种不断调整的动态过程。

二、政策设计的逻辑结构

–从结构而言,政策设计包括两个组成部分:

一是方案设计的基本要素;而是这些要素之间的联系机制。

(一)政策方案设计的基本要素

–1、结果

–2、目标人群

–3、执行机构

–4、法规

(二)要素间的联系机制

–1、规则

–2、工具

–3、假定

三、政策规划的主体

–1、政府主导

–2、主体多元化

•四、政策方案的设计原则

–1、紧扣政策目标

–2、规划多重方案

–3、方案彼此独立

–4、方案要有创新

–5、方案切实可行

•五、政策规划的模式

–1、韦默和维宁的分析框架

–2、帕顿和沙维奇的分析框架

•六、政策学习和政策移植

–1、政策学习:

在政策规划中,参考、借鉴别人的政策方案,学习其中的知识、技术或者观念,并从中吸取灵感和启发的过程。

–2、政策移植:

借用他国的公共政策、行政体制、制度及思想等解决本国所面临的政策问题的过程。

•第三节公共政策的抉择与合法化

•一、政策抉择的主体

–1、国家元首

–2、行政首长

–3、民意代表

–4、法官

–5、执政党首脑以及军事首长

•二、抉择原则

–1、尊重科学分析的价值

–2、考虑各方利益的平衡

–3、发挥决策者的能动作用

–4、遵照程序

•三、政策论证、政策审议与政策采纳

–政策抉择涉及到三个基本环节:

政策论证、政策审议和政策采纳

(一)、政策论证

•1、含义:

是指政策方案的论证以有力的信息来强化自己的政策主张,并且对决策者和利益相关者已经提出或有可能提出的不同意见进行有理有据的抗辩,旨在推动决策者采纳i帧及的政策方案而拒绝其他方案的做法。

•2、要素

–政策相关信息

–政策主张

–理论理由

–立论依据

–驳斥理由

–可信度

•3、政策论证的模式

–权威模式、统计模式、类别模式、直觉模式、分析模式、解释模式、实用模式、价值评价模式

•4、政策论证的特殊模式

–政策探究

–政策对话

(二)政策审议

–1、含义:

是决策者对各个方案进行最后的比较并选择一种最满意的方案,或者以某一方案为主干、吸收其他方案的可取之处而形成的一个新方案,然后对该方案的适时性、适当性、可行性、完善性等进行深入考察和研讨,以完成可供最终采纳和批准的政策文本的过程。

•2、方法

–政策审议的基本方法是评估和择优。

–方案评估和择优的主要方法是预测性评估和可行性评估。

–常见的预测方法分为外推预测、理论预测和判断预测。

–可行性评估主要分为技术可行性、经济可能性、政治可行性、行政可操作性

•(三)政策采纳

–是决策者正式同意采用某一政策方案来解决列在政策议程中的特定问题。

•四、公共政策抉择的合法化

–是有关政策抉择主体依据有关法律、按照法定程序对政策方案加以审查、通过或批准、签署及发布的过程。

–包括的内容有:

政策内容的合法化、决策程序的合法化和政策的法制化

•第七章公共政策执行

•内容提要:

•1、政策执行的内涵

•2、政策执行的模型

•3、政策执行主体与执行力

•4、影响政策执行的因素分析

•5、政策执行偏差及其矫正

•6、公共政策的有效执行与无效执行

•第一节政策执行的内涵

•一、政策执行的含义

–是指政策执行主体为了实现公共政策目标,通过各种措施和手段作用于公共政策对象,使公共政策内容变为现实的行动过程。

•二、政策执行的特点

–1、目标的导向:

政策目标是政策执行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2、内务的务实性

–3、行为的能动性

–4、手段的权威性

•三、政策执行的作用

–1、是实现政策目标的重要途径

–2、是检验政策质量的唯一环节

–3、是制定后续政策的基本依据

•第二节政策执行模型

•一、基于中国经验的“上下来去”模型

–1、政策执行是一个“从群众来,到群众中去”的过程

–2、是一个“实验—推广”的过程

–3、是一个“执行—总结”的过程

•二、斯密斯模型(过程模型)

•斯密斯认为政策执行涉及的因素主要有四个:

–1、理想化的政策方案

–2、执行机关

–3、目标群体

–4、环境因素

•三、互适模型

–麦克拉夫林认为:

政策执行是执行者与受影响者之间就目标或手段做相互调试的过程,执行执行是否有效,取决于两者互适的程序。

•四、循环模型

–雷恩和拉宾诺维茨认为:

在环境条件的影响下,政策执行经历了三个阶段,遵循三个原则。

–三个阶段分别是:

拟定纲领阶段、分配资源阶段、监督执行阶段。

–每个阶段都要遵循的原则是:

合法、理性、共识原则。

•五、博弈模型

–博弈论认为政策执行过程是相关参与者就政策目标或手段的达成所做的说服、协商与妥协的互动过程,每一参与者都寻求最大收益最小损失。

•六、系统模型

–又称霍恩—米特尔模型,该模型认为有五个因素影响政策执行。

分别是:

•1、政策目标与标准

•2、政策资源

•3、执行者属性

•4、执行方式

•5、系统环境

•七、综合模型

–又称为梅兹曼尼安—萨巴蒂尔模型。

–他们认为影响政策执行的因素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分别是政策问题的特性、政策本身的可控性变量和政策以外的变量。

•第三节政策执行者与政策执行力

•一、政策执行机关的特性

–1、执行性

–2、服务性

–3、权威性

–4、法制性

•二、下级行政人员的执行行为

–在政策执行者中,下级行政人员是构成政策执行人员的主要力量,也是影响政策执行效率的基础性因素。

在政策执行过程中扮演者重要角色:

•1、下级行政人员的执行行为是政策执行的主体行为

•2、是实现政策目标的重要保证

•3、是塑造政府形象的重要途径

•三、公共政策执行力

(一)含义

•是政策执行者通过对政策目标及其方向的把握,设计政策执行方案,调度和配置相关资源,运用政策工具,从而实现政策目标、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