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矿物质.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949846 上传时间:2023-01-27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42.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07矿物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07矿物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07矿物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07矿物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07矿物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07矿物质.docx

《07矿物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07矿物质.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07矿物质.docx

07矿物质

生命的物质基础

生命体内的化学元素

元素地球化学

太阳:

由64种元素构成;

月球:

岩样中含66种元素;

地球:

存在94种元素。

100万种无机化合物和有机化合物由94种元素组成

20万种微生物、30万种植物、100万种动物包括人类是由4种核苷酸和20种氨基酸组成,这些氨基酸也是由元素组成的。

生命体内的化学元素

人体微量元素与地壳元素丰度呈正相关。

这是生物链的传递结果。

地壳中的元素在流体和生物的共同作用下,被植物吸收并贮藏。

草食性动物或微生物又进一步吸收和富集,最后传递到人。

Minerals

矿物质

概述

矿物质又称无机盐,也是构成人体组织和维持正常生理活动的重要物质。

人体组织几乎含有自然界存在的所有元素,其中碳、氢、氧、氮四种元素主要组成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等有机物,其余各种元素大部分以无机化合物形式在体内起作用,统称为矿物质或无机盐。

也有一些元素是体内有机化合物(如酶、激素、血红蛋白)的组成成分。

矿物质特点

矿物质在体内不能合成,必须从食物和饮水中摄取。

矿物质在体内组织器官中的分布不均匀。

矿物质元素相互之间存在协同或拮抗效应。

部分矿物质元素需要量很少,生理需要量与中毒剂量的范围较窄,过量摄入易引发中毒。

宏量元素7

微量元素

人体内元素

必需微量元素

非必需微量元素

矿物质的分类

常量元素(>0.01%):

(又称宏量元素)体内含量大于体重的0.01%的称为常量元素,每天膳食需要量都在100mg以上,它们包括钙、磷、钾、钠、镁、氯、硫等7种,它们都是人体必需的元素。

微量元素:

含量小于体重的0.01%的称为微量元素,种类很多,目前人们认为必需的微量元素有14种:

锌、铜、铁、铬、钴、锰、钼、锡、钒、碘、硒、氟、镍、硅

可能必需微量元素:

B、Ni、Si和V4种

而将Pb、Cd、Hg、Al、As、Sn和Li列为具有潜在毒性,但低计量可能具有功能作用的微量元素。

(1995年FAO/WHO)

比较容易缺乏的元素是钙和铁,在特殊地理环境或其他特殊条件下也可能造成碘、锌、硒的缺乏。

一些元素也可因摄入过量而发生中毒。

矿物质

机体矿物质构成

矿物质营养基础知识

一 钙

正常成人含钙量为1200g,占体重的2%,分布不均,其中99%的钙集中在骨骼和牙齿,存在形式羟磷灰石Ca10(PO4)6(OH)2,

 另外1%一存在形式

蛋白结合钙46.0%

复合钙6.5%

离子化钙47.5%(活性形式)分布于软组织、细胞外液和血液中,称为混溶钙池。

混溶钙池

骨骼钙

成骨细胞

破骨细胞

成年人每日约有700毫克的钙进行更新,

钙磷的含量、分布及生理功能

一、钙的含量、分布

骨骼

牙齿

体液

其他组织

骨盐形式:

Ca-99.3%

P-86%

Ca-1%

P-14%

骨钙的更新

骨钙的转换与更新随年龄而异,

1岁前为每年100%,

儿童期为每年10%,

成人转换为每年2~4%,

骨钙在出生时婴儿中为100g,

出生后一年约增加一倍,

头10年中日增加150mg左右,

青春期(骨成型)达最高点,每日储存275~500mg,

骨的损失

年轻人中骨骼总重量男>女,

女性骨损失早于男性,

个子高者损失比一般人慢,

女性骨损失早于绝经期,

绝经后部分女性骨损失加快。

钙的主要生理功能

1 构成骨骼和牙齿并维持骨骼。

骨骼中的钙通过体内代谢呈动态平衡,从而使骨骼得以不断更新。

幼儿骨骼约1~2年更新一次,以后随年龄的增长而减慢,成人每日约更新700毫克,全部更新需10~12年。

40岁后骨组成中的矿物质逐渐减少,并可能出现骨质疏松现象,一般女性早于男性,体力劳动者则可延缓这个过程。

2 维持神经与肌肉活动。

人体正常的心脏搏动,神经、肌肉兴奋性的传导,都需依赖钙和其他离子如镁、钾、钠等保持一定的比例。

血钙浓度低到每100毫升血7毫克以下时,神经骨骼肌兴奋性增强,可以出现手足搐搦症或惊厥。

反之,血清钙量过高,则可抑制神经、肌肉的兴奋性。

3促进体内某些酶的活性

4 钙还参与血凝过程、激素分泌以及维持体液的酸碱平衡。

5 维持血管的正常通透性体液中钙含量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强,血液中的成分可以渗出血管外,这就是某些过敏性疾病的发病机制。

注射钙制剂,可以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过敏性疾病即可缓解。

钙的吸收与代谢

钙吸收的部位与方式:

小肠,主动吸收。

钙吸收的影响因素

1 机体生理状况

A.年龄:

随年龄增长,吸收率下降。

 

  如婴儿钙吸收率>50%;

儿童钙吸收率约40%;

成年人钙吸收率为20%;

老年人钙吸收率仅为15%左右;

B.青春期、怀孕期、哺乳期吸收率增加。

 

2 钙的存在形式 食物和钙剂中的钙大多以化合物的形式存在,而人体只能吸收二价形式的离子钙。

 胃酸中的氢离子可把钙离子置换出来,使钙变成游离状态。

离子状态下的钙是通过主动转运吸收的。

肠粘膜上有一种钙结合蛋白,与肠腔中的钙离子有较强的亲和力,可充当钙离子的载体,促进钙离子的吸收。

通过这种机制钙才可以被小肠吸收。

3 膳食因素

有利于钙吸收的膳食因素:

 1.维生素D

2.某些氨基酸:

赖氨酸、色氨酸、组氨酸、精氨酸、亮氨酸等可与钙形成可溶性盐类。

3.乳糖:

经肠道菌发酵产酸减低肠内PH与钙形成乳酸钙复合物。

4.某些抗生素:

如青霉素、氯霉素、新霉素有利钙的吸收。

 

1,25-(OH)2-D3的生理作用

对小肠的作用

对骨的作用

对肾的作用

总效应

(+)小肠对钙、磷的吸收

脂溶性激素的作用机制

(+)骨骼的更新

(先溶骨再成骨,溶骨>成骨)

(+)肾远曲小管及集合管合成钙结合蛋白,促进钙的重吸收

升高血钙与血磷

3 膳食因素

不利于钙吸收的膳食因素:

1.膳食钙磷不平衡:

正常比例:

儿童以2:

1或1:

1,成人以1:

1或1:

2为宜。

磷含量过高时,可降低钙的吸收量;

2.维生素D缺乏:

维生素D可促进肠粘膜上皮细胞合成钙结合蛋白;

3.脂肪过多:

抑制钙吸收(脂肪与钙可结合形成不溶性钙皂);

4.膳食纤维:

其中的糖醛酸残基可与钙结合;

5.碱性药物:

如苏打、黄连素、四环素等;

6.草酸、植酸、磷酸含量过多时的粮食、蔬菜。

钙的代谢

钙代谢的激素调节:

降钙素、甲状旁腺激素。

降钙素降低血浆中钙离子的浓度,使钙离子沉积到骨骼中去。

降钙素最主要的作用是抑制骨盐的溶解,使骨组织释放入血的钙盐减少,导致血钙浓度降低。

甲状旁腺激素的主要作用是动员骨骼中钙转移到细胞外来,促进肾小管对钙的重吸收,增加磷的排出,使血钙浓度上升。

降钙素与甲状旁腺激素的作用相互拮抗。

钙缺乏与过量

钙缺乏

A.儿童:

生长发育迟缓,骨软化、骨骼变形,严重者发生佝偻病。

近视和生长痛发病增加。

B.成年人:

骨质软化症、骨质疏松症。

C.龋齿:

牙齿骨质不足易患龋齿。

佝偻病

一、定义:

佝偻病(俗称软骨病)是由于维生素D缺乏引起体内钙、磷代谢紊乱,而使骨骼钙化不良的一种疾病。

在婴儿期较为常见。

佝偻病发病缓慢,不容易引起重视。

 

二、概况:

根据我国1977~1983年的调查,3岁以下婴幼儿佝偻病的患病率平均为40.7%,其中80%的发病年龄在1岁以内,北方地区明显高于南方地区。

四、临床表现:

1、神经精神症状:

为佝偻病初期的主要临床表现,可持续数周至数月。

表现为:

多汗、夜惊、易激惹等,特别是入睡后头部多汗(与气候无关),由于汗液刺激,患儿经常摇头擦枕,形成枕秃或环形脱发。

以上症状可为早期诊断的依据。

2、骨骼表现:

骨骼的变化与年龄、生长速度和维生素D的缺乏程度等有关。

(1)头部的改变:

孩子的头形可呈方形,称方颅,前额及后枕部变得比较突出,而且囟门加大,闭合延迟。

(2)胸部:

在胸部两侧,肋骨中间的骨骺部变得膨大,形状如算盘珠,医学上称肋串珠;

两侧肋缘向外翻起称“肋外翻”,两侧肋缘的上方呈水平线内陷呈沟状称“肋软沟”或“郝氏沟”。

此外,还可出现鸡胸,也就是胸部正中的胸骨向前突出,形状好象鸡的胸脯一样,但突出的程度可轻重不等。

(3)下肢:

患儿在学走路前后,由于身体重力的作用,下肢可变成“O”形或“X”形腿,表现为下肢向外或向内弯曲,分别犹如英文字母“O”或“X”的形状;并且因此造成走路不稳或经常跌跤。

(4)严重的佝偻病患儿运动功能的发育还可受到影响,会坐、站立及走路的时间都向后延迟;出牙的时间也比较晚;佝偻病患儿的抵抗力,也就是抗病能力减弱,易患反复呼吸道感染、肺炎及腹泻等小儿常见疾病。

一旦患病,临床症状多较严重,病程也长,极易造成死亡。

五、诊断:

佝偻病的诊断需要根据病史、症状、体征、化验及X线检查等作出全面的诊断。

1、病史:

凡早产、双胎、人工喂养,接受日照少,经常患病及生长发育快的婴幼儿,若出现上述临床表现,需要作进一步的检查。

2、实验室检查:

碱性磷酸酶活性升高在佝偻病病程中出现较早,而恢复最晚,在临床诊断和治疗观察中价值较大。

对于临床症状、体征不典型的亚临床佝偻病,可测定25-(OH)D3水平,正常值为10~80mmol/L,典型佝偻病病人几乎为零,亚临床佝偻病病人也显著下降,而维生素D治疗后可显著回升,因此为敏感、可靠的生化指标。

3、X-线检查:

以骨骼发育较快的长骨的X-线改变为明显。

长骨X线照片在疾病活动期均有不同改变。

钙过量

便秘

肾结石发生的危险增加

干扰其他矿物质元素的吸收,如铁、镁、锌等。

引起奶碱综合症(高血钙、碱中毒、肾衰)

钙的供给量

钙的需要量与蛋白质的摄入水平有关,有人认为每100g蛋白质需1g钙,高磷膳食需增加钙。

孕妇、乳母、婴幼儿、青春期前后的儿童少年和老人需相应增加钙的摄入。

我国推荐钙的供给量为:

1岁以内为400~600mg,儿童与青少年为600~1200mg;成年人与中老年男女皆为800mg,孕妇和乳母为1000~1500mg。

钙的供给量和食物来源

供给量

年龄

年龄

0~

0.5~

1~

4~

7~

11~

14~

300

400

600

800

800

1000

1000

18~

50~

孕妇

早期

中期

晚期

乳母

800

1000

 

800

1000

1200

1200

不同人群钙的适宜摄入量(AI)mg/d

可耐受的最高摄入量:

2000mg/d

钙的主要食物来源

奶和奶制品是食物中钙的最好来源,不但含量丰富,而且吸收率高,是婴幼儿最佳钙源。

蔬菜、豆类和油料种子也含有较多的钙。

小虾米皮、海带和发菜含钙特别丰富。

牛奶的矿物质成分5.7%(克/100毫升)

K离子营养

K:

0.142

Ca:

0.115

钙的主要食物来源

营养状况评价

生化指标

骨质测量:

骨骼矿物质含量 和骨骼密度测量

流行病学调查

临床检查

RNIAIUL

男女男女男女

钙mg8002000

铁mg152050

锌mg15.011.54537

碘μg1501000

硒μg50400

补钙的注意事项

钙剂不宜与牛奶同服。

牛奶和钙剂都是很好的钙源,但是同时服用会降低钙的吸收和利用率。

钙质加入牛奶后,无形之中造成一种钙质浪费。

另外,牛奶中蛋白质和脂肪含量都较高,钙已接近饱和状态。

牛奶中大分子胶质遇到大量的钙质易形成凝块状,容易被误认为牛奶变质。

补钙的时机选择。

钙剂最好是在每天临睡前服用。

白天可从食物中得到钙质,以维持血钙的平衡。

到了夜间,人体不再进食,而尿液照常会形成,血液中的一部分钙质还是不断进入尿液,为了维持正常的血钙水平,人体就不得不动用骨骼中的钙。

另一方面受激素分泌的影响,血钙水平一般在夜间较低,白天较高。

临睡前补钙可以为夜间的这种钙调节提供钙源,阻断体内不断动用骨钙。

而且钙还有镇静作用,可以有助于睡眠。

补钙时少吃盐、咖啡、白酒。

在补钙期间,适当限制盐的摄入量有利于钙离子的吸收利用。

这是因为钠通过肾脏排泄的同时,要带走一定的钙,高钠饮食会造成钙的丢失。

咖啡因和乙醇能增加尿钙排出。

钙剂一次服用量不宜超过500mg。

如果每日补充量较大,可以分配到每日三餐的间隔当中去。

维持骨骼健康的三大法宝

   坚持饮用牛奶,必要时补充钙剂。

    户外活动,多晒太阳。

     负重运动。

磷是人体质量分数较多的元素之一。

在成人体内质量分数为650g左右,占体内无机盐总量的1/4,平均占体重1%左右。

人体内的磷85%-90%以羟磷灰石形式存在于骨骼和牙齿中。

其余10%-15%与蛋白质、脂肪、糖及其他有机物结合,分布于几乎所有组织细胞中,其中一半左右在肌肉。

成人体内含磷750±50g,约占体重的1%,矿物质总量的1/4。

其中87.6%以羧磷灰石的的形式构成骨盐储存在骨骼和牙齿中,10%与蛋白、脂肪、糖及其他有机物结合构成软组织

磷的生理功能

1骨、牙齿以及软组织的重要成分

2细胞膜磷脂在构成生物膜结构、维持膜的功能以及代谢调控上均发挥重要作用。

3参与能量代谢细胞内的磷酸盐参与许多酶促反应如磷酸基转移反应、加磷酸分解反应等。

4构成核苷酸辅酶类和含磷酸根的辅酶,还构成多种重要的核苷酸。

5维持酸碱平衡血中磷酸盐(HPO42-H2PO4-)是血液缓冲体系的重要组成成分。

 

磷的吸收与代谢

吸收

磷主要在小肠吸收,摄入混合膳食时,吸收率达60%-70%。

吸收形式为磷酸盐。

影响吸收的因素

①pH---酸性条件有利于吸收

②不溶性盐(Ca2+,Mg2+,Al2+,Fe2+)磷酸盐、草酸、植酸

③食物中的钙量

最适1.5-2:

1

磷的排泄肾脏----70%(受调节)

肠道----30%

(三)缺乏与过多

1、磷的营养缺乏

一般较少见,一般不会由于膳食的原因引起磷的缺乏

(1)原因

小样儿、早产儿、仅以母乳喂养者,因人乳含磷量较低,发生磷缺乏出现佝偻病样骨骼异常。

静脉营养过度、

大量氢氧化铝抗酸者

肾小管重吸收障碍

(2)表现为:

低磷血症、生长停滞、

骨骼变形、佝偻病、

骨质疏松者骨痛、红细胞溶解增多、

有机磷酸酯浓度下降,组织氧减少,

颗粒细胞吞噬下降,肌肉严重衰弱,

ATP耗尽,引起肾功能改变,

尿钙排出增加,骨矿物质丢失

2、高磷血症

(1)原因

肾对磷排出不足,

甲状旁腺机能低下,

肾小管重吸收增加,

(2)表现为

血磷增加,

细胞内钙外溢,

细胞内钙减少,

破骨细胞吸收增加,

肾性骨萎缩

对骨骼的不良作用

转移性钙化作用

骨骼孔性变化

对钙吸收的干扰

(3)毒性----肝脏毒性

引起肝组织坏死,

脂肪肝,

主要损害网状组织

(四)DRI及主要来源

1.DRI700mg,UL3500mg

2.来源

来源广泛,一般不缺乏,瘦肉、禽、蛋、鱼、坚果、海带、油料种子、豆类

钙磷比例宜为1:

1或1:

1.5

镁的代谢及功能与钙、磷有密切的关系。

人体含镁量约20-28g,一半以上存在于骨中,其余在细胞内,是细胞内的重要阳离子之一。

细胞外液镁不超过总量的1%。

镁的生理功能

1许多酶系的辅助因子或激活剂参与蛋白质、脂肪、糖及核酸的代谢。

对神经系统和心肌的作用十分重要,心肌含镁降低时是心肌梗塞患者易发猝死的一个因素。

饮用硬水地区心肌镁含量较高,心脏病猝死率低。

对心脏血管具有重要的保护作用。

镁主要作用于周围血管系统引起血管扩张,较大剂量则可降低血压

3维护肠道的功能:

松弛ODDI括约肌,有利胆作用,缓泻作用

4骨骼的作用促进骨骼生长,维持骨骼功能

5甲状腺素过多可引起血清镁降低,尿镁增加,镁呈负平衡,甲状腺素又可提高镁的需要量,故可引起相对缺镁,因此对甲亢患者必须补给镁盐。

镁缺乏病

①病因:

临床所见镁缺乏的原因有:

A摄入不足\镁丢失过多,长期禁食、厌食、恶心、呕吐、腹泻、接受输注无镁的肠外营养液等;

B吸收不良-广泛小肠切除、吸收不良综合征、脂肪痢、胃肠道瘘、急性胰腺炎。

由于镁和脂肪酸形成镁皂而沉淀,可以相起缺镁;

C排泄过多——肾积水和硬化、肾小管性酸中毒和坏死、原发性醛固醇增多症、糖尿病酮病、甲状腺机制亢进,甲状旁腺机能亢进、高钙药物如洋地黄、利尿剂庆大霉素、皮质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等使镁大量从尿排出;

D透析失镁——尿毒症等疾病时,使用大量无镁透析液进行各种透析疗法,容易发生低镁血症;

E其他原因——酒精中毒、肝硬化、充血性心力衰竭和心肌梗塞。

低钾血症引起的低镁血症,发生率较高,是低钾血症难以纠正的一个原因。

(二)缺乏

1、原因

饥饿

胃肠外营养、

PEM、

吸收障碍、

慢性酒精中毒

2、表现

血清钙降低

神经肌肉兴奋性增加

肌肉震颤、手足搐搦、反射亢进、共济失调

心血管

心律低镁房早、室早、房颤、室速、室颤

动脉粥样硬化低镁高甘油三酯血症、高胆固醇、动脉粥样硬化

血压低镁易高血压

骨质疏松低镁骨钙物质含量减少

糖尿病低镁胰岛素抵抗增强胰岛素分泌受损

(三)过多

消化系统腹泻

神经肌肉嗜睡、肌无力、膝反射减弱、

肌麻痹、随意肌或呼吸肌麻痹

心血管系统低血压、心脏完全传导阻滞

其他

低血钙影响骨质组成

凝血时间延长

干扰血小板凝集附着、凝血酶减少、

(四)DRI和来源

1、DRI350mg,UL70mg

2、植物性食品较多,如玉米、小麦、大米、干豆、坚果、绿叶蔬菜

五、钠sodium,natrium

一般人群每日摄盐量应控制在6-8克以下

轻度高血压每日摄盐量应控制在4-5克以下

(一)生理功能

调节体内水分与细胞外液渗透压

维持酸碱平衡:

与H+交换,

清除体内酸性代谢产物

钠泵钠主动排出胞外,ATP形成、肌肉运动

心血管功能、能量代谢有关

维持正常血压2.3克盐,血压上升2mmHg

神经肌肉兴奋性

(二)缺乏

恶心、呕吐、视力模糊、

心率加快、脉博细弱、血压下降、

肌肉痉挛、疼痛反射消失、

淡漠、木僵、昏迷、

外周循环衰弱、休克、

急性肾衰、

呼吸衰竭

(三)过多

口渴、面部潮红、软弱无力、烦燥不

安、谵妄、昏迷、血压下降、死亡

急性中毒--水肿、血压升高、血浆胆

固醇增多、胃粘膜上皮细胞破裂

长期食盐过多胃粘膜保护层损伤、

炎性再生、幽门螺旋杆菌增生—胃癌

(四)DRI和来源

1、DRI2200mg,

一般人群每日摄盐量应控制在6-8克以下

轻度高血压每日摄盐量应控制在4-5克以下

2、来源食盐、腌制食品

钾potassium,kalium

钾:

第三大常量元素,2g/kg,90%在细胞内。

70%的体钾储存在肌肉,10%在皮肤,其余在红细胞、脑髓和大型内脏中,骨骼中较少。

细胞内平均钾浓度为150mmolL-1,98%存在于细胞内液.比细胞外高25~35倍

生理功能

1维持蛋白质、碳水化合物正常代谢

氨基酸\糖转化到细胞内,合成糖原、蛋白质时需要钾的参与1克糖原需要24mg钾,1克氮需要12mg钾

2维持细胞内正常渗透压

3神经肌肉兴奋性,维持心肌的正常机能缺乏:

兴奋性增强,它协同钙和镁维持心脏正常功能。

钾过高:

则神经肌肉高度兴奋,钾过低则可陷于麻痹。

4维持酸碱平衡失钾,H+、Cl-入胞内,胞外碱中毒,胞内酸中毒,高钾相反

4.钾能对抗食盐引起的高血压。

原发性高血压病人尿中钾排出量比正常人低。

钾对轻症高血压及有高血压因素的某些正常血压者有降压作用。

缺钾的原因

①尿失钾过多,应用利尿剂

②消化道失钾过度:

大量呕吐;严重腹泻;胃肠灌洗;瘘管引流

③腹膜透析及结肠透析;缺氧、饥饿、失水及碱中毒。

4大量出汗:

强度劳动、高温作业或重运动训练时,由于大量出汗而损失

5烧伤愈合期蛋白质合成增加,可出现血钾过低

缺钾的临床表现

1血清钾低于3.5毫摩尔/升时

2临床表现为消化功能紊乱,口苦、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胀、肠麻痹。

表情淡漠、软弱无力、出现四肢不同程度的弛缓性瘫痪,严重者呼吸肌麻痹,腱反射减退甚至消失。

心音低钝、心率快、心律失常。

心电图的特征是ST段压低,T波低平,出现了U波,QT延长。

(二)缺乏

肌无力、瘫痪、

心律失常、

横纹肌内裂解症、

肾功能障碍,

肌肉下肢—躯干—上肢肌—呼吸肌,

厌食、恶心、呕吐、气胀、肠麻痹

(三)过多

神经肌肉极度疲乏软弱,四肢无力、下肢为重,行走困难,腱反射消失,呼吸功能下降

心血管系统心律缓慢、心音减轻。

血压早期高、晚期低

(四)DRI和来源

1、DRI2000mg

2、来源植物性食品水果蔬菜、豆类

钾的食物来源

动物来源:

肉类、乳类等;

植物来源:

谷类、豆类、紫菜冬菇大枣木耳橘子红薯等。

 

 除大豆外的各种豆类通称杂豆,其营养特点是含糖类、维生素、矿物质较为丰富,特别是一类难得的高钾、高镁、低钠食品,每百克杂豆含钾可达1230~1780毫克,含镁100~193.8毫克,而钠仅含0~6毫克。

钾的食物来源

七、氯chlorine

(一)生理功能

维持细胞外液的容量与渗透压

维持酸碱平衡

胃酸形成

稳定细胞膜电位

(二)缺乏

低氯性代谢性碱中毒

肌肉收缩不良

消化道受损

易脱发,牙齿脱落

(三)过多

高氯血症

敏感个体血压增高

(四)来源

盐、鱼、肉、动物性食品

八、硫sulfur

(一)生理功能

构成机体细胞质中,指甲、毛发、皮肤,

氨基酸中多

高能键

参与巯基构成,易氧化,

参与凝血

参与合成胶原、粘多糖

(二)来源和需要量

含硫氨基酸

100克蛋白质需要硫1.6克

我国居民贫血患病率平均为15.2%;

2岁以内婴幼儿,60岁以上老人,育龄妇女贫血患病率分别为24.2%,21.5%和20.6%。

我国中晚期孕妇铁缺乏的患病率在50%左右。

广东:

贫血标化患病率为14.2%(男:

10.0%,女:

16.7%)。

城乡标化患病率分别为12.3%和16.1%。

城市婴幼儿贫血患病率为33.8%,农村为31.7%,无显著差异;从月龄来看,3~6月龄儿童贫血患病率最高。

孕妇贫血患病率为55.2%,城乡分别为68.6%和46.2%。

乳母贫血患病率为34.4%,城乡分别为37.1%和32.6%。

贫血人数估计:

1160万(城市414万,农村746万;男女分别为426万和734万)。

生育期女性(15~55岁)贫血人数达到531万,占总数的45.8%。

铁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正常成人含铁4~6g

功能性铁:

有60%在血循环中,主要存在于红细胞中及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内,其中72%存在于血红蛋白中。

铁除了构成血红蛋白和肌红蛋白,参与氧的运转外,还构成多种酶的活性成分

储存铁:

铁与蛋白质结合,贮存于肝脏、脾脏和骨髓中。

铁的生理功能

参与氧的运输和组织呼吸过程:

铁为血红蛋白、肌红蛋白、细胞色素及某些呼吸酶的组成部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