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莆田市仙游县郊尾枫亭五校教研小片区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937037 上传时间:2023-01-27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109.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福建省莆田市仙游县郊尾枫亭五校教研小片区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福建省莆田市仙游县郊尾枫亭五校教研小片区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福建省莆田市仙游县郊尾枫亭五校教研小片区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福建省莆田市仙游县郊尾枫亭五校教研小片区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福建省莆田市仙游县郊尾枫亭五校教研小片区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福建省莆田市仙游县郊尾枫亭五校教研小片区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

《福建省莆田市仙游县郊尾枫亭五校教研小片区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建省莆田市仙游县郊尾枫亭五校教研小片区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福建省莆田市仙游县郊尾枫亭五校教研小片区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

福建省莆田市仙游县郊尾枫亭五校教研小片区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解析解析版

一、积累与运用(22分)。

1.名句默写。

(每空1分,共12分)

(1)《观沧海》一诗中,描写草木景色的句子是,。

(2)《次北固山下》一诗中,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理趣的诗句是,。

(3)《天净沙·秋思》中点明主旨的诗句是,。

(4)《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明月送去了李白对远方朋友的担忧和牵挂的句子是,。

(5)夜发清溪向三峡,。

(李白《峨眉山月歌》)

(6),崔九堂前几度闻。

(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7)古诗中有许多写“雨”的诗句,试写出连续的两句。

【答案】

(1)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2)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3)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4)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5)思君不见下渝州。

(6)岐王宅里寻常见。

(7)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解析】

试题分析:

这是考查学生默写古诗文的能力。

传统的记忆型默写题,要求学生直接默写出指定的文句。

这类题目要求考生日常加强背诵识记,尤其是不仅能背诵,还要能默写。

而理解性默写则摒弃了死记硬背,要求考生通过反复诵读,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理解文意,难度要大一些。

考点:

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能力层级为识记A。

2.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10分)

A、“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B、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浑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rùnshī的空气里酝酿()。

C、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wǎnzhuǎn的曲子,与清风流水应和着。

D、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缭亮地响着。

(1)给文段中加点的字注音,并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4分)

卖弄()酝酿()rùnshīwǎnzhuǎn

(2)文段中有两个错别字,请找出并改正。

(2分)

改为改为

(3)解释文段中画横线的词语。

(2分)

呼朋引伴:

(4)文段中有一个词语的感情色彩发生了变化,请找出并解释。

(2分)

【答案】

(1)nòngyǜnniàng润湿宛转

(2)“浑”改为“混”“缭”改为“嘹”

(3)呼朋引伴:

呼朋唤友,招引同伴。

(4)卖弄:

有意显示,炫耀。

【解析】

(1)

试题分析:

这道题目考查学生对汉字字形的掌握情况,是语文学习中最基础的知识。

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要多读、多记、多写,才能够准确无误书写、辨析出来。

注意“婉转”的偏旁。

考点:

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

能力层级为识记A。

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

能力层级为识记A。

(2)

试题分析:

这道题目考查学生对汉字字音字形的掌握情况,是语文学习中最基础的知识。

​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要多读、多记、多写,才能够准确无误书写出来。

考点:

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

能力层级为识记A。

(3)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词语的理解能力。

平时的学习中要养成查字典的习惯,日积月累,就会掌握词语的意思。

考点:

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能力层级为理解B。

(4)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词语感情色彩的分析能力。

词语按照感情色彩分为褒义词、贬义词、中性词。

“卖弄”本身是个贬义词,在文中贬义褒用,有意显示,炫耀的意思。

考点:

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能力层级为理解B。

二、阅读。

(68分)

(一)阅读《观沧海》,回答下列问题。

(5分)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耸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这首诗以“”字总领,全诗借景抒表,表达了诗人。

(3分)

(2)请你展开合理的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所表现的画面描述出来。

(2分)

【答案】

(1)观“一统天下天下的雄心壮志”或“博大胸襟”

(2)示例:

秋风阵阵,树林呼呼作响,诗人站在辽阔的大海边,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心潮与大海一起涌动,感慨万千。

【解析】

(1)

考点:

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或作者的情感态度。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

要仔细阅读每一句内容,了解诗句的意思,在此基础上加以想象,描绘画面的内容。

考点:

鉴赏诗歌的形象。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文后问题。

(13分)

陈太丘与友期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

“尊君在不?

”答曰:

“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

“非人哉!

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

“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4.解释下列加点字词的意思。

(4分)

(1)太丘舍去()

(2)尊君在不()

(3)下车引之()(4)元方入门不顾()

5.用现代汉语表述下列句子的意思。

(4分)

(1)非人哉!

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2)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6.文中那些语句可以看出“友人惭”的原因?

(2分)

7.阅读上文后,你明白了一些什么道理?

(3分)

【答案】

4.

(1)舍弃

(2)同“否”(3)拉(4)回头看

5.

(1)真不是人哪!

和别人约好一起走,把别人丢下就走了。

(2分)

(2)友人感到惭愧,下车去拉元方,无方走进门去,连头也不回。

(2分)

6.“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文,则是无礼”。

7.为人处事,待人接物要讲究诚信、礼貌,只有这样才会得到别人的尊重,不讲信用只能自食苦果。

【解析】

4.

试题分析:

这道题目考查的是文言文中重点字词的解释,是初中生学习文言文最基础的一项。

只有对重点字词解释正确了,才能进一步理解句子,弄清全文大意。

考点: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能力层级为理解B。

5.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能力。

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无论是哪种方法,都应做到:

忠实原文、语句通顺、表意明确、语气不变、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

考点:

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

能力层级为理解B。

6.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

仔细阅读文章,在友人失约还振振有词的情况下,元方反驳了他,“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文,则是无礼”,可以看出“友人惭”的原因。

考点:

理解文言文内容要点。

能力层级为理解B。

7.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主旨的分析能力。

仔细阅读文章,理解文意,从故事的内容可以让人明白为人处事,待人接物要讲究诚信、礼貌,只有这样才会得到别人的尊重,不讲信用只能自食苦果。

考点: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2题。

(23分)

秋枣儿红

①中秋前后,秋枣成熟了。

②家乡,到处都栽满了枣树。

这个季节里,大红的枣儿缀满枝头,处处是红艳的景象,时时都流溢着枣香。

人,站在村西的山包上,俯视,夕阳之下,村庄如云锦轻覆,煞是美丽;人行街头,举手,即能摘下大颗的枣儿,放入口中,咀嚼着,脆生生,甜润润,齿颊生香。

③这个季节里,总会让我想到自己的童年。

那个时候,我还小,一到枣熟,就会跑到后园中打枣。

枣树是后邻家的,后邻家的枣枝伸到了我们家的后园里。

我拿起一块石头,用力投向枣枝,枣子便哗啦啦地掉了一地。

有时,石头落到后邻家的院落里,便听到“哐当”一声,这,一定是后邻家的泥瓦盆被打破了。

后邻家的老婆婆就会吆喝一声:

“别打了,盆破了,落枣后给你送一些。

④几天以后,后邻家“落枣”了,果然就派她们家的孩子送来一大瓢。

⑤现在想来,那种朴素、醇和的邻里之情,真是让人低回不已。

⑥秋枣成熟的时候,最忙碌的还是我的祖母。

几乎每天,她都会到我们家的那几棵枣树下守望,看是否被孩子采摘,看会不会被风吹掉。

一旦风起,她就赶紧跑到枣树下,将那些吹落的枣子拾起,放到锅上蒸熟,分给孩子们吃。

蒸熟的枣子又软又甜,滑润绵软,别有一种风味。

这样的跑动,要一直到“落枣”结束,看着一堆堆的枣儿,堆于家中。

⑦这时,祖母也会像后邻那样,拿起一只大瓢,盛满枣儿,一家一户地分送。

她迈着颤巍巍的小脚,满脸堆满了得意的笑容,扭动的脚步,似是一种季节的舞蹈。

送完邻里,她还要送亲戚,这个时候,祖母会将枣儿盛到竹篮里,篮口覆上一块红布,极是认真、庄重。

她要在中秋节前,将这时鲜的枣儿送到每一户亲戚家,让每一位亲人都吃上这大红的鲜枣。

她要给自己的亲人,送上一份节日的吉祥,一份季节的问候和祝福。

⑧所以,后来每当我听到那支歌:

“大红枣儿甜又香,送给咱亲人尝一尝……”我就想到祖母,忆起祖母那颤巍巍的影像。

⑨如今想来,那个时候的祖母,心中一定充满了无限的幸福。

她一定知道:

甜美的果实是应当与大家一起分享的,而“分享”就是一种幸福。

⑩晒枣,也是祖母极喜欢的事情。

收下的枣儿,要想保存长久,必须晒干,而这,总是要祖母去做的。

祖母会找一领“箔幛”,将枣儿均匀地摊放在“箔幛”上,守着枣儿,守着太阳,一天天地将枣儿晒干。

这个过程,祖母要不停地挑选,将不够饱满,或生虫的枣儿挑出。

我喜欢看祖母晒枣的过程,看这个过程中,祖母宁静而安然的情态。

她总是那样地专注,专注的目光里,流淌着一种慈祥和满足,将经久的岁月,沉淀为一种明练和淡然。

?

⑪晒干的枣儿,大部分要卖掉,换来一些日常的生活用品,用以度日。

但祖母总是会保留一些的,待到冬日,室外积雪盈门,室内,全家人围在热乎乎的炕头上。

此时,祖母就会捧出一大捧枣儿,提供家人,围而食之。

这个冬日,就变得异常温暖,其乐也融融。

彼情彼景,日久之后,就凝铸成了一种对家乡永久的思念。

⑫思念家乡:

那满村的红艳,那早晨的炊烟,和炊烟下生息的亲人。

8.简要概括故乡的秋枣有何特点。

(3分)

9.围绕秋枣,作者主要写了哪几件童年往事?

(4分)

10.品味下面加点的词语,体会后写出其表达效果。

(7分)

⑴她迈着颤巍巍的小脚,满脸堆满了得意的笑容,扭动的脚步,似是一种季节的舞蹈。

(4分)

⑵几天以后,后邻家“落枣”了,果然就派她们家的孩子送来一大瓢。

(3分)

11.阅读全文,说说作者借写秋枣表达了哪些思想感情?

(6分)

12.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3分)

A.选文中“甜美的果实是应当与大家一起分享的,而‘分享’就是一种幸福”一句颇富哲理意味,能引发读者的思索。

B.这是一篇回忆性的散文,文笔优美,写作的目的主要是刻画表现祖母的形象。

C.祖母总是捧出往日晒干的一大捧枣儿给家人吃,她这样做主要是要让大家共尝甜枣、品味生活,体现了她对大家的关爱,表现她待人的深情。

D.选文最后一个自然段起到点明题旨,照应上文的作用。

【答案】

8.枣多,枣红,枣香。

9.写了“我”淘气打枣;祖母忙碌看枣;祖母愉快送枣;祖母专注晒枣;全家人幸福吃枣等几件童年往事。

10.

(1)“堆满了”生动形象写出了祖母送枣时内心的愉悦和自豪,体现祖母的大方、质朴和送枣时的幸福感,也侧面写出秋枣的丰收带给人的喜悦心情。

(4分)

(2)“果然”一词,承接上文,兑现了邻家慈爱老婆婆的诺言,烘托出善良乡邻的淳朴和守信。

(3分)

11.对故乡往事的回忆和眷念;对朴素、醇和的邻里之情的赞美;对大方、慈祥、勤劳能干的祖母的赞美;对一家人围着吃枣的浓浓亲情的怀念。

12.B

【解析】

8.

试题分析:

概括文章的内容,写景抒情文章一定要围绕景物具体描写来概括,比如本题,学生应围绕“枣的特点”来概括,当然,在概括时,还要注意语言的简洁性。

这里学生概括是抓住“多、红、香”的特点即可。

考点: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能力层级为理解B。

9.

试题分析:

本题可持续是对文章事件的概括能力。

对故事情节的概括,是近几年中考记叙性文章阅读的热门考题之一。

学生能按何时何地何人做何事的格式加以概括,应避免的是前后相互交错,力求做到前后一脉贯通。

如:

全家人幸福吃枣。

考点: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0.

试题分析:

学生应注意语言赏析的常见题型。

分析某个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答题方法:

(1)了解用词之美------动词形容词精辟准确,把事物说得形象具体;使用成语,为文章增色;关键词能为中心服务。

(2)掌握答题技巧:

把握词语的比喻义、引申义、双关义。

如:

“堆满了”生动形象写出了祖母送枣时内心的愉悦和自豪,体现祖母的大方,质朴和送枣时的幸福感,也侧面写出了秋枣的丰收带给人的喜悦心情。

考点:

体会重要语句的含意,品味语言表达艺术。

能力层级为D。

11.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概括作品主题的能力。

学生能谈出自己对文章内容、主旨的主观感受、领悟或情感的体验,或谈由选文引发的思考,获得人生启迪、审美情趣等。

学生理解原文的内容、思想和情感,阐述自己感受,概括出自己的看法和体会,并能陈述理由。

考点:

概括作品主题。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2.

试题分析:

、B项写作目的主要是表现“我”思念家乡的种种情感。

考点: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能力层级为理解B。

(四)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17题。

(18分)

一只空瓶子的温暖

①星期天,一家人购物回到小区,女儿把空的纯净水瓶子顺手放到了垃圾箱旁。

13岁的女儿是进步了,以前她可是随手乱扔。

但我没有表扬她,我想,这反倒是一个很好的教育机会。

②我不动声色,走过去把空瓶子又捡了起来,随手放进了我的手提袋里。

这是我的习惯,我不会把它们扔掉的,我家里不缺几个瓶子的钱,但瓶子问题折射出来的是一个人的素养。

今天,我更是要做给女儿看的。

③我知道女儿会不屑一顾,还会说我老土。

如今的孩子,把面子看得很重要,穿名牌,吃肯德基,而且会比着谁会浪费。

不过我会用事实告诉她,即使像有钱的比尔·盖茨,在生活中也是反对浪费的。

④果然,女儿看到我的举动很吃惊,她竟然要把瓶子从我手提袋中拿出来重新给扔掉。

看女儿进入我设的圈套,我这才谆谆地教导她:

“孩子,不是老爸吝啬,一只瓶子一毛钱,不值什么钱,但这也是钱,节俭是从一个空瓶子开始的。

⑤我等待着女儿的惭愧,或者向我道歉,或者默默地从我身边走开。

不想,她趁我不备,伸手把空瓶子从我手提袋里取了出来,回过头,又重新把它放到了原处。

没等我反应过来,她又轻快地跑到我身边,拉着我的手臂撒娇:

“爸,一个瓶子对咱们不算什么,但对一些人很重要。

咱小区每天都有一个捡废品的老人在这转悠,好可怜哪!

把瓶子放在这里,她就可以轻松地拿走。

我知道,她不是乞讨的,她是靠劳动吃饭的……”

⑥看着女儿清水般闪亮的眼眸,我忽然有些惭愧了。

那个老人我是知道的,每天靠捡一些废品养活自己,平时我见到她时,偶尔也会递上一两块硬币,想着自己的慈善,会自我陶醉上好一阵子。

我怎么没有想到女儿说的这一层意思呢?

帮助一个人,更主要的是给她劳动的尊严。

⑦我没有说话,只是感激地冲女儿笑,夸她长大了。

我看到,暖暖的夕阳下,那只空瓶子稳稳地站在垃圾箱旁边,等待着一个真正需要它的人。

⑧它带去的,有温暖,有尊严。

13.根据你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填写下表。

(4分)

人物

事件

心理反映

女儿

把空瓶子放到垃圾箱旁

爸爸想教育女儿

爸爸

捡回瓶子

女儿①

女儿

爸爸惭愧

14.爸爸本想教育女儿不要浪费,教育过后,为什么“忽然有些惭愧了”?

(4分)

15.第⑦段中加点的短语“一个真正需要它的人”是指什么样的人?

(4分)

16.赏析下面句子。

(3分)

她又轻快地跑到我身边,拉着我的手臂撒娇。

17.理解题目“一只空瓶子的温暖”的含义。

(3分)

【答案】

13.

(1)吃惊(2分)

(2)重新把瓶子放到原处并说明原因(2分)

14.一是因为爸爸明白了女儿把空瓶子放回到垃圾箱旁,是为了给捡废品的老人一个劳动的尊严——靠劳动吃饭;二是因为自己曾经给予老人的帮助是一种施舍;三是因为对女儿的误解。

(答出两点即可得4分)

15.一方面是指那个捡废品的老人,另一方面是指有尊严、靠劳动生活的人。

16.运用动作描写,生动传神地表现了女儿重新放好瓶子后轻松、愉快和十分自豪的心理。

17.是指女儿用空瓶子给捡废品的老人带去的有尊严的温暖。

【解析】

13.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围绕“捡、扔、放瓶子”以及“我捡瓶子的原因与女儿放瓶子的原因”来概括表格中的内容。

考点:

分析文章结构层次。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4.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根据“第5小节中女儿的一番话”来分析“忽然我有些惭愧的原因”。

考点: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能力层级为理解B。

15.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根据“那个捡废品的老人以及捡废品的人也需要尊严”这两个角度来概括。

考点: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能力层级为理解B。

16.

考点:

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能力层级为理解B。

(五)名著阅读。

(9分)

18.(4分)孙悟空的第一个师父是,他的兵器原是大禹治水的,又唤,他追随唐僧西天取经,立下汗马功劳,被封为。

19.(3分)沙僧原为天宫中的,被贬下界,在为妖,后保唐僧取经,取得正果,封为。

20.写出有关猪八戒和沙僧的故事情节各一个(概写即可)。

【答案】

18.菩提老祖定海神针如意金箍棒斗战胜佛

19.卷帘大将流沙河金身罗汉

20.高老庄娶亲大战流沙河

【解析】

试题分析:

此题考查学生对名著的阅读和理解。

用心读《课程标准》推荐的名著,了解作者、国籍,作品的关键情节、经典片段和名言警句,才能轻松应对试题。

这三个小题是对《西游记》的考查,了解故事情节就可以轻松作答。

考点:

识记文学名著内容。

能力层级为识记A。

三、作文。

60分

题目:

的滋味

提示:

横线上可根据具体的内容填写,如“读书的滋味”,“成长的滋味”等。

发挥你的想象,体会其中的酸甜苦辣,写出真情实感。

要求:

把题目补充完整,写一篇600字左右的记叙文,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和地名。

【答案】

近视的滋味

以前,见到周围的某些同学戴着眼镜,总羡慕得很。

好像戴上眼镜是有风度和有学问的标志;男同学回答问题时,推推眼镜,潇洒;女同学闲暇时,用镜布擦镜片,文雅。

当那眼镜如愿地架在自己的鼻梁时,才知道这滋味一点也不好受。

记得有一次,我摘下眼镜到街上闲逛的时候,表妹见了我,就远远地向我挥手打招呼,我哪看得清她的样子,见我没反应,就跑过来气鼓囔囔的骂我什么“六亲不认”,“冷血啊”之类的话,弄得我哭笑不得。

这也使我开始苦恼于自己的两只眼睛来,便下定决心恢复视力。

为了能够正常地恢复好视力,什么“东方神镜”,“明目镜”我都试过。

而“真视明滴眼液”简直可以当饮料喝了。

可是所起的功效甚微。

唉!

近视眼可真把我害惨了,更糟糕的还有那么一次。

一天正在上语文课,老师正耐心授课,把黑板写得满满的。

而我没有带上眼镜,无法做笔记,更惨的是老师竟要我把黑板上写的内容串连起来复述一遍。

那时,我可真犯愁了,战战兢兢地站着,眼睛眯成一条线,看到黑板那里,就像一只只蚂蚁密密麻麻的堆着,怎么看也看不清一个字。

平时对答如流的我就这样站着,满脸通红,同学们也在窃窃私语了,当时真希望有个地缝能钻进去,再也不要出来面对了。

视力度数不断地增加着,眼镜也一时一刻都不能摘下来。

这时我才真真切切感受到近视的滋味,那可谓是“雾里看花,水中望月”了。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而“还我明亮的眼睛”已是我们近视人士的共同心声了,希望医学棉花糖的滋味

棉花糖,像棉花一样软绵绵的,它入口即溶,但它甜甜的滋味刺激着味觉,让人难以忘怀。

放学后,那个卖棉花糖的阿姨如往日一样守在学校门口,一看到同学们都围着她要买棉花糖就知道她是一个和蔼友善的人。

我每次都很想走过去买一个棉花糖,但是我家那时候比较穷,所以我都舍不得掏零用钱买,只能站在保安亭门口看着同学们尝了棉花糖后幸福的样子。

十月的秋风迎面扑来,我伫立在秋风中,沐浴在夕阳光下,看着卖棉花糖的阿姨。

啊,那个阿姨向我这边走来了,她要干嘛。

咦,她手上拿着一个很大的棉花糖。

“妹妹,阿姨请你吃棉花糖好不好?

”她弯下腰,抚摩着我的头说。

“可……可是我没钱。

“是阿姨请你吃,不用钱的,拿去吧!

”她微笑着说。

于是,我把插在口袋里的双手缓缓地伸出来接过阿姨手上的棉花糖。

在我出碰到阿姨的手的瞬间,我感觉到她双手的冰冷,只不过她对我的温暖的微笑使我认为这只是一种错觉。

阿姨回去了,还不时转过头对我挥手,而她的灿烂中带有一丝勉强的笑容仍然挂在稍微苍白的脸上。

我低头看着手中的棉花糖,禁不住地尝了一口,舌头与棉花糖刹那的接触后融化了,但那甜甜的滋味,如同蜂蜜一般的味道还留在我的味觉当中。

我抬起头望向那个送我棉花糖的阿姨,心里流淌着一股温热的暖气,我感觉到她的善意,她的慈祥,她的真诚,我似乎甚至感觉到她对一个陌生人的关怀。

第二天,我本来狠下心来掏钱去买棉花糖,可是我失望而回。

不知怎的,阿姨她今天没来。

我觉得等待。

一天,两天,三天……阿姨好一段时间没来了。

后来,有传言说她在不久前逝世了。

当我听到这个消息,我没有办法说服自己去相信,老天爷不可能就这样把一个如此善良有同情心的人抹杀。

现在,每当我看到有人卖棉花糖,我都会毫不犹豫地买一个,品着那甜甜的滋味,总会想起阿姨带给我甜美的回忆,那滋味时刻提醒着我也要像阿姨那样,尽我的能力去帮助有需要的人。

【解析】

试题分析:

这是个半命题作文,“____的滋味”是一个偏正短语,核心应该是“滋味”。

现代汉语中“滋味”本义是“味道”,喻义是“某种感受”。

从文章的立意看,重心应该放在写“某种感受”上,如果考生只是写某种“味道”,显然是不够的。

应该深挖滋味的内涵。

就其滋味写滋味,必然俗气浅薄。

如能扣住“滋味”的深刻内涵,掘而深之,那文章的立意就会高人一筹。

如:

《棉花糖的滋味》,作者不仅写出了棉花糖本身的甜甜的滋味,更难得的是棉花糖的滋味还寄托了对阿姨的怀恋和时刻提醒我我也要像阿姨那样,尽我的能力去帮助有需要的人。

考点:

按要求写作。

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