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如何辅导震灾后的儿童.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933831 上传时间:2023-01-27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0.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如何辅导震灾后的儿童.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教师如何辅导震灾后的儿童.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教师如何辅导震灾后的儿童.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教师如何辅导震灾后的儿童.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教师如何辅导震灾后的儿童.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师如何辅导震灾后的儿童.docx

《教师如何辅导震灾后的儿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如何辅导震灾后的儿童.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师如何辅导震灾后的儿童.docx

教师如何辅导震灾后的儿童

教師如何輔導震災後的兒童

鄭石岩(前教育部訓委會常委)

兒童經過強烈地震或災難之後,心靈上會留下恐懼,大人也不例外。

正因如此,大人會在不經意中,表現出不安、沮喪和不當情緒,而強增孩子的創傷和懼怕。

學校一恢復上課,就要對孩子作心理輔導。

當然,防震防災的教育,災後的安全與衛生,乃至賑災救助的工作都需要作適當的教學,但心理輔導的工作則應把握時機,刻不容緩。

震後懼怕是什麼

教師作這項輔導工作,必須對強震或意外災害的恐懼有所了解。

恐懼有兩個來源,其一是災害來襲時的強烈震撼與衝擊,它直接威脅安全,傷及生命,身心同時受到創痛;致命的重創,恐懼的聲音,就像要把人吞蝕一樣。

其二是周邊的人在受災時的恐懼,尖叫和呼喊,特別是平時被認為能保護全家安全的父母或家人,頓時變得驚恐、哀號和脆弱,給孩子的懼怕更甚,其安全感因而受到破壞。

人類遇到大災難,無論大人或小孩,都會在這兩個因素下,產生強烈的懼怕和驚恐,這是生命的自然現象,也是人承受的壓力極限的表露。

所以教師在作輔導時要認識:

1.把恐懼視為身心自然的反應,要設法紓解而不是壓抑。

2.在輔導時,要避免把自己的害怕和不安的想像,傳輸給孩子,而加深其懼怕的心理。

3.引導孩子表達恐懼和不安,對他同理的支持,進而引導孩子認清過度不安的不合理,讓懼怕得到緩解。

4.教孩子面對現實,越能了解真實,越不容易受制於非理性的懼怕。

5.關懷孩子,願意聆聽他們的憂慮、不安和困擾,並設法解釋、釐清和安慰。

6.正確的行動會帶來積極的想法,同時也引發好的情緒反應,把握這一點,輔導就會成功。

遵守這些原則之後,教師要能與孩子同理,站在孩子的立場聆聽他的話,看他的遭遇和心情。

支持他,愛護他,孩子就能從創傷的心結中走出來。

現在,以下提供幾個簡單易行的班級輔導方式,供教師參考使用。

澄清恐懼情結

第一種方式是澄清地震的恐懼。

我們所面對的大災難,如果一味想逃避或隱諱不說,就不能浮出意識表層,把它看清楚,那會使孩子更害怕。

佛教有一則寓言故事說,有一隻兔子在睡夢中,被樹上掉落的果子驚醒,大喊著「災難來了!

大災難來了!

世界末日到了!

」森林的動物,一片驚恐聲中都在奔跑,不斷地傳開來,結果所有的動物都在驚恐逃難。

這時,一位覺者來到森林,逐一追問他們從那裡聽來「世界末日到了!

」終於追問到兔子。

覺者問:

「你怎麼知道大災難,世界末日到了?

「我在睡覺時,聽到砰的一聲,令我驚嚇非常,我以為世界末日到了。

「你能帶我去看看嗎?

」於是兔子帶領覺者去看個究竟。

結果卻發現原來是樹上掉落一個果子。

於是,平伏了一場恐懼的逃難。

強烈的懼怕總是挾雜著消極和不安的臆測。

如果老師能在大地震之後,帶領兒童釐清懼怕,認清現實,就能使理性發揮功能,而不會陷入無謂的焦慮,或情緒違常的後遺症。

於是,教師可以來一次《班級情緒紓解交談》活動。

它的過程是:

1.教師引言(五分鐘):

教師用平靜的口語,簡單介紹這次大地震的狀況,造成的損害和傷亡。

並舉一個溫馨、機智、救人的故事當對比。

2.引發兒童說出心中的懼怕(三十分鐘):

例如「小朋友!

你在大地震時看到、聽到、感受到什麼?

最害怕的是什麼?

」老師可以簡短說一下自己張惶失措、害怕的情形和餘悸,引導孩子一起說出來害怕什麼?

並請注意:

o把孩子懼怕的原因或想法,逐項寫在黑板上。

o逐項檢討它是否合理,是否符合現實;把不符合的打×,把符合的打○。

o老師要引導孩子認清懼怕是由於消極的想法,而非現實,因為現實是可以努力改善的。

o對於合理懼怕事項,應討論如何克服它,如何預防它。

3.整理班級交談結論(十分鐘):

o由老師作結論,區隔值得害怕和不值得害怕的事。

o值得害怕的事要如何預防,才不會發生危險。

o帶領孩子作一行動方案-如何做好預防措施,或幫助家人重建家園的要點。

(以上時間安排可視需要調整)

情緒紓解交談活動的主要目的在引導孩子緩解懼怕的心結,它的要領是從發覺到宣洩;從討論懼怕事件中認清那些值得擔心,那些不是;並啟發解決問題的思考,採取預防和安全措施,從而把懼怕轉移到理性的積極行動上。

類似的過程,也可用在討論「如何賑災」、「如何幫助受災家庭的兒童」。

從引發醞釀氣氛,到熱心的討論,找出方法和實踐行動,能激發兒童的愛心和生命的活力,讓心理得到健康和良好的自我功能。

孩子從宣洩到認知,由認知到正確的行動,是他們在多挫折的現實環境中,最好心智成長的教育。

嘲笑自己的懼怕

其次,教師可以設計一個《一起來嘲笑自己的懼怕》;心理學家告訴我們,受到強烈懼怕壓力時,可以透過嘲笑自己的害怕來解開心結,例如「啊!

我怕得兩腳發軟,笑了起來,連膽子也被震碎了!

」然後哈哈大笑,「當時我怕得魂不守舍,差點把尿都急出來了!

」然後哈哈大笑。

班級老師可應用自嘲表露,帶領兒童自嘲情緒等!

比比看誰自嘲得最有趣。

大家輪流對自己擔憂的事自嘲,有助於孩子澄清懼怕。

舉辦前,教師要先說明:

「每一個人都會懼怕,怕是自然的事,正因為有怕,我們才會預防危險,會去思考解決問題。

我們把心中的怕說出來,對於不合理的部分,由本人加以嘲笑,可以帶來更理性的態度和心理健康。

不過,我們絕不嘲笑別人的懼怕。

」最後,教師作個結論,說明自嘲是無傷大雅的事,而且有助於情緒紓解和壓力的清除。

但要特別強調:

1.不可互相嘲笑,只可以自我嘲笑。

2.維持不傷害自尊的氣氛,讓自己不合理的懼怕情緒宣洩。

3.教師可以帶領先作懼怕的自我嘲笑,引發每一位同學參與。

4.教師結論時,要說明懼怕的非合理性和自我嘲笑的價值。

生命的關懷

其三是《生命的關懷》,當班上有同學或同學的父母罹難時,老師應將父母罹難的兒童列入個案輔導,並應設計一些團體活動,引導孩子產生水平思考,轉移其哀思和傷痛。

哀思和傷痛一旦陷入垂直思考,就會不斷聯想,作白日夢,孩子會更加孤立,受到消極情緒的困擾。

如果能轉移思考的事件,做點別的事,參與團康、遊戲等活動,則能轉移原來困擾的思考線路,朝向具有積極意義的思路,這就稱做水平思考。

行動(activating)會產生想法或信念(belief),想法引發出情緒的結果(consequence),心理學上稱它為ABC理論,因此,教師要設計一些適當的活動,帶領班級活動,幫助孩子轉移哀傷,這些活動例如:

1.把教學活動設計為團體活動,如表演、討論、合作學習、角色扮演等等。

(對於災區轉來的學生,更需採取合作學習,協助其適應環境和學習活動)

2.找時間作團康活動,例如歌唱、遊戲、運動等。

3.在生命關懷的活動中,每個人講一段禱詞;祈求上蒼的保佑(可依家庭不同信仰禱告),並祝福罹難者在精神世界安樂。

4.寫一封信給在天之靈的罹難者,請他放心,對於父母罹難的兒童,全班同學都會跟他作朋友、幫助他、跟他一起玩,請他放心,並朗誦出來。

在教室裡禱告、祈福、寫信給罹難者,目的不是傳教,而是要每一個孩子,依其宗教信仰,或想像的精神世界,讓他們表露情感,透過寫信和口頭的禱詞,讓孩子們紓解情緒。

念禱詞和寫給亡者的信,教師要舉例引導兒童的重點是:

1.誠心的祝福罹難者,並說出自己會珍重自愛,創造光明的人生。

2.懷念往事的美好,並說出往事已成過去,自己會更努力向上,做個好孩子。

3.陳述感恩的心情和珍惜生命,並表達同學們會互相友愛、支持和合作;發揮慈悲和愛。

引導學生作《生命的關懷》不免觸及宗教,但教師要嚴守宗教中立,不涉入宗教儀式,而只做情緒和情感的宣洩,並超然引導學生珍惜自己的生命,努力做一個有愛有智慧的人。

班級進行禱詞和宗教朗誦的活動,只能在孩子來上課的一週內實施,時間過去就失去價值,教師要特別把握其時效性。

個別輔導:

其四是《個別輔導》,當教師發現班上同學,有父母或至親罹難者,要對孩子做個別輔導,建立彼此的依賴,了解他的心情和遭遇,給予必須的協助和安慰。

所謂個案必有其個別性和隱私性,除了輔導室指定的教師或級任老師之外,其他老師要表示關心或協助,應盡可能與負責個案的老師洽商,避免太多老師都找他個別談話,否則會造成兒童的壓力和困擾。

個案輔導一定要建立師生的信賴關係,教師必須真心關愛孩子。

教師與孩子情意溝通中,語詞只佔百分之七,語調和語氣佔百分之三十八,表情和態度佔百分之五十五。

教師只有在真心關懷孩子,了解他的創傷和困難,堅定協助意願時才能傳遞愛的力量。

因此教師要注意:

1.自己要學習熱愛生命和生活。

2.懂得處理自己和積極性情緒,保持平穩開朗的心情。

3.實現自己做為一位教師的責任感和教育目標。

教師有了這個基本的期許和條件,就能建立與學生的良好關係,傳遞生命力和溫暖,滋潤大地震過後受災的孩子,教師與孩子談話時要注意:

1.適時自然的情境,給孩子信心和安全感。

2.聆聽、接納、同情、支持、了解孩子的困境。

3.引導孩子找出克服困難的方法,作成行動計畫。

4.就輔導的情形作適當的評估,修正以達成輔導目標。

教師要多聽,多開啟孩子思考解決問題的空間,例如「震災之後,你住在阿姨家,你想怎樣才能配合他們的生活步調呢?

」由學生來思考,老師協助作整理,形成行動方案。

此外,教師要把握社會資源,為受災的兒童申請救助或補助。

對於過度驚嚇,有較深的身心創傷者,應協助其就醫。

教師要與受災的兒童建立信賴,讓他覺得教師是他穩定和安全感來源。

防震教育

其五是妥善安排《防震教育》,地震隨時可能來襲,各校都應辦理防震的教育和演習。

如果大地震受創的孩子,壓力未得到紓解,在防震演練時,會造成嚴重情緒反應。

我小時候,學校經常辦理防空演習,許多受過二次大戰空襲驚嚇的孩子,會慌張失措,嚎啕大哭起來,甚至產生歇斯底里的症狀。

大地震後,學校作防震演習要盡可能先做情緒紓解。

演習時,如有孩子因而驚嚇,回過頭來,要做情緒紓解與輔導。

學校不能因為孩子有驚嚇的反應而不作防震演習,但要有一套正確的做法。

防震教育的實施,應屬於父母及家庭。

父母在地震時驚慌抱著孩子,張惶失措的表情,會給孩子帶來更大的懼怕。

父母親和教師,在地震時要控制情緒,這與如何避免防震一樣重要。

我在不同地區抽樣訪問,發現這次大地震對兒童的心創很大,甚至青少年亦同。

在聽他們談話中,發現孩子們都會隱瞞自己的心創和情緒。

他們說:

「大人比我們緊張,我並不緊張。

」我請他們選出「誰是你家最害怕的人?

」他們選出來的多是父母親。

他們認為父母親緊張和懼怕的原因是:

1.張惶失措,大聲呼喊他們。

2.媽媽衝過來抱緊我,他嚇得發抖。

3.爸爸自己害怕,卻像雷聲一樣罵我們「你還睡!

4.我很擔心媽媽會那麼害怕。

另一方面,和這些孩子的父母交談,卻發現孩子們在大地震中,受到的驚嚇非常強烈。

歸納他們所說的:

1.念國小一年級的小英嚇得嘔吐了,緊張得臉發白,(但我跟這群孩子交談時,小英卻表現得泰然自若,說她沒有什麼害怕。

2.念國小六年級的小明笑了,他發抖抱緊我!

3.念國中三年級的小美嚇得大叫,轉過來抱住我,哭了。

4.有些孩子從大地震那夜開始,晚上一直拉著父母,走到那裡跟到那裡。

總之,這場大地震,已驚醒我們對防震教育的重新檢討和重視,希望教育部能編輯「防震手冊」,而且要包括心理準備和情緒調解的部分。

從觀察中發現,大地震過後對兒童的心理輔導較為重要,於是寫了兩篇文章,一篇針對父母,一篇針對學校,陳述最簡要的輔導方法,這些方法,同樣可以適用於國中和高中學生,只要稍作調整即可使用。

希望它能給學校教師帶來助益,增進輔導孩子的政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工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