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会考资料世界史下册.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931387 上传时间:2023-01-27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50.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会考资料世界史下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高中历史会考资料世界史下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高中历史会考资料世界史下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高中历史会考资料世界史下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高中历史会考资料世界史下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会考资料世界史下册.docx

《高中历史会考资料世界史下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会考资料世界史下册.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历史会考资料世界史下册.docx

高中历史会考资料世界史下册

高中历史会考资料(世界史下册).txt爱一个人很难,恨一个人更难,又爱又恨的人最难。

爱情永远不可能是天平,想在爱情里幸福就要舍得伤心!

有些烦恼是我们凭空虚构的,而我们却把它当成真实去承受。

史出名门高考博客

copyBookmark

 

空间管理您的位置:

浙江博客网?

史出名门高考博客?

日志

“史出名门”闪亮博客,教师的备课本,学生的学案册。

本博客被评为2006年浙江省“闪亮博客”和2007年"中国教师报"优秀教育博客,全国访问量最多的个人教育博客。

博主简介见本博客"晒客"。

高中历史会考资料(世界史下册)

上一篇/下一篇2005-11-1800:

22:

00/个人分类:

学习、复习资料全集

查看(2299)/评论(3)/评分(9/0)

   第一章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和民族解放运动高涨

第一节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一、十月革命的胜利和历史意义

(1)客观条件:

①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垄断组织在国民经济中起重要作用。

②俄国帝国主义具有封建军事色彩,对国外资本依赖性很大,各种矛盾表现突出,成为帝国主义链条上的最薄弱环节。

(资本主义发展程度较其他帝国主义国家较低,保留大量封建残余)。

各种矛盾:

资产阶级同工人阶级矛盾,民族矛盾,沙皇专制同人民矛盾,同其他帝国主义国家的矛盾,同东方殖民地的矛盾。

(2)主观条件——俄国无产阶级状况:

①力量不断壮大,②革命性较强,③有成熟的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且能够根据具体情况制定正确的革命策略,④有革命的同盟军——贫苦农民。

(3)经过:

原因:

第一次世界大战使各种社会矛盾空前激化。

①一战,激化了各种社会矛盾,1917年爆发的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统治。

统治俄国300多年的罗曼诺夫王朝覆灭。

性质: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②二月革命后,两个政权并存。

彼得格勒:

工兵代表苏维埃,另一个是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③1917年4月,列宁在《论无产阶级在这次革命中的任务》的报告(《四月提纲》)中提出了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

《四月提纲》内容:

a.第一阶段:

1917年二月革命完成民主革命。

第二阶段:

1917年十月革命完成社会主义革命。

b.如何退出大战。

④七月流血事件:

7月,临时政府镇压示威群众,反对革命,革命已不可能和平发展,两个政权并存局面结束。

⑤10月,布尔什维克党通过了列宁提出的近期举行武装起义的决议。

⑥1917年11月7日,彼得格勒武装起义,攻打临时政府所在地冬宫,推翻了以克伦斯基为首的临时政府,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工农苏维埃政府。

十月革命胜利。

(4)苏维埃政府的革命措施:

①政治:

摧毁旧的国家机器,废除旧的等级制度,宣布国内各民族人民的权利平等,废除教会的一切特权。

②经济:

接管银行、铁路,对企业实行工人监督,后来将大企业收归国有;没收地主、皇帝和寺院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

③外交:

1918年3月同德国签订《布列斯特和约》。

和约虽然苛刻,但俄国终于退出大战,得到喘息的机会,从而巩固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

(5)共产国际:

①背景:

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各国共产党纷纷成立。

②成立:

1919年3月,共产国际(第三国际)在莫斯科召开第一次代表大会,通过了《共产国际行动纲领》等文件。

③性质:

是各国共产党的联合组织,是统一的世界性的共产党。

各国共产党都是它的支部,受它的领导。

(6)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

①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国家,为把俄国改造成社会主义工业强国和实现国家的现代化创造了前提。

②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向全世界宣告一种新的社会制度由理想变为现实。

十月革命的目的是要消灭剥削制度,建设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社会。

③十月革命对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和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是一个极大的鼓舞和推动。

④使人类进入了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新时期,是世界现代史的开端。

二、苏维埃政权的巩固

(1)严峻的形势:

①十月革命后,被推翻的地主和资产阶级不断发动叛乱。

②英、法、美、日等国敌视、不满、惧怕苏维埃政权,于是对苏俄进行武装干涉。

(2)措施:

①实行义务兵役制,组建工农红军。

②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其内容:

a.实行余粮收集制;b.把大中企业收归国有,对小企业实行监督;c.取消——切商品贸易;d.一切生活必须品均由国家集中分配;e.强制劳动,实行“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原则。

(3)结果:

经过三年多的战斗。

苏维埃政权得到巩固。

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1)背景:

四年的世界大战和三年内战。

加上天灾.导致苏俄严重的经济危机并逐渐发展成为政治危机。

(2)途径:

实行新经济政策,其内容:

①在农业方面,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纳税后剩下的粮食归农民自己支配,有限度地允许农民租佃土地和雇佣劳工。

②在工业方面,涉及国家经济命脉的厂矿企业仍归国有,由国家经营;允许本国和外国的资本家经营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兴办的企业;恢复私人小企业。

③在流通方面,由最初实行的产品交换转为允许自由贸易。

④在分配方面,实行按劳分配。

(3)评价:

①新经济政策的实施表明,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放弃了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设想和实践,开始从国情出发,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改善和巩固工农联盟,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

②新经济政策受到了广大工人和农民的欢迎,工农业生产逐步恢复到战前的水平,苏维埃政权得到进一步巩固。

③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是列宁对小农占优势的俄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进一步探索的结果,是他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发展。

(4)苏联的成立:

①1922年底,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建立,简称苏联。

②1924年初,苏联第一部宪法生效,规定苏联是联邦制社会主义国家。

☆关于十月革命能够取得胜利的历史条件

①20世纪初的俄国,资本主义发展远远落后于美德英法等国,沙皇专制制度依靠贵族地主阶级和军队来维持自己的统治,具有明显的军事封建性。

英法等外国资本的大量输入使俄国帝国主义具有两重性:

一方面有侵略压迫其他弱小国家和民族、争霸世界的帝国主义本性,另一方面又具有因实力不足处于对西方强国的依赖地位。

上述政治经济状况使俄国成为帝国主义各种矛盾表现最集中、最尖锐的国家,使俄国成为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环节。

②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成熟。

经过1905年革命的洗礼,俄国工人运动已处在国际工人运动的前列,列宁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可能在一国首先取得胜利的理论和关于暴力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成为指导俄国无产阶级实现社会主义革命的强大思想武器。

③第一次世界大战为俄国革命造成了有利的国内外形势,实现了列宁提出的“变帝国主义战争为国内战争”理论。

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四月提纲》为革命指明了方向。

七月流血事件反映出革命已不可能和平发展,粉碎科尔尼洛夫的阴谋使党的威信空前提高,彼得格勒起义成功,十月革命胜利。

☆关于战时共产义政策的实施及其成效问题

残酷的战争形势、环境破坏和物质极度缺乏,迫使苏维埃政府在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采取果断措施,将全国转入战争轨道。

其中,最主要的是经济实行的一系列非常措施.习惯上称“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从1918年夏天开始推行,1919年形成一种特殊经济体制,1920年发展到高潮,1921年取消。

主要内容有:

实行余粮收集制.普遍实行工业国有化,取消商品贸易,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最大限度地集中了全国的财力、物力,为保卫苏维埃国家创造了必要的物质前提。

从19”年到1920年,红军粉碎了协约国策划的三次大规模武装进攻,捍卫了十月革命的成果。

但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也对国家经济造成了不利的影响,它并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如何认识十月革命的胜利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胜利

十月革命中坚持了暴力革命的原理,体现了无产阶级政党的重要,实现了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和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理想,这些都是《共产党宣言》基本思想的体现,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十月革命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俄国工人运动相结合并取得成功的典型例证。

☆俄国十月革命的特点:

首先,它打破了资本主义的包围,在经济相对落后的俄国单独取得革命胜利。

其次,它走的是由中心城市武装起义扩大到全国各地的革命道路,这是俄国革命的特殊性。

第三,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紧密相连,从而形成急剧发展的两个不同性质阶段的革命。

★第二节

亚洲非洲的民族解放运动

1、时间——战后初期。

2、原因:

(1)“一战”期间,列强暂时放松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控制,一些亚非国家民族资本主义有了较大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力量有所增长。

(2)在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下,中国等国家成立无产阶级革命政党;印度、土耳其、埃及等国的资产阶级民族主义政党或组织得以建立和发展。

(3)“一战”后,战胜国重新瓜分殖民地,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同帝国主义之间矛盾进一步激化。

3、主要运动:

(1)中国“五四”运动,1919年。

(2)朝鲜“三一”运动:

①原因:

日本残暴的殖民统治。

朝鲜国王突然暴亡。

②经过a.1919年3月1日,汉城青年学生和群众集会,宣读《独立宣言书》。

b.几天后发动武装起义,又发展为反日民族大起义,有200万人参加。

c.当年下半年起义被日本殖民者镇压。

③意义:

体现了朝鲜人民争取独立、不怕牺牲的斗争精神,有力打击了日本殖民统治。

(3)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①经过:

1920年,国民大会党通过了甘地提出的“非暴力不合作计划”,改变了“一战”期间同英国合作的态度,宣布要采取“和平和合法的手段”取得印度自治。

1922年,群众突破非暴力的限制,甘地和国大党决定停止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②“不合作运动”的措施:

a.印度人放弃英国殖民当局给予的头衔和名誉职位。

b.对英国人的立法机关、法院和学校实行普遍抵制。

c.号召家家产户恢复手工纺织和抵制英货。

d.逐步进行抗税斗争。

③分析:

资产阶级领导民族运功的指导思想是甘地主义。

非暴力与不合作是相辅相成的。

④结果:

1922年,甘地和国大党停止这——运动,印度的民族反帝运动走向低潮c

(4)土耳其凯末尔革命:

①经过:

a.1920年土耳其素丹政府与协约国签订丧权辱国的《色佛尔条约》,民族资产阶级代表人物凯末尔领导人民同素丹政府决裂,建立了新议会和临时政府。

b.凯末尔政府打败了英国支持的素丹政府军和人侵的希腊军队.迫使协约国于1923年同它签订《洛桑条约》,承认厂土耳其本土的主权统一与领土完整,废除了外国的领事裁判权和财政监督,规定海峡地区中立化。

在取得民族独立的基础卜,土耳其成立了共和国。

凯末尔当选为总统。

②凯末尔政府的改革措施:

a.政治:

废除素丹制,实行政教分离。

b,经济:

采取发展资本主义民族经济的措施。

废除封建的什一税。

c.文化教育:

扩大世俗教育,实行文字改革。

d.社会生活:

废除陈规陋习。

e.作用:

巩固了国家独立,使土耳其走上了民族复兴道路。

③革命意义:

土耳其结束了历时几百年的奥斯曼帝国的封建统治.开始了历史发展的新阶段。

(5)埃及“华大脱运动”:

①“一战”时埃及沦为英国的保护国,战后英国继续坚持对埃及的殖民统治。

②埃及资产阶级政党华夫脱党提出“通过和平手段”谋求埃及的独立。

③1919年春,英国殖民当局逮捕了华夫脱党领导人。

引起了埃及人民反英大起义。

④1922年2月.英国政府不得不有条件地承认埃及独立。

☆关于战后亚非民族解放运动的新特点问题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各帝国主义宗主国为了稳定后方,对殖民政策作了某些调整,使亚非一些国家新兴的民族工业得以加快发展。

中国和印度的民族资本主义分别进入“大创业时期”和“黄金时期”。

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使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社会经济结构和阶级关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同帝国主义的利益发生了尖锐的冲突,民族资产阶级随着经济实力的增长和阶级队伍的壮大,强烈要求摆脱帝国主义宗主国的束缚,自由发展资本主义民族经济,建立独立的国家。

大多数国家的民族资产阶级掌握了民族运动的领导权,十月革命的胜利给它们以极大的鼓舞和影响,有些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代表从向西方学习转向向苏俄学习,这是现代民族解放运动中出现的新特点。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十月革命后,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国家阶级力量对比关系变动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无产阶级的成长壮大和共产党组织的纷纷建立,工人阶级开始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是亚非民族解放运动的另一个新特点。

由于殖民当局残酷镇压等原因,它们的活动受到各种限制,但仍坚持不屈不挠的斗争,对各国的革命运动起了推动作用。

☆如何评价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1920年,国大党采纳了甘地提出的“非暴力不合作计划”,不合作运动在全印度展开。

以“不合作”反对英帝国主义,表明印度资产阶级具有反抗殖民统治、争取民族独立的要求,增强了印度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打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

以“非暴力”限制人民的革命运动,尤其是群众运动出现高潮时,甘地马上作出停止不合作运动的决议,反映了印度民族资产阶级在反帝斗争中的动摇性和妥协性,对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全面肯定和全面否定都是不妥当的。

第三节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一、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1)列宁逝世:

1924年1月24日,列宁逝世。

斯大林开始领导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2)工业化:

①开始时间:

1925年12月,标志:

联共(布)“十四大”召开,总方针:

通过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总方针,把苏联从农业国变为工业国,由输入机器和设备的国家变成生产机器和设备的国家,重点:

发展重工业。

②1928年起进行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卫国战争前,实施了三个五年计划,前两个五年计划期间.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实现了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国家工业化。

1937年,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

(3)农业集体化:

①1927年12月,联共(布)“十五大”确立农业集体化方针。

要把个体小农经济联合并改造为大规模集体经济。

此后,新经济政策逐渐取消。

②评价:

农业集体化为工业化的实现提供了条件,但存在着严重问题和错误。

违背了农民自愿加入的意愿,与当时农村生产力水平低下的状况不相适应,从而破坏了农业生产力,使农业生产长期停滞落后,严重阻碍了苏联经济的发展。

(4)存在的问题:

①片面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造成农业和轻工业的长期落后,最终又制约了重工业的发展;片面强调产值和产量,造成产品单调,质量低劣。

②忽视轻工业的发展造成消费品的供不应求.影响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③为积累资金。

从农民身上取走的东西太多。

农民生产积极性受到极大损害。

二、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

(1)形成:

①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实现使生产资料公有制在国民经济中已经占绝对支配地位。

②1936年,第八次苏维埃代表大会通过新宪法。

规定苏联是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社会主义国家。

它的经济基础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所有制;它的政治政础是各级劳动者代表苏维埃。

③新宪法的颁布标志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苏联的确立,也标志着斯大林创建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形成。

(2)特征:

以行政命令来管理经济,否定价值规律,排斥商品和市场。

它在政治方面的特征是:

权力高度集中,党政不分,缺少群众监督,忽视民主和法制。

(3)评价:

①在战争期间和国民经济恢复时期曾发挥过重要作用。

②存在严重的缺陷和弊端。

后来日益严重地阻碍了苏联国民经济和各项事业的发展。

(4)斯大林个人崇拜:

随着斯大林地位的牢固确立和苏联建设事业的发展,斯大林的威望空前提高,到30年代,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已达到相当严重的程度。

(5)大清洗运动:

(肃反运动)1935-1938

①原因:

由于个人崇拜风气的盛行,斯大林的一些错误观点和做法对苏联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消极影响。

②经过:

1935~1938年间,进行了错误的大清洗运动,大批党、政、军优秀领导人和著名知识分子以至普通干部和群众被加以各种罪名,遭到残酷的镇压和迫害。

③危害:

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遭到粗暴的破坏和践踏;破坏了社会主义科学文化资源和各级干部资源。

☆斯大林的经济政治体制

1936年苏联宪法的通过,宣告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建成,同时也标志着斯大林创建的、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

斯大林的经济政治体制。

第一,它在经济方面的特点:

是一个以国家为核心的、高度集中的行政命令体制。

它限制商品货币关系,否定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用行政命令甚至暴力手段管理经济,把一切经济活动置于指令性计划之下。

它片面发展重工业,用剥夺农民和限制居民生活改善的手段,以达到高积累多投资。

第二,它在政治方面的特点:

是将权力高度集中于党中央的最高领导机构。

党政不分,共产党领导一切,直接发布政令,管理国家事务。

民主法制被忽视,干部由上级委派,领导终身任职,基本上不受群众监督。

最后形成个人高度集权。

第三,该体制曾发挥了巨大作用,斯大林以此把苏联建成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但它没有解决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和经济运行的一系列根本问题,它违背了列宁关于把文化经济建设当做工作重心的指示,仍严重阻碍了苏联国民经济的发展。

第二章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资本主义世界

第一节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

一、“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

背景:

a.处置战败国。

b.联合反苏。

c.重新瓜分世界,建立新的国际秩序。

1、巴黎和会召开

(1)时间:

1919年初。

(2)地点:

巴黎近郊凡尔赛宫。

(3)内容:

“一战”战胜国与战败国媾和的会议。

(4)中心议题:

对德和约。

(5)各大国参加和会的目的:

操纵国:

美、英、法、意、日;

操纵者:

“四巨头”——美国总统威尔逊、法国总理克里孟梭、英国首相劳合?

乔治,意大利首相奥兰多(因为巴黎和会为满足意大利的领土要求而回国)。

①美国:

总统威尔逊提出“十四点原则”,为美攫取战后世界的领导权做准备。

②英国:

要求削弱德国海军,剥夺德国的殖民地,要求德支付战争赔款,为防止法国势力过大,又不主张过多的削弱德国。

③法国:

要求最大限度地削弱德国,重建法国在欧洲大陆的霸权。

除收回阿尔萨斯、洛林外,要求索取尽可能多的战争赔款。

④意大利:

希望扩大领土。

⑤日本:

企图把战争中取得的利益合法化,即占有德国在太平洋上的诸群岛以及在中国山东的权利。

二、凡尔赛和约(对德和约)签订

(1)时间:

1919年6月28日。

(2)内容:

①重新划分德国的疆界:

a.阿尔萨斯、洛林归还法国。

b.萨尔煤矿区由国际联盟代管15年,然后由公民投票决定其归属。

c.莱茵河西岸的德国领土由协约国军队占领15年,东岸50千米内德国不准设防。

d.德国承认奥地利独立,不得同它合并。

e.承认波兰和捷克斯洛伐克的独立,把原属波兰的领土基本上归还波兰。

②德国的海外殖民地被战胜国瓜分,其中非洲和中东部分归英法等国;太平洋上的岛屿大多被日本占有。

③严格限制德国军备:

a.废除普遍义务兵役制,陆军不得超过10万人。

b.海军不得拥有主力舰和潜水艇。

c.不得拥有空军。

④德国须对协约国支付大量赔款(未达成一致协议)。

三、凡尔赛体系

(1)构成:

协约国对德和约——《凡尔赛和约》连同协约国同奥地利、保加利亚、匈牙利、土耳其签订的和约,构成“凡尔赛体系”。

(2)影响:

①欧洲和中东政治格局发生了很大变化:

a.奥匈帝国解体。

奥匈分立;奥地利南部一些领土割给意大利;奥匈帝国原属地上建立新的国家——捷克斯洛伐克;一部分领土并入塞尔维亚,成为南斯拉夫;另一部分领土归还波兰。

b.土耳其丧失了更多领土和属地,在欧洲仅保有伊斯坦布尔及其附近的地区。

②建立了战后资本主义世界新秩序;但隐含许多矛盾:

a.加深了战败国和战胜国之间矛盾。

b.是战胜国之间互相妥协的产物,由于分赃不均,加剧了战胜国之间的矛盾。

四、国际联盟——维系凡尔赛体系的机构

(1)时间:

1920年初成立,总部设于日内瓦,至“二战”期间名存实亡。

1946年联合国成立后,国联解散。

(2)宗旨:

促进国际合作,保证国际的和平与安全。

(3)实质:

英法控制的维护凡尔赛体系的工具。

五、华盛顿会议

(1)时间:

1921—1922年。

(2)参加国:

美、英、日、法、意、中、比、荷、葡。

(3)背景:

①“一战”后,美国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强国,从战前的债务国变为债权国。

②日本趁机在中国和太平洋地区扩大势力,与美国在太平洋地区的利益发生冲突,威胁英国在东亚的利益。

③美、英、日三国掀起海军军备竞赛。

(4)内容:

①美、英、法、日签订《四国条约》:

互相尊重在太平洋岛屿属地和岛屿领地的权利,《四国条约》生效后,英日同盟(1902—1922年)中止。

②美、英、法、日、意签订《五国海军条约》:

限制海军军备,规定各自主力舰和航空母舰的总吨位。

③日、中在会外签订条约,山东主权归还中国。

④全体与会国签订《九国公约》:

名义上要尊重中国的独立和领土完整,实质上“使中国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

(5)结果:

①是巴黎和会的继续,会议签订的条约,调整了帝国主义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特别是在中国的利益冲突,构成“华盛顿体系。

②美国是华盛顿会议的胜利者,它的海军力量同英国并驾齐驱,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达到抑制日本势力膨胀的目的。

③“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构成了帝国主义战后国际关系的新格局。

☆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上的美国

1917年美国看到两大军事集团实力已消耗殆尽,而它在战争的前三年已经靠出售武器而大发横财,为了得到更大利益,美国带着巨大的人力物力参战,无疑加速了德国的失败。

战后美国欲凭借实力称霸世界,威尔逊带着十四点和平计划和庞大的代表团参加巴黎和会,以显示国力,但巴黎和会上没有达到目的,显示出它插足欧洲的机会尚不成熟,尽管国联为它所倡导,但后来国联却操纵在英法手中。

在远东太平洋地区,美日矛盾激化,通过华盛顿会议,美国打击了日本的势力,拆散了英日同盟;打破了日本独霸中国的局面,’抬高了美国的海军地位,华盛顿会议上美国达到了预期目的,

☆如何认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不可能持久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战后帝国主义重新分割世界的新秩序。

由于其掠夺性,加剧了战败国与战胜国之间矛盾;由于分赃不均,加剧了战胜国之间的矛盾;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体系不可能持久;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争取民族独立运动不断高涨,也加速了该体系的崩溃。

★第二节

20世纪20年代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

1、相对稳定时期

1924—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进入相对稳定时期。

2、20年代的英、法

(1)英国:

①经济:

a.“一战”使英国由债权国变为债务国。

b.伦敦不再是世界惟一金融中心,英镑地位受到动摇。

c.1924年英国工业产量超过战前水平。

②政治:

a.爱尔兰南部一些郡脱离它的统治,成立爱尔兰自由邦,享有自治权。

b.1931年通过威斯敏斯特法,承认自治领在内政外交上的独立地位,在法律上与英国平等。

③外交:

势力均衡。

(2)法国:

①经济:

a.“一战”严中损失严重,由债权国变为债务国。

b.收回阿尔萨斯、洛林,取得萨尔煤矿开采权,得到德国部分赔款,扩大了殖民版图等使法国经济发展速度较快。

c.实行财政改革;增加赋税,减少开支,稳定法郎。

②外交:

主张严格执行凡尔赛和约,削弱德国。

并先后与比利时、波兰、捷克斯洛伐克等国结成-同盟,共同防御德国。

英国奉行大陆均势政策拒绝加入。

3、意大利法西斯上台

(1)意大利是较为贫弱的帝国主义国家,战后初期经济危机引起革命高涨。

(2)意大利大资产阶级决定实行极权统治,1922年秋法西斯分子已控制意北部和中部许多地区。

(3)意大利国王任命墨索里尼担任总理,法西斯专政开始建立。

4、20年代的美国、日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工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