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世界史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1060339 上传时间:2023-01-27 格式:DOCX 页数:74 大小:1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 世界史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4页
高中历史 世界史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4页
高中历史 世界史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4页
高中历史 世界史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4页
高中历史 世界史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 世界史文档格式.docx

《高中历史 世界史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 世界史文档格式.docx(7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历史 世界史文档格式.docx

以地域为基础的10个行政选区

公民权力

解负令

划分4个等级,以财产来分配官职

五百人会议对全体公民开放

除十将军外以抽签方式担任各级官职;

有发言权和表决权,享有津贴

常设机构

4个部落各选100人组成四百人会议

以抽签方式从10个选区中各选50人组成五百人会议

五百人会议,每个成员都有机会成为轮值主席

司法机构

陪审法庭

陪审法庭,用抽签方式选出

军事机构

“十将军委员会”

十将军由公民大会举手选出,统率军队

监督机制

陶片放逐法

1、梭伦改革(公元前594年)

⑴背景:

①雅典4个部落各自为政,贵族垄断一切大权;

②新兴工商业阶层不满贵族专权,要求发展民主政治,促进工商业繁荣。

⑵内容:

①颁布“解负令”,因债务而沦为奴隶的人重获自由;

②采取措施促进工商业发展;

③按财产多寡将雅典自由民分为4个等级;

④组成“四百人会议”,第四等级不能担任官职和参加“四百人会议”;

⑤设立雅典最高法院——陪审法庭以受理公民投诉。

⑶特点:

实行“不偏不倚”的“中立”政策。

既不迁就贵族,也不偏袒平民。

⑷影响:

①改革未能彻底化解贵族与平民的矛盾;

②但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贵族专权的局面,促进了雅典民主制度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③进一步打击了氏族制度的残余,为雅典民主制度奠定了基础。

2、克利斯提尼改革(公元前6世纪末)

⑴内容:

①用地域取代血缘部落,组成“五百人会议”,对所有等级公民开放,相当于国家元首的每日轮值主席也从“五百人会议”中产生;

②成立“十将军委员会”;

③对一些野心家制定了“陶片放逐法”。

⑵影响:

①打破了部落贵族势力对政权的控制,雅典国家最终形成;

②所有公民都有机会参与国家政治事务,标志着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

3、伯利克里改革(公元前5世纪)

①除十将军外,各级官职向所有公民开放,以抽签方式产生;

②民主政治的主要机构公民大会、五百人会议和陪审法庭拥有最充分的权力;

(公民大会经常化,成为事实上的国家最高权力机构)

③“五百人会议”的每个成员都有机会担当公民大会的轮值主席,执掌国家最高权力;

④为鼓励公民参与国家政治事务,发放津贴。

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被称为“黄金时代”;

贵族的政治权力大大削弱。

4、雅典民主政治的地位

⑴基本特征:

人民主权、轮番而治(公民轮流担任公职)、直接民主制、法律至上、权利相互制约。

(公民大会有立法权,陪审法庭由司法权,五百人会议有行政权,三权相互制约,防止滥用权力)

⑵局限性:

①从范围上:

只对一部分人即成年男性开放,妇女、外邦人和奴隶被排除在民主之外。

②从性质上:

是一种原始的直接民主,只适应于小国寡民的城邦;

③从方式上:

抽签选举和轮流坐庄的参政方式会导致国家权力的滥用和误用;

④后果上:

沦为个人争夺权利的工具。

⑶意义:

①希腊:

促进了雅典的繁荣,成为全希腊的学校;

铸就了希腊人的民主性格;

辉煌文化成就的取得。

②世界:

开西方民主政治之先河,在专制盛行的古代世界率先建立了较为健全的民主制度,率先确立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国家主权在民的原则,为近代资产阶级民主政治提供了蓝本。

二、罗马法

㈠从习惯法到成文法

1、罗马法的概念:

公元前6世纪末—公元7世纪,古代罗马制定和实施的全部法律制度。

(目的:

维护和稳定帝国统治)

2、罗马第一部成文法:

《十二铜表法》

⑴原因:

平民与贵族的长期斗争和强烈要求。

⑵颁布:

公元前449年,立法委员会颁布。

⑶内容:

相当广泛,涉及法律诉讼的程序、债务、家庭关系、财产继承、宗教以及犯罪和刑罚等方面。

⑷评价:

局限性:

它是以往罗马法的汇编,保留了某些维护贵族特权的不合理法规和原始、落后的古老习俗。

进步性:

①它是第一部有章可循的成文法,是罗马成文法的起点。

②它限制了贵族的专横,打破了他们对法律知识的垄断,从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平民的利益。

㈡从治“公民”到治“万民”

1、公民法

⑴概念:

从公元前509年到公元前3世纪中叶,罗马产生的法律统称为公民法。

《十二铜表法》就是一部典型的公民法。

⑵特点:

①范围:

它是专门适用于罗马公民的法律,具有明显的狭隘性。

②操作:

注重形式,程序繁琐,缺乏灵活与变通。

③内容:

侧重于国家事务和法律程序等方面,而涉及个人财产关系等问题的私法规范不够完善。

在罗马共和国时期,广大平民是罗马对外扩张和社会建设的主体力量,公民法的实施,使平民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地位空前提高,从而极大激发和调动了他们爱国热情与参政的积极性。

2、万民法

⑴背景:

①对外扩张导致疆域扩大,人口增多,新矛盾凸显,需要给外邦人以司法保护。

②在长期实践中形成万民法体系。

⑵概念:

在古罗马对外扩张的过程中,逐渐形成普遍适用于罗马境内各族人民的法律,即“万民法”。

适用于罗马境内各族人民。

②操作:

简洁灵活、实用有效。

③内容:

注重调解贸易以及财产等经济和民事纠纷。

⑷地位:

逐步取代公民法,成为巩固罗马统治的重要工具。

⑸意义:

理顺了各种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从而巩固了罗马政权,促进了社会稳定和帝国境内各民族的共同发展。

㈢西塞罗和自然法精神

1、自然法

①含义:

不是具体的法律条文,而是一种抽象的法律观念,是各种具体法规的指导原则。

②意义:

进一步发展了斯多亚学派的自然法精神。

自然法是整个法律科学的思想基础和各种具体法规的指导原则,它高于一切人定法和人为权力。

这种人类自然平等的思想是对罗马法律实践的理论概括与升化,标志着罗马法学的高度成熟。

③代表人物:

西塞罗被誉为“自然法之父”。

④核心思想:

人人生而平等,都有资格享有某些基本权利;

保护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㈣罗马法的作用和意义

1、变化特点:

呈现明显的阶段性。

从习惯法到成文法;

从公民法到万民法;

从成文法到自然法。

2、实质:

是统治阶级意志的表现,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局限)。

3、作用:

⑴维系帝国(对当时的罗马而言)

①罗马公民法的实施,使平民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地位空前提高,激发和调动了他们的爱国热情与参政积极性。

②万民法以广泛的适用性和实用性,较好的理顺了各种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从而巩固罗马政权,促进了社会稳定和帝国境内各民族的共同发展。

③提高了国家各级官吏的办事效率,规范了他们的从政行为。

④裁决了大量商业纠纷,保护了正当商业利益。

⑤调节了债务、继承等个人财产关系,缓解社会矛盾。

⑵泽被后世(对后世而言)

①罗马法在世界法制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罗马帝国灭亡以后,对罗马法的研究在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曾两度掀起热潮;

②罗马法又直接成为近代资产阶级法学的渊源和近现代法律的先驱;

③罗马法中所蕴涵的人人平等,公正至上的法律观念,具有超越时间、地域和民族的永恒价值。

第二章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

一智者的启蒙——智者学派(公元前5世纪中期)

1、产生背景:

①公元前5世纪中叶,古希腊工商业的发展,奠定了经济基础;

②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平民地位提高。

③哲学家们关心与人类自身更加密切的问题;

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

④公民的基本素养—人才、思想基础

2、代表人物及其观点:

普罗塔戈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的名言。

把人置于世界和社会的中心,强调人的尊严和价值是至高无上的。

3、作用

⑴积极作用:

①肯定和强调人的价值,将人置于世界和社会的中心。

是在原始宗教和自然统治下人类自我意识的第一次觉醒,是西方人文精神的滥觞。

②促进了雅典民众的思想启蒙和解放,促进了文化发展。

⑵消极作用:

智者学派过分强调个人主观的感受,认为没有是非之别,否定制度、法律和道德对人行为的约束力,给主观随意性和极端个人主义打开了方便之门,不利于建立正常的社会秩序和社会公德。

二苏格拉底(约前469—前399年,略晚于中国之孔子、略早于孟子,被称为西方哲学的源头)

⑴背景:

①智者学派追求功利,忽视道德。

②雅典政治的弊端导致政局动荡,社会世风日下、道德沦丧。

⑵主张:

①反对智者忽视道德、追求功利,提出“美德即知识”。

②强调人类的理性、否认绝对权威(这点与智者一致)。

③“认识你自己”,第一次在哲学意义上发现了“自我”。

④对理性的尊崇和对思想自由的追求,并为此付出了生命(与18世纪启蒙思想的特点极为相似)。

⑶作用:

他对人性的研究是人类精神觉醒的重要表现,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

☆比较智者学派与苏格拉底思想观点的异同

1、共同点:

①都把人类以及人类的生存环境作为探究的对象,由“自然”转向“自我”,由“神本”转向“人本”。

②在强调人类的理性,否认绝对权威方面与智者是一致的。

2、不同点:

①对知识看法的区别:

智者学派需要学习知识。

而苏格拉底强调把道德和知识合二为一,认为道德行为必须以知识为基础,最高的知识就是对“善”的认识。

②哲学观点:

苏格拉底反对智者学派的自我主义和怀疑主义,更重视人的伦理道德,认为真理应该有客观标准,主张有知识、有道德的少数人治国,反对过激的民主政治。

第三章古代西方历史人物

古希腊文化的集大成者——亚里士多德

一北方小驹

1、公元前384年,亚里士多德出身于希腊。

17岁时,他到雅典的阿卡德米学院学习,师从柏拉图,被称为“学园的头脑或灵魂”。

2、亚里士多德对老师尊敬,但不盲从。

中国学者把这种师生关系译作吾爱吾师,但更爱真理。

3、柏拉图认为客观世界是不存在的,而亚里士多德认为世界是真实存在的,亚里士多德已经具有唯物主义思想。

二博学家

4、亚里士多德研究的范围十分广泛,被称为百科全书式的学者。

他涉及的领域有哲学、

生物学、物理学、逻辑学、伦理学、政治学等,其中逻辑学,至今仍被学术界尊为权威。

三教师生涯

5、公元前335年,马其顿征服希腊。

亚历山大登基的第二年,亚里士多德回到雅典,创办学园。

被称为“散步的哲学家”或“逍遥学派”。

在这里他向人们讲述他的人生哲学,在他看来中庸之道是一种明智的态度和方法,是一种人生境界。

孔子中庸之道和亚里士多德的中庸之道的比较:

同:

①德性的一致:

孔子把“中庸”和亚里士多德把“中道”,都看作是至高的美德。

②理性的一致:

无论是孔子的“中庸”思想和亚里士多德的“中道”思想,均主张适度原则,不走极端。

③知性的一致:

无论是孔子的“中庸”思想和亚里士多德的“中道”思想,都共同反对折中主义,反对将“过”和“不及”简单的调和或折中。

异:

①前提不同:

中庸(孔)以礼以及个人服从传统社会道德为前提,而中道则是以个人意志自由为前提的。

②标准不同:

中庸的标准是礼,而中道的标准是“正确的理性”。

③归宿不同:

中庸寻求的是“致中和”,要求将正确的原则、思想等妥善地加以调和,使他们互相补充,互相制约;

而中道寻求的则是公正。

四亚里士多德对世界思想文化的贡献:

①建立多个学科的学科体系②提供科学的方法论③留下了宝贵的精神遗产

近代世界

第一章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

西方人文精神的演进和变化

①第一次:

智者运动和苏格拉底(公元前5世纪)————神灵和自然的控制

②第二次: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14——17世纪)————基督教神学束缚

③第三次:

启蒙运动(17、18世纪)————封建专制和等级特权

一、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㈠文艺复兴(14—17世纪)

1、兴起背景:

①中世纪基督教在欧洲建立了神权统治,束缚了人和人性

②11世纪以后,西欧经济复苏发展,城市兴起,生活水平提高,人们开始追求世俗乐趣。

③14世纪西欧商品经济繁荣,资本主义萌芽出现,新生的资产阶级力求冲破教会的思想障碍,城市经济繁荣的意大利最先出现对基督教文化的反抗

④意大利较多的保留了古希腊、罗马的文化;

具有不可多得的人才优势。

2、成就:

⑴“文学三杰”:

①但丁:

代表作《神曲》,他被称为“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新世纪最初的一位诗人。

②薄伽丘:

代表作《十日谈》,抨击了封建道德和教会的禁欲思想,主张发展人的个性。

③彼特拉克:

代表作《歌集》,最早提出要以“人的学问”代替“神的学问”,被称为“人文主义之父”。

⑵“美术三杰”:

达·

芬奇《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

拉斐尔《西斯廷圣母》;

米开朗琪罗的杰作《大卫》《摩西》。

⑶莎士比亚:

英国人文主义的杰出代表,《哈姆雷特》是其最杰出作品。

莎士比亚戏剧代表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文学的最高成就,对欧洲现实主义文学发展有着极为深远的意义。

3、意义:

①文艺复兴实际上是资产阶级的一场新文化运动,冲破了基督教神学的桎梏,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

②创造了辉煌的文学艺术,催生了近代自然科学。

③为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开辟了道路。

㈡宗教改革(16世纪)

1、背景:

①文艺复兴初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宗教改革提供了有利基础。

②教会在德国势力最大,对德国的剥削与压迫最多。

2、马丁•路德主张

①主张“信仰得救”。

只要信仰上帝,灵魂就可以得救,从而否定了罗马教会的权威;

②《圣经》高于教会和教皇,《圣经》代表理性和思想自由。

每个教徒都有权直接阅读和理解《圣经》,从而打破了教会对《圣经》的垄断,也促进了西欧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③简化宗教仪式,提倡勤奋节俭,有利于早期资产阶级的资本原始积累;

④坚持国家权力高于教会,有利于西欧民族国家的兴起与发展。

3、性质:

是一场在宗教外衣掩饰下新兴资产阶级发动的反对封建统治和罗马天主教会神权统治的政治运动。

4、影响:

①打击了西欧的封建势力,摧毁了天主教会的精神独裁,把西欧人从基督教神权中解放出来。

②有利于民族国家的建立和民族文化、教育的发展,成为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旗帜。

③发展了文艺复兴以来的人文主义,为启蒙运动的到来做了思想准备。

④创建新教,首次在天主教神权统治体系中打开缺口,为欧洲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宗教改革开辟了道路

二、启蒙运动(17—18世纪)

1、启蒙运动产生的历史条件

①经济:

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根本原因);

新航路的开辟。

②阶级:

新兴资产阶级力量壮大,要求摆脱封建专制统治和教会压迫。

③政治:

英法等中央集权民族国家的形成。

④思想: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⑤科学:

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

2、启蒙运动的概况

⑴时间:

17、18世纪

⑵时代精神:

自由、平等、民主、科学(理性)——人文精神

(理性是指人自己思考、判断和理解事物的能力。

人人都有理性,理性是判断是非的唯一标准,而不承认神的意志。

摆脱了文艺复兴的宗教外衣,是对人文主义的继承和发展,并成为启蒙运动的理论基础。

⑶范围:

17世纪首先发源于英国,18世纪中心在法国,后扩展到德国和荷兰等国。

⑷重要学说:

“天赋人权”学说、“社会契约论”、“主权在民”学说、法制学说、三权分立学说。

3、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主张

⑴伏尔泰(法国,1694—1778):

A.主张:

①提倡自然权利学说,认为自然赋予人类以思想自由、出版自由、信仰自由以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自然权利,但他不反对财产上的不平

②他在反对君主专制的同时,赞成实行“开明专制”(倡导君主立宪制)

B.代表作:

《哲学通信》

⑵孟德斯鸠(法国,1689—1755):

反对君主专制,发展洛克的分权学说,提出三权分立学说,三者相互独立,相互监督。

为近代资本主义国家政治体制的建立奠定了理论基础。

B.影响:

①他的学说是古代希腊、罗马政治理论的发展,体现了人民主权的原则。

②为近代资本主义国家政治体制的建立奠定了理论基础(美国1787年宪法第一个实践)。

C.代表作:

《论法的精神》。

⑶卢梭(法国,1712——1788):

①人生而自由,自由和平等是人的天性,是自然赋予每个人的权利,他号召人民向专制的暴君和不合理的封建制度开战。

②主张天赋人权、社会契约、人民主权。

③认为人类不平等的根源是财产私有,但不主张废除私有制,认为应平均分配财产。

①“主权在民”的思想否定了封建王权,描绘了资产阶级共和政体的蓝图。

②成为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先导,并直接影响了美国政治制度的建立。

《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社会契约论》

⑷康德(德国,1724—1804):

A.思想:

对启蒙做出了回答:

①思想自由,运用自己的理智,独立思考,理性判断。

②自觉运用自己的理智,自由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言论。

《纯粹理性批判》

⑸狄德罗(百科全书派):

人人有天赋的自然权利,人们通过契约组成国家。

体现了科学与民主的时代精神,成为法国启蒙运动的中坚力量,为法国大革命做了有力的思想准备。

C.著作:

《百科全书》。

4、启蒙运动的社会影响:

⑴对欧洲的影响:

①破除了人们对天主教会和封建统治的迷信,人身解放和思想解放。

②人的权利得到进一步尊重,自由和平等思想日益深入人心。

③在启蒙运动的冲击下法国爆发大革命,推翻封建王朝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⑵对世界的影响:

①为美洲的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思想武器

②在亚洲鼓舞中国和日本的仁人志士为改造旧社会而斗争。

③启蒙思想成为人们追求自由、平等的精神武器,在人类发展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比较

文艺复兴

启蒙运动

相同点

时间

14——17世纪

根本原因

资本主义萌芽

资本主义发展

资本主义的发展的结果

内容

以人文主义为核心,反对神学束缚,强调追求现世幸福(矛头、核心)

以“理性主义”旗帜,反对教会和封建制度,建立资产阶级政权。

(矛头、核心)

代表新兴资产阶级思想、主张和观点

进程

意大利到欧洲,中心在意大利

英法到世界,中心在法国

一国兴起迅速波及其他国家

影响

对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有着直接的影响,推动了思想解放和自然科学的产生和发展;

冲击封建制度,为资革作了舆论准备,启导了欧洲乃至全世界的资产阶级的革命浪潮,影响更大。

都促进思想解放,为资产阶级取得统治地位作了思想准备。

与自科关系

促进了自然科学的产生

在近代自然科学发展的基础上兴起的。

都有利于自然科学的发展

性质

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

★14—18世纪的西欧,出现三次巨大的思想解放潮流

1、三次思想解放潮流和兴起的根本原因:

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2、三次思想解放潮流的特点

①文艺复兴:

以复兴古典希腊、罗马文化为名,实际上是资产阶级新文化运动。

以人文主义为旗帜,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要求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追求自由和幸福。

②宗教改革:

以宗教改革的形式,进行反封建斗争,挑战教皇为首的宗教权威,提出符合

资产阶级需要的宗教理论。

③启蒙运动:

斗争矛头指向封建专制,提出天赋人权、三权分立、主权在民的思想。

批判

专制主义、教权主义和封建特权,为资本主义社会确立了一套政治构想。

3、三次思想解放潮流的共同影响:

冲破了宗教神学的思想束缚,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批判了封建专制主义,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资产阶级革命作了思想准备。

第二章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一、新航路的开辟

1、原因:

必要性

①经济根源:

15世纪欧洲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黄金、白银需求量日增。

②社会根源:

《马可·

波罗游记》在欧洲广泛流传,掀起一股到东方的“寻金热”。

③商业危机:

15世纪中期,奥斯曼土耳其控制了西欧各国通过地中海到东方去的传统商路。

欧洲人需要开辟一条直达东方,少危险、多赚钱的新航路。

④国家因素:

葡萄牙、西班牙统治者支持海外探险活动,希望获得财富,以加强在欧洲的地位。

⑤精神动力:

欧洲人传播天主教的热情;

文艺复兴的影响,人文主义鼓励人们敢于冒险,大胆追求财富并实现个人价值。

2、条件:

可能性

①物质条件:

西欧生产力的发展;

西班牙和葡萄牙王室提供了航海需要的资金、人力和装备。

②技术条件:

造船技术、航海技术的进步,指南针的应用。

③知识条件:

地理知识的进步,相信地圆学说,绘制地图的技术先进。

④人文主义鼓励人们敢于冒险,大胆追求财富并实现个人价值。

3、经过

⑴迪亚士:

1487—1488年,在葡萄牙王室支持下,沿非洲西海岸到达非洲的最南端好望角。

⑵达·

伽马:

1497—1498年,在葡萄牙王室的支持下,沿着迪亚士开辟的航路到达印度。

⑶哥伦布:

1492—1493年,在西班牙王室的支持下,率领船队向西航行横渡大西洋,到达美洲。

⑷麦哲伦:

1519—1522年,在西班牙王室支持下,率领船队向西航行到达南美洲。

绕过美洲南端的海峡,横渡太平洋和印度洋,绕过非洲好望角,回到欧洲,完成环球航行。

⑴引起“商业革命”:

①许多新的商品出现在欧洲的市场上,市场扩大,地区性的贸易开始向世界性的贸易扩展。

②推动了西欧资本原始积累的进程,促进了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

③大西洋沿岸取代地中海区域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图表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