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试题汇编之议论文阅读.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929435 上传时间:2023-01-27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0.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试题汇编之议论文阅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中考试题汇编之议论文阅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中考试题汇编之议论文阅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中考试题汇编之议论文阅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中考试题汇编之议论文阅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试题汇编之议论文阅读.docx

《中考试题汇编之议论文阅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试题汇编之议论文阅读.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考试题汇编之议论文阅读.docx

中考试题汇编之议论文阅读

2011年中考试题汇编之议论文阅读

2011年湖南省长沙市

六、议论文阅读(共8分)

单纯的境界

①单纯不是幼稚,更不是无知,单纯是一种心境,是诚恳务实的人,为了专心致力于所热爱的事业而竭力追求的一种简单心境,是人生摆脱喧嚣,洗尽铅华之后的另一种境界。

②佛语有言:

“心系一处,杂念俱无,方可大进。

”指的就是要心境单纯而只有一种信念,没有其他事物的干扰,全身心地投入到所要完成的事情当中,精神集中而心境宁和,才可以取得较大的进步,才可以有所突破,有所造诣。

③西汉董仲舒研究儒学“三年不窥园”,为的是精力的高度集中;“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为的是心无牵绊;袁隆平致力于“杂交水稻”的研究当中,在他的世界里只有水稻……试想,如果让董仲舒走出书房治理朝政,让大禹抽出时间照料家事,让袁隆平走出试验田接触社会里种种复杂的人际交往……那么这些成功者会取得这些成就吗?

④学者的心境应该是单纯的,“书生”所读是书,所想是书,所念是书,所爱仍是书。

熊十力先生说:

“学者之败,慕虚名而不务潜修也;品节之败,恋虚荣而不甘枯淡也。

”他所提倡的“务潜修”“甘枯淡”也意指学者要心无旁骛,心系一念。

⑤心境极单纯的人往往在常人熟悉或练达的地方显得愚钝甚至一无所知。

庄周宁愿“曳尾于涂中”也不求名达;陶朱公宁愿举家迁徙,也不愿做卿相;数学大师陈景润虽极具数学天赋,却有着极差的生活自理能力;释迦牟尼虽出身王室却离家出走,云游四方……是他们不喜欢荣耀繁华,不喜欢热闹的人际交往吗?

他们只是明白自己还有更重要的事要去做、去追求。

因此,虽然他们会在某些方面显得愚钝不谙人事,但他们在自己致力经营的地方却都取得了惊人的成就,这正是他们心境单纯的目的,这也是他们智慧过人之处。

⑥单纯是一种境界,心境单纯的人在自己钟爱的土地上无声播种,默默耕耘,他们漠视名利,无心与他人计较、争夺,如寒冬里无意争春的红梅,独自开放,傲雪凌霜,把生命释放在强烈热爱、执着追求的事情当中,刚毅而令人敬佩。

⑦单纯的人不争名不求利,“闲看庭前花开花落,静观天空云卷云舒”。

但是在他们所致力的事情上,却有着强烈的热爱和执着的精神,这是他们的可爱之处,也是他们成功的原因。

(摘自《时文选粹》2010年合订本,略有改动)

17.作者认为怎样才能达到“单纯的境界”?

(2分)

答:

18.请仿照第③段画线句子补充一个事实论据。

(3分)

答:

19.文章第⑥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请结合语段分析其作用。

(3分)

答:

六、议论文阅读(共8分)

17.共2分,按以下不同情形给分。

答案一:

只有精神集中而心境宁和,心无旁骛,心系一念,才能达到单纯的境界(2分)

答案二:

心境淡出而只有一种信念,没有其他事物的干扰,全身心地投入到所要完成的事业中才能达到单纯的境界。

(2分)

答案三:

只要诚恳务实、专心致力于所热爱的事业,就能达到单纯的境界。

(1分)

18.共3分。

仿照画线句式1分,所举的论据符合要求给2分。

示例一:

闻一多专注古代典籍的研究,在他的世界里只有典籍。

示例二:

贝多芬沉浸于交响音乐的创作,在他的世界里只有音乐。

……

19.采用了比喻论证(1分),作者把心境单纯的人比喻成无意争春的红梅,形象生动地论证了心境单纯的人的单纯的精神境界,使论证形象而更有说服力。

(2分)

2011年湖南省株洲市

(三)我怕你们急于求成

①同学们,在你们即将开始新的人生旅程的时候,我想与你们分享一个真实的故事。

   ②小时候,我家有一棵杏树,农历三月,杏花开了,我就会跑去看,有时会睡在杏树底下,仰望蓝蓝的天空,等待洁白的杏花结成绿绿的杏果,因为杏是我重要的口粮。

杏花凋谢了,变成小小的果实,我就迫不及待摘下来吃。

你们知道,刚成果的杏,一咬就咬到嫩嫩的杏仁,非常非常苦,是没有办法吃的,但我还是忍不住摘下来尝一尝。

等待杏的成熟真是漫长的煎熬。

慢慢地,杏核变硬了,果实也变大了,我就开始大规模地吃,当然杏还是酸的,酸得让人龇牙咧嘴。

到农历五月底、六月初,杏开始发黄了,但我们家杏树上的杏已差不多被我吃光了。

我拿着最后剩下的自家的杏与村里的小朋友交换着吃,结果发现,尽管我家的杏个头较大,但别人家的杏都比我们家的香甜可口。

为此,我曾建议,把这棵杏树刨了,栽一棵新的杏树。

不知为什么,父亲一直没有采纳我的建议。

所以,在我记忆里,我家的杏是全村最酸最苦的。

   ③1978年我上大学了,就再没有与我家的杏树朝夕相处。

在大学的第一个暑假,我从西安回到家乡。

我一到家,妈妈就给我端上来一大盘杏。

这杏又大又甜,是我吃过的最好吃的杏。

我问妈妈:

“这是谁家的杏,这么好吃?

”妈妈说:

“就是咱自家的杏啊!

”这怎么可能呢?

   ④原来,我们家的杏比别人家的熟得晚,即使表面上看上去发黄了,还得等上十天半月才能真正熟透。

熟透了,就是最香最甜的杏。

难怪在我的记忆中,我们家的杏总是酸的。

   ⑤同学们,我讲这个故事,是想告诉你们:

杏如人生,先苦后酸,再由酸变甜;杏如小孩,有的发育早,有的发育晚;杏如万物,长在向阳地的开花早,长在背阴地的结果迟;杏又同人一样,有的成熟早,有的成熟晚。

⑥作为一名上进学生,我不担心你们没有远大抱负,但很担心你们急于求成!

生活是需要耐心的,耐心意味着要经得起眼前的诱惑,意味着要道法自然。

不要采摘没有成熟的果实,否则,你的生活一定是苦涩的!

成熟是自觉自悟。

只要你顺其自然,不急于求成,你吃到的杏一定是甜的

(选自《演讲与口才》,有删改)

17.同样是吃自家的杏,小时候与长大后尝到的味道为什么有不同?

答:

18.作者讲述的吃杏的故事,在文中的作用是

19.你如何理解文章最后一段的划线句。

答:

20.依据选文从语言、内容、写法等方面任选一个角度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并给出恰当的答案。

答:

(三)17.因为小时候杏还未熟透“我”就摘下来吃,所以是酸的。

(1分)长大后,“我”吃到的是已熟透的杏,所以是甜的。

(1分)

18.用自己的亲身经历阐述做任何事情都不能急于求成的道理。

(1分)这样写更生动,更具说服力。

(1分)

19.参考示例:

做任何事情都不能急于求成。

否则,就不会成功。

(2分)

20.提出合理问题1分,答案恰当1分。

参考示例一:

问题:

文段②中“迫不及待”一词表现了“我”当时怎样的心情?

答案:

表现了“我”不顾杏果是否成熟就急于想吃的迫切心情。

参考示例二:

问题:

“我”曾建议“把那棵杏树刨了”,父亲为什么没刨?

答案:

父亲明白这棵树上的杏果是甜的,只是“我”太心急。

2011年湖南省衡阳市

(四)储蓄人生

雁鸣

  人们在吃饱穿暖之后,知道了要储蓄,以便在需要的时候支取它,借助它走出困境。

每当我清点一张张金额不大但令人鼓舞的存单时,心里就有一种感悟:

人生,不也是储蓄吗?

  一个人呱呱坠地,便开始储蓄真情。

这一储蓄会伴随他或她走过一生。

他们所储蓄的,是一种血肉相连的情感,是一笔超越时空的财富,无论离得多远、隔得多久,都可以随意支取和享用它们。

有了亲情这笔储蓄,即使在物质上很贫困,精神上却是富有的;而不懂或丢失了亲情的储蓄,无异于泯灭了本性和良心。

  友情,也是人生一笔受益匪浅的储蓄。

这储蓄,是患难之中的倾囊相助,是错误路上的逆耳忠言,是跌倒时一把真诚的搀扶,是痛苦时抹去泪水的一缕春风。

真正的友情储蓄,不是可以单向支取的,而要通过双方的积累加重其分量,任何带功利性的友情储蓄,不仅得不到利息,而且连本钱都会丧失殆尽。

  爱情是一种幸福而艰苦的储蓄。

一对陌路相遇的男女,婚前相恋固然需要执着的储蓄,而要在一个屋檐下应对几十年的风风雨雨,又需要储蓄多少和谐、多少默契、多少理解、多少扶助啊!

这绝不是靠花前月下、甜言蜜语的一次性投入可以解决问题的。

享用这笔储蓄如享用清冷中的一盆火、泥泞中的一缕阳光、患病时的一句深情的话语、彷徨时的一番温柔鼓励。

爱情的常爱常新,需要月月储蓄、日日积攒。

  学识的储蓄要锲而不舍。

一个人从幼小到成熟的过程,就是不断地储蓄知识的过程。

接受小学、中学、大学乃至更高的教育,这仅仅是储蓄知识的一个方面,重要的在于刻苦勤勉,日积月累,不断地充实和更新知识、坚持活到老学到老、“储蓄”到老。

人生需要储蓄的东西很多。

储蓄人生,就是要储蓄人生中那些最宝贵、最难忘、最精致的部分,储蓄一切至真至善至美。

一个人懂得储蓄什么,并知道怎样去储蓄,实在是一种智慧与幸运。

17.人生应该储蓄的东西很多,作者认为应该储蓄什么?

(2分)

答:

18.友情,也需要储蓄。

结合原文,谈谈应该怎样储蓄友情。

(不超过15字)(2分)

答:

19.本文彩了什么样的论证结构?

(2分)

答:

20.在你的人生中最值得储蓄的是什么?

为什么样?

(2分)

答:

17.真情、友情、爱情、学识等一切真善美的东西。

(本题2分)

18.双向储蓄,不带功利。

评分标准:

本題2分不超过15字,每答对一点给1分,意思对即给分。

19.总分总结构(本题2分)

20.言之有理即可。

(本题2分)

2011年湖南省邵阳市

(三)春节需要创新而不是保卫

①近年来,“洋节日”受到愈来愈多年轻人的崇尚,过洋节也从最初的商家炒作慢慢变成国人的一种习惯。

然而正当人们对又一个圣诞节的到来满怀期盼时,我国著名民俗学家高有鹏却撰写了一份《保卫春节宣言》,向社会呼吁要对传统节日多一些关心,对“洋节日”少一点盲目的热情。

  ②有人说,进入12月以来,人们就能感受到圣诞节的气息,大街小巷店面橱窗到处摆放着圣诞树、圣诞老人,商家借着圣诞节搞起形式各样的促销活动。

春节时候你到街上看看,基本上是冷冷清清,要想热闹也要到元宵节。

如此鲜明的对比,怎么不叫作为民俗学家的高教授有些担心。

  ③不过,我不担心。

需要保卫的往往是弱势,甚至可能是与时代格格不入的东西,有时候该淘汰的就应该让它淘汰,不要霸蛮去“保卫”。

春节不需要担心,它不是弱势,不但不弱势,而且很强势,你看看飞机火车和汽车上回家过年的人,这简直是世界上最强势的一道风景,世界上有哪个一国家哪一个节日,是这样使人们牵肠挂肚呢?

圣诞节固然可以使街头热闹,但春节就有本事使街头冷清。

连商人都不做生意了,因为他们也要回家过年,这种本事,哪一个节日能够这样?

如果这样的节日还要保卫,那就是另一种保卫,是因为怕出安全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讲,春节的保卫不是民俗专家的事,而是公安部门的事。

  ④说春节不需要保卫,并不是说春节就没有被边缘化的危险。

现在有一部分年轻人喜欢过洋节,而不喜欢春节,恐怕还是有些原因的,洋节往往比较轻松,是一些朋友在一定过的,代表着友谊,甚至还有些“印象派”的爱情,年轻人当然喜欢过。

而春节好像是一件比较严肃的事,是一份责任,代表着亲情,还有很多礼节。

与洋节相比,似乎少了一份轻松,少了一份娱乐,少了一些友情和爱情。

这样一来,年轻人不太喜欢,恐怕也是有些道理。

教授们担心,恐怕也不是没有道理。

⑤不过,这些问题并不是春节需要保卫的原因,我觉得倒是很有必要有些创新。

诚如高教授所说,中国传统节日之所以能流传千百年,是因为每个节日背后都有着深厚的文化渊源,从某种程度上说,它们是一个民族的历史记忆。

而这种记忆太多,礼节太多,也就使春节变得神圣,变得沉重,变得不受人欢迎,这恰恰是春节给人感觉很麻烦的地方,亲戚是要走走的,领导不能不去看看,有时候过节简直是受罪。

对这些东西,我们需要用“创新的毁坏”来改变,嫁接一些洋节好的东西,改掉一些传统节日的陋习,或许,这才是关键所在。

(选自《新西部》)

17.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分)

答:

18.高教授提出“保卫春节”的说法作者并不赞同,他的理由是什么?

(2分)

答:

19.第④段能不能删去?

为什么?

(2分)

答:

20.对于一些年轻人喜欢过洋节而忽视传统节日的现象,你有什么看法?

(2分)

答:

17、春节需要创新。

18、春节不需要担心,它不是弱势,不但不弱势,而且很强势。

19、不能删去。

这是一个过渡段。

作者在这一段运用了对比手法,把洋节和传统春节进行对比,说明了年轻人喜欢洋节和传统春节需要创新的原因,为下文中心论点的提出做铺垫。

20、喜欢过洋节也没错,可以促进世界各民族文化交流和融合。

忽视传统春节是不应该的,我们要多宣传传统文化,加强热爱本民族文化的思想意思。

2011年湖南省岳阳市

(四)低头与昂首

富兰克林被称为美国之父。

在谈起成功之道时,他说这一切源于一次拜访。

在他年轻的时候,一位老前辈请他到一座低矮的小茅屋中见面。

富兰克林来了,他挺起胸膛,大步流星,一进门,“砰”的一声,额头重重地撞在门框上,顿时肿了起来,疼得他哭笑不得。

老前辈看到他这副样子,笑了笑说:

“很疼吧?

你知道吗?

这是你今天最大的收获。

一个人要想洞察世事,练达人情,就必须时刻记住低头。

富兰克林把这次拜访当成一次悟道,他牢牢记住了老前辈的教导,把谦虚列为他一生的生活准则。

要取得成功,首先要学会低头。

这恰如一支高昂的曲子,起首往往是低调的。

低头,既是正确认识自己,也是对他人的一种尊重。

什么时候都高昂着头,实际上是抬高自己,看低别人。

你瞧不起别人,人家干吗要瞧得起你呢?

因此,你再优秀,再有名,也没有人愿意与你合作。

当然,低头并不意味着把自己不当人。

低头不应该是流水,越流越低。

一支曲子,越唱越低,就会唱不下去。

有人把低头理解为唯唯诺诺、忍让一切,理解为逆来顺受、低声下气,这是不正确的。

有这样一个故事:

有个公司招聘员工,门外排着长长的队伍,应聘者一个接一个进去接受考试。

每进去一个人,主考官不由分说,凌空劈来一记耳光,主考官问:

“这是什么滋味?

”捂着脸出来的人都落选了,他们是低头的人。

后来,有个年轻人进去,主考官同样劈来一记耳光,主考官问:

“这是什么滋味?

”年轻人定了定神,以同样的速度,同样的力量,给主考官同样一记耳光,说:

“就是这个滋味。

”出人意料的是,这个年轻人被录用了。

富兰克林以低头抵达成功,年轻人却以昂头被录用,这是不是矛盾的呢?

不,其实为人处世真正的法则是把自己摆在一个恰当的位置,我们应该是富兰克林;而在摆放我们自己心的位置时,我们必须是那个年轻人。

也就是说,我们应该低头处世,昂首做人。

18.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用文中原句回答)(2分)

答:

19.请找出文中运用了比喻认证方法的句子,并说说其作用。

(3分)

答:

20.文中说低头不是“逆来顺受、低声下气”。

你同意作者的观点吗?

请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3分)

答:

 

 

 

2011年湖南省常德市

 

2011年湖南省张家界市

(三)阅读下文,完成18-21题。

(8分)

最苦与最乐

梁启超

人生什么事最苦呢?

贫吗?

不是。

失意吗?

不是。

老吗?

死吗?

都不是。

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苦于身上背著一种未了的责任。

人若能知足,虽贫不苦;若能安分(不多作分外希望),虽然失意不苦;老、死乃人生难免的事,达观的人看得很平常,也不算什么苦。

独是凡人生在世间一天,便有一天应该的事。

该做的事没有做完,便像是有几千斤重担子压在肩头,再苦是没有的了。

为什么呢?

因为受那良心责备不过,要逃躲也没处逃躲呀!

答应人办一件事没有办,欠了人的钱没有还,受了人的恩惠没有报答,得罪了人没有赔礼,这就连这个人的面也几乎不敢见他;纵然不见他的面,睡里梦里,都像有他的影子来缠着我。

为什么呢?

因为觉得对不住他呀!

因为自己对他的责任,还没有解除呀!

不独是对于一个人如此,就是对于家庭、对于社会、对于国家,乃至对于自己,都是如此。

凡属我受过他好处的人,我对于他便有了责任。

凡属我应该做的事,而且力量能够做得到的,我对于这件事便有了责任。

凡属我自己打主意要做一件事,便是现在的自己和将来的自己立了一种契约,便是自己对于自己加一层责任。

有了这责任,那良心便时时刻刻监督在后头,一日应尽的责任没有尽,到夜里头便是过的苦痛日子;一生应尽的责任没有尽,便死也带著苦痛往坟墓里去。

这种苦痛却比不得普通的贫困老死,可以达观排解得来。

所以我说人生没有苦痛便罢,若有苦痛,当然没有比这个加重的了。

翻过来看,什么事最快乐呢?

自然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

古语说得好:

“如释重负”;俗语亦说是:

“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

人到这个时候,那种轻松愉快,直是不可以言语形容。

责任越重大,负责的日子越久长,到责任完了时,海阔天空,心安理得,那快乐还要加几倍哩!

大抵天下事从苦中得来的乐才算真乐。

人生须知道有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有尽责任的乐处。

这种苦乐循环,便是这有活力的人间一种趣味。

却是不尽责任,受良心责备,这些苦都是自己找来的。

一翻过去,处处尽责任,便处处快乐;时时尽责任,便时时快乐。

快乐之权,操之在己。

孔子所以说:

“无入而不自得”,正是这种作用。

……

有人说:

“既然这苦是从负责任而生的,我若是将责任卸却,岂不是就永远没有苦了吗?

”这却不然,责任是要解除了才没有,并不是卸了就没有。

人生若能永远像两三岁小孩,本来没有责任,那就本来没有苦。

到了长成,责任自然压在你的肩头上,如何能躲?

不过有大小的分别罢了。

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

你若是要躲,倒是自投苦海,永远不能解除了。

(选自《饮冰室全集》)

18.请从最后一段中找出与“快乐之权,操之在己”内涵相符的一句。

(2分)

19.你认为,文章最后所说的“卸却”责任与“解除”责任有何不同?

(2分)

⑴“卸却”责任指。

(10字以内)

⑵“解除”责任指。

(10字以内)

20.用精练的语言概括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10字以内)(2分)

答:

21.读完全文后,你对“责任”是怎样看待的?

(2分)

答:

2011年湖南省益阳市

(三)阅读下文,完成17-20题。

(10分)

①读了大半辈子书,倘若有人问我选择书的标准是什么,我一定会毫不犹豫地回答:

愉快是读书的基本标准。

一本书无论专家们说它多么重要,排行榜说它多么畅销。

如果读它不能使我感到愉快,我就宁可不去读它。

②人做事情,或是出于利益,或是出于性情。

出于利益做的事情,当然就不必太在乎是否愉快。

出于性情做的事情,亦即仅仅为了满足心灵而做的事情,愉快就都是基本的标准。

③读书惟求愉快,这是一种很高的境界。

关于这种境界,陶渊明作了最好的表述: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不过,我们不要忘记,在《五柳先生传》中这句话前面的一句话是: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可见要做到出于性情而读书,其前提是必须有真性情。

那些躁动不安、事事都想发表议论的人,那些渴慕荣利的人,一心以求解的本领和真理在握的姿态夸耀于人哪里肯甘心于自个儿会意的境界。

④以愉快为基本标准,这也是在读书上的一种诚实的态度。

无论什么书,只要你读时感到了愉快,使你发生了共鸣和获得了享受,你就应该承认它对于你是一本好书。

在这一点上,毛姆说得好:

“你才是你所读的书对于你的价值的最后评定者。

”尤其是文学作品本身并无实用,惟能使你的生活充实,而要做到这一点,前提是你喜欢读。

不感兴趣而硬读,其结果只能是不懂装懂,人云亦云。

相反,据我所见,凡是真正把读书当作享受的人,往往能够直抒己见。

譬如说,蒙回就敢于指责柏拉图的对话录和西塞罗的著作冗长拖沓,坦然承认自己欣赏不了;赫力博斯甚至把弥尔顿的《复乐园》和歌德的《浮士德》称作最著名的引起厌倦的作品。

这两位都是学者型的作家,他们的博学无人能够怀疑,我们当然不必赞同他们对于那些具体作品的意见,我只是想藉此说明,以读书为乐的人必有自己鲜明的好恶,而且对此心中坦荡,不屑讳言。

⑤我不否认,读书未必只是为了愉快,出于利益的读书也有其存在的理由,例如学生的做功课和学者的做学问。

但是,同时我也相信,在好的学生和好的学者那里,愉快的读书必定占据着更大的比重。

我还相信,与灌输知识相比,保护和培育读书的愉快是教育的更重要的任务。

所以,如果一种教育使学生不能体会和享受读书的乐趣,反而视读书为完全的苦事,我们便可以有把握地判断它是失败了。

(选自《周国平文选集》,海南出版社,有删改)

17.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分)

答:

18.结合全文,理解“读书求愉快,这是一种很高的境界”一句的深刻含义。

(2分)

答:

19.第四段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试找出其中的一种,并作简要分析。

(3分)

答:

20.梁启超在《敬业与乐来》中提醒要“乐业”,本文作者说要愉快地读书。

请结合自己的读书实际,谈谈你对读书是愉快的事还是苦事的看法。

(3分)

答:

(三)阅读下文,完成17-20题。

(10分)

17.(2分)愉快是读书的基本标准。

18.(2分)读书不能出于利益,而要出于真性情。

(意思相近即可)

19.(3分)示例1:

引用论证。

引用毛姆的话强调要重视自己读书的感受,从而证明读书要以愉快为基本标准。

示例2:

举例论证。

用蒙田敢于指责柏拉图的对话录等,证明真正把读书当作享受的人,往往能够直抒己见。

示例3:

正反对比论证。

将“真正把读书当作享受的人”与“不感兴趣而硬读”的人读书的结果作对比,证明读书要以愉快为基本标准,要有一种诚实的态度。

(任意答出一种即可,论证方法1分,分析2分)

20.(3分)从正反两方面作答均可,要求有观点,有阐述,能言之成理。

示例1:

我认为读书是愉快的事。

因为通过读书我能从中吸取精神营养,陶冶情操,充实自己的人生。

示例2:

我认为读书是苦事。

在我的实际读书过程中,很多时候不能自主选择所读内容,只能硬着头皮读,自然无法感受读书的快乐。

(观点1分,阐述2分)

2011年湖南省郴州市

(五)阅读《中同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节选文字,完成20~22题。

(6分)

“自欺”也并非现在的新东西,现在只不过日见其明显,笼罩了一切罢了。

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

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遭罢了。

说中国人失掉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20.下列词语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中国的脊梁”一词指的是当时国民党反动政客及御用文人。

B.“笼罩了一切”中“笼罩”一词,在这里用得十分准确、形象,它生功描绘了这种思潮像毒雾一样禁锢着人们的头脑,并蔓延到各个领域。

C.“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中的“中洲人”指的是历史上那些“埋头苦干的人,“舍身求法的人”。

D.“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中的“一部分人”指的是那些“被摧残、被抹杀”的人。

21.“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

”一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在选段的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B.运用了反向的句式,强调了“这一类的人”现在不少。

C.是针对没有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而言的。

D.运用了设问的句式,引起读者的注意。

22.对选段内容分析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论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B.论述中国人失掉的是“他信力”。

C.论述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D.论述中国人自信力的有无。

20.B(2分)

21.D(2分)

22.C(2分)

2011年湖南省永州市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7题。

(10分)

独立思考巴金

①读了玄珠同志的《谈独立思考》,我有点感想。

  ②现在是不是我们就不知道怎样独立思考呢?

现在是不是我们就丧失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呢?

 ③我想,绝不是。

  ④问题在于:

有些人自己不习惯“独立思考”,也不习惯别人“独立思考”。

他们把自己装在套子里面,也喜欢硬把别人装在套子里面。

他们拿起教条²的棍子到处巡逻,要是看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工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