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饶县届高三考前模拟语文3.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928718 上传时间:2023-01-27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103.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上饶县届高三考前模拟语文3.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上饶县届高三考前模拟语文3.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上饶县届高三考前模拟语文3.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上饶县届高三考前模拟语文3.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上饶县届高三考前模拟语文3.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上饶县届高三考前模拟语文3.docx

《上饶县届高三考前模拟语文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饶县届高三考前模拟语文3.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上饶县届高三考前模拟语文3.docx

上饶县届高三考前模拟语文3

上饶县2017届高三考前模拟测试卷

语文(三)

一、现代文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宋朝是一个重视传统文化的朝代,每一个节日都被宋人发挥到极致。

清明节是当时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日。

人们扫墓、颁新火、踏青、荡秋千、蹴鞠、斗鸡、放风筝,各种民俗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寄托了人们美好的愿望。

宋朝的清明节的最大亮点应该是蹴鞠。

《水浒传》中写高俅球技高超,因陪侍宋徽宗踢球,被提拔当了殿前都指挥使。

诗圣杜甫《清明》诗中说“十年蹴鞠将雏远,万里秋千习俗同”,诗人陆游《感旧末章盖思有以自广》诗中有“路入梁州似掌平,秋千蹴鞠趁清明”的诗句。

这说明从唐朝到宋朝清明节都有踢球娱乐的习俗。

蹴鞠在宋代获得了极大的发展。

上层踢球已经成为时尚,一幅《宋太祖蹴鞠图》,描绘的就是当时皇帝和大臣踢球的情景。

宋代社会上还有专门靠踢球技艺维持生活的足球艺人。

宋代的足球有用球门的间接比赛和不用球门的“白打”两种方式,但书上讲的大多是白打踢法。

所谓‘脚头十万踢,解数百千般”,就是指踢球花样动作和由几个花样组成的成套动作,指用头、肩、背、胸、膝、腿、脚等一套完整的踢技,使“球终日不坠”。

由此看来,宋代的足球,已由射门比准向灵巧和控球技术方面发展。

为了维护自身利益和发扬互助精神,宋代的踢球艺人还组织了自己的团体,叫做“齐云社”,又称“圆社”。

《水浒传》中写到宋徽宗也是“齐云社”的成员。

这是专门的蹴鞠组织,专事负责蹴鞠比赛的组织和宣传推广。

宋代清明节还有一个习俗就是市民携带炊饼出游踏青。

宋代民间,习惯把无馅的食品称为饼,用火烤的叫烧饼,蒸的叫蒸饼,面条叫汤饼,油炸的叫油饼;宋仁宗赵祯做皇帝之后,因为宋仁宗的名字叫赵祯,而蒸饼的“蒸”字和赵祯的“祯”字发音相似,那时说话写字都讲究避皇帝或长辈的名讳,所以,蒸饼就改称为“炊饼”。

在当时的汴梁城里,炊饼是一种大众食品,大街小巷都有卖炊饼的。

宋朝把有馅的食品叫做馒头。

《水浒传》中武大郎每天早起,挑起做好的一担炊饼出门叫卖。

武松离家出行前,曾经交待哥哥武大郎说:

“你少在外面,早点回家;原先做炊饼十扇笼,以后只要做五扇笼。

”扇笼就是蒸笼,可以断定,大郎炊饼是蒸出来,而非烤制的烧饼。

宋代炊饼是今天的馒头,绝非烧饼,而馒头却是今天的包子或有馅的点心。

宋朝太学与国子监食堂例行加餐,春秋两季加炊饼,冬天供应太学馒头。

宋人笔记言,炊饼深受汴梁城民众喜爱,成为主食。

年年清明节,市民携带枣粥、鸭蛋和炊饼,出游踏青。

黄庭坚在宽慰病中朋友的书简中说:

“病者想渐苏醒能食矣。

家园炊饼漫佳,不知堪否?

”诗人杨万里题作《食蒸饼作》:

“何家笼饼须十字,萧家炊饼须四破,老夫饥来不可那,只要鹘仑吞一个。

读《水浒传》我们可探寻出宋朝清明节的习俗,除了传统的祭祀祖先外,更多的是纵情取乐,宋朝的节日已经走下了宗教的圣堂,成为老百姓外出娱乐的载体。

通过《清明上河图》可以看出,宋朝商品经济迅猛发展,市井生活恬静和谐。

宋朝清明节丰富多彩的民俗展示了宋朝的繁荣富足和人民的幸福生活。

(摘编自刘传录《从<水浒>中探秘宋朝清明节的习俗》)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蹴鞠是宋朝清明节习俗的主要亮点,在当时,这种活动是上层社会的时尚运动,也是足球艺人赖以保障生活的方式。

B.圆社是宋代蹴鞠艺人的专业团体,有助于蹴鞠艺人团结互助和维护切身利益,圆社组织蹴鞠比赛,并进行宣传推广。

C.馒头在宋朝指的是有馅的食品,就是今天的包子或有馅的点心,宋朝太学和国子监食堂在冬季都例行加餐供应馒头。

D.炊饼是宋朝市民在清明节出游踏青时常携带的食品,当时汴梁城大街小巷都有卖炊饼的,炊饼成为当时民众的主食。

1.C(“宋朝太学和国子监食堂在冬季都例行加餐供应馒头”表述错误,原文是“冬天供应太学馒头”,不包括国子监)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清明节作为宋朝的一个重要节日被宋人发挥到极致,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民俗活动展示了宋朝的繁荣富足,寄托了人们的美好愿望。

B.宋代蹴鞠的“白打”踢法是调动身体多个部位完成的一套花样动作,使“球终日不坠”,该踢法不比射门的准确性,而比控球的灵巧性。

C.宋代的饼有烧饼、蒸饼、汤饼、油饼等多种,因避宋仁宗的名讳,蒸饼改称炊饼,宋人笔记和黄庭坚的书简都说明炊饼深受民众喜爱。

D.根据《水浒》有关蹴鞠与炊饼的描写和《清明上河图》,我们既可看出宋朝清明节习俗主要是纵情取乐,也可看出宋朝市井生活的幸福。

2.D(内容杂糅。

依据原文,应该是从《水浒》有关蹴鞠与炊饼的描写可看出宋朝清明节习俗主要是纵情取乐,从《清明上河图》可看出宋朝市井生活的幸福)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朝的清明节,人们进行扫墓、颁新火、踏青、荡秋千、蹴鞠、斗鸡、放风筝等活动,说明宋朝的节日已成为百姓娱乐的载体,不再有宗教般神圣感。

B.陆游的《感旧末章盖思有以自广》诗说明宋朝清明节有踢球和荡秋千的习俗,而杜甫的《清明》诗说明清明节踢球和荡秋千的习俗在唐朝就已盛行。

C.蹴鞠在宋代获得了极大发展,蹴鞠运动不仅在当时的上层社会流行,还有专业的踢球艺人,而且追求灵巧的控球技术,有专门负责蹴鞠活动的团体。

D.炊饼就是蒸饼,这不仅从《水浒》中武松和武大郎关于卖炊饼的对话中可以断定,也可以从杨万里《食蒸饼作》一诗的诗题和内容的对照中得到印证。

3.A(忽视条件,曲解原文。

原文说“除了传统的祭祀祖先外”,可见祭祖活动不能说明“宋朝的节日已成为百姓娱乐的载体,不再有宗教般的神圣感”)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屠呦呦:

获诺贝尔奖的“青蒿素之母”

①2015年10月5日,瑞典卡罗琳医学院宣布,中国药学家屠呦呦与另外两名海外科学家分享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与医学奖,屠呦呦的突出贡献是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

当获奖消息传来时,屠呦呦已是一个耄耋高龄的老人。

她不是院士,没有海外留学经历,没有博士头衔,甚至被戏称为“三无科学家”。

②屠呦呦1930年12月生于浙江宁波,1951年考入当时的北京医学院药学系。

在大学里,她对植物化学、本草学和植物分类学表现出浓厚兴趣。

大学毕业后,她被分配到卫生部直属的中医研究院工作。

③1970年,屠呦呦参与一个大规模的研究项目。

该项目立项主要是由于战争需要。

越战期间,美军和越南部队在印度支那半岛的热带战场上均受到疟疾的困扰。

疟疾造成的非战斗减员比战伤减员高出四五倍,这使得军队战斗力严重受挫。

越南方面求助于我国。

在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的关心之下,1967年5月23日,解放军总后勤部商请国家科委、卫生部等部门召开了疟疾防治药物研究工作协作会议。

此后,“523”就用以指代此次疟疾防治研究项目。

按照部署,“523”项目分临床研究、中医药、化学合成药三组。

屠呦呦加入了中医药组。

她与军事医学科学院的研究人员一同查阅历代医药记载,挑选其中出现频率较高的抗疟疾药方,并实验这些药方的效果。

④2009年,屠呦呦出版了《青蒿及青蒿素类药物》一书。

据此书记载,1971年10月她和同行们从中药青蒿中获得具有100%疟原虫抑制率的提取物,取得中药青蒿抗疟的突破;经去粗取精,于1972年11月8日得到抗疟单体——青蒿素。

1973年,青蒿素的抗疟功效在云南地区得到证实。

后来,山东中医药研究所、云南省药物研究所等单位也从黄蒿中获得青蒿素结晶。

同年,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和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等单位开始着手青蒿素化学结构的确定工作。

1975年底,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确定了青蒿素的确切结构,后又在1978年确定了青蒿素的绝对构型。

1977年,《科学通报》介绍了青蒿素的化学结构。

1979年,《化学学报》发表《青蒿素的结构和反应》一文,更详细地介绍了青蒿素的相关化学反应。

青蒿素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

这种新结构的抗疟药解决了喹啉类药物催生的耐药性疟疾的治疗问题,并在过去30年里挽救了无数疟疾患者的生命。

⑤当年,在大多数学术权威都被打倒的情况下,38岁的屠呦呦被委任为组长,重点负责中草药抗疟的研究。

虽然身患结核等慢性疾病,但她仍坚持工作。

无论是野外采集标本还是室内实验研究,她都积极主动地完成。

为确定药物对人类的有效性,屠呦呦和研究组成员充当了第一批以身试药的志愿者。

虽然都知道这样做极有可能对自己的肝肾功能造成伤害,但是大家依然义无反顾。

“我们需要尽可能快地证明这种好不容易发现的治疟药物的临床效果。

”屠呦呦回忆起当年行为时说。

经过长期研究,按照523办公室的安排,屠呦呦终于以研究小组代表的身份报告了青蒿中性提取物的实验结果。

但她的成就一直没有被公众认知。

⑥2011年8月22日,由于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院长饶毅等人在科学网上发表博文《中药的科学研究丰碑》,屠呦呦和另一位做出重大贡献的科学家张亭栋才开始引起媒体和公众的注意。

2011年9月23日,在纽约举行的美国拉斯克医学奖的颁奖大会上,当满头卷发、戴着眼镜的屠呦呦将一座金色奖杯高高举起时,好奇的中国民众才第一次看到她陌生的面孔。

拉斯克医学奖一直被业内誉为“美国诺贝尔奖”。

从奖项设立至今,获得拉斯克奖的300多人中有80余位后来获得了诺贝尔奖,因此拉斯克奖也被誉为“诺贝尔奖的风向标”。

评审委员会表彰屠呦呦突出贡献时说:

“屠呦呦领导的团队将一种古老的中医治疗方法,转化为今天最强有力的抗疟疾药。

数亿人因此受益。

这一数字未来还会不断增长。

”在颁奖典礼上,台下观众对这位81岁的老人报以热烈的掌声。

⑦“青蒿素是传统中医药送给世界人民的礼物,对防治疟疾等传染性疾病、维护世界人民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青蒿素的发现是集体发掘中药的成功范例,由此获奖是中国科学事业、中医中药走向世界的一个荣誉。

”这是刚刚摘取2015年诺贝尔生物医学奖时,屠呦呦通过前来看望她的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向外界表达的获奖感言。

⑧“听到这个消息感到非常振奋,衷心地祝贺屠呦呦首席研究员获得2015年诺贝尔奖生理学与医学奖。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张伯礼说,“屠呦呦多年艰苦奋斗、执著地进行科学研究,围绕国家需求,克服困难,一丝不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这是党和政府关心中医药、重视中医药、支持中医药发展取得的结果,是举国体制、针对中医药工作全国一盘棋取得的胜利,是全国科技工作者、科学家群体共同努力的成果,是中医药为人类做出的新的贡献。

(选自《人物周刊》,作者林晓娜,有删改)

相关链接

屠呦呦读大学时选择了绝大多数人毫无兴趣的生药学专业。

这让她的父亲颇感意外。

但她此时对自己的人生已经有了清晰的目标。

她对父亲说:

“药物是治疗疾病的主要手段。

我认为只有生药学专业才最可能系统地探索中医药领域。

中医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有很多值得研究的地方。

”这样的情怀支撑着她在提取青蒿素的路途中克服种种艰难险阻。

老伴李廷钊至今都记得,在进行青蒿素动物实验时的那段时间里,屠呦呦每天回家一身的酒精味,那是她亲自服药试验留下的味道,而这样的以身试药,最后导致她肝中毒。

(选自高毅哲《屠呦呦:

呦呦鹿鸣,一鸣惊人》,有删改)

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屠呦呦青年时代就有清晰的人生目标,考入大学时她选择了绝大多数人毫无兴趣的生药学专业,热爱中医的情怀支撑着她在科研中克服种种艰难险阻。

B.屠呦呦参加“523”项目合成组,这次机会使她走近青蒿素研究事业,她与军事医学科学院研究人员一道,挑选记载中的抗疟疾药方并进行效果论证实验。

C.屠呦呦及其同行的工作具有开创意义,从中药青蒿中制取具有100%疟原虫抑制率的青蒿素,取得中药抗疟的突破,去粗取精后得到抗疟单体青蒿素。

D.屠呦呦是一个耐得住寂寞的科学家,2011年因饶毅等人的博文她才开始引起媒体和公众的注意,因获得拉斯克医学奖她才被美国同行首次看到面孔。

A(C“制取具有100%疟原虫抑制率的青蒿素”错误,句中的“青蒿素”应为“提取物”;B“合成组”错误,应为中医药组;D“美国同行”错误,应为好奇的中国民众)

5.材料引用拉斯克奖评奖委员会、张伯礼院长的话有哪些作用?

答:

①揭示屠呦呦发现青蒿素对中医药科学与人类健康事业的重大意义;②侧面衬托屠呦呦取得了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③让评奖委员会、张伯礼的话和屠呦呦的获奖感言形成对比,凸显屠呦呦谦虚谨慎、淡泊名利的美德。

6.上述材料的写作意图是表现屠呦呦的杰出成就,还是表现中医药科学的杰出成就?

请谈谈你的看法。

答:

示例一:

表现屠呦呦的杰出成就。

①从标题角度看,“获诺贝尔奖的‘青蒿素之母’”明确指出写作目的是表现屠呦呦的杰出成就。

②从选材角度看,材料除了第④段介绍国内其他单位的协同研究外,其余内容都是写屠呦呦领导团队进行科研活动。

③从人物描写角度看,第②至⑧段分别表现了屠呦呦学有专长、勇当重任、团结协作、乐于献身、甘于寂寞、谦逊淡泊等美好品质。

④从手法角度看,饶毅的博文、拉斯克评奖委员会的颁奖词、张伯礼的评价都肯定了屠呦呦的突出作用,从侧面衬托了屠呦呦成就杰出。

示例二:

表现中医药科学的杰出成就。

①从选材角度看,材料第②至⑦段叙述的都是屠呦呦团队的事迹,且青蒿素化学结构的确定工作由国内其他单位协作完成。

②从人物描写角度看,材料表现的形象是屠呦呦团队的群体形象,表现的性格都是屠呦呦团队的群体性格,并未将描写重点放在屠呦呦身上。

③从手法角度看,拉斯克评奖委员会的颁奖词、张伯礼的评价等都是侧面衬托描写,但他们赞扬的都是屠呦呦代表的团队,并未将成就归属于屠呦呦个人。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老人与井

夏一刀

掌灯时分,瞎伯划拉着他那根光亮的导盲棍摸到黑牛家里。

瞎伯有事没事最喜欢到黑牛家里去,拉拉家常、谈谈天,喝一杯黑牛采制的清茶。

瞎伯说,黑牛,你晓得吧,我们村里以前有一口老井的,叫善卷古井。

黑牛说,晓得晓得,我小时候听爷爷讲过,说是一个叫善卷的古人,他看到春夏天枉水河河水浑浊,人们喝了就生病,就带领大家挖了一口井。

是吧?

瞎伯说,善卷是神仙下凡呢,什么都懂。

他对乡里的人像兄弟姐妹一样好,和气得很。

本事很大,皇帝都要向他求助,问他治理国家的办法!

黑牛笑道,瞎伯,你讲得神气活现,好像见过他一样。

瞎伯说,我没见过善卷,我见过他挖的井呀,那时的井台用桃花石砌的,周围又用桃花石铺了地面。

我和小伙伴们在孤峰岭上砍柴,口渴了就跑到井边,趴在井边咕噜咕噜喝水,那水真甜呀。

黑牛说,瞎伯,你今天总讲井呀井呀干什么呢?

瞎伯不做声,从怀里摸索出一个布包,黑牛,我这里有一万多块钱,你帮我请人打一口井吧!

黑牛急了,瞎伯!

你攒几个钱容易吗?

花光了以后的日子怎么过?

你要打一口井干什么呢!

吃水还是我来帮你挑呀!

你别管,黑牛,我就想再尝尝古井里的水,我要你打你就打。

瞎伯把话说得很坚决,怎么劝阻都没用。

黑牛只好说,那好吧,瞎伯。

第二天就开始打井了。

瞎伯用导盲棍点点戳戳到一个地方说,黑牛,这地方就是老井的位置,就在这儿掏吧。

挖了三天,就传来了黑牛兴奋的喊叫声,瞎伯,真如你讲的,一下就挖到了老井,才下去不到二十米,就出了水呢。

瞎伯急急忙忙敲着棍子来到井边,黑牛,快舀一瓢给我尝尝。

黑牛舀了一瓢水给瞎伯。

瞎伯喝了一口,含在嘴里,久久地品着。

瞎伯摇了摇头,黑牛,你欺我是瞎子是不是。

这是孤峰岭上的山泉水。

黑牛说,我骗你干什么?

不信你丢一个石子下井试试。

瞎伯果真摸了一个小石子丢下了井。

听到扑通一声水响,瞎伯笑了。

瞎伯说,黑牛,你帮我把其他的乡邻都喊过来一起吃晚饭吧,要庆祝呢!

太阳一偏西,大家陆陆续续地来了。

来的人都给瞎伯道喜,瞎伯乐得白胡子一抖一抖。

这个黄昏,瞎伯的小屋里充满了欢声笑语。

菜每家都带来了一些,合在一起,满满一大桌。

男人喝着德山老酒,女人也喝,瞎伯也端起了酒杯。

瞎伯说,黑牛,井打好了,剩下的钱你去买一些管子,一家一家把水抽过去。

大家说,瞎伯,剩下的钱你自己收好,买管子每家自己管吧。

瞎伯说,黑牛,我十几岁就瞎了,这辈子全靠你们这些乡邻照顾,要不,我这瞎老头哪有这么好的日子!

我不能忘本哪,就做这么一点点好事,也算是对大家的报答吧。

我晓得我的日子不多了,我走了,麻烦大家把我埋进土就行,不许用太多的钱,黑牛,你要是不依我的,我就在你梦里来找你。

大家都哈哈地笑起来,一边举杯干酒。

瞎伯也许醉了,睡到第二天中午还没有起来。

黑牛从屋梁上爬了进去。

瞎伯已经睡了过去,脸上挂着满足的笑容。

把瞎伯抬上了山,黑牛用瞎伯留下的钱请了一个专业打井队。

打井的人用洛阳铲在新井三米远的地方探到了老井的位置。

一层一层的土起上来,露出了古老的井壁。

再往下,堵住的泉眼打开了,清亮的水涌上来,水花翻开着,像一朵一朵百合。

黑牛从开始打的井里起上来一只盛水的大木桶,这是蒙骗瞎伯的。

然后,从古井里打上来一桶水,小心翼翼地抿了一口,围在井边的乡邻都屏住呼吸,抿了一口。

水甜甜的,润润的,像甘露。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有删改)

7.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开篇写“掌灯时分,瞎伯划拉着他那根光亮的导盲棍摸到黑牛家里”,看似突兀,但能够吸引读者,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B.瞎伯跟黑牛讲了那么多关于善卷的故事,是因为他认为自己跟善卷差不多,他也是会为大家谋福利的人。

C.因为瞎伯见过那口古井,所以他根据自己的记忆用导盲棍点了一个地方,黑牛在那里打出了甘甜的井水。

D.瞎伯用自己的钱为村里人挖了口井,大家都来给瞎伯道喜。

当瞎伯要用自己的钱给大家买管子通水时,被大家拒绝了。

E.瞎伯虽然去了,但他是满足的,他虽然感觉黑牛递给自己的水不像自己想象的那样好,但总算还了乡邻们一份情。

答A给3分,答E给2分,答D给1分;答B、C不给分。

(D黑牛起初并没有用瞎伯的钱打井。

B“因为他认为自己跟善卷差不多,他也是会为大家谋福利的人”错,他是想向善卷学习,做一个像善卷那样为大家谋福利的人;C“黑牛在那里打出了甘甜的井水”错,从原文看,黑牛在开始打的井里只是放了一只盛水的大木桶,并不是真正打出了井水。

8.小说中的瞎伯有哪些形象特点?

请简要分析。

答:

①生活节俭。

自己节衣缩食,积攒了一万多块钱。

②知恩图报。

他知道全村的人对他好,所以他要用自己积攒的钱给大家打一口井,并且用剩下的钱买水管。

③重感情。

与村里人感情很好,爱到黑牛家坐坐,请村里人吃饭等。

④坚定执着。

他攒了很多年钱,就是想为村里人打井;黑牛不想用他的钱打井时,他坚持自己的想法。

9.小说以“水甜甜的,润润的,像甘露”结尾有何用意?

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答:

①从人物方面来说,甜甜的、润润的井水,既是从老井打出的水的真实味道,也是瞎伯美好精神品质的象征,还包含着乡邻对瞎伯的怀念之情。

②从主题方面来说,以对井水的感受结尾,突出了这里人与人之间纯真美好的情感。

③从情节方面来说,收束全文,耐人寻味。

二、文言文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侯蒙,密州高密人。

未冠,有俊声,急义好施,或一日挥千金。

进士及第,调宝鸡尉,知柏乡县。

民讼皆决于庭受罚者不怨转运使黄浞闻其名将推毂之召诣行台白事蒙以越境不肯往。

浞怒,他日行县,阅理文书,欲翻致其罪;既而无一疵可指,始以宾礼见,曰:

“君真能吏也。

”率诸使者合荐之。

西将高永年死于羌,帝怒,亲书五路将帅刘仲武等十八人姓名,敕蒙往秦州逮治。

至秦,仲武等囚服听命,蒙晓之曰:

“君辈皆侯伯,无庸以狱吏辱君,第以实对。

”案未上,又拜御史中丞。

蒙奏言:

“汉武帝杀王恢①,不如秦缪公赦孟明;子玉②缢而晋侯喜,孔明亡而蜀国轻。

今羌杀吾一都护,而使十八将繇之而死,是自艾其支体也。

欲身不病,得乎?

”帝悟,释不问。

迁刑部尚书,改户部。

比岁郊祭先期告办,尚书辄执政。

至是,帝密谕之。

对曰:

“以财利要君而进,非臣所敢。

”一日,帝从容问:

“蔡京何如人?

”对曰:

“使京能正其心术,虽古贤相何以加。

”帝颔首,且使密伺京所为。

京闻而衔之。

大钱法敝,朝廷议改十为三,主藏吏来告曰:

“诸府悉辇大钱市物于肆,皆疑法当变。

”蒙曰:

“吾府之积若干?

”曰:

“八千缗。

”蒙叱曰:

“安有更革而吾不知!

”明日,制下。

又尝有几事蒙独受旨,京不知也;京侦得之,白于帝,帝曰:

“侯蒙亦如是邪?

”罢知亳州。

宋江寇京东,蒙上书言:

“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其才必过人。

今青溪盗起,不若赦江,使讨方腊以白赎。

”帝曰:

“蒙居外不忘君,忠臣也。

”命知东平府,未赴而卒,年六十八。

(选自《宋史·侯蒙传》,有删改)

【注】①王恢:

伏击匈奴,单于察觉而撤军。

汉武帝大怒,曰:

“今不诛恢,无以谢天下!

”②子玉:

楚成王时为令尹。

晋楚城濮决战,楚军败,未遇赦,子玉自杀。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民讼皆决于庭/受罚者不怨/转运使黄浞闻其名/将推毂之/召诣行台白事蒙/以越境不肯往

B.民讼皆决于庭/受罚者不怨/转运使黄浞闻其名/将推毂之/召诣行台白事/蒙以越境不肯往

C.民讼皆决/于庭受罚者不怨/转运使黄浞闻其名/将推毂之/召诣行台白事/蒙以越境不肯往

D.民讼皆决/于庭受罚者不怨/转运使黄浞闻其名/将推毂之/召诣行台白事蒙/以越境不肯往

1.B(原文:

民讼皆决于庭,受罚者不怨。

转运使黄浞闻其名,将推毂之,召诣行台白事,蒙以越境不肯往。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男子20岁时举行加冠礼,叫作冠,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

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冠”。

B.“宾礼”用于朝聘会同,是天子款待来朝会的四方诸侯和诸侯派遣使臣向周王问安的礼节仪式。

C.户部,中国古代官署名,是掌管仪制祠祭的机关,六部之一,长官为户部尚书,曾称地官、大司徒、计相、大司农等。

D.“郊祭”犹郊祀,古代于郊外祭祀天地,南郊祭天,北郊祭地,是儒教礼仪中的主要部分,祭祀对象分为三类:

天神、地祗、人鬼。

C(户部为掌管户籍财经的机关)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侯蒙精于治理,敏于干事。

侯蒙不肯越境禀报工作,转运使黄浞大怒,想借审查工作治侯蒙的罪,却发现无可指责,最后以礼相待。

B.侯蒙忠于国事,为君分忧。

侯蒙认识到大面值的钱币流通有弊病,建议改革,但又不想引起市场恐慌,所以斥责府库主管并安抚他。

C.侯蒙直言评鉴,结怨蔡京。

皇帝叫侯蒙评鉴蔡京,侯蒙认为蔡京心术不正。

蔡京闻知后,心里记恨侯蒙,后来找到机会报复了侯蒙。

D.侯蒙善于劝谏,解救大臣。

皇帝派侯蒙到秦州去责罚五路将帅等十八人,侯蒙援引典故,劝皇帝不要自残肢体,皇帝醒悟后不再追究。

B(侯蒙没有建议改革币值,他是确实不知情,才斥责主管官吏)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蒙晓之曰:

“君辈皆侯伯,无庸以狱吏辱君,第以实对。

译文:

(2)帝颔首,且使密伺京所为。

京闻而衔之。

译文:

(1)侯蒙向他们说明:

“你们都是一方的侯伯,无须让狱吏侮辱你们,只管按实情回答。

”(得分点:

无庸、辱、第)

(2)皇帝点头,并且让他暗中探察蔡京的所作所为。

蔡京听说后怀恨在心。

(得分点:

颔首、伺、衔)

参考译文:

侯蒙,是密州高密县人。

还不满二十岁的时候,就有好的名声,为正义的事情急于奔走,喜好施救有困难的人,有时一天就花掉千金。

考取进士后,调任宝鸡县尉,后来又任柏乡县知县。

百姓打官司都是当庭判决,受罚的人都没有任何怨言。

转运使黄浞听到他的名声,要推荐他,叫他到衙署禀报事情,侯蒙因越过了自己的县境而不肯前往。

黄浞很生气,过些天来到柏乡县,审阅文书案卷,想要推翻已定的案子使他获罪;查了一会儿,竟没有一点瑕疵可指摘,这才以宾客之礼接见他,说:

“您真是个能干的吏员啊。

”黄浞便率领各位使者一起推荐他。

镇守西部的将领高永年被羌人杀死了,皇帝很生气,亲自写了五路将帅刘仲武等十八人的姓名,命令侯蒙去秦州逮捕他们治罪。

侯蒙到了秦州,仲武等穿着囚服听候命令,侯蒙向他们说明:

“你们都是一方的侯伯,无须让狱吏侮辱你们,只管按实情回答。

”案件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工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