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观书有感》《冬夜读书示子聿》教学反思参考3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920733 上传时间:2023-01-27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4.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观书有感》《冬夜读书示子聿》教学反思参考3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观书有感》《冬夜读书示子聿》教学反思参考3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观书有感》《冬夜读书示子聿》教学反思参考3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观书有感》《冬夜读书示子聿》教学反思参考3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观书有感》《冬夜读书示子聿》教学反思参考3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观书有感》《冬夜读书示子聿》教学反思参考3份.docx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观书有感》《冬夜读书示子聿》教学反思参考3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观书有感》《冬夜读书示子聿》教学反思参考3份.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观书有感》《冬夜读书示子聿》教学反思参考3份.docx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观书有感》《冬夜读书示子聿》教学反思参考3份

22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解释诗句中带点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想象《观书有感》所描绘的景象。

4.感受古诗文字和意境和美,领悟知识与实践的关系以及从读书中不断吸取新知识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能有感情地背诵课文。

能解释课后诗句中带点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想象《观书有感》所描绘的景象。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背诵古诗导入

我们经前学过哪些古诗?

同学们在课外又学会背诵了哪些古诗、现在请同学们背诵自己喜欢的古诗。

刚才大家背诵的古诗中,有没有宋代诗人陆游的诗呀?

二、学习《冬夜读书示子聿》

1.简介陆游。

2.解题,释题。

示:

指示、训示。

子聿:

陆游的小儿子。

题意:

用冬夜读书生发的感想来教育儿子子聿。

3.初读指导。

(1)教师范读,学生画出生字。

(2)学生读生字,认读并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学生试读诗文,把全诗读通、读顺。

4.理解前两行诗句。

(1)读第一行诗,疏通字词说说第一行诗的意思。

学问:

读书学习。

无遗力:

不遗余力。

这一行的意思是:

古人做学问是不遗余力的。

(2)读第二行诗,理解诗意。

始:

这一行的意思是:

青少年时代花的工夫,往往要到年老时才取得成就。

(3)朗读前两行诗句,把第一、第二行的意思连起来理解。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做学问要不遗余力地下苦功夫。

5.理解第三、四行诗句的意思。

(1)读第三、四行诗,理解“终”“绝知”“躬行”的意思。

终:

到底、毕竟。

绝知:

深入透彻地理解。

躬行:

亲自实践。

(2)说说第三、四两行诗的意思。

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终究还是不完善的。

要深切地了解必须亲自通过实践才行。

(3)体味第三、四句的含意。

第三、四两句表述了知与行的关系:

书本上学到的东西,一定要通过实践才能变成真正的学问。

6.指导朗读,体会古诗的思想感情。

(1)听录音。

(2)自由练读。

(3)指名读、评价、再读。

(教师点拨学生在朗读中细心体会知与行的关系)

三、作业

1.背诵并抄写古诗《冬夜读书示子聿》。

2.课外自学一两首没有学过的古诗。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有感情地朗读。

2.背诵古诗。

二、学习《观书有感》

1.按自学提纲自学古诗。

出示投影片:

自学提纲:

1.读一读,想一想,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2.借助字典或联系诗句理解词语“鉴”“徘徊”“渠”“如许”等,并说说诗句的意思。

3.记下不懂的问题。

2.交流自学情况。

(1)配乐范读。

边听边思考:

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2)学生交流读懂的内容。

学生谈对诗句的理解,教师随机指导。

准确理解一些词语。

鉴:

镜子。

徘徊:

在一个地方走来走去,诗中指天光云影映在水塘中闪耀浮动。

渠:

它,指方塘。

如许:

如此。

理解“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的意思。

边读边理解边想象。

质疑--------解疑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1)看图,听录音,进一步感受诗的意境,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

(2)学生自由练读。

(读中领悟:

正像源源不断的活水使池塘变得如些清澈那样,人要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的知识,才能变得更加聪明)

(3)指名读。

(4)练习背诵。

三、学习本课生字。

1.记忆字形;说一说你用什么方法记住“聿”“鉴”“徘徊”这几个字的。

2.正确书写:

你认为哪个容易写错,给大家提示一下。

3.练习书写。

四、由学生推荐课外自学的古诗。

1.分组互相交流收集的古诗。

提示:

先读读古诗,说说作者是谁。

还可以用自己的话简单说说诗句和意思,最后和大家读一读。

2.请二、三名同学当小老师,向全班同学推荐古诗。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默写课文。

教学板书:

22古诗两首

冬夜读书示子聿观书有感

古人:

读书刻苦,无遗力写景:

池塘里水清景美

告诫子聿:

勤奋、持之以恒喻理:

学知识要不断丰富,加强修养

 

22古诗两首

1、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

2.自学生字新词,学会“聿”字。

3.领悟知识和实践的关系,懂得不断读书,不断吸取新知识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诗意。

 2.领悟诗中蕴含的道理。

三、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1、导入

1.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共同来学习第22课《古诗两首》中的第一首诗,看老师写题目。

(师板书课题)

2.谁来读诗题?

  认读“聿”字。

  齐读诗题,读懂了吗?

谁来说说你是怎么理解题目的?

3.提到陆游,大家应该不会陌生,他是()代著名的()诗人。

之前,我们积累过他写的哪些诗?

还记得吗?

选一首背一背,好吗?

希望你的背诵能传递出你对这首诗的理解,传递出陆游作这首诗的心情、愿望。

(生背诵)

4.那么陆游想用《冬夜读书示子聿》这首诗告诉他的儿子什么呢?

我们又能从中明白什么道理呢?

下面就让我们走进这首诗。

二、学习古诗

1.自己先将古诗多读几遍,看看自己读懂了诗中的哪些字、词、句,把自己知道的写在书中,等待与大家一起智慧共享。

2.谁愿意来读一读古诗?

指名多位读。

3.你已经知道了哪些知识呢?

说一说和大家一起共享。

  全班交流。

4.还有自己不懂的地方吗?

提出来让大家帮助你解决。

  生质疑。

5.理解了诗意,你认为这首诗陆游想要告诉儿子的是什么呢?

(板书:

学习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实践)

6.这首诗是作者在冬夜读书时的感想,也可以说是一种灵感,我想问一问同学们,陆游为什么突然想到要告诉他的儿子这些呢?

你能走进陆游,走进他的内心想象一下,他当时是怎么想的吗?

7.同学们的想象使诗歌更加立体起来、丰满起来。

请大家看插图,在一个冬天的深夜,陆游在灯下专心读着书,突然有了一些感想,于是奋笔疾书,之后便叫来自己的儿子子聿,把他想到的告诉他的儿子。

他会怎么说呢?

用你自己的话来说一说,注意你的语气和态度。

 

(1)指名说

 

(2)请你用成语来形容刚才“陆游”在教育他儿子时的态度。

8.请你也来语重心长地读一读古诗吧。

 指名读,评价。

 背诵。

三、作业:

1.背诵这首诗。

2.积累陆游其他的古诗。

第二课时

1、导入:

  常常说“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那读书有那些所得呢?

  今天我们将通过《观书有感》来学会如何赏析这些名句佳作。

二、赏析《观书有感》

教师印发《观书有感》的赏析文章,让学生加以体会,并进一步展开讨论,哪些地方特别精彩?

哪些地方有不同的见解或补充?

 《观书有感》是南宋时期理学家,教育家朱熹的作品,这是较为著名的一首。

全诗在写法上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把抽象的思想用具体的事物表现了出来,很有特色。

 如:

用:

“半亩方塘”比喻书本,用池塘的“水”比喻书中的知识、学问、思想;用“源头活水”比喻读书得来的新知识;用“天光云影共徘徊”来比喻读书的感受。

三、四句诗人在写法上采取了自问自答的方式,给我们揭示水如此清澈的原因:

这水为什么如此清澈呢?

因为源头有活水一直不停地流下来。

在一问一答中,诗人用池塘中的“水“比喻书本中的知识、学问、思想,用“源头活水”比喻读书得来的新知识。

这两句诗看似说明水清的原因,实际上是借此现象告诉读者这样一个道理:

一个人,哪怕已经学到了不少知识,但如果就此不再读书了,原有的知识就会慢慢枯竭、老化、思想就会僵化,只有不断学习,知识学问、思想观念才能不断地得到充实更新。

四、朗读训练

1.在你们的学习中相信也有这样的体会?

请把你的体会融入到你的朗读之中。

自由大声朗读这首诗。

2.指明学生读,大家评议。

3.齐读。

试着背一背。

教学板书:

22古诗两首

冬夜读书示子聿观书有感

做学问无遗力写景:

(前两句)以动衬静

绝知此事要躬行议论:

(后两句)洞彻事理

 

(教学反思参考1)古诗两首

《冬夜读书示子聿》:

  《冬夜读书示子聿》写的是诗人陆游用冬夜读书生发的感想来教育儿子子聿:

做学问一定要有孜孜不倦、持之以恒的精神。

一个既有书本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人,才是真正有学问的人。

    对于六年级的孩子来说,理解诗句并不是一件难事,所以我主要采用的方法就是让学生先根据我出示的重点词语的注释进行自学,然后再交流讨论,结合实际。

以下几点我认为是做得比较好的:

1.紧扣“无遗力”,放大词境。

    在理解“无遗力”就是“不遗余力”的意思之后,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

“其实古人学习是十分刻苦的,历史上记载古人学习勤奋的故事有许多,你还知道哪些描写古人学习勤奋的成语呢?

”学生联系旧知,很快就想到了学过的成语故事:

悬梁刺股、囊萤映雪、凿壁借光、闻鸡起舞等。

在简要讲述故事的同时,诗歌的形象立体起来,丰满起来,随之学生的体验也就深刻起来。

 2.恰当利用故事,结合生活实际,加深感悟。

    学生对“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道理是否深刻理解于心了呢?

我一方面引导学生联系《纸上谈兵》的故事,让大家谈谈看法。

另一方面,联系早上教两个学生扫地的事情,并让他们谈谈生活中类似这样“知”“行”不统一的事例,学生很快就明白了书本知识和实践经验的关系,对“躬行”的印象很深刻,对诗的主旨也理解透彻。

 3.比较“工夫”与“功夫”,加深体会。

    “工夫”和“功夫”是很容易混淆的,为了帮助孩子们区分这两个词,我用课件出示“我选择,我快乐”,首先让学生了解这两个词语意思上的区别,然后进行选词填空,学生基本上都能区分了。

同时,通过在对两个词语选择理解后,学生更深刻地明白了古人做学问的艰难,明白了诗人教育儿子学习一定要“持之以恒”。

《观书有感》:

相对于《冬夜读书示子聿》来说,《观书有感》的寓意就没那么明显了。

诗文从头到尾都看似在写塘水,怎么就扯到读书的学问了呢?

如果不凭借任何的参考资料,学生自己是很难领悟到这一点的。

怎样把学生的思路印到那一头去呢?

我决定从题目上下文章。

一开始,我出示了这首诗的内容,但不写题目,只说作者朱熹是宋代的理学家(即哲学家)。

随后,理解诗句的意思。

第一二两句,重点让学生感受到水塘的清澈明净,三四句,通过与学校池塘的比较,明白源头活水是水塘能保持清澈明净的根本原因。

学至此处,让学生回过头来说说正首诗在围绕什么写。

学生都能发现,写的是水塘,水塘的清澈及为什么这么清澈。

那我就问,如果让同学门给这样一首诗加个题目,会怎么加。

开始,由于受了课本的影响,都说不出。

后来,只说根据刚才理解大的意思来说,有同学就敢说了,“水”“水塘”“源头活水”,当然有同学还说了“观水有感”……总结了一下,就是题目总与水有关,但就是与书联系不上。

随后,出示课题,读读,想想,这水塘,怎么与书联系起来了呢?

打开课文,看插图,来体会作者的心境,想象一位哲学家此时的想法。

教室里安静下来,没有人举手,显然,都觉得是个难题了。

片刻,终于有一只、两只手举起来了。

一位学生答得很好,大意是水池里不断有水流进来,就能使水更清澈;我们人多读点书,就有知识不断补充大脑,使人变得更聪明。

说得不错呀!

大家也能明白了。

最后,给大家总结了一下,作者是用这水来譬喻读书的道理,这就是哲学家的高明之处。

随后有列举了一些关于读书的名言,再次说明“读书使人明智”的道理。

至此,揭示诗的含义总算水到渠成!

 

(教学反思参考2)古诗两首

《冬夜读书示子聿》:

《冬夜读书示子聿》可称为说理诗,文字浅显易懂,写的是诗人陆游用冬夜读书生发的感想来教育儿子子聿:

做学问一定要有孜孜不倦、持之以恒的精神、一个既有书本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人,才是真正有学问的人。

对于六年级的孩子来说,理解诗句并不是一件难事,所以我主要采用的方法就是让学生先根据我出示的重点词语的注释进行自学,然后再交流讨论,结合实际。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认为做得比较好的有以下这些:

 1.情境创设,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2.抓住了本课的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体会诗中“少”“老”对比“知”“行”对比所阐发的道理。

 3.教学中能以关键词句为出发点,激活孩子已有的能够佐证这一哲理的知识储备,丰富诗境,加深理解体会。

不足之处:

1.导入古诗不够精炼,所花时间较多,前松后紧,最后联系巩固环节草草收场,影响整节课的结构。

2.我的教学语言显得过碎,问题提炼不够精,显得罗嗦。

3.读的训练还不够扎实,语文的重要环节抓的有缺失。

《观书有感》:

《观书有感》是苏教版教材第十一册第七单元的内容。

本单元的主题是“读书有方”。

这一课选取了两首关于读书的古诗,这是第二首。

这首诗是写作者由读书而生发的感情。

教学重点是理解诗中讲的读书的重要性;体会诗的意境美。

诗中通过水塘的形象来作譬,将人的心智比作明镜般的半亩方塘,又进而以清澈的池水反映广袤的天光云影来比喻心智容纳之广,鉴理之明。

后两句以方塘作譬来说明心智开豁的缘起,正像源源不断的活水使方塘变得如此清澈,人的睿智也是由于不断读书,不断汲取知识而得来的,诗的后两句,才是诗人读书后产生的感想。

诗中无“书”,诗题却为“观书有感”,从景悟出“理”,这是教学的难点。

在教学中,我主要采用以下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一、学生会的学生讲。

对于词句、修辞的理解,学生借助工具书就可以自己理解,所以教师不需要多费口舌。

在课堂上,我让学生做老师,把自己的理解、预习的成果到台前讲出来,并通过其他同学的质疑来完善“老师”的讲解,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教师只对其中学生不能解答的问题作一引导和点拨。

作为“平等中的首席”,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

二、巧妙突破难点。

针对本课的教学难点,也就是课后的问题:

为什么诗中无书,却以“观书有感”为题。

我采用了从题眼入手,抓住重点诗句,设计分层练习分化难点,引导学生悟出诗中读书的道理。

三、注重拓展和延伸。

学以致用,教材只是个例子,老师不仅要让学生学会,还要让学生会学,会用。

我选取了报道中的一段文字,体会诗句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并选取了一些说理诗,供学生课后阅读,积累,把知识的学习延伸到课外。

走下讲台,心中有很多感慨,特别惊讶于孩子们的表现,深深感到,作为一名教师,如果不时刻往自己的这半亩方塘中注入知识的清泉,是不能够满足孩子们的那一杯水的。

 

(教学反思参考3)古诗两首

 《冬夜读书示子聿》:

《冬夜读书示子聿》是苏教版第十一册古诗两首中的其中一首,是写由读书而生发的感想,写的是诗人陆游用冬夜读书生发的感想来教育儿子子聿:

做学问一定要有孜孜不倦、持之以恒的精神。

一个既有书本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人,才是真正有学问的人。

在教学中,我注意了以下几点:

1、紧扣“无遗力”,放大词境。

    

在理解“无遗力”就是“不遗余力”的意思之后,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

“其实古人学习是十分刻苦的,历史上记载古人学习勤奋的故事有许多,请大家想想,有哪些是描写古人学习勤奋的成语?

”学生联系旧知,很快就想到了学过的成语故事:

悬梁刺股、囊萤映雪、凿壁借光、闻鸡起舞等,在简要讲述故事的同时,诗歌的形象立体起来,丰满起来。

这一环节通过对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激活,首先是学生对“无遗力”的理解,其次是“哪些古人做学问是这样努力的”,将短短的七个字读厚起来,体验也就深刻起来。

      

二、有效整合利用,拓展教材。

    

  教学诗歌不仅展示了写作背景和陆游生平,在学生已经能够理解诗意,明白诗理的时候,我又不失时机地将教学引向了新的语言链接与积累:

交流课前收集的关于读书、实践的名言警句。

本诗的教学由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积累自然而然地导入,又借助学生已经形成的认知合理地拓展延伸,这让我认识到:

教者合理地开发与组织教学资源是教好一首诗的基本保障;课堂上,教者对资源的恰到好处的利用更是对教学资源价值的有效提升。

3、始终关注诵读,读中提升。

      

古诗诵读应有层次:

初始读通,读出节奏;继而读出情感;最高层次是读出诗味,与诗人产生共鸣。

感悟深刻,朗读方能到位;指导得当,学生才能悟到方法。

如在学生理解“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之后,我请一名同学朗读,我听出来她特意强调了“老”和“工夫”这两个词。

这不是很好的教学契机吗?

我在赞美她读得好的同时请她说说重读这两个词的原因,学生对做学问的“孜孜不倦”和“持之以恒”又一次加深了理解,接下来的朗读真是有滋有味。

               

《观书有感》: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说的是半亩方塘清澈明净,天光云影全被它反映出来。

看到这种景象,诗人联想到两句“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要问池塘里的水为何这样清澈,是因为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为它输送活水。

整首诗的字面上没有提到读书,那半亩方塘和读书有什么样的内在联系呢?

这是学生理解的难点。

怎样突破这一难点呢?

我分两步进行:

1.紧扣诗句中的关键词,理解诗意。

在听录音,读通课文的基础上,我引导学生抓住诗中的关键词“鉴”“徘徊”“清”“如许”“为”自学,借助插图,启发学生想象,让学生感知池水的清澈,是因为有活水不断从源头流来。

我又指导学生反复朗读,学生从短短的几句诗中感受到诗所描写的意境美。

2.巧设疑问,突破难点。

诗意理解后,我让同学们把诗题齐读两遍,启发学生质疑。

《观书有感》通篇的暗喻,学生能够从诗中描写的景象理解到深刻的道理,的确很难。

学生的机械的回答不是教学活动的终点,而是学生思维的新起点。

教者抓住这个起点引导学生进入诗文中寻找表象的依据,让学生的理解有理有据,这样就更有助于学生领悟古诗所传达的道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工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